悲情人生——曹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35:11
2009年01月04日 星期日 12:00
他,一个悲剧的人物,经历了充满了激昂和抑郁的一生。天才的诗情禀赋和天真得近乎幼稚的处世哲学,却让他生在纷繁斗争的宫闱里,这是造化的弄人,还是历史的“诡计”?
他,一个性情中人,不自雕砺、任性而行的个性既成就了他的才华横溢,也铸成了他的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对于友情的执著,给了他磊落的襟怀和豁达的心境,从他的诗句里,我们仍能体味到那种真挚和纯洁;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唯美而又自由的诗人,对翩若惊鸿的洛神的仰慕,极尽华丽的描绘,留给后人对神女不尽的遐思与妙想。
他就是雅号“绣虎”的天才诗人曹植。
才气逼人在汉末军阀混战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之际,实力派人物之一曹操的夫人卞氏,于初平三年(192年)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儿子,此即曹植(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州市)人。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时光流转,在曹植十九岁这年,曹操携曹丕、曹植诸子登临铜雀台游赏。雄伟壮丽的铜雀台耸立于邺城之北,漳河之滨。台上雕梁画栋,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鲲鹏傲视着整个邺城。俗话说,登高必赋。逸兴遄飞的曹操随即吟诗抒怀,接着让儿子们也当场作赋,想顺便测试一下他们的才情。才思敏捷的曹植俊目轻扬,见天际云卷云舒;秀眉低敛,见漳水浩浩汤汤。他略一沉思,提笔撰写,片刻间,一篇词采华茂的《登铜雀台赋》一挥而就。而他的兄弟们,有的还在苦思冥想,尚未下笔,有的则刚写了个开头。曹植毕恭毕敬地将文章呈上。满腹经纶的曹操没想到曹植竟写得如此之快,他先是一愣,然后接过文章一读,见写得文采飞扬,情兼雅怨,骨气奇高。禁不住暗自惊异:这孩子真是个奇才,稍加打磨一番,必成大器。他想起以前看过的曹植写的一篇文章,文笔酣畅淋漓,立意高雅,全然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年人之手,当时便问曹植:“你这篇文章是请人代笔的吗?”曹植忙跪倒说:“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可以当面测试,孩儿为什么要请人代笔呢?”当时曹操还半信半疑,现在他才明白曹植所言不虚。从此他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因此,产生了立子建为太子的想法。
少年猛志:亲历了“生乎乱,长乎军”的动荡生活,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残破景象,少年曹植滋生了匡济天下、解民倒悬的猛志。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身临其境,目睹了满城的荒凉与萧条,曹植深感物是人非,不禁发“黍离”之叹。`所见是破败的,但意气风发的曹植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相反,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武艺高超的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想象成一个机智灵活的勇士,“仰手接飞猱,俯身撒马蹄”;想象成一个视死如归的战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西进途中,兵锋所指,敌军纷纷望风而降。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而归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太子之争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太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南征孙权,命爱子曹植留守邺城。临行时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植说:“过去我做顿丘(今河北省清丰县)县令时,年龄才二十三岁,想起当时的所作所为,我至今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现在你也二十三岁了,不可不勤勉自励呀!”曹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
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回来后知道了这事,大发雷霆,下令说:“自从临淄侯私开司马门至金门,令我今后另眼看待这个孩子!”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虽然在文学上,曹操极为赏识曹植,但一落到实际事情上便失望了。渐渐地,曹植失去了曹操的培植。相反,曹丕虽无曹植逼人的才气,但他工于心计,善于矫情自饰,为争夺太子之位,弄了不少权术。如每当曹操出行,文武百官在城外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送行,曹植常称述功德,发言有章,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曹丕才思稍缓,无法竞争,只好怅然自失,但他绝非甘居下风的平庸之辈。后来他的心腹吴质出谋,叫他在此等场合只是伏地痛哭。他依计而行,果然奏效。这一近乎拙劣的表演却为他换得个至孝之名。曹操及众大臣以为曹丕才情不及弟弟,而诚心则有过之。尔后,在争夺太子的事情上,曹植与曹丕相比,明显地处于劣势了。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太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忧生之嗟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折,这无非是太子之争留下的余波。曹丕刚继位魏王、丞相,便着手剪灭曹植的羽翼了,他先是找了个借口把扶持曹植的丁仪、丁翼逮捕了。二丁都是曹植的好朋友,平时竭力鼓动曹操立曹植为太子,曹丕很是忌恨他们。现在曹丕一得势,便要拿他们开刀了。
曹植这时自顾不暇,哪有力量去解救朋友呢?只得借诗舒愤,“利剑不在掌”,没有了权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丁氏兄弟身陷囹圄。这种注定的悲哀加在一个未能施展抱负而又单纯的才子身上,显得更加肃穆凝重。
也许是由于争太子付出太多的心血,品尝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也许是由于害怕再有兄弟来同自己作对,抢夺自己到手的帝位,待到曹丕以受禅方式把傀儡汉献帝赶下台,自己登上帝位后,便加紧了对曹植及其他诸兄弟的迫害。他派出自己的心腹,到各兄弟的封地那里去负监视之责,这些“监国使者们”膺着帝命,对被监视的诸王施展他们作为鹰犬的伎俩,并随时向主子曹丕汇报情况。
曹植个性很强,自然受不了别人监视的屈辱。郁郁寡欢的他脱离了当时朝廷的种种政治斗争,常在自己的封地内和一些文人墨客大肆酗酒,对封地内的事务不闻不问。有一次,曹植一伙人正喝得酩酊大醉,监国使者灌均“来访”,他仗着皇帝的威风在才华横溢的曹植面前颐指气使。曹植顿时怒火中烧,拍案而起,把灌均骂得个狗血喷头。灌均色厉内荏,一时被醉酒的曹植吓懵了,像条落水狗一样,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了。灌均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一份状纸告到皇帝那儿,说曹植“醉于酒而违逆傲慢,并且威胁使者”。曹丕认为机会来了,马上命令将曹植押解到京(洛阳),准备问斩。曹丕、曹植的生母卞太后问讯大惊,忙赶到现场,老泪纵横地对曹丕说:“你弟弟平时是放纵了些,难道也犯得着这样?你就不能看在兄弟的情份上放了他吗?”曹丕面无表情地回道:“母亲,儿臣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他太放肆了,目无法度,儿臣岂能轻易饶他!请母亲还是暂且回避吧!”接着,曹丕径自走到曹植面前,冷冷地说道:“你不是一向很喜欢炫耀自己的诗才吗?现在我限你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你要写出你我兄弟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写出来,就免你一死;否则,就别怨我不顾手足之情!”话音刚落,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曹植难免一死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跪在地上的曹植却突然抬起了头,表示愿意从命。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直了身子,微闭着眼,略微沉思片刻,从容地向前迈进三步,引吭呼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边走边吟,刚好七步走完,一首诗也就作成了。
曹丕以死相逼令子建赋诗,《七步诗》便成了千古绝唱。时至今日,曹植的《七步诗》也是妇孺皆知的。
洛水感怀曹植回顾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心中不禁惴惴不安。这些年月里,他尝够了奔波之苦,也尝够了提心吊胆的滋味。“七步成诗”一事过后,曹植总算松了口气,可心情并不能愉快起来。难道少年时的理想、抱负只是梦中的幻影吗?
在一次旅途中,曹植路过烟波浩淼的洛水。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如血,映红了滔滔前流的洛水。晚风习习,寒波澹澹,白鸟悠悠。其情如诗,其景如画。然而此时的曹植无心欣赏,他那忧郁的目光不时停在奔腾不息的洛水上,思绪被这一江美丽的洛水牵远了,禁不住想起古书上记载的神话传说。这是一个凄美忧伤的故事。相传,远古帝王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在洛水溺死了。从此,她便化作了美丽的洛水女神,日日夜夜、孤孤单单地守候在洛水边。
曹植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连同周围的草木似乎也一动不动。他想着看着,渐觉神情飘忽,思绪模糊……恍惚间,一位环姿艳逸、美丽绝伦的神女款款走入他的梦中。她披着薄薄的紫纱,从洛水静静地,不带羞色地,冉冉而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靓丽如霞彩里朝阳妆容,姝美似碧波间娇艳芙蓉。水浸润过的身姿,衬显着原始的凹凸的曼妙。洛阳牡丹花是她香艳的魂,白云彩霞有如她自由空灵……
曹植睡卧在洛水边的美梦里,向她诉说,祈求,痴狂;她忽明忽暗,若即若离,像雾,像雨,又像风,他在如梦似幻里和她神心交融。一声声沉吟,一声声哀叹,一颗颗相思泪珠滴落水中。她听到他心的呼唤,凌波踏步而来,柔情万种地望着才子美俊。鲜服娇容,玉树临风,知己相逢,心志相通。然两情相慕而神人道殊,神女只得慢慢地离去,于回眸顾盼中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般的无奈,带有深重哀怨的叹息。而曹植似乎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多雾的眼神,分明可以读出一种“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的落寞来。最终洛神的倩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而他却依然站在水边,怅怅地望着洛神逝去的方向,恍然若失。
扑棱棱,扑棱棱,一群水鸟飞掠水面,停落在曹植的身旁。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从神人相逢的梦境中醒过神来。此时此刻,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直涌心头,文思像匆匆而流的洛水,向他的笔端奔来。他借着飘忽的梦境,活生生地把他的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洛神赋》。
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后来,有人认为《洛神赋》即《感甄赋》,洛神即曹丕之妻甄氏,《洛神赋》是曹植思慕甄氏,以甄氏为原型写成的。其实,这是牵强无稽的附会。
曹丕死后,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睿,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睿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植长期忧闷悒郁的心情,无疑损害了他的健康,到太和六年(23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位执著而又不幸的才子抱恨而终、赍志而没,时年四十一岁。
余论曹植在建安年间曾说,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意思就是说,人要名垂千古,就要依靠建功立业,而不是诗赋文章。然而历史同这位才子开了个玩笑,它嘲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执著和天真,却又嘉奖了诗人诗赋文章中的真诚和幻想。曹植得以名标青史依靠的恰恰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业,而是他自己有时认为是雕虫小技的“翰墨”、“辞赋”。
历史是公正的。对于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我们理应记取他的执著和天真,他的真诚和幻想,他的才情和风度,以及他所留给后人的最纯朴的精神。
类别:学习·摘记 |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23) |评论 (0)
上一篇:“魏晋风度”——嵇康    下一篇:“雄姿英发”——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