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悲情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19:53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三十七)汉武帝36-绝笔之作


- [画外音]公无前99年,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命运多并之年。这一年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打入大狱。出狱以后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中书令。中书令负责把大臣的奏章 送给皇上。把皇上圣旨和旨意传达给大臣。就在司马迁担任中书令期间,司马迁的一位好朋友任安写信给他。要他利用做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那么任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信给司马迁?司马迁接到任安的信以后,会是什么反应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绝笔之作》。www.1baijia.com.cn'V1H"D'~IK2bv

{R;b(\
t}M-d[oS任安字少卿,原来是一个出身很低贱的人,任安的家境很艰难。小得时候家境很穷,后来做过亭长,就像刘邦一样做过亭长。由亭长后来又做到乡里的三老。古代是十亭一乡,一个乡设一个三老,三老是管教化的官,任安也做过三老。就是他做过亭长,也做过乡里头一个文教官员。后来因为出惜就丢了官。丢了官以后,任安就到卫青的家里面去了,任安是卫青家的门客。古书叫“舍人”,就在卫青家里做了舍人,就是卫青家的门客。在卫青家里面,任安由于家里边穷,没有钱去贿赂卫青家的管家,所以卫青家的管家就给任安一个差事,叫他养马,就成了牧马人。在这个时候,任安就结识了他一个好朋友,叫田仁。田仁这个人我们在讲《巫蛊之祸》的时候,曾经讲过这个人。他就是放戾太子出城门的那个人。任安跟田仁两个人相识都在卫青手下做门客。但是卫青并不了解这两个人。有一次,卫青带着任安、田仁去拜访他的老主人,平阳公主。到了平阳公主家以后,就让任安跟田仁和平阳公主的骑奴在一块儿吃饭。任安跟田仁心理非常不平衡,两个人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就是任安拔出来佩刀,把那个席子划断,这边坐的是任安跟田仁,那边坐的是骑奴。用刀子把席割断,表明自己跟田仁和那些骑奴绝不是一类人。这让平阳公主的管家都非常凉讶。我们通过这件小事可看出来,任安是个很有个陛的人。后来汉武帝派人到卫青家里边去选侍从,就是选郎官。卫青桃了十个人,在他的一百多个门客之间桃了十个人,这十个人都是家境富有的人。让这些人准备了服装、马匹,准备推荐给汉武帝。但是设有选田仁,也设有选任安。当卫青把这十个人选选好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了。这个人是著名的酷吏叫赵禹。赵禹来到以后就问卫青选得人怎么样。卫青就把选的十个门客跟赵禹说了。赵禹就把十个人召过来问了一变。问完以后赵禹就对卫青说了,他说你挑了十个都是家境富有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才的人,就是没有才华。他说这不行,你不能把这十个人推荐给皇上,他说你把你所有的门客召集过来。然后卫青就把他一百多个门客都召集过来,让赵禹来挑。赵禹一个一个谈话,谈完以后最终选了两个人,一个是任安,一个是田仁。卫青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这两个人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召见这两个人的时候,任安就推荐田仁,说田仁比自己才能高,田仁就推荐任安说任安比自己才能高。两个人互相推荐,经过考察,对这两个人非常满意,就任命了这两个人为官,这个时候任命任安的官就是北军监护使者。就是作为管理北军的最高官员。大家知道北军是西汉长安,它的都城长安的国防军。任安就做了北军监护使者。就是一个总指挥官。后来任安有做了益州刺史,益州就是今夭的四川,做了益州刺史。任安在益州刺史的任上知道司马迁受了宫刑以后出来,汉武帝让他做了中书令。中书令这个官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长,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但是武帝时期的这个重要的职务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接受宫刑以后,汉武帝给了他中书令这个职务。所以任安就给司马迁写了封信,叫司马迁利用自己担任的重要职务的机会,向汉武帝推荐贤才。司马迁接到这个信以后,心情非常复杂,司马迁没有回信,没有回任安的信。O-B        O:x_7^!} ]
|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2A0l)D2\SJ'~D
[画外音]就像是金子总要发光一样,任安的仕途之路就有一点这样的味道。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要司马迁举荐贤才。也说明任安对于朝廷有一副热心肠。但是接到任安书信的司马迁却没有回复,这是为什么?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一下子改变了任安的命运。那么这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Mrn?6P X!O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
;]D+W)M9V在庆太子事件巫蛊之难发生的时候,任安跟田仁都被卷到这个事件去了。田仁这个时候做什么官呢?田仁这个时候做丞相司职,就是丞相手下的一个官,负责把守城门。结果田仁看见太子带着皇孙跑过来的时候,田仁就把城门打开放太子逃了,结果田仁后来被杀,这是田仁。任安这个时候是又做了北军的监护使者。任安做北军统帅的时候,戾太子亲自去拜访北军,拿着节令调任安来帮助他。任安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是没有出兵。所以戾太子这个事件过后,汉武帝认为任安虽然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是没有出兵,应当说没有帮助太子,所以设有处罚任安。但是不久,发生了一件小事,就是任安处罚了他手下的一个小吏。这个小吏受到任安的处罚以后,就给皇上写了一个报告,说任安其实是想帮太子的。这样汉武帝重新调查了这个事件,认为任安是坐山观望,就是看着两边。将来太子赢了,他要帮太子,就认为他是骑墙。所以就把任安抓起来下到狱中,定为死罪。这一年就是巫蛊之难的这一年,这是征和二年,公无前91年。任安就被投到狱中,而且判了死刑。巫蛊之难中间判死刑的人是得不到赦免的。所以任安是必死无疑。司马迁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觉得任安不久于人世,而任安前几年给自己写得一封信自己一直没有回。想到任安不久于人世了,司马迁就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将近三千字回复给任安。就是我们今夭要讲的《报任安书》。
NW9i4A^K$DV+Y


#s)nHU?2}#}[画外音]前面王立群先生讲到,司马迁在得知任安将不久于人世后就写了封近三千字的书信,回复给任安。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就是这封长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在评价《报任安书》时提到的。那么《报任安书》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什么后世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9zA@6T2?.kwww.1baijia.com.cn
t        ][ R3D+J|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那么这封长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但是这一个辱字虽然是贯穿全文,但是作者写也作者司马迁在写的时候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先说受辱之因。其实我们在读《史记》的第一篇中间,己经讲到过司马迁受宫刑这件事情,和李陵事件有关。
,LG+Y w7b^(ty议百家_百家讲坛
X*ls(G:O!V议百家_百家讲坛[画外音]李陵之祸发生在公无前99年,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但李陵不愿如此,他向汉武帝公开提出,愿意带他的玉千步兵早独出征,汉武帝获准。结果在与匈奴对战中,匈奴以八万骑兵包围李陵。经过把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在无奈中投降匈奴。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        qd Dzu9h
^3H
RLY

实际上李陵时间发生以后,汉武帝心里头非常震怒,在震怒的情况下向司马迁征求意见。司马迁就说李陵这个人,据我的观察,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按  《报任安书》的原话来说,就是有国士之风。所谓国士就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所以李陵的战败投降是不得己而为之,再说李陵带了玉千步兵,杀死的敌人远远超过他带领的军队。只是在弹尽粮绝的清况下,李陵才被迫投降。而现在有一些大臣,看见李陵投降以后就极力地说李陵的坏话,他觉得不公道。而日看到汉武帝心情很郁闷,他想替武帝宽宽心,所以他替李陵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导致了司马迁接受宫刑。应当说李陵的兵败投降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清。但是这件事情上来说,汉武帝是要负责任的,汉武帝批准李陵带领玉千步兵出征。在出征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将路傅德。他就发现这个事情不好,就给汉武帝上疏要求阻止这场行动,汉武帝没有听,反而逼着李陵出兵。应当说在李陵出兵这个问题上,汉武帝是有责任的,李陵再能打带玉千步兵出征,往往是凶多吉少的一件事清。所以汉武帝实际上派李陵出征这件事清上,汉武帝是一个很冒险的一种行为。这个举措的本身汉武帝是有责任的。那么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清在当时来说,在汉匈作战的这个阶段来说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清。我举一个人,在汉匈战争中间,有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叫赵破奴。这个人的传记记载在《史记·卫将军骤骑列传》中间,记载了这个事情。赵破奴这个人本来是汉军将领,后来投降匈奴,投降匈奴以后又拐回来了,又回到汉朝来了。回到汉朝以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而且让他担任了骤骑将军霍去病的随从。后来立了功,封了侯。www.1baijia.com.cnJA~S#m!Y'Q!Vg
%ngMc*a`\:xW
酌金事件以后赵破奴又丢了侯。后来赵破奴又立了功,有封了侯。赵破奴是两次封侯,而且赵破奴在第二次封侯以后,带兵出征带了两万军队,遇到匈奴左贤王的八万军队,结果赵破奴又打败了。打败以后赵破奴第二次投降匈奴。在匈奴那边生活了十年,十年以后,赵破奴带着他的儿子又跑回来了,汉朝照样接纳了赵破奴。那就说在汉匈作战这个时期,就像赵破奴这样投过来再奔回去,像这种事清还是比较多的。当时这件事清作为皇帝和中央政府并不太计较的事清,但是作为史学家司马迁来说对这件事清他是有看法的。所以李陵兵败投降以后,司马迁开始认为他只是一个暂时的,但是后来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间记载这个事情,实际上是谴责了李陵。认为李陵投降以后,李氏家族整个家族的名声全毁掉了。这就是司马迁遭辱的原因,这是“李陵事件”。这是  《报任安书》写的第一项内容。第二项内容就是李陵之祸给司马迁带来的那种内心的痛苦。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得非常深刻。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他一连串写了一段话。这一段话写了四个不辱,六个受辱。他说一个人的受辱分为十等,十个等级。这段话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拙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签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认为一个人的受辱分为十等。最高一等就是辱先,就是让你的先祖让你的先人受辱,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这叫  “太上不辱先”。这是绝对不能够让自己的祖先蒙受耻辱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不辱就是自身不受辱。第三是不辱理色,就是尊严不能受辱。第四是不如辞令,就是不能语言上受辱。这是四个不辱。那么六个受辱是什么?第一个汕体受辱,就是被人家绑起来。这是受辱的第玉种,被人绑起来。再往后,是易服受辱,就是把你平常的衣服脱掉,然后穿上囚徒的衣服,这叫易服受辱,这是第六等。再向下就是关木索、被签楚,就是受那个刑罚。受刑这是一种受辱。再向下,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就是把你的头发弟(光,然后让你脖子上带一个铁圈,这是一种受辱。再向下是,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就是把你的皮肤打烂了,把你肢体砍断了,这是第九等。最下一等叫什么呢?最下腐刑,极矣:就是宫刑是十种受辱中最下的一等。在他看来的十等中间,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等?第十等,宫刑。我们读读这一断话就明白了。司马迁把受辱分为十等,那么根据这一判断,司马迁划这个等级来看,宫刑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一种。而他恰恰是受了宫刑。所以我们说这一篇《报任安书》中间写他的受辱之痛,这一段是最典型的话。他把人一生受的耻辱列为十等,而宫刑是最下一等,而且司马迁作为史学家,他对历史非常熟悉,他知道历史上只要是受过宫刑的人,当过太监的人,历来不为人们所齿。在《报任安书》中间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他说卫灵公和一个太监坐一辆车。结果呢孔子,就离开陈国了。那就是孔子不愿意看到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和太监同坐一辆车,这对国君来说是一个耻辱。在比如说商秋,商秋是因为一个太监的引见才见到秦孝公。就因为这秦国的大臣对商秋感到这个人不齿。就是你是通过太监见到国君的,大臣们都感到不齿。还有汉文帝时期,汉文帝有一次和一个宦官赵谈坐一辆车。结果遇到一个大臣叫竟盎,竟去看到以后就拦着汉文帝的车。说陛下是万岁之身,你怎么能够和一个宦官坐同一辆车呢?汉文帝听过以后就笑呵呵地让那个赵谈下车了。这个太监就哭着下车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知道历史上很多太监不为人所齿的事情。所以他举了这么多例子说明自己受过宫刑以后那个内心的痛苦,是无可言传的。这就是《报任安书》写的第二项内容,就是他的受辱之痛。议百家_百家讲坛,o3y4{2YlM&bN
2b7luI9wK
TI1[

[画外音]根据前面王立群先生的讲述,遭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日才间过去两千多年,我们现代人己经无法体会宫刑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但在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和自强的知识分子眼里,宫刑始终让他抬不起头。那么既然如此耻辱,司马迁为什么还要隐忍活下去呢?.rZt;| fH8io&o Hz

r2u        Gl(Il6c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这里边司马迁谈到了非常重要的几点,首先司马迁对自己的生死有了自己的看法。司马迁说过几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那么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看你是为什么而死的?所以司马迁对生死提出自己一个独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认为除既就义的人未必都是真正的英雄。忍辱负重地活下来的人未必都是儒夫。因为司马迁他接受宫刑活下来,为很多人不齿。人家都笑他是个胆小鬼。但是司马迁认为这样活下来的人其实是非常勇敢的人。一个人敢于忍受千夫所指,万夫所垢,然后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司马迁就举了一段古人著书立说的例子,说明自己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不朽巨著。这段话非常有名,他这样说,他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就是古代那么多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名声设有传下来,太多了。“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那些非常倜傥之人,就是建立了功业的人得到了后人的称赞。所以叫“唯调倪非常之人称焉。”他下面举了一连串例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议百家_百家讲坛
DnV"N@`


N:a9qY!ywww.1baijia.com.cn他讲述了这段非常有名的话。这段话的意思说什么呢?说当年像西伯就是文王姬昌被幽禁在幽里,尽管他被幽禁起来了,但是他做的《周易》流传了。屈原被放逐了,但是屈原的《离骚》传世了。左丘明虽然失明了,但他的《国语》传下来了。吕不韦最后迁徙到蜀地了,但是《吕氏春秋》传世了。所以他认为古人啊能够忍受各种耻辱,为的是把自己的著作传下来。所以他最后得了一句结论,所以这些人大多数心里有郁结,有郁闷,不能够抒发,然后当他们不能建功立业的时候,他们就写下自己的著作传下来了。所以司马迁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观点叫发奋著书。就是一个人在困境中间要努力,要坚持,要把自己的著作完成。所以在讲完了这么多古代圣贤在困境中间著书以后,司马迁写他自己。说我呢,也是这样。就是我的著作设有完成,我遇到了李陵之难,所以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了。这一大段话实际上是谈了《报任安书》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他忍辱的原因。司马迁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其实是为了写作《史记》。如果司马迁当时是为了不落这个骂名,不在人们的白眼之中生活。那么一念之差,他可能会死了。那么他死了,《史记》也就传不下来了。所以司马迁认为自己这样活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N?is HZ k B
hxu$Q@)Nb[画外音]《报任安书》就像是司马迁的心灵自述,他把自己多年来郁积于胸的喷薄而出,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司马迁。然而在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司马迁的任何消息了。这封书信真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绝笔之作。那么司马迁是怎么死的?他是死在什么时候?这封书信他的价值在哪些地方呢?
1c OIr&e(Raw议百家_百家讲坛x'c9g;s N!{6PGW&_
我觉得这里面大致有这么几点。第一点独特的生死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生死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人。在他之前,很少有人对生死问题做过这么深思熟虑的思索。司马迁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慷慨就义有时候是勇敢,有时候为了不受辱而慷慨就义其实是一种儒弱。他认为苟且偷生是软弱,但是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是有他的价值的。司马迁对生死问题他有自己的思索。在这点上,中国的古人对生死问题的思索,设有超过司马迁的。正因为司马迁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生死观。所以他才能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巨著《史记》。这是这篇文童这封书信的第一个价值。第二点《史记》的完成时间。这封书信他的写作年代应当说是在任安被处死之前。任安是哪一年被处死的?是征和二年,这一年的七月发生了巫蛊之难。从这个书信来看,司马迁写这个信的时候己经接近这一年的十二月了。每一年的十二月都是古代帝王处死犯人的季市。古人为什么选择十二月杀人呢?因为古人有一种夭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到十二月自然界的万木都凋零了,万木凋零了也就是说老夭爷告诉夭子这个季市也是杀人的季节,就是处决犯人的季节。所以这封信应当是征和二年也就是公无前91年,接近十二月的时候写的。换句话说,这封信的写作年代可以断定是征和二年冬夭写成的。那么这一年也就是《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同时我们通过这一年也可以知道,司马迁在这一年大体完成了《史记》。因为在《报任安书》中间己经明确地写到l30篇。《史记》的130篇他提到了。应当说在征和二年,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时候,《史记》基本完成了。|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w0r1_]!\ Dg!J6e
+U4T/`#ppKp4l
所以这封书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史记》完成的年代大致上应当是在汉武帝的征和二年,这是它的第二个文献价值。第三点,这封书信也交待了司马迁的卒年。司马迁前的生年现在有两说,但是司马迁死于哪年,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通过《报任安书》可以知道,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字。所以我们把《报任安书》称之为绝笔之作。这封书信完了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就再也不知道了。换句话说,就这封书信完了以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但是这封书信完成以后,司马迁是怎么死的?是病死,还是因为这封书信给他带来了一场灾难被杀,都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大体断定,这封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大概也就在这之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所以这封书信既交待了《史记》完成的时间,也交待了司马迁的卒年,大致卒年。这是第三个文献价值。第四点就这封书信还交待了司马迁内心变化的历史,就是他心灵变化的历史。因为司马迁在这封信中间写得很清楚,原来在李陵之祸之前,司马迁是一心一意要迎合皇上,想做一个忠臣的。但是司马迁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本心。他受的教育,他的家教都使想他想成为一个忠臣。但是历史恰恰让他一个愿意做忠臣的人,最后没有做成忠臣,反而被他最忠于的皇帝给戒害了。这样一来,司马迁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转变,所以这篇书信也交待了司马迁从当年的皇帝的忠臣孝子,转变成太史公的经过。我们通过这个书信可以看出来司马迁灵魂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过去的司马迁死掉了,一个新的太史公诞生了。这才有了司马迁冷眼看世,然后用他如椽之笔写下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所以这封书信是了解司马迁心灵前后变化的一篇重要文献。这四个方面就是《报任安书》的重要价值。所以到此为止,我们有关《史记》的《汉武帝》的系列就全部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