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小窗读周易——读《易》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5:00
宋诗《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其境界真是优雅闲适。“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看来,《易》是很耐咀嚼和把玩的。
在基本读通黑格尔的逻辑学和何新的泛演化逻辑之后来看《易》,觉得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因此,作此札记,一是促进自己对《易》的学习;二是想力求运用自己所习得的一些西方哲学、现代哲学来比较、理解、贯通《易》哲学,我觉得东西方哲学是相通的,我朦胧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切主要内容,在《易》中都有种子和萌芽,如理性哲学、非理性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道德哲学等等。这值得我们去探究;三是结合学习历史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的哲学涵义来理解古老的《易》。如果循着这三点努力,我的札记也许会有一些新的视角和新的体会,泛出几朵新的浪花。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打算边学习、边写,一则札记围绕一个主题。
关于易经产生的时代和情况
《周易》的源指《易经》和《易传》;《周易》的流指历代易学论著。
《汉书 艺文志》谈到伏羲、周文王、孔子对《易经》的贡献。这可视为《周易》产生、发展的三个重大阶段。孔子以下的解说和注释,就总体而言,大概再也没有超越于孔子的了。
一般认为伏羲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伏羲氏相传是距今6500年前石器时代的一支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远祖。《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氏即伏羲氏。这段话说明了伏羲氏始创八卦,以及创制八卦的目的。创制这套符号系统,目的是认识、把握乃至预测周围的自然界及其变化,以抽象的符号系统来认识和把握自然,而超越于偶然的现象。这是多么地伟大!“神明之德”、“万物之情”显然已是形而上了。今天我们应从这类符号系统具有本体的性质的高度来看待和理解它。《系辞下》接着又分别叙述了伏羲氏之后历经神农氏、黄帝、尧、舜八卦的应用。
到了周文王,又是一个大发展,文王拘而演周易,最早的易经由此诞生。《史记》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P18)这以后,由周易64卦算卦的方法流传开来,热潮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占卦、卜筮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常事,“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到了孔子,又是一个大发展。马王堆帛书《易传》谈到孔子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这样如此好《易》,大概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他是真正把《易》融会贯通了,而且是带着他的丰富的人生体验、政治经验、历史知识、广博学识。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十翼”对《易》作了深刻的阐释。孔子的阐释,真可谓字字珠玑。通过孔子的阐释,《易》由形式上的变算卦书而变为为哲学书,由神道设教之书而为人文化成的伦理之书。这是孔子的伟大贡献。
《易经》当成书于周初。关于易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系辞下》是这样发问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问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之所以采取发问的形式,我想是孔子对《易经》的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作一个大体的推测和判断。从《史记》中记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来看,他们已深谙《易》中所提示的政治智慧了。例如:“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P15)当八百诸侯会盟津时,诸侯皆曰:“纣可伐矣。”而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在又过了两年之后,纣昏乱暴虐滋甚,挖了比干的心以后,武王才认为时机成熟,开始伐纣。可见文王、武王行事都十分善于积蓄力量,把握时机。而这正是《易》理之所然啊!。
关于对易经的总看法:
我理解,易经是最大的逻辑,是关乎天、地、人最根本规律的逻辑。占筮即预测,预测即逻辑推演。易经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主观思辨逻辑,它模拟、反映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客体运行之本体逻辑。研究和反映的是天道、地道、人道。人们对易经乐此不疲,原因盖在于此;先人之伟大,盖在于此;孔子读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以致纬编三绝,原因盖在于此。对比西方哲学,易理很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形而上者,是道。“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说卦》),你看,一个乾字,竟代表了那么多的事物,这不是形而上又是什么?每一卦都是如此。(见《说卦》)“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乾坤是实体,易在其中,是精神、是规律,是道。何新说:《易经》“是一个隐藏在神秘符号和晦涩词句下的形而上学体系。”。(何新《天行健:易经新考》p51)他又说:李约瑟说《易经》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库”,其说是颇有见地的。(何新《天行健:易经新考》p51)
以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观点、方法来看孔子所作的《序卦》,真是精彩至极!这简直就是浓缩的《小逻辑》!亦可视为研究《易经》各卦之间逻辑关系的学术论文。而孔子这篇上千字的学术论文何其精彩!在这短短的千字文里,孔子演绎了64卦之顺序。卦者,概念也。64卦,亦即64个形而上的概念也,这些概念,它们是自在自为地运动着的,逐一向前推演,互相转化,辩证运动,充满了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可谓尽在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全部思想可谓尽在其中。《杂卦》则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又从另一角度释卦,阐释了64卦中两两相对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例如:“乾刚坤柔”,“否、泰,反其类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不仅卦与卦之间是一个逻辑推演关系,每一卦内的各爻,也是一个演化、变动的关系。各爻之间是一个历时性的演化关系。“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下)有时一个人的人生,就可以看做六爻。初爻难知,是个潜在,然后成长、经历。如用何新泛演化逻辑、历史概念类集的理论来理解,各卦、各爻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个的历史概念类集。例如乾卦中的七爻(每卦六爻,唯乾、坤两卦七爻),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概念类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用孔子的理解来说,这反映了一个大人物或一个君子典型的成长、变化过程。你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吗?对此,以后将专写一则札记阐述。
总之,诵读、体会和玩味《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篇章吧,可以说,在《易经》和孔子的阐释中,其哲学和逻辑思辨的深度,早于二千多年前,就已完全达到西哲黑格尔的水平了。
关于太极的理解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北宋周敦颐有《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的宇宙演化模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清朝刘云亢说:“无极者,阴阳未判,动静未分,指混沌而言。”(见周子全书)卷十五)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也确实证明在大爆炸后有一个“粒子汤”的宇宙混沌状态。现代一些易经研究者也认为无极是太极的本质特征。
《周易》的宇宙演化模式:太极——两仪(乾坤,亦阴阳)——四象(四季)——八卦——64卦(包括384爻)——万物。这些与西哲黑格尔的逻辑学起点和展开有惊人的契合。看过黑格尔的逻辑学,特别是其中的“有论”(或称“存在论”),对太极这个概念就较好理解了。这个太极,既是太极,又是无极。所谓“太极本无极”。南宋杨万里解太极云:盖太极者,一气之初也。阴阳不测,至幽至神,无仪无像,太极是也。黑格尔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有”与“无”的统一,同一,“有”即是“无”,“无”也就是“有”。绝对的有也就是绝对的无。这与易经中的太极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这些也说明东西方哲学并无本质的不同。中外的哲人,他们都思考了宇宙起源这些最根本、最本原的问题。哲人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最初起点时,必然产生这样一个悖论:这个世界应当有一个起点,那时如果是“有”,那么在这个“有”之前还会有“有”,这样就非把它追溯到“无”不可。但这个起点追溯到“无”也讲不通,从“无”中又怎么生出了“有”呢?这不是“无中生有”吗?这个宇宙起点就是要通过悖论才能理解。这个有与无的统一在黑格尔那里叫“变易”,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就叫做“太极”。所谓太极本无极,无极亦太极也。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同属一类悖论。而只有通过悖论才能理解。 今天,太极(无极)、黑格尔的“有”(“无”)已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加以诠释。
太极(无极)、有(无)分别是《易》、《小逻辑》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正是宇宙的历史起点。由此我觉得,东西方哲学对宇宙本体的认知和探讨是有共同之处的,只是所使用的概念和所采用的形式不同而已。(可参见我的另一文《 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与宇宙开端的统一》)。
关于阴阳之道
遥想人类之初,有人类,就有男女之事,人类必然观察自身,观察男之阳,女之阴,进而产生一种生殖崇拜;人类又是生活在自然之中,天地万物,日月交替,风云雷电,从而也必然产生种种自然崇拜,如太阳神崇拜。所以,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先祖基本上都存在着生殖崇拜和太阳神等自然崇拜,因为这是与人类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这些已为古往今来的研究和近现代国内外的诸多考古发现所证明。这也证明东西方文明是共通的。尽管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故有雅思贝尔斯“轴心时代”之说;何新著《诸神的起源》就专有一章,论述“生殖神崇拜与阴阳哲学的起源”;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也对易经中的阴阳概念和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和讨论。)
再进而,观察自然与观察人自身又会很自然地相互启迪,相互贯通,可以看到,我们的先祖即已开始寻找男女交感和天地交感的共性。云行雨施则万物滋生,百草丰茂,因而大自然也被赋予了“乾阳”与“坤阴”的性别。而反转来,人类的两性之事在华夏的语汇中也就被称之为“云雨”。事起则称之为“云行雨施”,事毕则称之为“云收雨歇”或“云消雨散”。如此等等,先人对性爱的用语竟是如此优雅和浪漫。倪志云著《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文集》中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观念内涵与《周易》阴阳哲学的思想渊源”亦阐发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周易》的哲学,由人类男女构精生育子息的经验,进而联想认为天地之间也是由于阴阳合气、行云施雨(即天地的交媾)才带来草木蕃息及万类生机。”他的结论是:“在大约45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存在着原始的阴阳和合的有机自然观念。这种原始的文化观念,正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渊源。
在《周易》中,充满了这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和对人本身的认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阴阳最初应是指男女之事,“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易经·系辞上传》)“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是圣哲对其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并在天地之间进行了推而广之,因而上升为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成为《周易》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是《易》的最基本的、起始的规定,因而也是贯彻《易》的始终的规定,以哲学的观点看,那凡是最初的规定,都无不被以后的一切发展包含在自身中。在易经中,阴阳的规定也是如此。《庄子》天下篇称“《易》以道阴阳”。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朱子语类》易经中的卦、爻皆分阴阳。不仅如此,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少阴”、“少阳”等量化指标。阴阳如与二进制数学相对应,就是1和0. 乾、坤两卦则是易经之门户。是易经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易经·序卦传》)还可以举出很多,此不一一。
孔子治《易》与所作十翼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第七)可见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学习和掌握了易经,可以使他不犯大错误。又据马王堆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可以推想,孔子这样做,会有若干年的时间,他是把《易》彻底地消化和贯通了。
孔子如此好《易》,当然不会没有成果,现在学界的共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共同作了《十翼》,翼者,翅膀也。意思是把易经比作本体,即卦、爻辞部分。十翼是对易经本体的卦爻辞进行理解、解释和发挥的十个方面。有了十翼,易经展翅高飞,传之久远了。具体来说有:《彖》和《象》,其中分别分为上、下,是依64卦而分的(前30卦称为上经,后34卦称为下经。这算四翼了。还有《系辞》,又分为上下,这又是两翼。还剩下的四翼就是《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些加起来正好是十翼。这十翼通常又称为《易传》。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实际上就包含了本体的易经和易传这两部分。例如中华书局2009年版的《四书五经》中的周易部分就包含了这两部分的内容。又如三晋出版社2008年二版的《周易》也包含了这两部分的内容。台湾学者傅佩荣,也是这样来谈易经的。可见这样做,已是学界的共识。
这十翼可以说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本体反复研习、消化、贯通、升华的结果,是对《易》的哲学阐发,是易理的精华。可谓流传千古,光华四射。读之亦是含英咀华,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彖》是用来解释卦辞,说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和卦义的,是对卦的总论。又称彖辞、彖传。《象》是用来说明卦、爻的象征意义的,包括对君子、人生的启示意义。又称象辞、象传。现在印制的易经文本,彖辞、象辞,就直接跟附在卦、爻的后面,与易经合为一体。《文言》即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是对乾、坤两卦卦、爻的阐释和发挥。跟附在乾、坤两卦的卦、爻后面。其他各卦都没有。足见乾、坤两卦的重要。《系辞》是从自然、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的高度对易经总体的阐释和发挥,亦是极其精美的文章。《说卦》的主旨是诠释八卦,是对八卦的详细解读。一一解读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因为这八卦是最基本的。《序卦》则解读了64卦的顺序,可视为研究易经各卦逻辑顺序的学术论文。孔子的这篇学术论文何其精彩!从天地(即乾坤)两卦开始,一直推演到最后一卦“未济”。这种推演是事物自身的自然的和必然的运动,是自在自为的辨证运动。在这里我们看到,64卦不是彼此孤立的,以黑格尔思辨逻辑或何新泛演化逻辑(或历史概念类集)的观点看,64卦就是64个概念,这64个概念是内在联系的,相互演化过度的,呈现出一个流动的状态。而现实世界不正是一个流变的状态吗?!这简直就是浓缩的黑格尔的《逻辑学》或《小逻辑》,已包含了二千多年后的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全部重要思想。令人感慨我们先人和中华文化的伟大。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都已尽在其中了。《杂卦》一篇短文,仅300余字,则是从另一视觉来释读64卦,即从对立统一、两两相对的角度来阐释64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十翼》,或称《易传》,其内容精彩纷呈,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易经本体进行了哲理性的阐释和发挥,构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统一体,使易经羽翼丰满,展翅飞翔起来了!
乾卦中关于龙的演化逻辑
乾卦为易经开首之卦,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卦。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彩的一卦。当年,孔子亦通过彖、象辞和较大篇幅的《乾文言》细加阐释和发挥。我们今天常常引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出自孔子阐释此卦的象辞。
在此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六爻均以龙为象,由初爻到上爻,有潜、见、惕、跃、飞、亢六种状态。对这六种状态,孔子亦作了反复阐释和发挥。足见其对此卦的重视。
如运用何新提出的历史概念类集或称泛演化逻辑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这也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序的关于龙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概念类集,即: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龙的演化过程,孔子也把它解读为大人或君子的成长、作为、变化的过程。先是潜龙,然后是现身之龙,接着又经历了终日乾乾之龙和或跃在渊之龙两个阶段,接下来就一飞冲天了,成了翱翔于上天之龙,最后成了亢龙。这一组概念的逻辑演化,可谓深刻无比。是对历史现象和人生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很多可以称之为“龙”的帝王或大人物的人生轨迹。例如国外之拿破仑,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帝王。即使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到我们自己人生成长的影子,启迪我们善于认识自我,注意把握好人生的各个阶段。
孔子对这一卦亦十分重视,专门作《乾文言》细加阐释,对“龙”的各个发展变化阶段都有精辟评点,可谓精彩至极。例如在“终日乾乾”和“或跃在渊”阶段,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可进可退,以待其时。这是一个积累和磨砺的阶段。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时,不正是这样一个“潜龙勿用”或终日乾乾”的阶段吗?而一旦飞龙在天,则大有作为,“圣人作而万物睹。”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句话,就是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亢龙有悔”。“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又是多么需要我们警惕的啊!
六爻的共性特点
在易经中,各卦代表不同的事物,当然它们也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前面所提到的《序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一卦之中的各爻,则说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谓“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下)而这六爻的各自特点和关系,也有共同规律可循。《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其柔危,其刚胜邪?”(系辞下)
《系辞下》中所说的这几段话,说的就是这六爻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初爻,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这时一般还是一个潜在阶段,往往具有着多种发展可能性,今后会发展、变化成什么样,还看不太清楚。故曰“其初难知”。而发展到最后,到了上爻,一切都呈现出来了,就是“其上易知”了。二爻时多美誉,三爻时多凶险,四爻时要持慎惧之心,五爻时要建功立业,大展宏图,最后到上爻时,则又面临着转折了。
我们以此对照来看乾卦中的以上六爻:(初爻)潜龙勿用——(二爻)见龙在田——(三爻)终日乾乾——(四爻)或跃在渊——(五爻)飞龙在天——(上爻)亢龙有悔。正是“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孔子探析和概括得多么好啊!真是妙哉!周易!推而广之,一个完整的人生,不常常也正是这样起伏跌宕吗?!
这种规律不仅适应于本卦的六爻,而且适用于各卦的六爻。不信,你试试!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规律,不可过于拘泥。注意一下孔子在系辞中的措词: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之间都有一个“多”字,就可以理解,只是讲的大多数的情况。
卦序
周易看似占筮之书,其实不然,而是充满了逻辑理性主义。看《序卦》一篇,感到它似一个泛演化逻辑体系,演化着天、地、人的秩序。各卦之间可谓自在自为地演化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你看,这“乾——坤——屯——蒙——需”几卦的演化不正反映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演化吗?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说的不就是从自然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吗?
又如“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言“泰——否——同人——大有”几卦之演变)“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这里说的是“蹇——解——损——益”几卦的演变。“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言“萃——升——困——井——革——鼎”诸卦之演变。这些反映的不正是事物、人生、社会起伏、沉浮、演化的辨证逻辑规律吗?先人的眼光是多么睿智和洞达啊!
微言大义
易经常常是通过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内涵。“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因此,看易经,不容易一下子看清其中的含义。看一看孔子的理解和发挥对我们读懂易经是有帮助的。就整体来说,孔子和弟子所作的十翼即易传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对易经本经的理解和发挥。这里试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其一:“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其大意是:“母鹤在山阴处鸣叫,其子在远处和应。我有好酒,愿与你同饮。”孔子引申说“君子居家中,发表了好的言论,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响应,何况近在你身边的人呢?如果讲了不好的言论,则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反对,何况你身边的人呢?言论虽出于你自身,但那是要加乎民众的。行为虽发生在近处,但远处也是能知道的。所以言行对于君子来说,就好比是门枢和弩机那样的重要啊!枢机发起,关系到一身之荣辱。言行,是君子用以惊动天地的,能不慎重吗?!你看,孔子从鸣鹤的呼叫和吟唱,其子与之的和应,竞引申出了这样一大篇君子要谨慎言行的大道理。孔子在很多地方都提到君子要慎于言行,可见孔子把一个人的言行是看得很重很重的啊!
其二: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背负重物是小人物干的事,乘坐马车只有君子才行。而你又负重物又坐马车就不正常了。一看就知道你没有保护自己的实力,自然就会招来强盗了。如果君上怠慢政事,臣下横暴虐民,国事必然一团糟,强盗也就会来侵伐了。对财物轻慢收藏会引来盗贼,女人打扮的过于妖冶则会招来淫徒。所以易经说:“负且乘,致寇至。”强盗是因为自己处事不当而招来的啊!想起小说《红岩》上的一个情节:地下党甫志高,他是西装革履,穿着皮鞋,但却扛着个大皮箱,这不就是易经上所说的“负且乘”吗?后来他果然“致寇至”,被特务怀疑而被捕了。
其三:易曰:“困于石, 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凶。 ”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你看,孔子发挥得多么好啊!不该受困而受困,不该据有的而去据有,那你的名声就会受到羞辱,你的人身也就会有危险,你的死期也就要到了,你哪里还能见到妻子呢?对照对照现在的一些贪官和腐败分子吧,几千年前易经中的这些爻辞和孔子的引申发挥,简直就是在对他们说的啊!“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其妻可得见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就是他们必然的下场啊!
其四: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你看,易经上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就从中发挥概括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办成一件事的四个要素:目标对象、办事的主体人、办事所使用的工具器、办事的时机。孔子的这些话告诉我们,准备好器具在适当的时机行动就能无往而不利。哦,让我们平时多做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吧!
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孔子的发挥何其精彩,从微言中引出大义。
字字珠玑
易经和易传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已成为传世的格言和警句,可谓,意蕴无穷。这里不妨信手拈来,共同赏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当年梁启超从中提炼的。
“履霜,坚冰至。”这也是个名句,后人常常引用,记得《资治通鉴》中就加以引用和发挥过。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生都会有一个先兆和过程,而非一日之功。所以孔子也很看重这句坤卦中的爻辞。他在《坤文言》中发挥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谦卦中有“劳谦君子,有终吉。”“谦谦君子”一词亦出于此卦中。曾国藩也是个喜好易经者,对此可谓身体力行,他在遗书中课儿孙四条,其中一条就是“习劳”,强调要能吃苦耐劳。他的晚年,应当说也算是“终吉”的吧。当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也是很抑郁的。安徽作家赵焰所著《晚清有个曾国藩》一书,觉得写得甚好,给我们再现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真实的曾国藩。
贲卦中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益卦中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意思是减损于上而增益于下,于是民众的欣悦不可限量。哦哦,这简直就是说的现在我们要实行的和谐社会,中央财政多拿些钱来办民生工程啊!益卦中还有“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革卦中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大概是“革命”一词的最早出处吧!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保守,看来并非如此啊!而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革命,也说得多好啊,“顺乎天而应乎人”。
震卦有:“君子以恐惧修省”。这是说工作、做事要常存敬畏之心。每临大事有静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故曾国藩强调“主敬”。艮卦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实际上整个易经64卦384爻,就可以看作一套在时间之流中运动变化的概念体系,告诉你在这个时间之流里应如何生活,如何行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丰卦有“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会逐渐偏西,月亮圆了以后就会逐渐亏缺。天地的盈虚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啊!人也是这样啊!鬼神也是这样啊!故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一语颇值玩味和体会。“花未全开月未圆”可谓持盈保泰的一个最好状态。虎视眈眈”一词,出自颐卦。“突如其来”一词出自离卦。既济卦有“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要防患于未然啊!
而《系辞》中的警句、格言、妙语更是比比皆是。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又如“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大概是最早的性描述之一吧,其对阳刚和阴柔的概括多么精辟、简练。还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此等等,此不一一。
君子之道
孔子十分重视易经中的人生哲学。故而在十翼或称易传中多有发挥。在为很多卦所作的象辞中都有君子应如何如何的句子。堪称,人生之道。这里依卦序辑录如下,以荟萃之,理解之。这些与《论语》中的这类论述相互辉映,蔚为大观,堪称人生箴言。
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曾国藩在家书中常训勉子弟云:“进德修业在己,功名富贵在天”。坤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题为清华大学校训。今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民族精神。
屯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是说于天造草昧、事业初创之际,君子应殚精竭虑,努力构造、经营。需卦:“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想一想小雨润物如酥的状态吧,君子也是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滋补和强壮自身的。讼卦:“君子以作事谋始”。君子在办事一开始就注意谋划,可以减少以后的冲突和纠纷。英文将讼卦翻译为conflict.师卦:“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的胸怀是应该很大、很能包容的哟!小畜卦:“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微风行天,微畜待发。君子应当努力学习和修养,有所积累,方能待时施用啊!履卦:“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泰卦:“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否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同人卦:“君子以类族辩物”。大有卦:“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高山低藏在地中,象征谦虚。君子引取多余去补益不足,权衡事物而加以平衡。又有“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是说君子随着作息规律,到了晚上入室休息。引申为君子凡事追随于适宜的时机。“随时之意大矣哉!”蛊卦:“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意思是当蛊乱之世,君子应振奋民心,培育民德。临卦:“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贲卦:“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剥卦:“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大畜卦:“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者,大蓄聚也,君子多学习和积累些历史知识、经验,他的道德和能力是会增强的啊!
颐卦:“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何新从闻一多训,颐训齿。颐卦外实中虚,正为口像,下卦震为动,上卦艮为止,一动一止,一开一合,如人之口。颐卦,有颐养之意。(参见何新易经新考)俗话说,饭从口入,祸从口出。故孔子引申出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也。大过卦:“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坎卦:“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咸卦:“山下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遁卦:“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大壮卦:“君子以非礼弗履”。晋卦:“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睽卦:“君子以同而异”。蹇卦:“君子以反身修德”。解卦:“君子以赦过宥罪”。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升卦:“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井卦:“君子以劳民劝相”。革卦:“君子以治历明时”。鼎卦:“君子以恐惧修省”。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渐卦:“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归妹卦:“君子以永终知敝”。丰卦:“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旅卦:“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巽卦:“君子以申命行事”。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节卦:“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中孚卦:“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是说君子应以诚信之德审议狱事而宽缓死刑。
小过卦:“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山上雷声隆隆,是提醒我们行为要恭敬,办丧事要悲哀,用度要节俭啊!既济卦:“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未济卦:“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你看,这一对说得多好啊!水在火上,自然可以灭火,由此想到思患而预防之,如常备水以防火灾。而如火在水上呢,则不能灭火,由此则引申出了君子到了哪里,都应注意观察环境,看看不同事物的所在,而有所审度。就如同我们住进了宾馆,要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
以上种种君子之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系统的做人做事之道。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这些君子之道,在《系辞》中也有大量阐发。联想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的人格的完善和培养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易》中的性
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人类观察自身,观察自身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应当是很自然的事。观察自身,男女交合,生生不息。观察自然,风雨雷电,则似天地交合,万物繁衍。“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易·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归妹)“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见系辞下)男女、天地、乾坤、阴阳等概念皆由此而生。这些概念是人类观察自身、观察自然的产物。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故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见系辞下)由男女而引申出阴阳,阴阳概念由此产生。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八卦的根底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画以象男根,分而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当代著名学者何新在其《天行健:易经新考》中对此亦有明确而详尽的解读(见该书P36,59—61)他赞同郭沫若的观点,认为“乾阳之象征符号“——”及坤阴之象征符号“— —”,初始意义,均确为模拟男性及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符号。同时何新还认为八卦与外婚制图腾分族组织有关。对一些卦爻的解读,何新也认为与性有关。例如屯卦,何新言“此卦乃婚媾之卦”,反映了古代的劫掠婚俗。“团团转啊,纵马奔旋。不是盗匪,是来求配偶。”“骑马奔驰,欲求婚配。去吧,很吉祥,无不利!”(《天行健:易经新考》P83—90)何新据此所译的爻辞,让我想起鲁本斯的名画《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所反映的即是这样一种“爱情的暴力”。咸卦,乃性前戏也。何新以训诂解咸为感、为衔、为亲、为吻也。解咸卦为:“本卦辞乃描写交感及调情(性前戏)的全过程。”并录马王堆帛书中所载性戏方法和过程。此亦可参读莫里斯著的人类学著作《人类行为观察》中的“性信号”一节。巽卦,“此性交之卦也。”认为巽字“本义千古失解,乃像二人仆伏性交之形。” (《天行健:易经新考》P365)艮卦何新解为“本卦似为挑选女奴之卦。”(同上P335)比较起来,何新的这些解释,较之其他一些解释,似更贴切一些。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本房中术专著名为《天下至道谈》,这里的天下至道,实际上谈的是房中术,但房中术可以引申出阴阳之道,而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阴阳之道倒是可以视为天下之至道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解释说,汉代社会非常开放,不耻于谈“性”,而且人们把房中术看作养生的一种方式,所以才会流行这类书籍。故《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内容,以及咸卦、艮卦卦等内容均可与马王堆帛书中的《天下至道谈》相互参读。这样解读显然较其他解读更为合理,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亦可迎刃而解。
《周易》与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希腊也是贤哲如云,自不待说。
这个时期的这些人类的伟大精神导师,实际上思考了人类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思维与存在,有与无,同一与差异,质与量,大与小,一与多,名与实,诠与遮,等等。在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可以发现自那时以来所有哲学思潮、哲学流派的种子。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是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期。它探究人类的全部活动,赋予历史以新的意义。在那个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互无思想交流,但其意识的觉醒和文化的创造却惊人的相通。《周易》、《老子》、《论语》、《庄子》等就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贡献给这个这个世界的最辉煌的作品。包含了对宇宙、对人生最深刻、最终极的思考。媲美于那个时代的希腊、印度经典而毫不逊色,光耀千秋。尤其是《周易》,可以称之为那个时代思想皇冠上的最璀璨的宝石。“夫易广矣大矣!”(系辞上)“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系辞下)
在《周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的贤哲“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愿”。(《历史的起源和目标》P10)看一看和体会一下易经中的乾坤两卦和相关的彖、象辞和系辞吧,不正是这样吗!“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知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
轴心期的精神成果是如此伟大,以至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雅氏的这个思想十分重要,它说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任何一个进步和飞跃都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当代著名学者何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对抗当时以《河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论。警示大家注意当时流行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反价值、反理性、反文明的虚无主义思潮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的破坏性作用。提出“中国人有必要回溯民族文化的深厚传统,需要立足于传统的深厚根基上,寻求向现代化作创造性转化的契机和条件。”提出应当重新认识和阐释传统,并在这种阐释中,重建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严感和自信心。何新的这个话说得非常好。他告诉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能丢,同时,也必须作创造性的转化,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吸收新的东西,进行新的阐释。
有意思的是,当代雅思贝尔斯和何新的这些复兴必须回溯优秀传统的思想,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表述。“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周易》序卦传)。“进必有所归”,“得其所归者必大”。体会体会吧,今天,我们实际上正在遵循此道,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要提及一下的是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因其突破了长期来的西方中心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冷遇。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但雅氏的这本书在我国还是1989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现在已很难买到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再版。而这本书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东西方哲学的异同是会有启发的。
《周易》中的时与位
时者,时间也。位者,所处空间位置也,亦可理解为所处之格局也,或借用物理学中之名词,“场”也。尤其对于人生,你处于什么时代,什么时间,什么发展阶段,处于什么位置和格局,你干什么事情,如何有所作为,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而这时间又是流动的,位置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需不断调整。
易经中的64卦和386爻就可以看作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时间和位置序列,就比拟有以上的种种意思。64卦是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中运动的,每卦中的六爻也是在时空中运动的。“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系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 其上易知,本末也。”“二与四 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 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 其刚胜耶?”(系辞下)人生与之相对应,也是在时空中运动的。自然有顺有逆,有吉有凶,有泰有否。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 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可见,对于变化,我们不必过于思虑。但把握变化的规律,对于人生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夫大人者,与四时合其序。“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系辞上)就是说的君子应当按照事物的规律来办事。就是革命吧,也要“顺乎天,应乎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序卦传中有:“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物不可以终壮,物壮必老”。损益,“损而不已,必益”。“升而不已,必困”。这些都充满了事物和人生在各个时位的转化的辩证法。最终的结果与过程是分不开的。故“劳谦君子,有终,吉。”又如杂卦传中有: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说卦传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都是说的在什么时位上应当怎么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缓则缓,当退则退,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如此行事,方能成功。“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可见,安于其位,不思进取,不求变化,是不行的。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我们今天讲与时俱进,实际上也就是这个道理。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和相应的能力,而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和职务上,那是很危险的,就如细足不能支撑重鼎一样。
《周易》中关于把握好时与位的论述,可谓比比皆是。如“正位居体”、“以中正也”、“虽不当位,未大失也”、“位正中也”,等等。又如乾卦中各爻关于龙的爻辞就十分典型。前已专题论及,此不重复。这些道理并不仅限于人生,对于国家的治理,不同时期政策的取舍,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