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才战略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9:44
作者:《人才与… 文章来源:《人才与交流》 点击数:211 更新时间:2006-5-18 17:08:14
国外争夺人才的办法
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唯有人才才能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强大。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凭借其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了许多国外人才,而且它们更注重使用各种手段获取人才。
制定优厚的移民政策获得国外的高质量人才
从国外获得技术人才比自己培养更合算,就像过去从第三世界获得石油、矿砂一样。其中,美国与德国的政策比较有代表性。尽管美国现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但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未来10年内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科技人才,为缓解专门人才短缺的压力,美国政策将H- IB签证(准许国外专门人才来美工作的签证)限额从每年6.5万人增至11.5万人。2000年2月,美国20多名参议员又联合提议,建议今后三年内将H -IB的签证限额由11.5万人提高到19.5万人。“美国信息技术学会”提出了取消上限的要求,从而使无限制的发放H-IB成为可能。德国素有科技强国之称,但它的高科技人才频频告急。德国教育部长布而曼女士称,目前全德缺乏从事信息技术人才7.5-10.5万名。德国总理施罗德打破德国严格限制移民的惯例,提出了紧急招聘外国专业人才的“绿卡计划”。根据该计划,德国将优先从印度等国家紧急招聘2万名电脑专业人员,引进的人才准许在德国工作三到五年,期满后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德国自谋发展。此外,澳大利亚为应付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危机,宣布2000年额外接受1.5万名新移民,这是迄今为止该国最大规模的移民计划。新增移民限额主要用于吸纳高科技人才、会计及护理人员。澳洲各地区还可以额外获准引进5000名技术移民,他们将以雇主提名申请的方式前往边远地区及乡镇工作。新加坡、芬兰等国也有类似的规定。
大量吸引国外留学生
出国留学虽然古已有之,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国留学活动才掀起了一个高潮,大量学生源源不断的涌入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求学,全球每年派出的留学生达100多万人。为什么那么多留学生喜欢到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留学?考察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和誉满全球的高质量的大学外,还采取了独具特色的资助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美国设立了不少资助留学生的资金:国际开发署、富布赖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为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赴美学习提供各种资助。美国每年对外国留学生的投资高达25亿美元。法国也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奖学金,并坚持做到让外国留学生与本国留学生付同样的学费,由于学费很低,留学生的负担较轻,法国仅1987年资助外国留学生的金额就达9亿马克,共资助了14000名外国留学生。日本政府于1954年由文部省创设“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由日本政府(文部省)提供高额奖学金资助从外国招来或以日本国在籍外国自费留学生中选定的那部分留学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费外国留学生”有“研究留学生”、“专科学校留学生”等6种,这部分留学生一般享受奖学金、学费、研究旅费、宿舍费补助、医疗费补助、生活启动金等费用。
重金收买人才
据统计,英国航空界截止1992年有数千名高级工程师被美国用重金挖走。目前美国正在以高于原薪(5000美元/年)10余倍的价格收买前苏联的反弹道导弹专家。
资助扶持科技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用巨资支持其国家的科技研究。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目前其科研经费已超过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即已达20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近五分之一)。
趁火打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战场上,苏联看重的是物,他们用火车将大批军工设备和物资运往国内,而美国看重的用人才,他们采取强制性手段带走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捷足先登,挖走了独联体9万名专家,仅高级核专家就被美国挖走了2000余名。
科学旅游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利用其先进而完善的实验室,已接待了数千名国外科学旅游者。日本著名的理化研究所400名研究人员中有225名外国科学旅游者。
委以重任
许多发达国家对出类拔萃者都委以重任,既解决了人才缺乏的问题,又激励了外来人才奋发工作,可谓一举两得。在美国,汇集了中国许多拔尖人才: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19个部主任,有12个来自中国,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12个分会会长是中国人;美国数学应用学会主席、副主席均为华人,美国的物理学领袖人物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等来自中国;英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约12万人,其中中国血统的就有3万名;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有1/3是华人或是华裔;在美国太空总署1200个工程师中,有500个是华人,可见美国人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人才,更知道怎样笼络人才。
我国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钊说:“人才的流失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我国从1978-1999年出国留学的32万人中仅有11万多人回来报效祖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人数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清华1998年毕业生自费出国的统计数字为:北大本科生出国301人,占毕业生的14%;清华本科生出国379人,占毕业生的15.4%;北大硕士生、博士生出国261人,占毕业生的23.7%,清华硕士生、博士生出国388人,占毕业生的36.3%。
科研教育经费投入太少科研人员待遇太低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相对发达国家较低。从而造成了我国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我国科学院系统有123个研究所,600多名院士,5万多名科技工作者,这支队伍是庞大的人才宝库,但国家每年仅投入几个亿,多数研究所拿到的钱,仅够发工资,科研启动费根本无从谈起。我国1998年教育投入109亿元,只相当于哈佛大学一年的经费投入。另外,知识分子工资待遇低,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太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缺少有效地人才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未能制定一整套有关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培养对策和培养计划。人才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建成。另外,我国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内部缺乏相应的竞争激励体制,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启动人才自动运作体制。而且,在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按资历排队的现象,造成大批青年学者外流,从而使人才结构断层。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普遍老龄化。如目前中科院研究员级的科研人员, 55岁以上的占60%,40岁以下的仅占20%多一点。如果60岁退休的话,那么5年之内,他们之中至少有一半人要退出科研第一线。
吸引留学生回国政策不力宣传不够
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待遇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想回国干的留学生的后顾之忧。但事实上,光靠加工资是远远不够的。首先,留学人员害怕回国后不能自己组织课题,得不到科研启动经费从事前沿领域的研究,反而被迫做那些陈旧的研究课题;其次是夫人和孩子的问题,如他本人想回来而夫人不想回来,怕回国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孩子在国外生、国外长,回来后怕语言跟不上、课程跟不上,不能适应国内教育。另外,我国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我国已设立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的八大资助项目,然而其执行状况却不很令人满意,宣传的力度不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重“洋”轻“土”唯高是求只重文凭不重实际
20年前我国科技普遍落后于西方,那时还谈不上自己培养博士生的问题。今天我国在某些领域已有优势,居国际领先水平。不仅要自己培养一流的博士生,而且还必须建立一支国内的研究生队伍作为我国科技战线的主力军。但是“土”博士吃亏,“洋”博士吃香,人才政策顾此失彼,使国内人才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因此,我国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研究生出国率十分高,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出国读博士学位。同时,有些用人单位盲目的只看文凭不看能力,使得人才未能充分利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现有的中、老年科研人员一般没有学位。“文化大革命”后搞学位制与国外接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各单位实际上的科研骨干同时又是研究生导师,却没有学位。因此,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文凭不重实际,其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我国吸引人才的办法与对策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近10000亿美元(1999年数据);外汇储备已有1500多亿美元。1993年后,中国吸收外国资本总额已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在不断调整政策、策略,为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而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建议如下: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
我国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有爱国热情,都有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但是如果科研没有足够的经费无疑是浪费人才,使其才能无法充分发挥。此外,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太低,生活都有后顾之忧,更无从谈起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因此,我国政府还应迈出实质性步伐,一定要敢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对科研人员的年薪应提高到3-5万元之间。同时对于他们的科研启动费,应酌情而定,决不能浪费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
健全竞争机制和奖励措施做到人尽其才
对于一些重大科研课题,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几个学术带头人为首分成若干个攻关小组,使之处于竞争状态,谁先攻关,谁获奖励。在这样的内部竞争措施激励下,既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又可以节省科研时间和经费。因为处于大锅饭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从而浪费的经费和时间会更多。
鼓励留学生回国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快捷的联络方式
中国的留学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宝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员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045个留学回国人员有效样本中,在回答“回国后求职首选职业”这个问题时,78.7%的人员认定的是“能更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首选“能挣钱”的仅占3.3%。由于出国留学人员是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更着重的是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物质金钱。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为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为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作用,近年来有关部门设立了专对留学人员的资助项目或计划,主要有:春晖计划、旅外专家回国传授技术项目、中科院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中国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资助、王宽诚奖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和人事部短期回国资助项目。这些鼓励措施已初见成效,但还有许多项目并非所预料之好。原因之一是联络方式不方便,手续太繁杂。留学人员要想得到一个项目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样的速度不符合现代激烈竞争的现实,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快捷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本国人才面向世界开放发放海外科技绿卡
国内事实上有许多世界顶尖级科研人才,但由于客观创业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至今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我国首先要自力更生,立足本国已有的人才,也应为他们提供与外国留学归国人员相同的待遇和条件。当然,面向世界也是不可缺少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放绿卡,我国也一样可以发放绿卡。给那些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籍科学家发放科技绿卡,使他们拥有绿卡后不需签证,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进出和工作更方便。
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技术入股的比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接受,因此要保证它的施行,在立法上应加以完善。技术入股比例不能限制太死,上限35%缺乏操作性,有些技术可谓无价之宝,一旦投产可以垄断世界市场,试想35%够吗?如中国值物蛋白研究专家李超教授两年前一项被众多企业看好的发明,至今未得到产业开发,根本原因是李教授的这项发明到底值多少钱难以定夺。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认定措施和建立一些权威的专家评审小组来解决这一难题。此外,李超教授与企业争执的焦点是入股比例问题,法律规定的上限是35%,而李超教授要求至少占50%的股份,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不仅会带来科技隐性损失,而且会使国外企业捷足先登,中国将损失惨重。
国内、外引进人才的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人才,保住人才、引进人才的策略与政策。在人才资源的争夺战中坚守自己的阵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