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董诰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8:21
董邦达、董诰轶事  2009年7月13日 16:28 富阳新闻网 浏览次     董邦达、董诰父子的事迹,富阳人肯定是比较熟知的。有关他们父子俩的奇闻轶事,在清朝文人的笔记小品、野史大观等文籍中,还能获知一二,从中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董氏父子的为人处事,生平佳绩。现从有关的文籍中兹录数则,以飨读者:

轶闻一:“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这是董邦达题写的一副对联。这则轶闻收录于《楹联续话》卷四中,大意是:董邦达没有考中进士前,流落于京师,穷困落魄,曾于一剃发店中题写了一副对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有一天,某亲王经过此店,看到了这副对联后,大加赞赏,后来就延请董邦达到他的府邸。从此以后,董邦达的书画名闻京师。

    从这则轶闻中,可以看出董邦达的家境是比较贫寒的,尤其在京师举目无亲,生活困苦,但人穷不失其志,始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董邦达的这副对联,用意是借喻理发,来隐喻当官。“弹冠”隐含“弹冠相庆”的典故,做官有望,有吉祥、欢庆的气氛,弹冠客寓意为做官的人;“搔首”借用“搔首踟蹰”,意为无可奈何之状。在这里相逢的都是弹冠相庆,做官有望的人;理了发,洗尽烦恼,从头开始,从此万事如意,意气风发。而董邦达的命运,也似乎偶合了对联所表达的愿望。诗联中用语双关,如果用现代商业的眼光来看,店家顾客皆大欢喜,也堪称为广告诗联的佳作。

轶闻二:“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

    曹丞相指的是曹振镛,董太师指的就是董诰。嘉庆十四年(1809),董诰被晋升为太子太师,可谓是“朝野钦仰”的名臣了,因而被尊称为“董太师”。这“哭哭啼啼董太师”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出处记载于《庸闲斋笔记》卷四中:嘉庆18年(1813),天理教教首林清率领众教徒,秘密潜入紫禁城,发动暴动。当时嘉庆皇帝正在从热河回驾的途中,听到如此巨变,一时竟没了注意。这时有近臣劝说嘉庆帝暂时驻留下来,只有董诰力请回京,甚至涕泪俱下。而此时坐镇京师的曹振镛,却是手足无措,直到叛乱平定后才镇静下来,京城也很快恢复了安定。事后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嘲讽他们说:“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两人听说后,也无奈地相视而笑自我解嘲说:“这个时候的庸碌、哭啼,也是颇不容易的啊!”董诰当初被加授为太子太师的头衔,有人尊称他为“太师”,董诰马上含笑推辞说:“贱姓不佳。”

    撰写这副对联的人,就是巧妙地利用曹、董两人的姓氏,来暗示他们是东汉末年的奸雄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臣形象)、枭雄董卓(汉末暴乱的祸首,自封太师)一流的人物,也难怪当初有人称他“太师”时,董诰明知地婉辞说“贱姓不佳”了。作者又用叠字“庸庸碌碌”、“哭哭啼啼”来嘲讽他们的无能与软弱。其实从这则轶闻中可以看出董诰的镇定与胆识,在京师发生如此变故时,还能坚决地力谏皇帝回京,以安定民心,表现出了一位朝廷大员的智略远谋,其勇气与胆识也可敬可佩,所以《清史稿·董诰传》在评价董诰时给予了高度赞誉,认为“及林清之变,独持镇定,尤为时称云。”只是他表现得有些哭哭啼啼、婆婆妈妈而已,可是在皇权专制政制下,“朝野钦仰”的名臣又能怎么样呢?

轶闻三:两次画像紫光阁

    《楹联丛话》卷十有这样一则记载:富阳董诰身为太平宰相三十年,两次被画像于紫光阁中,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而身后情况,乃似寒门。侍讲学士潘芸阁,名锡恩写有一副挽联云:“珠玉自天题,计两番紫阁图形,早有丹青传相业;楼台无地起,综卅载黄扉翊化,惟将清白表臣心。”

    这则挽联确确实实是对董诰生平业绩的真实概括。在紫光阁中两次图形画像,可以说是“圣德伟望”,青史留名了;但三十余年历事朝廷,身前死后,而家境仍似寒门,惟有两袖清风,这与当今的一些贪官比起来,又何止是天上地下了。难怪嘉庆皇帝要去亲自祭奠,并作挽诗悼念:

世笃忠贞清节坚,先皇恩眷倍寅虔。

骑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枢廷四十年。

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

亲临邸第椒浆奠,哀挽荩臣考泽宣。

    “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诗于墓,以彰忠荩。”(见《清史稿·董诰传》)嘉庆帝的挽诗正是对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最好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