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看曾侯乙的治国方略及经济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43:31
曾侯乙为何人?史籍无载。1978年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发掘后,出土了大量文字资料,包括金文、简文、石刻文、木刻文、漆书文等,共12725字,揭开了墓主曾侯乙的神秘面纱。出土文字明确记载他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鎛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根
据对墓主骨骼的鉴定,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登极为王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在位约三十年。曾国为姬姓诸侯,其国君与周天子同姓,故曾侯乙其人也可称为“姬乙”。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令人称奇。而正是这些出土文物,为今人再现曾侯乙其人以及他所在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诸方面的生动情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丰富资料。
一、发展其先祖“民为神主”的治国理念,执政“重民”
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随国(即曾国)的大夫季梁曾提出过“民为神主”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性质。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曾侯乙不仅继承了其先祖季梁的“民为神主”思想,而且还有所发展,在其统治期间,重民爱民。如在绘有天文图像的衣箱上有二十字漆书,曰:“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经天常和(亦有释为“琴瑟常和”者)。”这是一首祭天之歌,也是夸赞其治朝理政的一首颂歌。首句讲“民”,说人民所祀的星宿是房星,因为房星主农事,是吉祥之星。人民观星宿,目的是知季节定农事,这说明人民对自己的事情是自己作主的,而非由神作主。
又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也与某些墓葬出土的遣策(如江陵望山二号墓)有很大不同,其所载随葬物品必注明何人所赠。记赠车者还写明驭者何人、任何官职,赠马者写明骑士何人,这多少透露出曾侯乙对人的重视,也可当作其重民思想的一项佐证。这一点,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铭文中亦可见到。曾侯乙继承其先祖季梁的“民为神主”的思想观念,并发展到注重民(人)的作用,重视人民的劳动与创造,这就为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出土文物文字资料看曾侯乙的“重农”思想及其实践
从墓葬出土文物和文字资料看,曾侯乙在经济活动中,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前述漆衣箱上的二十字颂歌不仅仅是其重民思想的写照,也是一首观象授时之歌,是曾侯乙重农思想的反映。从天文星象的角度来考察,其意为,岁首之时,房宿四颗大星呈南北向一字陈列,即为“农祥晨正”天象,示意农人该兴农事,帝王要行籍礼、祈丰穰,故曰“经天常和”。古时农人晨旦起床,抬头望见这一天象,便知要开始春耕了,此乃人们祀房星,把房星称作“农祥”之故。籍礼仪具——天驷房星图,是曾侯乙重农思想的又一物证。在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衣箱的一侧还画有一组朱绘图案,画面中间绘着两两相对的四兽,中间两兽之间绘有四颗大星,当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又称“天驷”,可见这里的四兽当为四马,此“天驷房星图”正是“农祥晨正”的天象。据考证,制作这些天文图象当与曾侯乙在农历岁首举行“籍田”礼有关。籍田礼由来已久,天子籍田礼,先天下而亲耕,既是行使统治权的象征,也是为了劝天下农耕,兼有授时与祈丰穰之义。从记载及出土仪礼用具可见曾侯乙对农耕的重视。
从墓中出土盛物器具及农、畜、水产品遗物众多的特点也可看出,曾侯乙有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和作为。首先,出土酒器比同期其他墓葬要多,形体特大,且都为曾侯乙生前实用之物,并非明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粮食生产的发达。其次,食器之多是罕见的,除一般常见的鼎、簋之外,还有成套的小铜敦。说明其时农业生产倍受重视且产量可观。第三,出土的果核达508颗,经鉴定,品种有菱角、花椒、山茶果壳、桑葚、山茶籽、杏等,反映了当时果品生产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四,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已收集的标本有猪5头、羊3只、牛3只、鸡1只、雁4只,另有散碎骨,难分只数。此外,在丧葬用品中,墓主人口内有玉琀21件,其形状均为小动物,这些动物大部分为家禽家畜,这应是当时饲养业兴旺的表现,也是畜牧业和渔业发达的反映。
三、从出土文物和墓葬特点看曾侯乙的“重工”思想及其成就
从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很重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其墓葬特点和文物特点充分展示了曾国当时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首先,该墓葬的构造特点反映出曾侯王室的经济实力。曾侯乙墓建在红砂岩山岗上,圹深十三米以上,系凿石为穴,墓圹呈多边形,长宽分别为21米和16.5米,总面积为220平方米。开此圹需要挖去岩石约2860余立方米,工程规模大、挖掘难度高,需动员众多的劳力。圹底置巨型木椁,由171根巨型方木垒起十二道椁墙,分隔成四个椁室,这些方木都是用巨型圆木加工而成,所消耗的木料相当可观。其用材全部为梓木,需到百里之外的大洪山林区选材,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可以想见。如果曾侯王室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显然不可能办到。
其次,从文物材质多样、品种齐全的特点可见曾侯王室手工业生产的发达。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黄金制品、铝锡制品、丝麻制品、皮革制品、玉石制品等,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众、制作之精,是这些领域生产发达、工艺高超的反映,也是曾侯乙重视手工业生产的表现。此墓随葬铅锡合金制品达489件。玉、石制品多达528件,其质地包括玉、石(青金石、宝石)、水晶、紫晶、琉璃等,品种繁多,大都为佩饰物或葬玉,其中不少为稀世精品。此墓漆器之多,制作工艺之精美也为我国先秦墓葬漆器所仅见,大量巨型棺木及其髹漆彩绘反映了其制漆、竹木制胚和髹漆技术的精湛和工艺的发达。
四、从出土文物看曾侯乙重视科技与创新
从墓葬出土的文物看,曾侯乙还是一个敢为人先的君王,墓葬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他重视科技和创新,并在诸多领域取得明显成就。
1、出土文物品种所反映的创新成就。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许多是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如规模庞大的曾侯乙编钟、世界上第一幅二十八宿星图、漆木衣箱上所绘天文星象彩画、兵器中的三戈一矛戟、装有矛状兵器的车軎等等,都是前所未见的。此墓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天文学、声学、音律学成就,也应是曾侯乙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
2、出土青铜器所反映的冶金技术创新。此墓出土各类青铜礼器的主体部分大都采用组合陶范混铸技术。陶范混铸是由多块陶范合铸铜器的一种技术,从单面型、两合型,发展到数块、数十块拼成的多合型。墓中一件青铜甬钟使用陶范竟达126块之多,能组合浑铸而成,其技术水平之高可想而知。此外,传统分铸技术、黄金开采与冶炼技术、焊接组装技术等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3、出土兵器所反映的军事科技创新。在15000多件出土文物中,兵器、车马器占了三分之一,不仅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类兵器,且有不少是前所未见的创新品种或革新品种,如装有铜矛的车軎,长杆兵器的大量使用,都大大增加了战争中的对敌杀伤力。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霸,征战频繁,各诸侯国竞相发展军事手工业,促进了军工领域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
4、出土织物所反映的纺织技术创新。曾侯乙时代养蚕、缫丝、纺麻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用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与河北藁城商代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进行比较,此墓出土蚕丝截面面积增加了1—2倍,表明其养蚕技术已有新的提高。从此墓纺织品残片中还发现了丝麻交织物,说明此时已发明了丝麻混纺织品,开了我国混纺技术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