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特别报道(四):沉着应对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4:37

玉树地震特别报道(四):沉着应对灾难

www.dili360.com 2010-04-19 09:06 中国国家地理网

  编者按: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正在紧张进行当中,灾后重建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本报组织各方专家,为救灾及重建献计献策。

  大灾当前,沉着应对 撰文/杨勇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而且似乎都是极端性的,是如今信息畅通了,人们能够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灾难讯息,还是地球确实进入了一个异常不安的活动期?

  玉树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地域广阔,除结古镇人口比较集中外,其余人口都分布在广阔的牧区和通天河河谷沿岸。我担心通天河峡谷中和牧区的土房和石头房在地震中垮塌严重,应尽快了解这些地方的灾情,同时应该给这些地区送去物资和药品。

  四月是玉树地区易发雪灾的季节,救灾期间如有大的降雪天气,将会雪上加霜,需做好应对雪灾的准备,备足相关物资。其次,地震灾区除玉树县城外,边远牧区分散闭塞,通讯不畅,要及时组织救援小分队深入到这些地区开展救援。第三,玉树地区海拔高,天气寒冷,救灾物资要多准备棉织帐篷、棉衣棉被等保暖物资。

  玉树地震灾区位于横断山脉北缘与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宽缓山原谷地过渡带,山势浑圆,地形开阔,一般不会产生大型滑坡、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同时,这一地区没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只有玉树巴塘河、通天河上有两座低坝引流式电站,一般不会发生大型的溃决性洪水灾害。

  不过,应该注意通天河下游峡谷、金沙江上游峡谷局部江段崩塌滑坡体的复活,形成次生地质灾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河侧房沟309米高的取水大坝枢纽规划在玉树地震断裂带上,对类似特大型水利工程在地质危险区应审慎决策。

  专家介绍:

  杨勇,地质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西部河流的水电开发及南水北调工程。

  【深度报道—专家建言】

  抗震设防很重要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您认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是否有关系?

  范晓:汶川和玉树处于一个大的地块的不同边界上,这个地块呈一个倒三角形,右边的斜边就是汶川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左边的斜边就是位于康定-道孚-炉霍-玉树一线的鲜水河断裂带,这两个断裂带构成一个“Y”字形。鲜水河断裂在四川境内的地震活动很频繁,在青海境内活动相对要弱一些,这次地震也属于鲜水河断裂带的正常活动。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中国现在是否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

  范晓:地震有大周期和小周期,地震活动周期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切的研究结论,鲜水河断裂带在四川境内,在最近的一百多年已发生多次6级或7级以上的强震,但它的周期仍然不能很肯定。每个断裂带也许都有自身的周期,地震活动的曲线有波峰和波谷,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曲线,在大的波动中还有小的波动。

  由于从1900年才开始有现代地震仪器的观测,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记载。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或预测地震活动的周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19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史中的地震记录,大都是通过史籍记载下来的,我国关于地震的史料记载有2000多年的时间了,由于这些记载缺乏系统性,会存在误差或遗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关于这次地震救援,您有什么看法?

  范晓:高原的气象条件要复杂一些,交通条件也较为困难,很多物资运达需要依靠空运,机场使用上要注意安全,救援人员还有高原反应的困难。另外,这次房屋倒塌严重,说明当地抗震设防是不够的。如果当地房屋都能够按照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做,是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的,这会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都暴露出这个问题,说明一些地震活动频繁地区抗震设防未能达到要求。

  汶川地震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西部一些处于地震活动带上的建筑抗震设防,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应进行系统的检查与补救,特别是像学校和医院这样的公共建筑更应该注意这些问题。智利最近的8.8级地震的破坏力超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但是因为建筑抗震设防做得比较好,所以伤亡不是特别大。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避免或减少伤亡。

  专家介绍:

  范晓,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丽晶)

  【深度报道—震区建筑】

  都是建筑惹的祸?

  此次玉树地震震级并不大,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80%的民房倒塌有何原因?

  ¤为何倒塌?

  据中科院第一批遥感图像显示,结古镇房屋倒塌严重,全部监测区内房屋倒塌率达到61.7%。其中,框架结构的办公建筑和小区楼房大部分经受住了考验,完全倒塌的比较少,相比之下,平房破坏严重,倒塌率达到80%以上。

  为何平房严重倒塌?土木结构的建筑完全无法抵御地震吗?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防灾抗震结构专家张鹏程教授为我们做出了解读。

  框架结构的房屋不仅抗震性能好,而且满足抗震设防烈度标准的要求。但是,结古倒塌的平房多为当地土木结构建筑或居民搭盖的小砖房,缺乏抗震构造,加之此次地震的主震周期较短,对这些低层生土或砌体建筑破坏力很大,这些都是导致此类房屋大量倒塌的原因。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土木结构的房屋都无法抗震。实际上,张教授表示,以现代最多见的砖房为例,墙体用砖块砌筑,加上构造柱、圈梁等抗震构造处理的房屋,抗震性能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经济适用。这是我国在唐山地震之后的成功经验,近几年已有许多国家在借鉴。

  谈到其它原因,张教授指出,地震对一个地区的破坏力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成正比。玉树州地区经济落后,当地老百姓为了节省资金,砌筑的墙体不够厚,这些都是房屋倒塌较多的重要原因。

  地震发生后,当地禅古水电站大坝及桥梁也有多处断裂,这是因为施工质量差吗?张教授以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土木工程本身就是人类的生产力与自然灾害间的博弈,正像医生不能包治百病一样,在复杂的自然灾害面前,技术仍然只是一个“勇敢的小孩”。大桥一般建于沟谷之上,这些地区本身很可能就是比较脆弱的地震断裂带,当地震发生时,这些地方极易受到破坏,有时即使施工质量很好也无济于事。

  ¤古建筑也不能幸免

  据《营造法式》记载,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很强。然而此次地震中,当地许多木结构建筑也受灾严重。那么,古代传统藏式建筑到底有没有抗震性能呢?

  在历史上,玉树县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集散地,属于康巴藏族文化区,其传统民居也属于康巴地区“崩空”式建筑风格。

  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新建对这类建筑曾做过深入研究,“崩空”式建筑上层由木头叩打而成,类似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下层用石块和泥土砌筑而成,如果砌得好,抗震性能非常优越。

  任教授举例说,1973年,四川省炉霍县曾发生7.8级大地震,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只有构造较好的崩空式建筑仍保存完好。震后重建时,当地全部采用了这种建筑类型。

  任教授强调,为了展现恢弘的气势,现代建筑一般喜欢采用一整根长木头作为主要承重的柱子,有的甚至达到3层之高,如果木头年代久远支撑力降低,很容易在地震中垮塌。

  ¤震后,建筑的反思

  面对无法预测的地震,人类唯一的抵抗途径,就是通过人造构筑物来抗震和减震。自汶川地震以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张鹏程教授认为,在我国地震多发带上的城镇,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应该及早做好普查及抗震措施的补救工作,其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远比地震发生后的重建要少。

  对于建筑结构的选择,普遍存在误区,大家都认为昂贵的高科技抗震结构是最佳的选择。其实,就像汶川和结古这样的地区,如果可以就地取材,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结构,既可以抗震,也保护了当地的原始风貌和民俗文化。

  此外,张教授还呼吁,全社会应该给予抗震防灾更多的关注,建筑专业人员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抗震防灾的知识水平。

  (责任编辑/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