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松花石龙马砚-拍品正文-雅昌拍卖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56:35
2427 御制松花石龙马砚 类  别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创作年代 清康熙 尺  寸 长9.9cm;宽6.3cm;高1cm 估  价 RMB  1,600,000-2,600,000 成 交 价 RMB  4,256,000   HKD  4,847,380   USD  638,400   EUR  468,160 蒋廷锡递藏
沈石友递藏
桥本关雪旧藏
「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康熙宸翰」 砚背刻铭
「当日赞纶扉,得自天上赐;泪滴玉蜍寒,于今是何世」、「此松花江石出邑中蒋氏,盖赐砚也。癸丑仲春石友题记」 砚侧刻铭
「第三九号。桥本氏藏」 砚匣盖里题铭
「白沙邨庄」 砚匣底朱文钤印
紫檀砚匣
注一:《康熙帝御制文集(二)》,收于《中国史学丛书》卷三十(台北:学生),页29。
注二:见《霖村砚录》钞本。
注三:纳兰常安,《宦游笔记》(台北:广文),页593—594。
注四:章唐容辑,《清宫述闻》,收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四九册.卷四(台北:文海),页297。
注五:孔尚任,《享金簿》,收于《美术丛书》初集第七辑(台北:艺文),页233。
注六:陈元龙,《格致镜源》卷三十八文具类.附松花石砚(台北:新兴),页1742—1743。
注七:《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八)》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四,页15,「松花玉」条。
松花石产自东北吉林松花江畔,成为官砚砚材则在康熙年间。清圣祖相当自豪能发掘此旷世砚材,亲撰〈制砚说〉以志之:
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 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 顾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 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故濡笔为之说。(注一)
满人发迹于东北,因此东北属「龙兴之地」,东北的物产也连带附有相对高尚的地位。康熙七年(1668),清圣祖下令长期封禁长白山区,只有皇室官员与相关人士可以进出。松花石被清圣祖发现之后,自然备受推崇,加之其产量不若端石、歙石,愈见稀罕,特辟专司衙门开采矿石,并于宫中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砚作,由如意馆画家设计图样,再交内廷供奉雕琢。(图一、图二、图三)
《霖村砚录》中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春三月十有八日。皇上驻跸吴门,是日恭遇万寿圣节,臣士奇家居侍养,仍叨扈从之班。蒙示绿石砚,谕曰:此朕去冬巡行乌喇山中所得石,治为砚二,颇能适用,一留御前,此特赐尔,以旌文学侍从之劳。臣敬奉玺藏,拜手为铭,曰:混同分绿,长白输苍,山辉泽媚,气属虹光,斵而成砚,制出维皇,润宜翰墨,重比珪璋,式砺臣节,永守坚刚。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兼侍读学士臣高士奇并书。(注二)
由高士奇的记载可知,松花石官砚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经出现。松花石一经制成砚台之后,随即成为重要的砚材,与四大名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东红丝砚、山西澄泥砚并驾齐驱,甚至有一枝独秀的景况。康熙之后,松花石为宫廷专用御石,皇家垄断,御用珍赏外,偶赐赠臣子。臣子蒙赐御砚,多感激涕零,以为光耀门楣,可作传家。纳兰常安于雍正十二年(1734)获赐一方松花石砚,「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藏之,以为子孙世宝。(注三)」相对而言,松花石成为皇帝笼络、驾驭臣子的良器。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曾命翰林院官六十七人齐聚南书房,每人赐「砥石山绿砚」一方。(注四)
清宫御制的松花石官砚,松花石材可分为两类,即松花石与桥头石。清人未细分此二种石类,均名之松花石。而正统的松花石,产于吉林省松花江,亦名松花江石,其石质莹润,制砚易于发墨,色呈浅艾草绿,间有黄、白二色深浅横纹石理。由于产量稀少,仅作砚材。旧官坑石源枯竭于乾隆朝,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下令封坑,此后即无同等质地的松花石材。桥头石则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实与松花江无涉,通体色泽单调,或绿,或紫,或黄,或多色相迭,但无横纹,石质坚涩,主要用制砚匣、砚屏,时而用作砚台之料。以砚材论,石质莹润的松花石更胜桥头石。
晩明以降,工艺技术进入辉煌时期,此番荣景延续至清初,清代是制砚工艺的颠峰,尤以康熙年间最为兴盛。此时的琢砚名家,传世便有顾二娘、刘源、金殿扬、顾公望、谢汝奇、董沧门……等人,部分重要的名匠为宫廷延揽,与康熙帝共襄盛举,成就具有开创精神的御制官砚。
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康熙时召入内廷,官至刑部主事。善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书工行篆,尤精龙水。能施图设稿,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刘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康熙早期官窑瓷、御用漆、木、墨、文具大凡由其监造,艺术造诣非凡,深得康熙帝青睐。康熙十八年(1679),制端石双龙砚(图四),收于乾隆帝所编的《西清砚谱》中,乃清代砚林重器,砚侧有隶书铭「康熙十八年五月恭制。小臣刘源」,镌「源」印,为存世仅见一方官砚御赐匠师署款者,是砚台可考官匠的唯一孤例。刘源无后嗣,卒后康熙帝特命官奠茶、酒,侍卫护柩归葬,恩礼特异。
金殿扬,清初制砚大家之一,师事刘源,康熙时供奉内廷,以善斵松花石砚闻名朝野。剧作家孔尚任于《享金薄》中言其「制松花石砚甚伙。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注五)。」砚名雅致,可知金殿扬饶富文情,再由「径寸之珠」一句,即可想见金殿扬做工细致,手法纯熟,具备巧夺天工的技艺。
顾公望,字仲吕,出身琢砚世家,乃琢砚名手顾二娘之侄,亦为其养子。顾二娘之夫顾启明乃砚工顾道人之孙、顾德麟之子。顾德麟善仿古砚,顾启明早逝,顾二娘艺从夫家,琢艺古朴中见华美,顾公望尽得顾氏家传,并以善制砚著称,吴中絶无能手,遂招入内廷,时松花石砚为清宫制砚之大宗,康熙御制官砚多有出其手琢者。公望无子嗣,卒后则顾氏砚艺絶响。
松花石砚至雍正年间,或因需求量增加,或因金、顾二人年事已高,雍正九年(1731)复召三名琢砚名匠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观今传世镌刻雍正款之松花石砚并不少,可见当时琢砚工作十分活络,此种现象直至乾隆早期,琢艺技术可谓一脉相传。琢砚名手刘源,获赐于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其它官匠便无如此礼遇。尽管如此,诸名匠透过这些各有千秋的官砚展示了自己的技艺,非凡的作品流传至今仍教人称颂。
康熙帝之眼光卓越,视见不凡,且富远瞻性,将前人未注意的松花石一举从普通的砺具琢磨成文房用品,认为松花石「赏识甚佳,创自圣心,命工创制为砚」,琢磨为松花石砚则「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开创了砚台空前絶后的全新视野。康熙末年封疆大吏陈元龙所编的《格致镜源》一书亦云:「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注六)。」乾隆时期,清高宗热爱各式文房珍宝,除搜罗民间古砚旧品,更进一步开采矿石,并称赞「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注七)」。清高宗认为松花石砚完全可以与名砚之冠的端砚媲美,甚至超过歙砚。因此,他将康熙、雍正,和自己所用的六方松花石砚列入其主持编写的《西清砚谱》之首(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以示推崇。此时松花石继续由东北进贡,并交由宫内造办处砚作匠师雕琢官砚,兼选用桥头石的功能和艺术性制作插屏,突显出「龙兴之地」的丰饶与灵秀。直至清高宗下令封禁石场后,不再采掘松花石矿,宫中制砚都取用过去存料,然而屏风所用之桥头石,迄今仍于辽宁本溪继续开采生产。
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内库短绌,松花石料不再琢制,嘉庆年间,即停止自东北进贡松花石。乾隆后不仅所存减少,成砚亦皆型小器薄,多刻「某某御赏」字样。其中虽有「光绪年制」者,却是用父祖剩余的砚材制成,且均为「径寸之石」的小砚而已。尔后所出松花石砚,几属玩赏一途,袖珍小巧,常置于多宝阁中。
康熙一朝,原本没没无名的松花石摇身一变而成御用砚材,历雍正、乾隆而式微,且仅选供砚材,未有其它制器成品。即使清末仍琢制松花石砚,但所用石料乃前朝所存。整个清朝均以松花石砚为皇室专属用砚,仅在宫中造办处砚作琢制,或清供,或赏玩,或赐赠,内府管理严谨,非但民间不得见,宫廷御用也小心择取,不单是其属祖宗发祥地的产物,松花石确实是砚林中的奇材瑰宝。而宫匠所刻,倶是佳作,每件松花石砚皆有不可取代的独立性,材美工巧,形体各异,方圆有别,纹饰变化丰富,实为清代宫廷的艺术代表。目前北京故宫馆藏的松花石砚约八十多方,台北故宫有近百方,据统计两地故宫的松花石砚多数是在康、雍、乾三代制作,其中康熙朝的质量最为精良。然而矿源于乾隆年间已枯,今之谓复开采之松花石,已然异于康、雍、乾三代之松花石,老矿竭絶,新矿所产之石料,石质含沙量大,色偏浮青,多呈现板石状,即便相类,也不复当年「质坚而温,色绿而莹」了。
今登场之两方松花石砚,一为清圣祖御赐的龙马砚,另一为御用之灵芝砚,乃松花石砚中之罕见佳品,皆属清宫官砚的一时之选。
清 康熙 御制松花石龙马砚
—龙马驮太极八卦,奔驰河浪,盖河图之典。据《尚书.顾命》所记载「天球河图」传:「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易.系辞传》亦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高亨注曰:「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
古人以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清圣祖以王者之尊,赐此龙马砚予一文华殿大学士,可知其甚为重视蒋廷锡。民国二年(1913),康熙帝御赐蒋廷锡之松花石砚,辗转流入藏砚名家,也是常熟同乡沈石友之手,并留拓于其砚谱《沈氏砚林》中。《沈氏砚林》所载之一百五十八方名砚,仅有此一方龙马砚为松花石砚。砚侧镌有「当日赞纶扉,得自天上赐;泪滴玉蜍寒,于今是何世」,「此松花江石出邑中蒋氏,盖赐砚也。癸丑仲春石友题记」,砚背有「以静为用,是以永年」,款「康熙宸翰」。民国六年(1917)沈石友谢世,不过数年,一生藏砚尽为后人散出。昭和三年(1928),在钱瘦铁与唐吉生的建议下,日人桥本关雪买下沈石友藏砚,后来作为担保品被某银行保管1。昭和二十年(1945)桥本关雪过世后,又被他人收购,之后陆续分散卖出,其中部分已然散失,或毁于狼烟,部分浩劫遗物散诸海内外,迄今《沈氏砚林》里的名砚仅留存约五十八方,砚谱中唯一一方松花石砚避开战火仍留有原貌,品相完好,流传有绪,皆赫赫名家,墨锈星存,前人手渍犹温,诚不易也。
蒋廷锡(1669-1732),字扬孙,江苏常熟人。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己酉,又字酉君,号西谷,别号南沙。蒋廷锡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家庭,其祖、其父分别在明末和清初做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随即被推荐为南书房行走;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特选为进士,历任侍讲、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地位显赫。又曾任《明史》总裁,编纂群书。雍正十年(1732)蒋廷锡卒于京师任上,享年六十四岁,清世宗特「优诏赐恤,辍朝一日2」,谧文肃。蒋氏工书、善画,博学精敏。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
沈石友(1858-1917),江苏常熟人,名汝瑾,字公周,号石友,别署钝居士,室名留在明月楼、月玲珑馆、师尖斋、鸣坚白斋,著有《鸣坚白斋诗集》。光绪九年(1883)秀才,工诗词,诗题〈春夜宴桃李园〉,有「花月醉乾坤」句,为学使赏识,遂以诗名。后沉浸诗学数十年,自谓「五百年无入眼诗」。家藏金石书画,尤专于砚,所蓄古砚皆前代珍稀作品,多由吴昌硕篆铭。沈石友所藏的一百五十八方名砚,于其逝后多被桥本关雪购藏东去,而大部分名砚未能避开战事,故留下的沈氏藏砚绝少。其子沈若怀搜沈石友遗砚所编拓之《沈氏砚林》,收藏界谓砚中之《石渠宝笈》。
桥本关雪(1883-1945),幼名成常,后改名贯一。明治十六年(1883)出生于神户郊外的坂本村,即现今神户中央区的楠町,为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年代的日本名画家,曾为竹内栖凤的学生,活跃于日本官方展览—文部省美术展览会以及帝国美术展览会中,作品以生涯后期的动物画最为日本画坛所熟悉。桥本关雪于1916年在「哲学之道」的终点建了一间池泉回游式庭园住宅,称为「白沙邨庄」,时年三十岁,一住就是三十年,直至1945年去世为止。此山庄今日已改为「桥本关雪纪念馆」。
此砚盒内贴有钱瘦铁为桥本关雪刻的「白沙邨庄」印。篆刻家钱瘦铁(1897-1967)曾于大正十二年(1923)来到桥本关雪位于京都的住所白沙邨庄居住一年,和桥本关雪交游颇深。关雪邀请钱瘦铁来京都居住的目的,是想请他为自己镌制印章。在日本学人水野惠的研究中,认为桥本关雪现存的印中,以钱瘦铁篆刻的为最多。(请参阅前文〈康熙御制松花石官砚〉)
别例参考:
1.清 康熙 松花石苔纹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台北:故宫,1993),页96。
2.清 康熙 松花石岁寒三友图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台北:故宫,1993),页90。
3.清 康熙 松花石嵌鱼化石双凤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台北:故宫,1993),页60。
重16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