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网络民粹声中,我倡导“节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11:57
读书的“时段”,不是指“什么时间读书最有效率”的经验——读书无禁区,择时无定法。有人喜欢“红袖添香”时读,有人偏爱“雪夜关门”时读,有人则觉得“马桶时间”最有效。

    “时段”的概念引自布罗代尔。他把历史分作三种历史时间,称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短时段是指一些转瞬即逝的突发事变,中时段是较短时间内起伏兴衰的现象,长时段则是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的因素——世界大历史如此。回望自己多年的读书生涯,发现个人的读书史竟也那么贴切地暗合这三个时段的隐喻,无意识中就是以长、中、短的时段节奏安排着自己的书房生活。

    我的“长时段读书”,就是纯粹顺着自己的兴趣和偏爱读那些大家的经典原著,汲取他们的思想原汁。像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经典就是经典,大师就是大师!虽是数百年前的作品,但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启蒙力量远未过时,后人也远未能超越他们的认知,不过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重复阐释—托克维尔之后,谈论美国民主的著作汗牛充栋,可有几个超越了这个年轻的法国人?

    一位“读书达人”介绍过自己的读书经验。他说,书海无涯,时间有限,我以为有效的读书,应是在一个台阶上的举一反三,而非见异思迁。举一反三者,即从被第一本书吸引到找相关的第二本书,被第二本书吸引而再找到第三本。没有举一反三,其实是狗熊掰棒子,掰一根扔一根,书是读一本扔一本,很难形成积累——我的长时段读书,基本上走的是这种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路子:读《光荣与梦想》后对美国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一口气读了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由美国史而对美国人产生兴趣,读了李普曼的《公共舆论》和斯蒂尔的《李普曼传》。

    这样的阅读确实有利于积累,也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思想。我至今记得,当我从哈耶克的著作中看到他“传统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因为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性建构未来,只有从以往的传统中演化历史”的论述时,产生了多少的思想启迪。柏克对“谨慎”美德极尽颂扬:“谨慎在所有事物中堪称美德,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美德。谨慎将领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一片喧嚣的网络民粹声,我不厌其烦地倡导谨慎和节制,就是因为在阅读中成了柏克的信徒。我也能想起,当看到李普曼“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要克服不必要的激情”的告诫时,受到了多大的震撼。

    在这种长时段的阅读中,我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追求一种“坚硬的阅读”。即,硬着头皮去啃那些比较难读却是经典的原著——很多读书人抱怨如今许多书翻译水平太次,晦涩难懂,读着很费力。翻译固然有问题,但难道不是为自身的惰性找借口吗?读书,不是娱乐和休闲,本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从文字中解读思想的费力过程,坐不住冷板凳,顺着自己的兴趣,屈从于惰性,自然就把责任全部推给著译者。文化穿越中有语言障碍,但如果能静下来全神贯注,是能从那种晦涩中读出深刻思想的,比如施米特和波普尔的作品。对我影响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好读”的,而恰恰是初看起来“难读”的作品。因为难读,所以必须全神贯注,边思考、边回看、慢慢地咀嚼,自然就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了。

    “短时段阅读”是为工作之需而进行的“突击阅读”,这其实更像是“补课”。至于中时段阅读,主要是读畅销书和学术期刊。我以为蒙在书斋中读古人著述是不错的,但要跟上时代节奏、了解今人思想,畅销书还是要读一读,否则就会缺少紧贴社会的时代语感。有的畅销书本身就反映了当下思潮,比如《中国不高兴》之类。总之,“入世”不能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