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人的人生哲学看“节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7:29:27
马时代的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有观念和感官二界,而人类也有灵肉二界,在价值的定位上,灵魂贵于肉体,观念优于感官,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就是用灵魂的理想来压制肉体的欲望,因此,认为节制才是人类的美德。在对自由的概念上,认为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天上地下任我行”的方式,不但没有呈现出自由,反倒暴露出自己是情绪的奴隶,真正的自由表现在“我要做什么,就偏偏不做什么”。因为在敢于违反自己的意愿时,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才真正享有自由,从而扩大到主宰世界,主宰宇宙,成为万物之灵。
反之,认为人就是原子组成的唯物原子论,认为原子获得的感受就是我们喜怒哀乐的源头,把追求快乐当作人生的价值和目的,可是,追求感官的快乐,却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和快乐,因为,享乐过后的不满足,或是空虚感,或进一步的无边的欲望,正如佛教所言,欲壑最难填,灵魂始终在得失之间挣扎,沦为物质世界的奴隶。
节制是健康人生的标志,没有节制,无所谓幸福人生和灵魂自由,有节制,就会理智的享受人生,有节制,就会正确的权衡利弊,节制有度,人生才许快乐无比。靠节制得来的快乐是轻松的心境,是心灵的宁静,如一滴水,如一颗尘埃落地后的声音。早在200多年前,那个美国巨人就在传世之作《富兰克林自传》中列举了13项美德,其中第一项就是节制,此外,13项中还有“节欲”,饮食不可过度,饮酒不可过量,善待姑娘。能够节制自己的人,终归是强大的。节制换来自由,反之,欲望太强,往往也带来灾祸,当你心里反复的想着某件事强烈的念着某个人的时候,是无法保持宁静的,当然,节制也不是不求进取,而是用清凉的心,去奉献社会,不被物质尘埃所苦,超脱自然。
时下坊间很多著作,都是二流写手为了经济利益拼写而成,里面充斥着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而对于精神的修养和灵性的进化,目前还没有形成潮流,事实上,无论哪种学问,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