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阳做客人民网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2:25
                                                                                                      霍春阳做客人民网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请到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霍春阳来谈他的艺术历程和理论。我们知道您在中国花鸟画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在这成功的背后肯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艺术历程。

霍春阳:我从学龄前就喜好绘画,一直到小学、中学,中学毕业以后考到天津美术学院,一直从事我最感兴趣的工作。可以说,在天津美术学院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我一直干我自己所愿意干的事。一直到现在,今年我已经60岁了,在艺术圈里已经很多年了。

主持人:经过这么多年的艺术经历,您对我们传统花鸟画的理解是什么?

霍春阳:我对传统的花鸟画,因为我感觉我们这个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化上有很深造诣的民族。可以说在艺术上是非常成熟的,不像一些新兴国家、年轻国家。我们对艺术的见解和思考是很深刻的、很成熟的,也可以说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从人格、人品来讲,可以说我们(在绘画传统上)很完善的,它可以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这不是我们现在才提出来的,现在才做到的。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和孟子、老子、庄子已经创造了一种精神的自由王国,他们已经得到了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我们作为这样一个国家后代,只要认真去学习、理解、应用它,这样就会得到精神上的自由、精神的自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只有认真的当“小学生”,不存在着创造和发展问题,当然,我是这样认为的。

主持人:每个人的人生观、审美观都不尽相同,您在作品创作上的追求和创造灵感也不同,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您对艺术的追求是什么?

霍春阳:当然我对艺术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我的感受是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就是说我天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强烈的爱,想用自己的笔和心来表达这种“爱”,但是这种爱的层次是不同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物也是由于心的不同,对物的感受也不同,针对这点来讲,必须提高自己对“爱”的质量,可以说提高我们自己感情的质量,就是“人淡如菊,清淡如菊”,使我们的心情淡下来,这是我们作为人生、人格境界的一个最高标准。淡下来必须经过丰富、博大、广见识,深入思考以后,把事情看明白、看透彻以后,人的情感就不会激荡了,就会平和下来。就像地球和太阳一样,因为大地无情,才可以承载万物。

从这点来讲,通过学习、修炼、修身、认识,经过生命的体验,这些东西不是短时间的,要通过我们悟性高。20岁就可以了解40岁、60岁的东西是不可能达到的,就是说经过生命的体验以后,经过对天地的道理,也就是说天下所说的认识论和价值观解决了以后,才可以达到心气平和的境界,这需要修炼。

主持人:就是说这和中国传统哲学是相通过的。

霍春阳:是的,我们现在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高低,要看他对事物的认识、概括、提炼的能力。一个人学养也是这样,学习很多知识以后,可以提炼很多的精神内核,古人讲,“为道之损,损之又损”,就是说它是不断上升的,需要不断提炼的,就像走到金字塔尖上时,居高临下的,像这样理以治万的人会不断地减、不断地概括、不断地上升,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有了这样的学养才可以达到永恒,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知识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主持人:我们把这种精神运用到水墨画里,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给水墨画都定义成一个什么标准?

霍春阳:针对画来讲,徐悲鸿先生讲过,“不以繁星简而论之”,我认为,“简”比“繁”更难,也就是说,“少则得,多则获”,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白,就不用两句话;能用一个字说明白,就不用两个字。做人也是一样,要少说,包括人的行为也是,要少行,因为我们只要有行动,就要有效果,只要有话说就要有兑现,这样也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不重则不威”,针对人格来讲也要求“简”,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

现在我们精神追求上,我们治国时讲“三个代表”,“三”是可以治万的,如果我们在人的年岁上找代表,老中青、大中小、左中右,这些东西万世万物都是定“三”来约法,也是一个“约”的过程,不“约”就有一万个代表,就不明确了。所以现在以少总多,以最简练的东西概括最复杂的东西,就是说我在艺术的表达上、人格上,这些东西是“物我两化”,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有人讲,作为一个人来讲,人要老实,画不要老实,这是讲不通的。其实是画如其人,闻如其人,天人合一。是一种“归依”的思想,这样需要一体化我。

主持人:通常意义上讲,看一个人的笔墨可以看到一个人性格,您对自己的风格如何定义?

霍春阳:我最崇尚中国人的人格,中国人有人格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是精神内求的民族,精神不外溢、不张扬的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的性格。有学养是精神内敛的民族,如果精神上是外在的、张扬的,肯定是肤浅的。后激而勃发,平淡无奇,这是东方人一种标准。我在艺术上也讲这点,崇尚菊花的性格,就是说为什么把它作为“四君子”之一,就是因为它不争不抢,善于处后,“人淡如菊”,淡下来之后才可以静心、才可以深入、才能够稳重、才能够深沉,只有这样下来以后才能够博大,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我们在绘画上要体现、表现这些精神的内核,我们只要有一种高尚的人格,人文的精神才可以养育人,才可以给人一种教益,才可以使人格得到升华,就是人和画是统一。从这点来讲,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思考放在人品的修炼上,就是画品的修炼。

主持人:请您能给我们网友讲一下有关画品和人品之间的关系。

霍春阳:我们必须还要学点经典、读经书。经书才是一体化的。现在我们经常说,一定要把我们的一些行动和我们精神总目标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搞创作也好、搞绘画也好,一定要和我们人的精神最高追求统一起来。这才能够使我们人格升华,人格升华以后,才能使我们淡薄名利。精神平和这样一种状态流入到你的作品里。如果你是一个很浮躁的人、很张扬的人,肯定你的作品会流露出这种气息来,你的心灵是净化的,你反对或是你讨厌那种浮躁的、表面的、肤浅的东西,肯定在你的作品里不会去张扬这些形象,针对这点来讲,画如其人,闻若其人,由你的心态导致了你的作品流露出来这种气息。我们看画时,看气象,实际上是看人的精神气象。

主持人:从远古到现在,绘画作品传达着每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气息,构筑现实生活的景象,然而传统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您能不能谈一下绘画作品的时代性和永恒性的关系?

霍春阳: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时代的问题,时代出了一些人,也毁了一些人,为什么我要这么讲呢?在做人方面,就拿人格来讲,前人对我们人格要求,你要站住脚,“立脚怕随世俗转”,就是说“怕随”,他提出这个问题,“行成与思,而毁与随”。又是这个“随”的问题,古人在诗里谈到,“绿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绿萍细浮动”,它也是崇尚稳定、有根基的、不动的和动的两个东西。孔子也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仁者快乐山?因为孔子的思想是把仁学中的“仁”作为最高境界,为什么说他要“仁者乐山”,因为山是不变的,不移动的,是稳定的。就是说从人的追求来讲,是终生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朝三暮四。他是“答以于理,厚重不前,近似于山”。所以我们作为人的精神追求,从这点来讲,它的不动因为稳定,不是一种保守、静止的,是守着最根本的东西不变,这是东方人、中国人的价值,正因为他是“抱一”,就是说要守住这个“一”,人要到这种“无为”的境界,我们世世代代都守着这个东西不放。针对这一点,它是静的,是不“随”的,所以针对这点来讲,有随的一面,也有不随的一面。所谓“金石不随波”,它是深沉的东西,是往下的;“随波”的东西是肤浅的,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先知早就悟到这种道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随”?当然“随”也不完全是不“随”。

古人讲“道不乖时”,它应该容纳这个时代,而不是这个时代左右这个“道”,就是说我们要守住根本性的东西,守住静东西,看看世界上千变万化、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重量和份量。我们古代打仗时,小兵是在前面冲的,将军是在后面的,老庄思想是我们不能够盲目跟从瞎跑,不能够赶这个时髦。

徐悲鸿先生说过“悟目世上、一意孤行”都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随波逐流,就是在艺术上、人格上犯最大的忌,这点还是因为人格修炼不够。当然我们对这个时代里所出现时髦的东西,我们要冷静的观察、冷静去思考,有所吸纳的东西可以吸收,但是价值不高的东西,我们不要去追求,这是我们精神上、艺术上、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