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去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5:33
中国经济崩溃已是板上钉钉2010-03-02 18:13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盛极必衰,这是中国人最懂得的道理。我们已经“盛世”若干年了。所以,逻辑上说,衰退以至崩溃,自在情理之中。但我们国人仍有一种心态:不到黄河心不死。今天,我要明确地说,中国经济已到“黄河”中心了。不信?请大家读读下文——这可是新华网即时新闻里转发的《中国经济周刊》文章啊!
  从文章可见,当局已经坦然摊牌了——责任不在中央,而在地方。亢奋中的中国人民,彻底到了为自己的疯狂买单的时候了。
  好戏开始了!
  2010,3,2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 面临严重债务危机
  2010年03月02日 08:18:19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核心提示:发改委表示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专家称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地方融资平台80%负债来自银行,在国务院信贷收紧后,地方融资被指导致银行风险集聚。 2009年9月2日,北京秋季房展会。东方IC 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而最大的风险也是不确定。 这句听起来有些绕口的话,用来形容目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债务危机 似乎颇为合适。 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这引发了各界对于我国地方债务情况的关注。过去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发出过警告。决策层开始担心,地方债务问题可能会成为4万亿元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天量信贷的后遗症,并危及中国经济 的安全。 遗憾的是,直到目前,尚没有任何一项权威的统计对地方政府的负债数字进行发布。 本刊记者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包括: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的估算是,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亦认为,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 更现实的情况是,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出警示和市场投资主体做出谨慎判断的双重背景下,本已经负重前行的地方投融资体系正遭遇更大困境。 如此巨额的地方债务将如何通过技术化的政策手段进行化解?对于被很多地方政府奉为圭臬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功过和成败又将如何评价? 这些讨论,直接关乎新一轮的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在分税制推行了16年以后,新一轮围绕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争论或将在地方财政遭遇严重危机的背景下激烈展开,围绕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中央与地方博弈也已经开始。
  投融资平台的身世 ——地方财政困境下的市场化出路 巨额债务引发的喧嚣,其前身是始终存在的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争论。 这牵涉到对政府投融资体系的理解。所谓政府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 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 通过信用方式筹集和使用资金, 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投入经济 建设的一种活动。 一般来说,政府投融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有偿性和公共性;二是兼有金融性和财政性;三是灵活性。政府投融资不同于财政预算,它是根据财政政策的需要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的信用活动,可以按照建设任务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投融资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育,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始终围绕着两条主线:一是逐步认可并推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二是逐步推进投资决策权的分散,由中央到地方、由单一主体到多元化主体。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加速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吸引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限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府投融资体系的非市场化背景,早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均依靠于财政的直接投入,资金来源除国家划拨资金外,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这就导致资金来源与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难以适应。 1988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政府的投融资体系由单一的中央投资模式向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的模式转变,中央和地方相继成立了专业投资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地方投资公司。 1994年分税制改革成为又一个重要转折,地方财政的不足,导致支持地方建设的乏力。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2003年-2008年,荆州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合计只有8.2亿元,只占同期政府项目投资的2.8%,占社会投资的0.8%。 于是,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各地政府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投融资公司或事业单位承担建设任务,并利用这些单位法人承接银行或信托资金,成为了地方政府获取资金的主要平台。 这些以地方投融资平台出现的公司,往往能够获得政府划拨的土地或财政补贴 ,进而以此为条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贷款,以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而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是在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做出了开放性规定。这等于是为地方投融资公司在更大范围内和建立更广泛的融资渠道打开了便利之门。 截至目前,拥有独立财政权的各级政府大多建立了这一类的建设单位,作为项目业主,在政府的支持下完成项目融资、建设乃至经营的全部工作。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正成为我国投融资体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无限增长还是濒临崩溃? 作者:美国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 迈克尔•佩蒂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0-03-02     人们很容易对中国兴奋过度。一旦看多者停止预测近乎无限的增长,不再竞相宣布一个比一个更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日子,看空者就开始宣称中国已濒临崩溃。过去两个月,有识之士的共识似乎已经从前一种观点转变成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令人可喜。尽管2009年实现了骄人的增长,但中国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去年的增长质量实际上加剧了这些问题。许多观察家如今似乎刚从梦中惊醒,开始正面这个事实。     中国存在结构性问题,不应让我们感到惊讶。没有人有理由指望,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顺应速度能赶上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变化。而上层建筑不相适应必然会形成几段艰难调整时期。历史上每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都是如此。     但是我们需要设想中国可能会如何调整。正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一样,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构成了最严重的不相称状况之一。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极小时,中国应对国内经济萎缩的传统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产能投资——对全球国际收支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世界其它地区很轻松就能吸收随后出现的出口激增。     而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其贸易顺差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之一。这限制了中国应对国内经济萎缩的能力。世界不再能够轻松接纳其增长政策。     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应对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既不会很容易也不会很快。增加私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需要取消许多将收入系统性转移出家庭部门的方法,用于补贴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投资。     和平常一样,调整的速度及痛苦程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家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负债表不稳定的国家调整起来会粗暴而快速;资产负债表较为稳定的国家能够放慢调整速度,从而降低社会成本。     中国问题专家早就知道世界似乎突然才意识到的一个事实: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要比人们以为的多得多,特别是不稳定的或有债务。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断定:中国已濒临崩溃。但这只是基于对中国资产负债表的片面了解。没错,中国的债务的确比许多人设想的要多,其中大部分以不可行的低流动性资产为抵押,但债务的流动性也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资本管制、高储蓄率以及有限的投资选择,将使中国能够在调整期间保护好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中国会崩溃吗?不会。中国可能会经历痛苦的金融紧缩,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增长率暴跌。相反,中国将下大力气解决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有利的人口状况出现逆转,这两个问题将使中国的增长显著放缓。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将面临三种更加有利的局面。     首先,中国将继续快速实现城市化,这将提高家庭收入,创造新的增长来源。其次,即便劳动力减少,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也会提高工人的生产力。第三,剧烈紧缩将迫使中国政府最终开放金融体系,将资源从效率低下的国有部门转移到中小企业,从而提高生产力。     中国的增长几乎必然会显著放缓,但尽管如此,这个国家还是会继续以比世界其它地区更快的速度发展。它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也会上升。     每一个成功的新兴国家都经历过增长的中断,而且与看多者疯狂的宣言正相反,最近几十年,就连中国也经历过至少三次经济危机。否认出现艰难调整期的可能性毫无历史意义。但调整不代表着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