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乱象根在民主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03:55
黄衫军”闹罢,“红衫军”登场,不停歇的街头运动,成了曼谷的日常政治景观。随着暴力的升级和信心的丧失,泰国眼下的局势正趋于恶化。15日的冲突导致了200多人伤亡的重大惨剧,但阿比昔政府决定继续推进军事行动,并将之视为唯一选择;而示威的“红衫军”也恼怒异常,扬言“内战已经爆发”。双方公开撕破脸皮,毫无退让之意。

体制外抗争的盛行

  泰国似乎陷入了一种政治怪圈:选举出来的政府始终被当作一部分人的政府,失落的另一部分人则寻求体制外抗争,直到迫使政府倒台。双方恶斗得死去活来,国家则陷入周期性动荡。政府变得毫无威信,可怜兮兮的如皮球一般,被两派踢来踢去。

  自2006年开始,街头政治这种无序的政治参与方式,先后拉倒了三届政府。一次通过军事政变方式,另两次通过温和的宪制政变方式,由宪法法院出手,迫使沙马和颂猜在不足三个月间相继下台。由于屡试不爽,三次示威结果都让参与者心满意足,且不受任何惩罚。因此,比起漫长艰苦的体制内斗争,这种高效率的方式更被不同派别乐意采用。更重要的是,由于三次打击的都是达信势力,政府遭“逼宫”倒台,通过大选方式实现上台掌权的体制内途径堵塞,达信支持者自然选择了街头政治,意图以对手之方式达到同样之目的。

民主不足致政府处境尴尬

  很多评论将泰国目前的政治僵局归结为经济层面的冲突,认为该国剧烈分化的贫富差距导致两派角力不断。经济原因固然是泰国社会分裂的深层次原因,但很难解释街头政治的盛行和民选政府的轮番倒台。在笔者看来,泰国系列政治危机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泰国民主制度的虚弱无力。

  自1932年确立立宪君主制至今,泰国虽已走过70余年民主历程,但由于不断遭受军事政变的挫败,致使泰国的政治发展,既没有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样建立起稳固的威权体制,也没有像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那样,在民主化之后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体,而是在动荡和军事政变中,来回摇摆于军事威权、半民主和民主政体之间。军队的强势地位使其超越民主政体之上,以自治的政治监护者自居。

  不仅如此,由于泰王的尊崇地位,民众的效忠对象既可指向泰王,也可指向民选政府,完全视哪方更能满足自我利益。一旦民选政府试图脱离传统政治运行的轨道,努力寻求建立唯一的权威中心,正如达信政府那样,就必然造成传统和现代这样两种不同政治组织原则之间的对决,而不同势力在各自背后的擂鼓助威,势必会撕裂族群,造成社会信任机制的急速流失。

  可以想见,在如此双重强权势力的夹击下,民选政府肯定处境尴尬,难以确立威信。这样,一方面,当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要求影响政治议程后,虚弱的民主制度无以提供有效、顺畅、权威的制度化参与途径,由此间接导致体制外街头运动的兴起。

另一方面,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政府也无法单独应对。由于缺乏强力后盾,民选政府随时要看泰王和军方的脸色。因而,很容易解释为何军事政变后的三届政府,在示威群众面前都显得瞻前顾后,犹疑不决。沙马和颂猜任内两次宣布实施紧急状态,最后都无果而终,只待束手就擒;也很容易解释在“黄衫军”和“红衫军”面前,数量庞大的警察为何形同虚设,以致一再上演类似包围国会、总理府、占据机场、冲击东亚峰会会场这样的事件。

  由此观之,泰国颜色乱局祸根不在民主,而在民主不足。要走出当前困境,还需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提升其威信和自主能力。否则,泰国还将沉溺于此种“自残式”的疯狂“颜色”角逐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