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文 孟 波 剪 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2:53
孟 波 剪 影
□ 程 克 文
“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这首《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是孟波在1936年与麦新合作,为祖国人民谱写的抗日歌曲。孟波次年还与麦新合作了《壮丁队歌》。以后,他还谱过《中华民族好儿女》等多首激越战歌。这些歌曲,都深受当时热血青年的喜爱,鼓舞着一代青年走上抗日战场。1987年4月,我在上海,有事要找这位孟波帮助。通过吴立奇热情疏通,按照预约,我终于造访到他湖南路寓所。
因为要拍《人民音乐家张曙》电视记录片,显然得到了孟波的乐于见面的首肯。他在倒茶的同时,说“我算算你早该到了。”我感到他的时间观念,确实很强,同时自己也惭愧,我因摸路真的迟到了二十分钟。主客都感到时间宝贵,于是马上转入正题。他介绍了所知的张曙大致情况以及他们在一起的活动。他勉励我要多掌握些材料,把这个节目搞出来。此时,我顺便提出,将来有可能要请他上屏幕,由他向电视观众直接介绍。他也欣然同意。他似乎在准备要通过当年的歌本,来说明问题,但没翻找到,于是又拿出一些零散的影印歌谱,说这是文革后找人在北京解决的。当他把张曙谱曲的歌曲一找出来,这就哼唱起来。有的是我熟悉的,我特别感到亲切。我知道他自己就是人民音乐家,时代的歌手,今天由他来传唱别人作品,使我感到很荣幸。真是“此曲只应艺坛有,圈外哪得几回闻”。看他精神矍铄,一交谈才知道他有七十四岁了。他每天能坚持晨练,白天照常上班,晚上不是外事活动,就要看演出晚会。而且明天一批艺术家到厦门,他也就在其中。于是,我未敢久留。
第二年七月五日、气温转热,我们摄制组到了上海。我们有劳孟波出图像和录音了。一清早我们一行人赶到了他家,再一问从桂林发的航空预告信,他还没收到。按说,我们是失礼的。而孟波并未计较,一知道我们来意,马上就参加研究在上海的拍摄计划。定下几个拍摄点。接着自然议到在哪里出场的问题。我提议,就在张曙活动的地点,请孟老现场介绍,实况拍摄,同期录音。应该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因为,这不是在他住所,也不是在他办公室,难度是大的。但,毕竟他是主持过电影工作的“老行家”。当他听完这个设想后,明知这样倒腾会给他增加很多麻烦,但能够理解这样的效果会更真切、更生动,于是,爽然表示赞同。
门外接他上班汽车到了。为了能接着谈,他要求我们坐他的车,同去他的办公室。大家在车中落坐后,车窗外,街景不断在转换。孟波和我们谈起天来了。他说,他抗日战争时期到合肥来过。车中的空气活跃起来了。他又说,那时在大蜀山。当时搞统一战线,张劲夫、周新民在皖西。接着,他问到安徽魏心一现在健康可好,魏是我们的老首长,我们就所知, 回说还在精神饱满地关注文教工作。孟波就是这样头脑不闲,与我们展开交流,令人可敬可亲。车到人民广场人大常委会门前,我们跟他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书橱中取出他编写的《麦新传》,翻到有关记载张曙活动的一段,念给我们听,使我们增加了感受,也是把我们进一步带进明天要拍的历史。
当商量明天到拍摄现场怎么集中的问题,很快商定明天就他的车子方便,司机先接孟老,然后过巨鹿路“空招”把我们带走,再一同进入闹市-南京西路黄河路口拍摄点。这里是“国际饭店”与“大光明”之间,小马路里的“长江剧院”,也就是当年的“卡尔登”。为了避开人潮,要赶早拍。为此,讲明摄制人员、设备从“空招”出发是清晨六时半。这对孟老和司机要求,自不待言要更早出门了。
可第二天,我们摄制组小伙子还没起身,孟老车子已到“空招”门外,他迅即健步进入“空招”草坪。我看表是六时十分。我们实在感动,远道的孟老却早到了。身兼多职的孟老,办事就是如此认真。大家匆忙收拾器材,总算也是按时登上了车。飞车到达当年的“卡尔登”门前,此时所幸行人不多,只有稀稀拉拉扫街的,拉粪车的在经过。孟老随摄制组在这小马路口,一遍一遍试排着。他用手比划,“当年就是在这里,跟张曙一起工作的情景:为田汉改编的《复活》(托而斯泰原作)演出,张曙演波兰爱国者,唱完《茫茫的西伯利亚》后,忽然用荒诞的办法,又唱起冼星海的另一歌曲《莫提起》。这引起台下观众激动万分,热烈鼓掌。孟波还说到,他自己是在伴唱队里伴唱,也很激动。演完之后共同到附近小吃店。吃了碗阳春面,这才返回住处。……”孟老说着,摄像机、话筒在跟着。此时,有几个好奇的市民正在围观这老人在说话。孟波并不在乎。他如同熟练的演员已进入角色,目中无观众了。我想,他此时严肃的回忆,是在对历史负责,对历史作交代。
我们用的车又在延安路浦东大楼前停下。孟老招呼大家下车,接着说,“早先这里有个光华大戏院。这是一九三七年为四川救灾举办过义演音乐会。张曙有作品演出,也是张亲自指挥的。”他浸沉在怀念战友的思絮里。他还说,“在大陆商场,还组织过量才业余合唱团,我们音乐活动是有基础的。阮章兢也是当时队员之一。”而我们摄制组,经过现场观察,觉得这里画面较差,表示在此拍摄不理想。孟老也认为是可放弃。于是,孟老继续英姿焕发,匆匆登车,又领着大家赶下一个拍摄点去。
最后一个点是当年冼星海的住处。三十年代张曙和任光、安娥。吕骥、孟波、沙白、星火等人都经常在这里聚会过。今天还有谁能记住这一个小弄堂的亭子间呢,只有孟波。他是“老上海”了。当年的租界路名是福履理路,现已改名为建国西路。车子开到附近,发现有段小路正在整修,材料摆得七零八落。我们得穿过好一段崎岖的人行道。孟老招呼丢下汽车,还是由他领先步行,像是在农村认定熟知的“村庄”,矫健地穿过“高粱地”。终于找到仁安坊七号。我们小伙子肩扛摄像机,早招人注意,进入弄堂正要拍摄,里弄有一妇女干部迎上来了。她干涉说,“前几天刚有人来拍过什么人物住房,怎么现在又来拍摄?通过谁啦,不给拍!”孟老马上解释,“前几天是拍电影,这是拍电视。你知道冼星海么,为了宣传,大家都来纪念嘛!”他接着掏出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委副主任的身份名片。那女干部看过,就没再多说了。许多邻居也说是好事,拍吧。于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当然很感谢孟老,要不是他亮出身份来,又做群众工作,真不知要费多大周折呢。
孟波从上海,到抗日后方,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又经过解放战争,进入北京,又调回上海。他在四化征途上继续前进。他走的路,显然很多。单是这一个上午,他为电视观众又走了许多路。他帮助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他一直是这样实践着:为了明天,只能“向前走,别退后!”◆
1988笔记
附言  值此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的日子,特将一篇采访日记发表。
传主作曲家孟波,建国后一直在上海担负文化领导工作。抗战时,曾在皖西工作过。现年89岁。刚从椎骨骨折中康复。藉此,也衷心祝愿他长寿!
出处:老顽童网站(原创首发) 作者:程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