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文 “ 新 旅 ”过 江 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2:18
“ 新 旅 ”过 江 淮

□ 程 克 文
关于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在江淮的活动,要是专门介绍的话,确是需要用相当多的文字。而我在《人民音乐家张曙》的解说词中,因为要突出传主主题,也只能在记述田汉和张曙在南京组织抗日演出活动一节里,只简单地提过一下:“新安旅行团的娃娃们从安徽巢湖地区赶到南京配合演出,曾经得到他(指张)很多帮助。娃娃们都喜欢称他为‘张大哥’。《新安旅行团团歌》是他谱的曲,娃娃喜欢,群众也喜欢,以后被灌成唱片。陶行知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时,在各地华侨中教唱,后来被广泛传开。”
人们不禁要问“新旅”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从哪儿到安徽来的,他们到过江淮哪些地方,后来又到哪儿去了……
在大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关怀下,“新旅”诞生的前身是1929年在苏北淮安建成的新安小学。1933年10月,学校处境艰难,国难深重,由于时任校长汪达之(1902-1980)的倡导,有7名学生积极报名响应,确定自己管理自己,经费自筹,这才组成了这一少儿抗日文化宣传队。陶就曾给以支持,一开始在信函(注1)中称作“新安小学儿童自动旅行团”。经过上海短途之行的试验,证明是可行的。到了1935年10月,他们需要的电影放映机和影片也已到手。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就正式组织了14人,接受抗日宣传任务,走向社会。此事当然得到陶行知的赞许。当时大的背景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处于革命低潮,也是民族觉醒的涌动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强占东三省后,又进关不断挑起战火在蚕食国土,民族要求抵抗的怒吼风起。此时中国共产党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及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广泛发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所以,也可以说,“新旅”出现是民族危亡之际非常时期的事物。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陶的评价。陶行知在金陵大学学习结束后,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教育。及至回国,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念,进行改造。这就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经过各种类型的试验,陶的理论完全证明非常具有生命力。“新旅”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之一,重要的是也曾受到上海党组织和各地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在他逝世后,根据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共中央曾有这样评价:“这个目的,就是唤起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他把人民看作人,而不是看作奴隶与顺民,他主张人民的解放。他相信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智慧。”“在政治上,他与中国共产党成为民主运动中的亲密战友。”(注2)
陶师一幅题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赠给新安小学的,也是对高足汪达之等人,寄予厚望焉。“新旅”背后这位进步的教育家陶行知,他是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而“新旅”的顾问团员汪达之,是安徽黟县碧山乡人。汪先在陶师主持的南京晓庄师范受教,因学校受白色恐怖被关闭,未到毕业,临危受命去新安小学就职校长。当初汪达之接长的新安小学校址,也就是淮安河下镇莲花街新安会馆。而且是徽州旅(南)京同乡与徽州旅淮同乡商定的。后来“新旅”两度在南京停留,住宿地就是白下路上安徽公学,这又是安徽老乡办的,陶行知在那任过校长的单位。而江淮大地上有的小学或幼儿园,早就受到陶的教育理论影响。新旅”和江淮缘分不浅,他们从南京中转,深入的下一站是哪里呢,江淮大地当然是首选。
已知正式参加人员:顾问团员汪达之,团员14人,总干事是徐志贯。名单上有:左义华(左林)、白晰(杨永鑫)、刘昭朗、朱金山、纪宇(嵇钰)、张早(张俊鑫)、张牧(张敬茂)、张明、(靖秉铨)、张翼天(张俊卿)、凌则之(程昌林)、徐志贯(徐之光)、曹维东、曾里(曾兆寿)、靖秉铎。小的十二岁,大的二十二岁。(注3)
他们上路时,每人一件衬衫,一条蓝色工装裤,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脚穿草鞋,肩扛行李,携带一套电影放映机和少许抗日短片。每人的主要工作方式是以放电影、教唱抗日歌曲、贩卖进步书报和地图,开展“小先生”活动方式,组织青少年和儿童“读书会”、“歌咏队”,包括农民在内的抗日救亡宣传。
他们的行动路线是1935年10月10日从淮安出发。过江后,先在江苏省会镇江受阻。经过坚持斗争,到达当时首都南京。教育部官员也是劝阻和纠缠。他们看望了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冯将军热情招待,并说到他巢县故乡的园山小学有些基础。“新旅”团员们更加向往江淮。他们也收到上海陶行知资助,陶将亡母丢下的人寿保险金500元大洋捐献了出来。此时已进入1936年。1月10日,他们就踏入江淮第一站蚌埠。接下来到淮南。又深入到腹地合肥、巢县逗留。以后又流动到沿江安庆、枞阳。进入5月,按予约回南京和田汉、张曙会合,实现田汉的一组大型剧作的演出。他们担负舞台上跑群众角色,幕后是合唱队。前后在江淮约有三个月时间。又在南京住了70天。
7月到上海领任务。1936年冬开始两去绥远前线慰问将士。后转到青海、宁夏、甘肃。这期间他们曾派出3人到延安学习过。38年6月底到武汉。由于战局变化,他们又流动到长沙、桂林。虽然在桂林人员已扩充到100余人。但日益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打压,不得不又整编、疏散。也曾派员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联系去处。1941年得知发生皖南事变,新四军成立新的军部,在苏北建立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们绕道香港,经上海,先后分批说进入苏北,接受新四军和华中局领导。由于此时工作条件大大改善。也注意请到专职文化教员,以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在46年6月北撤山东前,他们一度流动到苏皖边区。北撤后,随军到过山东、河南。49年初春,淮海战役胜利后,江南南京很快解放。“新旅”马不停蹄到丹阳、南翔待命。5月27日,上海解放,他们参加了解放上海入城式。1950年,“新旅”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确定从事以文艺演出为主的工作。(注4)
江淮大地是“新旅”的“试验地区”,也可算“第二故乡”。在党的关怀下,汪达之和娃娃们不负所托,实践着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做真人”。在流动的集体生活中,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简单懂得工农生产和和商品销售,生活上自己管理自己,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树立了初步的科学、民主理念,开创了少年儿童参加文化“长征”的光辉业迹!他们勇于承担苦难,敢于牺牲,也曾给根据地不断输送出干部。 “新旅”冲破蒋介石的压制、封锁,传播民族解放、民主革命思想,汇入世界反法西斯的洪流,行程五万里,十七年走遍半壁山河。终于,他们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难忘江淮,情系江淮。1952年4月的一天,合肥前大街三牌楼高家祠堂(注5)内,曾出现过当时“新旅”团长张拓身影。这次他又来到江淮,可不是为了演出。原来他带队在淮北濉溪参加了三个月的土改,现在他带着喜悦心情路过合肥,是正在作看望老战友的活动。当他回到上海不久,传来消息,该团经过调整,改编,就以“上海歌剧院”这新的名称确定在上海滩上。从此,他们陆续接受大型演出任务了。
注1,《1933,11,14陶行知致汪达之信》  见《行知书信集》1983年1月第一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
注2,《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在延安陶行知先生追悼会上的悼词 (1946年8月11日) 》 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转引自《陶行知年谱》1985年2月第一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
注3,《新安旅行团在苏北》崔士臣主编  附录:各个时期团员名单  1998,6第一版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注4,《新安旅行团在苏北》崔士臣主编  附录:工作路线示意图   1998,6第一版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注5,高家祠堂即在今长江中路57号方位,当时有省妇联筹委会、省文联筹委会、省文办等单位在这里办公。
2005/07/02
出处:老顽童网站(本站首发原创作品) 作者:程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