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外交的“巧”和“妙”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4:40
中朝外交的“巧”和“妙”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5月3日“过江”到中国丹东,随后到大连、天津、北京,最后经沈阳,于7日下午5点左右结束为期5天的对华非正式访问。中方动员中共中央政治局的9个常委向金正日表示“血盟”的尊重,这是超高规格的外交礼仪,至少中国对日本是不可能那么热情款待的,所以,中朝关系之紧密,令人羡慕。

金正日回国的7日上午,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终于证实其访华,报道了胡锦涛提出的5点建议(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深化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国际地区协调)。这等于是“中朝新闻公报”,其中一句值得一提:“金正日指出,由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的朝中传统友谊经受了时代风雨的考验,不会因时间推移和世代交替而发生变化”。此句指出的无疑是朝鲜方面的世袭和接班问题。此句在中国官方的新闻公报上出现,意味深长,却简单明了。中国还是贯彻以往的外交方针,“不干涉内政”。

新华社的报道比朝鲜同行朝中社的公布稍微晚了一些,令人深思。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继7日和8日在头版报道金正日访华后,9日发表社论,“热烈祝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最近访华取得圆满成功,”并表示,“朝鲜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传统的朝中友谊,为强化朝中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而积极努力”。

之前,中国媒体已经以“外电”或“半事实报道”的方式进行了追踪报道,连金正日在大连富丽华酒店附近的照片和影像都给予公开。来自官方的证实,对中国老百姓的知情权而言,越来越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此次中国媒体对金正日访华全方位的追踪报道值得赞扬。后来,我听中国中宣部和外交部的高官说,此次两个部门没有给予媒体在报道问题上的批示或禁令,“按常识和惯例办”。我也向日本外务省主管公关事务的干部介绍了我对金正日此次访华之行追踪观察的感受:“中国人几乎没什么不知道的,千万不能把他们视为不知情者,他们有很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真相和内幕”。

我在5月5日发表的上一篇专栏文章(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467?page=1

中写道:“金正日回国之后,南北之间围绕天安舰沉没事件的紧张局势将得到一定的缓解。中方随之而得到的名声则是:为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美国、日本及俄国必将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交所付出的努力与所赢得的成果”。

过了一周,我对上一段话有些反思,感到我的预测显得过于仓促和简单。3日,金正日访华的消息传出后,韩国方面召见中国驻韩大使传达不满,“要求”中方告知中朝之间的会谈结果。7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克劳利(Crowley)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对于“金正日访华期间对朝鲜重回六方会谈表示了积极态度”这一报道回应说,“我们不知道这一表态意味着什么,我们只会从朝鲜的行动来判断其态度”。

日本三大报纸分别发表社论,表达了日本主流舆论对金正日访华的立场:《读卖新闻》5日发表社论:“金正日访华,中国必须逼迫朝鲜弃核”,社论说:“胡主席必须向金总书记清楚地告知,核武装与经济发展是无法并立的”。《朝日新闻》9日发表社论:“北朝鲜问题:中国沉重的责任与作用”,社论说:“既然无核化进程无法推进,中国就应该在经济援助等政策上采取更加严厉而谨慎的态度”。《日本经济新闻》7日发表社论:“中国不要宠坏北朝鲜”,社论说:“中朝秘密外交是不可理喻的,如此特别地处理并照顾不弃核的北朝鲜,只能加剧各国对中国外交的不信任感”。

由此可见,围绕朝核问题的其他利益攸关者对此轮金正日访华、中朝首脑会谈、中国外交是不太满意的,甚至是难以接受的。不过,实际上,“天安舰”沉没事件引发的南北摩擦升级为朝鲜半岛再次陷入军事冲突,是任何一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就像韩国总统李明博4月30日在上海请求胡锦涛调停南北摩擦一样,倘若中国对朝鲜的“独家外交”的确为朝鲜半岛的南北紧张局势起到了缓和作用,那么,美国、韩国、日本、俄国都会感到欣慰的,并会高度评价中国的外交努力。

然而,中国在大战略层面上如何对待“问题国家”朝鲜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一方面把“朝鲜半岛无核化”视为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并在为此而建立的六方会谈中担任主席国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在朝鲜始终无意放弃核武器、拒绝回到六方会谈、坚决要求先与美国对话、要求把停战协议“改签”为和平协议、先实现美朝正常化、最后再弃核的前提下,中国依然坚定不移地支持朝鲜现有的体制,并试图挽救朝鲜经济的崩溃。

我们不能以正常国家间关系的角度去衡量中朝之间的“血盟”关系。中国也深知中朝双边外交与六方会谈等多边外交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核武装与经济发展是水火不容的关系,除非中国实际上已经默认了朝鲜的核地位。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中朝之间有着因朝鲜战争而凝成的传统友谊也是个事实。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仍然不能放弃朝鲜,是因为中国依然试图利用朝鲜的战略地位来维护自己在东北亚的主导权,它也在中美对话之间起着缓冲地带的作用。就像中国多数专家和军人所描述的那样,朝鲜对中国来说意味着“鸡肋”,即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却舍不得放弃。

与正在“观望(wait and see)”朝鲜现有独裁体制陷入崩溃、并期望朝鲜走向开放的正常国家道路的美国和日本不同,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需求至少是“稳定第一”,顶多是“维持现状”。这点与中国对台湾海峡的政策高度一致。中国不希望朝鲜半岛因“天安舰”沉没事件而陷入冲突局面,也不希望因朝鲜经济崩溃而导致其国内出现大量饥饿者、甚至“脱北者”,也不希望中国因朝鲜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而承担更多的政治成本,损害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中国对朝政策的基本逻辑,这一逻辑即使与多边外交的基本框架相矛盾,也不能够有任何妥协。

金正日此次访华的目的无非就是:一,避免孤立,二,寻求经济援助。这两点,金正日应该是基本做到了,在天安舰事件上,反而变得着急的是李明博阵营,在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朝鲜行为的情况下煽动舆论,李明博阵营至今已经丧失了公信力。韩国青瓦台高官对我说,“李总统很困难,正遭受着来自军方、政府、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无路可退,其政权合法性有可能陷入危机”。至于经济援助,既然金正日访问了中国,参观了象征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试点,也谈了“深化经贸合作,加强战略沟通”事宜,中国不可能不向朝鲜进行相应的投资和援助,何况中国也不希望朝鲜经济崩溃,更何况朝鲜是天然资源相当丰富的未开发地带,中国必然行使其特权。

毋庸置疑,朝鲜避免孤立、寻求经济援助的目标,与中国对朝鲜的战略定位和期望朝鲜半岛稳定的大目标之间的利害关系是互相吻合、高度一致的。不得不承认,此轮中朝战略接触(strategic contact)属于所谓的“巧外交(smart diplomacy)”,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形势,可谓“妙”。美日韩对中国外交施加的外交压力和批判声音是存在的,确实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为此付出的一定代价。但外交无小事,没有代价的政策才是不可持续的。据悉,中国已经向韩国告知了金正日访华的结果,等于美日也已知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于今年五月底访华,届时中美之间将进一步探讨朝核问题的解决之道,前景虽不乐观,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