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的诱惑(2)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7:38
极权的诱惑(2)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10-03-18  

对苏联的态度,成为判断知识分子立场的主要坐标。在一九五二年的论战,加缪的判断正确,却失败了,并带着失败的屈辱而离开人世。萨特获胜了,尽管他知道苏联的种种恶行,但是他认定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批判法国社会、资本主义,苏联仍是个美好的参照。

为什么萨特与他的同道们,能对苏联的一切罪恶保持沉默?在精彩绝伦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中,雷蒙•阿隆试图给出答案。他追溯了左派神话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式语言的诱惑力,还有法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矛盾心理。苏联的实验给予他们这样一种心理安慰——他们站在了法国大革命的光荣传统中,苏联正是这进步、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体现。对他们来说,苏联人的生活到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股代表前进的历史动力。而现实的法国太令人不安,大革命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它再没有辉煌的时刻,而十年前,还羞辱地臣服于纳粹德国之下。融入新的历史动力中,有助于缓解他们内在的焦虑。

赫鲁晓夫的秘密演说,紧接而来的匈牙利革命,苏联的本质暴露出来。它的道德上的优越性开始褪色,它不再代表那个美好社会,但没人怀疑它的制度上的竞争性。人造卫星的上天,令美国陷入一片惊慌,他们正在太空竞赛中落败。关于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书籍与论文,充斥在美国的学术与流行期刊上,很多美国学者相信苏联有一种不同的模式。经济学家加尔文·B·胡佛在一九五七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代表了当时的流行情绪。他相信,苏联的统计数字并不全然值得信赖,但或许“集体式、专制的政权”能比自由市场的民主整体,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苏联有可能在七十年代超越美国。而与此同时,共产主义的魅力传递到更贫穷的地区,给予那些要争取独立、获得繁荣的落后国家以诱人的许诺,

它在亚洲、非洲、甚至临近美国的古巴都获得了回响,中国的毛泽东相信“东风压倒西风”。是肯尼迪高呼,让美国重新运转起来,以迎接来自东方的挑战。而赫鲁晓夫不仅在联合国总部的桌子上敲打自己的皮鞋,而且宣称要埋葬西方。

斯大林主义带来的普遍幻灭感慢慢被遗忘。在苏联国内,人们会把错误推卸给具体的领导人,从未怀疑过共产主义制度本身是否有问题。而西方的左派们,从没放弃他们的憧憬。而每当西方遭遇危机时,他们对苏联的感情就开始复苏。

“在这个无知与健忘的土地,教训从未被吸取。”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写道。这是一九七零年代中期的法国,知识分子再度对苏联充满幻想。这一次,西方再度陷入困境,因为越南战争,美国成为帝国主义的化身,石油危机与经济萧条似乎再一次让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暴露无遗。而苏联呢?他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它的能源储量让它的石油危机中更显得有力量,它比所有国家都生产了更多的钢铁、石油、水泥、甚至拖拉机。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相信,苏联人会把军事技术转化到工业生产中,苏联可能最终超越资本主义。而在第三世界,从智利到埃塞俄比亚,一群共产主义者们获取了政权。苏联的全球影响力也在提高。

而在法国,关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争论再起。作为苏联的严厉批评者的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发现,法国争论的双方再次重复了二十年前的萨特与加缪之争。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已经在西方出版,萨哈罗夫用个人经验证明了帝国的黑暗。但左派们没兴趣接受这一切。我们诅咒资本主义的衰退、社会不公、媒体的商品化、消费主义、军国主义,而莫斯科甚至地铁票的价格都不上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