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的狂欢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51:45
臆想的狂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
字号
背景
收藏电邮打印评论
在中国,对事实真相的追问几乎变成一门学问。每一桩事件最后总会导致一个罗生门式的结果。
发自不同层级和地点的舆论发声器,编织出一幅扑朔迷离的“事实”图景,罩住了局外人的眼睛。陷在这样的迷宫里,我时时有窒息感。我感觉中国人似乎患上了真相强迫症,对真相的渴望,因什么而变得如此急切又如此极端?
我们都相信事情的后面还有事情,只有经过一番剥笋般的工程,才有可能得到真相。“我不相信”式的决绝信念,或许构成追寻的巨大动力。
“中国盒子”原本就不是一种隐喻,而是中国民族心理的真实概括。一个事实引出另一个事实,逼出一个更要紧的事实,环环相扣,矛头总能指向那个正确的方向。如果缺乏更大的推力,随时会停歇下来。但这个游戏总会被干扰,常常绕了一大圈后,最后停留在原地。一场大戏过后,演员和观众身心俱疲。追求真相的人得到了一地鸡毛,那只犯事的公鸡,擦干身上的血迹,又上路了。
这场费力费时的智力活计,没有一个赢家。
社会力量借助媒体努力,难以戳穿那道薄薄的黑幕,无功而返。
底层人民所感受到的东西,不管多么匪夷所思,都会在官方的标准叙事里消解。好像北京9日夜里的雪,猛烈连绵,却禁不住融雪剂和盐的混合作用,乖乖化作一滩水被时间蒸干。潮水退去,晾在岸边的人,独自舔着伤口,而后归于沉寂。
官方的逻辑是平安无事。他给出的解读,从来都是那么雄辩,那么理所当然。
他们最怕自己失效的行政管理现状泄露,为掩盖不想作为也真不作为的行状,他们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伪装,撒谎,出手。每一个事件对他们而言,都是事关乌纱帽的生死之战。他们必使出浑身解数应付。他们要把失控解释为正常,封口乃必然之举措。媒体之口运用组织方式,一个电话即可搞定;群众之嘴就更容易对付了,略带威胁地打个招呼,坚壁清野,话就烂在肚子里了。
按照程序合法地运作,他们唯一想表达的是,你们的遭遇都是正常的,是不走运的命运。如果你认了,天下太平。
谁也无力勾画中国的图景。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中国,服从于虚拟存在的中国。存在于文件和颂歌里的中国,自以为占有对中国的绝对解释权,也在事实上垄断了这种权利。处于两个中国夹缝之中的人,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被理解,你为什么不能按照标准中国的解读理解中国?
真实中国的苦痛,由底层民众承受,而概念中国的荣耀仅由少数人享用。
我想使用“民间臆想”这个词来描述一种情况,那就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总会迅速出现爆炸式的想象,给出一个直达问题本质的路径,思维之发达,堪比风行多时的玄幻小说。这样的智力活动,带给全社会一种精神狂欢,人们从中可以砸吧某种快意。
湖北三个大学生救人献身之后,当地政府依稀看到了精神的曙色,通过运作老套的表彰方式,一时间天下闻名。热心网民和独立舆论却发现了事情的另一面,这三位大学生是因为无人施救而送命的,经过一系列调查,他们揭发了非法捞尸公司霸道经营的黑幕:由于政府不作为——内情或许是勾结在一起,无人敢救落水者。政府被舆论推着往前走,边辩解边调查,总算逼迫捞尸公司退还了昂贵的捞尸费。令人惊骇的想象出笼了:那两个被救起来的小学生,恐怕是捞尸公司的钩子。政府当然只好再去调查,发布传言不属实的结论。
百姓“臆想”,政府澄清,这种猜谜游戏,或许可以逼迫对真相的探究往前走几步。但政府内心绝对不会甘于被动应付,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给予那些“造谣”者以回应。看看“暴力抢救”“治死人”的北大医院打向央视的那记耳光,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社会行政系统似乎停滞了,静待事件发生,应对应付摆平,就是不作为。
开胸、断指,血淋淋的行为艺术多少起点作用后又归于沉寂。而官方一事一议,绝不追究所谓的“真相”。一起起个人或群体事件根本无法触动核心变革。
“臆想”的天空总是黑的。我担心,什么时候这点儿乐趣也会被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