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器的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0:03

作为武器的媒体

媒体是什么?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比喻,有谓之“看门狗”的,有称它为“喉舌”的,当然也有人将它视为“摇钱树”。但媒体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此,比如,媒体有时候也是武器。

我联想起这个比喻是因为2天前(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不管今日的人们如何诠释这位声音甜美、柔情万千的“歌后”,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她曾经是台湾军方设计的“糖衣炮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冰冷对峙,互视为敌。不过,在大陆,很多人却躲在棉被里偷偷打开收音机,搜索“敌台”广播的频率,为的就是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尽管这个柔美动听的声音在当时被斥为“流毒”、“靡靡之音”,但这并不妨碍大陆民众对邓丽君的喜爱,更不妨碍那句口头禅在民间的流行:“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鉴于这种软性宣导的良好效果,台湾“国防部”委托“中央广播电台”(简称“央广”)特别制作了“邓丽君时间”栏目,从周一到周六,每晚8点整播出25分钟,内容是邓丽君的相关新闻及她演唱的歌曲。这档节目通过“央广”的短波频率面向大陆播放,直至1995年邓丽君去世后才停播。

“央广”的这档音乐节目带有鲜明的政治意味——它是受台“国防部”的委托制作,并一直受其掌控。邓丽君的歌声也确实为宣传战起到了不少作用。屡屡“立功”的邓丽君,甚至被台湾军方视为“台湾之宝”。

一个有证可考的叛逃者名叫吴荣根。在保存至今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到达台湾后即与邓丽君见面,并接受了邓丽君赠送的两张唱片。在两人一同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吴荣根“痛陈”大陆的“不自由”,他说:“在我们单位,大家都非常喜欢邓小姐的歌曲,但不允许听,磁带都要拿去消磁。”

如果说邓丽君曾经是“炮弹”,那么它的发射架便是广播媒体“央广”。当时,与“央广”同被称为的“敌台”还有许多,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美国之音(VOA)和英国BBC。随着国际关系的和缓及互联网的兴起,这些“敌台”作为武器的角色已渐渐隐退,人们记住更多的,只是它们提供的英语教学栏目。

无疑,是冷酷的政治现实将邓丽君以“秘密武器”的方式推上了两岸关系的舞台。但邓丽君的柔美歌声却消解了无情的兵器,超越了狭隘的政治冲突,成为两岸华人从敌对到沟通再到了解的润滑剂。这是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的事,但也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就算你和自己的敌人之间有再大的仇恨,你们也可以因同一首歌、同一段诗而感动,因为你们都是人。

事实上,邓丽君的歌声已经证明:在特殊的政治态势下,媒体可以被作为武器,但作为武器的媒体终究是短命的。当战争的炮火烟消云散,政治的冰河解冻消融,那些刻意的谎言、自私的蛊惑也将随之消失不见,能够长久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些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抹去国境的阻隔,打动每一个叫做“人”的生物的声音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