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的悉达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02:01
从前,有这样一群乞丐。他们要饭的时候不去市集,而是直接到人家家门口去要。他们身着统一乞丐制服(也是要来的布做的,或者干脆要求人家做好了再送给自己),捧着能做帽子戴的大碗,排着整齐的队伍,挨家挨户乞讨。他们乞讨的方式很特别,从不开口说“好心的×××给口饭吃吧”,就那么站在门口看着人家吃饭不走,直到确定确实不给了,才换到下一户去继续要。有好心人往他们的特大饭盆里拨点食物,他们点点头就走,最多鞠个躬,连句谢谢都不说。他们也不管自己吃不吃得了,每次都要到盆里再也装不下才打道回府。这群乞丐里有个领头的,也就是所谓丐帮帮主,为了控制住这些人,让他们永远安心做乞丐,经常用花言巧语教育他们。诸如乞丐虽然最卑贱,但也最自在啦;虽然没有钱,但不怕被人偷也不怕被人抢啦;虽然要永远做乞丐,但圣人只出在乞丐里你们都有可能啦,等等等等。俗话说好话能当钱使,帮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还真就把这群花子唬住了。不光是唬叫化子,连不少有钱人都让他嚼叱的晕头转向五体投地,所以尽管平时他要以身作则一起去讨饭,还是有不少机会跑到这些富户家里吃小灶。最过分的是,每到下雨的时候,帮主就会派几个手下通知那些老主顾:雨大地滑,我们又没钱买伞,要饭不方便。劳驾各位受累给我们送过来。眼看着这雨也没有停的意思,这几个月您就受累多跑两趟,只当是锻炼身体。或者您送饭当间愿意坐下来听听我对手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不过要多带俩馒头来,人说的多了更容易饿。
要饭还这么大架子,我欠你的是不是?谁吃跑了撑的整天伺候这种主?可凡事都有例外,都有例外呀。还真有那么一大批人争先恐后以结识帮主为荣,以请帮主的客为荣,如果能蒙他吃饱了之后在做人处事问题上指点一二,简直就是天大的光荣了。什么都不为,就因为他是悉达多,昔日的王子,今天的觉醒者,未来的——没有未来了,他自己说的:我该干的都干完了,以后再发生什么事情跟我都没关系。
让我们从头解释一下这些乞丐的来历。他们的出身相当复杂,有悉达多自己同为贵族的一大家子人,除了他老爸以外几乎统统囊括:胞弟,堂兄弟,后母(如果他亲生母亲不死只怕也躲不过),老婆,儿子,表弟,侄子,外甥,以及这些人拉来入伙的亲戚朋友,不少人还是身居高位的军政要人;除了释迦国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很多贵族子弟;如果只是这种人,只能说明这些人放着好日子不过有自虐倾向。更多的是社会各阶层的大杂烩:医生、老师、剃头匠、挑粪工、放牛的、卖布的、神职人员、宗教领袖、妓女、木匠,等等等等,还有个身背数十条命案的电锯杀人狂。这么些不同背景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就为了跟悉达多一起要饭,恐怕说不大过去;就算是饭后有悉达多的个人讲座,也不至于把大家迷成这样,花言巧语毕竟不当饭吃。这些忠实的听众四十九年如一日紧密团结在他周围,只怕另有原因。先把这个问题放下,接着说说他们讨饭的制度。
为什么靠要饭过活?
乞丐是最卑微的人,做乞丐,就是舍弃所有的傲慢和贪财的机会。谁一开始也不是圣人,能吹还是要吹,能捞还是要捞的。
为什么要饭要到家门口?
市集的东西是做生意用的,家里的饭是自己吃的;去家里要,不过少吃一口,去市集要,断人家一份财路。
为什么挨家挨户乞讨?
到哪里都是穷人多,一家人养得起一个和尚吗?
为什么碗那么大还盛那么满?
不是每个人都要得到食物的,俊男美女和面相好的人很容易讨来食物,歪瓜裂枣和脾气差的就惨点,回去吃饭的时候还要分哪。
为什么要饭的时候像挨了闷棍一样沉默?
和尚时时刻刻都在修行,人家正在注意自己的呼吸哪,头一次可能觉得冷漠,习惯了就好了。另外他们也不是装哑巴,施主如果有什么问题向他们请教,会不会是一回事,但有问必答;就算是诉苦,他们也只能先把肚子问题放下,认认真真听施主说完。还有他们不是一天跑三趟那样招人烦,他们只吃午饭。
为什么下雨天坐享其成?
印度和尚所有的财产,就是三件换洗的衣服、一个饭盆、一把不管得了什么病都拿来救急的药草、另加一个防止痢疾的滤水器,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拥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是犯戒。就这么点生活必需品,能抗得住整个雨季的折腾吗?印度下雨又是一下就不带停的那种。只好把坏事变好事,安心在树林里修行。再说送饭是两相情愿的事情,你不送,和尚也不说什么,顶多再拼着重感冒接着去要罢了。
为什么悉达多要吃小灶?
有人诚心诚意请你吃饭,你去不去?当王子的时候,悉达多吃的还少吗?
简要介绍了他们要饭的情况,回头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起跑来跟悉达多一起要饭。
关于这个原因,在悉达多和阿阇世王的对话中可以得到回答。
(以下大部转自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中译本76章<修行的果实>,略有改动。
大王鞠躬后说道:“世尊,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曾在宫中听过你说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修行果实,能令千万的人出家修道以期得证呢?”
悉达多问他有没有同样的问过其他的导师。大王说,他曾同样询问过许多不同的导师。但他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悉达多说:“陛下,芒果的味道是很好的,前提是你要去吃这个芒果才知道。修道有可以在当下享用的一些果实,也有可以在未来收割的果实,前提是只有你修道才能得到。你不需寻求高远的答案。你只需要看清楚你手里拿着的芒果。”
“陛下,打个比方说。有一个佣人,从朝到晚都要听随主人的意思,去满足他的要求。一天,他问自己:‘我和主人都是人。为什么我要甘愿被他奴役’?这佣人决定不要再当佣人,而出家去当和尚。他过着贞洁、勤奋和专念的生活。他日中一食,修习行禅坐禅,在生活中的言行都表现着安详与尊严。他变成了一个贤德和受尊敬的僧人。虽然你知道他昔日曾是仆从,但当你现在见到他的时候,你会否对他这样说:‘过来,伙计,我要你从早到晚侍奉我,全听我的吩咐。’”
大王说:“世尊,当然不会。我一定不会用这种态度对他说话的。我会恭敬的对他作礼,给他供食,并会保证他受到僧人在法律上应有的庇护。”
悉达多说:“陛下,这就是和尚修行所得的第一个果实。他已从种族、社会以至阶级的偏见中解脱出来。他已重获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一个人的尊严只是第一果。一个和尚持二百五十条戒律以能常往于平和之中。没有守戒的人,比较容易误入歧途。他们可能会犯欺骗、醉酒、奸淫、邪盗、甚或谋杀等罪行。这种种的行为,都会带给他们的身心可怕的惩罚,更会在被捕时被严刑处分。一个和尚因为守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和不喝酒,以及二百多条其他的戒律。这样,他便可以比一般人容易实践心里上较自在的生活。这也就是另一个可以在刻下享用的果实了。”
一个和尚只拥有三衣一钵。他从不会怕被贼劫,也绝不需要防夜盗。他可以随意的睡在树下,了无忧虑。从恐惧释放出来的自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这又是另一种修行所致的现受之果。”
一个和尚过的生活非常简单。虽然他每天只吃一餐,但他钵里的食物,却是来自千百个不同的家庭。他不会追逐利。他只用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别无他求。住在此种无拘无束的自在之中,便是此刻可以享受之果。”
如果你懂得怎样修行呼吸的觉察和观想,你便可以体验到修行大道的人那种快乐了。那是禅修的悦乐。一个和尚观察六根以能降服心性的五种障碍,贪欲、瞋恨、痴迷、怠隋、怀疑。他专注地观察呼吸以能创造滋养身心的喜悦。这能帮助他在开悟之道上有所进展。感官上所产生的快感,绝不能与禅修而得的悦乐相比。禅悦能费彻身心,消除所有的焦虑、哀伤与悲愁,使行者经验生命的奇真。陛下,这是当下可享受的最重要修行果实之一。”
一个和尚常住于正念而且坚守戒律,他便可以生起正定而洞悉万法。由于洞悉万法,他便可见到一切法无常无我之性,因而不再为世法所缠缚。他于是便可以切断所有烦恼的缠结,贪念、瞋恨、欲求、懈怠、怀疑、身见、边见、妄见、邪见和误以为是正见的错见。断除这所有的缠结之后,这个和尚便可证得解脱和自在。陛下,解脱就是真正的快乐,而且是修行的最大果实之一。今晚在这里坐着的和尚,有些已证得此果。陛下,这是即生可证之果。”
大王赞叹道:“妙极了,世尊!希望你再多说一点。”
悉达多又说:“陛下,由于彻照万法的实性,一个和尚知道一切现象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是一不是多、不来不去。因为有了这样的了解,一个和尚便不再分别。他以平等心视一切现象,全无罣碍。他乘驾着生死的波涛,以救渡众生出离苦海。他给众生引见大道,以使他们能一尝解脱悦乐的滋味。陛下,能够帮助他人从贪、瞋、痴的迷宫中解放出来,是最大的乐事。这种快乐,是可以从现在伸展到未来的修行极果。在一个和尚和他人的所有接触中,他绝不会忘记要教导人人贤德与解脱之道的重任。和尚不会党羽参政,他们只会为社会的和平、道德和快乐作出贡献。修行的果实并不是只为和尚所利乐的。它们也是国家人民可承继的利业。”
大王站起来,至诚恭敬的合上双掌。他说:“至尊之师!世尊!你用简单之词,却已把我燃亮了。你已让我见到正法的真正价值。世尊,你已帮我在迷失中找回正确的方向,将黑暗变为光明。我请求你,世尊,接纳我为你的弟子吧,就如你昔日接纳我的父母一样。”
大王俯伏在悉达多面前。
悉达多点头答允。他请舍利弗尊者教大王与王后念三皈依文。他们读诵之后,大王说道:“现在已很晚了,请容许我们先行告退,因为明早我还要有早期。”
悉达多再次点头应允。
悉达多与阿阇世王的会面,对所有在场的人都有利益。大王精神上折磨大为好转。那夜,他梦见父亲对着他微笑,使他感到以往所造的创伤,都得以复原。大王的心性,已全然改变过来,这为他的国民带来了无限的喜悦。春秋网http://bbs.cqz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