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怪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20:23
  • 当代教育的怪现象

    1.教学研究
        对教育教学研究得最多的往往是不进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多在为研究而研究;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很少却研究,大多只是一个劲地“教”。
        教的不研究,研究的不教。

    2.师资的配备
        小学生的培养是最应该关注的,所需要配备的师资应该是最优化的,而小学里的师生比例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比值相当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轻松的,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应该是少些,然而有些大学里的师生比例近于1:2 。中国最需要教师和资金的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在农村,而投向广大农村的教师和经费跟城市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要教师的地方渴求,不要教师的地方过剩。
        很少人用了很多经费,很多人用了很少经费。

    3.教材与教学
        小学生教材在近20年来,一次又一次地改。这是一种时代的需要,还是一种不成熟的举措?小学教材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些人在玩这样严肃的游戏?每次的修改都不厌其烦说“本次教材的编排是最实用最新颖最……最……最……”而用不了多长时间又要改。改变是应该的,但是不是周期太短了些?并且参加修订的人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小学一线从事教学的专家,如果有的话也是几个早就离开一线的“理论人员”。就是几个“饱学之士”也会闹出《悲壮的一幕》之类的笑话。最得益是印刷厂和书店。

    4.制度的失衡
        最要张扬个性的应该是小学生,而现实最循规蹈矩的是小学生,个性在半军事化的管理下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多被抑制了。最懂事的应该是大学生吧,而大学生的个性已经“张扬”得让人瞠目结舌了。
        小学生成了绵羊,大学生成了小狼。

    5.教师的教
        很多老师都知道不应该为分数而教学,但是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入高一级的学校上学,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家长认为你这个教师无能,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学校的信誉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分数,没有考试也是行不通的——拿什么来衡量一个学生?拿什么来评价一个老师?那什么来评价一所学校?并且,会导致新的腐败,许多平民子弟无法进入高等学府,大学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表演场。去年“南中现象”与“县中现象”不就是一次振荡吗?
        五彩缤纷的理想暗淡了,不愿做的事却在拼命做。

    6.应试教育
        广大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广泛的阅读有意无害。肩负越来越重的书包的中小学生得先搞定作业,还有多少时间去读书。如果像迅哥儿那样去拼命,那样的话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没有好处的。(迅哥儿的生命那么短,会不会与他的玩命有关啊?)我去过几次大学校园,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发现了二件事情:一是某英语系学生会的海报:“……希望各位不得无过缺习”,其中的“过”和“习”让我玩味很久,至今不得其解;二是某大学生的家教海报:“到某某赵市三楼报名”云云,我急忙找来字典,最终确定“赵”和“超”是不通用的。
        读书多的未必能上大学,上大学的未必读的书多。

    7.关于工作量
        少数人做了多数人的事情,多数人做了一些无用的事情。
        现在将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每周工作量为例子:(并非是特例)
        某某老师:周课时数17节,兼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
        上课17节——11.33小时
        备课17节——11.33小时(钻研教材、写教案)
        批改作业——8.5小时(每次作业30分钟)
        补差————2.5小时(每天30分钟)
        班主任工作---3.33小时(每天40分钟)
        业务、政治学习2小时
        早操早会——2.1小时(每天25分钟)
        中心活动———1小时
        中午照管学生用餐2.5小时(每天30分钟)
        每周工作总量是44.6小时(不包括早读、家访、写教后记等)
        现行的是40小时工作制度,那么40—44.6=—4.6(小时)
        结果是工作完成不了。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有些教师就只好马虎一点了:备课就抄抄教案,批改作业就一目十行,补差就省一省吧……这样才有一些闲暇的时间喘口齐啊。
        搞教研力不从心,谈教学得过且过。
        会混的倒也显得轻松,不会混的在做无用功。

    8.关于校庆   
        中小学校搞60年或100年庆祝活动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到会的校友多是某某长某某主任某某董事长……讲话的也是一些高官或特别有钱的;几乎没有工人、农民之类的平民代表,学校不会邀请他们来,就是请了,他们也不会来。仿佛中小学校变成了“干部、大款培养学校”!这是一种社会偏见,这是民族的劣根性,这是教育的不公平。
        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孩子们:上学就要做大官、大款,不然就没有出息!
        家长们:你的孩子长大后要飞黄腾达,不然就没有用!
        校庆活动成了“干代会”、“财富论‘谈’”!悲哀啊,悲哀!
        如果哪个老师在小课堂上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要做达官贵人。”那他会受到群起而攻之的”优待“;但是全社会都在冠冕堂皇地说:”孩子们,长大了要做大官、大款。“是无关紧要的,电台、电视、报纸、网络还要大肆宣传呢。
        最重要的群体被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有意无意中篡改了。

    9.关于“评优”
        评优评先的过程是严肃的,结果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某市将数十名优秀教师的事迹编印成册。我读后发现:其中近一半教师身患重病的时候坚持工作,还有一些是在亲人生养、病危、去世的时候也在坚持工作,大有”壮士之举“。我却不以为然——在家庭重大事件面前,在亲人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没有尽到一个人的责任,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种罪过,你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又怎么能去真诚地爱你的学生呢?放下学生还有别的老师照应,而对亲人的关爱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我有一个老同事,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些小病痛,她却从不请假,咬着牙齿挺着,校长表扬了她,市局表彰了她。可是,从她38岁的时候开始就无法忍受病魔的纠缠了,就断断续续地请假,上3个月的班就要休5个半月的假。(超过6个月的假期就要影响工资)就这样从事教育工作,我算了一下:她为国家工作的时间和她病休的时间几乎差不多!国家为她发放工资,承担医药费用。她为国家作的贡献比不上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老师的作为。这样的个案显然不多见。但是却给了大家一个误导:生病了坚持工作是好的,有病就请假是懦夫。于是,老师也学着表扬带病坚持上课的学生了。这样做其实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戕害。
        1995年4月我就做过一件愚蠢的事情:有一个学生有一点发热,我表扬了她能坚持带病上课,是好样的。二天后班里出现了17个同样病情的学生,经过诊断为传染性水痘。忙得防疫部门的同志东奔西走。还好,全班放假一周后恢复平静。我从此再也不敢表扬学生“带病坚持上课了”。
        希望今年的先进教师都是身体健康的!
        为评优,小病也要大声呻吟;
        争先进,有病不医强作欢颜。
        没有灾难不评优,牺牲爱心向”前“溜!

    10.关于歌声
        没有歌声的校园是荒漠,只有情歌声音的校园是汪洋。
        偶尔举行一次“愉快周末,展示自我”的活动,学生大多选择唱歌,唱的大多是情歌。《两只蝴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2002年的第一场雪》下了整个夏天,《小薇》也来凑热闹……在老师、家长的斥责声中,孩子还是要偷偷地唱。
        孩子们是多么想唱歌啊,可是教材里的歌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为什么呢?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泉水的丁冬声是多么的悦耳,妈妈的吻至今还烙在火热的心头,那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日子是多么得令人难忘,《外婆的澎湖湾》还在耳边回响……那时候的流行歌曲很多是适合学生唱的。而现在却不同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校园歌曲甘败下风,谁还会做这些低效益的事情呢?
        老师教的歌不唱,没有教的歌一学就会。

    11.老师来了!
        前天无意中听到邻居大声说:“别哭,老师来了,赶快不能哭!”
        我想起了我小时侯在胡闹的时,特别是在夜晚不想好好睡觉时,妈妈吓唬我:“快睡觉,麻胡来了!”其时不知道“麻胡”是个什么东西,但感觉到“麻胡”很可怕,很恐怖,就赶紧钻进被子里,大气也不敢出了。后来读了些《山海经》之类的杂书,传说麻胡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爪牙,凶狠、残暴,据说有时候杀了小孩吃肉。难怪小孩子不害怕了。
        时代不同了,“聪明”的家长把“麻胡”替换成“老师”。这样的替换在孩子的心里烙下了一个印记:老师很可怕!另外一点是:有些老师是没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家长心目中是凶巴巴的,可以用来吓唬孩子的。呵呵!
        最重要的是家长没有好好教育孩子,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严重失职了!家长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这和孩子上学后偶尔有些调皮的时候,家长就会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的老师!”这些都是推卸责任的举动。老师有时候也会说这样弱智的话:“你不好好学习,我就告诉你爸爸!”
        在大教育理念的今天,教育的责任相互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