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八洞天福地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0:18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神奇清幽,山灵水秀,千百年来,其独特魅力常给世人带来梦幻、怡悦、情思和共鸣,日益成为今天人们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卜—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司马承祯于唐开元初至南岳,结白云庵于九真观北,在南岳修真多年,著述丰富,勤于考据,为文博辩,熟稔湘情,其记录湖南洞天福地地域、位置准确可信。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远流长。尤其是南岳地区峰峦秀丽,宫观林立,钟磬相闻,真人辈出,道藏丰富,从古至今一直成为全省道教文化中心。全国“三十六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六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宁远九疑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全国“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境内就有十二处,即岳阳君山福地、郴州苏仙岭福地、长沙鹅羊山福地、岳麓山洞真墟福地(云麓宫)、南岳青玉坛福地、南岳光天坛福地、南岳洞灵源福地、桃源绿萝山福地、津市彰龙山福地、常德德山福地、新宁金城山福地、武冈云山福地。全省洞天福地共约十八处,占全国总数一百零八处的六分之一,属于南岳管辖的有五处之多。

因本省古今行政区划历代屡有变易,还因异地同名、同地异名、一地数名原因,加之道书几经流传、整理,编校不慎和誊抄疏忽,所载地名,排列顺序多有不一,有的甚至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本文主要依据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最早记叙,将唐宋以来湖南境内十八洞天福地位置、环境、名胜、特产、变迁、仙迹、道踪、宫观及近况,对照史籍作一浅显考证,近半数洞天福地,作者作了实地考察或游览,收集拍摄了一批图片,力求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昔日洞天福地,走出深闺,撩开神秘的面纱,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写作此文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经世致用。对湖南洞天福地这一珍贵人文历史资源,特别是尚未开发或开发不够的地方,希望能引起有关地区、部门领导重视,因地制宜,努力挖掘、恢复和建设,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振兴经济服务。

第三小洞天
南岳衡山朱陵太虚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见张君房《云笈七签.洞天福地部》,下同):“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唐杜光庭《洞庭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三洞,南岳衡山,周回七百里,名朱陵之天,在衡州衡山县。”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朱陵洞,县北,道书第三洞天,曰朱陵洞天,即此。一名水帘。山上有泉至洞门作垂帘状,朱子诗:诗成天柱峰头月,酒醒朱陵洞里天。”“朱陵后洞,石鼓山石壁中,前有门,洞中可置一几一榻,明刘光海有诗。”

清光绪《衡山县志》:“水帘洞之源从紫盖峰来,流经山涧,汇入水潭,潭阔二三丈,深不可测。潭满而溢,遂为水帘。高二十余丈,石峭立如壁。”
按:第三洞天朱陵太虚洞天在湖南省南岳紫盖峰下水帘洞。此处传说为朱陵大帝洞府。其实它不是洞,而是南岳一个最大最奇丽的瀑布。“水帘洞之奇”历来被誉为“南岳四绝”风光之一,历代题咏很多。水从石壁上奔涌直下,像垂帘一幅,虎虎有声,银光四射,远在一二里路以外,就能听到“雷声”,看到“白练”。瀑布石壁上刻有“夏雪晴雪”,形容水帘,恰到好处。水帘峭壁两叠石磴,其牛腰一叠磴,水从上泻下,遇之而一折,再喷飞倾落直下,如帘幅中间拦腰一折,形成跳玉喷珠奇观。明张居正诗所咏“水晶挂帘五云头”,宋毕田诗谓“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联冷喷秋”,都是描写这种奇观。洞下有投龙潭,洞壁有许多石刻。如宋潘峙题“水帘洞”、宋腾牧题“朱虚”、宋沈绅题“南岳朱陵洞天”、宋李亘题“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篆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等,宋章察题“冲退醉石”,镌在水中石上,水流涟漪,字字闪闪欲动。朱陵洞瀑布(水帘洞)周围旧时还有中宫、上清宫、九真观、九真降圣观以及招仙观,道众云集,高道辈出。1964年在上游建成水帘洞水库,平时发电,旱季灌田,瀑布奇观需要专门放闸或春雨季才能看到。

1996年南岳区政府决定恢复水帘洞奇观,重现山水灵秀。今湖南道教协会,在此重建朱陵宫,占地面积达十五亩。

第十三小洞天
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十三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之天。在潭州醴陵县,仙人花邱林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傅天师所居石室仙坛。”

《后汉书.五行志》:“建安七八年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年如牛响声,积数年。”又盛弘之《荆州纪》:“醴陵县东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父老相传,昔有道士学仙于此。”民国《醴陵县志.大事记》在引用这两条资料时,在“大山”下注明“即今王仙山”。

宋欧阳修《王仙登真观御书阁记》:“醴陵县东三十里,有宫曰登真。其前有山,世传仙人王乔炼药于此。”

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十三洞大围山,周回三百多里,名生元上天,在潭州醴陵县。”“小沩山在醴陵县东,小沩泉出此,众山环绕;湍流中来。宋易祓曰:小沩山即道书第十三洞天也。”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大围山,县东北,杜光庭《洞天记》第十三洞天。大围山周回三百里,名好生玄上之天,欧阳玄有诗。一名首裨山,顶有白沙湖,亦名玉泉。”

按: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在湖南省醴陵市王仙山。

醴陵在秦时,属长沙郡临湘县地。汉高后四年(前184),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食邑六百户。东汉建武十三年左右置县,县治在今转步乡古城村中三洲。隋朝一度废县并人长沙。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县,属潭州。“县东大山”即今醴陵市王仙镇管辖的王仙山,距今醴陵市转步乡古城村中三洲(旧醴陵县治)约二十公里。王仙山称小沩山,又名大围山;首裨山。宋元之前,小沩山风景秀
丽,众山环绕,泉清林茂,建有登真观,相传仙人花邱林、傅天师以及仙人王乔曾在此修真炼丹。唐开元间皇帝曾亲书六字赐之,宋太祖亲书“飞白”二字赐之。宋康定元年(1040),道士彭知一重建登真观,邀请当时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了《御书阁记》。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地理的变迁,当年的洞天和道观遗址已难寻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有待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深入考察论证。

第二十三小洞天
九疑山朝真太虚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二十三九嶷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九嶷山湘真太虚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县。”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986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九嶷山,一作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秦始皇发五军攻南越,令一军守九疑之塞,即此。”

按:第二十三小洞天九疑山朝真太虚洞天,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

宁远自秦置县至今,先后更迭十二次县名和一个侯国名。唐初更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92)更名延唐县。九疑山南接罗浮,北连衡岳,纵横两百余里。其主峰舜源峰,位于宁远县城南六十公里。九疑山九峰矗立,奇石连属,挺拔耸峻,竞秀争高。舜源居中,娥皇、女英、石城、石楼、桂林、杞林、朱明、箫韶八峰,如众星拱月,争相簇拥,护卫着舜源峰。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峦叠翠,连绵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有万山朝九疑之势。舜源峰下有舜陵、舜庙;周围紫霞岩、玉琯岩、飞龙岩、无为洞、碧虚洞,相互映衬,联
成一体,蔚为壮观。

九疑山不仅风光独特,且资源丰富。多种珍稀动植物,藏于山间水中。斑竹(又名泪竹)、香杉、石枞为九疑“三宝”,尤以泪竹为著。九疑猕猴、娃娃鱼、鹰嘴龟、猴面鹰,繁衍其间。灵芝菌、杜仲、厚朴、黄柏、天麻等中草药散见深山。

九疑山为舜帝藏精之所,素以奇异风光、古老传说而驰名中外,令人神往。据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秦始皇、汉武帝曾遥祭九疑。秦汉以来立舜庙于九疑山,历代帝王遣官致祭。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蔡邕、司马迁、李白、元结、柳宗元、乐雷发、何绍基等留下众多翰墨。

九疑山也是历代道教活动中心。据明万历《九疑山志》载,西晋初已更置鲁女观,为宁远最早道观。晋安帝时(397)九疑山又建九灵观。至南朝萧齐和梁太清时,先后建无为观、黄庭观、羊仙观等。唐贞观年间建九疑观。宋建西贞观。至清末,全县有道观一百九十座,道士、道姑六百余人。民国时期,犹存道观一百六十四座。在九疑山活动的神仙名道有何侯、鲁妙典、羊权、仙女萼绿华、仙人严真青、郑安期、马明生等。

新中国成立后,九疑山更展新姿。1956年舜庙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毛泽东主席写下“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著名诗篇。1984年,九疑山被列为湖南省自然保护区。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九疑山列为全省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第二十四小洞天
洞阳山洞阳隐观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洞阳山洞阳隐观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长沙县。”

《湖南地名辞典》:“洞阳山,黑麋峰曾用名。”“黑麋峰,旧名黑石峰,曾名洞阳山。在望城县东北隅,黑麋峰乡内。”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洞阳山县西北,以洞向南而名,杜光庭《福地记》第二十四洞天,洞阳山名洞阳隐观之天,有潭水流人洞,石窟引光,沙石朗然。唐孙思邈炼丹处。昔浮邱公隐此。唐刘长卿有诗。”

按:第二十四洞阳山洞阳隐观洞天,在湖南省望城县桥驿镇黑麋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省政府批准建为黑麋峰森林公园。距长沙市区三十公里,从市内车行一小时可达公园。洞阳山,又名黑麋峰、黑石峰,山体由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因山石近黑色而名黑石峰。山中曾有黑色鹿形动物叫麋而得名黑麋峰。它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自唐代以来号称“洞天福地”。

黑麋峰主峰海拔590;5米,为长沙近郊第一高峰。登临绝顶,古城长沙,尽收眼底;朝赏日出,暮观落霞,令人心旷神怡。在崇山峻岭之间,湖溪冲水库等十数处水面宛如高峡平湖,明澈如镜;“神水泉”涌,“龙门”飞瀑,构成无数山涧溪流,叮咚有声;溪流中多异石,如鲤鱼石、池畔金龟,皆神形兼备,维妙维肖;山谷坡间,梯田密布,绿荫深处,农舍隐约;山水田园之间,鸟语花香,四时不绝;茂林修竹,四季长青。由于山高林密,构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森林小气候,这里平均气温14c,夏天平均气温20---28C,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能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求,诚为休闲、旅游胜地。

黑麋峰久以人文鼎盛著称。唐时在山顶建有道观,明万历四年(1576)改建成佛寺黑麋古刹,唐高僧及书法家怀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民国行政院长谭闿延曾游历黑麋峰,至今墨迹犹在。唐代大诗人刘长卿尝人山寻幽访胜,有诗纪行。据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人山修道,今有“寿”字石刻、洞宾崖等十多处吕仙遗迹,故道家称此山为“洞阳山”,还有刘仙姑梳妆台、司雨之神周公真人塑像等,旧志谓洞阳山为“仙灵之窟宅也”。其后佛门弟子亦人山中,与
周围岳麓、谷山、神鼎山并称为长沙佛教四大名山,声名远播,香火不绝。

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初,长沙市第一批知青在此建立林场,遍植松杉,如今已葱郁成林。黑麋峰森林公园现面积4079公顷,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9%,植物种类有七个群系六百七十三种,已发现野生动物七十一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三十四种。黑麋峰目前仍在大力开发建设之中,迎接更多游客来此共享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第二十六小洞天
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二十六洞大酉山周回一百里,名大酉华妙之天,在辰州。大酉山在县西北,上有龙湫甚灵,祷雨即应,山巅有善卷墓。第二十六洞天周回百里,名大酉华妙之天。”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大酉洞,县西,石简倒垂,泉水沸涌,相传昔产丹砂,自洞中流出。”

按: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在湖南省辰溪县潭湾镇大酉山,沅江南岸。

大酉山东麓山下,建有大酉观。大酉洞相传为周穆王藏书之处,也有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生藏书之地,又称藏书石室。相传明正统年间砍柴人人室见书,告于县令,县令派人取之,书随风飘散。相传洞后有古善卷墓。大酉观因山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三层大结构,正方形建筑,坐西朝东,通高十一米,各层飞檐翘角,别具特色。四周有围墙、八字形门,占地二百四十一平方米,因年久失修,渐次残破,1986年坍塌。历史上在大酉观修道的名道有陈崇政、瞿柏庭等。陈崇政(?一1114),宋代道士,沅陵人,修道于大酉观。有奇异法术,相传能呼风唤雨。炼内丹,服气养生,“辟谷不食以年计”,惟偶尔食瓜果,故体健神清,八十岁尚“行步如流”。辰溪县境内还有瞿仙峰和瞿童井等道教遗址。瞿仙峰在县东北,相传瞿童曾在此修炼。瞿童井在县南瞿家寨,井深数百仞,相传瞿柏庭在此投井而得名。该洞天景观有待进一步开发,为发展辰溪旅游经济服务。

第三十五小洞天
桃源山白马玄光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天地宫府图.七十一福地》“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桃源山白马玄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县。”“绿萝山在常德武陵北。”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桃源山,县南。杜光庭《福地记》第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白马玄光之天,山下有桃川宫、空心杉、秦人洞,宋张诔有诗。”

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白马洞在县西南桃花溪北洞中,有涛涌出如神物状,即道书第三十五洞天。”

《中国历史地理辞典》:“朗州武陵县,置于西汉,历代几经废置。即今湖南省内的常德桃源县。常德古称朗州,武陵县因境内有桃源山,宋乾德元年(963)改县名为桃源县。”

按:第三十五桃源山白马玄光洞天,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桃花源桃源山。

桃花源距县城十五公里,沅江南岸,水溪东侧。桃源山与绿萝山比邻,故桃花源既是洞天,又是福地。桃花源山溪秀邃,林壑幽寂,碧桃荫翳。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世外桃源”,故名。东晋曾于此首建道坛桃川宫,香火初兴。唐代重建,改称“桃源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桃源观五百仙人阁。宋政和元年(1111)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廊庑、方丈等。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赐“桃川万寿宫”匾。唐宋名家如张旭、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韩愈、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俱有吟咏。此后还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楼、亭等建筑。

桃花源洞天福地高道辈出。东晋葛洪(283—363)《神仙传》中的沈羲,得道于桃花源。茅山道教第十五代宗师黄洞源(?一703),率弟子黄山宝、胡清镐、朱神静,道童谭伯进、陈景昕,道友朱灵辨等人来桃花源观修真。大历四年(769)辰溪瞿童(字柏庭)来桃源观师事黄洞源。大历八年(773)五月十三日晨,瞿童辞师“白日飞升”,观旁石崖留下八个趾印。唐朝监察御史符载、礼部尚书温造、宰相李德裕、晚唐诗人杜牧为瞿童作记赋诗,勒碑。南朝黄闵著《太平御览》中《武陵记》记载的桃源渔民黄道真在黄闻山捕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记,后黄道真得道于桃源境内钦山。世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曾来到桃花源,《桃花源志略》收录吕洞宾《咏桃源景》诗八首。

新中国成立后,从六十年代起桃花源造林七百五十亩,筑池蓄水十六处,灵山秀水景色得以重现。1992—1997年修建了桃川宫,建筑面积一千七百四十九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还相继配套建成水府阁、问津亭、天宁碑院、黄闻山庄等。桃川宫现为“十方丛林”,聚正一派道士三十余人,布幡立杆,开坛设教。1997。年举办了“迎接香港回归,祈祷世界和平”庙会,八方香客、旅游者和港澳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