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7:45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于2月28日正式公布,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特别是公报第十二部分——资源与环境,从资源、使用、环境、灾害四方面的编排结构的数据性总结可以看出,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仍很严重,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较大,资源与环境为实现经济增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土地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资产和财富。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继续下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人口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2004年,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4.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7.0%。灾毁耕地6.3万公顷。生态退耕73.3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5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80.0万公顷。此外,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2004年,尽管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建设占用耕地得到进一步遏制,但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不能松懈,耕地保护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废水、废物的排放,水源的无规划开采、超采,也造成我国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2004年,水资源总量下降,总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2004年,人均水资源185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9%,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全年平均年降水量609毫米,下降4.5%。全年总用水量554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2%。其中,生活用水增长5.6%,工业用水增长1.8%,农业用水增长4.8%。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6立方米,增长3.4%。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应继续加大规划水资源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加强污染防治,做好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2004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量136.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保持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依然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尖锐和破坏等问题。我国人均森林蓄积只有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
能源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2004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初步测算,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的支柱,在能源消费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氧化铝和水泥比上年分别增长15.1%、9.7%和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还是依靠矿石燃料的格局不会改变,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大气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2月16日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抑制全球变暖、保护大气环境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温室气体的减排将会产生巨大压力,所以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社会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大气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大气质量、大气运动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气污染会对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气质量下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2004年,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有13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4%,与上年持平;有119个城市为三级,占37.3%,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有6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1.3%,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由于加大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城市空气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噪声污染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2004年在328个城市的道路噪声监测中,噪声污染严重的占2.1%,中度污染的占5.2%,轻度污染的占9.1%。目前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但交通噪声污染不容乐观,道路交通噪声仍是困扰城市声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城市生活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各类公共娱乐场所数量不断增加,所以社会生活噪声源影响范围在扩大,应引起重视。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洪涝、地震、海洋、农业、林业、地质等自然灾害,2004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5亿元,比上年减少50%;因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282人。全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71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1.8%。其中,绝收436万公顷,下降49.0%。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比上年降低32.6%。上述数据都说明,2004年各种灾害较上年比较是较轻的一年,我国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此外,我国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承载能力需进一步增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是每个人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