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国》咋成了败笔之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04:50
新版《三国》咋成了败笔之作?

    耗资超亿、长达近百集、号称中国历史上最贵的电视剧《三国》上演后的几天来,网上已是板砖满天飞,人们的评论近乎众口一词——败笔!“主角颠倒”、“篡改史实”、“话语雷人”、“画蛇添足”......反正到现在为止,除了导演高希希在极力争辩之外,我还没碰上一个说它好的人。一步95集可谓下了血本的电视剧,何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按说,一台大戏虽然众口难调,总不至于引来一片骂声吧?起初,我听到漫天板砖的呼啸声,还真有些不理解,买了一部盗版碟看了10集后,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逐渐地,我开始认识到:这台大戏只所以败笔,就在于它缺少了“魂”。

   这台新版《三国》大戏,你说它“土”吗?反正凡是马战戏用的都是香港赛马场上淘下来的好马,但配的现代音响(绝对现代顶尖)听得实在让人感到别扭。

   说它“洋”吗?罢了,剧里的对白全不见了文言,还真有点“民族气息”,不管英雄生于何地,开口便是东北方言,如曹操说:“要杀就杀,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痛苦呢?”可惜与原著远不相及。

   说它尊重史实吗?好家伙,大戏一开始的时间轴有些乱象这正是网友拍砖最多的地方,曹操刺杀董卓前,两人甚至讨论起“袁绍组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问题”。按照史实,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在曹操刺杀失败、回到故里招兵买马之后才发生,并且,曹操就是十八路诸侯里的一候。等等。

   人们在这反方面的骂声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再说些什么。我认为,这台新版《三国》大戏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颇,出导演本身的水平外,还应当看到是某种社会思潮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反映。

   过去我们的民族太多的“一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稍有与众不同便被视为异端。国人尤其是文人们在其漫长的统治下受到了极端的压抑和禁锢。又加上遭遇了十年虽不漫长却强度极大地浩劫,当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世界多元文化的汹涌地涌入必将使人产生极大地兴趣,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物极必反,社会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短这个走向极端的过程,这是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当长期的禁锢解除以后,现代的人们在形式上便更注意“别出心裁”、“创新”甚至“戏说”或者“演绎”,尤其是在改变经典著作时、历史人物时,看得出,《三国》的导演在这方面追求。的确,时代已进入21世纪了,陈旧的、缓慢的形式和节奏是很难适应现代人们口味的,应该创新,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但必须搞清楚的是,我们追求的“新”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古代厮杀变种的现代音响?难道就是不顾语言特色的现代“搞笑”?难道就是那演绎(或叫篡改)史实的随心所欲?当然,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新的东西,但这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新,这种新事肤浅的。观众需要的是一种注入我们民族的、刻上忠义豪杰的新,是能反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这种“新”将使我国古老的文明在现代节奏中得到应尽的诠释,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丢掉了魂——民族魂,任何形式的“新”都将失去依附。新版《三国》将古典《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这个开篇引擎十几秒带过等就是丢弃了最重要的“灵魂”,怎能不败笔呢?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显现着中国古老文明的璀璨辉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崇拜我国的《孙子兵法》、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我们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断章取义,不能为古老文明增添光彩?一个令世界都为之瞩目的中国,如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如果出现不是发展中的失误而是人为地瑕疵,那将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