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国》作践民族公共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5:58
副标题:
作者:张永峰 文章来源:上海商报 点击数: 207 更新时间:2010-5-20
炒作已久的新版《三国》刚刚播放,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无论是台词还是剧情,新版《三国》都有很多雷人之处,让人觉得是对古典名著的恶搞。雷人之处首先体现在把当下的语言和对人对事的流行看法加入剧中,这在导演看来是创造,对观众来说是噱头笑料。很多网友按照编创者的逻辑,将这雷人之处进一步发挥放大,为《三国》设计出更多穿越台词:让董卓说出“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让刘备说出“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让吕布说出:“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这样看来,网友比导演更有创造力,如果导演的创造思路可行的话。
对于这些的批评,导演高希希针对不同的批评者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剧作家魏明伦的“拍砖”,高希希回应说“我是热情欢迎魏明伦对新《三国》说三道四”,“我早就做好了挨骂的准备”(5月9日《华西都市报》);而对普通观众的一些质疑,高希希则声称“这是观众吹毛求疵”(5月8日《京华时报》)。的确,尽管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但毕竟分为非常了解的人和一般了解的人,前者如魏明伦式的剧作家,后者如普通的电视观众。对于前者高希希谦虚谨慎故作低调,对于后者则想法设法进行忽悠。这种忽悠在影视圈虽已司空见惯,但这次却有点捉襟见肘,就在同一次采访中高希希的说法就自相矛盾:一会说“新《三国》只是一个剧,它不是小说《三国演义》,也不是历史,我们得要让它好看”;一会又说“新版《三国》的重要立意,是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性格”(5月8日《京华时报》)。既然新版《三国》不是历史,既然剧中有那么多现代噱头和当下流行思维,那怎么能说还原历史呢?
这荒唐的说法暴露出编创者对历史的无知。历史包含对过去世界的公共记忆,这记忆一方面是真实有过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是过去的人们对人事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史实方面与史书记载有些出入,但它作为一部民间积累型的历史小说,世代流传,其承载的历史理解和政治智慧,已经变成民族的公共记忆。这种历史的公共记忆,对于现代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发现人类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是什么样子,它与现代有怎样的不同,从这种不同当中我们才能发现现代的真实面孔,发现现代的问题和弊病,从而开拓更好的未来。而新版《三国》是用当下流行思维来改装历史人物,并且还自认为这是“还原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就编创者的认识水平来说,历史人物只有具备当下的流行思维,才能算真实的历史人物,否则就不真实。所以,他们会特别强调貂蝉的“现代女性意识”和流行爱情趣味,特别强调曹操的摆酷和雷人,也就是说只有把貂蝉变成陈好,把曹操变成陈建斌,才算是还原了历史。这种改编和还原其实是对历史的作践,对民族公共记忆的作践,它达到的效果无非是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既不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现在的实质情形,不要有一点反思现实的能力,好在娱乐经济当中娱乐至死。因为对历史的无知,恐怕对这样的效果也未必有知。
但对于拍摄新版《三国》能如何赚钱,制作者是非常知晓的。1.55亿的投资,首播就收回了成本,再加上再播、音像制品、海外市场,大赚一笔是毫无问题的。这些年来大陆古装电视剧十分火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外市场上很受欢迎。虽然在穿古装衣服演当代人这一点上,这部剧与大批古装肥皂剧没有什么不同,但它毕竟征用了《三国演义》这部口碑极佳的名著,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个天然的品牌作保证,在海外市场忽悠大批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制作者虽然经济算盘打得很精,但对于广大观众的反应,似乎没有充分的意料。本来,当今影视制作者只是把观众当娱乐消费者来看待,其逻辑是:只要你们收看,收视率高,那么把你们这广大收视人群转卖给广告商,电视剧的经济效益就算实现,生产目的就算达到。可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广大观众却并不愿意把它仅仅当作娱乐消费品来看待,因为其承载着民族的公共记忆。制作者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公共性才予以征用,这次他们是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取决于我们对民族公共记忆的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