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媒体获准驻台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7:49
2005年09月21日 15:56
文/特约撰稿员 郭宏章(发自台北)
据报道,8月10日,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对媒体宣布,开放大陆《南方都市报》和《新民晚报》到台湾驻点,作为大陆地方报刊来台驻点采访的起点。吴钊燮表示,从即日起两报可以依照相关规定洽定邀请单位,向“内政部”出入境管理局提出来台采访申请。
这一消息,距离4月10日台湾政府撤销两个大陆媒体驻台站点整整过去了四个月。
据悉,台湾在2000年11月开放了5家中国大陆新闻媒体驻台采访。今年4月,台湾的陆委会却突然以“检讨两岸媒体交流秩序及开放管理政策”为理由,暂缓中国大陆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驻台采访。之后一直没有下文,直至8月10日公布新驻点。
两岸新闻交流曾是扁政府政绩重头戏
在走向执政之路途中,陈水扁曾以推出“媒体政策白皮书”为号召,并因撰文揭露国民党文化工作打手冯沪祥抄袭论文的行径,当年遭控诽谤罪入狱。以此获得传媒及知识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后,陈水扁在2000年带领民进党一举取得政权,也让传媒人士对民进党执政下的媒体改革寄予厚望。
作为推动新闻自由的一部分,实现两岸新闻交流也的确与陈水扁的新闻改革动作有关。
2001年2月8日,台湾陆委会宣布,为了增进大陆人民对台湾的认识,核准首批新华社记者来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展开了两岸新闻交流新的一页。
同年10月1日,进一步许可大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记者团一行,在全台各地进行教育相关的采访活动,突破大陆记者来台采访地区的限制与规定。
至目前为止,已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大陆媒体先后抵台进行采访工作。截至2004年12月底共152批、300人次到台湾进行新闻工作。而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内的五家媒体被批设有驻台站点。
四月“撤点”事件
由于开放大陆媒体驻点政策,一直被陈水扁政府列为两岸关系的重要政绩,因此,在2005年4月发生的“撤点”风波曾经被视作一个指标性意义的事件。
事件背景是,当时绿营发动反对《反分裂国家法》的“3·26大游行”,不料某位“涉世未深”的台湾记者,连发两条陈水扁参与游行的“独家新闻”,指称为了保护陈水扁安全,“台湾国安局特勤中心在阿扁身旁的厢型车上放了重机枪”,必要时“格杀勿论”。
虽然该报道随即遭到国安局的抗议要求予以更正,但由于该电视台与来台驻点的新华社及《人民日报》记者互动“良好”,而在台湾人单势薄、平时也不敢跟台湾“国安情治单位”接触(于是也无法求证消息)的大陆记者,一时见猎心喜,未经查实,便引用了此君的两篇稿子发了出去,还立刻上了版面。
不曾想,此事竟成了当时的台湾官方向《反分裂国家法》惟一的祭旗对象。
陆委会立刻做出反应,指大陆记者“在台采取偏激扭曲事实之报导方式,显然已失去新闻记者客观中立之专业立场,实有刻意误导大陆民众之意图,造成两岸误解加剧”。陆委会并2005年4月10日宣布“暂缓”二媒体记者来台驻点的申请,还声称将可能改邀其它大陆报业集团前来驻点。
这着实不能怪陆委会,因为大陆驻点记者是当时的台湾官方惟一“操之在己”的“大陆在台利益”。在陈水扁急于反制《反分裂国家法》的情势下,两名记者就只能接受驻点时间到期的现实,打包行李回大陆。一向暂住台北福华饭店的这两个新闻单位,被“暂缓申请”四个字,弄到形同撤点。
陆委会随后宣布,将检讨开放邀请其它报业集团来台驻点的政策,并强调推动两岸新闻良性交流的决心不会改变,正在积极评估规划其它“可促进大陆言论自由化”的报业集团来台驻点,名单会在时机成熟后公布。
当时即有消息人士认为这极可能指的是在内地以敢言著称的南方报业集团,不过陆委会的人口风甚紧,一直没有透露丝毫消息,可能也是担心对可能来台驻点的新闻机构造成压力,反而弄巧成拙。
台湾官方指称大陆传媒环境
发生变化,新闻交流将回温
揭晓了《南方都市报》和《新民晚报》来台驻点的谜题后,吴钊燮对媒体指出,20世纪末以来,中国媒体生态出现相当大的转变,除传统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外,许多地方报业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力争上游,异军突起,不但发行量创造佳绩,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也令人刮目相看。
之前陆委会也表示,台湾与香港间媒体的互动亦趋热络,已有多家香港媒体来陆委会交流或进行深度访问,正在积极评估香港电子媒体来台落地事宜,一有结果便会向社会大众报告。
其实在反分裂国家法的纷争过后,两岸传媒交流即有了回温的迹象。例如台湾的海基会协助业者在今年8月邀请大陆广电人士来台湾参访;日前大中国际多媒体公司邀请大陆广电总局率各省市广电负责人一行21人来台参访,这些都成为观察两岸媒体互动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