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24:06

淮海战役之围歼黄百韬兵团

2007-05-29 16:08:14 来源: 《大决战》节选 
  •   核心提示: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之战。而在碾庄围歼黄百韬之第7兵团则是解放军淮海战役主动权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经过要图
(点击图片浏览大图)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从左往右分别为: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国民党军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

黄百韬,原籍广东梅州,被称为国民党军中的杂牌悍将。他在抗战时期曾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造成新四军的惨重损失;内战打响后又卖力地进攻解放区,其指挥作战极为机警,在内战前期鲜有败绩。而最终在淮海战役遭到华野围歼,他也指挥第7兵团作困兽之斗,造成华野4.9万人的伤亡。战败以后,黄百韬写了一份信,上面只有“黄百韬尽忠报国”几个字,他让副官把信转交给蒋介石,随后开枪自杀。

《大决战》第三章 淮海战役 第三节 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中野攻占宿县

(一)

10月23日,粟裕发布淮海战役预先命令。

11月4日,粟裕发布攻击命令。

11月5日,徐州剿总发现华野主力有南下迹象,即开始实施徐蚌会战计划,下令各部于次日向徐州和津浦路两侧收缩,准备与解放军决战。只有黄百韬第7兵团因等待从海州西撤的第44军,其撤退时间推迟到11月7日开始。

11月6日晚,华野按计划发起淮海战役。第11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由宿迁向北疾进,造成威逼徐州的声势;第1、6、9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主力,附炮兵五个连攻击新安镇之敌;第2、12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附炮兵五个连攻击阿湖之敌;第4、8纵队附炮兵三个连攻击邳县、官湖之敌,并控制运河以东阻击阵地;鲁中南纵队一部包围郯城;第7、10、13纵队附炮兵六个连攻击韩庄、台儿庄之敌,促使第3绥靖区冯治安所部起义,然后直出陇海路,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联系,并准备阻击由徐州东援之敌。

与此同时,由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野第1、3、4、9纵队和华野第3、两广纵队及华北军区冀鲁豫军区的两个独立旅,攻击商丘之敌,然后兵分两路,中野四个纵队向徐蚌线出击;华野两个纵队和华北两个独立旅攻击黄口、徐州,吸引敌邱清泉兵团回援。

刘伯承指挥中野第2、6纵队和陕南军区之第12旅,在平汉线沿线侧击、扭击由确山东进的敌黄维兵团。

同时规定各军区地方部队的任务如下:中原军区之桐柏、江汉军区部队破击平汉铁路信阳至汉口段;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华东军区之江淮军区部队破击陇海铁路徐州至运河车站段;苏北军区部队牵制两淮之敌;华北军区之冀鲁豫军区部队破击陇海铁路徐州至商丘段。

11月7日,黄百韬第7兵团五个军十一个师共约十二万人开始向西撤退。主力第25、44、64、100军经运河大桥撤退,第63军则经窑湾渡运河西撤,担任兵团侧翼掩护。当日晚,兵团先头部队已到炮车地区。

11月8日,兵团司令部和第44、64军渡过运河,但后续部队在经过运河大桥时,由于数万部队和由海州撤退的数万军民都要从运河上唯一的大桥通过,人员、车辆、马匹连绵百余里,加上有解放军逼近的消息,在过桥时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秩序大乱,有的部队甚至开枪夺路,导致打死、践踏死、掉入运河溺死者不计其数。尽管在渡运河时总共损失约一万人,但至次日,第7兵团大部渡过了运河。

由于黄百韬兵团的迅速撤退,解放军未能在新安镇捕捉到其兵团主力,仅第4、8纵队攻占邳县,第7、10、13纵队攻占韩庄、万年闸,包围台儿庄。在此情况下,如无意外,黄百韬兵团很可能顺利退回徐州附近。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按预先计划率第3绥靖区两个军三个半师共2.3万人在台儿庄、贾汪起义。将防区立即移交给解放军,使解放军第7、10、13纵队迅速经台儿庄、贾汪南下,一举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退路。

第3绥靖区所属第59、77军,原是西北军旧部,其前身是抗日战争中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第29军和屡立战功的张自忠第33集团军,抗战胜利后,被整编为两个军四个师,番号改为第3绥靖区,驻守徐州。所部官兵对蒋介石打内战,歧视排挤杂牌深感不满。特别是在济南战役中原西北军旧部的吴化文起义后,蒋介石对第3绥靖区部队更不信任,不仅免去了张克侠徐州城防司令的兼职,将第3绥靖区部队所担任的徐州防务交给嫡系第8军,而且将第3绥靖区一些军官的家属迁往江南作为人质,引起了所部军官的不满和恐慌。共产党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就对西北军做了大量争取工作,尤其在冯治安部队更是通过各种关系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同形式、不同对象开展争取、策反工作。这次的起义就是中共长期争取的结果。

何基沣,1937年任29军100旅旅长时率部在卢沟桥奋起抗击日军的侵略。1938年秘密进入延安访问学习达两个月之久,其间曾与毛泽东等中共高级领导多次会谈,随后于1939年被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解放战争时任国民党第77军军长,与中共华东局保持联系,接受中共中央的指示。但蒋介石有所察觉,便将其升任第3绥靖区副司令,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免去了第77军军长之职,失去了军权。

张克侠,1927年赴苏联留学,1929年秘密加入中共。1943年起任第33集团军参谋长,后升为副司令。他一直接受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从事对所部的争取、策反工作。

在中共地方党和解放军的协助下,何、张两人利用官兵对蒋介石的不满,开展多层次的动员、策反工作,争取了一批中、下层军官。1948年10月起,淮海战役酝酿过程中,周恩来就指示华东局派人与何、张联系,组织起义,配合解放军的作战。华野先后派朱林、杨斯德、孙秉超等人进入第3绥靖区,与何,张取得了联系,并根据解放军的要求,进行了起义的准备,计划让出运河防线,控制渡口、桥梁,确保解放军顺利渡过运河。

11月5日,冯治安按徐蚌会战计划的部署,命令各部退守韩庄、万年闸、台儿庄一线。何基沣秘令第77军37师111团将地下党员王世江任营长的第3营留在运河以北,以便与解放军联系。11月6日,解放军第10纵队逼近韩庄,王世江即率部起义。而此时59军的上层军官对起义还没有统一认识,军长刘振三以看病为名放弃指挥去了上海,师团长有的犹豫不决,有的要求推迟起义。而77军军长王长海也称病告假,把部队交给何基沣。何基沣、杨斯德认为形势紧迫,决定于11月8日起义,凡不同意起义者一律就地解决。就在这时,解放军已占领万年闸,并有三个团渡过运河。在解放军步步逼近的压力下,59军终于一致同意起义。而张克侠由于策反时有所暴露,被冯治安软禁在徐州,为了赶上起义,他几经周折,才摆脱监控于8日上午到达贾汪。

11月8日,何基沣、张克侠率领第3绥靖区第59军38师、180师,第77军之132师和37师111团,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

11月28日,何基沣、张克侠、孟绍濂(77军副军长)、过家芳(77军132师师长,地下党员)、杨干三(59军38师师长)、崔振伦(59军180师师长)发表联名反蒋通电,宣布加入解放军。

12月9日,毛泽东、朱德致电何、张,盛赞他们的起义。

何、张的起义,使得国民党军的运河防线出现了大缺口,为解放军的三个纵队迅速渡过运河,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粟裕回忆说:“当时只要我们在贾汪多待四小时,战机就失去了。”朱德指出:“何、张的起义,打乱了敌人原来的部署,而大部队临时在敌威胁下调整部署,是犯了兵家大忌。”毛泽东称赞何、张起义是淮海战役第一个大胜利。

(二)

11月7日,粟裕查明了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行动,又获悉何、张即将起义,立即下令各部分头追击,要求各部不怕建制混乱,谁先到达,谁就先切断敌向徐州退路。华野担任突击任务的第1、4、6、8、9纵队分路南下,向运河东岸挺进;第7、10、13纵队穿过第3绥靖区起义部队防区,直取曹八集、大许家;第2、12纵队南越陇海路,向徐州东南攻击前进,迂回堵截西撤之敌;第11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经皂河向大许家前进,与突击集团协同堵截西撤之敌.

11月8日黄昏,第4纵队在运河车站以北与黄百韬兵团后卫第100军44师遭遇,激战一夜后,4纵未与敌纠缠,向西强渡运河,继续追击黄百韬兵团。当天午夜,第9纵队在沂河边的埝头集追上了黄百韬兵团担任侧翼掩护的第63军后卫两个团,在战斗中为了迅速渡过沂河迂回包围敌人,9纵27师79团1营2连的十个战士跳下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桥,保障部队完成了任务。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激战至次日拂晓,全歼63军后卫两个团。

11月9日,华野发布《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军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小股之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追击,奋勇作战。特别要求各级指挥员在总作战意图下,机断专行,灵活指挥,不失战机组织作战。

华野主力的多路推进,以及何、张的起义,南京震惊,徐州惶恐。蒋介石、刘峙都判断解放军势在攻取徐州,为确保徐州,徐州剿总于11月9日紧急调整部署。李弥兵团向徐州东北的大湖、荆山铺、茅村车站地区集结;黄百韬兵团向徐州东南的徐山村、潘塘地区集结;邱清泉兵团位于徐州以西的黄口地区,对付从鲁西南向徐州推进的解放军六个纵队(实际为两个纵队);孙元良兵团主力务必于11月10日到达宿县、符离集,另以一个军守蚌埠;刘汝明第4绥靖区在怀远、定远、凤阳布防;剿总直属之第72军守徐州,第96军守临淮关。

黄百韬兵团由于后卫部队已与解放军接火,没渡过运河的部队非常惊慌,后卫第100军44师才过了一个团,桥边一辆弹药车突然起火爆炸,负责炸桥的工兵以为解放军赶到,慌忙将运河大桥炸毁。44师两个多团还未过河,就这样被扔在了河东。黄昏后解放军第8纵队先头部队赶到,立即对留在河东的国民党军余部进行攻击,由于解放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无力消灭两个多团的国民党军,双方混战了一夜,解放军8纵主力赶到,于10日天明后,全歼了滞留在河东的国民党军共2700余人,并占领运河大桥。尽管大桥已被破坏,但损坏并不严重,解放军立即在桥面铺上木板,恢复了通行,仅半天就通过两个师。

当晚,黄百韬兵团四个军大部渡过运河,宿营于碾庄。黄百韬召集各军军长商讨下一步行动,他本想继续前进,退往徐州。但部队在渡运河时,相当疲劳,建制混乱,特别是第25军、100军遭到不小的损失,而最先渡河的第64军不仅没有损失,还构筑好了防御阵地,所以军长刘镇湘主张先停留一下,整顿部队,以免在行军途中为解放军所乘。而其他几个军长则主张不要停留兼程前进,双方争论没有结果。而黄百韬认为已过了最危险的运河,碾庄距徐州仅九十里,还比较安全。部队也需要时间整顿,就决定停留一天。

就在同一时间里,担任兵团侧翼掩护的63军原计划从窑湾渡河,但军长陈章骄傲轻敌,行动迟缓,到9日还未渡过运河,直到后卫被消灭才惊慌失措起来,率部急向窑湾撤退。到达窑湾已是夜晚,镇中居民逃避一空,找不到粮食充饥。半夜解放军第1纵队赶到,1纵由于司令叶飞生病由副司令兼参谋长张翼翔指挥,他向粟裕保证由1纵一个纵队单独负责解决63军。为尽快消灭63军,张翼翔决定以三个师从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攻击,扫清外围后不作调整直接发起总攻。9日入夜,1纵就开始外围战斗,63军是仓促转入防御,工事很不坚固,企图逐村抵抗,消耗迟滞解放军。而解放军为缩短作战时间,各部从敌防御薄弱地区大胆突破,直插纵深,迫其全线动摇。经一夜战斗,基本肃清外围。随即发起总攻,至12日凌晨,全歼63军。军长陈章在部队失去控制时跳河逃命,结果中弹身亡。1纵结束战斗后于13日渡过运河,向狼山前进,参加阻击徐州方面对黄百韬的增援。

11月10日,蒋介石获悉黄百韬兵团在撤退途中遭解放军的追击,深感不安。他对刘峙所采取的先巩固徐州,再以有力部队策应黄百韬兵团的作战方案,极为不满。他决定黄百韬兵团就地固守待援,集中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迅速东进与黄百韬兵团夹击运河附近解放军。同时催促黄维兵团兼程急进,务必于13日前到达阜阳、太和地区,参加徐州作战。这就结束了黄百韬兵团撤守之争,黄百韬命令部队转入防御,修筑工事准备坚守。兵团部在碾庄,以此为中心,25军在北,64军在东,44军在南,100军在西,形成环形防御体系。此时解放军的包围还不严密,黄百韬如果坚决西撤,还是能回到徐州的,但蒋介石的错误决策把他和十万官兵葬送了。

就在这天之前,原在距碾庄以西二十里的曹八集的李弥之第13兵团,奉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命令,不等黄百韬兵团来到就匆忙撤往徐州,导致黄百韬失去了侧后的掩护。而黄百韬兵团的第100军44师正向徐州撤退,原本黄百韬命令100军在碾庄以西防御,但44师在掩护兵团渡运河时损失惨重,仅剩师部直属队和不足一个团的战斗部队,师长刘鹤声认为所部损失太大,无力担负防御,就直接撤往徐州。该师一路西行于10日下午刚到达曹八集,就与兼程赶来的解放军第13纵队接上火。解放军先头部队114团于黄昏时发起攻击,半夜时分打开突破口冲入村内,但未控制好突破口,接应后续部队,只顾向纵深发展,结果突破口被封闭,冲入村里的部队弹尽粮绝,损失殆尽。次日凌晨,114团再次发动猛攻,再次打开了突破口,但很快又被封闭。直到天亮后,13纵后续部队陆续赶到,于11日中午发起总攻,至下午全歼44师残部约3000人,师长刘鹤声自杀。正是曹八集战斗后,华野才完全切断了碾庄与徐州之间的联系,将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主力分割开。

这一天,北路的解放军第7、10、13纵队与南路的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在东大庙、侯集会合,完全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第2、12纵队和中野11纵在宿迁渡过运河,从东南逼近徐州。

至此,华野将黄百韬兵团余部四个军包围压缩在碾庄为中心,南北约三公里、东西约六公里的狭窄区域里。

(三)

华野的行动,使刘峙错误判断为解放军将要攻取徐州,他急令邱清泉、李弥兵团向徐州集中。在黄百韬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严令减少徐州守备兵力,集中主力向东解黄百韬之围,并从东北葫芦岛将杜聿明派到徐州,负主要指挥之责。杜聿明到徐州后立即提出两个方案:(一)以黄百韬坚持七到十天,在这期间,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会合东进的黄维兵团,计九个半军先攻击徐州西南的中野主力,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之围。(二)以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集中邱清泉、李弥兵团全力向东解黄百韬之围。刘峙认为第一方案太冒险,黄百韬兵团能否坚持七到十天是关键,如果黄百韬兵团坚持不了七到十天就被消灭,攻击中野的主力和守徐州的部队都将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所以决定实施第二方案。11月11日下达命令,以孙元良的第16兵团及剿总直属第72军守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共五个军十六万人附坦克四十辆从团山展开,向碾庄攻击前进,以第74军和独立骑兵旅位于九里山为总预备队。各部于11日集结完毕,12日开始行动。

邱、李兵团的出发地距碾庄仅四十公里,所以解放军的阻击部队只能在三十公里纵深内组织防御。这一地区,除了有几座标高一两百米的小山外,全是开阔的平原地带,对于国民党军而言,是有利于发挥其火力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坦克的机动。解放军依托山头,村落,采取有重点的纵深梯次配置,进行坚守防御。

11月12日,徐州剿总调整建制,将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改为第6兵团,辖第39、99军和刚从葫芦岛撤下来的54军,刘汝明的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辖55军和68军,这两兵团在蚌埠集结,沿津浦路北上。

上午邱清泉兵团展开三个师于陇海路以南,李弥兵团展开两个师于陇海路以北,共五个师在十四辆坦克、二十余架飞机掩护下,向碾庄猛攻。

华野为保障主力消灭黄百韬兵团,以第10纵队司令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第7、10、11纵队在徐州以东大许家地区沿陇海路两侧组织防御,抗击邱、李兵团;另以苏北兵团司令韦国清、副政委吉洛统一指挥第2、12和中野第11纵队,在徐州东南攻击邱、李的侧后,协助宋、刘的正面防御。

天亮前,第10纵队已占领李家集、侯集、大张圩至不老河一线,并用炮火控制徐州机场;第7纵队占领大许家至单集一线;第11纵队占领李农井至邓家楼一线。各纵迅速构筑了工事,布置了火力。天亮后在距碾庄约四十公里的团山、张楼一线,第7、10纵队与邱、李兵团的第一梯队激战竟日,顽强顶住了国民党军第一天的进攻。

11月13日,邱、李兵团投入了六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展开了更猛烈的攻击。解放军采取正面顽强抗击,侧翼积极出击的战术,与国民党军逐村逐地争夺,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天黑前,解放军退守五桥、新庄、薛山一线。经两天的激战,国民党军推进三至六公里,到达殷山、盛山、董庄一线。杜聿明据此速度推算,七天可以打到碾庄。而蒋介石仍嫌进展太慢,于13、14日连续电令刘峙、杜聿明,全力东援星夜推进,务必于15日到达碾庄。

同一天,由韦国清、吉洛指挥的第2、12、中野11纵,从东南面逼近徐州,在大王集包围了孙良诚的第107军,一举消灭第261师,迫使孙良诚率军部和第260师投诚。

11月14日,邱、李兵团的攻击遭到更为顽强的抗击,全天伤亡数千,损失坦克五辆,却只推进两公里,大挫邱兵团的锐气,邱清泉电告黄百韬:“连日猛攻,匪顽抗异常,每山每村均死守不退。”要求黄百韬向西出击,在曹八集会师。

11月15日,邱、李兵团以七个师的兵力,在二十辆坦克和飞机支援下,分三路向解放军防御阵地猛攻。在正面攻击未果的情况下,杜聿明将总预备队的第74军从九里山调出,由潘塘经双沟迂回,攻击解放军侧后,以迫使正面解放军后撤。不料在潘塘遭遇也同样担负迂回任务的解放军华野第2、12、鲁中南纵队和中野11纵队,随即被歼一个营,便转守为攻。杜聿明立即增派第12军、70军各一部和骑兵旅,以阻止解放军从徐州东南的迂回突入。

根据徐东战场的形势发展,中央军委于13日、14日连续四次电示粟裕,留下黄百韬兵团残部作诱饵,宋、刘阻击部队稍向后撤,引诱邱、李兵团深入,再以韦、吉的迂回部队切断邱、李退路,而后消灭邱、李两兵团。为实现这一作战意图,粟裕于当日黄昏命令攻击黄百韬兵团的主力暂停攻击;宋、刘阻击部队向后稍撤;韦、吉所部也暂停攻击,进一步诱使邱、李兵团向东,以便断其退路。

11月16日,解放军的上述行动果然使刘峙、杜聿明作出错误判断,认为解放军有全面溃退的可能,决定命令邱、李兵团实施追击,黄百韬以有力部队向外出击,夹击解放军。

同一天,中央军委认为淮海战役已成为南线空前的大战役,责成华东局、中原局全力组织支援。同时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临机处置战役一切事宜。

11月17日,邱、李兵团进至大许家以西,以此向蒋介石报告“徐东大捷”,蒋介石闻讯传令嘉奖参战官兵,仅邱清泉兵团就奖励银元二十万,并授予黄百韬一等云麾勋章,兵团参谋长魏翱和第25军军长陈士章四等云麾勋章,第44军军长王泽浚、第64军军长刘镇湘四等宝鼎勋章。

这天,黄维第12兵团已进至蒙城地区,刘汝明兵团进至固镇以北。据此,中央军委、淮海总前委慎重研究,决定放弃诱歼邱、李兵团的计划,部署对黄百韬兵团的最后总攻。

11月18日,徐州忙于庆功、慰劳。

11月19日,邱兵团向大许家、狼山一线进攻,李兵团向团埠、麻谷子一线进攻,激战一昼夜,毫无进展。

11月20日,国民党空军大举出动,向麻谷子投下五百磅的重磅炸弹和燃烧弹。再以重炮猛轰,最后在坦克支援下以步兵实施集团冲击,但在解放军7纵反击下,仍未能占领已成为一片火海的麻谷子。

11月22日,邱兵团经激战占领大许家,距碾庄仅十公里。但碾庄方向枪炮声渐渐稀疏,黄百韬兵团已被全歼。

自11月12日至11月22日,邱、李两兵团先后投入五个军十二个师十六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连续猛攻十一天,伤亡万余人,损失坦克三十四辆,消耗炮弹十二万余发,前进仅二十公里,日平均不到两公里。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消灭。

由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的华野第7、10、11纵队,在徐东地区进行的阻击战,是整个淮海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场阵地防御战,对于华野主力消灭黄百韬兵团,起到了重要的保证。

(四)

11月10日起,黄百韬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在碾庄圩一带转入防御。碾庄圩位于陇海路以北,运河以西,拥有十多个自然村落,这一地区由于常有洪水泛滥,房屋都建在高两三米不等的俗称土台子的地基上,村庄四周还有两三米高的土围墙和外壕,村落、台子之间则是布满水塘、洼地的开阔地,地形易守难攻。这里原是李弥兵团防区,筑有工事,黄百韬兵团到达后,迅速改进、加强了原有工事,形成了以土台子为依托,地堡群为骨干,每个自然村落都成为具有独立防御能力的坚固支撑点,交通壕纵横交错,兵力、火力相互支援的集团式环形防御阵地。为防止解放军渗透突破,在村落之间也构筑地堡群,以交叉火力控制间隙地区。

11月11日,解放军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华野以第4、6、8、9、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的大炮、坦克组成突击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统一指挥,担负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任务。而以第7、10、11纵队为正面阻援集团,第2、12、鲁中南纵和中野11纵为迂回打援集团,从这一部署来看,打援兵力大于攻坚,一方面是敌增援部队战斗力较强,阻击地形平坦也不利于打援,需要布置较多兵力;另一方面碾庄地区狭小,难以展开更多部队。但以五个纵队攻击黄百韬兵团四个军,兵力上并不占绝对优势,这也预示着碾庄攻坚必是一场苦战。

当晚碾庄外围作战打响,6纵首先攻击张庄之敌,由于认为敌是溃退之师,有轻敌思想,加上刚经过长途行军,仓促投入攻击,激战一夜仅占了村里几处房屋。

11月12日,4纵攻击碾庄以北小牙庄、尤家湖的第25军,6纵、13纵协同攻击彭庄、贺台子的第100军,8纵攻击碾庄以东大院上、吴庄的第64军,9纵攻击碾庄以南的第44军。各纵均采用连续突击战术,猛打猛攻,但这一带房屋分散,水塘、洼地密布,易守难攻,伤亡较大而进展缓慢。

解放军的攻坚作战异常艰难

同一天,国民党空军派飞机向碾庄空投对空联络电台,飞机在碾庄上空发生故障而坠毁,飞机上的空军通讯科少校科长跳伞落到碾庄,进一步密切了陆空联络,黄百韬喜形于色,叫道:“天助我也!”

11月13日,解放军继续猛攻,由于黄百韬兵团四个军八个师近十万人,集中在方圆仅十里的地域,使解放军擅长的穿插分割,逐一消灭的战术无法实现,只能逐村逐屋争夺。尤其是黄百韬兵团中的第64军,虽是广东军,但极善防守,往往把地堡作为诱饵,并不布置部队,而是在地堡两侧的散兵壕里部署小部队,专门以火力杀伤企图爆破地堡的爆破组。村里的防御工事射击孔大都贴地而建,难以被炮火摧毁,有的工事还筑成夹墙式,当解放军突破后,再从后面进行射击。村落一被占领,立即组织炮火实施密集轰击,然后进行反击。还适时召唤空军轰炸解放军攻击出发阵地,以瓦解解放军的攻势。在这种战术面前,解放军伤亡极大,如6纵攻击64军唐家楼阵地,6纵作为华野攻坚力较强的部队,投入两个主力团经一夜激战,以伤亡过半的代价,才攻下半个村子。

11月14日,对黄百韬兵团的攻击已连续三天,虽攻下多个村庄,歼灭第44军、100军大部,第64军、25军一部。但伤亡较大,进展比预计的缓慢。同时由于部队在前一时期追击黄百韬兵团时,前进太快,加上战斗激烈弹消耗很大,后勤补给发生了困难。有的部队已用完了所携的三个基数的弹药,粮食供应也有脱节,有部队已把当地群众的麦种甚至杂粮吃完,为此,粟裕急令后方火速运送弹药、粮食。鉴于战斗进展迟缓,粟裕于当晚召集攻击部队的纵队司令会议,研究战况。针对黄百韬兵团中第25军、64军战斗力较强,第44军、100军较弱,决定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为减少伤亡,实行土工作业迫近敌军阵地,插入各村之间,再逐一消灭。并将特种兵纵队和各纵的重炮共八十门,集中编为三个炮兵群,分别支援三个方向的攻击。攻击集团由山东兵团副政委谭震林,副司令王建安统一指挥。毛泽东也十分关注碾庄战况,对于伤亡情况特别要求作十万人伤亡的准备,坚决消灭黄百韬兵团。

11月15日,根据中央军委诱歼邱、李兵团的部署,攻击黄百韬的部队暂停攻击,乘机抓紧这一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组织火力,并加紧近迫作业,准备新的攻击。

11月16日,谭震林下达攻击命令,9纵由南向北主攻碾庄圩。8纵以一部监视大小院上、三里庄一线的64军,主力协同第4、9纵队从东南面攻击碾庄圩。如在攻击碾庄圩时64军前来增援,8纵则坚决将其消灭。4纵以一部由西向东攻击碾庄圩,主力监视尤家湖的25军,如在战斗中25军前来增援,将由4纵将其消灭。13纵先肃清前黄滩,然后将主力集结于碾庄圩以西,担任预备队,视情况从4纵突破口投入纵深战斗或截击向西突围之敌。6纵先攻占后黄滩,然后将主力集结于碾庄圩西南,担任预备队,视情况从9纵突破口投入纵深战斗或截击向西南突围之敌。黄昏时,各炮群开始火力急袭,然后在坦克掩护下发起攻击,由于没有步坦协同经验,起初攻击未果。解放军重新组织,以每晚攻占一两个村庄、歼敌一个团到一个师为目标,逐点攻击逐村争夺。

11月17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乘飞机飞临碾庄圩上空,用电台与黄百韬通话,为其鼓励打气,告之外线邱、李兵团遭到顽强阻击,难以前进,要他在必要时率部突围,与邱、李会合。但黄百韬一直认为自己既不是黄埔系,又不是江浙人,蒋介石给他的总统府通行证编号为17号,比有些嫡系将领还要前面,这说明蒋对他的信任之重,所以在历次作战中都是竭尽全力,攻守得当。此次陷入重围,已抱必死之心,决心凭借战斗力较强的25军和64军,死守到底。

11月18日,解放军投入了坦克大队的六辆坦克,经过激战,先后攻占前、后黄滩,战斗异常残烈,44军150师师长赵壁光见阵地上火势熊熊,烟尘弥漫,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加上部下也不愿再战,便率150师残部约2500人向解放军投诚。在攻击44军军部时,国民党军凭借集团碉堡工事拼死顽抗,解放军组织了四次爆破均未成功,后由一辆日式轻型坦克运载着爆破手直接炸毁中心碉堡,才突破了敌之防御,步兵乘势猛攻,战至中午,44军、100军被全歼,44军军长王泽浚被俘,100军军长周志道重伤,副军长杨诗云被俘。

11月19日,碾庄圩外围村落均被解放军攻占,粟裕决定以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四面总攻。碾庄圩是个有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边有两道土围墙和宽十余米深近两米的水壕,而且在两道围墙之间是近百米的开阔地,国民党军借助这一有利地形组成绵密火力网,当时在村内有第7兵团部直属部队、警卫营、工兵营、25军和64军各一个团,总兵力将近万人。

晚二十时,总攻开始,华野集中所有重炮实施火力准备,由于6纵即将承担支援中野的作战,临时退出战斗。总攻就由4、8、9纵来实施。其中9纵从南面攻击,国民党军集中了数十挺机枪的密集火力封锁村南水壕上的小桥,由于9纵挖掘的交通沟出口距离水壕还有几十米远,部队在敌火力下暴露时间过长,所以多次攻击都未成功。纵队司令聂凤智亲临主攻团73团,也就是战功赫赫的“济南第一团”指挥,有人反映在战斗中曾见有战士徒涉过水壕,所以不必一定要从小桥上突破。聂凤智观察了地形,决定先将交通沟挖到水壕边,战斗打响后立即以突然动作徒涉过壕,实施突破。二十二时,再次发动攻击,果然一举冲过水壕,突破了第一道围墙,但国民党军凭借两道围墙之间开阔地上的工事,以密集火力封锁开阔地,并组织反冲击,双方拼杀极其激烈,73团在友邻的支援下,经过四小时激战终于突破第二道围墙,冲入村里。而东南方向的8纵也于20日凌晨涉水过壕,并相继突破两道围墙,这时候村里的国民党军见无险可守开始慌乱,黄百韬只得率残部约一千余人退到北面的第64军军部所在地大院上,碾庄圩随即被解放军攻占,守军万余大部被歼。

11月20日,解放军继续猛攻,4纵攻尤家湖,8纵攻大院上,9纵攻小院上。

11月21日,4纵在二十九门大炮和四辆坦克支援下,于十六时三十分开始对尤家湖总攻。炮兵将大炮推进到距敌仅三百米处实施抵近射击,很快摧毁敌前沿工事,然后步兵跟在坦克后发起冲锋,迅速涉过水壕突破围墙,突入纵深,黄百韬见形势危急下令25军向西南突围,25军残部在突围中被全歼,仅军长陈章只身逃脱。4纵随即攻占尤家湖,由于4纵连日战斗,伤亡很大,司令陶勇特别要求多抓俘虏,来补充部队。战斗一结束,4纵就将刚俘虏的四千多俘虏补入部队。

同日黄昏,9纵开始攻击大院上,先集中全部大炮猛轰,甚至将两天前刚在碾庄圩缴获的大炮都用上了,经一夜激战于次日上午十时,攻占大院上。黄百韬和64军军长刘镇湘在大院上被攻占前逃往小费庄,继续指挥余部抵抗。

11月22日,4纵、8纵、9纵合兵一处围攻小费庄,黄百韬率部拼死顽抗,到黄昏时分,他见大势已去,就让64军军长刘镇湘指挥残部向西北突围,但部队刚一冲出村子就遭到解放军迎头痛击,很快被全歼,刘镇湘被俘。而黄百韬不愿突围,免得突围时的狼狈样被人耻笑,在村子里自杀,也有说被流弹打死。临死前对身边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不解:一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既然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李弥既然日后要拼命向东进攻来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

黄百韬兵团的被歼,等于砍掉了徐州刘峙集团的右臂,使解放军在兵力对比上转为优势,并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战后刘峙承认,第7兵团的覆没,就已决定了徐蚌会战的胜负。然而,华野围歼徐州国民党军中战斗力较弱的黄百韬第7兵团,足足花了十一天,而且投入兵力之多,伤亡之惨重,都大大出乎预先意料,并一度使粟裕在兵力调度上捉襟见肘。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意志,也成为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为数极少的可圈可点之处。这一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华野伤亡近五万,而且多是各部的战斗骨干,排、连、营各级干部伤亡非常严重,有的部队排、连级干部因伤亡而更换达五、六次之多。为解决各级干部缺额,各纵队除将教导团全部补充部队,还将纵队、师、团的警卫、侦察、通信、参谋、机要等部门人员补充战斗部队,甚至将一些机关包括文工团等单位的干部都补入作战部队。一些原来就并很不充实的纵队,到了战斗的最后时刻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虽然各部都竭尽全力,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人员充实作战部队,但仍感不足。各部都主要贯彻“即俘即补,即补即战”的原则,以俘虏为主要补充来源。战后无论是战斗总结还是个人的回忆,都一致认为,这一阶段的战斗,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复杂,战况之惨烈,是淮海战役之最。

(五)

就在华野攻击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中野发动了徐蚌线作战,从战术上进行配合。

11月5日,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主力到达商丘东南。于11月7日在张公店地区歼灭了刘汝明的第4绥靖区后卫部队第68军之181师。

11月10日,刘伯承率中野司令部赶到永城,与陈毅、邓小平会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制定徐蚌线作战方案:以中野第4纵队和华野第3、两广纵队,沿津浦路向北攻击前进,求歼从蒙城向徐州撤退的孙元良兵团;以中野第3、9纵队攻取徐州;以中野第2、6纵队和豫皖苏地方武装,牵制正向阜阳、太和前进的黄维兵团;中野第1纵队位于宿县西北为预备队。

11月12日,4纵向北攻击,由于孙元良兵团已车运徐州,仅在夹沟地区歼灭其后卫第41军军部和第122师3600人。两天后,4纵又在闵贤集歼灭未参加贾汪起义的第3绥靖区机关和第37师等部4000余人。11月15日,邱清泉兵团以两个师向4纵猛攻,但被击退。

中野3纵、9纵直取宿县。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是徐州同南京的陆上交通线,在海州、连云港被解放,陇海线被切断,徐州失去了海上交通后,更显重要。一旦这条交通线被切断,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就将陷入粮尽弹绝,后退无路的困境。宿县北距徐州七十五公里,南距蚌埠九十公里,正扼徐州、蚌埠之间南北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徐州剿总以此为补给基地,存放有大量军需物资。就这样一个咽喉要地,国民党军在多次调整部署时却都没布置强有力的守备部队。当时担任守备的只有25军的148师和一个交通警察总队又一个大队,1.3万人。刘峙鉴于148师的战斗力较弱,在11月上旬刘汝明部队由开封撤往蚌埠时,再三要求其留下一个主力师担任守备。但刘汝明却未留一兵一卒。

11月13日,3纵、9纵包围宿县。

11月15日凌晨,3纵开始攻击,迅速肃清外围,于十七时总攻城垣。守军凭借又高又厚的城墙,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3纵以连续爆破作业炸开城墙,突入城内,战至次日三时,全歼守军,俘虏津浦路中将护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张绩武,缴获大批军需物资。与此同时,豫皖苏地方部队攻占蚌埠以北的固镇,还破坏了津浦路曹村至固镇铁路近百公里。

中野徐蚌线作战的胜利,尤其是攻占宿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切断了徐州国民党军唯一的补给线和退路,彻底孤立了徐州主力,将徐蚌线国民党军分割为南北两股,有利于以后逐个消灭。毛泽东称赞攻占宿县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至此徐州国民党军海陆退路均被切断,为解放军就地歼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解放军淮海决战的胜利格局基本已经确立。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从11月6日至11月22日历时十七天,华野、中野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八个军部,十八个整师。毙伤50500人,俘虏96600人,投诚起义30900人,合计178000人。(其中华野歼敌约140000人)而中野攻占宿县,更是取得了极为有利的战场主动。第一阶段作战中华野伤亡4.9万,中野伤亡0.8万。

支前民工是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