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佚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6:14
从军事上说,我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就是在中原大地上展开,这一战确实是决定性的战役,战略全局上的胜负由此战决出。解放军的二野、三野联手,计23个纵队、1个军、7个二级军区,共65个师60余万人参战。国民党军队参战兵力有7个兵团、2个绥靖区(与兵团同级),34个军,共82个师80余万人(不含空军)。这场大战开始于1948年的11月,结束于1949年的1月。此次大战以解放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国民党军则是“中原一败势难回”了。

国民党方面把这次大战称为“徐蚌会战”,会战指挥机关是其“徐州剿匪总部”,刘峙任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任副总司令,参谋长是李树正。前线指挥机关是“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杜聿明兼任主任,孙元良为副主任,舒适存为参谋长。下辖兵团有: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延年的第六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刘汝明的第八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另辖有周喦的第一绥靖区、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共有27个军。除此以外,还有其国防部直接指挥的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含4个军及1个快速纵队),另直辖第20军、第28军、第66军。

在这场大战中,真正负责指挥国民党军的将领是杜聿明而非刘峙。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而刘峙是他的老师,是黄埔军校的资深教官。刘峙被国民党上层视为“福将”,而且他对蒋介石一贯忠诚,因此,蒋介石力排众议,任刘峙为剿总司令。由于徐州为南京的门户,这一任命被众多的军队高级将领称为“猪把门”(刘峙十分肥胖,又无帅才,被讥讽为猪),众将说:应该选虎将拱卫京师门户,退求其次也该找条狗,现在竟然找了个猪把门,焉有不败之理?这话居然传到蒋的耳朵里,蒋虽然大为恼怒,却也怕临阵换帅的忌讳,只好把其爱将杜聿明匆匆由东北战场调回,担任此次会战实际的总指挥官。

在这场大战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虽然参战,却并未归属徐州剿总指挥,而是由其国防部直接指挥。这是因为该兵团是从华中剿总借调出来的部队,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十分不满十二兵团的调动,蒋安抚白,答应白战后将十二兵团归还华中序列。在十二兵团被围后,蒋要再从华中调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驰援,白崇禧说什么也不干了,话不投机,越说越僵,蒋白两人竟然在电话里对骂起来。结果宋希濂兵团最终没有参战。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一职,按常理说:应该是由第十八军军长,陈诚系干将胡琏担任。但由于胡琏与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结怨,白屡屡向蒋陈诉胡琏,使得蒋介石在选任第十二兵团主官时颇费心思。即要能得到白崇禧的认可,又要满足陈诚的愿望,因为陈诚的最得力的起家部队全在这个兵团,陈诚系又称“土木系”,土即指十一师,木即指十八军,十一师就是十八军的老底,十八军就是十二兵团的老底。蒋最后选择出身十八军的陆军大学校长、留学德国的黄维出任兵团司令,虽然白崇禧、陈诚没有意见,可把胡琏气得称病回家,十二兵团大多将领也不满意,他们认为黄维是个“书呆子”,理论上还行,可不懂实战,十二兵团怕要毁在“书呆子”的手里,黄维哪里比得上“猛如虎、狡如狐”的胡琏呢?黄维自己也不愿意出任此职,一再推托,最后在蒋的严令之下勉强上任。即便在战后的北京“功德林”监狱里,同处囹圄的原国民党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还当面指责黄维:“你是国民党的罪人,共产党的功臣”。

根据过去的资料记载,在杜聿明集团陈官庄突围时,孙元良为己之利,违反预定方案,提前突围,并且是只身逃脱。这其实与事实有较大出入,一是孙的确是按照既定的命令突围,在杜聿明的文章中已有明确肯定;二是孙率领上千人马一起突出重围。孙元良在台湾提及这两点,特别指出:如果违抗命令,即便突围出来,也是杀头之罪,他说杜聿明是老实人,杜聿明始终认可:孙是完全按照命令突围的,没有诿过于人。孙元良已过百岁,还精神矍铄,只是不愿出头露面,很少谈及往事。不过他的儿子倒是大名鼎鼎,这就是台湾很著名的电影演员——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