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心腹”之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9:50
水利困局:长三角的“心腹”之忧 我要打印   IE收藏   放入公文包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6hc 6hc 6hc 文章来源:水网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6-8-23 0:02:23

  如果把覆盖苏浙沪15城市的长三角地区看成一只正在翱翔的大鹏,太湖流域正是这只大鹏的心腹之区:2004年长三角地区创造的27604亿元生产总值中,以上海为首,杭嘉湖、苏锡常为两翼的太湖流域就贡献了18011亿元。
  为了拱卫这个水乡泽国的财富“盆地”,从地方到中央都对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给予了非同一般的重视。“这是一块淹不得,也淹不起的地区。”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官员多次如此强调。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
  防洪标准实际不足30年一遇
  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名高实低”,正成为全流域防洪工程发挥效应的一大隐患。江苏省苏州市水利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流域防洪标准说是50年一遇,但“实际上不足30年一遇”。
  1991年太湖流域遭遇大水后,根据国家批准的《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太湖流域各地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目前,太浦河、望虞河、环湖大堤等11项“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防洪能力理应达到原规划确定的50年一遇标准。但是,规划赶不上变化。据专家介绍,由于“降雨典型”增加及流域地面情况发生变化,原规划采用的是1954年最大90天成灾降雨,而流域成灾暴雨天数早已由原来的60天到90天,缩短到目前的30天到45天。
  即便按照老标准,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也没有真正达到。太湖流域内城市大多地处平原低洼地区,防洪除涝标准不高,不少主要城市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如苏州市,除工业园区局部地区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外,中心城区约为5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20年一遇;无锡市防洪能力约为20年一遇;常州市防洪能力约20年至50年一遇。浙江省湖州市大部分地区为20年一遇。
  无锡市水利部门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无锡是个老城市,旧城区排水系统和管理体制复杂,在排水设计上一直沿用低标准,与现行规范设计的标准相比差距很大。“城市现有的防洪工程标准偏低令人担心。”这位人士说。
  湖州市水利局负责人则坦陈,这种并不全面覆盖的50年一遇的太湖流域城市防洪标准,还“因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被进一步降低”。 
  以邻为壑治水违背了客观规律
  比防洪标准“名高实低”更让人忧心的,是太湖流域内地方政府的治水策略。
  太湖流域自古河网密布、河道纵横,目前河道总长仍有12万公里左右。这应该成为很好的洪水排泄通道。但是,不少地方担心河道招引来水,不是填河就是设闸,采取“堵”的策略,以致流域内“断头浜”、“死水河”常见,人为地破坏了河网调水功能。
  而在中心城市及下属人口密集的集镇,各地采取的是基于防洪自保的“联圩并圩”的“包围”策略。大城“大包围”,小镇“小包围”,深挖河道,高筑堤坝,既要堵住外来水,又要增强内水外排。只管自家不进水,哪管邻居水滔滔。“这种包围的自保策略,就某个地方和城市而言并没有错,但要放在整个太湖流域来考量,就很成问题。”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树明认为,自古以来,治水规律就是疏导,像太湖流域现在这样以邻为壑缺乏整体规划的治水做法,违背了治水规律,十分危险。
  张树明介绍说,太湖流域历史上的82条泄洪河道,如今绝大部分被围被控。“杭嘉湖排水走廊”下游地区江苏浦南联圩并圩后,近60%的排水通道被人为封堵;上海青(浦)松(江)大包围,则使上游排水通道被堵塞了近90%。就全流域而言,这种分而治之的治水方针,破坏了太湖流水水循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太湖流域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种下了祸根。
  这种各自为战的做法,也导致太湖流域部分骨干工程防洪效应下降。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太湖流域60%的平原地区修建了“堤圩”,圩区总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各地都追求增强外排能力,流域内圩区总排涝能力约10000立方米/秒,远远大于“治太”骨干工程太浦河和望虞河的泄洪能力。
  长三角“心脏”呼唤优化的防洪系统
  水利专家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末实施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整体规划,确立了望虞河、太浦河和杭嘉湖南排等多项骨干工程,从工程布局上确立了“疏河排洪”在流域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行政上受地方利益保护的牵制,技术上受“洪水控制论”、“洪涝分治论”的影响,几十年来形成的以“围圩”为主的区域防洪格局基本没有动摇。
  专家认为,由于当时的规划本身仍局限于防洪、除涝、供水(灌溉)等单一专业目标,实施后很难达到综合治理的预期目标。因此,目前太湖流域的防洪系统比较脆弱,从系统学的角度评价,它也不是一个较优的系统。
  浙江省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树明告诉记者,太湖流域治水实践基本经过了“疏排”、“围堵”、“疏围结合”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流域性防洪以排为主、区域性防洪以围为主的阶段。“这是一种暂时的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妥协的结果,从中可看出追逐地方利益对全流域防洪效应的反作用力。”他说。
  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反作用力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新一轮“治太”规划迟迟不能确定。苏州市水利局局长黄雪球说,新一轮规划由于涉及两省一市的利益,以致久拖难决。如果再这样下去,将严重影响下一期流域防洪工程的实施。
  太湖流域是长三角区域的“心腹之地”,称之为长三角的“心脏”毫不为过。专家认为,当前,长三角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有关各方应尽早摈弃不合时宜的治水理念,确立惠人惠己的一体化治水观,尽快推出长三角“心腹之地”的水利安全最优方案,并付诸行动,造福百姓。
  新华社记者 黄庭钧、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