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头网上旅游(五)南昌豫章中学(4月25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1:47

老白头网上旅游(五)

三、南昌豫章中学(4月25日)

同事们的“夕阳红”旅游专列已于23日到南昌游滕王阁,24日游武夷山,今天晚上趁火车去漳州。

1949年初,我在同文中学初中毕业,因为同文中学的高中停办春季班,我们班里六个要好的同学,征得家庭的支持,到南昌豫章中学的高春季班就读。上学不久迎来南昌解放。解放后我们徒步走回九江。见《少年的回忆(七)到南昌念高中一年级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718/07/19088_617151.shtml

    这次我游完九江、庐山,也转赴南昌。惦记在南昌上过学的豫章中学,我一定得去考察一番。 

1、了解校史

南昌豫章中学过去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基督教会学校。关于解放前的校史,豫章中学的建校百年纪念册、校史陈列室的解说词,都是没有交代清楚。如: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教会办的南昌私立豫章中学,1991年,经市政府同意改名为南昌市豫章中学。”

 “校史陈列室的老师介绍了第一任校长长孙威廉先生等名人先贤,一心一意创办学校的感人故事。”

“南昌市豫章中学,自一九零七年创办迄今,已走过了光辉的一百年,在江西基础教育史上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足迹。百年的沧桑,育成百年名校;世纪的风雨,铸就世纪辉煌。”

 

经过网上多方搜索,我终于在南昌的都市消费报2008-12-11上查到了解放前豫章中学的比较多的报道。现摘录几段如下:

1867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由福州传至九江,并以此为出发点,向鄂皖赣三省广阔地域传教布道。教会所到之处即致力于建教堂、学校、开医院等事业。卫理公会首先在九江开办了同文书院、桑林女书院等校,继而在南昌筹办学校,而私立豫章中学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办之初,只招收男学生。

  2、我编南昌豫章中学简史

依据南昌都市报记者的报道,我把豫章中学的历史简括如下:

1907年开办小学“豫章备馆”,

1909年迁校,改名为“南昌高初两等学校,只收男生;

1913年又迁校,学校自此成为正式中学;到1949年解放,解放前中学办了36年;

1917年迁入现址, “南昌高初等学校”名称改为“南昌私立豫章中学”,并保留原有的小学,由长孙威廉任校长。长孙威廉,美国基督教传教士。

1915年,美国退休教师琼斯女士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遗产捐出兴办教育。长孙威廉闻讯后赶回美国,并从中募得5万美元。返回中国后,长孙威廉立即着手兴建了一栋四层的楼房,并以琼斯之名命名为琼斯楼。

1935年,长孙威廉之家族集资,在豫章中学校校园内,修建“长孙堂”。

抗战期间的四次搬迁:

1937年下半年搬到九江的牯岭,在庐山大概呆了半年。1938年1月又回到了南昌,一个月后,又搬到安福。1939年初,日军进攻长沙时,学校南搬至兴国,一直呆到1946年1月。日本投降以后,搬回原址继续办学。

解放后:(1949~2010),办学计61年,加上解放前办中学36年,计97年,再加上办小学6年,合计103年。

1949年至1952年,豫章中学仍然属于私立学校;

1952年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改豫章中学为公立学校——南昌三中;

1953年改名为南昌市第一初级中学。1959年改名为南昌七中;

在十年动乱期间,豫章中学也遭到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这场浩劫让豫章中学跌入了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元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教学瘫痪停顿。

1968年12月,南昌七中搬迁至九江地区的马迴岭镇,与当地的马迴岭共大、农干校合并,称九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是第四次大搬迁,这次搬迁对学校的破坏非常巨大,导致1972年学校回到原地办学的时候,所有文书档案、学校资料、学校校产、教学仪器、课桌椅板凳荡然无存。

  直到1974年以后,学生逐年增加,数达一千余人。1979年至1981年,学生人数达到三千余人,教师突破一百人。

1983年,学校力争到教育局批获经费四十万元,建盖了一幢五层30个标准教室的新教学大楼。从此结束了以往多年在破旧简陋教室上课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南昌七中又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91年,经南昌市政府批准,改名为南昌市豫章中学。

2、豫章中学的贡献

纵观豫章中学的历史,不管是在抗战动乱时期,还是在解放后,豫章中学的教学成绩都是一流的。

  解放前,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都接受豫章中学的保送生。

  此外,豫章中学的体育成绩在当时也是非常突出的,网球在十九世纪后期传入我国,1911年豫章中学美籍校长长孙威廉在家中修过一个网球场,成为江西最早的网球场。1912年豫章中学修建了省城内第一个正式球门的球场。1920年豫章中学首建我省第一个室内篮球场,让学生练习。

1995年,学校团委获南昌市优秀团组织,学校工会获省优秀基层职工之家。2003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建设中学。2007年1月又被评为南昌市名校。尤其是豫章中学初中部,成绩更是优异。1992年至2004年,该校共有9名同学获得了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南昌都市消费报关于豫章中学校史的报道,很全面又简明厄要。既有开创的艰辛历路程,又有抗日战争前后四次搬迁的辛苦;既反映了解放前后的教学成就,又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我认为,四个全国著名的百年中学(同文、儒励、豫章、葆灵)的校史,都应该参照南昌都市消费报记者的思路来改写,只有这样才能反映真实的校史,才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继承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

(如今,南昌市豫章中学(原南昌七中)占地44.7亩,建筑面积10638平方米。2007年在校学生人数3400多人,设有5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0个班,高中26个班。全校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教师39人,一级教师81人。)括号里是我的补充。

3、学费

关于学费,都市消费报记者有这样的报道。“解放前,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故收费较公立学校为高,入学者多是家庭比较宽裕或基督教家庭子女或其他慕名而来者。学生每人每期学费为10块银元,另外还有杂费住校费等。于是就有这样一种说法:“豫章的少爷,葆灵的小姐,心远的公子” 。”。

按陈明远(摘自《解放前,一块银元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http://www.360doc.com/savemenu.aspx)的核算,解放前每学期10个银元学费,相当于今天的400元钱。我班同学王贤才在《同窗报》第61期《老校长的启示》里谈到,“当年同文中学的学费是一石八斗,杂费七斗,按现在的行情也不过400~500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现在我们城市里重点中学的学杂费,比解放前,贵得惊人,足见校方领导赢利的思想多么严重。

我记得,解放前在同文中学初中就读的三十几名的同学里,有不少从农村来的学生,还有不少像我一样的出自贫寒家庭的学生。特别贫困的学生詹志远,被安排担任食堂仓库管理员,黄云从兼做图书管理员,还有几名同学被减免部分或全部学杂费。比较充分地体现教会学校关心和帮助贫困学生的慈善精神。那时我们生活贫困的学生与比较富裕的同学相处得很融洽,一点没有受到歧视的感觉。在我的回忆录——回忆少年(六)九江的初中生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714/08/19088_610147.shtml里,有一段关于学校办食堂的记载可供比较:

住读生的伙食管理

    解放前一年,那时通货膨胀严重,可是我们的伙食还是办得不错的。  

    那时的住读生大约有一百多人,伙房只有二名师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帮厨制度。校方规定每天抽一名住读生到食堂帮厨。每个学期每个住读生能轮列一、二次。

帮厨的任务是明确的:一要看管好柴米油盐,二要帮着干活。

    天刚亮,值厨生就领伙房师傅去由勤工俭学学生看管的库房称取当日的大米、油、盐。领完大米,值厨生还要在米箩上划一个字,以防别人偷米,然后就领一名伙房师傅去菜场买菜,钱由帮厨学生付。该买什么,师傅会予以指导。菜金是由帮厨学生领来,并登记在册。

帮厨生其余的工作就是:收拾菜、摆桌、收拾碗筷、扫地,事情也不少,帮厨生唯一的待遇是——可以先吃上一碗香甜可口的锅粑粥(热米汤泡新锅粑)。为了应付通货膨胀,校方想尽办法,先买足大米、食油、盐和黄豆等易于存放的生活必需品,又安排学生直接管理伙食。伙食帐目每半月公布一次。因此在那段困难时期,我们感到伙食还是很不错的,最差的时候,还能吃到油炸黄豆。搞得好,每周能改善一次生活——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