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史湘云之死—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12:35
史湘云,是《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中名列第四。(林、薛并列第一。)关于她的结局,“红学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是说史湘云嫁了贵公子卫若兰,后来又由于某种原因分离了,(或守了寡);另一说史湘云最后嫁了贾宝玉,然而终于分了手。我是赞成史湘云嫁宝玉说的。“然而终于分手”,“红学界”对此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原因实际上是由甲戍本《石头记》中的一条脂批造成的。这条脂批在甄士隐“好了歌解”“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一句旁,批了“宝钗、湘云一干人”。但湘云是否真的活到了“两鬓又成霜”的时候?看来没有人敢提出质疑。这原因当然很简单,因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朋友,甚至很可能是曹雪芹的妻子或“情人”。她看过“全壁”《石头记》,想来不会批错。但这只能说一般情况是如此,不能排除特殊情况。毕竟,曹雪芹没有来得及完成《石头记》全文。史湘云的死,据我分析,将在《石头记》结束前才出现。脂砚斋在批“宝钗、湘云一干人”的时候,她没有看到史湘云之死的情节,所以批错。(实际情况应该是曹雪芹去世前,还未写到此情节。)事实上,脂砚斋批错的时候也是有的,第二十七回骂红玉是“奸邪婢”,就是一个明显批错的例子。(多年后,畸笏对此批做了纠正:“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文,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我说史湘云没有活到“两鬓又成霜”的时候,而是早死。说的具体些,就是说史湘云是溺水而死的。
说史湘云“溺水而死”,分证如下——

一、“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黛玉与湘云中秋联诗。其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描写:
林黛玉: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到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那黑影里“嘎”的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正是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唠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上述这些描写,从表面上看,是池里黑影中飞出一个白鹤,打开了湘云的思路,从而史湘云顺理成章地对出了“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句,而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句,但其实质呢,并非如此简单。我们知道,鹤是湘云的象征,(第十七回清客给怡红院题“蕉鹤”,以蕉配鹤,正喻黛湘)而花魂是黛玉的别称(见“葬花词”),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一抔净土掩风流”,那湘云的结局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寒塘渡鹤影。”这“鹤”指的正是史湘云。联系上文黛玉说的“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到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书中特意点明那河里的黑影就是鹤。眉目很清楚:原来湘云是掉在水里淹死的。我这样说,并不穿凿。因为曹雪芹在“石头记”中这样的隐喻、暗喻、伏笔,比比皆是。这样写,是符合曹雪芹一贯的写作特色的。另:把“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并列地写,这里面本身就有了明显的寓意。因为黛玉、湘云分别是宝玉的娥皇、女英。考娥皇、女英典故,娥皇、女英正是投水而死。如果我们这样想,事情很好理解:黛玉“泪尽而逝”,湘云“水中而亡”。泪和水,本是一脉。曹雪芹把宝玉的娥皇、女英分别处理为“泪尽而逝”、“水中而亡”,这就把“娥皇、女英”的典故用得相当灵活而又相当妥贴。再:这里面又有个涉笔成趣的妙用,按曹雪芹的写法,黛玉是“土掩”,湘云是“水淹”。“土掩”、“水掩”,正是这一对薄命红颜的最终结局。又按一般写作技巧来看,把“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紧联成一幅对子来写,这里面就自然而然地表达了两者间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死亡”两字!(如果黛玉死,湘云活,则宝玉的结局不好处理。难道宝玉“登仙”会黛玉,而置湘云不管不顾了么?他们是一对同甘共苦的患难夫妻,宝玉岂能如此狠心?湘云溺水死,则情况大不相同。宝玉“登仙”,会面的不仅是黛玉,还有湘云。此正符合黛玉、湘云是宝玉的娥皇、女英身份,亦符合小说第五回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艺术构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二、“憨湘云卧石”与“呆香菱解裙”
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回目,本身的含义就令人深思。前一句写湘云酒醉后卧在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后一句写香菱因“夫妻蕙”的事与荳官等人打闹,致使石榴裙毁之于水洼。把湘云、香菱两件互不关联的事,(当然是从表面现象来看)紧连着写,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香菱”谐音“湘、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射湘云的。我们看五十二回,宝钗称湘云是“诗疯子”,而称香菱是“诗呆子”,其间关联之意,不是点得很清楚么?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特定的情况下,“憨湘云”指的是湘云,“呆香菱”指的也是湘云!所不同处,一个是明指,一个是暗指,——即隐射。(这种写作方法,虽很奇特,但却是事实。它是作者原有的设计,与“索隐”之类的猜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湘云卧在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实际上就是隐射湘云、宝玉的金麒麟姻缘。(宝玉是石头。)而这金麒麟姻缘(情事),却毁之于水洼。——这话怎么理解?其实很好理解的:因为此时的香菱,正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因此,她此刻正隐射着湘云。这里面,被水毁了的石榴裙,是可以代指情事的。我们平时不是经常说,某某某拜倒在某某某的石榴裙下吗?这儿的“石榴裙”,正作情事解。再看文章的内容,意思更加明朗。香菱手里拿的是“夫妻蕙”(喻宝玉、湘云),宝玉手里拿的是“并蒂菱”(喻湘云、香菱)。“石榴裙”(情事)毁之于水洼之后,宝玉挖了个土坑,垫了些鲜花,把“夫妻蕙”、“并蒂菱”一起埋葬了。(六十二回,香菱所抽花名签,正是“并蒂花”,与“并蒂菱”两者之间,遥相呼应,此绝非偶然。)
这些情节描写,实际上都遥遥隐射着后事。湘云卧在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隐射着后来湘云与宝玉的成婚;而“石榴裙”毁之于水洼,隐射着“宝湘”情事断送于江河。(湘云溺水死)。那么,埋葬“夫妻蕙”、“并蒂菱”怎么解?“夫妻蕙”,不用解都明白:因为湘云死了,“宝湘”也就名存实亡了,宝玉当然要埋葬“夫妻蕙”了!而“并蒂菱”呢?也有着落,香菱后来是死于夏金桂之手的,所以宝玉要埋葬并蒂菱,正暗示着埋葬湘云、香菱!(湘云、香菱命运相同。我的理解,宝玉埋葬夫妻蕙、并蒂菱,实有双关之意。)
通过以上一个很小的细节描写,我们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曹雪芹写作技巧的高超和巧妙。曹雪芹从来都是笔不虚设、惜墨如金的。如果我们在哪些地方认为是虚笔、废话,那么,只能说明自己并没有看懂。——如此而已。
关于六十二回中暗伏着湘云死于江河的事,我暂时写到这里。下面写第三节。

三、“湘江水逝楚云飞”
我说湘云死于水中,还可以从湘云的判词中看出。第五回,湘云的判词是这样的:后面又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细味全诗,给人一种凭吊的意味。这里面,“展眼吊斜晖”的“吊”,当指“凭吊”解。好多人认为,“湘江水逝楚云飞”,一是嵌看“湘、云”两字,二是指湘云的情事。其实,不单如此,它还有更深的意思在里面,作者写这首判词,凭吊湘云的情事只是其中之一,更主要的,是凭吊史湘云死于水中这件事,否则,光凭吊湘云的情事,判词不用写得如此深恸。(有许多人误以为“展眼吊斜晖”,是由湘云来“吊”,这不对。湘云不可能跑到“湘江”边来吊自己的情事,更不可能由湘云来吊自己的死亡。那么,由谁来吊湘云的情事及死亡呢?由宝玉来吊。“红香圃酒令”对此有明显暗示。后面谈及)
“湘江水逝楚云飞”:“楚云飞”,指湘云的情事,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女神的典故,“云雨”指情事;而“湘江水逝”呢?用的是娥皇、女英两妃哭舜、投河而死的典故。把“湘江水逝”与“楚云飞”两个典故揉在一起写,寓意应该是十分明显的:即史湘云将来犹如女英哭舜,为爱情而死亡。这死,根据娥皇、女英的典故,当死于水里。从字面上来看,“湘江水逝”,死在水里是最恰当不过了。 四、看“海棠死半边” 谈“鹤在乐中悲”
史湘云在“石头记”一书结束前死亡,当是毫无疑问的。请看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一回。宝玉为晴雯受屈被逐而担惊受怕,因对袭人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坏事。。。。。。”这应该看作是一个伏笔。它预兆晴雯遭遇不测,只不过是表面文章,不足深论。我们知道海棠乃湘云的象征。六十三回,湘云抽的花名签是海棠。虽然,这一回是写晴雯屈死来隐射将来的黛玉屈死,但宝玉并不说死了半株“芙蓉”(晴雯、黛玉同是芙蓉花),这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写死了半株芙蓉,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这“死了半株芙蓉”是指晴雯,而另半株芙蓉才是指黛玉。这是一;二呢,写“死了半株芙蓉”直接隐射黛玉,这样的隐射未免太呆板、太明显,而且不涉及湘云。换一种笔法,写“死了半株海棠”,情况大不相同。不仅上述弊病可以避免,而且这里面的含义就成了明隐黛玉,而暗射湘云。因为黛玉、湘云是宝玉的一对娥皇、女英,她们两个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对换,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体。“海棠无故死了半边”,不仅牵扯到晴雯,还隐射着黛玉将来无辜而亡,那另半边——湘云呢,当然也活不长。在某种意义上,湘云也是无辜死的。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第五回有关湘云的《红楼梦曲子——乐中悲》。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这一句,一目了然,讲的正是史湘云幼年时的“坎坷形状”。“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这一句,讲的是湘云的豪爽性格。她不像黛玉那么小心眼,爱吃醋,也不像宝钗那么有“教养”,有城府。宝玉跟黛玉,从小耳鬓厮磨,有很深的爱情,后来,黛玉死了,宝玉变成了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争夺贾府统治权,不得不奉元春旨,跟宝钗作了一场名义上的“夫妻”,但玉钗之间的思想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致使宝玉忍无可忍,弃钗为僧,最后,宝玉跟落魄后的湘云成婚。(湘云是宝玉的“枕霞旧友”。)这些情况,湘云完全清楚,但她并不计较。如果换了黛玉,无疑是要醋性大发的。所以,作者赞美她“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宝湘成婚后,生活很清苦,隐居山林当乞丐。(此有脂批“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为证。详情请参阅拙作“从史湘云嫁宝玉说开去”)。
下面,我们接着谈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写:“厮配得才貌仙郎,(惟宝玉才配此四字。)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然而可惜,这对美满姻缘时间不长,“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典并用)。问题出在最后一句,“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怎么解释?这意思分明是讲湘云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是天意所为,在劫难逃。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湘云是出事故,“无故”早逝。当然,这早逝是不是“天意”,是不是“无故”,作者、读者心里都会有数。但问题在于我们想要搞清楚“曲子”的最后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就必须把“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本事考证出来,换言之,要把湘云的“出事故”的本事考证出来!

五、析宝玉“春灯谜” 窥湘云“溺水死”
按理说,我这一节应该写湘云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了,但临写时,我又改变了主意,觉得还是先说一下宝玉的“春灯谜”为好。因为这如同盖房子,地基打得不牢靠,整幢房子都要塌的!故此,插进这“析宝玉春灯谜,窥湘云溺水死”一节。
下面,就具体谈,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在这一回里,宝玉的春灯谜,格外令人注目。现照抄如下: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上面这个灯谜,“红学界”有好多人认为是写黛玉死后,宝玉将真情痛悼并因而出家为僧。事实上,此说不对。一、它完全摒弃了湘云。我在上文说过,宝玉“登仙”,去与之会面的,不仅有黛玉,还应该有湘云。因为黛、湘是宝玉的娥皇、女英,宝玉不可能对“女英”不管不问。二、此灯谜,并不隐寓宝玉“出家为僧”,而是隐寓宝玉的“登仙”,回青埂峰。灯谜里,“琅玕节”应该是指宝玉“登仙”前的一个确切的日期。此日期,实为“七夕”,即阴历七月七日,而非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我们不能把“琅玕”两字理解为“竹”,因而把黛玉、以及黛玉的生日搅和进去。“琅玕”,在此应作“美石”解。我们查“乞巧”: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与庭中以乞巧。(辞海)。这里面,“七夕”作为“节”来说,其标志性的典型物品为“金银鍮石”,而“金银鍮石”,按《玉篇。金部》解“鍮”字,“鍮,石似金也”,故鍮石,堪称“美石”,称其为“琅玕”,当之无愧。因此,此“琅玕节”当指“七夕节”。宝玉“春灯谜”中的“琅玕节过谨提防”,正确的解释应为“七夕节过谨提防”。不信,我们再看宝玉生日时,芳官所唱“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这“赏花时”,是明代汤显祖《邯郸梦。度世》中何仙姑所唱。此可证“琅玕节过谨提防”,实是指“七夕节过谨提防”,与甄宝玉点度贾宝玉“登仙”,有直接关联。(“邯郸梦”,剧情之一是八仙汇聚,点度“痴人”卢生。或许,我们还记得,十八回元春归省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三出《仙缘》,脂批云: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如果我们把它与芳官在宝玉生日时所唱《邯郸梦。度世》连在一起看,则甄宝玉送玉并点度“痴人”贾宝玉,当毫无疑问。故,“琅玕节过谨提防”,此“琅玕节”指的是一个确切的日期,即“七夕节”。七夕节一过,宝玉须留神仙界传来的消息了,准备随时跟甄宝玉“登仙”。此时,甄贾宝玉,合二为一。(“鸾音鹤信”,即指仙界消息,亦指黛湘两人。“鸾”即凤凰,指黛玉;“鹤”指湘云,不点自明。)
——顺记一笔。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有“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此一方面,可见大观园众女儿亦于是夕行“乞巧”之戏,另一方面,“徒悬七夕之针”,可证金银鍮石为针,乃"七夕”的标志性、典型性物品。因此,我们证“琅玕节”实乃“七夕节”,绝没有错。
宝玉春灯谜“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句,一般人均认为是用南唐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之典。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但,却不是十分准确。准确的说法,应是用了曹唐之“典”,——当然,曹唐的“天上人间两渺茫”,本是从李煜和白居易两诗句中化出,但,这里面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其重要的差别,是曹唐的“天上人间两渺茫”,与洪昇“长生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洪昇“长生殿”第三十七出《尸解》,下场诗末句,正是曹唐诗句“天上人间两渺茫” !!这一点睛之笔非同小可!我们知道,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曹雪芹用的是洪昇《长生殿》典故,其中“白首双星”在《长生殿》,指的是织女、牛郎,而在《红楼梦》中,指的是小红、贾芸。(详细论证请参阅拙作“从史湘云嫁宝玉说开去”。)而在这里,即宝玉的“春灯谜”,关系到宝玉的最终之结局,曹雪芹又把《长生殿》典故牵涉了进来,这岂能是偶然?它正说明宝湘姻缘确是由小红、贾芸撮合而成,亦说明宝玉的最终结局,将跟《长生殿》中唐明皇中秋之夜会杨妃一样。不同之处,仅在于唐明皇会杨妃,地点在月宫,而宝玉会黛玉、湘云,地点在太虚幻境。(当然,其场面要比唐明皇会杨妃大的多,而且出场人物也要多得多。其中不仅有正册人物,或许还有副册、又副册人物,笔者在此不敢无根据地妄测。)
读者或许还有些疑问,说《红楼梦》结局真的跟《长生殿》如此相像吗?我说是,几乎一点不差。《长生殿》中,牛郎、织女绾合了唐明皇、杨贵妃;《红楼梦》里,贾芸、小红绾合了贾宝玉、史湘云。《长生殿》中,人间道士杨通幽,为唐皇、杨妃姻缘“上天入地”;《红楼梦》里,狷傲女尼妙玉为宝湘情事竭尽全力。《长生殿》中,杨通幽引领唐明皇飞升月宫;《红楼梦》里,甄宝玉顶替妙玉点度贾宝玉“登仙”于太虚幻境,(因妙玉已死,“恰好”由甄宝玉代替。)《长生殿》中杨贵妃死于兵变;《红楼梦》里,贾元春死于战乱,而且,其死亡身份、死亡之地、死亡原因,都极其地相似。此外,我们还可考证出一个“相似”来,《长生殿》中,唐明皇听到仙界传来杨贵妃的消息,时在七月底,而《红楼梦》里,宝玉得到仙界(黛湘)的消息,也将在七月底。(据“琅玕节过谨提防”而来。我猜测,不太可能在七月中旬,因为这里面,贾宝玉得到仙界消息,必得见上甄宝玉一面。而甄宝玉送玉,理当在贾宝玉飞升前不久。)
上面,我把插进去的第五节讲完了,下面,“短兵相接”,进入最关键的话题——证史湘云之死。

六、证史湘云之死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一回,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认为,曹雪芹在这一回里,把史湘云“溺水而死”的必然结果,最明白不过地透露了出来。
请看这样一段描写:湘云、宝玉豁拳,宝玉的拳输了,却由黛玉代说酒令。这酒令,必须严格地符合湘云所提出来的苛刻要求,即“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共总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这难度之高,真令人不可想象。
黛玉的酒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酒底: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接着,湘云的拳输了,湘云说的是——
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
确实,这二条酒令,严格地符合着湘云所提出来的苛刻要求。但,这就是实质吗?如果说,这就是酒令的实质,岂不等于在说曹雪芹在这里是有意卖弄自己高超的文学才能,在作文字游戏?不,曹雪芹不是这种浅薄无知的人,一点都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曹雪芹的这两条酒令,话中有话。古文、旧诗、骨牌名等等的出处,还在其次;主要的,倒是用这些古文、旧诗、骨牌名等等的名目拼凑起来而重新“创作”出来的一首完整的、有情节、有内容的“小令”,或说一阕“词”。打个比方,就如同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电影片名、戏剧名、书名等等“名”作字句,经细密的构思而“再创作”出来的一篇短文。这样一来,短文的趣味性是一方面,而短文本身所讲的内容是另一方面。——有时,短文本身的内容更应该引人注目。曹雪芹在这里用的正是这种手法!换一句话说明确点,就是酒令的实质正在于“酒面”(指“小令”),而不在于“酒底”(指典故、旧诗等出处)。如果我们这样想,这样考虑问题,那么,事情就很清楚了:曹雪芹写的这两条酒令,正是为主题服务,具体一点,是为书中人物的结局服务。这结局,正应在湘云身上,也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点睛之笔”!
现在,我们具体来分析、研究这首“短令”(或称“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首“小令”,上下两段,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上段是下段的结局,而下段是上段的补叙。背景,是“风急江天”,环境极其险恶。
其次,“落霞”、“孤鹜”、“雁哀”都各有所指。明确地说,“落霞”指黛玉,(薛宝琴“梅花诗”:“闲庭曲槛无余雪,[宝钗];流水空山有落霞”[黛玉]);”“孤鹜”指湘云——且慢!“鹜”不是野鸭吗?怎么成了湘云?不错,湘云的象征是“鹤”,但问题是,曹雪芹不能随意改变“古文”,不能违背酒令“一句古文”的要求——除非特殊情况,逼不得已。如“过雁哀”,下面谈及)。因此,只得任之。事实上,曹雪芹在下文及时地采取了补救措施。湘云的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正是针对以鹜代鹤而言。虽然,湘云的酒底是用玩笑形式表出,惹得众丫头笑骂湘云,但作为曹雪芹来说,分明是有意而为。(真乃一手两牍、一源万派),.“孤鹜”指湘云,毫无疑问。那么“雁哀“呢?指宝玉。二十八回末,黛玉明确地把宝玉比喻为“呆雁”。(恕不引文)。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宝钗对“雁”的急切盼望的程度,也可知道,“雁”指宝玉无疑。(宝钗“忆菊”诗:“念念心随归雁远”。七十回放风筝,宝钗是“一连七个大雁”,隐写宝钗痛失宝玉,年年重阳望大雁,真乃甲戊本“凡例诗”所言,“漫言红袖啼痕重”也。宝钗“忆菊”诗,“画菊”诗,“螃蟹”诗,三点重阳节。总之,宝玉是“雁”,无可分辨。)
综上所述,“落霞”“孤骛”“雁哀”,分指黛玉,湘云,宝玉三人。(小说写黛玉行令,是“宝玉的拳输了,由黛玉代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明确的暗示,意即黛玉,湘云的两条酒令,明是“黛玉,湘云”,暗里还包括宝玉。)黛玉因思念宝玉,“泪尽而逝,”故是“落霞”;湘云因故急于会见宝玉,冒死闯江,故是“孤鹜”;而宝玉,正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隐“娥皇,女英”同归于死)因而“雁哀”。(湘云冒死闯江是我的推测,姑妄存之。)
谓予不信,我们请看第五回湘云的判词:“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正表明湘云溺水死后,宝玉这个“雁哀”,在“湘江”上空不停地盘旋,凭吊湘云而“叫得人九回肠。”
我用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曹雪芹的这二条酒令,是不是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我认为是符合的。因为这种解释、分析,完全切合《红楼梦》一书的思想内容。还有三条佐证:①黛玉的酒底是“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实际上就是暗示读者,这二条酒令是别有所指,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我们喝酒说酒令,怎么偏偏把小说的人物结局给搅了进来?那是不搭界的呀!)②“风急江天过雁哀”,按旧诗诗句,应为“风急江天无过雁”(陆游“寒夕”诗)。这里,曹雪芹把陆游诗句稍稍改动了一下,绝不是八二年最新版本《红楼梦》注释中所说“或系作者误记”,而恰恰是作者有意而为。试想,,如果这句诗不改动,如实照搬,岂不破坏了曹雪芹的固有的构思?又岂不对《红楼梦》一书的思想内容,或多或少地造成了损害?毋庸讳言,它更严重的后果,是会对《红楼梦》一书的情节、线索,造成极大的混乱!反过来说,曹雪芹的这一有意改动,既避免了上述几条的弊病,同时,又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解释、分析是正确的!(黛玉酒令中,“这是鸿雁来宾”,点明这“雁哀”是宝玉,因为我们知道,“雁”是宝玉的象征)佐证③ 、同回,小说写宝玉将夫妻蕙、并蒂菱,一块儿埋葬了,香菱笑说宝玉“肉麻”。可我们知道,这里面是大有深意的,这一细节描写,正隐藏着湘云、香菱的命运之最终结局。详情上文已述,在此不再重复。
我们把酒令中的“落霞”、“孤鹜”、“雁哀”分别指谁搞清楚了,又了解了“黛、湘、玉”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要搞清楚这“酒令”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可以这样说,曹雪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逼真的、惊心动魄的悲壮画面:一条大江,汹涌澎湃,风急浪高,日落黄昏。已死去的“落霞”、“孤鹜”飞速地退向天边,而有一只孤零零的“折足雁”,还在风急浪高的大江上空,声声哀鸣。
下半段,暗点湘云死因:天越来越黑,浪越来越大,狂风裹着巨浪,呼啸着扑向天空。在一个小小的渡口,有一只孤舟被一条粗大的铁索紧缆看,它似乎在告诉着主人:此时此刻,千万千万不能贸然过江呵!
是的,在这“风急江天”、“不宜出行”的险恶环境下,谁如果贸然过江,谁就可能有葬身水底的危险。然而,根据《红楼梦》中有关湘云的故事发展来看,湘云正是在这“风急江天”的险恶环境下贸然过江了。结果可想而知:船沉江底,湘云溺水而死。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搞清楚,曹雪芹在酒令里描写的“大江”,到底指的是哪条江呢?按一般情况来分析,我们有理由推断,这条大江,当是指长江。(湘云或许三四月死的,因为那时正值“桃花汛"。此纯系作者妄测,仅供参考。)
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领会,作者在湘云的判词中,为什么要写“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亦由此,我们也得知,作者在写“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一句时,眼中将饱含着多少辛酸的热泪!

证史湘云之死,到此暂告一段落,至于史湘云为什么要冒死闯江,其具体内容、细节到底是什么,我在此确实不可随意杜撰,臆测的成分太多,决非是好事。故此,就此打住。


      
    证史湘云之死—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贾府避孕之谜 —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妙玉黛玉合一之谜—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花袭人:从鲜花到破鞋—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护官符里隐含三个美女—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俏丫鬟的风流债1—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俏丫鬟的风流债2—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俏丫鬟的风流债3—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尤二姐和凤姐谁更美—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康熙皇帝和史湘云抢奶喝的因缘—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揭掉曹雪芹外衣:哪里是文学圣人?—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红楼评论——刘姥姥给巧姐取名字的秘密—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妙玉——贾政的私生女 —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十二首菊花诗的秘密2—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细解贾母疼爱宝琴的真正目的 —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薛宝钗为何不可能成为皇帝宠妃—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红楼梦》中最美丽最坚强的女子—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贾赦院-一个让人费解的院落—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性·情·爱情与人生理想——贾宝玉人生的五段论1—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性·情·爱情与人生理想——贾宝玉人生的五段论2—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贾宝玉复杂荒唐的性生活对宝黛的影响—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林黛玉的父母真的没有给她安排后路吗? —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七年之痒:生理之痒还是心理之痒—情感驿站—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这四类网络男人别碰—情感驿站—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