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贵的城市档案 - 20世纪末贵阳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14:44

简介

         进入20世纪90年代,贵阳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在加大,辐射区域的网络在拓展,文化生活的内容在变化。由于这些发展是渐进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你翻阅这一幅幅今天与昔日相对比的画面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光阴荏苒,十年光景,贵阳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与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没有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是一张张照片,记录下贵阳发展、进步的脚印,力图从历史的轨迹中,找到贵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让大家更加了解、热爱贵阳。
   

 

一份珍贵的城市档案

      当你翻阅这一幅幅今天与昔日相对比的画面,我感到用图片来介绍贵阳的变化,比起文字描述、理性分析和数字统计来说,多了几分形象,多了几分生动,也多了几分真切。
      贵阳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国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20世纪90年代。贵阳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第一座立交桥、第一个大型广场.....均诞生于这个时期。还有,随之带来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工作节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则是难以用三言两语尽述的。城市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贵阳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了人民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是有目共睹、有口碑的,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贵阳十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日新月异,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城市档案,鼓舞人们把贵阳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十年巨变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人们以百年为限划出历史的段落时,那么,有幸面临世纪的人不由会平添一份自豪与责任。站在世纪的终点,世纪末的话题沸沸扬扬,人们以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式评说着过去的功过是非,回顾着历史的风云变幻,那份情怀浓郁、激荡。将老照片作为一种纪实手段和文化载体,回首凝眸一个城市十年的变化,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情,当你锁定一个个镜头,聚焦一幅幅画面,你会体味到直面人生的从容,见证历史的欣慰。
      20世纪最后的十年,是贵阳翻天复地变化的十年。
      80年代末的贵阳,灰蒙蒙的天幕下,青色瓦片覆盖着的旧式民居、店铺蜿蜒着,缺少生气、仅有几层高的水泥楼宇不规则地散布其间,几乎看不到笔直的街道,看不到整齐的住宅区。在市中心,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屈指可数。灰色的天,灰色的水泥楼,灰色的青瓦屋顶,就连空气都是灰色的,贵阳城笼罩在灰色的雾霭之中。
       90年代,依然是这片天,依旧是这片地,然而贵阳城从沉睡中苏醒。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忽然间就在筑城拔地而起,大楼上上面面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此时城市的整体面貌虽还未曾改变,但遍及各个角落的建筑工地带来了喧闹,四处林立的大吊车使整个城市显出生机,这展示着大面积、全方位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工作开始起步。在经历了艰难的等待之后,贵阳终于起飞了。
     2000年秋天,站在黔灵公园瞰筑亭上再次远眺贵阳,眼前的景象不仅仅是使人兴奋,而更多的是令人振奋了。高耸的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层叠的立交桥凌空盘踞,现代的广场绿茵覆盖.......这一切,如果你不曾亲眼目睹其发展的全部过程,你就无法体会出等待中的焦渴,无法品味出巨变后的欣喜。
      十年中,贵阳人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变革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必然衍生出种种复杂的情愫,把握这些情愫、展现贵阳普通百姓在十年巨变中的精神风貌,能直接地反映出社会人文发展的本质,贵阳人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变化,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演化的缩影。
       如果把社会看作是大海,那么一个城市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就是一个个奔腾和浪花,只有浪花飞舞,大海才充满勃勃生机。贵阳世纪末的十年,是波奔浪涌的十年。让我们穿越宏观的视线,通过一帧帧具体的照片,去解读真切的历史画面,去感受一次次激越的潮落潮起。

贵阳城名简介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

  有人说,一个时代是一片树林,城市则是这树林中的大树。当这片树林在时代风云中哗哗作响时,贵阳,这棵云贵高原上的大树,也正努力地吮吸着时代的养分,在岁月中枝展叶发。因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又得名“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