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制度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2:54:40

计划经济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制度根源

炎黄春秋杂志 2010年第4期

孙康

 

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算起,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掐头去尾,阶级斗争扩大化在中国也延续了20年之久。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出现时间如此之长,涉及面如此之广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并未设专节论述此问题,但通过回答“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而间接地从三个方面做了解释:一是毛泽东判断失误和领导错误;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容易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三是毛泽东的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错误的发生。20余年来人们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里进行。作为党的政治决议,这种解释有它的道理,也代表了改革开放之初全党和老百姓的认识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再来反思那20余年的左倾错误,尤其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决议》中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解释便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刻。这种历史局限表现之一,是未能将20余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实践联系起来考察,没能揭示这种错误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笔者不揣浅陋,将阶级斗争扩大化与计划经济体制联系起来考察,力图揭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经济体制根源。  

计划经济是一种以行政指令强制性配置资源为手段,以完成计划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客观上要求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有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以确保供需之间成为持续的常态现象。按此要求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功能和作用就是以计划来代替市场,并通过计划使资金和资源能够按照政府的发展指向得到合乎要求的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不是一种经济运行自发的产物,而是人为设计并依靠政治力量强制性地建立起来的。经济愈落后,物质愈匮乏,它愈容易建立起来,并有着当时当地的合理性。但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它是一个“非常态”。这种非常态、非生长性的体制必须依靠人为的力量加以不断的维护才能延续下去。  

 

一、阶级斗争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工具  

 

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违背了价值规律,违背了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将其强制性推向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必然会带来不满和抵制。人们会不断地对这样的生产关系和管理方式提出疑问,人们在实践中会自发地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这种体制就是社会主义的,就是正确的,就是代表社会发展要求和方向的,那么说有一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就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这种倾向实质是一种要求进行商品生产、等价交换,尊重价值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把计划经济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下,是不可能看到这一点的,那么只能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思想凝固会带来判断上的失误,而这种“判断失误”又恰恰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所极为需要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分歧和争论,哪里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其实质是“计划”与“市场”之争。若“计划”到底,也就只能紧紧握住阶级斗争这柄利剑。当年一再祭起“阶级斗争”这面旗帜,用意之一便是用它来维护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  

“阶级斗争”,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地维护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可以对一切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满和抵触的思想及代表人物进行打击和斗争,遏制一切企图走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阶级斗争”在提供理论解释的同时,也就提供了打击和遏制的正当理由和打击的办法。阶级斗争的开展压抑住了人们对价值规律的尊重。其实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是不相容的;如果讲求价值规律,讲求等价交换,就无法依靠行政指令进行资源配置,使计划体制运转不灵甚至失效。然而“大敌”当前,“阶级斗争”如此激烈,政治目标高于一切,还讲什么价值规律?甚至讲价值规律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开展……

(全文5600字)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