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幸屋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6:32
       远近知名的幸屋村,居住着七百来户人家。村后有逶迤起伏的山峦,村前是广阔无垠的平川,人称“幸屋坝”。上犹江像条缎带似的绕过坝的前方,长达上十里。正是这条宽展秀丽的江河孕育了这片沃土,这片沃土造就了谱写历史篇章的幸氏英雄。

 

 

      上犹江发源于罗霄山脉。清澈透底的江水流经上犹、唐江、风岗后注入章江,最后在赣州城北与贡水汇合,组成浩浩荡荡的赣江,朝鄱阳湖奔腾而去。南宋末年,即公元1270年前后,登嶷公从高安迁上犹安河桐子居住,由于沿江往来于上犹、赣州间,渐渐迷恋上离唐江镇十华里的这块茫茫荒原。他成了这里第一位拓荒者。他成功了!现在,有逾万名后代在为中华繁荣而效力。外出创业的子孙不计其数,其中在广东兴宁居住的竟达数千人。人们以崇敬之情,尊他为康邑一世祖。从偃公算起,登嶷公是第86代。

 

 

       建村之初,这里称“康邑长伯图鹿鸣乡石塘堡幸屋坊”。最初的开发情况已无详细记载,因为直到五百年后,即公元1813年这里才第一次编印族谱。不过,先祖们从无到有,在生产水平相当落后的年代里一步一艰辛地走过来,实在不容易。他们花费了二百余年、经过十二代人百折不回的努力,村庄才初具规模。其标志是公元1500年前后,“幸氏宗祠”(即大祠堂)在子恭公一代人手里落成。时至今天,这座建筑仍称得上了不起。房屋全长约五十米,有四层楼高,分前中后三厅。直立的通天柱由整体石头制成,刻着七副对联。正门前兼作观礼台。走下台阶,是空旷的广场,可容纳许多人娱乐或集会。广场右侧那口古井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象征。那直径近二米、高一米的圆柱形围栏竟是由整体石块凿成,实属稀罕珍贵!清甜的泉水至今供许多人享用。据父辈们说,左面也曾有口井,有一天水突然浑浊了,乃填成平地。

 

 

      广场前方是菜园,往前是一个小山坡,长满了各种树。有几棵古棕引人注目,每年花开季节,孩子们采下新叶,编织成“蟋蟀”、 “青蛙”之类的动物,形象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子恭公生有五子,其中以公卿公和公相公很知名。他们分别居住在大祠堂的西东两侧。从此村庄有了“西边”与“东边”之分。公卿公的曾孙蒙诰、蒙诚二人合建“和宁堂”,后来称之为“西边祠堂”。建筑面积虽不及大祠堂,但也相当气派。青砖素瓦,古朴雅典,石柱、天井全由整石制成,不愧为无价之宝。门前有宽敞的大院,每年春节与大祠堂同时开放,全村男女老幼涌向这里举行欢庆活动,热闹非凡。每到暑假,中小学生便三五成群在祠堂内纳凉,谈天论地,其乐融融。不料,此建筑于七十年代被拆毁,一座价值连城的古建筑从此消失了,实在惋惜。 公相公的子孙稍晚些时候建成了“东边祠堂”。六十年代用作仓库时不慎失火,建筑物遭到损坏。

 

 

       现在,唯有大祠堂依旧伴随着人们,成了众人的精神支柱、文明与团结的象征。许多人来此凭吊先祖。实现了他们长久的宿愿。当烛光照亮着这幽深大厅,鞭炮声打破周围寂静的刹那,在场人激动万分,心也颤抖着。多少年的离别与思念、梦幻与祝福在这一瞬间全面迸发出来,使人亲身体验到幸福与泪水冲撞在一起的滋味。

 

 

       从康熙到道光年代,幸屋村经历了繁荣的鼎盛时期。许多高水平的建筑落成,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以及地上、地下排水系统都相当完善。墓地也十分讲究,甚至达到了“豪华”程度。但历史进入光绪至公元1949年间,正像全社会处于衰落之中一样,这里也显得荒凉凋敝。公元1950年至1958年间,生产得以恢复,一大批青年进入到工矿企业或是高等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座气宇非凡的古庙坐落在村东南角,面积很大,以至后来局部改成了小学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戏台、会堂、厨房等设施基本未变。正厅内,曾陈放着一尊特大佛像及众多菩萨,一面大鼓与古钟,布置得庄严肃穆。公元1950年佛像被毁。庙的正门前,几棵常青树英姿飒飒。站在那里,一望无际的农田尽收眼底。每当油菜花盛开或是水稻成熟季节,老人们喜欢来此聊天取乐。隆翘的屋檐处,悬挂着铜铃,在疾风中飘摇的时候,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四十年代,村里售出部分公用土地,筹款在旁边建设了新校舍,从而使这所小学具有了一定规模。远至五里外的孩子也在此上学。在这里接受过正规教育,度过了美好的儿童时光,至今难以忘怀。

 

       村庄拥有辽阔的山岭资源,这是登嶷公的贡献所在。这块面积达三千多亩的红色土壤,曾有过风华岁月。那是公元1945年前,高入蓝天的松树漫山遍野,可称谓“遮天蔽日”。然而,日本人入侵时,树林被一扫而光,从此再也没有复元过。破坏易而建设难,短短数天的灾难,五十年尚难弥补。小时候参加义务植树的地方,那是在“高岭栋”上。站在高处,深感这里的山与雁门关、幕山无可相比,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更优越,花满山、果满枝的美好未来理应实现。

 

 

       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载入史册,这就是三十年代全村共建的拦河大堤,俗称“坡基”。这里气候温暖多雨,每年端午节前后都面临水灾。为此,在佑贤公的倡导下,完全依靠全村义务劳动而修筑了这条大堤。堤高二米多,长约三华里。迅猛下冲的河水从此受到遏制,数千亩农田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由于未使用钢筋水泥,每下暴雨时一些年长者便自动上堤巡逻,即使半夜告急,只要铜锣一响,人们便纷纷突击抢修。此情此景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在记忆中,有好几次终于决口了,但不久又被新土填平

 

      一棵特大的樟树守卫在西边南村口,它伴随着幸屋村走过了数百年历程。我们都喜欢它那粗壮的身躯、高耸入云的树枝。绿业像撑开的巨伞遮住了树下几十级石阶的阳光,为收工的农民来此歇息带来了舒适。现在,石阶改成了斜坡路,是出村的主要通道之一。前面的一排排堰塘和农田,常招引大雁来做客。每当傍晚时分,雁群井井有序的翱翔在天空,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他们似乎是雁门关派来的使者,来这里向人们问候呢!

 

 

      村里人口增加到近三千了,新屋在不断向东西北三方向延伸。外迁另建聚居地的,计有西坑村、长岭上、铜锣排、内潮、乌埔、坪市东坑以及上犹县杨眉寺、于都县梓山等地,共约一千五百人口。至于广东兴宁的分支,系登嶷公的曾孙郎酆公的后代。他们那里的发展盛况,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穿过葱葱绿绿的稻田和甘蔗地来到河边。河面颇宽,水不深,一些沙滩显露出来。过去这里的水上运输很发达,扬起白帆的船只常常结伴而过。自从上游修起了电站,随着汽车迅猛发展以后,这河的境况有了变化。在静静的河边许久,再也看不见那千帆竞发的场面。正是:岁月的长河在悄悄流逝,历史又进入到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