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文:政治改革,姓资姓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12:57

柴子文:政治改革,姓资姓社?

  在深圳召开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同一天,《南方日报》九月六日的社论罕见的强硬,开宗明义提出“深圳应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引领式贡献”。社论尖锐地提出:“让善于改革的人上,不搞改革的人下”,大有当年邓小平“谁不改革谁下台”的气魄。

  《南方日报》是广东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喉舌党报,与南方报业集团其它报纸不同,这份报纸并不走市场化路线,平常报道和言论温和、不出位。在纪念深圳改革三十周年的当天,刊发这样旗帜鲜明呼吁政改的社论,意味深长。

  这篇社论令人想起当年邓小平南巡前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力挺继续改革的言论。当时,社会上出现第一次反改革浪潮,同样是上海市委喉舌党报的《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文章:《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尤其是前三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对冲破经济改革姓“资”姓“社”之束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年后,邓小平南巡,重启改革之路。

  《南方日报》这篇社论的笔调风格与一般党报社论不同,少有套话、空话,多用口语行文,活泼清晰,直截了当。社论罕见的为改革点将,一些被官方主流媒体长期屏蔽的名字,如胡耀邦、梁湘,也出现在原本该有的位置。社论指出:“改革共识的凝聚,离不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以胡耀邦、习仲勋、任仲夷、项南、袁庚、吴南生、梁湘等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家的艰辛努力。”社论说:“特区三十年,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改革家的艰辛努力。历史终将证明,谁才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栋梁,谁才是支撑我们向前进的精神向导。时代需要这样的改革家,时代呼唤新的改革家。”

  谁是改革的功臣,什么是改革的方向,这是同一个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社论总结如今深圳改革停滞的原因时指出:“特区业已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者集团,这批集团过去可能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得益者,现在却可能衍变成了改革的阻力,或者假改革之名谋集团私益。”

  “在既得利益者集团坐大的情况下,推动改革必须需要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杀出一条血路来’并不能只是作为一种纪念口号而存在,它是新改革的必然要求。特区是改革的旗帜和方向,新时期改革过大关特区不能缺位、失位。如果特区不能为‘过大关’作出重要贡献,不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形成重大突破,那么就应当让善于改革的人上,不搞改革的人下。”

  谁上谁下,改革不改革,问题集中在能否更进一步思想解放,改革政治体制。

  事到如今,跟当年邓小平南巡前一样,深圳往何处去,实际上就是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而背后的既得利益者集团,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权阶层,如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权贵资本主义集团。

  《南方日报》社论认为,只有这样“为中央解忧,为改革排难,为民众争幸福,为社会求正义,为公民践法治,为国家举民主”,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言下之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的暗示非常明显,市场竞争、效率优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民主、法治、正义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核心,这是任何特权阶层都否定不了的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

  不熟悉中国政治潜规则的人可能觉得,这些话说得好听,却是高高在上、不明就里的宏大叙事。其实,在有关国家重大议题的讨论,缺乏公开透明的议政平台、理性包容的言论环境,通常也就只能以这种含沙隐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进行。改革三十年,这样的争论出现过多次。实际上,在“封闭半封闭”的中国政情下,意识形态之争都是至关重要统治权之争。谁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高地,谁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在中国“走向全方位开放”之前,这种状态仍然无法改变。

  在九月四日,北京的《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不可混淆》,矛头直指温总理的政改谈话。文章提出,在回答“由谁统治”、 “如何统治”问题上,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无论是一个地方的试点也好,还是全局性的尝试也罢,都应基于对两种不同性质民主的清晰区分和判断之上。文章列举深圳的“行政三分”改革,认为其“关于政府权力的划分方面,有些认识较为模糊,甚至有混淆概念、盲目比附之嫌,究其根源,原因在于此类观点没有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硬用西方的概念套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

  针对此种论调,九月六日的《南方日报》除了特区三十周年的三十个版的特刊外,还有整版政治体制改革的系列评论,名为“政治体制改革:未来特区新使命”,标题分别为:《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市场化和民主化方向》、《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带动其它各项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特区未来改革发展开局的突破口》、《要在实现公平正义上走在前列》等四篇署名文章。呼应温总理的深圳讲话,对政治体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言,矛头直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解放思想,突破所谓姓资姓社的新束缚,借鉴人类政治发展和民主建设的有益成果。”

  与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改革围绕姓资姓社问题类似,这一次改革之争已经演变为政治改革的姓资姓社之争。如果要继续改革,就要有新的改革共识,其关键在于,能否突破政治体制改革姓资姓社的问题也就是搞政治改革是否就是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能否搞民主选举、搞权力制衡

  一方面是温总理深圳讲话和《南方日报》高调的政改社论,另一方面《光明日报》以及党内保守势力把政改演变为姓资姓社之争,改革和反改革的力量正处于激烈博弈之中。

  事实上,胡书记纪念大会上讲话诸多平稳、官方论调之外,也特别提到:未来必须坚持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虽然没有像温总理那样突出政治改革,但对改革、对特区先行先试的强调,显示没有把政改之路封死。

  人们期待,就像当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锤定音,确定继续走经济改革之路,胡书记、温总理的深圳讲话,也能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方向性的定调。

  但显然,现在一切仍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