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48:00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一卷A面  這樣,所以說我們現在做樣樣事都大而化之,他們做世間小小事情成功都有這種理由在,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就大而化之,好了好了,就拜幾下佛,好了好了念幾聲佛,好了好了出了家,然後坐在這個地方,喔喲,畏畏縮縮,這個事情也不要做,那個事情也不要做,說起來我要修行,成嗎?這個是所以啊大家務必在因地當中啊要注意的,假定就這樣成的話,那我覺得這些佛菩薩那跑得來給你作佣人是都沒用場,他要學無量阿僧祇劫,我們就坐這個地方,好了好了籠起袖子來反正是要吃東西,人家送給你,這個策勵我們自己啊!雖然這種小地方,「雖然這種小地方」,這個話實在說起來,是不應該說,但是我特別這樣強調的原因就是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我剛出家也是這個樣的,啊!總覺得啊這個出家很好,總覺得啊……忙這些東西幹什麼?結果我總算還幸運由於善知識的提示把我救起來。所以我願意把我自己的毛病擺在這地方告訴大家,那現在經論上他任何地方都從這個地方很細緻告訴我們,所以這雖然是一個閒話,但對我們有大的指示。【「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  喏,這二句話,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什麼?這個發心是發什麼心?喏對菩提,換句話說,這個是大菩提,由於求這個心,就發求這個心,那麼你要發這個心怎麼辦呢?一定要看見為什麼你要欲得這個啊,原來說你要得到的有這樣大的功德,所以說你要想求這個的話,要得到這個,一定是什麼對佛的功德了解,了解以後發起淨信心,因為發起淨信心,由於這種心理策發你,所以你一心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我要的,真正大菩提心的主因就是這個,真正主因就是這個,所以說你不對佛的功德沒有淨信,對於佛位不希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所以你沒有這個求佛位這個的心的話,啊你覺得這個痛苦你要除掉,對嘛!你自己除掉就行了嘛!所以啊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決問題了,安住在這個息滅,這個就行了,你不會想到還要幫忙別人,說這一點不能滅除,不能滅除什麼?只求自利,自己解決問題就算了,這個不能滅除,這種情況的話呢!就是聲聞乘性,二乘之心。說到這裡關於念佛的同修們,我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說念佛是最好法門,的的確確末法的時候要想解決是唯一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說「唉啊!我念佛自己去了就算了。」要怎麼辦呢?我念佛一定要學佛這樣,因為要學佛這樣,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佛做為老師,所以我拚命念佛就去,你同樣的念佛,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對不對?你拿前者這種心情去了以後啊,去了以後,你自己這個地方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這種心情到了那邊,你儘管說是大乘法門,但是呢在佛所演的教法當中,你只聽到苦空無常,然後證了二乘之果,經上說得很清楚,明明說這個地方二乘種不生,為什麼很多人證這個果呢?就是因地當中這個,所以你對教法了解了,很清楚,這個因不在別的,就在你心裡上面。現在我不,我念佛當然要念的,為什麼?我要學這個--要學佛。要學佛靠那個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一心一意要去念佛,結果你跑得去,聽人家講這個東西。對不起,這個不是我要學的,我是要學那個,結果你這樣走下去,走的是華嚴的路子,到那時候你一生取辦,關鍵很細微,但是也很重要。你同樣的念佛,前面一種念,說老實話,還不一定念得去,而後面你發這個心去念的話,去的可能是遠來的增大,而且位次是一定的高,最後成佛是這麼近,有這麼好的不走,哎!說來說去啊!愚癡。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辨別得非常清楚。念佛是如此,參禪,然後是學教,學密沒有一個例外,而根本在那裡─持戒,所以這是我們要把握得住的。那麼另外呢?【「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說噯!前面你不是講說有一類人啊!只求自利,自利寂滅了就以此滿足啊!現在呢!我不一定要修學說要求佛啊!我修慈悲要慈悲去濟別人,你能夠以啟發了大慈悲心要去救濟別人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所說的,只管自己,不救別人的心,不就能夠清除掉了嗎?對的,這話沒錯。但是噯!還有問題,所以他說,由於能夠修習慈悲,啊為什麼慈啊悲啊?就看到利他須要這個大菩提,這個是沒錯,你能夠以策發大悲心,把這個大慈悲心策發了以後,就不會陷於只求自利為足的這個心,但是啊!你沒有求佛位,所以對於這個不求佛位的這個心不行啊,還沒有滿足,而且除了前面第一條所說的,沒有其他任何法門能夠在這地方補救,是的你現在是要大慈悲,是啊你大慈悲,由於你慈悲心是起來了,然後你要去救別人去了,因為你有這個慈悲的心,推動你去救人去了,你人能救得起來嗎?救不起來。天下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慈悲心,可是啊偏偏啊那個母親管那個子女啊,是一萬個當中,幾乎一萬個都管不好,所以單單那個慈悲心是不夠的,由於慈悲心還要另外轉一個彎叫策發,所以它真正重要的,歸結到這個地方來說,我們所謂的發心,不管你那一個理由,它最後真正重要的話,是對於佛這個位次,佛這個果位啊,要求證得,這個才是發菩提心最重要的發心的中心。這樣平常我們常常說,噯啊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真實內容,真正能夠如理如量完整認識的是少之又少,既然了解都不了解,你怎麼個發法?這是所以嘴巴上面是到處都是,真實內容是希見,有如鳳毛麟角,現在這個地方,一一把它辨別清楚。【「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再說只求自利為滿足這個的心,這種心也同樣地也要遮止的,不是不要遮止,要遮止的,不過呢,這個小乘啊脫生死啊,就算對自利啊,自利還只有得到很小的一分功德,就是自利本身都不圓滿,自利的本身都不圓滿。【「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  現在我們退一步,就說那個自利來說吧!對不對?小乘不是不要自利啊!但是小乘的自利,本身都並沒有真的利啊!因為不圓滿嘛!對於三有,就是淪落在生死當中的這個種種過患,雖然小乘解決了,但是跳出了三有以外,你成空持戒你不能動彈的,在這個地方,這個缺點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你實際上你還並不圓滿啊,所以真正就自利來說要想圓滿啊,還只有佛的法身,而不是聲聞緣覺所證的,所以你經過這樣,不管是求自利求利他,單獨求自利,單獨求利他,一定要證佛的功德,求自利,利他也要佛的功德,現在這裡說,單單求自利,對不起三有雖然跳出來,但是呢?在寂滅當中,你不能動,所以自利不圓滿,你要求利他,雖然你有大慈悲心,你慈悲心是有,但是呢?你沒有能力把他們救出來,單單發那個心,沒有用,所以有了這個大慈悲心要救他們起來,還一定要有佛的智慧跟威神,所以你為了
利他,你一定還要成佛,這個很明白,所以不管從兩方面來說,你要了解。「故於佛德淨修信已。」你一定要努力的修,淨修,然後啟發淨信,那個時候才能夠真實的見到,喔!沒錯!沒錯!不管是你自利,利他單獨的。「況云利他即辦自利。」進一步更說這個利他就是你自利,這個自利就是利他,噯所以就這樣的微妙不可思議啊!【「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最後說出來了是不管是利他自利,兼辦二利,不得佛絕不可能圓滿,這一點你看見了以後,自然你不會退墮小乘,現在看見沒有,所以真正了解這個教法,不管你目的為什麼,你要求利他,對不起要成佛,你要求自利一定要成佛,你要自利利他一定要成佛,要利他自利一定要成佛,不管你怎麼講,有一個例外─無知,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說我們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把學我看成學佛,這個話是容易講,但是你們務必要內心上深深地體會,你把學我看成學佛你就完了,然後自己看了佛經,覺得懂了,然後懂些什麼,根據你自己的解釋認識的然後從這條路上去走的話,那走上錯路去了,就是這樣,所以你,為什麼他這麼重視那個傳承,有了這個傳承,還要經過像印度當年這個辯論是為什麼,他還要在這個裡面你仔細明辨,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晚上,我聽了幾堂課,我愈來愈歡喜,以後你們不要擔心啊,唉呀我講得支離破碎,我歡喜的就是這個支離破碎,就在這個支離破碎當中,我們能夠慢慢地進步嘛,因為這是一個現況啊,如果你這個現況把它抹剎了,閉上眼睛不看,請問你學的什麼呀?對不對?我們都是學想像當中,想像當中不要學,最好想像人造衛星,都沒有用,人造嘛自然地多好嘛,你就想這個,所以我一直舉這個公案,啊我們千萬不要學那個老公公,老婆婆,六祖都不要學他,要學要學佛,說實在的,佛前面的那個六年苦行我也不願意學,學他幹什麼?我只學他最後坐在那個尼連禪河邊,抬頭一看,我這麼一學就會了嘛,這個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清楚,我們一定要把眼前實際的狀態,認得的清清楚楚,拿什麼東西去衡量?就是拿正法,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呢學圓滿的教法,一方面把我們現在實際上,內在的狀態是什麼?擺在這個地方一一衡準,那時候你就有機會淨化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教法你學得再好的話,那就變成什麼?那這些人講講道理的,修行沒有用,千真萬確,因為這樣的關係,既然是講講道理沒用,那好好好!不要學了,去修行了,結果盲修瞎練,不管走那兩條路子,愈修愈遠,教法是愈來愈衰,自己呢?每況愈下,啊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把握住了,喔!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現在續繼下去。【「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再說前面二樣東西,前面是第一個是什麼呢?看見諸佛菩薩的威神或者聽見,第二個呢?雖然沒有聽見看見而聽見那個教法上面,這二種發心呀,他並沒有說慈悲所引呀,不但是這個地方,而且其他的經論上很多地方看見很多佛的色身,法身,啊然後呢,要引發這個菩提心,他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喔,說二句話喔,後面儘管說你發了這個心,怎麼樣去修的時候,一定要經過那個慈悲,可是引發那個心卻不一定,所以他每個地方分得非常細,非常細,看你了解了沒有,眼前容或你們不太了解,所以要好好學下去,學下去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呢就是你對這個學的方式,理則方面,非常清楚,第二個次第是一點都不會亂,而且絕對的正確,所以我們啊有了這樣完整的認識,才不會把事情混淆,像剛才的譬喻當中我們才不致於燒起大鍋菜來,連根帶泥,農藥通通塞到鍋子裡面去,我們才可以避免這個毛病。繼續【「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  啊說!第一種的發心,他只是看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並不由於悲心,下面呢?由於發誓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是為利一切有情,他這二種都是發心,而且都是正確的。【「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這個二種,不管那一個都是在發心這個範圍之內,你正式的發心是這樣的,但是,【「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這個地方說明這個,說真正圓滿的德相,是這個樣的,引發的因,可能是單單單獨這一個,由於這個引發,可是這個引發進來了以後,單單靠這個的話,不圓滿的,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這樣的,沒有一個例外的。譬如我們來念書,絕對不是說把所念的書的內容樣樣知道,樣樣知道,你還念什麼書?你這是總有一個原因,覺得這個好然後進來,進來了以後,然後再引導你,使得你要學的內容圓滿,現在這地方也是一樣,說圓滿的德相是什麼呢?單單量質以二者當中任何一個都不夠,一定要把二者都圓滿,不但要利他還要自利,也必不可少。【「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這個就是最後的結論,這是說不管你自利也好,利他也好,自利啊還要利他,利他啊還要自利,所以這個現觀莊嚴論上面,現觀莊嚴論就是大般若經的藍圖,說啊,喏我發心為了利他,為了利他啊!那個時候要求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就是你自己證得,所以一定包括自他二樣東西都圓滿,這個才是發菩提心圓滿相,引我們進來的是其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是幾個,可是究竟圓滿的時候達到這樣的狀態,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了是第一個。那麼第二個【「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
而發其心。」】  第二個解釋一下,種姓圓滿,種就是宿種,平常啊,我們這個啊種姓族,換句話說這個人善根夠,這個人大乘種姓,這個小乘種姓,這個因種他圓滿,不但因種圓滿,然後他現生啊,還有善友攝受,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各式各樣種子,這個種子,要想圓滿的話,還要其他的各式各樣條件,這個條件當中最主要的,裡邊是裡邊的宿生的種姓,就是你的種子,外面外緣是善友攝受,這個善友包括了二樣,上面的善知識,中間同行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所以這個僧團真正重要就是在這裡,這個僧以什麼正勝義為主,現在我們學習隨順於他的,然後呢?悲愍有情,而這個心一定是什麼自利利他,所以這個心所緣的,宿生為什麼有種姓呢?增長一定要靠這個悲愍有情,所以滋長那個心,以及宿生培植這個心是這個,你要想悲愍有情,圓滿這個功德的話,一定要在生死當中,所以不厭患生死難行,這個四因發他的心,說這個不厭患啊!就從文字上面看,就從表面上看是很難,唉呀現在做一點小小的事情,這麼麻煩,叫你不厭煩呀!真做不到,是的,從表面看是難,所以他處處地方把這個道理說,讓你看到裡邊真實的意義,你了解真實利益,有這麼無邊的大利益,你這個心就提起來了,更深一步,你再深一步探索的話,你發現,嘿!只有這一條路,你怕難而不走這條路啊!這個痛苦是無量無邊永不解決,你走這一條路雖然難一點的話,一點小難啊!把大問題都解決,所以你得到正確的正見,愈深入最後愈發現,唯此一條路最佳最好最容易而且,哪這詳細的內容,後面會一一,所有的大經大論每個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三呢【「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叫做自力,自己的功力。第二【「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第三
【「昔修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  第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  四個力是,【「依此四力而發其心,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這就是差別。【「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  像我們上面正確的了解了整個佛法,以及特別是大乘佛法,現在是將近隱沒的時候,目前這個狀態是惡濁世當中,最惡濁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候了解了,去至誠發心更是難能可貴,不但難能可貴,更是功德無邊啊!我們要了解,不但是功德無邊,而且難能可貴,為什麼難能可貴?你想啊,在這樣難的情況之下,得到這樣無上的寶貝,試想你們諸位如果說在絕端困難之下,譬如說你生一個必死之病,居然人人去找,被你找到了,你是什麼!你會寶貝得不得了,一心一意拿這個藥來治你的病,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當依善士聽大乘藏。」】  應該依大善知識聽聞這個真正的圓滿的教授,【「諦思惟等,勤修加行。」】  啊要認真地思惟觀察努力去修啊,【「非唯他勸非隨他轉,」】  不是由於別人,【「非為仿效其規式等。」】  不是仿效規式,在這個仿效規式很容易,我們啊!唉呀!乃至唱念這個人唱念啊!這個樣的,那個人唱念那個樣的。好一點的持戒,喔他們的規矩怎麼好,我們這個規矩,這個是外表形式;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內涵,小乘制戒的心意尚且需要內涵,何況大乘根本在此,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我們必定要有自力至誠發心把那個根本建立起來,為什麼啊?這是菩薩的根本,這是菩薩的根本,關於這個道理,譬如自力他力,好像自力是宿生的,宿生怎麼來的?還是努力積累的結果啊,所以有了固然好,沒有!你只要這一生努力肯,不要聽別人那就對了,聽別人什麼,人家講有的,書本一合,好了!啊,在那裡啊?或在書本裡或在人家嘴巴裡,這個不算,現在我聽見了,牢牢得記在耳朵裡,擺在腦筋裡,從他的嘴巴裡,到了我的腦筋裡,我看了這個書,從書本上,經過我的眼根進入我的腦筋,你一心一意能夠這樣深入的話,這就變成自己的了,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這樣,這個才是堅固的,要不然啊!聽得時候有,等下就沒有了,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樣的方式去把根本建立起來,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啊,不共的部分,上士道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麼,他一開頭啊,一開頭啊,說啊在二百零六頁,你們注意一下,這個概念一開頭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地方的,他那個主要的題目,是說明入大乘的門啊是發心,入大乘門啊是發心,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就特別說明一點在二百零六頁上面,第一行說「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說關於這件事情啊,一定要獲得確定的見解,這個確定的見解分二部分,一部份這個內涵本身你絕對不能弄錯啊!絕對不能弄錯,然後呢?對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要產生確定不移的信念,那麼就第一點來說,解釋下面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要種稻子,那麼種稻子的時候啊,他要把那個稻種出來啊,有幾個條件,譬如說稻的種子啊,然後呢?要種在這個田裡邊啦,而且種的時間,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時候啦,那麼還要有水啦,還要有肥料啦,那麼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兒,那麼稻與芽長起來,乃至於稻的種子就可以收穫,這樣,這個裡邊有一個事情是特別重要,什麼是稻種!稻種!因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妳這個問題,不能把握得住的話,你儘管這個地方,有水有土天氣暖和,有肥料可是他長出來的東西,長不出稻的芽,也結不出稻的果,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辨別這件事情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一卷B面  在這地方,今天我特別要說明一下,特別說明一下,不但是發大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啊,做任何一件事,事無大小,那麼為了針對我們目前的一般的修行來說,是究竟我們圓滿達成的是佛果沒錯,曉得要發菩提心,乃至於要行六度萬行,可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現在啊末法的時候不容易做,不要說在家人啊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確確很難,所以通常我們啊會走佛陀給我們的一條方便的法門--說念佛,是這是個方便法門,它儘管是個方便法門,這個法門你還是要把握得很正確,這個前面的辨別也要很正確,你了解他往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在那裡,換句話說根本的原因在那裡,就像前面這個譬喻當中,像前面這個譬喻說要種稻,你要稻種出來,是他一定田裡一定要水啊、土啊、陽光啊,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這個水土、陽光,放在這個地方是,沒有他的的確確長不出,但是單單他,因為沒有他長不出來,所以你也可以確定的說,要得到那個稻種是一定要的東西,這個是沒錯!但是單單有這個東西的話,去掉一樣東西的話,其他的再怎麼弄都不行,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萬一你雖然有了水土陽光肥料等等,放進去的是草,長出來是草,放進去是麥子,長出來是麥子,放進去的是花,長出來是花,所以這個叫共因,不是不共因,他的特質。那麼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根本原因在那裡?有了根本原因以後呢?然後使得這個根本原因圓滿;在我們業當中,有一個叫引業,有一個叫滿業,這個引業是確定,你這一生到那裡去的根本原因,滿業是然後把這個你所要的這個內涵把他加圓滿,所以如果說,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求往生,你一定要把握住往生的根本因在那裡,然後你進一步,求他的圓滿因,往生的根本因把握住了,那麼去一定去,問題只是高下問題,那怕只擠到一個邊地,擠到邊地也好啊,當然啊,我們希望擠上品上生,乃至有人提出不但是上品上生,還希望成佛哩,對啊!這個是圓滿因,就這樣那麼他的根本因在什麼地方?你首先要把握住,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話,他會產生什麼流弊呢?產生流弊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業裡邊,它有引業有滿業,你引業根本把握不住,如果你滿業雖然做得很圓滿,產生什麼效果啊,佛經也有這個公案的,修慧不修福,象身帶瓔珞,喔他做的這個因,圓滿但是不是根本,修了很多慧啊,結果人道得不到,跑到畜生道當中去,雖然那個畜生很享受,這個不是我們要的,換句話說,你雖然念佛,你念了半天噯不能往生啊,結果說不定你生天了,說不定你在人間,結果弄了半天弄個三世怨,這個是為什麼我們要辨別的,這一點很重要喔,那麼究竟往生什麼根本因,現在我們這裡先不深一層談,同樣的持戒,持戒我們要把握住持戒的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從這個根本上面再講圓滿,這點我們一樣的道理,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問題自然解決,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大乘,前面每一個地方講辨的時候,我一定把那個概念說清楚,那譬如說他本論前面辨很多,我已經舉很多譬喻,你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我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事前先要把那個事情弄得這麼清楚?因為你的的確確是要學這個方法,然後能夠得到你所要的結果,而我們現在
學的這個方法是什麼?從生死輪迴的苦海當中,照著這個辦法,所以乘不管是大小,不管是羊車鹿車乃至於什麼,到大乘的大白牛車,都是想辦法,度脫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拿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用什麼交通工具,用汽車、輪船,飛機要度脫,這個不能弄錯,有很多地方,汽車可以去,有很多地方汽車不一定去,然後你同樣地說汽車或者飛機,那麼什麼是汽車,什麼是飛機,你要把握得準,不是說講一個道理,講一個道理固然不行,你看見這個樣子,樣子也不行啊,你照那個樣子做一個,那這部汽車不會開,就算是他會開了,但是如果出了毛病也不行,所以我說一個這個上頭的譬喻,不是說汽車,我曉得,汽車最重要的是內面來說是什麼它的引擎、然後呢?這個輪胎、然後呢?車身、然後呢?上面圓圓滿滿的車篷,裡面講沙發舒服等等,這個裡面你要抉擇最重要的根本因是什麼,根本因啊這個引擎最重要,這個不能出毛病,對不對?第二個這個輪胎車身,一定不能出毛病,這二樣東西出了毛病的話,你如果弄得不正確的話,擺在那個地方可以,你玩玩可以,開出去的話,馬上出毛病,至於車身本身不圓滿一點,不舒服一點,那沒關係,這個概念我己經說過很多次,啊!這樣,那麼所以這在個地方要進入上士道,萬一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的時候,這地方請大家注意一下,千萬你們不要說,唉呀,我只要學念佛,學這麼多,幹什麼?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曉得這句佛號怎麼念,所以信願,信些什麼?願,願些什麼?所以信願,信應該信些什麼?應該願些什麼?不是說我信過了就算了,我願意就算了,那麼在以前容或我們不懂,但現在,從道前基礎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那麼整個佛法跳出生死輪迴都是講這個事情,因為生死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那麼現在特別指出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如果不認識這一點的話,儘管你念佛,念佛也沒有用,因為念佛的目的,告訴你清清楚楚什麼,這個世間是苦啊,一無是處啊!所以你現在只有修學佛法,修學佛法要這麼多條件,哪,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條件不具足,所以那個時候你只有用這個方法啊!條件不具足告訴你,修學佛法的條件不具足,所以給你最簡單的方法,給你在最簡單的方法當中,你不要忘記,這圓滿因不具足,不是說那根本因沒有喔,如果你根本因也沒有的話,剛才說的,啊這個就像那個種田一樣,啊這個土地比較瘦,然後呢,這個水份不大夠,然後肥料不大夠,那多多少少還可以長一個稻子喔,根本因沒有的話,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種下去的是草,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呀,所以他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說生死就這一件事情,那麼生死的根本在那裡呢?這我們要把握得清楚,就這樣,同時為了策勵你解脫生死之前,應該有些什麼準備,這些概念都要清楚,所以你前面愈清楚不要急,你能夠順著這個次第來做的話,將來這個結果愈圓滿,這點原則特別說,當然最起碼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後最圓滿的佛果還是如此,再退一步說啊,我現在只希望想學袁了凡先生一樣,怎麼改善自己命運,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達到,但是你同樣在這裡面,一定要把握得住二樣東西,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圓滿因是什麼?這個就辯就辯在這裡,不要弄錯,不要弄錯,那麼為了使得我們得到正確的認識起見,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找圓滿的教授,現在我們己經了解圓滿的教授,有的,絕對有的,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條件是什麼,他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大慈悲心,他不但有這個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曉得怎麼解決,不但曉得怎麼解決,徹底圓滿曉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這個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所以不是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圓滿教授,問題在那裡,還是在我們自己,這個概念你一開頭一定要認識,如果關於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一下本論第三個大科,如何聽聞相應正法的軌則,這個概念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了這一點請翻到第十七頁,他第一個十七頁之前面先告訴我們啊說聽聞正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個去聽,事先嘛,要先思惟他的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法師發起承事,然後正聽軌理,前面二個我們都不在這裡溫習,特別是十七頁上面說正聽的這個,正式聽聞時候,你一定要具足斷器三過,依六種想,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概念清楚了哦!那三樣過錯?這個自己好好溫習一下,在這個過錯當中,如果說你不能把他淨化的話,儘管佛是徹底圓滿成了佛,他的的確確要救我們,不幸的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啊,這個佛法就是進不來,就像一個盆,倒過來擺在那裡,不管他那個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進去,就是這種,你不願聽你不想聽,這個就沒有用,為了策發我們聽,所以他前面要告訴我們思惟聽法的殊勝利益啊,你想著他這麼好的好處,那個時候能夠把第一個毛病拿掉他,然後呢你聽的時候,你內心啊,所謂啊,等起心啊,他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自己啊有我們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記住,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來學佛,這個學佛這二個字有二個內涵,一個是學就是我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第二呢要學的對象是什麼?千萬不要忘記我跑到這來學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個廟,總覺得我要這樣,我要這樣,你不是來學哎,這種心情是什麼,心情好像跑到店裡去買東西一樣,我以前小的時候看見人家店家吵架,那個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在吵架,那個人跑到店裡面就跟那店裡面吵起來,那個買的人怎麼說:「老子有的是錢
,我要什麼就要什麼,」就這樣不配我的胃口的話,我就……這樣,就這樣跟他吵起來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這種味道,老子有的是錢,跑到這個來我要這個東西,那不是學的態度,這個你們要記住喔,學是表示什麼,就是我不知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萬尤其是出家,不要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個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這裡來,或者說,我付了學費,當然我們這裡不付學費,乃至有人說我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自己好像……正因為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來,你更應該認真的學啊,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享受,那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呢?你大可在外面賺了大錢,然後你去享受去啊,所以這個態度你要了解喔,你是來學的,是不懂,第二個你學的內容是什麼?你學的是佛,佛的特質是什麼?覺。你所以要學佛,因為你迷啊,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在內心當中說明了一個什麼?你在迷的當中,這個你一定是要認得很清楚啊,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果說你在這種心念當中,你覺得你要這樣,你要這樣的話,這個就像那個容器,雖然朝了天,有毒的,沒有用,那麼第三個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去細講了。
  下面呢?依六種想,前面則告訴我們如病,啊!那個病是什麼三毒啊!什麼啊當初的時候曉得名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啊,這個暇滿人身的意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然後無常這件事情應該牢牢記住,由無常怎麼引發皈依?皈依的特質內容如何?那麼再更進一步的話,進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講是的特別講那個苦,為什麼講苦?這個我們要好好的體會一下,加深這個認識,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內涵是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苦,所以要策勵我們跳出來,要跳出來,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結果找到,是的由他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因拿掉,這個苦的果就可以解決,所以由苦諦由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我們從那裡去下手,從這個上頭的話,我們進一步就認識到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在什麼?在什麼病當中?就在那個煩惱病,這個就跟前面說具六想當中那個第一個概念就有了,當初告訴我們具六想,怎麼說?假如說第一個想不起的話,下面都是空話。第一個想認識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從中士道這個上面就讓我們認識,哎呀!說我們現在千真萬確啊,真是在那個大病當中,所以在這點,大家請翻到一百七十頁,一百七十頁,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訴我們啊,他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啊,所以集諦正因就是這個惑跟業二樣東西,那個時候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煩惱,那麼這裡它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那麼煩惱的過患,大家要好好的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他,煩惱是什麼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說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總相那個不講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那個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他在轉就是這樣,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這個煩惱相,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好好的,這個煩惱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痴相當中,還在集諦,雖然我們啊認真聽什麼等等啊,是隨順出生死的,但是呢,仍舊是,如果一般狀態當中,今天沒有什麼特殊狀態的話,那個是具足了痴相,實際上不祇一個相,我一個一個分析的話,你們了解,在我們平常狀態當中,我們是什麼心裡相,第一個貪,貪這個相是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貪這個相我們容易感受到的,但是這個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呢,我們一切時處,譬如說我們坐得累了,唉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覺得今天什麼不好了什麼,這個裡頭就有貪相在裡頭,第一個呢,你要求一個舒服,喔你貪那個舒服,第二個呢,你覺得累了,或者你有種種理由啊,什麼,或者要睡一下,保護那個身體啊,或者什麼啊,那個還是個貪相,但是這個是細微,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世間人本來應該是這樣,修學佛法的人,這個是我們要去對治的,要精進去對治的,所以這個貪相,若粗若細我們都應該認得,那麼這個瞋相也容易了解,這個痴相本身不說不知道,現在說了慢慢就知道了,我們別以為我們平常當中覺得不起煩惱,在痴相當中,那麼這個慢相,這個就是在實際上這個慢相也就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但是這個慢相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之當人我之間產生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他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那麼這個疑本身,平常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懷疑嘛,要曉得這個懷疑,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他有他一個特質,平常你對事情不能肯定是懷疑,是!可是呢?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對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四諦啊三寶啊,這些東西,所以這個疑,對淨信心來說的,對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啊,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說啊呀這明曉得為什麼做不到啊,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啊,那是原來是什麼?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那東西的的確確,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下面這個見啊我們稱做利使,因為啊,這個使啊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一下就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關於這個利使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新說一下,第一個叫壞聚見,平常我們壞聚見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根本,這個東西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如果我們不要說佛法了,我們能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你的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上士道當中,尤其到後面毗缽舍那部分,我們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不認識他,我們只能這樣說,平常起來的時候,你經常都是總歸覺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我覺得什麼什麼道理,我如何如何,那都是在以我為主的生起種種概念來,這個一切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那麼同樣的,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這個東西唉!你不懂了,你會感覺到沒有強調,你懂了以後,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啊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那個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啊就不再重視他了,所以說當死的時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後,唉喔!生了病了,趕快保護它,可是前面啊,唉你曉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救去了,這個正是我不要的,生病了死了,死了正好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時候,你不會去求醫生去治那個病,只說唉呀!趕快阿彌陀佛你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會去想,找醫生了吧對不對?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講的,所以它儘管道理沒有講的道理,可是告訴你這個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認識那個的話,從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你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所以說這個第二個什麼叫邊執見?這個邊執見平常總是說啊這個常啊、斷啊、常啊、要注意啊,這不是普通常斷,這是由於什麼由於計著這個我,所以計著這個我以後的話,它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恆常不變的,平常我們講靈魂講靈魂就是這個樣的,好像一個人啊從這個房子裡面,搬到那一個房子裡面,這樣,那麼有人會問喂有人會問了,不是講那十二因緣圖當中是這樣嗎,他只是個譬喻真正佛法裡面,並沒說像靈魂有這麼一個東西,跑到那裡,這個道理,我們慢慢以後再去說,如果有這種情況叫常見,這個到後面我們再深一步去說它啊,那麼,至於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的話呢,如果不了解你關於這個常見,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總之你只要把握住念佛的根本因,厭惡這個生死,厭惡這個東西,我這個的東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以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的,只講究所謂科學上大部份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人嘛就是這樣,死了以後就完了,曉得這個斷不是指這個以外的事情這個特別的下面啊,二樣東西,見,見解的見,見取跟禁戒取,在我們平常啊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最容易,看看它的定義是什麼?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叫見取。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二卷A面  「見取」的定義是「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這是特別針對解脫果位的見解而言,指外道對究竟目標的認識錯誤,執著這些見解以為是最殊勝的,所以又稱「非果計果」。實際上要達到什麼果位才是正確、殊勝的呢?至少要阿羅漢果位以上。
  「戒禁取」是「謂緣壞戒、可捨之戒(指外道的牛、狗戒這一類),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戒禁取特別是針對中士道中究竟解脫煩惱的特質來說的。戒一定要是佛戒,除了佛制定的戒以外,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佛戒的內容我們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哦!佛制戒的目的是解脫煩惱、出離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不要因為自己受了戒了,就執著戒當中是這樣說的,因此和別人起爭執,認為「我持戒,你不持戒!」本來持戒的目的是淨化煩惱,結果你因為戒而增長煩惱,請問這樣「持戒」到底是在煩惱當中,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這些概念要清楚。
  剛才說到先掌握根本因,然後才是圓滿因。一開始持戒就想持清淨是不大容易的,究竟來說,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戒清淨,那是何等不容易啊!所以對於圓滿因的確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這個因要正確不誤。不要說:「唉!要到二地菩薩才可以啦!當然我現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經錯了。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這是個重要的概念。
  戒主要的功效是破煩惱現行,所以假定持了戒,煩惱卻在增長當中,那就走錯了,因為根本因沒把握住,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暫時不在形相上面太在意,將來條件夠了,形相上也是要一一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是掌握根本因,就是所謂「智」這個特質||要認識煩惱,淨除煩惱。
  如果把握住這一點,就曉得念佛就是在這一個法則當中,參禪也還在這法則當中,都是以戒為根本。以念佛而言,真正根本因把握住的時候,一定是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就是真實淨化煩惱的心,這就是真正在持戒,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了持戒、念佛。參禪的人不管參的是「什麼是你本來面目?」、「什麼是無?」、「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它,當找到了那根本,要把它連根挖除。實際上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起心動念之中。所以參禪就是用這個方法,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念上,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最後找到了執著的根本而破除掉,這正是在持戒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如果把握淨化煩惱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就對,如果把握不住,那都是在戲論。平常我們說戒禁取是非因計因,見取是非果計果,說了半天,根本的觀念在這裡,所以特別跟大家說明。
  當把煩惱的行相認識清楚了,就曉得平常我們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得病,還跟人家講道理,愈講道理是愈錯,病是愈弄愈深啊!學了佛法,還在這上面轉,轉些什麼呀?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煩惱的行相。了解了煩惱相,就能真正很清楚地感受到:沒錯,我在無明大病中。有了前面這個力量,自然而然能夠推動我們去認識、淨化煩惱之因。
  現在把煩惱的生因也重新溫習一下。一百七十二頁第一行:能生煩惱的因有六個,「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這個就是煩惱的種子。前面講業果時提到異熟果、等流果,現在就可以融貫起來了:當異熟感果之時,等流一定同時現起;境界現起的時候,為什麼心裡有這種狀態?那就是從以前串習來的,所以煩惱的隨眠就是一種等流因果。這在十二因緣中,觸受是第一重因果,當受現起的時候,一定又有愛跟它相應。「愛」支共有三種:對歡喜的叫「不離愛」,這個是貪相應的;對不歡喜的是「乖離愛」,瞋相應的;對於不喜歡也不討厭的,這個就是跟癡相應的。愛支就是煩惱的隨眠,用哪一個定義來解釋它都沒關係,你一定要認識這個心裡的行相。
  隨眠生起的時候還要有一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得很清楚叫觸受,然後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根、境、識三種和合生觸,所以煩惱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猥雜是指引生煩惱的那些人,也就是惡知識、非善友。善知識和惡知識的判別就在這裡,當境界現起的時候,譬如看見喜歡的東西,假定當時有你很尊敬的人(譬如師父或老法師)在,你的心就不會跟它去。反過來,若在場的是平常的人,也許他就會鼓勵你:「這個東西好!」你就隨著煩惱轉了,所以對善、惡友要辨別得清楚。
  猥雜(惡知識)、言教實際上就是從順生煩惱所緣本身(總相)所別開出來的幾個內容。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修學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大家注意,惡友不是跟你吵架、打架的對頭,而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人。平常你和他在一起,大家很好,他告訴你:「這裏的師父老逼著你!」然後兩個人偷一點巧,聊聊天,偶爾也給你一點好處,那完了,這是惡知識!這個要了解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概念就在這裡。惡知識會寬慰你:「某人哪!你現在怎麼樣啊?我們是凡夫,他要求的條件太高……。」你聽了就想:「對啊!我就是個凡夫!他要求我這麼高的條件,對我是不行啊!」這是最危險的事情。
  我們應該了解: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趕快努力!菩薩都那麼精進,我這個凡夫再不精進那就完了!並不是叫我們現在就學菩薩一樣捨頭目腦髓,菩薩有菩薩的精進,我們有我們的精進,精進的內容不同,這要分別得很清楚。菩薩的精進是捨頭目腦髓,現在我們做得到的精進,是見了面就互相提策。阿底峽尊者就是這樣,不管看見什麼人,見了面他一定問你:「你現在生善心否?」換句話說,碰見了以後他會說:「你功夫怎麼樣啊?是不是正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啊?」這樣就對了。或者我們還摸不清楚師長教誡的內容,想了解那時候的心相是怎麼樣的,這樣去和同行切磋就對了,我們要從這地方去體驗,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
  言教指「聽聞邪法」,這個就包括很廣了,現在的人極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聽聞邪法中,邪知見實在是好可怕!不管是報紙、電視,乃至於很多的雜誌等等,處處都是。雖然說大乘要廣學一切,等到我們慢慢摸著根本因了,以後才忙圓滿因,這個大家千萬注意,否則本末弄錯那就害了。還有串習、非理作意,這兩個對我們眼前的修行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下手處。
  以上就是生起煩惱的幾個主要原因。如果能夠把煩惱的行相,跟生起煩惱的原因認識了,平常心裡面多去觀察、認得它的話,要修行就比較容易了。此處是從煩惱的生因講,後面是從十二因緣講,現在我們把這兩樣東西連在一塊。
  十二因緣告訴我們:無始以來一直隨著無明,由無明而行,行而識,已經種下了無量無邊的因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它既沒有感異熟也沒有對治,所以本來一定會感生死的果。但是感生死還要有個條件──俱有緣(就是一個圓滿因 ),那就是愛取,愛取就是煩惱。以前由於煩惱而造業留下識種,但識種不一定感果。當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你以原來這個煩惱跟它相應、滋長,那麼到時候就會感果了。既然我們修學佛法,要跳出生死,所以面對境界之時,心裡就要很清楚,勿再以愛取滋潤它。
  這裡講煩惱的生因,是從煩惱的所依跟所緣境界現起來說明;這在十二因緣當中就說得更清楚。當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就生觸,觸了以後就會有感受。我們一切時處都在感受當中,下面緊跟著愛就來了,煩惱就是在這時候生起來的。我們要認識煩惱的話,煩惱的行相不外乎前面說的五鈍使、五利使,通常一定有見解或者習性在裡頭,或者兩樣都有。這裡千萬注意,不要說:「我現在煩惱還很重啊!做不到啊!」就因為煩惱很重,所以才要修學佛法去認得它,這個是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認識煩惱的話,不管做任何修行都是浪費時間。如果你覺得現在種了一個種子下去,將來它就會感果。能夠這樣我還是非常讚歎,有很多人眼前能力不夠,就是沒辦法,所以佛也只能給他種一個善根,我們當然不願意只是種種善根,所以要認得煩惱。
  認得了以後下一步應該跟它鬥!如果不鬥煩惱的話,持戒沒辦法真正的清淨,所以要修行就必須要鬥煩惱。本論第一九八頁有一句話:「現在於內與煩惱鬥」,這個「內」字就是要往內心看,不要老看別人不對,我們的煩惱都是這麼來的。當境界現起,以前無始相應而轉的等流因果就現起來了,所以相應的你就愛,不相應的就瞋,這個都在癡相當中。現在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看看自己內心的狀態是與煩惱相應的,還是與出離煩惱相應的。當你覺得別人不合理時,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就從對境當下把煩惱降伏,所以叫「現在於內與煩惱鬥」,「不鬥煩惱戒不能淨」,這是戒的真正特質。戒的真正的目的就在調伏煩惱,如果進一層要想學定慧,那更非從這地方下手不可,如果煩惱不能清淨的話,「畢竟漂流生死」。
  至於怎麼持戒,下面說「以念正知而為防慎」,我們現在要練習保持正知正念,煩惱只要一出來,馬上就用正念知的矛來刺它。所以說菩薩要大瞋,他所瞋的就是煩惱。所以論上說:煩惱生起來,應該不能忍受啊!我們現在卻是「忍非所應」,不應該忍貪等煩惱一大堆,我們都忍了,還歡歡喜喜;應該忍的修行,卻偏偏做不到,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應該要努力的。
  我們現在還不一定完全懂得如何跟煩惱鬥,正因為不懂更要努力,所以此處說明如何學戒時,先不講怎麼持,而是先告訴我們破戒的四個原因。在一九五頁,四個犯因當中第一個是無知,要對治無知的話,要多聽聞多了知。可是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就是不知道啊!如果碰見這種情況,自己心平氣和地想一想該怎麼辦,不論懺悔、皈依等等,整個都繞著這個中心轉。
  聽了道理以後注意,千萬不要拿道理去衡量別人,這樣就完全錯了。那是無價之寶,你卻把它丟在水裡。古人有一句話叫「買櫝還珠」,有一個無價之寶,用一個非常美的木匣裝著,有人跑去看,覺得這個裝飾用的木匣很好,就買了。買了以後打開來,看見裡面有一粒珠,不認得,就說:「我要買的是漂亮的木匣!」就把珠還給人家。那是個笑話,但是是我們現在應該注意的。(以上複習)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二卷B面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一十頁,上次我們已經把如何發生此心的道理,前面以什麼因而發,以什麼因、那麼四因四緣四力等,然後呢?其次有了這個因,我們要發,那麼發的時候這個因策勵我們要發這心、策勵我們推動的力量有了,進一步怎麼修啊?雖然有了這個力量,你不曉得方法去修的話,我們雖然很著急,但是不能如理的生超,現在我們平常有很多人啊,是宿生善根所使,他對佛法或者修行,或者出家非常好樂,然後一番的好心出了家,但是不了解出家怎麼修法,所以往往把宿生的善根
平白的浪費掉了,現在這裡大菩提心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所以我們現在幸運而這樣的次第來,有推動我們發的心,進一步呢?我們想修這個菩提心怎麼樣,它下面告訴我們,俸承,那這個修法有這樣的完整的俸承、這個俸承是從我們世尊啊!代代相俸,中間沒有斷過,兩樣東西沒斷。一個完整的教授,說明這個道理,以及各位祖師修証的內容,這樣所以這個完整的俸承,如果我們只要如理如量的去做一定可以做到,做到的結果,就是圓滿佛果,這是我們確定信得過,要了解的,在這地方這個傳承先說明,這個傳承又分兩方面,這個兩種實際上不是絕然不同的,而是說兩者各有它的特別的功效,通常我學的時候,我老師就告訴我,這兩種彼此間你屬於那一種類型的人,先學那一個,學了這個做為右手,左手來輔助它,先學這個,另外一種,然後呢另外那一來輔助它,這樣的互助幫助的話,產生的功效,以及達到內容堅固等等啊,是可以達到最完整的程度,那麼下面這兩種說一下,第一個,修七種因果教授,第二個依寂天佛著述所出而修。就把這兩個俸承再說一下,這地方七種因果啊,我們通常說的叫六因一果總共加起來一共七個,現在我們看第一種,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因心者從知毋生,是為七種。那麼,它這個果是什麼。就是大菩提心,所以大正等覺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這個生起,這是要求的果,那麼這個心從那裡生起呢?就是這個心的因在那裡呢?這個分上下面,這個心從增上意樂,那麼這個意樂從什麼,從悲,悲從慈,這個是一個個次第,換句話說,你要這個果,那麼得到這個果的因,那就是下面這樣,所以到最後推到從知毋,從這個第一步一直最後因─果,因─果一步一步上去而產生大菩提心,平常我們說的大菩提心,大菩提心,這是個名詞,我們有這個認識,現在這個地方大菩提心,他告訴我們哪,你怎麼樣的次第從這個因必然的上去,走對了感得這樣的果,現在把這個分兩個子目來說明它,(一)於其漸次另發定解,這個七個有它的修學的必然的次第,這應樣一步一步的來,你對這個先要產生決定的見解,很多地方我們平常,常常說產生決定見解,產生決定見解,這個決定見解實在很重要,我們修學佛法常常是聽見了,唉呀!急急忙忙的去修,就想得到這個果,卻不知這個果,一定有他必然的因,如果是你不了解這個正確的因那絕無可能,你了解了照著做才有可能,所以平常啊,是我們因為對這個不了解,所以才把自己宿生的善根,一生的好心啊,也可以說啊都平白的浪費掉,非常大的可惜,所以,欲速而不達,毛病都犯在這裡,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因果的必然啊產生決定的認識,那時就沒有一點教訓,心裡沒有一點疑惑,心裡這樣的勤勤懇懇真真實實的做去,那麼你走一步就有一步的結果,這個次第所以我們一定事先先認識,否則你急急忙忙的話不行,在一開頭的時候就說了,正修的時候,隨遇什麼緣你就去忙忙撞撞去做的話,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句話,我這裡又特別提一下,在座不乏很多久修上座,或者雖然出家不久,但是早在出家之前早就已經接觸了佛法,請問弄了多少年有什麼結果,我想大部份人都感覺忙了半天總覺得噯!你好像沒有吧!在這個裡邊,在這裡邊嘛!忙了半天,沒結果就算時間不太久的話,你仔細想想看,往往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為什麼根本的原因都在這個上頭,就是你一開頭碰見了,你覺得好的呀!馬上去修,就它正確的內容如何,不知道,整個的特則─什麼,不知道,知道了以後它的本末摸不清,本末之間,彼此之間如何配合不清楚,然後呢?就算你弄清楚了應該達到什麼樣的量也不了解,就這樣,所以啊!東碰西碰,你說他沒有嘛!好像有一點,放又放不下到那個時候!噯呀!自己又覺得很好,但是呢跨跨不上,換句話提又提不起,這個處處地方是這個情況,所以在這地方特別提醒一下,我們務必要把這個弄清楚,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次第,然後照著這個次第呀!正確去修,是第二步,現在下面說(二)示大乘道之根即是大悲,前面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這個地方說根本是大悲,請間這個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樣這是兩樣,如果是兩樣的話,那麼有衝突,如果是一樣的話,它為什麼要重複又講,大家有沒有想起,如果看過的話,對不對,前面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現在這地方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到底這個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樣或兩樣,那麼下面第二個,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這個下面哪說其因果是此因果的道理,這個題目講到那裡的時候再來解釋它,先把第一個說一下,第一個說大乘道的根本呀!是對著整個佛法的總綱來說,佛法的中心就是大菩提心,沒有錯而是進入大乘的根本內是大菩提心。這是總的沒有錯,那應大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呢?發那個大菩提心是前面那四個因,發那個大菩提心前面的四因不一定要大悲,所以你因為看見聖教衰退了所以呀!
  你啟發,所以這個大菩提心跟那個大悲,不同樣的,不同樣的,然後呢?前面由於這個幾種原因而策發你那個大菩提心以後可是策發的是什麼,你覺得你啊要學佛啊!你要成佛啊!就是這個願望,這個希望,但,這個希望呢!是不是具體了,沒有具體,這個心本身還是個凡夫心,進一步怎麼樣,,達到你所願望的一樣的內容,那個時候啊!它不僅僅是前面我想,比如說,假定我想就等於成就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我們都想成佛或者說我們都想把一切痛苦去掉一切快樂成就,想了半天行不行啊!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單單想不行,因為你想所以啊!你要找怎麼樣才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對了這個方法如理去做了,那個時候,你的目的達到了,若去掉快樂得到,那麼現在這裡也是一樣,你由於前面這個原因又想我要成佛,那麼怎麼樣才能夠達到你要成佛的這個心,要成佛那就是大菩提心,現在啊!那個要成佛,大菩提心的那個根本啊!換句話這個因主要的根本原因在那裡,大悲,大悲所以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彼此之間並不衡突,而是必然的層次的關係,必然層次的關係,譬如說我們遠遠的看見啊!這個山,而我們啊目的是要跑到那個山然後呢!一跑到那個山腳下,上去的時候啊!你不覺得好像那個山不見掉了,實際上你正在那兒往上面一步一步爬上去,在爬那個山,現在就是這樣啊!前面你整個的目的,像看見那個房子,然後呢?你動作那個房子下面樓梯上面一階一階上去啊,正是你到那個子裏邊去的時候,現在這個大悲啊就是啟發大菩提心的根本而大菩提心,也是大乘道的根本,所以說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那麼現在這個分幾個道理來說一下,為什麼說這個根本是大悲呢!分三部份,初、中、後,那個大乘道整個內容啊分幾個步驟你來看,不管那一個部份來說,那個大悲都是最重要的,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一開始這個悲心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大菩提心是什麼,你了利樂一切有情,包括你自己在裏頭,你真正要意樂他,一定要把他從生死苦海當中救出來,那個時候那叫大菩提心,所以假定你有了這個大悲心,所以大悲的話,要把一切人的痛苦解決,一切人的快樂給他,所以如果你個悲下劣,啊!我這是給幾個人其他人不給,那對不起!你根本就不相應這個心,所以它說要想發這個,把一切有情從生死這個決定的誓願啊!一定要圓滿的大悲,如果這個悲不足的話,或者差的話,那不行,所以啊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這個所以說呀!要把度眾生的這個重擔一肩擔起啊!這個一定要有大悲心,一定要靠這個大悲心,反之如果說你不能擔起這個擔子來的話,那不算大乘,這個道理,然後呢?我們引經証說,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這個是引無盡慧經上面,佛說得清清楚楚菩薩大悲是無窮無盡的,為什麼啊!它是根本的引導,就像人的呼吸一樣,那這個是根本,那呼吸停止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樣。下面另外一個經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白,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這個經上面啊!這個天子跟文殊師利菩薩的問答當中也這應說,這天子問菩薩,這個菩薩心怎麼發起,發起了以後呢!何所依,這個心啊!依什麼地方來繼續的增長來成就,說:「天子啊!菩薩心行啊!是從大悲發起,大悲的新行相什麼呢!就是一定啊!說緣苦惱有情,它悲的特是啊要把人家的痛苦除掉,假定沒有痛苦的話,那你這個悲就沒有生起的地方,所以啊他這個悲一定是緣就是看見苦惱有情,所以這苦惱有情是悲心所依的,說到這地方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啊!是的看見平常一般的人啊!他或者身上的病,或者心上的病,我們就曉得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如何對他,是心理病、生理病,怎麼講呢!身上病,譬如說他有了病了,這樣有了病了我們應該,至少應該先眼前第一步大悲不一定做得到應該啊憐憫他,唉呀!這個人很可憐啊!如果我們有這個心就對了,千萬不要拿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自己的想法,無非啊!昨天說過,都是啊煩惱之法薩迦耶貝然後呢!戒取見,境戒取見,邪見。還有一種呢!也許啊,他倒不一定身上的病,他覺得他騙你的,乃至於這種狀態,其實他為什麼要騙你,他心裏病啊!他心裏煩惱,你還是要憐憫他,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個特的話,不管他用什麼方式,你了解他這個人啊,身心都在煩惱當中,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了悲心的話。哪你至少啊這個煩惱都解決掉了,你只有有同情憐憫,你只有同情憐憫,你只有同情憐憫,所以呀說過大悲於有情,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料,終不能滿如是誓願。然後呢?我們曉得發大菩提心要成熟一切眾生,他必須要圓滿兩樣東西,福智這個福智啊!是要究竟圓滿一點都不能差,所以至極廣大,如果你不能學這個圓滿這個的話決不可能滿誓願。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料,故為轉入諸行所依。你了解了你發大菩提心為什麼呀!要救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不管是你自利也好,乃至於你自利利他也好,自利也好都必定要成佛,成佛的因一定要這個,要這個的話,怎麼辦呢?哪一定呀!要救眾生,反過來,你看見這個成佛的無邊的大利益,為了達到無邊的大利益,當然你要努力的集聚資料,為了集聚資料所以你覺得啊,這非要大悲不可,那時你的心裏面呀,就不怕難,你覺得不是難耶!所以克服那個難關啊!你要承辦無量無邊的功德,有了這個心,那麼然後呢?你為了滿這個願哪,種種的難行呀,你跟著而去做,要不然點點的事呀,你總覺得噯呀,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啊,心裏面啊,就提不起來,這個大悲心是第一個重要,你有了大悲心以後呀,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你,否則的話啊稍微作一點點事情啊,唉唷就覺得自己辛苦了,嘴巴上面的面啊!講的大乘講的菩提心,實際上心裏面啊一點影子都沒有,最可憐的,就是連他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那裡都不知道,然後呢說是說大悲,這個大悲的真實內容如何又不知道,所以說我們現在啊,很幸運的,啊曉得了,原來從這個地方開始,所以它是根本重要的,第一個,根本,初,中間呢!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功無量,見已怯畏退角不乘,嗯就說!進一步是說我們前面一開頭就是了解大悲的重要,如法修持發起了這個心,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啊!就要緊跟著行那個菩薩,大菩提心相應的行為叫菩薩行,要去行的時候啊!行種種難行,救度一切眾生,但是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邊而每一個人的行為是啊!非常的可惡啊,然後呢?你要學的也是非常的難學,多得不得了,論數量是多得不得了論時間是長得不得了,看見了以後啊,就心裏面害怕噯呀!這個不行啊,慢慢的就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能夠保持你不退的什麼呢?這是原來這個心,所以不是說開頭有了就可以,這要繼續的策發,所以啊,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說推動你的心既然是大悲,有了這個大悲乃起行,一行持時一碰到啊,你就唉啊!覺得好辛苦啊,就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啊還要有一樣東西,什麼?還是這個心。你繼續不斷的把那個心啊策發、策發、又策發,因為在這個心現起,所以在這個情境當前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對呀,這正是我要做的,這正是是我要克服的,你有這個心力,去破這個難關了,所以中間正式發了心,行這個菩提心行,或者是菩薩行的時候啊,還要這個大悲,所以啊,初發了以後後面啊!要恒修習,一直修,不是說前面修一下就算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壓捨,故易圓滿一切切資料。你能夠發了這個心以後,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管,啊!能夠這樣,然後對別人的事情啊一點都不壓捨,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樣的心裏啊!你才能夠啊推動你去做種種難行苦行而經無量始數,因為有這樣的力量啊!所以這資料很快圓滿哪!喏這個地方很重要,所以啊我們現在啊說噯呀!我要求大乘,這個心是好的,但是呢!內容不了解!實際上呢這個心!根本還沒有發起,就是覺得看見那個果啊!很好啊!覺得要那個果稍微一點點困難啊!就頭縮在那個地方啊!就不成樣子了,那所以呀!根本沒有用的原因啊,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現在不忙著說那些空話,現在要先緊要的認識這個漸次,必然的次第因果層層的怎麼上去的這個次第,你然後在這個裏邊找,說我缺那一個,在這個地方補滿了,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們啊,眼前不是急著去忙,唉呀!我要宏法啊!我要度眾生啊!法是什麼?先要知道如何度眾生。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如修次初篇云,這告訴我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料,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嗯!是現在是下面說這個菩薩己經發了大慈悲心了,由於這個大慈悲心的推動啊,大慈悲是一心只有幫忙別人,對自己的利益啊,完全不管,啊一心一意只求利益別人,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利益別人的話,幫忙別人的話,別人的種種的事情正是他要做的,他就不會怕難啊!然後呢?時間也不會怕長啊,就像做生意的人一樣。說克服種種困難,他覺得這下賺到錢了於是啊!他愈做愈起勁,愈做愈高興,這個叫見取,就是說他主要的中心啊,一定有一個原因,平常我們無緣無故啊!不會有什麼事情,當你又起來的時候,一定是為什麼啊?一定是為了這個我啊!這個我是根本,然後呢?這個我的常或者斷,所以這個邊見本身啊,也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就是邪見,是邪見本身哪,好像跟那個這個薩迦耶見哪不太一樣,細來說一定跟著它相應的,粗的來說是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那,那沒關係,總之這什麼呢,就是由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很執著,平常我們跟人家的爭論問題什麼等等啊,都在這上頭引起的,對不對啊?這個是個煩惱所以大家不要講道理啊!真正的講佛法上的道理啊!你要看看這個道理所的內容是什麼,佛法上的根本因,它所以講那個道理,告訴你哪,你這樣的話,是生死痛苦的因哦,這個道理指給你看這個,結果你學會了那道理沒有把那生死的痛苦的因認得,然後呢!跟人家吵,那完全是走上這一條路去,這一條死路,這我們要清楚,很明白的,啊!佛法的特則─智慧。智慧是什麼?就是見到事實的真像,那麼到現在為止,見到事實的真像是什麼呢?就是你之所以沈輪在生死苦海的當中的原因啊!就由於這個煩惱的主因把你綁住了,煩惱的原因就是前面那個總相,這理的別相,就這個別相當中見取你的見解,所以它叫染慧為性,同樣的你認得清楚的話呢!那個正智慧現起的話這個煩惱就拿掉了,所以不是跟人家講道理,內明就是你懂得了道理,返照自己,說噢!現在我懂得道理了,你要講的這個道理,是原來我現在起心動念,只是懂得煩惱,那不管你所講的佛法,那一點用處都沒有,那都是騙自己的,騙人用語,騙自己那騙不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見取的這個特則,除了這個以外,這所依見者之蘊,所依見者之蘊就是我們五蘊體嘛!啊把它執為最勝染慧為性,啊把它這個看得最重要,把它看得最重要,那麼五蘊當中也許,你可以把五蘊的和合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補特伽羅我,五蘊分開來的話呢?色、受、想、行、識,就你把那個身體看得很重要,這個是色那部份顏色的色,然後呢?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啊,以及最後的心識,你的心裏,執它的總相也好,執它的別相也好,在這個上頭,如果你不認得,說這個東西本身哪是煩惱的根本的話,那你講的道理啊!那都是空話,世間的人哪,本來都是啊!戲論當中,佛法而在這一點認不識的話那你就錯了,所以這一個見取這一點哪,這是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起心動念,在這種狀態當中,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最前面的痴相,當中一起心來的時候落在這個裏頭,而這個根本的話還是第一個,前面的說坯聚見,就這樣那麼另外一種呢!禁戒取,禁戒取的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緣坯戒可捨之戒,平常我們說這種啊,指外道的牛狗戒啊,生狗戒啊這一類東西,也看看它的必定啊,說及諸行動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見者之蘊,視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這地方啊!我們它的特別的來講的話還是指究竟於中道上,究竟解脫惱煩的特則來說,那麼這個戒一定是佛戒,除了佛的制定的戒以外,那都錯的,可是就算是佛戒哦,它的內容我們有的時候還不真正的了解哦!他佛戒制的目的,幹什麼啊!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道,這個才是戒的根本噢,所以大家不要說啊!我現在啊!受了這個戒啊,然後呢?這個戒當中啊!是這樣的,這個戒當中是那樣的,大家起爭執,我是持戒啊,你啊不持戒啊!那時你又犯了前面這個毛病了,啊!所以它本來這個戒的目的是淨煩惱,結果你因為弄了這東西而增長煩惱,請問你這個到底是在煩惱當中啊!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啊!這些概念要清楚,啊所以眼前啊!我們從前面剛才說根本因然後圓滿因,持戒我們一開頭就想持清淨,這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究竟來說的話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清淨啊,那何等不容易啊!所以這個圓滿因啊,的的確確我們心裏面只有一心一意說追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錯,不要說,唉!二地菩薩才可以啦!我們現在已經做不到啦!那你這個因已經弄錯了不管,那麼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那個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把握得住,啊!這個大家重要的概念,大家記一記煩惱它的主要的功效是幹什麼,戒的主要的功效是幹什麼,破煩惱現行對不對,所以假定你現在講戒,而在煩惱增長當中的話你就錯了,根本因,根本沒把握得住,這樣,這個所以在這一點哪請大家特別注意,請大家特別注意,所以這個後面的幾位將來你們都會出家的,那麼這一點要注意,不要我們說,唉看見哪,比如隨便來講吧,尤其現在啊!怎麼這個人也是那個樣,這個人也是這樣呢?乃至於我們的唱念各式各樣什麼等等的話,這個不在行相上面,暫時不在這上面注意,圓滿的時候我們一一要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根本因,就是當這一個所謂智這個特則,我們要認識煩惱,淨除我們煩惱,你如果是把握住這一點的話那麼你就曉得了,念佛它還在這一個法則當中,參禪還在這法則當中,我根本當然是這個,為什麼呢?念佛,請問念佛的時候他的心裏現在是什麼狀態,真正的把那個念佛的根本因把握得住的時候,他一定說南無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一心皈頭阿彌陀佛,這個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哪,就是啊,真實淨化煩惱的心,對了,他在持戒當中,所以這一句話包括了持戒念佛,這樣,參禪的呢!參什麼啊,什麼是你明上面本來面目?什麼是個無,啊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它,當你找到了那根本,就換句話說,這根在那裏我要把它連根挖除,實際上呢!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你起心動念,所以他這東西妙極了,就用這個方法全部精哪,以一念哪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然後呢?最後的話,這一念本身呢!就是啊!把它自己的本身,噯找到了破除的,所以這一念一直擺在這地方,它是正在,正在持弁當中,這一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人家說啊,有的人家乘成戒,有的人解戒,你如果把握得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的話,乘成我也好、解戒也好,都行,如果你把握不住住的話,那都在那兒戲論,所以這一點哪,注意哦,這個文字啊,平常我們都說非因即因,非果即果,說了個半天,但是呢!根本的關念在這裡,所以我在這地方呢,今天特別根大家說明一下,當你們把這個煩惱的這個行相認識了清楚啊,那時候就曉得了。唉呀!一點都沒有錯啊!現在我們平常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得病,還跟人家談談你有什麼呢,啊還跟人家講道理,那個道理是愈講愈錯啊,那個病是愈弄愈深哪,如果那不學佛法,那本來就是在亂搞一通,你那個學了那個佛法,你還在這上面轉哪,轉些什麼呀?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煩惱的相。了解了煩惱相,那麼前面哪,所告訴我們想當中第一想你就對了,啊!沒錯、沒錯、沒錯啊,這概念就很清楚了,所以至於他煩惱生起的因哪等哪!那麼我們有了這前面這個力量啊,自然而然啊,你能夠推動,那麼竹們進一步把那個煩惱的生因啊,在這地方也重新的溫習一下,那煩惱的生因,煩惱的生因啊,在那裏煩惱的生因,噢!這在一百七十二頁,不在別的地方,一百七十二頁的這個第一行就說能生煩惱的生因哪個所依者謂煩惱的隨眠,我們曉得,這個就是煩惱的種子,啊!前面當我們講業的時候啊,業感果的時候啊,就異熟果,等流果,現在我們可以融貫起來了,當那個異熟感的時候,現起的時候那個等流同時一定現起的,等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心裏有這種狀態,那就是以前跟著來的,所以啊!這個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什麼?煩惱的隨眠,然後呢?在十二因緣這裏講的什麼呢!十二因緣當中就是啊!前面的觸、受,然後呢:當那個受現起的時候啊!你一定哪!有愛跟它相應這個愛不是單單你歡喜的噢!三種愛,對你歡喜的東西啊!叫不捨,這個是貪相應的,對你不歡喜的是乘離─瞋相應的,對於另外一種東西的話,你捨這個就是跟痴相應法,這個什麼呢?就是煩惱的隨眠,所以不管是你那一個,用那一個定必來解釋它,這個沒關係,你一定要認識這個心裏的行相,那麼這個隨眠生起的時候還要于所緣,所緣者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那麼十二因緣當中說的,所以它說得很清楚叫觸受,然後呢?下面就是跟著愛,這個觸的特則是什麼,三世和合生觸,根、境、識,那個地方我們就認得很清楚,所以它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當然,前面說猥雜言教,那個是指說對方那個人,所以生煩惱的那些人的就是惡知識非善友,善知識的惡知識的判別就在這個地方,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假定說你有很尊敬的情況,你平常看見有好看東西在那裏,你看見,噯這個師在這裏老法師在那裡?心裏面就沒有跟它去啊,反過來這個平常的人哪,鼓勵你,大家唉呀!這個好的,什麼東西,大家覺得好朋友,酒肉朋友跑在一塊的話就對,所以你們要辨別的清楚哦,這個地方的善惡知識的,實際上呢!就是前面這個順生煩惱的現起啊!哦不順生煩惱所緣本身哪將它的總相,那個總相裏邊哪,別開出來幾個內容,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修學第一步最重要的這一個,大家注意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一天到晚跟你打架的對頭,這個惡友就是如果說這個人跟佛法不相應的平常兩個人碰在一塊,唉呀!大家很好,噯唷,說這個跑到這個地方來啊,哦!這個地方的這個老師啊!這個老法師,這個師啊,逼著你然後跑到這地方啊!兩個可以偷一點巧,然後聊聊天跑到你這地方,他也我也給你暗示一點,你也給我暗示一點,完了,完了這個是惡知識噢!這個要了解的很清楚的,啊!這樣反過來是善知識噢!所以,現在
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這個概念就在這個地方,啊!就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他也寬念你說唉呀!某人哪!你啊,現在怎麼樣啊,對啊我們剛是個凡夫啊他要求的條件太高啊!什麼、什麼啊,你還聽得蠻對啊對啊!我就是個凡夫啊!他要求我這麼高的條件,對我是不行啊嗯!這個是一個最危險的事情,我們應該了解,是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要趕快努力啊!他那個菩薩都那麼精進,我這個凡夫,再不精進,那就完了啊!是的,精進的內容,它不是叫我們現在像學菩薩一樣的要叫你捨頭目腦髓,這個不是,啊,菩薩有菩薩的精進,我們有我們的精進,這個是內容裏面要分別很清楚,菩薩的精進是捨頭目腦髓,現在我們的精進呢?見了面就提起來,記不記得後面那個阿底峽尊者,不管什麼人看見了他,見了面一定向你說你現在生善心否,啊它是文字是這樣觸,換句話說我們碰見了以後啊!啊他會說唉呀你你功夫怎麼樣啊,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啊,是不是拿精進哪來策勵自己啊!對了,啊這樣,或者說啊,唉啊剛才啊,這個老師啊告訴我們哪,叫我們努力啊,這個話是對啊,可是我現在覺得摸不清楚啊,那時候心裏面怎麼樣啊!,你問他他就告訴你,這個就對了,這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驗,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那麼言教呢?聽聞學邪法,這個就包括很廣了,現在我們極大部份的就在這個地方,唉啊!這個東西實在是好可怕,好可怕的東西啊!這是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拿報紙、電視一樣東西都沒有,不要說那些報紙、電視都沒有,乃至於有很多那個佛教的雜誌啊等等,對我來說的,我也實在覺得啊這個不是根本因啊!到我們慢慢的根本因摸著了,就是圓滿因,就是這樣啊!這個大家千萬注意一下,否則你弄錯了那就那就害了,那麼還有串習,非理作意這兩個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事情,大家持別注意,啊!這個就是啊生起煩惱的幾個主要的原因,啊!你如果能夠把這個兩樣東西認得了,這個煩惱的行相跟那個生起煩惱的原因你能夠認識了,然後呢?把這個平常的心裏面哪,多去觀察,多去認得它的話,那我們修行那就比較好了,所以它這地方是從生因講,後面呢?是從十二因緣講,現在我們把這兩樣東西連在一塊,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怎麼說,說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隨著無明,由無明行,行而識然後呢這個識,因位識啊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目前的狀態,它既沒有感異熟也沒有對治,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它一定會感生死的,但是呢!感生死,它有個條件,俱有緣,換句話說我們後面說的,它一個圓滿因,啊!那是什麼呢?就是啊耶愛取,這個愛取什麼,就是煩惱,以前還,由於煩惱而留下這個識種,但這個識種不一定感果,而你眼前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啊你把這個原來這個煩惱跟它相應的話,那麼到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它會感果的,現在我們既然修學佛法要跳出來的話,那時候就注意,當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境界的時候,你就心裏很清楚很明白,現在這個地方講煩惱的生因的是說煩惱的所依跟我們所緣境界現起的時候,在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更清楚,當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啊,觸,觸了以後呢,就受,你會感受,然後在這個你的感受境界當中啊,你要注意噢!啊這是十二因緣真正好的地方,就是眼前我們一切時處,這個感受,這個感受,是下面緊跟著愛就來了,那麼然後呢,這一個時候生起來的煩惱,所以我們要曉得那個煩惱相的話,不外乎前面的什麼啊!就是五頓使五利使,通常這個裏面哪,一定有這個見解在這個裏頭,或者這個習性在裏頭,或者兩樣東西一定有,那,那個時候你就千萬注意,所以平常啊,我們現在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煩惱很重啊!是的啊!就因為煩惱很重啊,所以我們要修學佛法啊,然後呢?怎麼辦啊就要認得它,啊這個是最重要的,第一個重要的概念到現在為止,最重要的你要認得這個煩惱,如果這一個不認識的話,那麼說修學佛法那都是浪費時間,都是浪費時間,當然你說我現在種了一個種子下去啊,然後呢什麼時候感果的時候,你能夠這樣的話也好,我還是非常讚嘆,佛也是這樣的,所以有很多人就是沒辦法,他不只能這樣,所以佛也只能給他種一個善根,就是我們當然不願意這樣做啦,這樣,所以認得,認得了以後再下面一步應該怎麼辦呢!就曉得啊!啊!要跟它鬥!要跟它鬥!所以告訴我們我們各方面去觀察,如果你不鬥那個煩惱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沒辦法真正的清淨,所以我們現在所謂修行,修行不是別的,主要的就是這一點,關於鬥煩惱這一點哪,現在大家就請翻到下面哪第一九八頁這個今天晚上溫習的最後的兩句話,我們把它看一下,那個九八頁上面哪,告訴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修學的時候呢!到這裏為止要講戒,戒的原則我們已經了解了。啊!所以看第二段呢,它有一句話現在於內,這字內容啊,這個地方我們重新溫習一下,是的,是的這個不要看別人,嚷我們的煩惱都是看別人看出來的,啊!現在當這個境界現起以後,你不要說他不合理,他怎麼樣,當境界現起的時候啊!尤其說因為以前無始相應而轉的等流因果現起來了,所以你看見的時候,你愈看它或者順眼你就愛,不順眼你就瞋,這個都在痴相當中,啊!現在呢!我們懂得了煩惱以後,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的狀態啊!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粗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是不合理啊!上次講過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對不起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所以叫現在於在內,在裏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樣,這個我的真正的特,所以說,你只要真正能夠持戒,戒持好了一定往生的原因,也就在這裡,現在我們了解了,戒的真正的主因就在這個上頭,如果我們進一層要想學定慧的話,那更非從這地方不可,所以這一個不能清淨的話,必竟漂流生死,至於說怎麼持戒法呢?下面一行以念正知而為防慎說我們現在真的重要的一定要保持這個正知正念,這個現在我們才是真的重要的,然後呢?因為我們煩惱已經認識了,所以它只要一出來啊!你馬上啊我們就用矛來刺它,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修的啊!就是這個樣,所以說真正的菩薩菩薩要大瞋,為什麼要大瞋呢?他瞋的就瞋這東西,所以他前面也說後面也說,這煩惱生起來我們不能忍受啊!我們現在忍非所應,大家還記得這句話吧,我們忍耐啊!不應該忍的我們都忍了,貪啊!這種煩惱一大堆,我們都忍了,還歡歡喜喜,我們不應該忍的這個煩惱啊,我們也偏偏做不到,那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真正應該要做的地方啊,而且當那個煩惱當下起的時候啊都是這樣,目前是我們現在還不一定哪完全懂得了能夠跟它鬥,但是呢!正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努力,去努力這件事情,所以後面告訴我們哪!這個正式的持戒,先不講怎麼持,他告訴我們哪我們破戒的四個原因,大家還記得吧,破戒的四個原因哪!在什麼地方呢?破戒的這個四個原因哪,我們要好像在前嘛,翻過來看前;面對不對!在一九五頁,啊四個犯因當中第一個是無知對治,你無知的話要多聞都了知,說這地方的話,我們想剛才又想起了,說想當中啊我們現在在啊大病當中,我們就是不知道啊!所以如果說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啊!你自己心平氣和的想一想看怎麼辦啊!所以了解了這些心裡啊經懺啊,整個的我們繞著這個中心轉,都在繞著這個中心轉,這樣,所以目前哪,目前哪!如果大家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要把它弄清楚,要把它弄清楚啊!這是目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啊,好在現在有那個這個錄音帶出來了,錄音帶出來那麼我們哪,照著那個書本哪,啊,經常的配合著去聞這個道理,聞的道理以後注意,千萬不要把那個道理去衡量別人,你一衡量別人,你就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那是無價之寶,啊你把那個無價之寶啊,去啊丟在冰裏了,那像古人有一句話叫買多還珠啊,他有一個無價之寶,然後呢!這個無價之寶啊!用一個非常美的裝飾的東西啊裝在這個裏邊,結果你跑的去看,唉呀說這一個裝飾的這個東西很好,你買了,買了以後呢?你打開來看,看見裏面有一粒珠,你只得它,說,唉呀我要買那這,這個珠還給人家,那是個笑話,這是我們現在應該注意的,今天晚上啊,主要的溫習呢,就講到這地方為止。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三卷A面  於是啊!他越做越起勁,越做越高興。那麼現在我們賺那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財,亦復如此。做的時候固然高興,時間哪還怕它短哪!啊!都是積聚資糧啊!就像那個經上面說的:
【「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個大悲心是什麼呢?它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而任何苦沒有一點點苦啊是例外的,它絕對不推辭任何一點苦,所以我們現在稍為受了一點苦了,哎喲!覺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覺得怎麼樣。啊!這個苦包括兩方面,身心兩方面。這樣,總之我們身心兩樣東西沒有別的,都是在什麼啊?都是在煩惱當中,我們要了解,我們只求自利都要淨化它。不過呢自利淨化它,你淨化了以後停在那裡不能動了,被別人一碰啊!他那個毛病又起來了。所以實際上沒有弄乾淨,實際上別人碰了你發現你心裹不對勁,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呀你真正要想圓滿解決自己。在任何人來碰你的時候,如果你那個「我」啊徹底淨除乾淨的話,什麼樣的碰,沒有我了,還有什麼問題。所以當人家說了一個話,昨天我們曾討論,人家說了你一個話,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惱正是說明了,哪哪哪你這個無始的冤家都在那裡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認得了淨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還得非靠這種暴惡有情哎。這個地方,我們清楚了。所以它說現在呀!是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咦結果呢?你努力幫別人啊,結果第一個得到好處的是你。還妙了!世間上面的事情,你幫了別人啊!就害了自己。這個地方,你幫了別人家利了自己。反過來,你真的為了利了自己,你卻又幫著別人。這佛法之美,天下無出其右,也無上無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樂都捨給別人,如果能夠趣向這樣的難行,這個最難的難行。那麼,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圓滿資糧。因為這個必須要的,你要成佛,必需要的滿足這個條件。你越畏縮越怕,怕的結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會掉下來的。所以你唯一的辦法─要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後面推動你的心。所以現在啊注意這地方,第一點重要的─正知見。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一點自己最清楚不過。所以說一定要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從前面這個地方觀察起,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不要一開頭的時候要大悲。哎喲,這內容太複雜,太大了。你呀!不要說觀起來做不到。就是觀啊!也是那麼多東西,無法觀啊!這是必然的次第。那麼這裡已經到了上士,所以我們也同樣要了解這個。你能夠這樣,很快?圓滿資糧,圓滿資糧就能成就佛果。所以決定得到這個一切智位。所以說哦!原來推動我們的力量,中間保持繼續深進根本原因─這是大悲。所以說中重要。
  後重要呢?【「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利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這個容易了解。這個二乘人解脫了以後,就住在寂滅裹邊,所以啊它無為坑。佛不是的,證了果了以後,盡虛空論空間是無限,論時間是無限,幹什麼?一直利益眾生。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那就是大悲的威力。所以呀!後面也同樣的靠這個。【「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今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佛雖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圓滿了,但是啊!他一直不停的,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維持多久,他就跟他相應的恆常不斷的一直在這個有情界當中濟渡這個眾生。這個就是佛的大悲威力。【「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是大悲。』」】  他為什麼能得無住呢?哪!這個主因就是,就是這個。譬如下面舉個譬喻,【「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重要。」】  啊!那麼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要種任何的收成,那個收成開始的時候啊!這個種子種下去,然後種子種下去了以後,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後呢後面的最後呢成熟結出果來,這個三個次第,現在呢?成佛的這個結果啊!呀開頭啊種子是悲,中間滋潤的這個也是悲,最後成熟的是受用的時候又是這個悲,噢所以這個悲啊是最重要。那麼下面就是月稱論師,吉祥月稱,就是月稱論師,那個下面的那個頌是在入中論頌當中有這麼一段話。【「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  這個論上面一開頭時一個讚,平常它造論前面都有個讚或者是什麼,那個平常的讚,讚佛啊或者什麼,這個論上面先讚大悲心,為什麼呀?是說因為這個悲這個東西,開頭的時候,像苗芽的種子啊!中間增長的時候像水,到後面受用的時候呢就成熟。它都要靠這個大悲。啊!所以現在那個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論的時候,先讚那個大悲。【「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  嗯!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要學別的,只要學一樣大悲。這裡我們不要誤解喔!那不要學別的,學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學會了,那是千真萬確不要別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這個大悲學會了前面的那個次第每一樣東西都學喔!就像我們現在說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對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啊挖基礎清除這個雜障,然後呢鋼筋水泥瓦木頭磚頭啊一大堆東西,沒有一樣東西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棟房子。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現在我們平常往往很籠統的,根本不曉得大悲是什麼?說起來,唉啊!你發個大菩提心,實際上呢影子都沒得。哪這一點啊順便一說。【「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啊!那麼它下面說你有了這個大悲,一切的佛法自己就來了,就像轉輪聖王那個輪寶,這個輪寶一到下面的跟著來了。那麼現在菩薩也是一樣,一個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來了。我們不要從文字上面看喔,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內容,你曉得那個內容自然而然曉得這個說什麼?啊所以平常我們如果不懂得這個內容的話,說空話那好容易喲!唉啊你只要大悲心,別的都不要了,實際上真的大悲心是什麼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沒有那當然更談不到。這樣,什麼東西也不要了,結果哪大悲即沒有,什麼也沒有,唉!這些好多東西是一樣都沒有,但是啊壞的東西,樣樣有啊!這一點啊!我們必定要分辨的很清楚。【「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  就如同樣的道理。【「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因為你有了大悲心,那個大悲不是空洞的東西,是種強烈的推動的念頭,自然而然在這種推動的念頭當中,你一心一意的追求
,就好像我們啊!強烈的貪心,到那個時候,叫你坐在那兒,你就坐不住,啊我們那個掉舉心很重,叫你在那裡安穩的坐一下,蹩的你坐在那裡啊,啊你心裹面啊胡思亂想就那裡弄弄就是這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猴子那樣的狀態。所以我們了解大悲的特質以後,自然而然的你起心動念,然後呢由於這個起心動念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來了。這一點再三的策勵諸位同修啊!要認真的體驗到。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假定你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個無上勝妙之道的宗要的這個道理啊,有各式各樣的,所有的圓滿的勝教,這個道理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整個的佛法的重要中心哪就是這個,關於這個道理,你如果認識了,而且發生確定見解的話,你一定會把這個大悲心做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做為修學的最殊勝的教授啊!決定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啊,對這個道理發決定勝解,然後你努去修行。對我們這個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啊我們一再平常啊說明辨別無非在這裡,如果你這個不清楚的話,總歸在枝末上面轉,唉啊等一點小小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啊,又去忙去了。無關緊要的說起來是修行,實際上呢人家是枝末在轉,枝末在轉啊!你從枝末如果從枝末慢慢的從根本上面去尋啊!你還可以一步一步尋到那個根本上面去。現在如果不認識的話,你把住了枝末就以為那個根本的話,那你就永遠停在那個地方就顛倒了。枉受種種的辛苦,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這個一點沒有別的,我們以前的溫習,一句話提醒,怎麼樣去觀照自己內心啊!了解我現在修學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從淨除自己煩惱下手,然後這麼一步步的深入。所以最後呢這樣的深入結果自然而然的會了解,啊整個的中心是什麼?唉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個時候我們全部的精神就緣著它,從這個地方做為我們第一步目標,然後呢照著次第應該走的路線一步一步上升。【「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  這個善知識說了,說如果你呀從覺窩那個地方是指阿底峽尊者,如果你有人請問他,重要的教授,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啊!他說來說去一句話,捨世間心修菩提心。這個前面那句話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就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重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出離心,這個前面已經了解了,他只教你這個,如果你沒有厭離心的話,佛法的根本邊都沒碰到,然後你碰到了了解真正要掌握得住圓滿的話,必然進入菩提心,所以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記得前面說嗎?有人啊後面啊來問你啊,說啊:你現在修習什麼大家說?唉呀說我啊見到本尊了,氣脈明點了那我們現在說,我一天磕幾個頭,哎喲我早晚幾點鐘起來,我能夠盤幾個鐘頭的腿,乃至於我持的戒律怎麼樣怎麼樣,唉,善知識怎麼告訴我,現在最重要的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要產生決定的見解,決定的認識就是這樣。有這個上面然後一步一步的來,那麼這個是前面說的捨世間心出離心進入菩提心。那麼下面的善知識敦巴譏笑云,這個譏笑不是普通的譏笑,就是好像開玩笑,實際上呢正式依很輕鬆的態度出很嚴肅的內容來,【「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  因為前面一個人說了這個話,所以啊我們那個敦巴尊者就說的是啊一點都沒有錯。這個準是阿底峽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重心。看看!看看!這樣的一位當代印度幾百年來所有的這個印度佛教界的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德,在當時他們稱為是能仁第二,換句話說釋迦世尊再來所說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會有比這個更圓滿得了,那麼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所以說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啊。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綱要。了解了以後,對這個綱要要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這個最難,這個也是最重要。平常我們修行大家都是哎喲你要忙這個,我要忙這個,忙這個,就是在根本上面轉,就難以在這個重點上面把握住,所以他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啊!為了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決定解啊。」我們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麼罪障未除,所以要淨除罪障,資糧未聚所以要積聚資糧,啊那麼萬一見解還不夠的話呢,就應該看這種大經大論,先有確定的認識,然後照著這個認識努力的行持啊,下面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心,唯尊佑堅實,餘凡莫能曉。」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寶貝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個,正等菩提種,就是大菩提心,而這個東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實在的,堅牢的,其他的人啊,因凡夫愚痴所以不了解啊,現在我們既然學佛,很幸運地經過祖師菩薩,經過大經大論開示我們,我們何等幸運呀,一定要從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麼這個呢說喔現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
  下面說【「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道理。」】  啊我們學每一樣東西啊都是從因這麼感果,那麼現在這個所有的後面的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哪要發大悲,這些從每一個,前一個層次推到後一個層次,前面這個是因,到後面這個是果,然後再深一步的話呢!上面剛才說的那個果,又變成下一步更深進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這些一步一步各式各樣的這些的道理,這餘因果是什麼啊?他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在這裡,是此因果,是這個因的果,那個因啊,下面就告訴我們就說,說現在啊,我們要求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麼大悲從那裡來的呢,這個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說: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這個根本的因,從知母,一步一步的升上來,這個是它根本的因,下面就說明,說明為什麼從知母親開始,說這個是因,而從這個知母,然後呢這個念恩,要報恩,因為曉得是母親,所以曉得母親的恩,所以曉得母親是因,要報那個母親恩是果,為了要報她的恩,所以你要給她的快樂去掉她痛苦,這樣一層一層的因果上去,來現在,說明這個,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我們從這個果上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那裡,找到了基本的因,從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對了,果當然決定不錯,然後呢這個不錯的因做圓滿了,這個圓滿的結果你完全得到。
  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  所以大悲啊,就是要幫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說總之你的目的無非要幫一切眾生解決這個痛苦,你只要多觀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話,覺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然而然能夠生起幫他解決痛苦的,就像我們平常人。說心腸很硬的人,忽然看見一個可憐人,他心裡覺得唉呀!啊這個人好可憐喲!哎這樣,那我們平常都是有,你只要能夠觀察有情的苦,思惟他的話,就能夠生起這個心,但是這個心啊,就是這種狀態當中,他不堅固的,也不猛利的,現在我們要想修行的時候啊,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沒有用,所以他一定要產生一個非常猛利而堅固的,為了要達到這個,為令易生猛利及堅固的話,【「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先要把你所緣的有情啊,那個是非常可愛的,你非常親近的,非常憐惜的,這個親近面的人啊愈苦得話,你這個憐愍不能忍受的心啊愈強,這個心就猛利而且堅固,所以說【「如親有苦不能安忍。」】  反過來呢,【「怨敵有苦,心生歡善。」】  如果他是怨家的話,怨家有苦的話你還說,活該這個傢伙,我才高興咧,他有苦啊你不但不會生悲心,你反而生歡善,所以為了這個真正要生的話,我們先要了解這一點,其次另外一類呢【「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  還有一種人呢?這個人他跟你無關緊要的,他雖然痛苦,無關緊要的,你根本心裡面啊,生不起來,那麼為什麼第一種是這樣的呢,【「其中初者,因有可愛。」】  啊!因為你覺得他可愛啊,所以啊,你心本來就對他有難捨難分這種,啊當他受苦的時候就像你自已受苦一樣,這種感受就來了,既然現在你悲心要緣別人,所以為了使得這個悲心生起的話,你不能緣自己的苦,啊推己及人看別人,那麼這個別人的話,跟你愈密切,愈愛惜,這個心愈強,所以他從這個地方也辨別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訴我們怎麼【「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  這個你不忍的心,換句話說─憐惜,要想幫他去苦的這個心,就看你跟他之間的關係,你愈是親密嘛,這個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愈是強烈,假定你跟他這個親密的關係,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麼這種心情也同樣的降低,假定說這個下面的苦寫錯了,【「若極親愛。」】  不是苦極親愛的,若非常親愛的,那麼雖然是一點點小苦啊你看親愛的人生起一點點小苦啊,你心裡面是絕大的不能忍受,而看見敵人啊有苦的話,你不但不會啊幫他拔掉,反而希望他,啊這個啊這個傢伙這……就希望他更大一點,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不是緣一個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了,這個要生起堅固猛利,下面還要詳細的說,他第一個為什麼要先哪取這個可愛之相,這個是他的道理。【「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這個我們了解,啊你對對方的,是不是引起這個,他不是因為對方不是因為你單單,是跟你跟對方的親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內心的反應的不同,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真應該觀察到這一點,你看這一個地方,他每一個地方把我們心裡的形相啊,辨別得這麼仔細,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修的時候才不會有一點遺漏,否則冒冒然修了以後啊,你雖然修了,看見了個怨家,到了你看見了怨家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傢伙,我才不會怎麼樣,你前面完全白修了嘛!現在了解了沒有?所以以前為什麼處處地方要辨別清楚的原因就是這樣,萬一辨別不清楚,到底是修了半天,這個漏洞在,所以你們常記得這個比喻:啊!你造了個飛機,在地上覺得造得蠻好,飛到天空當中,這個漏洞一出來的話,對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還把你命送掉了,所以現在不要大家忙著去修行啊!這是千萬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這一點啊,我們自己應該再三反省,然後呢?步步如理如量的深入,現在我們看下去,【「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  那麼,所以我們曉得喔!所以啊我們開始修的時候,不是一下說馬上緣著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對象看成是可愛的,而這個可愛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親之究竟為慈母,故修知母啊,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啊!」】  從這樣的辨別以後,我們了解:既然你要引發這種心情的話,最親密的人。而最親密的人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是母親,是母親。所以啊!第一個要曉知母,而母而講知母,這個詳細,這個知字在下頭,然後曉得這個母親的話,那麼進一步你想,母親對我們有什麼恩?你想到了這個恩,那就由不得你不報報恩三了,因為你要報恩的話,所以啊!下面那個與他的樂,拔他的苦都生起來;所以這個東西啊是根本因。所以這三樣東西主要的目的為什麼呢?是引發悅意可愛。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是何等的清楚何等的清楚,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哎呀!我們趕快修,現在到了這裡趕快修,這個概念是千萬使不得。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三卷B面  千萬使不得,只有一種情況例外,比如說:你現在老了,眼看著歲月無多,而眼前的環境又不行,條件又不夠,你說等到你忙完了不行,那麼,你把握住一句佛號,這個是對的,但那個注意喔!你不要說:喔!別的都放掉了,你把握一句佛號,結果真實的內容呢!佛號也沒提起來,這些東西也放掉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所以每一個地方的這個層次,我們一定要辨別地非常清楚。現在我們呢?照著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一步一步地深入。【「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  因為你呀!由於前面這個知母,念恩,報恩策發了你這個可愛之相,這可愛到什麼情形啊?就像自己的一個兒子一樣,也許我們說,前面是母,怎麼一下子,這無關緊要的,這個重點不在母跟子上面,這是說把一切的有情啊!從念母然後引發你內在對於他的心情,這是你所要的,如果這種情況,由母來引發這個最強烈,就用這個。如果用子引發你最強烈,就用這個,這個是他真正重要的內涵,所以這裡我們要分別的每一個地方的形象,要分別得清清楚楚,所以當你由前面這三樣東西真的主要悅意慈是前三果,因為你有前面這三樣,看他這麼可愛一心一意要報恩,所以要把種種的好處給他。好處是什麼─慈嘛。慈是與樂。與樂是慈,這個心理就產生了,這個注意啊!對於前面三個結果產生與樂慈,這是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由於前面三樣東西引發的,所以這個悅意慈啊是前面三樣東西的果,那麼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因為你要把他,幫助他,一切快樂給他,你要快樂給他,當然你不忍心他痛苦啊,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啊!那麼,你要去掉痛苦的這個心叫悲心。是啊!所以由於慈悲也生起來了,反過來呢,由於悲,慈也生起來了,欲與樂慈,與拔苦悲的因果無定,這個慈悲之間,那一個是因,那一個果沒有一定,這個話很容易懂,但是啊!我還要解釋,因為容或有的同學一時轉不過來,現在到這裡為止,它每一個地方,一定有這個因,前面這個因引
發後面這個果,現在前面說的什麼因啊!說那,你把一切眾生看見得像你的母親一樣,了解她是你母親,然後進一步呢?既然是母親的想像,他母親對你有多少的恩,哎呀?你
想到這個恩啊!覺得你要報他的恩,要報他的恩啊!所有的好處通通要給他通通要給他,這種心情,實際上世間最好的給她快樂的心情,不是說給母親,而是像母親給兒子一樣,所以他下面說「猶如一子。」那時候你的心意啊!一心一意我把所有的好處都要給他,與樂這個叫慈心。因為你要把好處給她啊!所以你不忍心看見她的痛苦,你同樣地要把她的痛苦拿掉它,這個是說由於慈而引發悲。反過來呢?由於悲,你看見他痛苦要拿掉,要他拿掉痛苦的話,所以,同樣的你啊!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快樂。所以這個悲也可以引發慈,所以,悲跟慈之間不一定那一個在先,但是前面這個知母,然後呢念恩報念,這個一定是前面的這個因引發這個與樂慈的這個果。這個次第是一定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當我們把因果之間的次第弄清楚了,那個時候才曉得我們修學必然次第是如何。上面我們已經了解到說由知母念恩報恩而引發那個慈跟悲,所以曉得這個,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啊!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兩者根本。好現在找到了,說,由此我們曉得知母念恩以及報恩三樣東西就是慈悲的根本,你慈悲一旦發起來了,其他所有要的都來了。所以說,所以因果啊!它是此因之果,是此因,那個因啊是知母這個。由於這個而引發的慈悲,慈悲為因,其他的一切都起來了,所以記得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以及宗大師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菩薩只要一發,在手當中其他一切都來了,一發是什麼?大悲。以大悲為因,所有的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所有其餘的果都是這個大悲為因,所以其餘因果從那裡來的呢?從這個地方的因感得的果。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母,故於此中當勤修學啊!所以既然一切根本的原因在這裡的話,當然我們真正應該努力修學的在這裡。【「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他不但前面這個傳承喔!還有其他的那些大有名的大德祖師們也這麼說,所以啊!現在我們有幾樣東西,第一個知母,第二個念恩,由於曉得母親,所以感念他的恩,由於感念他的恩第三個是報他的恩,要報他的恩所以要給他快樂,要給他快樂,當然不忍她的痛苦第五那麼就第五了以後下面增上意樂以發心為果之理者。這個六,七因果當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樣,再來增上意樂以及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這樣呢?下面說【「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他有問一問,一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辨別我們處處地方現在了解了說,為什麼本論處處辨別,也就是說,本論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圓滿地傳承圓滿地教授,必然應該指出具足的重點,在這個地方說,像你前面這樣的一步一步的修,如果你的這個悲心生起來了,悲心什麼?要利一切有情啊!那麼既然你要利一切有情,那你要為利一切有情成佛啦?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加上增上意樂呢?那麼增上意樂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他就說啊!【「欲令有情得樂離苦啊,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這個增上意樂有他特別的意義的,啊!你說我們欲於有情樂,然後拔有情苦,這個心情啊聲聞緣覺也有的,很多南傳小乘的,不,南傳我們不去管他,現在我們不必說南傳。小乘行者佛世的時候,他都要修什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所以無量慈,無量悲,聲聞緣覺也有的,但是啊?這個不是增上意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啊?就是說要自己去做,給他快樂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這個無量,四無量當中啊!這個無量慈心跟悲心,這是一個心,而不是自己親自要去做,所以說【「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盛增上意樂。」】  那這個地方點出來了,所以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大菩提心的真實內涵,往往把這個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看清楚,所以要親自去拔,是的!我要一切有情樂,我要拔一切有情苦,這個不是拔一個兩個喔!要一切沒有一個餘剩的,不但你要有這個心,而且要親自去做,這個心情啊!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發這個心,而發這個心是什麼?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有慈無量,悲無量,從這個心上面,進一步說,你雖然有這個無量的心,但這個心不派用場吧!你親自要去做,那個叫增上意樂。【「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啊,」】  下面兩個字看看【「須自至誠荷此重擔啊!」】  所以單單念說,哎呀一切有情啊!怎麼樣要得到快樂,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樂,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離苦,這個無量心,這個無量心了不起喔!但是這個不夠,還要進一步,要什麼?自己去負擔,要自己負擔這個心啊「至誠」從內心深深的、一點不假,實實在在沒有一點餘剩的,要這樣。是【「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這個地方差別要分的清清楚楚,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喔!這本論真正殊勝的地方,你們如果從這個地方認識了,然後你去看,我們往往說哎呀!看看這個跟這個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細辨的話是差不多,如果你細辨的話,這個裡邊差的天差地遠呀!本論他每一個地方辨別的這麼清楚。了解了,辨別清楚。你絕對不會,啊!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絕對不可能。你要這樣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點不行,很多地方,別的地方雖然指出來了,對不起這個因果之間混淆不清,讓你懂一個概念,種一個善根,好像一樣,要如法修持的話,完全兩件事情。這個差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漸漸了解了。這個是它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所以現在乃至有的人說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勸人為善,你不能使它這句話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樣樣都是差不多,就這樣差不多到最後的話,地獄天堂也差不多,然後呢地獄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佛嘛也是菩薩,就這樣。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分別得清楚明白,下面就引經上面證明,前面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以後,馬上說,說這個是經上說的明明白白地喔!「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這麼好法【「見無違逆」】  你任何這個告訴他的話,他一定聽從你,又這麼好,【「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娛樂,墮不淨坑。」】  你年紀小啊隨便去玩啊!一下子掉進糞坑裹了。【「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啊,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親啊,其他的親人看見了就叫啊,跳啊但是沒有辦法跳下去救出來。【「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惜,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說那個時候啊!他那個孩子的父親跑出來看見這麼好唯一的獨生子啊!掉了不淨坑當中啊!心裡面毫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張張的呀一心只要救出他的愛子啊!跳下去,一點不怕那個糞坑的髒,把他的獨生愛子救出來,那麼經上面是說明這個道理。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不必為了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母啊!父啊!親啊這種爭論,特別說明這個心情是這樣的心情,這個的心情就是前面說的增上意樂,不是說單單有這個心啊!站那邊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來。【「此說三界為不淨坑啊」】  而我們整個三界就像那個糞坑,所以我們平常啊!了解這三界之內,佛菩薩看見了就是這樣多於愛子啊【「獨愛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親,就像聲聞獨覺,雖然他見諸有情墮不淨坑,也是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喻合說。」】  那麼上面這個例子當中是說母親或者親戚,也看見這個孩子掉下去這地方,叫呀!憂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這個長者,長者表示有力大人,那個人看見了以後,就跳下去。那麼在三界這個不淨坑當中,把我們救出來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個具有強力的這個,這個人是什麼呢?是菩薩。前面這個比喻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所以特別這地方說明,這個比喻當中說的這個掉在糞坑裡的這個兒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喻當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內淪落的眾生,要救我們出來的這種悲心聲聞緣覺也有的,所以單單這個是不算,要怎麼辦呢?要從這個無量的慈悲心當中,【「當發荷負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  還要根据這一點,發增上意樂。現在我們了解這裡所謂增上意樂的話,就是把那個慈悲之心還要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的內涵是什麼呢?我親自把那些人從糞坑裡救出來。解除他的痛苦親自把一切的快樂給他,這個叫做增上意樂,這個是七因果當中的最後一個因。第六個。【「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呢?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後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就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淨坑,把它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哎!連我自己都不行哎!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行!這個不行!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聲聞跟緣覺他能夠解脫,連他自己都解脫了一點點,這是質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夠幫一點忙,但也就這麼一點點所以不管。若質若量不夠啊!那麼要想真正解決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勝的利義,只有佛。所以說,啊!由於你這個增上意樂心,所以發現只有成佛,必然得到最後這個果,所以這個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這個就是因果這個教授這方面傳來的,這是第一個。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樣的從因到果,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次第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那麼正式修的時候分三【「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修習希求菩提之心,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現在這個地方告訴了我們,怎麼樣修這個利他。怎麼樣從這個上面而求菩提,然後最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修的,修的是什麼?就修發菩提心。現在又說【「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你要引發生起這個心所依,就是換句話說依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因緣當中說,所依就是我們這個心情,譬如說,你看到這個人苦啊!這個苦是你所依,引發你啊拔苦,等等。然後你有了這個,因為普通我們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內心,根據這個緣對像的時候產生的效果,現在我們要這個效果的話,看看你所依的是什麼?當然這裡還有正知見的道理。那麼第二個發心,現在我們說,這個【「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第二,進一步修成悅意相。哩!妙了,前面嗎?先告訴我們先要使一切的有情先產生一個悅意可愛的,結果正修的時候啊,這個地方又叫我們令心平等。好像這裡邊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嗎?我們看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停一下,這個有它大原因在哦!大原因在哦!去到這裡,我們漸漸發現本論殊勝的什麼地方,它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的形相都指的清清楚楚,而這個每一個形相彼此間必然的因果關係點的明明白白,是個形相說清楚。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啊!這個形相,譬如說隨便說,啊我現在要講一個錄音機,把錄音機講的清清楚楚,那個開關那裡,讓你弄的一點也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那個道理啊!是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覺,結果你學了半天是越學越糊塗,腦筋裡面是堆了一大堆文字垃圾,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仍就是一片大無明,自己還覺得懂的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哎現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內涵指給你看,到時候你看,哦!曉得這是什麼?這是第一個。你了解這個東西以後,然後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的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定是不紊亂,有了這個,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萬確。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平常啊我們修行,總覺得唉呀唉呀修行修行。看看!為什麼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那裡?就是一片糊塗,那麼世間一件小事情,我們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認得草是什麼?你跑著去劈哩啪啦拔,結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啊,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眼前我們處處地方,在點醒我們自己不要一片糊塗啊!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大誤解,常常說:哎呀!你不要去分別啦!嗯、這句話對不對?是有它的特別的道理在,這個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別,一定要了解,什麼是錯的妄分別?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的清楚啊!要不然你說你不要分別,那好了!好了,糊裡糊塗的住在那個地方,那是無比的大愚痴,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的學佛的話,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如果是這樣佛的話,那螺螄蚌殼睡在那裡,打瞌睡,牠就是佛嗎?那打瞌睡不分別的,就在那裡睡著了,那豈不是最好,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形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後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的來,所以它下面就告訴我們,哎為什麼啊!前面先說悅意,這個地方又要先啊,於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啊!現在我們看下去,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空喔!放掉一點,然後你修上去的時候,對不起,你就漏掉那一點,等到真正的現起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這個漏洞還在,又跑上去的時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們常常有個比喻,不要說飛機,就騎個腳踏車吧!哎那個腳踏車,那個輪胎當中,有一個砂孔在那裡,就是打氣打得滿好,沒用力,等到你一騎上去,一用力,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子爆掉了,你站在馬路上,一個跟斗摔下去,完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特別注意,所以我們平常這個心裡邊一廂以來,總覺得哎呀,馬馬虎虎,馬馬虎虎,這個是無始以來的惡習所在。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即便我們說自己,唉呀!這個東西,還有這麼深的道理啊!那時候也許你會委委曲曲,那個時候要了解喔!是,這是我們以前善根不夠,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啊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所以他前面為什麼要用三士引導的次第,現在大家清楚吧!哪!對於這個上士來說,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第一個。你沒有這一個的話,你雖然說上士是空話;而對這條件不夠的人,你給他上士不行,所以哪,哎,沒關係,那麼你既然不夠的話,你可以從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說明這個圓滿教授的珍貴難得,正確無比啊!我們看文【「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那麼第一句話就說出來了,對啊!這是我們次第這麼上來的啊!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這個次第拿來,在這個地方增上,繼續下去。【「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從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現在跑到我們這裡是什麼?正修這個,啊!大菩提心啦!那麼修大菩提心,我們曉得這個,心然的因果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先要啊─知母,引發慈悲。那麼,但是,他不是說先知母引發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麼?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就是黨同閥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唷!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四卷A面  跟你不一樣的就排斥它,自己心裡邊啊!耶!不平等啊!不平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你啊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讓這個心相影嚮你。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這個心裡的狀態拿掉它,假定這個心裡面的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啊!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啊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所以呢當你在這種狀態之下,修了以後你的慈悲啊,你的慈悲也有差別的,哦!你看見他,啊那麼你好的這個慈悲心啊強一點,看見那個討厭的人哪,慈悲心就不靈光。這樣,要想重生不分彼此的,這個不可能。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數量上面無量,而且啊這個無量的話,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以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在無量的有情當中喲!有一些人歡喜的,有一些人討厭的,結果你凡是歡喜的話,你偏他那一邊心就偏,對於不歡喜的人的話,你就這樣的話,你那個慈悲就完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啊!他一定要避免這個你的平等的、沒有偏心的這個基礎,先要建立起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修捨心,修捨心,所以呢先要修捨,那麼捨有三種,看看哦!他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辯得很清礎,那三種啊!【「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這個三個名詞所指的三個行相說一下,這個裡邊受捨我們最容易懂,一個感受啊!一個感受啊!坐在這個地方的話啊你覺得很舒服,或者看著對方讓他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就叫做樂受、苦受、捨受,這是一種捨的行相。還有什麼叫行捨呢?五蘊當中啊受、想、行,行蘊當,行蘊當中的捨。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我們心裡面啊不是掉舉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耶!他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那這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喲!要這樣啊!所以啊他心裡邊沒有一點掉舉相,而這個已經很高明,唉!這個地方還不是,這個地方捨叫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這個才是我們第一步要修的。所以這個是最後的。【「此復有二。」】  哦!就是這個裡邊啊還有什麼兩樣東西哦!啊!那個細緻又細,換句話說他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絲毫不差,看看哦!這個因地當中這樣的沒有一點點差別,質量上面不能有一點點雜質,假定有一點點雜質,請問能成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嗎?不可能。尤其是最開始的因地當中,所以說我們常常記著你造一個,譬如說摩天大廈,我說造到最後頂端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啊!沒有關係啊!你把頂端拆掉了重來,現在我們最開始那個的基礎出了這個這毛病啊!你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造了一千層,發現那個基礎啊不行的話,對不起一千層那怕一萬層統統垮掉,對不對!這個很清礎很明白,像你燒飯一樣,等到你燒好拿出飯來,那個時候裝出來的,一個蒼蠅,叭!掉下來,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把牠拿掉就行了,如果說這個蒼蠅帶著細菌的話,拿掉了以後,那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蒼蠅叭一下掉進了水裡,那個蒼蠅身上帶著那個霍亂菌,然後呢整個的水裡都是。所以他一定從一開頭的時候,就是這麼細辨。同時呢開頭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力所及,他有種種的這個特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所以現在修學佛法,那麼糊塗一片糊塗帳的話,道理就在這個上面。唉呀!都是講那個大道理啊!講得來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見別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麼所以現在啊!為什麼我們弘不起來?及至於有人這麼說呀!你這個法不弘呀!藏之深山,傳之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擺在山裡邊,真正一旦有條件出來的人,他又把他撐起來了,結果被你這一來的話,那金字招牌一旦砸跨了以後,完了,人家對金字招牌,從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有人這麼說,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幸運,瞭解了以後要感到高興啊!不是忙著去弘啊!忙著要去認識、去做到,那個是真弘法。現在我們看,又辯,這個地方哦!就是這個無量捨啊!這個還有兩樣東西。【「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念心平等,此是後者。」】  說,當你緣這個有情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可能有兩種,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啊每一個有情啊!他都是和和平平啊!這個是一種,因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沒有貪也沒有瞋,當然你看了以後,你的心裡面也引不起貪跟瞋來,對吧!這個是一種,還有一個呢?不是的,他這個有情本身啊!是有貪、瞋相啊!或者說你對這個有情是可愛的,你對這個有情是並不可愛的,但是儘管這個人,對你啊一個是怨一個親,可是你對這個怨跟親的人心裡的反應啊!卻是在無量捨當中。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冤家,你的冤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在捨相應當中,現在是真正重要的在這裡,他這為什麼這樣?這很明白,你要有情離開這個貪瞋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在我們張開眼睛來,這個是跟你好朋友,這個跟你不好,以前這個人哪他要發脾氣,這個人哪很快樂,如果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這個修什麼?根本修不起來,這個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轉,你不動,他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你不動。那個時候你不為外面一切所動,站在這個上頭,你才能夠修啊!這個地方就辨是辨這一點,所以我們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這一個,有了這一個,那麼令我們的心離於平等,這個是指這點。【「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那麼我們正修的時候,他又說了,耶!你要想修的話,必需要這樣的一種心裡的狀態,而要修這個心理狀態,這個心本身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啊!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升起了這個心理來,既然是因為對了境的話,由借重這個外境的這個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這裡頭,所以呀他一定呀藉重那一種外境啊!中庸境,因為這個中庸境界就是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心平等,先啊把那個平等的心升起來,堅固了以後,然後呢進一步呀,看別人的時候不為它所動,不為它動了,然後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來動的都拿掉,於是你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你看,他那個次第這麼個完整法,所以平常我們修行,我們往往說,哎呀!看見這個好呀就忙著去修,像我們現在說懺悔,哎呀說一百零八拜,好呀!我也跑得去懺悔去,聽的很好,結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沒拜完,拜的當中就腰酸背痛,第二次就想一個辦法,哎喲!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這麼小地方,大地方也是如此。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呀,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在這個地方,一聽見這個好樂,是,你要把這個好的樂,但是呢你必定要曉得,他這個好的是怎麼樣的次第上去,你要曉得這個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這個因是一點都不能錯,你從這個上面了解了,然後你必然退到什麼,啊!這個第一步--親近善知識,然後呢--如理聽聞,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呢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後面這句話在剛開始我們不懂的,現在我們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得了,大家記得不記得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從因感果最快的二世,最慢的三世,大家還記得嗎?為什麼最慢的三世呀!它有一句話說從前經過的無量世感果呀,這個無量世是其他因果在這裡面轉,不是這個因感果的,這句話容或有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們好好的看一下。換句話說這個因下去了以後感果的話,最快的是二世,最慢是三世,中間雖然經過無量世不感果的因,因為這個因呀,他沒有遇到緣啊!沒有結果,所以如果這個因要結果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必定還要跟那個因緣相順的,他才能夠感果,壞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這樣的圓滿的果的話,你必定要有圓滿的因,所以不是說啊!唉呀!現在你啊害怕覺得不行啊!你停在那裡,停在那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引發你要求這個善果的這個因不下去的話,請向這個善果會不會自己掉下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會呢?一直等到有其他的因緣,你到那個時候又想啊!哎呀!我要去做,然後你還得照著他如理如量的去做,那個時候當初你一念想求圓滿這個果的這個心啊!不斷的以善法欲,然後努力勤精進去策發,然後再感果,對不對,中間啊可能隔無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無量世都是你在惡法當中,既然是在惡法當中也說明了什麼?你要嘛不讓他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確的善法欲,把這個因做對了,去做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假定你瞭解了以後,現在這樣做的話,耶!不會中間隔無量世,所以結果是什麼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懂了嗎?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的話,我們才不會偷懶說唉啊!馬馬虎虎不行啊!因為你現在怕苦,馬虎的結果是什麼啊!墮地獄。現在這麼一點點小苦啊!你還有機會啊!稍為撐起來就行了克服了,到了墮了地獄的話,不但沒有機會,而且大苦是無量無邊就行了嗎?所以這也是我們啊要瞭解的啊!所以我在處處地方聽見這種,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克服這個,克服這個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然後呢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餘剩。不要單單發那個心哦!發了那個心,然後呢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所以才瞭解到,是平常的時候有很多人跑得來說唉呀!法師啊!你現在不舒服啊,休息休息啊!你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了就覺得這是毒藥,儘管他是好心,儘管他是好心,那我真是憐愍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辦法把他趕出去。如果說他是我尊長的話,我恭敬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怎麼辦呢?這反而過來這個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啊!生病啦!你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那個兩腳一伸那就完了,哦!我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千萬要瞭解的。前天我才跟老和尚講,呀啊!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個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這邊的門口啊!在這個地方啊!我每次一看見他,我就歡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讚歎,所以我有機會總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是沒辦法了,我一定跑過去隨便啊!也可以說是談談也可以說是請安。但是你只要跟他隨便聊的話,你一定啊你得到好處,他就跟我講講啊!這我就請示他一點小事情,他就告訴我一個公案,唉呀!我聽了真感動,他說這裡不曉得是聖印法師或是那個地方請他到他佛院當教務主任,他一定不答應,唉呀!鬧了很久啊!有一次啊!終於鬧了很久,他就答應了。答應了一去了以後,可是那個地方是個女眾佛學院,那他之所以不答應,他痔瘡非常厲害,那個痔核你們不曉得這個痔核之嚴重呀!經常流了很多血,那麼那一次開學典禮,那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重的,還請了什麼市長啊!什麼一大堆的長啦!結果他那坐也不能坐,那兩條腿伸直坐在那裡,那麼完了以後,就休息的時候啊!他休息完了以後,他覺得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哦!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裡覺得不得了,唉!雖然這個是痔瘡,但是這是一個女眾地方,人家不瞭解的,尤其他老人家持戒,萬一起一念的這個誤解不可以,佛本來很多戒是譏嫌戒,唉!一定要想辦法拿掉他
,但是那個醫生是沒有辦法可想的,但是信佛的人曉得我只有求佛菩薩、求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忙我,我一定要下那個決心,要把它拿掉它,那天晚上回來做了晚課後,他就跟同學說:你們先休息不要管我,不要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管我,即便如果我死掉了今天晚上不要動,明天再把他抬出去。就這樣,哦!大家同學們很尊敬他不管他,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跟你們說啊!你們不要說唉呀!老法師啊!你好!這種話你自己害自己可以,在這個地方我絕不願意,我不能幫你忙,我已經很慚愧。那個老和尚就這樣,所以他說完了,果然那些同學聽他講,然後他就去拜,不了晚殿,一心請求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我忙啊!一定要求啊!然後啊!拜呀!拜!拜到後來拜到精疲力盡,實在拜不動,頭啊昏得一塌糊塗,我現在站不起來,但是呢?站是站不起來了,我還可以動,然後呢那個地啊,那個頭就那個在地呀磕嚮頭,更蹬更蹬更蹬撞,這樣,磕到後來,那個頭呀實在動不了了,趴在那個地方,一點動不來了,但是我的身體動不來了,可是我嘴巴可以,那就嘴巴裡念,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唸到後來這個舌頭也乾掉了,唸也唸不動了,唸不動了我心還在呀!他心裡邊就唸,一直在那兒求,一直在那兒求,這樣哦!這種心情哦!現在我們啊稍為一點點就覺得,唉呀!不行啊!等一下要是那個地方不對呀!早一點去休息,拜了二拜啊!叫你早兩分鐘起來,又覺得哎呀明天還要這樣,後天還要這樣,啊!那真是一無是處啊!結果他就這樣拜,耶!你真正的捨命而來的話,他就肯,可是這個地方,我不鼓勵大家這樣去做哦!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記著哦!大師告訴我們,你們不要硬來,硬來不可以的,哦!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這個次第很清楚哦!始終記著哦!大師告訴我們的次第,我這個地方這是特別呀讓我們心裡邊啊!建設那個心力。我再說下去,然後呀!耶,他那天馬上就有感應,耶!這人簡直就進入昏迷狀態,耶!看見看見觀世音菩薩,結果,然後呢觀世音菩薩,他就發現觀世音菩薩,膝蓋上面啊!在右膝蓋上面有兩個人跪在那裡,他看見了覺得很歡喜,一歡喜那兩個人沒有了,這一歡喜他就想,這對呀!這兩個是記善惡的嘛!他想呀!我這一生呀!雖然是啊壞事啊是的的確確做了,但是我畢竟還是做了好事多呀!看見這些東西呀!一定是菩薩加持,他說呀!「菩薩我告一個假,而讓我看看耶!」覺得那個蠻好的嘛!我在佛堂裡邊不行啊!菩薩,我告一個假,檢查一下。然後呢那時候精神一來,他不知不覺,本來已經是這樣了,他不知不覺告了一個假,跑到房裡一摸,整個的幾十年沒有好的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到現在沒有了。嗯!看了哦!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學佛法,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現在不要大家去學這個哦!你要說哦!耶!我今天也來一下,不要不要,這個地方的本論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你這個次第沒有弄清楚之前,你摸進去,前面老記著這個話哦!你一摸一定錯。所以現在我只是鼓勵大家,千萬不要說還沒有做又先畏縮,現在覺得我有這個機會學這個圓滿次第,而目前我們排這個課本身是非常好的,你只要照著這個來,建設起這個心力,然後照著這個建設去做的話,沒有一樣得不到。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說修持漸次為易生故,他有他的漸次,現在要他這個漸次是告訴我呀!這樣的一步一步的來,就是我這個地方現在談這個漸次的話,每一個地方分析啊!萬一你們心裡覺得啊!唉呀!怎麼這樣來的話,這就是你們的障礙,這是我告訴你們的,所以我剛才講老和尚那個故事策勵我們啊!現在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啊樣樣現成,啊!樣樣現成啊!怕你記不住還要用錄音帶,怕你不清楚還要用留聲機,不是這個什麼什麼哦!擴音機啊!你怎麼可以跟他相比呢?哦!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在這一點上面一定要注意,繼續下去。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那麼那先看這個,這個哦對象,這個對象啊本身跟你沒有冤親的,沒有冤親的人,然後呢在這個上頭除掉貪瞋之心,這樣因為這個冤親的人本身啊並沒有貪瞋,然後在這個身上本身的現象就是捨。然後在這個時候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他不是對方使你親愛或者冤家,而是說緣對方的時候你拿你的內心啊!這個貪瞋之心啊拿掉。所以對方第一個是引發你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呢真正重要的還是從這個身上面,你回過頭來檢查你自己的內心,這個在這個上頭使得不被這個冤親的心而動他,在這個上頭你得到了這個捨平等了,然後呢緣親友的心,因為親友的心啊!雖然有這個耽著,但是這個耽著本身力量比較弱,所以啊在這個上頭你啊!再進一步推展。【「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這些都不可以哦!假定說看見這個親友心以後的話呢?那個時候啊你會發覺到耶!看見這個歡喜的人,那麼自然而然,雖然你看見中庸的人,你心裡邊不動,看見歡喜的人,心裡邊跟著歡喜而去了,那時候把他拿掉,把他拿掉,就是這樣。然後再進一步對有怨的人再把他拿掉,假定說有親的人,而有親愛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話,看見親愛的人,你就耽著跟著這個而去。如果看對這個怨的人,你沒有拿掉的話,由於怨的人你就跟怨而去。這個捨心就升不起來,如果這個捨心升不起來,然後在這個心裡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你修這個慈悲的話,那這個慈悲始終是像爬山一樣,一腳高低,那個慈悲根本大不起來,所以啊當這些都平了。【「若此亦平,次當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個時候你的質完全對了,然後呢把他的量擴大,擴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時候你看見任何人,不管這個人親、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見了心裡面了不動心,跟你再怨你心裡面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動你不為外面所動,然後你運用你的心,你要他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否則你這個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覺得,耶!要怎麼樣,可是境風一動,你又跟著他被他動掉了,那是不行,那個不行,譬如說我們以寫字來說,你寫字那個筆啊!那個筆寫在那個紙上面,是現在蠻好,但是萬一那個紙,碰見那個水的話,啊!那個筆啊!就化掉了,那紙也就沒有了,對吧!那現在呢?我現在用的紙是不怕水,現在那個筆啊是油質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後你寫的子擺在上面那個水儘管來了,對不起,動不了他,是不是這樣,那個字還在上面一動不動,這是為什麼你事先必定要先準備好了,瞭解清楚不清楚這一點。所以我們事先那個心裡邊啊!先要不為他不動,就像剛才說那個紙啦!不是說擺在這個地方,擺在這個地方可以,但是你現在要緣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換句話說這張紙啊,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擺出去哦!還要風吹雨打哦!所以你在室內雖然是啊蠻好,被水一泡完了,那個不行啊!所以這個紙本身啊經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在那個上面寫字,寫字的時候啊!你現在寫得乾乾的蠻好,但水一來的話,那個墨水一沖掉這個不行,這個墨水也要經得過風吹雨打,現在我們的心裡也是這樣,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寫字,換句話說你不要忙著,在心裡上面呢先把那個慈悲放下來修成功,不要,因為你那個慈啊!在這個不平等的心,心裡沒有擺平之前,擺在這裡溫室當中,就好像擺在這裡,那可以,萬一碰到境風上面那一動的話,好碰見水被水掉,碰見風被吹掉,那沒有用,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地方所以要我們說這個,就這樣。若爾,我們翻過來。【「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進一步我們說,對呀!這明明是啊!他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嘛!難免啊喜好了、貪著了哦!明明是你的冤家啊!冤家嘛當然我們發瞋恙了,你怎麼辦能夠對他捨掉呢?耶!他告訴我們啊!這裡進一步,前面先說道理,道理告訴我們來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修法,修兩件事情。【「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說第一個你求兩類為對方來說,有情對方來說,就他來說你不是要利益於他嗎?那麼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樂,大家都厭惡痛苦,就他來說沒有一點差別,人是這樣,畜生是這樣,不管是那一個,現在你對他說有一類啊給他好處,有一類啊要疏遠啊!給他好處或者疏遠,這個不合理、不合理,這個是就他那方面,這個很明白啊!那麼另外呢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麼辦呢?我自己說明明是這裡有情的人我歡喜啊!這瞋恙的人我討厭啊!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辦呢?【「就自己者,當作是恩,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  嗯!你如果能這樣的觀察,我們眼前啊雖然凡夫,現在眼前境界明當中,實際上啊我們無始生死當中,現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所以你隨便要想找一個說,這個人啊跟你沒有作何關係的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跟你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四卷B面  找不出來,任何人都跟你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關係,是你的最親愛的人,有你的大對頭,也有你的毫不相干的人。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話,你然後的分他,這樣分得有什麼好分的呢?就像我們平常相處的,今天好得要命,明天吵得要命,到後天又是如此,後天又是,那天天都是這樣,你還何必天天忙著這些事情,這不是毫無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啊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放遠了眼光去看的話,那問題都沒有了。【「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這個是啊性宗的修行的方法,特別的告訴我們的有次第,這個初中後三篇。【「又於親屬起貪愛時。」】  那麼親屬起貪愛時在引經上面,這個經上面。【「如月上童女請向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如果說你起貪心了,起貪心的最好的對治啊!就想唉以前啊我也殺過你,你也殺過我,這樣的大家互相殺,有什麼好貪著的。【「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族變改所有道理。」】  在前面我們想的六苦當中我們說過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定我,一下親的要命,一下怨的要命,所以當你想到親的時候,你想想怨,想到怨的時候,想到親,你這樣一想的話,就正好把他扳平;好了,好了,沒有什麼好想的,心裡面就行了嗎?這樣,很快的就把你心弄平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你這樣善巧的思惟這個的話,這兩樣心裡邊啊!就把他淨除掉了。】【「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他每一個地方,他又來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是什麼?起怨親的差別,就是說你在這個,是這個人本身一定的,我們人在世間當中,自然這個人比你親近一點,這個人比你疏遠一點,乃至這個人是怨家,這個是事實擺在這裡,你這點不去管他,而真正重要的就是說,當這種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親人的呀!你對他哎呀貪著之心要遣除掉這一個,怨的人你排斥之心要拿掉這個,剛才說過了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夠做好了,一切往何的境風,你的心裡邊啊就在捨當中,不為他所動,我們不要以為如如不動哦!離開如如不動還天差地遠哦!現在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跟境風在轉,我們說不分別如如不動,那真是顛倒不易,所以這個次第我們,我所以這樣提的話,千萬要注意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你必定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的話呢?你隨便一開口也錯了,一聽哪也不知道弄到那裡去啦!嗯!下面繼續說。【「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溼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  那麼有了這個平等的心,進一步就告訴我們怎樣辦呢?那個時候引發悅意相了,要慈水能夠潤澤內心的相續,當你內心經過了那個慈悲潤澤了以後啊!像那個的田啊!先滋潤了,然後啊!滋潤了以後,下了悲的種子,他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  哦!那個時候啊!我們哪在這個上頭啊,就可以引發悅意先修悲心。
  【「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  這個慈的內容,就是這一切有情啊!就像可愛這個獨生兒子那樣的可愛法。
  【「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  那麼修這個悅意相之前,先要什麼,這所以為什麼先要修內心的等捨,先把這個內心當中不平的這個惡念啊!粗澀就是啊不平那個貪瞋之念弄乾淨,就像先把那個田先把田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弄平了然後呢加慈水,然後呢灌那個悲種,那他這個下面說明:【「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你能夠照著這樣的次第去一步一步欲修的話,那個大悲心啊!很快升起來,應當了知極為切要,這個話,這樣子最快速的,這樣子最快速的,所以現在我們這裡呀!修行儘管還沒有行,但是啊馬上用得上剛才說的那個道理,哪這個是最快的啊也是唯一的,現在大家都懂了吧!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先建立起來,建立起來了以後啊!你自己曉得這個是沒有退路,不是沒有退路啊!我們所以要退的原因是什麼?求安樂,結果你發現退下去的結果是只有苦,一條路,而且大苦,進前雖然是苦,小苦卻是大樂,現在我們處處地方為求一點點快樂,那個時候你瞭解了正確的行相,正知見得到了以後,為什麼說到最後一定會走上這條路的原因,現在大家瞭解了沒有,哪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如果說這個概念還不懂的話,你不必忙,只要這個概念建立起來,這修行是一定成功的。而且是最快速的、最圓滿、最好的。念天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十六頁,二百十六頁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正修啊!正修修習菩提心,正修菩提心,那麼正修菩提心當中呢,前面已經說了引發這個心要什麼條件?然後呢根據這個條件正式的策發這個心裡面,前面所有的這個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已經瞭解了,說真正圓滿教授,真正無垢正確的這個指導和每一個地方辨得這麼細緻,然後你把這個,兩個跟以前一比的話,立刻就有這個感覺,以前我們聽見的這個佛法,唉呀!怠到非常吹喜啊!好得不得了啊!人人想求啊!這個是非常好的現象,種一下一個種子,當你真正想努力深入契入的時候啊,就不得其門而入,感受上好的說起來是圓融無礙的,但是呢做起來的話,卻像什麼呢?像這個摸著一個人家水上葫蘆一樣,你碰上它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你怎麼抓也抓不住,怎麼抓也抓不住,所以弄了半天啊!就莫可奈何,幸好還有一個法門,那麼我們也只有這一個法門說啊,念佛啦!所以這個叫做末法的善方便,現在你正確的瞭解了這個方法以後的話,你由這個次第的步步深入,同樣的你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念佛,這個方法來念佛就上品上生,如果你學其他的法門,照樣的任何那一個法門,你都可以啊如理如量的達到要達到的量,所以達到多少,那是看你自己的認識跟精進,現在呢我們哪繼續的把他那個每一個部份,一步一步的順著次第來瞭解他,上次講到說啊!我們啊正式要修的慈的時候啊!先要慈水來滋潤我們的這個內心身心相續,身心相續,有了這一個,然就呢像種田一樣,把那個田啊!先把他不平的硬塊什麼等等啊!把他弄乾淨了,然後呢再以慈水來滋潤,他這樣做的話,那麼這個悲的種子就很快升起,所以兩句話,應當了知極為切要,哪這個是最最重要的部份,這個才是我們應當瞭解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前面這所以聽的歡喜,感覺的又覺得圓融無礙又這麼好,而所以無從下手的話,那望洋興嘆的話,實際上就是你沒有抓到這個根本,所以現在我們哪!瞭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進一認識的,有了進一步認識了以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呢?以前這個是種了一點點的善根,現在卻是結的善果,我們立刻可以回想一下,在講十二因緣的時候,說感果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實際上那個三生啊!真正說起來時限是無量阿僧祇劫,那麼這個三生就是說,你種下了這個種子,要快的話兩生,慢的話第三生,第三生靠什麼呢?就是那個種子啊經過如理如法滋潤它,那麼以前呢我們雖然聽懂了,雖然歡喜,可是你沒有方法不曉得怎麼去滋潤它,不曉得怎麼滋潤它,說好啊!大家說好,說了好了半天就像天上的人造衛星一樣,好是好你只能望望他,只能望望他,其他的就不行了,現在不但的好,你曉得怎麼登堂入室,他就可以把你送到天外,超出我們現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海,那麼這裡邊分三部份。【「此中有三,初修母者。」】  這個第一個知母,曉得這是母親。【「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我們這個生死啊!無始以來這個時間你根本無法想像的,所以啊因為生死無始,所以一生一生的受生啊!也不曉得多長多遠,從這樣的生死當中,不斷的來說,那一個身體沒有受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那一個地方沒有去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那一個人沒有做過你母親的,沒有樣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哪在生死當中,什麼樣的生都生過,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到十八層地獄當中的這個阿鼻地獄種子,這個是六道,然後每一道當中啊!唉呀!猿飛等等,螞蟻國王,最大的到最小的最窮的到最富的,最苦的到最樂的,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都去過,然後呢所有的地方也都去過,還有呢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曾經彼此做過父母,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的,沒有一個人不是自己的母親。【「如本地分引經說云。」】  他下面特別說論經,下面就是證成這件事情。【「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哦,這個經上面還是說,看這個大地上面哪沒有一個地方,你們沒有去過的。【「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上面講次數,這個上面講人,在這整個生死輪迴當中,找不到一個人是沒有做過你的父親、母親、兄弟、親戚、朋友,找不到。【「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  過去是如此,將來還是如此,就這樣。【「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  你這樣的,這樣的了解了思惟以後啊!那麼要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為自己的母親啊!這件事情應該求得決定的了解,決定是決定不移,這個決定不移的信念還要堅固,那麼這裡說,他為什麼別的東西啊不講那個地方,不講別的人,講母親呢?這個道理啊一層一層的說下去,說到下面我們自然容易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  當這個了解到為自己母親的這個了解堅固了、生起了,那麼念恩也容易生起。【「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就是你如果是這個概念沒有的話,你為什麼念恩,現在這個地方,你很清楚這是次第,必然的次第,說念曉得了你的母親,然後你在母親身上可以念他的恩。昨天有位同學,他先看了以後,他說:「耶!三寶不是對我們很有恩嗎?其他很多為什麼不念佛恩而念母恩呢?」對呀!你們大家想想看,這是什麼原因啊!所以這個地方,他每一個地方都有特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現在是一個凡夫,我們凡夫啊儘管信得過佛,可是對佛法的真正的內涵啊!淨信心不一定人人有,不一定人人有,而大部份所以為凡夫的,就正因為一步一步的上去,膚淺的淨信心是有的,淨信心可是沒有,這個淨信心必須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反過來說,你自己思惟觀察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產生最大的力量,這三寶啊!雖然人家說恩大恩大,可是你沒有經驗過,無從從你的經驗當中引發他深刻的這種感受,引發不出來。所以這個不念佛儘管佛的恩再大,是念母親,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眼前尚且如此,在以前那對你亦復如此,他現在真正的重要的話,要引發我們的大菩提心,要普緣一切眾生去救濟它,為什麼要這樣呢?還是要從這個知母感恩要報恩上去,要報恩那麼你想到母親,然後呢每一個人都是你母親,你要報每一個人的母親的恩,所以你這個大悲心啊!就能夠偏緣一切一無遺漏。所以這一點啊!產生這樣的力量的世間、出世間對我們初機來說,在我們的感受上面,正式要想找到這個只有母親,這是他的原因,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啊!就那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得準,而且呢我們要曉得真正初機修學佛法,一定在人道當中,那個畜生的話,儘管你告訴他母親,那母親什麼牠誰也不知道,誰曉得誰是母親啊!那個卵生畜生他根本不曉得,就是那個胎生的畜生,他也不認知母親啊!人是不一樣,而且你看同樣的動物當中,這個人間這個母親啊!對這個子女的養護啊!那六道當中沒有其他任何一道可以堪與相比的,再加上只有我們人道當中啊!才有思惟的力量,而要想跳出輪迴,要想擺脫那個,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什麼呢?就是那個思惟,這一點啊我們要瞭解,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有了這個,下面的根據有了依了,依止著這個上頭這個因,曉得了母親,下面怎麼辦呢?念恩啊!【「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  有了這個基礎以後。【「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  先從眼前的母親來修起。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  那個祖師怎麼告訴我們的,博朵瓦呢就是拿那個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就是完整教授,阿底峽尊著從金洲大師,那最圓滿的教授傳承,就表示這個最圓滿的教授傳承的祖師們,從佛以來沒有斷過如理如量的,他們都是這樣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  先想面前母親現起,母親啊現起。說到這個地方,當然我們從道理上懂得了,如果要真正要修的話,覺得哦!這個母親怎麼現得起來啊!大家記得吧!在本論剛一開始的時候,叫我們要修行的時候,先修行什麼啊!修皈依,他修皈依的時候,幾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坐下了,然後你就坐到這個地方啊!皈依觀想資糧田,那就是我們的三寶,他一定要明顯跟你的身心相續和合,因為你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然後你瞭解得明明白白你現在是苦,所以啊我現在的苦一心皈投這個佛,那個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經有了,萬一沒有那麼你呀怎麼樣,懺悔孽障、積聚資糧,然後等等,所以前面次第的第一步,就是共下士的事情,他到那個時候要觀想什麼?就觀起來了,所以到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上士了,觀想母當然很容易,所以至於說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所以為什麼眼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那個懺悔,就是那個懺悔,還有呢就是積聚資糧,所以說目前啊要想積聚資糧,我們諸位是最佳的地方,你在這個寺院當中,一個出家僧一舉一動啊無處不是,而且以出家僧去做的話,你隨便做一點點,那所積聚的功德資糧啊!那個在家人不曉得要做多少,大家還記得吧!要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東西拿出來供奉三寶,供奉到多少時候,不如出家人跑去點一個燈,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所以當你想到這個時候啊!那你叫你不出家也辦不到,就這樣哦!我們處處的地方要瞭解這個地方,你這些做到了以後啊!然後你坐下來觀啊!很容易生起來,然後呢你觀啊生起來了以後,你說等到這個生起來了以後,那個大慈悲心生起來了,大菩提心生起來了,你迴向往生--上品,就是這樣了,
他也不要你念,拚命的念多少佛,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你回過頭去,看觀經也好,看無量壽經也好,這個道理你能夠完全明白,能夠完全貫通,現在我們歸說回到本論上面,說把母親看得清楚,那麼然後呢其次啊!不但修現在的母親,還要想,對啊!現在的母親啊!這一世,可是我們生死無始以來啊!唉呀!曾經為自己的母親的數量無法想像啊!【「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所以所有的這些母親啊!當他生育我的時候,當他做母親的時候啊!所有我的一切的不相應的損害,他樣樣地方救護我們,所有的快樂都給了我們,這我想啊!這兩點,我們人人都能體會得到。【「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奉。」】  啊!那個時候我們就從一開頭先哪!這個肚子裡懷著那真是樣樣東西靠母親,然後呢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啊那母親抱著我,全部精神灌注在這個身心上面,啊!這種狀態,然後呢餵奶吃食,髒的東西跟你擦,那怕是大便、小便沒有有一樣東西不做得千妥萬當,所有髒的東西,唉唷!我們現在平常看的一點東西,不要說叫你去擦去摸,人家跑得去隨便吐一口痰,你看了心裡面唉!可是呀這母親啊!對於自己的話,不管是這一個乃至於大便、小便,他跟你弄得乾乾淨淨啊!我們想到這裡啊!是母親之恩無法想像啊!而且做這種事情心裡是沒有一點點的厭煩啊!而用種種方法資養。而現在我們做一點事情啊!唉呀!心裡邊啊哎呀!滴咕的不得了。【「又飢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肚子餓了馬上給吃,冷了給你衣服,少了,什麼少了就給你,都是自己父母不肯用的,不肯用的。我自己是出了家沒體驗到,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學們,後來見了面了,大家談起來,大家有個共同的一句話,有意思極了,唉!忙了半天還不是為孩子,這句話。當年自己的的確確不曉得父母的心血,我想將來你們諸位啊!大部份人也是如此,也就是幼年出家也可以最幸運,就是有機會的時候,如果你們要回家,這是唯一的事情,將來應該體會的,其他的事情,看見那個家是一無是處,這個家這下字一窩豬,表示啊!唉呀!這麼的愚痴,這麼的髒垢,一無是處,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感受得到的,在這樣的一個父母對你的恩,你能夠從這個地方感受到了,然後你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了,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平常我們不要輕輕易易啊!這個人家世間的人說忘恩負義,世間第一等大罪人,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也是啊!說講仁義道德,都覺得唉呀!這世間佛法的仁義道德最高的,卻做了最忘恩負義的人,這怎麼可以啊!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千萬要深刻的認知,正式修的時候,他每一個地方,必須要他很深細的你去思惟觀察,所以啊我剛開始的時候也隨便看過,後來善知識告訴我了,我就在那個地方想啊!我現在我不太願意想,我一想啊我實在忍不住,我每一想忍我實在忍不住,這的的確確的,你們要的確好想,好好的想想它,對你們有絕對的好處,母親的恩德你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那怕你老了,唉!我自己記得了,前年我回去了,我母親八十幾歲,我母親出門啊!我母親就跟我說,唉!要這個!唉!要這個,那我就弟弟就說,哎呀媽你就不要去管了,難道還不知道嘛!然後我弟弟就跟我說啊!他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就跟我弟弟說,唉!你錯了,你不要這樣想啊,你想天底下有除了母親以外,有那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有沒有,你們仔細想想看,以後如果在家人總覺得父母囉嗦,你從他那一方面去看是囉嗦,可是他為什麼囉嗦,不囉嗦旁人啊!他心中始終把你看成他的孩子,他一心一意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那段開始,一直到他兩腳一伸,他心裡沒有別的就是關心你,就是這樣。我四十年沒有回去了,回去了啊!我母親又不能跑了,門口一聽,聽見聲音,她還纏著那個小腳,叮叮的就出來,然後我當然看了很歡喜,然後出了門,他一定叮囑著我這個叮囑著那個,是啊!他那個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現在怎麼完全不相應,但是我看見的,絕不是看見她的囉嗦,看見她始終把你看成是一個小孩子一樣,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上頭,然後一再的跟我弟弟們講,到後來,所以他們整個的改變過來了,不管母親怎麼的囉嗦,她越是這樣,我心裡面感到越是溫暖啊!天底下的的確確你們仔細這樣想的話,你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你絕對想不到一點點要違背父母的地方,你找不到的,這樣,然後呢你說,你有沒有聽她,說實在我沒有聽她,當然你跑出去,你不可能照著你母親這樣去做,不可能的,我做的完全跟我母親不一樣,有的時候她回來啦!她叮囑的她忘記掉,她回來又看見,唉唷!你回來她很高興啊!有的時候他問你啊!今天怎麼樣啊!然後呢你告訴她啊,所以啊!儘管你告訴她的事情跟事實完全完全不一樣,她叮囑你要你向東你肩向西,她也沒關係,母親是真偉大,所以你只要體會這個心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五卷A面  所以你只要體會到這個心情,不管她怎麼弄,不管她怎麼說,你只有一個,那個時侯你只有一個念頭:「哦!你總怎麼方式去報答她的恩?」我現在能夠做到,別的做不到,唉!他這樣告訴我,總是好歡喜地接受,啊!對她這麼歡喜,因為我心裡很高興,這人這個感情就是這個樣子,你歡喜呀,她不用你講她,她也歡歡喜喜。所以在我家裡面,我覺得短短地,我小的時侯就這樣子,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啊!別的人呢?講他的母親,那母親總覺得我這個幾十年的經驗,在我父母的心裡你總覺得:「孩子」;他覺得你不懂事,所以你告訴她怎麼她也聽不進去,唉!可我母親,我告訴她什麼,她總歸聽得進。後來我瞭解了,因為什麼?因為她告訴你什麼?你無條件接受她,她也瞭解,唉!的的確確,你對她的心情就是這樣,所以你不管怎麼告訴她,她也會感受到:你全部精神對她。所以儘管幾十歲的人改不過來,可是我告訴我母親教她改的話,她就改了,那個時侯啊!大陸上面很流行的一貫道,她也信一貫道,怎麼人跟她講也沒有用?我就告訴我母親說:「這個一貫道騙人的!」「唉!真的啊!」「啊!當然!」她這句話不是懷疑我,她聽見我講就這麼憑一句話,然後我就告訴她只要念「阿彌陀怫」「那好!那好!」那說什麼她這個東西就不念了。唉!所以有這種力量,就這個樣子,以後我離開了,我當然不曉得啊!,可是,哦!立刻反應就來了,那個時侯,那個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啊,因為我有一個重要的親戚,是這個裡邊哪影響很大的一個人也住在那個地方,他們就從此以後的多少年沒辦法疏遠的,我進去就給他打開了。所以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啊!就是這個樣子!我只是隨便一說啊!順便談到。這個地方啊,大家盡量地你好好從這個上面去看!啊!你一定要把他那個因呀!慢慢地找到,這樣,你不要在那個外面的形象上轉,那自然而然就能深入這個裡面地去。繼續下去,【「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  啊!這些東西啊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呀!在我們眼前最清楚了。唉呀!賺一點點錢是千辛萬苦呀!都是啊做了種種的罪苦和惡名啊等等,求來了以後自己不用就給你。【「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嚴重的啊,如果說有病苦了啊,寧願她自己死,寧願她自己病,寧願她自己苦,她總是甘心情願地啊,用種種的方式來幫你忙啊,所有的利樂沒有一樣東西哪不辦的。容或現在大家有感覺說:「咦?我這個父母好像不這樣的?」這個倒是事實,眼前的,千真萬確的,這個兩代之間的代溝呀非常大!其實,像剛才一樣,原因哪,為什麼?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的話,當然所產生的效果不一樣,然後見解不一樣,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呀!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叫什麼?緣起空,任何東西都是因緣而起,他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他有產生他這個概念的因緣,我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我現在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如此,既然接觸的環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自然跟父親的跟母親的見解感受自然不一樣。這個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更進一步,當然,你也可以說:「唉!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你呀!」這個是對。問題現在是:她學佛?你學佛。你學佛呀!不是她學佛呀!你學佛的話,很簡單嗎!就是你應該瞭解,否則的話,輪到她學佛,她成了佛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啊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瞭解了」你瞭解了,你就不會在這形象上面轉啊;而在這個原則上面,只瞭解到她真正的動機,你瞭解的清清楚楚,不會被眼前她不同的見解上面,那個代溝啊!對你來說是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個時侯,行了!那個時侯行了。所以呀!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不懂得道理,於是覺得「唉呀!這個老朽這個人的腦筋怎麼糊塗想這種事情莫名奇妙!」你把她當初對你的這些恩你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對不起,等到這一生一失去的話,連他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啊!現在這個時侯啊,如果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我們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沒學佛!既然沒學佛,他現在這個概念是自然這樣的。啊不要希望他這個子女來孝順你,不要希望。但願我能夠孝順我父母,將來成了佛啊,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那個才是對的,嗯!那個才是對的,那麼關於這一點啊!要幹什麼?瞭解。瞭解了呢?專一精純地思惟。哪,眼前我們真正修的就是這個。啊!所以眼前真正修的啊!都要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是最重要的。【「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當這樣的念恩的心裡邊哪,真實的生起來了,這個不是空話噢,這個不是空話噢,不是講一個道理哦!這一點呀!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強調哦!所以大家啊不要忙著懂得很多道理,我們往往看見,唉呀!他懂得很多道理了。啊!然後呢!自己覺得很懂,看別人哪!覺得:「啊!這個還差得很遠,這個不懂!」實際上呢?對不起,這個文字上面啊!這個文字上面!這做世間學問是有用的,做佛法深入,沒有用呀!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深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儘管是佛法,你辨別的很清楚,講得頭頭是道,如果說內心當中不能如實生起的量,你轉了一世啊!變成很會動腦筋的人,啊!然後呢!啊呀這個做起學問來念起書來念得很好,但是對佛法深入沒有你的份,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就是這樣。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後,也許你文字都忘記掉了,但是你起心動念的話就會有這種念頭。啊!一個念起來了,你這個母親,你只會感激她的恩,你不會感覺其他的不是,當然其他的也是如此啊!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如此。那麼,對母親這樣啦,次於父等其餘的親友啊,也這個樣去修。因為,哦!那些人呀!以往多生以來都是自己的父母。【「次於中人知母而修,」】  那麼更進一步呢?啊!跟你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也是這樣想那前生啊!那些都是母呀
【「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  那個時侯啊!在怨敵上面再開始修,前面哪,第一個告訴我們修「無量捨」,有一個原因的,無量捨就是,但並不是教我們捨這怨親,他怨跟親沒關係,但是不管若怨若親,到你現前的時侯,你自己心裡面不會有他親疏之感,這是調柔這個心。那麼,進一步你修了這慈心以後修了那個念恩心以後呀!你第一個看見那個怨家的時侯,你不會呀怨的這個概念,你腦筋當中已經拿掉了,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要念他的恩就很容易。所以,【「若於怨敵起同母心,」】  這個時侯,「質」對了,「質」對了。就是自己的母親固然是母親,其餘的親友母親,完全不認識的事情,也是母親,乃至於怨家對頭都是母親,這個時侯啊!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例外的,你都能夠從他身上:緣想、思惟、感恩。其次呢!把這個量擴大,【「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質對了,慢慢的推廣,所以,這個質跟量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呢質跟量之間的關係啊,那個次第完整圓滿的都在裡頭。啊!念了恩,念了恩,第三呢,進一步那就要報恩了,進一步要報恩了。【「三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啊!這麼一來呀!這時候我們就瞭解啦!只因為啊!大家在生死輪迴當中啊!一直在轉,所以不認識啊!不認識是不認識啊,但是確實是母親啊!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啊,而他們受苦啊!一無依靠啊!這種我們就不去管呀!只求自己解脫啊!那個啊!這種人哪是薄,啊!這是太苛,不要說苛薄吧那實在這個談不到呀!對這點不感到慚愧嗎?啊!如果說「無慚無愧」是莫甚於此呀!我們不要說轉了一世,你小的時侯離開了父母,你長大了,不知道;不要說小的離開父母,我們現在沒有離開父母耶,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恩唉。這樣!那你們看,為什麼畜生感得畜生的原因?就是它主要的最大的原因,它並沒有造嚴重的惡業,但是不懂得父母恩,這世間來說,感得畜生相,它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它這個畜生愈高,這個胎生的畜生就比較高,這母親還會帶一點它,因為這個母子的關係,這個就是它的業!你有多少感恩的這個心,感恩的業相應,你多少感得多少的果報。愈是下等的,愈是沒有。所以這因果之間的法則你瞭解了,隨便一看,就這麼清楚,就這樣明白,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雞生了那個蛋,就算完了,它還要孵它一下,小雞出來也不曉得,就這樣,那個濕生更是糟糕,也就是說有一次,我說:我們啊!人是,所以為什麼「五倫」呀!這個這個仁義禮智信,跟那個啊,這個什麼「五戒」呀,這人的根本等等,都有他的必然的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這個!啊!所以呀.實實在在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呀!實實在在我們應該要瞭解,這我們真正應該為此而感到慚愧呀!那麼這個道理說明了,下面就引論,【「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  所有的這個親人呀,母親呀!在生死大海當中啊,就像沈在這個大水當中,生死苦海當中,又轉了一個生呀!大家不認識呀!而拋棄不管哪!只求自己解脫,那天下那有這個,比這個事情更糟糕的呀?更應該自己感到慚愧的啊!啊!現在我們居然是修學佛法講道德仁義的人啊,連他自己最親的人都不管呀!還講什麼個道德仁義?我們罵人說「這個人苛薄得不得了!」就這樣,那苛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現在對你自己的母親都不管,還說修學佛法?天下還有這樣的苛薄的人嗎?唉!想到這地方啊!所以我們真正懂得了佛法,你一天到晚都是啊只有反省改過啊!【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  這下賤的人都不合理呀!啊!如果有恩不報而棄捨的話?何況我佛法當中?豈是我佛法當中相應相順的。所以呀!這個證二乘的,對我們凡夫來說,聖者好了不起!因為我們不能解決的,他解決了,所以我們是絕對的尊重。但是佛為什麼要呵斥?為什麼呵斥他焦芽敗種的原因,現在我們瞭解了。這不是我們呵斥呀!我們可不能呵斥,我們呵斥的話,都要墮落的呀!我們呵斥不是呵斥外面是呵斥我們自己內心。啊!所以想想看!我是不是這樣的人呀?啊!不啊!不但不,還要感激呀!說那些大阿羅漢都是菩薩示現啊!他是菩薩,他示現這個身,然後呢佛呵斥他,然後呢,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唉!就好像兩個人扮了個戲給我們看,我們要感激他。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瞭解的用心之處。【「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  又說了,小孩子啊!剛下地呀!你是的的確確的,天下沒有一個人例外,沒有母親的話,沒有一個人生活得下來,沒有母親,人類啊!畜生當然例外,所以啊!我們
要想不要說升人天成佛做祖啊!你要保持人身,這點都要記得千真萬確,是誰的慈悲的心力啊?這樣去做啊?啊!這樣的啊!由於這樣的慈悲心,多少辛苦的這樣的母親啊,最下等最下賤的人啊!他也絕對不會啊!棄捨不顧啊!【「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也是一樣的道理。【「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那個無邊功德讚上面這讚佛的,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修學的,一切的有情啊,為這個無明所遮蓋的,盲無慧目,有了眼睛是開眼瞎子!啊!所以他不認識啊!他這個心念當中啊沒有智慧,啊!都是想錯的,這個必定要前面這個樣子一步一步來呀!都是要這個親子的慈悲,啊!才能夠我們啊!得到這樣。可是我們不認識由於無明覆蓋,居然不管那個無上的大恩只求自己解脫,這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哦!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哦!所以呀!你們應該發願呀!度所有那些曾經做過你母親的眾生。現在他們那些眾生啊!無依無靠。輪迴在生死苦海當中。這裡有人問:「唉!既然這樣的話,佛就應該一次說大乘法啊!他為什麼要說三乘法呀?」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呢?對呀!佛就應該一開始就不要說三乘呀!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正因為佛之成了佛,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什麼成佛的呀?他就是因地當中要瞭解了這一點,感一切人的恩,報一切人的恩,惟一的方法就是把他們救度出來。所以,他由於這樣的心,行這樣的行,成了這樣的佛。成了佛果以後仍舊有大悲心策動他,絕對不會安住,說「無住涅槃。」盡未來際,有悲心策動,以他的大智大威神力,一直度眾生,那時侯他只有一個目標:度你,只是如此。那麼,用什麼方法相應呢?就用這個方法度你。這是他的悲願的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瞭解的。更進一步來說,有很多人就這樣,譬如說拿我們現在來說吧!教你學佛呀!現在大家好了,聽見了本論了,聽了相應了。大部份人一聽,哎呀!這麼難學啊!好了好了,打退堂鼓回去了。我還是在那裡關在那裡念念佛就算了,啊肯念佛的已經很了不起了,這個很明白的事實,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那麼那個時侯你對這裡邊啊!就一點不會有問題了。啊!因為沒有問題,所以你走上去的時侯啊步步平實,步步平正。好,現在我們念了,瞭解了,【「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那麼現在我們說,對啊!這個最下賤都不可以,何況是我們學佛啊!我們要報!那麼怎麼報法呢?要曉得在生死輪迴當中這種富有快樂,就是我們眼前的世間的這個名利恩愛,這些呀!不要我們,他自己會得到的。但問題呢,這些東西啊!都是欺誑的啊!都是欺誑的啊,以前啊!由於我們煩惱,煩惱就是惑,迷惑,無明,被這個煩惱魔所傷呀!明明是苦不知道,就像已經受了重傷,重傷了還加那個硝鹽,硝鹽平常不傷的時候加上去痛得個要命,弄傷了這痛上加痛呀!這性苦這上面,他本來這個身就是輪迴,本質就是苦的,你還要加恩恩愛愛,貪瞋痴在那兒,這苦上加苦啊!所以啊,你現在真正的以慈悲心腸要救濟幫助他們,應該怎麼辦呢?要把他們哪安立解脫涅槃之樂啊!那個才是報他們的恩啊,所以現在我們大家說:「哎呀你要度眾生呀!你要慈悲呀!」是一點都沒有錯。你慈悲要救他們怎麼救?要把他們從煩惱當中救出來,要使他們得到涅槃之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跟他們這樣一想的話,那個不是佛法,這個地方很清楚呀!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啊,不要說哎呀那我在救眾生呀!你如果說不瞭解的話,我們一定也是會忙什麼?忙這種世間的慈善事業,大家都說:「你看別人都做你怎麼不做呀?」再加上別人在說:「啊!你們佛教講大慈悲?」對不起,我不一定。不是不做噢!「不一定」!看你怎麼做法?是你已經發了這樣的大菩提心,那時侯你救濟他,你明明曉得這個啊這是苦的,你也產生絕大厭患之心,可是對他來說,你曉得唯一的方法結他這個緣,只有這樣子做,那是絕對了不起,因為你自己明明白白對它產生絕大的厭患。反過來,你心裡面哪!對這東西乃至於又不瞭解,又捨不得。哎呀就像什麼?就像螞蟻碰見糖,螞蟻碰見蜜一樣,就像蒼蠅碰見那個大糞一樣馬上沾在上面呀!趕都趕不走。然後自己就說:「哎呀我是大慈悲」那是完全錯!完全是自欺欺人,這個事情呀!自己衡量心裡很容易明白。啊!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那麼這樣瞭解了,我們才曉得啊我們要幫人家的是幫些什麼啊?絕對呀!不是啊!在那裡火上加油呀!他在生死輪迴熾燃當中,你再給他來這個恩恩愛愛,絕對不是這個意思啊!【「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啊,就像那個論上面說,由於煩惱魔所傷害,傷害了已經成了瘡了,那個時侯我在上面反而加一點灰水,這石灰水,哦那個東西痛得很,等於苦上加苦啊,啊,這個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檢查,如果我們現在心裡邊呀不檢查,你乃至於不曉得自己在煩惱當中,那時候談佛法,那都是開玩笑,都是空話,啊,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從下士,中士一步一步上來,而這個不是講一個空話,硬是你瞭解了道理,內心當中去觀照,唉看見了事實了,把這個量加大,從這個上面,才進入到上士來,【「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那麼,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說現在呢,由於我們哪,輾轉的這樣,瞭解了。這個狀態感恩、念恩,然後要去報他的真正的恩的話啊,只有一件事情,不是用世間這種啊,恩恩愛愛跟三毒相應的方法。而是要告訴他世間的真相:苦。然後呢?從苦集滅道當中啊,不是走流轉,而是走還滅,使他得到涅槃啊,除了這個,其他沒有,除了這個,沒有了!這一句話,這是唯一的,所以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哪,還覺得這個放不下,唉呀還有這個事情,你完全錯了,修學佛法的事情,你正因為要幫他忙所以眼前必須先放下,你必須自己做到了,你才能報他的恩。自己都做不到,然後呢,把他纏在一塊的話,那完全是說空話,這一點是最重要。【「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  啊,不能報恩的這個真正負的擔子最大的就是這個,那個重的比大海還要重,比須彌還要重,世間最大最重的就是這兩樣東西,換句話說,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還超過這個。若能報恩的話,那個才是真正哪智者,這個智者就是聖者佛菩薩。【「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  呵!拿他來說,大海雖然大,雖然重,跟須彌,但是啊嘿嘿,我不在乎,我現在如果不能報父母的恩,那個才是我真正的重擔呀!這我們要瞭解的,【「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假定我們心裡面,真實的不散掉,胡思亂想,正確的瞭解,那麼,要瞭解了恩,報答這個恩,使得這個恩哪,不會走上錯路,那個才是真正智慧者所稱讚,所應該行的。【「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  總之一句話,自己的母親,在生死輪迴當中,她沒有正知正念,所以呀!當然,沒有正知,就不能有正念啦,啊心是狂的,眼是盲的,換句話說,愚痴無明當中,又沒有人去引導她,走路一腳高低呀!像這個正在黑夜走在險處一樣,這個懸崖上面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做母親的,不期望她的兒子望誰呢?【「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  做兒子的人哪,那個時候不從那個恐佈的地方把母親救出來,那麼靠誰來救她呢?【「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  那麼,這個時侯,我們看見哪像自己母親一樣的所有的這些眾生哪,由於自己的煩惱魔啊!換句話說這就是無明,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自己做不了主啊,那是狂亂當中啊,啊卻偏偏也沒有正知見:慧眼哪,不管是增上生也好,是決定勝也好,這個都不瞭解,看不到。自己既不瞭解也沒有別的人哪,真實的善知識去引導他。因為沒有人引導,自己又不瞭解,所以任何時候都在啊造惡,就像啊一腳高
低的這樣地啊,在這險路上面啊!總之,【「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五卷B面  那麼總共的來說,不管怎麼樣,都在生死痛苦當中,天、人、修羅,惡道等等,而特別在惡道當中更是可怕!所以在這個時候啊!母親只有希望兒子,而兒子呢?應該做的就是啊救度母親。【「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  嗯!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是的,我們為煩惱所縛啊!所以啊!心是痴的!眼睛是盲的,都在這個啊!懸崖險路上面哪!一腳高低地走啊!所以這個時候啊,不管為自已,不管為他人哪,也不管是那一個人,真正自己跟別人哪,種種的憂愁苦惱事都是一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上面說了這個道理,還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啟發菩提心,小一點嘛,能夠啊!少一點至少嗎,能夠把我們得到上品去!更好一點啊,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啊,還有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跟他找過失了,只見一切功德覺為希有,覺得殊勝希有,剛才我曾經講過的,那我自己覺得我對我母親一樣,不管她怎麼講,唉!我只看見她,她對我這麼好!然後呢?因為我由於這樣心理,我也歡喜,我不管她怎麼講,我總是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呢?我回過頭去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的話,你也這樣的話,請問: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啊?一點問題都沒有啦!所以這個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馬上增上生嘛?所以我們要想改善,你想盡千辛萬苦,你怎麼弄都改不過來,唉!這個地方,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把你完全改過來了,人真正的啊,窮,不窮在物質上面,苦,不苦在物質上面,就是這樣,那怕你再窮再苦,大家一起來唉呀!過得真開心,真快樂!我記得我那年到鄉下去的時候啊!唉呀!看看大陸上那個,的的確確啊,比起我們這裏來,那真的是差的不曉得差到那裏去了!看見了我回來了,連忙啊!去買一點菜,我心裏想:唉,是這樣啊!他那個自己啊,有一點小小的一塊田,他可以種一點,我就告訴他,唉啊,自己種的特別好,那怕一點點,他也蠻歡喜,但的的確確的那談物質,什麼都談不到,但是我自己啊,立刻就感覺到的,一生的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跟母親的時候!小的時候,現在回想,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啊!這千真萬確的,你只要能夠如理的觀察,你們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想想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小的時候嘛!無憂無慮!唉,所以小的時候啊,你看,那怕那個父母親打了你,那個孩子啊,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在哭的!唉,你看看,對不對?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這個關係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完善,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過失啊?找不到啦!就這麼找不到了!唉!所以這個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所以說,你啊!多聞!了解的愈多,然後呢?你思惟的愈多!除過增德,除那過失的方法,增長功德的資糧的方法是愈多,不管你那一個想,你用因感業感緣起的來想也好,現在又告訴我們這個辦法也好,不管你那一個辦法,想到那裏啊,嘿,功德就增長到那裏,苦惱就淨化到那裏,當下是增上生,別的這個增上生啊,對不起啊,還慢慢地要出毛病,這個增上生到最後一定是決定勝,這樣的殊勝啊!所以啊!對這一點啊!應覺為希有啊!的的確確,啊!這個除了佛以外,真正佛法的真正不共的地方就這個!然後呢?此亦合苦惱道理,耶,它還是從這個,概念還是從什麼上面啊?不要忘記掉噢:苦集滅道,它的根本教法並沒有離開,始終是繞著這個中心在轉。好了,那麼這時候啊,我們發依這個心哪,然後呢?一步一步上來,啊,依了這個心,下面的正發什麼?正發大慈悲心!因為大慈悲心有了,其它的一一也來了,【「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那個地方啊,分三部份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啊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啊,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  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  你一心一願,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啊!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增長什麼?增長了無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個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好!所以,你看這愈向後啊,這個愈好,然後呢?你的煩惱啊,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淨化掉,淨化掉了,如果你能夠把現在這個東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來的話,哇,那運用的天衣無縫!那個是真的叫圓融無礙啊!你跑到那裡,處處體會,就問題解決!跟以前的圓融無礙有個絕不一樣的地方,前面的圓融無礙啊!那是個大雜燴,反正啊!那就像說那個笑話一樣,唉呀,那個髒垢不分,統統混在一塊,現在不,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該怎麼就怎麼!處處體會,處處圓融,沒有一樣東西用不上,這個是真的美呀!繼續,繼續,勝利者,它有什麼好處呀?說這個修慈心有什麼好處呀?唉,實際上,我剛才說那個,是最起碼的唷!還是最起碼的,不過呢,我說的是我們眼前感受得到的,經上面可說的,那不得了啊!【「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偏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下面有解釋,【「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經上面告訴我們,普偏是一無遺漏的,與無邊俱胝剎,唉呀!不得了啊!這不僅是說我們現在,這南普陀,下面加上個正覺寺,等下還有個慈善寺,那台中、台灣,整個的我們這個地球,整個的銀河系,整個的無邊剎海當中,所有的最好的供養,你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多大,不得了得,耶!不及慈心一分數,你呀產生了那個慈心,那怕那很小一點點啊,唉!遠超過它!上面哪,啊!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啊!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你看,這麼大的供養,那不得了的啊,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啊,嘿!不如慈心的一分數啊,你修那慈心很少一點點,你看看這功德多大,他一再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啊!殊勝的利益,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哪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啊!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因為這個,這麼眼前的,這樣的一個好,而又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繼續下去,【「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這麼一個佛國,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  這個安樂像什麼,苾芻入滅定樂,這個滅定樂是快樂啊,是不曉得多快樂!在我們世間哪,三世間最快樂的是什麼..色界第三禪,啊!第三禪,這個第三禪真是快樂啊!不要說第三禪,你得到一旦得到了色界的這個快樂的話,人間哪最快樂東西,你對他味同嚼蠟,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聞起來臭不可言,人間呢,最快樂的是男女,那時候,你對它啊!那簡直是呀!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阿難那個公案啊?他的太太美成這個樣,一看這個天女,他就覺得自己太太啊,哎呀!像一個瞎眼的老母猴一樣,那個還只是欲界天噢!色界還要比它深噢,一層比一層,然後呢?滅定樂的話,那又更不曉得快樂多少倍,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快樂,就都得到這樣大的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在這個地方,修這麼長,哎呀,無量無邊的年數,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呀,一彈指頃,就這麼「答」一來,換句話說,一秒鐘的很短的時候,你能夠緣一切有情,修那個慈悲心,那個福啊,比其它前面還要來得大,所以這個千真萬確的,真正的菩薩,如果如理如量的學了以後啊,他會產生那個心量,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曉得,為什麼慈航菩薩,人家叫他到淨土去,他不願意去,這個很明白呀!啊,到那淨土去,對不起,你要賺那個法財賺不到,賺不到。在那個世間,你只要一剎那,修這個,不得了的功德,因為慈心,一定什麼?一定要緣苦眾生,跑到那地方,快樂的不得了啊!啊!你是最起碼的,你那個慈心從何緣起呢?你只有羨慕人家的心情,那裡有慈悲心呢?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啊,你懂得了道理這個,哎呀,那些人多苦啊!你只要看見他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來了,那個時候,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真正的觀念就在一個上頭,正知見!你如果沒正知見的話,自然哎呀!這地方怕的不得了呀!就這樣,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說你每天三時..早、中、晚,每次啊!送這麼多東西,不及須臾,一剎那的時候修慈福,前面這個是,是緣一切有情,現在呢,這這一句話呢?它並不一定是,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啊!就這麼大功德呀!【「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啊!你能夠這樣的話,所有的天人哪,天人是保護人間最好的,他也是這樣無比慈悲的心情、愛念、觀護於你,一切時處來守護,啊你在這,快樂的東西愈來愈多,愈來愈快樂,而一切的毒害、一切的這個傷害,不能害你,你不要多大的辛苦啊,你要做的事情都成就,現世如此,將來呢?當來呢?你能夠生到梵世間,你就是不能得到解脫的話,你都可以得到這個慈相應的八德,那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功德。那慈法的八德,我也不清楚,不過沒關係,總之,包含了上面的這些東西,可能就是上面的,可能什麼?這個我還沒找到這個正確的根據,【「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啊!如果有了慈心的話,天人自然而然以這樣的慈心來愛護照顧你,自然他樣樣東西都來了,不但我們凡夫,佛,戰勝魔軍哪,不是別的噢!他以慈力戰勝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最佳的守護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那我們仍舊像剛才談論的,對自己的母親一樣,當你因對任何一個人,能像自己母親的時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會得到最佳守護,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你母親這樣看顧你,請問:你還有何所求呀?自然而然無往不利啊!現在我們動不動看那個,哎呀!煩惱啊,就因為我們不得善巧,不了解這個道理啊!有它有這麼多的好處啊,所以雖然難生哪,要努力!雖然是難生,你只要去努力,得到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世間那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現在,你再富,富為世界第一富翁啊,你周圍的冤家,不曉得有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啊,時時刻刻啊,要在那兒刮你的肉,搶你的錢,不管你有多大的地位啊,人家那個正的背後啊,想盡辦法把你拖下來。要是現在,你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啊,你把人家看成母親的話,他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你身上,請問,天下那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她相比的?但是呢,對不起,你要想世間啊!得到一個,競選一個什麼啊,那是不曉得千辛萬苦啊!賺一點財富,更是啊,無比的困惱、困難,那麼你修這個法門哪,嘿!卻容易的不得了啊!真正比起那些來,所以你只要把忙世間的這個東西的啊,一部份力量移過來這裡,結果得到的果報的話,那世間是完全不能比啊!這個利害關係,我們一定要知道,要知道了以後,自然而然,你對眼前哪,絕對不會感到的苦,絕對不會感到的苦,同樣地,你要不求快樂則已,現在我們總是要求快樂,這都是顛倒了啦,求快樂這樣求法的啊?這個快樂才是無比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那個論上面那引說,我們任何情況之下,集中心力要思惟,金光明是經啊,就是三十五佛懺當中啊,嗯,不是三十五佛懺,前面我們講四力懺悔當中,它舉了兩個,金光明懺,那實際上呢?他是金光明經上面,他是特別說明了這個偈文,那怕嘴巴上面念念,唉,我們要一面去念啊,一面緣想這個文。【「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就是念他的文,跟它相應的,修這個慈法,【「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偏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前面已經說過了,照著這個次第,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嗯!那麼,修的道理呢?怎麼修法呢?你只要不斷的去思惟觀察世間上面種種苦啊,你一看到那個苦啊,你這個悲愍心就生起來了,因為你已經曉得這些都是你的母親呀!然後你看見那母親受這麼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來,你要救濟她的心呀,就生起來了,所以啊這樣的修,這樣的修。在世間哪,不管什麼快樂,啊,無漏的固然不談哪,根本談都談不到,有漏的,就是有漏的快樂也是啊!那個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快樂,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欲與樂,就這個慈心,自然生起來了,看見她這麼苦,然後你要報她的恩,當然你用種種方法,就給她快樂嘛!這個自然而然哪,你看見她的苦嘛,你就生起來,就像母親看見那個兒子苦啊,不要想唉,我要不要把那兒子怎麼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應的,叫任運,當我們能如理去修學的話,也一定能夠啊!任運自然產生,【「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那麼,進一步,最好的快樂來啊布施、來供養、來給一切有情啊!這個就是:「慈」所緣的,慈所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啊,有一件事情,我們容或有的時候啊,就像唉呀眼前我們哪,總覺得這個事情啊,覺得千辛萬苦,好像很難,往往這個概念,會把我們修行會障礙住了,會障礙住。聽了道理呀!容易。做起來?哎呀!覺得很難!現在呢?你換個方法想想看,比如說,我們現在眼前哪,有的人哪有各種不同的嗜好,就吃辣椒你剛開始吃辣的時候,天生下來就好吃啊?不會呀,一吃哎呀!辣了個要命,喲,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吐啊,弄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樣是好,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就看見,我自己也沒這個經驗,我自己的事情,總是忘得乾乾淨淨,啊!看見那弟弟妹妹啊,或是別的人哪,那個小孩子斷奶的時候啊,就是斷不了,那麼怎麼辦呢?唉,那個母親啊,就用點辣的東西塗在奶頭上,那他一吃,哎呀!從此以後看見那就不要吃了,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等到有一段哪,你上了這個,這個嗜好養成功了,叫你沒辣的,你就沒胃口了,對不對?啊!那這人人有這個經驗啊!所以問題在什麼地方呢?你就不斷地薰習,所以叫習啊!修習修習,然後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比如說茶,現在我也蠻歡喜喝茶,可是我現在因為啊,這個不好,所以不喝茶,剛開始的時候啊,喝一口,苦苦的,有什麼好吃?到後來,就是覺得,到那時候,你沒這個茶下肚子啊,覺也睡不著,那個味道就來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然後呢?抽煙什麼,眼前所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這樣想到的話啊!你就曉得不難,一點都不難。這個概念不是難不難,要你克服你的心理,所以我們往往啊,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難,就是你自己的執著障礙啊!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還沒有做就心裡哎,對不起,你啊就沒有機會啦。所以第一個要把知見轉過來,知見轉過來,你只要去努力去做,練習的話,耶,養成習慣了,到那時候啊,叫你不做還做不到,這個概念,你第一個要養成功,第一個要認識。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舉世間的幾個比喻,像佛陀啊,像愛迪生啊,像這種啊,這明明世間大家覺得不可能,他都做到了,現在呢?佛法,以前你不懂的時候啊,聽了這樣,現在那個次第這麼明白,而且每個次第所講的內涵,在我們心底的心相上面,馬上讓你感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終只是一樣東西,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業障,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要懺悔啊!聽的時候蠻來勁的,聽過了以後,等下你回去,又那麼一躺,好了,我說這個心理狀態啊,你那個時候,心裏面提起來,對啊!你只要把持這個概念,你只要衝過去,所以那天,我告訴你們這個老和尚的公案,你們記著:不是叫你們要去做,那表示呢,他這樣的狀態當中,他只要肯那個克服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況,這件事情有這麼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之高,是不得了的利益啊!你時時記得一句話,你之所以不能做的話啊,為什麼不做啊?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你能夠如理如量的觀察的話,結果發現:你貪了一點點小便宜,受無邊大苦啊!你大虧本哪!我們人就這麼愚痴啊,明明賺大錢就偏偏不要,偏偏要做那虧本生意,這個人的愚痴到極點哪,所以這個概念,你第一個擺在腦筋裡頭,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呢?到那時候,我們眼前哪,就好好的去懺悔,這個時候,這個次第等等啊,記著啊,不是說,噢!那我也學學
老和尚這樣,今天晚上好了,你們不要管我,那怕死明天抬出去!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唉,他告訴我們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啊,現在我們啊!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次第啊學好了,然後呢?安排自己相應的量,總一直逼著你自己,要逼三分,啊!最大逼七分,絕對不能再超過,超過了不行的,在後面講精進的時候,他有非常完整的說明,一直要逼,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心裡面哪,還沒有做事情,已經是啊,癱掉在那裡的話,沒有一樣事情做得成功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慈是給他快樂,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麼所以呢?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壞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惱有情,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同樣地,三個次第,啊!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開苦,希望他離開苦,還有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這個次第也是必然的,【「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這個像前面一樣,次第如此,此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這句話重要噢!不要隨便看過噢!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呢?再修慈,慈是依什麼?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呢?慈、悲,各別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這個次第是誰講的?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論藏極扼要。下面說啦,【「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別這樣不分開來,一下開始啊總共的來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別思惟的時候啊,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噢,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常常這樣,叫你一步一步來,哎呀,就麻煩得要命,你就坐下來想一個佛這不就行了嗎?你想慈悲,對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耶!這個事情似生起似,你緣個總相去修啊!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別各別去思的時候啊,沒有!【「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反過來,你各別各別的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然後呢?變意,這個什麼意思啊?本來你沒有修這之前,你的心是什麼啊?這種狀態,一直跟煩惱相應的,看見別人家快樂,羨慕他、嫉妒他,看見別人的痛苦,活該的!現在不是,噢,看見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見人家快樂,正是我要給他啊!就是這樣,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以前哪,對辣的東西,哎喲,一碰到就害怕的要命,現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六卷A面  現在啊!唉呀!就少不了他,就這樣,所以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啊清淨生故,不過你緣總緣修,你總共的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那有一樣例外,那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他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呢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樣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那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蠻好的,弄到後來啊!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啊!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毛病,總是啊!覺得唉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啊!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啊!【「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一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啊!上面啊!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啊!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到尾,用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這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唉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的話,反正你到那裡去,你只要聽他們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地方來真正重要的,就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絕大部份啊!都已經體會到了!【「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若字不是苦字哦!那麼假定呀!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中士道是修習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啊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呀!這要你自己內心當中去照著去如法去做的話,那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著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出離心就生起來了。【「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哪!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的跟我受苦啊!而我要幫忙他,就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到。【「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那裡呢?去拔草,草又不知道,草在那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啊!我們現在曉得了哦!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啊!所以啊有一位同學常常唉唷!我看見那裡有苦啊!我就心裡上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啊,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啊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啊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唉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呀想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啊!那時暫時啊!不要說唉唷!我看見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啊,那是一定要正式的瞭解,他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的東西啊!啊你就害怕的不得了,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你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那一個錢,然後呢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哦!你賺回來的啊!都是莫明其妙的東西。【「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是個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他講總總的苦,一共是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啊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一個。【「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意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哪哪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的,這個聲聞啊!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他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啊!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啊!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啊!修悲啊!思苦眾多,菩薩啊!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的遠來的超過,遠來的大哦!所以現在說唉呀!我是大乘行者,哦!這個厭離心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啊!能夠觀察的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啊!你啊!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哦,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能廣啊!所以這個啊概念要非常清楚哦!【「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啊!所以呀!你經常,恆是經常的不斷的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的話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的多、思惟的切,愈多愈切愈好,反過來如果是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哪!稍微聽見一點點覺得唉夠了,夠了啊!然後哪!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啊!我們放棄不照著他去說啊!這個時候啊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點教授哦!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他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沒有,乃至於說唉呀!那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那這一點連根把他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那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了,所以這一點哪很重要,就這樣,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哦!這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哪,可是啊!他如果現一個寒山拾得,他這個乞丐他不認得這個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的去修,然後呢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哦!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哦!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瞭解哦!不要說,唉呀!懂了一點點啦!就夠啦!這樣啊!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啊!這個地方啊!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那麼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啊!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由他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的了解了,然後哪!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的聽到思惟、修學、悟證達到了。【「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哦!在這裡,假定你的認識這瞭解啊!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覺得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啊!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啊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的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去做去了,然後呢?我那定定了啊!所以很多人說噯喔法師啊!我這個人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呀!我覺得啊!世間事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啊!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麼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啊全無所知,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有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哦!好了不起哦!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鎚掌錐刺骨,懸樑刺骨那個公案啊!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的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啊!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很快的棰子啊!一往大腿上一棒,痛得不得了,唉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啊!啊那點一個燈啊!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唉呀!痛得這樣了,那就是世間的義理哦!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哦!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椎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呀!有一點點富國之田,這句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蠻好的,就不會這麼策勵的,我為什麼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點感受了,啊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哦!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做了學定得到了什麼,那個時候啊!會執著得不得了,啊!這個人呢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功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世間的,不要出世間的,乃至於出世間的一點點啊!你得到了一點啊!唉呀!覺得這個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的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唉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又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啊!又講那一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一個,都是富國之田,你要想再進步啊!進不了,所以這一個地方啊!我特別注意哦!這幾句話,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唉唷!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呢把前面那個圾圾啊!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他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啊!沾到一點點邊,就把他拖了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所以我們呀!眼前要正歸走這條完整的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整個圓滿的構架,認識的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了沒有了。【「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那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的,我們要懂得的,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呢?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啊!現在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繼續說下去。【「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啊!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啊任運,自然的一碰到,唷!一看見你任運自然就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莫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冤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你覺得唉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了。這個性,你這個那個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啊!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呢?我們現在心裡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瞭解的,那任運起來的都是這一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就是修這個,這種我們要瞭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哦!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果當中第六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哦!這個道理。【「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時候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也就是救他們力量,所以那個時候啊!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啊!才是說啊!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啊!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啊!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你只要個別的次第,但是一步一步的上來,到那個時候啊!你不知不覺心裡邊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哦!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啊就害怕,到後來你啊看見辣椒啊,你就口水直流啊,然後不看見辣椒啊,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哦!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一種情況你就曉得啊,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得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哦!只是我們初修行的人哪是這個樣哦!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唉呀!我是個凡夫呀!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啊!才修這個嘛!這樣啊!【「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正式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所集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一種力量,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啊!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啊就沒有了,冤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且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啊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則是徹底圓滿的、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啊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祗劫剛開始的時候,修修這個,所以說:【「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就是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做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唉!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想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是啊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的,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啊!你說唉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迴向往生的話是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二本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昨天還有位同學來問我,說那個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唷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唉唷!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解釋,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唉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我們不可能啊!只要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五年,再加上二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哦!這個有根據的哦!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啊!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這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二年,所以五年就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二年吧!九年,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啊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呀!好像是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見天上的人造衛星,唉呀!好的不得了,張開了以後,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啊!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啊看戲一樣,啊!讚歎,唉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瞭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的去走,你去翻看,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唉呀!這個念佛是省事啊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七天啊!真的能唸到一心不亂啊!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啊!那時候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那個煮老當年真的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哦!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啊!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閉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唸法,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那個世界啊!一無可取啊!唸完啊!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拚命啦!那你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唉呀!你不要去管了哦!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哦!這個概念要清楚,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唉!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叫我們哦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迴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唸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就是願心哦!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六卷B面【「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啊!假定我們哪根本就不曉得上面所說的這個內涵,這個方便善巧,這個境界行相,我們這是啊聽見了一點名字,然後說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哦!我要發願成佛啊!這個就是說啊!唉呀!我們發了大菩提心念佛了,然後呢?這樣啊!哦!我要這樣去做呀!對不起,這種情況啊!是大誤會啊!完全錯了。【「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你根本懂都沒有懂啊!還自以為得到了,所以啊!未得謂得這個都是增上慢,還自己還牢不可拔,覺得自己啊對了,這是堅固了增上慢,既然你堅固了增上慢,得到的是什麼?到那時候我們大家瞭解了啊!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啊,對我說某人啊!你一來是學佛,還是學我呀!嗯!那時候我不懂,現在我了解了,哪哪哪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我們是要學佛啊!我們不要學我呀!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自己以為懂的話,堅固了增上慢哪!我的特別行相就是這個慢,啊這個貪瞋痴慢疑啊,這些東西毛病都來了,所以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善修習,反之如果你:【「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  而好好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這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如果這個不瞭解,不好好的善巧修學啊!就忙別的事情,就想唉呀!這樣去做的話就可以很快的得到了,超邁多級啊!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了解大乘綱要的人看起來那可笑啊!那可笑啊!當然我們現在啊!小乘的這裡根本不談,他不談的!所以由小乘自己也覺得大乘,我們以前說過,不必跟他談,然後呢學大乘的人哪!這個地方就應該有一個衡準的標準了,尤其是學密乘的人看看,看見的,所以啊!這個密乘一開頭任何的儀軌啊!他一定是念死無常等等,然後發菩提心哦!請問這個時候菩提心是不是說,啊!儘做是念這嘴巴裡瞭解說為利有情,有情願成佛,就算我發了菩提心,就算我有了大根性,就算我灌了一個頂,不會有這種增上慢了,這個瞭解了以後啊!我們就腳踏實地的,你能夠腳踏實地去做的話,你的成就馬上就行。【「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  所以很多經論上面啊!勝佛子,換句話說,他已經啊進入菩薩位的了,他多劫當中還要拿這個做為中心而去修啊!何況我們現在啊!只曉得這個名字啊!就不去管他了,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哪!悲啊!初重要、中重要、後重要對不對?而初固然是他,中間還是他啊!所以真正的大菩薩中間修的時候,他還隨時隨地在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這麼年輕這麼絕頂聰明,見到了明了杜梋論師以後,跟他一講,他馬上證得這個加行位上的最高的位次,然後上去也給見到了,唉!但是後來遇見了金洲大師告訴他的什麼,那就是告訴他這個方法,啊!然後他覺得這個最了不起,說明什麼呢?說明啊!真正這種大乘的菩薩,他還要努力的修啊!這個是告訴我們啊!我們千萬不要增上慢啊!覺得唉呀!現在夠了,那是我們的業障。【「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這個一點很重要,如果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瞭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的眼前的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只是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這個東西。【「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的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哦!不是我們虛浮的哦!那個時候啊!同樣的可以啊!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的,也可以的。【「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  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瞭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啊!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啊!也同樣的要修眾多心,前面所說的,譬如:【「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這個啊!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所以啊!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呢?是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啊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的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啊!他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那個宗喀巴大師說他那個告訴你的道理還有,但是呢?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的也要好好的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的向上增勝啊!這樣才可以,而目前啊這個重要的東西啊!連他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唉呀!我們講啊!唉呀!要求啊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啊!我們啊!唉!真正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啊!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他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啊!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他,啊!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瞭解的,那麼關於這一個,今天講到這裡。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的大家看一下啊!就是前面啊!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啊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啊!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哪!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它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正式修行的祖師哦!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啊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哦!大家想想看,這為什麼不從有,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二十三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啊!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啊!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增上意樂,現在講這個。【「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之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的思惟,啊!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跟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的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啊!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啊!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到那個時候啊!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啊!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呀!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裡,把這個心哪要能夠生起堅固。【「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啊!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就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的一切有情啊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啊!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跟悲心啊!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的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這個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增上意樂。【「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的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他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歸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啊!你繼續的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迴向,迴向完了以後啊!那麼就起座了,那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迴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
麼修的勢力啊!就非常的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的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他,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心理狀態啊!就是非常強烈的、非常猛利的,在雜染這種現行當中,實際上就是我們修的時候啊!還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是你修的時候,能夠把雜染的這種現行啊能夠切斷,能夠把要所修的內容提起來了,但是那個時候他並不堅固,你稍為一放的話啊!他那個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惡劣的現行又來了,又來了,所以說這個中間如果說你不提持的話啊!他結果呢?大部份的時間啊!還在中間那個上面啊!又繼續的增長這個染污之業,而在前面中士道的時候講十二緣起支的時候,我們已經瞭解了,任何一個因位識,這個因位識在凡夫生死流轉當中,就是無明相應的行,這個因位識,現在呢?在我們要想跳出生死輪迴,乃至於要救度一切眾生的話,這個是跟明慧、智慧相應的行啊!前面這個行啊!就是染污雜染之業,現在這個智慧相應的這個就是淨業,你這個淨業跟明慧相應的淨業,所生的因位識,這個識也是因位,同樣的兩個因位識,那一個識先感果,主要的靠什麼?靠這個因位識,你完了以後,以什麼方式而使他增長、增長、增長而感生將來的結果,所以前面的因位識是能引,然後呢?要經過能生一支的滋潤才能夠感得下面這個果,所以我們做的時候,雖然修行把這個善法相應的善淨之法的因位識則修,可是呢?你停下來了以後,你又不再努力了,於是這個時候啊!仍舊在染法當中,滋長這個染污之業,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現在就非常清楚了,所以啊!結果呢?你忙了半天,停在那裡,好像燒水一樣,啊!燒了半天,努力燒,燒完了,好好放在那裡,然後呢?忙了半天啊!你忙別的事情,忙別的,冷下來已經不好,現在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這個善惡兩種法是一體相反的,先呢?你把他燒燒!燒!燒!等到你停下來了以後啊!不但不燒然後你把那個冰啊!把他加進去,加了個半天,然後你再來燒,燒完了以後把冰又加進去,你說你燒到那一年啊!懂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我們說洗衣服一樣,是你坐在那裡啊努力地往往洗,等到洗完了以後啊!然後你一停下來啊!對不起那個髒水啊!ㄍㄥㄍㄥㄍㄥ啊又過來了,或者髒東西又把你的稍微洗乾淨的,那個髒又弄上去了,所以說這個不行,所以他前面為什麼告訴我們,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如果你停下來讓他放逸的話,這個力量很少,剛才說這個,讓他放逸是說只是說喏!停在那裡,不燒了,實際上你既然善惡兩樣一體相反的話啊!當你不燒的時候這個惡法又來了,這個是他一個絕端重要的原則,啊!那麼再進一步我們瞭解了十二因緣,由因感果這個道理以後,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我昨天特別講的要考的題目,你們注意這個不是考,讓大家努力的深入的思惟,想辦法把這個概念啊!很清楚,然後這個概念所指的這裡心裡的形相啊,看得很透,那個時候你修行的話,那就有把握了,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哪!到處都是這樣講,那個正式告訴我們的修行的這個教授當中啊!就是說啦!現在你學的、修的這個大悲,在定當中就是正修的時候是如此,剩下來其他的一切威儀當中也是這樣,這個包括了什麼呢?一切時,對時間,中間是絕不斷,然後呢?大悲所緣的是一切有情,是沒有一個例外,你一直在修他,就這樣,所以說:【「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這幾句話記一下,我們真正要修行的話,必然是如此,那麼反過來呢?我們現在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如此,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袁先生是真正改變命運,固然有他的很多必要的條件在,可是等到那些條件一一具足了,最後他正式行持的時候,他那時候心裡上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怎麼呢?說從此以後他改了名字叫了凡,這個改不是改一個名字哦!他心裡面的的確確曉得,說以前啊這是凡夫做法,以後啊不可以再這樣做,瞭解了他做的時候的心裡狀態呢!很明白的,他說的清楚,從前這是悠遊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因為照了這個辦法做啊!內心當中有個戰兢惕勵現象,他隨時隨地就是戰戰兢兢,就這樣,那就說明了我們平常啊!在無始相應的一直隨順著這個轉,那麼修行呢!反方向,所以隨著無明走流轉生死,反方向的逆生死,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知道,必定要知道,然後呢你修行的時候,必定要如法如理的去做,這是為什麼我們啊!特別把那個教法,這麼認真的來說明他,如果說你這一點做不到,聽見了完了以後,你心裡什麼狀態呢?很清楚仍舊是以前無始以來,這個無明相應的這種行業流轉,根據這個你說要除苦,可能嗎?不可能,明明白白的擺在這裡,因擺在這個地方,那麼這種因必然感這個果,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一下,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
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然後呢?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借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積聚資糧,第三個呢迴向增長無盡,就這三樣東西,譬如說我們做早、晚殿啊!供養啊!洒掃啊!以前是也一樣的忙,可是忙這些事情啊!造罪,所以同樣的,現在在這種事情上面啊!反方向,事情還是做,以前做了是虧本,現在同樣的是賺錢,所以這一點上面不管說懺罪、積資等等一樣,還要迴向增長無盡,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懂了得了這個原則,現在這個地方修悲那麼也用他,將來當然其他的任何一個地方,還是要用這個原則的。【「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我們的心裡啊!這個像跟大樹一樣,從無始以來一直灌的是煩惱苦汁,就是為無明行啊!這個痛苦的這個事情啊!在滋潤,那你啊!要想改變過來的話,稍為加一點點的德水,加一滴啦!那了不相干,了不相應哦!就好像一個大海一樣,這裡邊整個的都是鹽巴,然後呢?你想稍為加一滴糖進去,把那個鹽味拿掉絕不可能。【「謂如極苦,『滴噠』大樹。」】  像這一種非常苦極的這種樹,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令他甜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七卷A面  那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那令它甜啊!這不可能,所以我們的內心啊!無始煩惱苦味,所薰的這個相續啊!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少少修習一點不行。是故應須相續修習,所以你要繼續不斷的修習,繼續不斷的修習。凡是這種道理啊,這個你把十二因緣這個前後的觀念弄清楚了,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念弄清楚了,你把這個道理用到那裡,這那裡這個概念就非常具體,非常完整的現起來了。不同的,這是你如果只管自己叫小乘,如果說你用這個方法幫忙別人,是大乘;方法本身無所謂大小,這是你的發心。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在,那麼講到這裡,這上面啊!也就是說我們正修的三樣當中啊,這個正修希求菩提心當中,第一點希求利他之心,那麼從這個上面已經有了,希求利他之心,在下面的話呢?為了要利他,所以你必然歸集到現在啊!要利他,就要有這樣的心。
  第二個呢【「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  那麼這個欲得心啊!還不滿足,這講一下,就像我們照著前面這個次第哦!怎麼樣想辦法策發這個利他的心,說既然你要利他啊!對不起,你雖然有這個幫助別人的心,但是呢?你必定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你沒有幫助別人的能力的話,雖然你想利他,不行,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看見的苦啊!我們呢?想脫苦,但是你必定要有脫苦的方法啊!這一點非常重要哦!非常重要用在別人身上就要利他,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利,同時你如果沒有自利的話,畢竟沒有利他,這個話,再怎麼隨便,是的,我們現在看見的啊!一切的苦,不管你這個苦,來由什麼樣,或者是自己自身親身感受,或者是身上感受,或者心裡上的逼迫,身上感受啊!自己呀!種種的殘缺病痛,然後呢?自己病痛呀!固然苦惱,殘缺不全啊!被人譏笑,心裡上的呢?譬如說啊!遭到種種心裡上的逼惱,從小的時候家庭的失去溫暖,然後呢?長大了,看見社會
的情況,唉呀!這個實在不理想啊!所以呀!我們感覺這痛苦無比啊!要求。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的人呢?主要得靠我們宿生的善根,然後呢?了解了這世間的痛苦,然後就策發我們要跳出痛苦,雖然有了這個心,跳得出跳不出啊?跳不出來,跳不出來,還必定要什麼?還必定要跳出了這個正確的方法,對不對?那一個人不想快樂,那一個人不想離苦,但是你沒有正確的方法,得得到快樂嗎?得不到。沒有正確的方法,你能解決得了痛苦嗎?解決不了。進一步為了幫助別人,要同樣的道理,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說啊!你要真正的利他,單單這個心還不夠啊!還要發這個心。啊!所以單單這個,這一點呢是不夠的,下面告訴我們,一定要說這個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滿他的願,你要幫助一切人的心,怎麼樣才能夠滿幫助人的願,這個時候,叫做菩提心,【「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的說一下,自己啊!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啊!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的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大乘這個目標,所以先應建立增長淨心,在這一個隨念三寶功德經啊!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啊!你隨時隨地啊!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
把這個大目標,擺在前面的話,那個時候,就把世間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為眼前的這種小小的一點迷惑,所迷惑住了,小小的稍微一點的小甜頭啊!哎呀你就跟著他去了啊!所以我們常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遠大的目標,完整的擺在這個地方,眼前的小的東西動不了你了,平常我們只看見小錢一點點小的好處,就這樣,所以像一個小孩子,我們說一個比喻啊!他看見了糖啊!他就不肯走路,你怎麼騙怎麼哄也不行,然後呢你另外一個地方啊!他那個地方啊擺一塊糖,他也不一定很好吃,另外一個地方擺一大堆最好吃的,啊!他那一塊糖他就不要了,哦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情況,由於佛法真是了不起,他不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哪!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啊!引發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啊一直要經常思惟、觀察這個圓滿的好處,這樣的,然後,你才能夠把這個要期望的這個心推向這個高的目標去,高的目標去,等到你啊!對這個佛的種種的事業功德瞭解得愈深愈透澈,那你的這個淨信心愈增長,認識也越清楚。所以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你瞭解了產生了淨信心以後啊!你才曉得,哎呀!對啊!這個才是我要的啊!我要幫助別人也必須要這個東西啊!你這個淨信心一增長,你的好樂心也就起來了,我們現在的對什麼呢?我們有我們歡喜的東西,然後呢?是的,對你真實應該歡喜的東西啊!應該有個深入的瞭解,你愈了解的多,愈瞭解的透澈啊!你的嚮往之心就增長了,增長了以後啊!你一心一意要去求他了,所以呀這個好樂之心以前這個貪愛是壞的,因為無明相應的,現在呢?不是別的,就把那個貪愛之心轉一轉,以智慧相應的,說,不怕你不貪愛,怕只怕你弄錯了,貪愛的結果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在你就把那個貪愛的心轉一轉,結果啊你不但自己得到好處也利益了別人,那個時候這個貪愛是愈大愈好啊!所以這個叫做善法欲,你有了這個善法欲啊!那一心一意說我一定要做到它,那個時候你就瞭解啊!不但是利他呀!就是自利啊!也一定要得到這個,這個就是佛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啊!才能夠真正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幫助那些人的這個目標才可以達到,所以這一點啊!是【「能為引生發心之心雖有多種,然悲為勝。」】  那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啊!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具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悲,【「自力所發極為殊勝,」】  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那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的?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安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世因眾多,結果則勝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啊!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安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啊!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啊!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在這個地方啊!告訴了我們一部份,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啊!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呢?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啊!眾生無邊,而且呢?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的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啊!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唉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唉呀!一聽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為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理路不清楚,這個次第不明白,乃至於明白了以後呢?也沒有如量如理如量的修正,去增上它,現在這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它那個必然的關係啊,抉擇的鑑別的絲毫無差,所以在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點遺漏,要不然你因地當中稍微一點遺漏,將來你一旦開始走了以後啊!到那個時候漏洞沒有發現,跑到半路上就來不及了,那只有拋錨,像車子一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急急忙忙的開始,結果呢?半途而廢啊,多多少少還走了一半呢?不管是半途不半途啦,反正你總歸是白走,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所以本論的前面每一個地方的細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要瞭解,那麼在這個地方啊!自、他、因、加行四力,在前面啊!二百一十一上面如果你們要看的話,你們自己可以看,我在這裡說一下,什麼自力?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這個地方啊!那就以我們的悲心說我啊!曉得這是我母親啊!念他的恩啊!要還報,不報真是不行啊!然後呢?這個完全是由你自己內心發出來的,你一心一意只想,哎呀!要做這個要做這個,不是別人別人告訴你,唉呀!這個好啊!或者什麼你聽了蠻來勁,但是你內心心裡面啊!總是被人家,這個兩個不一樣。那麼因力呢?就是由於你這樣的這一生修行到下一生,那個心裡面就有很強有的力量,那個加行力是這一生努力的,但是加行跟因力有直接的關係哦!就是你這一生不斷的加行到下一生變成因力了,所以你生生把那個加行你只要做對的話,每向上去每向後去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增長,所以你眼前是以自力,然後呢那個因力不斷的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來配合的話,你四力具足的話,那更是堅固啊!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你把持著這個根本因,然後呢有了根本因以後啊!再輔助於這個圓滿因的話自然一定成功,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既然瞭解了,說這個大菩提心有這麼個殊勝法,而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實際上也的的確確如此,這麼個難得,現在我們非常幸運,也可以說我們宿生大善根所使,能夠得到這樣圓滿的教法,自己要無比的珍惜啊!唉呀!這個無價之寶啊!好好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所以昨天晚上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如果我們善根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他告訴我們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強他,這裡面最好的一樣東西,記住,隨喜,啊真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你在任何時候少用功力還有一個供養,這樣,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就可以啊!能夠積聚無比的圓滿的廣大資糧。這個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的的確確不大容易,可是呢?這個關鍵在那裡?就是你知道不知道,就這樣,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啊!自己還覺得很對了。所以,第一個你正確的如理的瞭解了,你只要去做,我們總是看見什麼呀,總是馬上反應到,看見的事情是外面的,然後呢?你現在修的是修你自己的,怎麼樣把外面看見的情況啊!經過你的正知見啊變成功你的功德,他不對,你瞭解了他不對啊!你呀!要策發你的悲憫心;他對了,你瞭解了這個,然後啊!你這個隨喜心。所以不管他對啊!不對啊!對你來說,總是增長功德。否則你看見不對,你就輕視他;看見他對了,你嫉妒他,結果同樣的不管對啊!是不對啊!你總歸自己傷害自己。然後呢?你做對了呢?更進一步你還要隨喜,別人你也隨喜,自己也隨喜,所以不管遇見任何環境一切時處,你一直在增長。當然我這是隨舉一例,因為已經講過了,所以你們只要能夠這樣善巧的步步的不放鬆這樣來,那個時候你自己內心上面也會感覺的到,跟以前這種悠悠放任就讓他去,啊!就這樣,心裡面不一樣了,你會戰兢惕厲,為什麼?你瞭解了很清楚,所以以前那種惡劣的現行啊!唉!不可以不可以,現在你隨時用那個正知見,因為那個正知見的力量很微弱,你保護那個正知見的力量,那就是啊!內心當中必然產生的這種戰兢惕厲,所以有很多大而化之的那種人啊!總是覺得唉呀!希望跑得來呀!那麼念佛嘛念他幾聲佛,然後呢?學禪的話呢?最好嘛!兩腿一盤呀就希望開悟了,那種的的確確實在不曉得差得天差地遠,真的說起來,這種都是懶骨頭,所以這個,所以這個,明朝末年的四大師,紫柏大師就特別的說,這現在人啊!動不動呀說這樣啊!那樣啊!這變成什麼?那些懶骨頭的府?逃術,唉呀!他找到最後的藉口,總覺得這個叫修行,然後呢?躲在這個裡邊,說起來什麼都不知道,說是唉呀!老僧啊!我在修行關在山裡,就這樣。那真是非常可憐,真正的修行人他可以關在山裡面,身雖然啊在隱在那個地方,但他心啊,一直是戰兢惕厲這樣的努力法,所以這個禪宗,那個禪宗何等的精神啊!他任何一切時候咬緊了牙關,就這樣的,你不妨看看他看,所以同樣的念佛也是咬緊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硬是要像金鋼王寶劍一樣,抵得過那個生死,所以不管是若淨若禪乃至於持戒也是。雖小小戒啊!看的像大戒一樣,所以你從這個地方啊!就看見呀!凡是正確修行絕對沒有說,唉呀!馬馬虎虎、懶懶散散、隨隨便便絕沒有這樣的事情,那麼這個是發心的第二增上意樂。最後顯所修果即是發心,這一段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發這個心,就是發發這個菩提心。既然我現在要自己附合增上意樂,那麼要想自己去承擔這個事情的話,對不起,非佛不可。為什麼呀?哪一定要懂得怎麼方法去做,而這個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所以你必然說為利益有情是願成佛啊!否則的話,你儘管發了這個心啊!空發浪費啊!所以第三說明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那麼這個原則呢?是現觀莊嚴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  那麼仔細來說呢?華嚴經義是這樣說,所以不管是那一個,大經大論上面說的都是,不過現觀莊嚴論是綱領,最重要的核心;華嚴經呢詳細的說明他的內涵,整個的廣泛的說明,所以從最大的綱要最仔細的內涵啊!都是這樣說的。那麼下面是論,【「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  此說分為願行兩種。那這個發的這個大菩提心啊!這個菩提心有兩種,一種叫願菩提心,一種叫行菩提心。那麼這兩個什麼差別呢?這個就像你還沒有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要想去,這個叫願菩提心,你想去嘛!所以應知如欲往,你想去,你因為要想去啊!所以就準備啊!唉呀!去嘛怎麼個走法,要瞭解走的路線找到地圖,然後呢?去的時候用什麼交通工具,要多少錢,路上怎麼資糧,所以叫資糧位,然後呢?正往的話呢?就是正式開始去做啦!這是正往之差別,那是正行菩薩行。就是這一個。這個大菩提啊!有願行兩種就是,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所以那我們要曉得的,這兩個的差別就是這樣。【「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  下面就解釋這個願心跟行心的差別,所以願菩提心是什麼?行菩提心是什麼?說他是是的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我們總結起來,當你心裡邊如理如量的生起這個念頭,說要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想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成佛。那麼,在這一種情況之下你發了這個願,但是呢?你還沒有認識去做,這種時候,因為你還沒有正式去受,或者雖然正式去受,還沒有受這個儀軌,受這個菩薩戒,這個叫願菩提心;受律儀已,受了這個菩薩戒以後,那麼叫行心,這是開始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一定有一個軌則可尋,就像我們說,跑到南普陀來,那麼我們這個寺院裡面做了個僧伽,一定有僧相、僧儀、僧行,乃至於穿衣吃飯一切一切不一樣。否則雖然你想出家還是個在家人的行持等等,總是以在家人為標準,那現在我們菩薩也是如此。所以受戒以後叫做行菩提心,正規的來說這個受菩薩戒不是我們現在說,唉呀!我現在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有多大的功德,我去受一下,就算菩薩了。不,種一個善根、種一點種子,名字是的,內涵一定要先發了這個願,為了這個願,滿願那時候就照著這個軌則去做,那個就叫行心。那麼這個兩點啊!在這個位次上面從你初發心開始到發了那個願心圓滿啊!叫下品資糧位,
下品資糧位忙的,所積聚就是這一個,所以你一定要利益一切有情,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那時候你要找說,是的啊!那麼你怎麼樣走法呢?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使得你發那個心,現在前面告訴我們,這一種次第以這個悲心一步一步上來,這是最殊勝的,也最堅固。然後呢?最後就策發那個大菩提心,而這個大菩提心的心量呢?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大慈悲心,那個大慈悲心這樣的狀態,而且大慈悲心進一步要增上意樂,然後呢?要發這個,所以這個時候,可是你沒有受菩薩戒,所以就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進一步說對了,我發了這個心現在要正式做到它,那不是發了心夠了哦!要如理如量的去做,那是照著軌則去做的話呢?開始呀就受菩薩戒。所以受菩薩戒啊!開始呀就開始進入中品資糧位,那資糧位就是這樣判別的。所以下品資糧位往生的時候啊!是上品的下生乃至於高一點的可以上品的中生,如果進入中品資糧位的時候,上品的中生,乃至於它可以到上品上生就是這樣。那個還是在世俗的哦!還沒有到勝義菩提心,如果你勝義菩提心的初地菩薩,那十方淨土你要那裡去?就是到那裡去?這樣的好耶!【「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也是這麼說,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別的地方的的確確有個人的說法,那麼原則告訴你,詳細的這個這裡沒有詳細說,這個是前面啊!這是七因果或者六因一果的這個發心的方法。下面第二個另外一種叫自他換,現在我們看第九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七卷B面  現在我們看第九卷,【「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寂天是一位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再傳弟子,那個也是在性宗當中是絕對重要的一位大菩薩、一位大祖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行持菩薩的根本原則,那個是本論啊!很多地方引的入行論入行論就是他寫的。自他換啊!分幾部份分三,【「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  那第一點啊我們要思惟,自己跟別人啊!能夠對換的殊勝的利益,是什麼?不換有什麼特別的禍害,這樣。要去換。但是呢?這個換這個自他怎麼怎麼換呀,這東西好像很難呀!耶!這他下面告訴我們啊!是的,平常我們一般人啊!自己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的,是很難。但是呢?你要有了正確的辦法照他去做的話,是一定換得過來。所以第二呀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你不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只要你肯修,如理的修,這樣的心量是一定能發起的。這個兩個概念有了,才下面告訴我們啊修的方法。為什麼有這個次第?我們已經瞭解了。所以由於第一個這樣才會推動我們啊,努力你去做,啊否則的話,為什麼你不忙自己的,而忙別人呢?每一個人都只忙自己的,耶!現在曉得了,啊,這個忙自己啊沒有好處啊,忙別人才有好處啊!你曉得了殊勝的好處,以及反過來不做的害處,推動我們的力量產生了,雖然有了推動的力量,但是你懷疑你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你怎麼轉得過來呀!耶!那個時候這個心理障礙如果不除掉的話,你沒辦法,像我們平常一樣,唉呀!又要修行啊!還沒有修行,總覺得這個事情不行啊!你還沒有做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現在告訴你耶,你只要這個心理障礙除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告訴你,要不然雖然你聽到這個辦法,沒有用。所以他那個次第所以這樣安立的必然性,同時也可以告訴我們,那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的的確確要想如理如量走上去必然按照的,你按照這個次第是必然走得上的。否則的話,你必然會產生像黑板上所說的結果,啊!就是啊!發了一個心,發了一個心啊就完了,利他固然是如此,自利也是如此,雖然你想啊跳出苦,但是你怎麼樣想啊!苦就是跳不出,還在痛苦當中。所以現在我們啊!看看。第一個思惟自他能換勝利,不換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啊說你要想很快的救護自己,救護他人的話,那你必定要用這個方法,這一個自己別人換一換,這個辦法呀非常的奧妙
,非常的深密,非常的殊勝,這個是啊我們應該瞭解應該去照著去做的。【「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耶下面這個哦!哪他說的非常清楚哦!所有世間的一切快樂啊!你不是要求快樂嗎?嘿!這個快樂都是從利他生起來的,反過來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來的,這個不必多講啊。下面馬上舉一個例子,那凡夫啊!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結果呢?你怎麼管是愈管愈苦,是愈管愈糟,佛之所以能成佛,像這樣的恭敬呀!沒有一個地方不恭敬他,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呀!嘿!就是沒有別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細的看看這兩個差別我們就瞭解了,就這樣。所以他這個真正殊勝的利益啊!你看看平常我們為什麼要看念佛的功德,唉呀!他這個好處說不可盡,讓你羨慕然後你看佛為什麼成佛的,他只有一個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麼利他,就這樣。說來說去只有一樣事情。而我們呢?就是這樣,而且不妨你隨時處處體會,你愈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越是不行;我們自己容或看不見,但是在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如果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話,我們任何人一看他就討厭,這個傢伙。唉!是不是?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感覺,結果呀!你儘管想自利,周圍的人每一個人看的你,就是把你看成你這個傢伙,你說你快樂嗎?唉!你一點快樂都沒有;你能夠幫助別人,因為你能夠幫助別人呀!別人啊!自然而然啊!唉呀!處處地方呀!就是以你為中心。世間尚且如此啊!這不是很明白嗎?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殊勝的利益啊!所以假定你不能真的換,那麼不但不成佛呀!生死當中說實在也沒有快樂呀!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忙著自己半天啊!結果啊下地獄,是愈忙愈苦啊!啊這樣的呀!這個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擺在這裡,就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樣,耶!他自己啊只是稍微幫一點人家別人的忙,但是像俞淨意公這樣的做事情幫一點忙,他馬上感得這麼好的果報,沒有別的,就是他肯幫別人的忙啊!反過來你周圍的自利,利自己的話,你跑到那一個不要說成佛,以小團體當中,人家一看見,這傢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就是這樣,哦!就是這樣呀!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所以呀!【「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的根本。」】  哦!這是我們第一點應該瞭解的,所以說這個是啊!能換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換的種種的禍害等等。那麼進一步呢說哎呀!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呢?自己是自己呀別人是別人啊!耶!他就告訴我們。【「若修自他換意樂,定能生起,」】  耶!你呀!這個概念你只要肯修,懂得如理如法的修,這個心一定能生起來的,下面舉個譬喻,【「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  就像我們啊!開頭的是敵人冤家一樣,看見聽見就討厭,說不定有一天啊!你呀跟他兩個人好起來了,兩個好朋友,那個時候啊!你一天不見啊!唉呀!你就想念他啊!真正說起來這個都是隨心而轉。所以我們昨天那個比喻啊!這個辣椒,唉呀!這個辣椒呀你一吃辣的要命,等到你有一天啊!你歡喜了以後啊!那一天啊!沒辣椒呀!你真沒有味道。就是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啊,主要的靠什麼呢?就是你怎麼個修習,修習就是多練嗎!多試嗎!這樣。所以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啊跟著你心裡面轉。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啊!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下跟這個人好起來,好的要命,明天吵了個架,兩個人啊!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耶再過了一天,大家又好的不得了了,就這樣。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做。在我們現在呢?世間也是如此,你仔細想想啊!千真萬確。現在不是要我們這樣,就是這個地方呢?告訴我們呢?你不要怕,你只要真正照著去做的話,一定可以換的過來的,然後換過來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啊!即此論云:【「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自如亦能生起」!】  所以你只要能夠修,能夠照著如法的,把別人跟自己呀!互相應該怎麼個換法,你能夠照著去做一定能夠生起來。這個論上面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這四句話,常常記在心裡邊,不要遇見困難就退心。不可以,要曉得一切事情啊!都是啊!由於修行才成功的。後面是舉這個例子,對人也可以說冤家呀!對東西比如說辣椒,唉!你先一聽見啊!你今天對我來說我這個印象最深啊!一方面我怕吃辣,一方面又這個胃,不在這裡也沒什麼,我在印度的時候啊!常常有的時候啊!他們啊!他們那些人都非常歡喜吃辣椒的,但是呀!今天有辣椒,他們就高興得不得了,我一聽到辣椒啊!唉呀!我心裡面,心裡面又、又害怕起來了,真是一點都沒錯,那時候我是因為有了胃病,所以心裡邊這樣。假如我是一個小孩子的話,說不定弄到後來,我想他們絕對不是天生來,在母胎裡就歡喜吃辣椒的對不對?一定這個樣子的啊!千真萬確的,這個都靠什麼?皆由修力生啊!你千萬不要退啊!這一點千萬注意、千萬注意,現在我們太多的大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記住哦!所以記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有很多同學常常說,唉呀!我太笨啊!我太差啊!那我程度太低啊!這樣,這一點我一點都不在乎,因為我自己曉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個,佛又告訴我們,他呀乃至於以前啊!墮落畜生,墮落地獄,只有一樣東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說,因為我差所以我努力,這個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沒有一件事情轉不過來,而且,唯一的只有這個靠這個力量,否則的話,就算你絕頂聰明也沒有用。所以,任何困難當中,心裡面不要退。那一天我們講那個老和尚的公案,固然是如此,他到那個時候嘴巴都開不動了,心裡還要唸呀!我看我們的佛世那個公案也是如此,佛世的那個公案,他路上面碰見一個大鬼,要擋住他,然後呢?他就要被拳打,耶!結果一拳打上去,那個拳被那個大鬼的那個身體吸住了,右拳打上去,左拳打又吸住了,右腳又吸住了,左腳又吸住了,五樣東西都吸住了,大鬼說你還有什麼本事呢?他那個頭又頂上去,頂上去又吸住了,你還有什麼?耶,我的心永遠不退啊!那個大鬼一想,唉!沒辦法好了好了放你。是這種公案那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啊!然後呢乃至於他要求那個寶珠的時候啊!他就舀水,你想想看,以我們的人拿著這個杯,你能舀得了這個海水嗎?耶!但是他要舀啊!所以啊!我們世俗也有一句話說經衛填海之至,這個經衛是個小鳥啊!他要往死了以後,一個小鳥銜著泥巴要去填海可能嗎?但他有這個志向,耶!對不起,他有這個志向,就有這個成就。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這一點要特別的警策,在這一個地方啊!注意啊!這個困難不應退;反過來,遇到困難的時候啊!正是我們真正得到功德的時候,這個我們要概念清楚,概念要很清楚啊!所以啊!為什麼他前面啊!在正講修行的時候他特別告訴我們,你不要匆匆忙忙的一碰到了馬上就修,不是,你先要瞭解你修行內容以後,然後你去做,這個他有特別的重要的關鍵。這下面講到精進的時候啊!特別提到那一點,這樣,所以大家還記得吧!我們要脫苦而去皈依,所以在這種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對象是佛陀,但是,因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而發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寶,這是唯一的幫忙我們真正脫苦的,而想脫苦的必定要這一條路,要分分斷證,過失斷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夠做到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好處,既然現在你要求的話,然後你要去做的話,當然,就在克服這個困難哪,所以,當困難現起的時候啊!不但不應該退,而且咬緊牙關去做,不但咬緊牙關而且要感到高興,對呀!我現在在進步啊!這時候我忙了半天,那個結果就從這個地方來的啊!所以這心理建設最重要的,你能從這個上面認得了然後下去的話,無有不成功者。所以這個基本的概念我們一定要如理如量的建立起來,那麼,本論的處處地方就告訴我們,他每一個地方而且又非常善巧的方法在。我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一件事情來,我當年跟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常常跟我說一些話,說了話,我總是不大懂,但是呢?儘管我不懂啊!他還是常常講,結果現在發現啊!唉呀!受用不盡,這一生當中就是因為你說多了記在那腦筋裡面,現在我才發現,你如果說離開了這個環境那你就完了,你一跑到世間去的話,那這種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只會想到,唉!這個人一天到晚這麼囉嗦,你只會這樣,結果呢?唯一的種子啊!不但長不出白法之芽,而且因為你腦筋裡起了這個念頭的話,你把自己啊!排拒了這個法,送到地獄裡面去,耶!你只要不離開這個圈子,那我的感覺現在這樣,因為你一天到晚在接觸啊!慢慢慢慢的呀!觸類旁通,現在我漸漸的他的話都懂了,覺得呀!唉呀!美不可言,所以內心當中升起這種無比的感激,實際上這種感激由什麼來的?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得到了好處嘛!你由不得不感激他呀!這個因就在這裡呀!所以你現在,你們呀!讀本論的時候我要瞭解的,大部份同修對它覺得很辛苦,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你這一念善念還在,所以你常常呀!用兩方面去想,一方面已經懂的地方你要瞭解他好在那裡,策發自己的好樂之心,保持自己繼續下去;難的地方嘛!你不管怎麼樣嘛!多多少少啊!囫圇吞棗也把他吞下去,你只要這個次第照著他慢慢慢來的話,到那個時候,他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的,好的結果現出來了。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又云:「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他下面又說,你呀!你只要修,他一定成功的,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把自己的身體啊!看的別的,啊!這個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你只要去修。假定說我們想,對啊!這是我,就是我;他是他,你怎麼可以把他看成我呢?耶!他下面就告訴我們啊!開始告訴我們這個理論了。【「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  又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你嗎?不是耶!這是父母的精血耶!就是這樣的,這是別人的東西耶!但是呢?【「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  那因為你無始的什麼?無明習慣的力量,執著以為我的,【「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假定你呀!修習別人,愛執執著別人啊!你也可以把他別人看成是像自己一樣,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即彼論云啊:『如汝於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為我,如是應修餘。』」】  就是前面所說的哦!說別人的一滴精血,就是父母的精血,你因為虛妄的執著以為是你,所以你就把他看成我了,所以對別的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虛妄的尚且會幫你執著,最正式認真去思惟的話,當然力量更強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啊!我們眼前的一切的東西,都是說隨便一樣東西擺在那裡,你會覺得好像根本無所謂,耶!你假定說這個東西啊!你把他自己不管是任何理由,或者是別人沒有的,然後呢?你覺得耶!這個既然別人沒有的,你把他自己自己佔為己有,你就寶貝的不得了,其實這個東西,跟你了不相干啊!你就會這樣生起來了,所以,你只要對這一個東西生起這個念頭,然後策發這個念頭的話,你自己呀!會那個,就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雖然這個身體到底什麼東西啊!啊!說起來,真是莫名其妙的很呢?你說真的是你嗎?那個頭髮剪掉了,對不起,擺在這個地方,跟你了不相干,哦!那當然了,那個手斷掉了,你擺在馬路上耶送給你也不要,對不對?現在的醫生這個心臟可以換一個,你說到底是你嗎?耶!但是他換了一個叫你了不相干哦!哪!但是你就是會這麼執著法,所以呀!從這個地方啊!我們就瞭解啊!這個事情是你概念問題,以及照著這個概念的串習問題。【「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  你只要能夠如理的善巧思惟這個,自他相換的殊勝利益,以及不換的這個大的禍害的話,你一定啊!願意去修的,那麼進一步你要去修,有明明白白擺在這裡,你只要修的話,一定能夠生得起來的。好了,這樣的兩個條件有了以後啊!你就開始,那要去修了,所以呀!他啊!下面告訴我們修的方法。那在正式說這個修的方法之前啊!我要說一下,如果說我們對性空緣起的這個道理,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的話,修那個方法很容易,為什麼?一切法本來沒有天生如此的,都是啊!從因緣而生的,從因緣而現,就是這樣。就是如此而已,天下那有一個東西例外的呢?你說,這個東西是你的,當你覺得你的時候,你覺得愛著的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給別人的話,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給別人拿去了,這個就了不相干啊!天底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啊!包括我的身體也是如此啊!其實,我這個身體跟那個東西也是一樣啊!等到你一死的時候,這個東西變一壞了,你再怎麼寶愛他,一壞了一壞了就一點用場都沒有,那個身體也是一樣,兩腳一伸,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啊!啊又臭又爛啊!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啊!所以,你瞭解了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啊!修起來就很容易了。【「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  那麼他下面正修的時候又把那個次第說,【「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  他所謂自他換啊!是指什麼呢?他這個分別並不是說,硬把他看成我,我看成他,由於這個時候,本來是愛著我的身體,現在愛著他的身體,這不是要你這個東西,把他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看成你自己的而寶貝的要命,不是這個。【「乃是改換愛執自己,捨棄他人二心地位,」】  就這樣,平常的時候把自己呀看得重的不得了,把別人都不管,這個兩個的心裡邊啊換掉,所以把自己啊!不要去管他,一天到晚管他人,怎麼樣使他人快樂,怎麼樣使他人離苦,就是這個。【「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  這個才是。【「故說改換自樂他苦,」】  這個才是自他換的這個重要的原則,下面,【「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除了這個上面所說的以外,要曉得平常啊!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愛執,現在你能夠一換的話,耶!對不起他不但是啟發了菩提心,而且還是什麼?對我愛執,你要換偏偏換不過來,為什麼?就有個愛我執嘛?現在你要換才曉得啊!唉!原來這個一切的快樂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但是你偏偏把自利看得這麼重要,所以換句話說,愛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那個時候啊!你瞭解了這個,就把這個我愛執,看成真正的生死大冤家就是愛自己,這個心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所以他還不是講很深刻的道理,仍就是從現象上面,那個時候啊!你這樣的信心生起來了以後啊!對於愛我,只求我的快樂的這個心裡面啊!就除掉了哦!就除掉了。然後呢?幫助別人這個心情就生起來了,因為,看見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從幫助別人而來,所以,上面說這些東西啊!就都做到了,平常啊!別人啊!都不管啊!你就不會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的就是忙啊!怎麼樣幫人家解決他的痛苦,幫人家得到快樂,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慈悲心,他方法是不一樣,但是內涵所生的心相特質卻是達到同樣的效果。那麼現在這個修行分成兩部份,第一個呢?障礙先要除掉,然後呢?除掉了障礙以後呢?正式學那個修法。【「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  第一個說是那個自己快樂,他人痛苦要想換的話,因為這個所依的身體啊!這是兩個,他是他,我是我啊!個是個呀!你怎麼個換法呢?! 【「其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除應修,此是他者應棄應捨。」】  其次呢?這個快樂本身啊!對呀!這我的快樂,嗯!怎麼我的快樂去掉他,他的快樂我管他幹什麼呢?這一般人的心裡面,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指著我們平常的特質就是這樣,現在你要改過來的這個困難在這個地方,你怎麼樣拿掉他,針對這個問題,所以,它處處地方先認得你要淨除的內涵是什麼?然後呢?針對這個內涵,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他現在說,【「能治此者,」】  能夠對治他的,對這個病下的藥怎麼樣,【「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  你要曉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別人呀!不是天生來就是這個樣的,只是呀!互相關待,什麼叫互相關待呢?就是啊兩個人擺在一塊兒的才對比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塊兒對比出來的,你如果說能夠換一個方式去觀的話,【「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心,」】  你把這個對比啊!換一換就可以,就可以,【「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  舉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山,我們現在站這個山頭上,耶!我說,喔這個山你看看對面那個山,但是這個山本身絕對不是我這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等到你跑到那個山上的話,你又會覺得那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現在你原來覺得我這個山變成那個山了對不對?就是這樣。譬如說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面,我說我坐著,等到我坐到那個椅子上面去的時候,本來我說這個是那個地方,現在呢對換了就完全換過來了,是不是這樣,又平常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啊!這很明白啊!這個身體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為你現在這個識心啊所執著攝持的,就是你那個識心所攝持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椅子,那個椅子本來不是你的呀!你坐的覺得你坐的,你換到那裡去的話,你又覺得耶!不是現在你坐的是那個椅子耶!同樣的那個識心,你現在這個識心,你能夠攝持對方的話,他馬上又要改變過來了呀!這個清楚不清楚,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八卷A面  啊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就這樣現在我們或者說眼前任何一樣東西,啊這是筆,這是我的,假定是換一換的話,換給你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會把原來覺得不是他的那隻筆,你就寶貝得不得了,耶這是我的,啊假如我現在跟你換一換,本來如果說你用的話,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換了一換,原來你覺得他那枝筆,到那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寶貝它了,對不對?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外面的東西也是如此,裡面的身體也是如此耶,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認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啊,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就無自性,這個緣起這個道理,而這個緣起呢是因緣,這因緣本身啊!一定是啊互相對比出來的,所以他說這個比譬就是如此。【「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  他前面說啊,就如青黃各各類別,這個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講了,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很深的含意,他舉一個例子,青是青,黃是黃,不對,那青是青,黃是黃,這是兩樣東西顏色的確不同,但是呢,這個青顏色,不管誰去看它就是青,你換一個地方去看看還是青,黃顏色還是這樣,現在那個此山彼山不是,你換一個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啊就是這樣,像那枝筆一樣,啊那枝筆說我的筆你的筆,我們對換的話,你的筆變成我的,我的筆變成你的了,然後不但是我看起來,別人看起來也是一樣,都換都換都換就換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等到你兩腳一伸,那個是誰是誰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曉得是誰的,燒成一堆灰,沒有什麼了,所以啊!佛經上面有這個故事啊,叫這個一個餓鬼啊鞭屍記,以及一個天人禮屍記,啊有一個餓鬼啊在那裡打一個死屍,耶有人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已經死屍了,你還打他幹什麼?」啊你不知道,這就是我的前身,啊我前身一直為他忙,忙了個半天結果我,我忙了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獄去了,我現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為了他,耶那他躺在那裡,躺在那裡我還是饒不過他,這樣,啊那個屍體啊是又肥又胖又好,這樣啊,另外呢瘦瘦垮垮的,一個天人在那裡向他磕頭呀!奇怪,那個骷髏怎麼長得枯枯瘦瘦的,你這樣磕頭磕頭幹什麼?啊那個前身就是我,他啊辛苦了半天啊,然後讓我升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升天堂啊,就是虧了他啊!所以現在來感謝他。你看看,就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趁早啊,嗯趕快你早一點換啊,早一點換你能夠幫助別人的話,少一點嘛升到天堂,好一點嘛到極樂世界,最好一點成佛。所以啊,現在趁這個機會早一點換啊,你一換啊,就好囉!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他還是說這個,不要啊只看自己啊,先啊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實際上他那換的話,原因就是這樣的,不要執著自己。啊就像執著別人像自己一樣的這個心裡面,擴大它,你用這個方法來堅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作到的原因啊,因為啊你妄執了這個自己,實際上你也曉得,你這個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因為你啊虛妄分別,所以看起來就像那個山一樣,是啊我這個我這個,啊他這個,他這個自他之間啊,並不是天生就是的啊,只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啊,這個你要了解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自己根本談不到自己,那他也一樣的道理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啊這個自他啊,就是看你所處的地位而假名安立,這個假名安立就是啊你的妄識所分別出來的,啊我站在這裡覺得這個是我的,啊你站在那裡的話也覺得你是我的,那到底那一個是你的啊,那就是你那個虛妄心識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這裡,我說你們在我東邊,我跑到老和尚那裡,那我說啊你們在我西邊,那東邊、西邊不是兩個完全相反嗎?不是顛倒了嗎?那說來說去,就是啊你內心虛妄執著是假安立的啊,本來就沒有這個所謂東啊西啊,啊因為你妄執著啊,所以現在這個自他是這樣的,而這個是第一個就是啊,我們自他所依兩個身啊,從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啊,他不是天生來旳,原來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話,你只要把那目標換一換的話,認識清楚的話,不就解決了嗎?使進一步說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這個怎麼弄法呢?【「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  這個,喏第二個覺得別人痛苦是別人痛苦跟我沒有害嘛,我為什麼要忙這個呢?好像這個是平常我們的,耶他有一個方法。【「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
】  啊這個比喻美極了,說就像你老的時候要受受苦啊!那麼我們要防老啊,少年的時候就積了很多財物,其實老的是老的時候,少旳是少旳時候,你忙他幹什麼,跟你沒相關嘛,耶對不起!我們偏偏要去忙啊,這樣所以啊不是說啊現在這樣,跟他跟你不相關啊!不是的啊!【「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啊手對足來說,這個手跟足,這個腳對那個手來說別人嘛,腳上痛你忙它幹什麼,你這個手不會去忙,耶但是腳上痛了我們這個手要去摸摸它,啊對不對,耶是要的,是說他同樣的。【「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  啊同樣的這個情況啊,手對腳,老跟幼,前生跟後世就是一個例子,進一步說。【「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啊都是這樣,那麼有人說了不對呀,老跟幼是你一個相續,只是不斷的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腳雖然是手對腳是分開來旳,但是同樣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身體這是沒錯啊。【「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說自己跟他人是兩件事情啊。【「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  是的,相續就是啊前後老小,身聚啊就是手跟腳,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它也不是天生有他的自性,這是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積聚起來的,這個從小到老,還有呢?手跟腳這是肢體啊不同的啊安立起來旳,然後呢?自己跟別人啊,他還是什麼,不同的幾樣東西,時間是剎那積累的,然後呢身體是支分積累的,自他是什麼,不同的蘊出積累的對不對?還是這個這些東西積累旳,其他的東西積累。啊有的東西木頭作的,有的東西鐵作的,有的東西啊木頭鐵都混起來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這些東西混在一塊,撮成,因緣撮成功的,所以你那個自他,跟那個老小,跟那個手足都是一樣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樣,但是啊,都是由其他的幾樣東西兜起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的。【「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  所以我們要了解啊自己跟他人啊,都是相待的而安立起來的,他並不是天生有這樣的東西,只是。【「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  啊,這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執著啊,這個力量啊產生的啊。【「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啊,這因為無始的習慣,所以自己的身體就不忍受,別人旳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夠修習的話,不斷的照著如理的修,你對別人一樣的也可以啊發生這個無法忍受的心情,其實這個道理啊!說起來簡單極了,就是前面講的七因果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嘛,假定這個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別的話,那麼對不起,七因果也無法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來的,啊雖然我們不一定,乃至於還根本沒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當中所說的那個道理,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的親人,他也是個他啊,跟你了不相關啊!可是他有苦的話,哎唷!你就很擔心了,哎呀!自己的父母啊,心裡就擔心了,這樣,這個他你就擔心他,是冤家,你看見了你就開心了,同樣的他,為什麼一個你就不忍心,一個你會讓他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什麼,你自己的愛執自性對不對?很明白擺在這地方啊,而這個愛執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現在我們要修學沒有別的嘛,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然後你把那個無明轉成功跟智慧相應的話,那不是轉過來了嗎?所以當下証明我們確確實實這個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那裡啊?就是我們無知,還偏偏執著這個無知不肯放,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現在了解了這個,哎呀原來不是別的啊,真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我這個無知啊!那個擋前面的那個障礙都去掉了,說理論上去掉了,這個習性啊就好辦了,修,為什麼要修啊!就是理論了解了,錯誤的你才不採取它,照正確的理論,然後呢把那習性修改過來,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每一個地方啊,這個形相讓你認得清清楚楚,這個是他最特殊的一點,然後你去修行的時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那裡就成功到那裡,障礙斷掉了,功德生起來,所以儘管啊,經上面對現象界來說,說明這個是發菩提心啊,發的心,發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內涵,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沒有如理行持,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原來哪哪哪哪這個教授,這麼清楚明白,而這個教授絕對不是說,說一個高深的理論,像人造衛星。是的,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可是卻是什麼?就像我們啊到摩天大廈一樣,他的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站在這個地方呢,你已經站在這這裡,只要你肯跑,就這麼。為什麼腳你已經站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剛才說的心裡,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嗎?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喔你的父親然後你的兒子,你的親戚朋友,哎唷你心裡面,這明明是他啊,但是你心裡面會覺得啊這個放不下,為什麼?喏就是你無始的習性啊!所以我們是有這個本來的本能啊!只是問題在那裡啊?無明兩句話,兩字不是兩句話,好現在我們啊可以啊繼續下去。【「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好了障礙拿掉了,現在呢耶正式去修習了。【「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於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  耶這個地方就正式修習的時候修什麼呢?由於前面這個無知,啊人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然後呢?明明是虛假東西啊,貪愛執著,起了我愛執,無始以來啊!唉結果啊,你貪愛它啊一直在生死當中,不但在生死當中,而且啊發生了一切這種不可愛樂,前面修的那個八苦、三苦、六苦當中說得清清楚楚的,哎呀那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且越是你增長它的話,痛苦是越多,再進一步我們從十二因緣去看的話,這個真正的痛苦所以這麼來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我所以要出那個題目考考你們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讓你們好好的溫習一下,然後呢一點的話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哎呀真正的痛苦都在這裡,現在不求快樂嗎?喏喏喏,現在指出來告訴你了,這個痛苦快樂的根本在這裡,現在我們所以很高興的啊!曉得了從這地方學進去。【「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是的啊!是你未嘗不想啊,求自己的利益啊,要想使得自己樣樣圓滿啊,可是不幸的你啊所做的方法做錯了,所行的不是正確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啊不沒有正確的了解啊!所以是經過無始以來啊,結果自己既沒有利益啊,啊別人也沒有利益啊!沒有利益還好啊,還要受無邊的眾苦啊!這是苦顛倒極了,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不斷的擺在心裡想對啊對啊,你能夠想多少於是推動你改變的力量就生起來了。而這一件事情再容易不過,為什麼眼前就是一個苦惱,再說眼前你就是求快樂嘛,這個心裡我們有的啊,你只要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的追下去,不叫你放棄你自己快樂啊,卻卻相反的正要給你快樂啊,他不叫你啊不管你的痛苦啊,他正是要告訴你怎麼除掉你的痛苦的,而主要的關鏈在那裡,他說的行非方便啊,對不起你做錯了,現在所以我們高興,啊現在做對了,做對了我的快樂就可以得到了,我的痛苦就可以去掉了,怎麼做呢?換一換。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  啊我們如果能夠換一換的話,早就成了佛了,成了佛以後啊!【「圓滿自他一切利益。」】  啊這個很清楚這個很,太清楚太清楚,佛陀因地當中就是這樣,所以感得這個果啊。【「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啊因為沒有這樣作啊所以啊無始以來啊,勞苦嘛勞苦的不得了,一點好處都沒
有。【「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啊現在好高興啊,了解了,喔!原來我真正的大冤家是什麼?就是這一個東西啊─我愛執。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所以啊以後啊,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要,要靠這個依止於念知,依止這個正念跟正知,這個才是我們歸依之處,所以這歸跟依有二個。歸就是反過來,沒有別的,然後呢依止在什麼上面,依止在正念正知,以前我們依止在什麼?無明無知上面,然後呢把這一個力量啊,加強它一定要努力去除掉它。【「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啊對於自利這個啊,還沒有生的不要讓它生起來,它已生者不要讓它繼續下去。【「入行論云:『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  啊論上面告訴我們,在那個生死當中,這個百啊就是,就是一個泛字,泛字它不是一百啊,平常我們說百樣東西泛百樣東西,一切一切,一直在這個生死當中損害我們,說你這個意,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念啊!你啊要求自利,結果呢?經過無始劫來因為這個念頭啊,啊疲勞的不得了,結果只是苦啊。【「又云:『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  假定你早一點覺醒,能夠作現在這樣的話那麼早就成了佛了,而得到的除了這個佛的圓滿的快樂以外啊,啊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現在這樣的受種種的苦,絕對沒有了。【「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好了這麼一來就行了,也不執著自己的,不保護自己的種種,拿這個東西來修行,把自己的身財乃至修的善根啊,毫無餘慮的惠施有情,這樣所以這個啊現在我們講布施,布施,不要先講布施,你這一點作到了叫你不布施也不行,因為你曉得的很清楚嘛,你這個東西就是你的生死大冤家,有了唯恐不送出去,送出去了啊那就對了,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嘛,啊所以這一個自然有他的必然的次第,必然的道理在。【「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是的現在你啊,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當送給別人以後啊,不要於彼行邪行,這個行就是心理行為,啊這個邪行指什麼呢?就是啊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啊,好像哎呀,結了個好朋友,然後我送給別人啊,要有求於他,現在世間的人都是這樣的,賄賂固然不談,送他一份禮物,嗯!有求於他,都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處處地方是為了討好別人,自己越有所求而這個都是啊錯誤的,完全錯誤的,所以布施,結果沒有一點點遺餘的目地在那裡,利他就是這個,沒有一點點遺餘要消除這個我愛執,那這樣的話呢,你這個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為因地當中作對了。【「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  說啊意這個是現在我們以正知見告訴我們自己,說某人啊,你應該知道啊,現在這個我啊是一定送給別人了,是完全是它看,跟它轉的啊,現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你千萬不要莫名其妙的想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意思他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哎呀!為了你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心裡面啊越有求於他了,然後呢就討好他,這種事情萬萬作不得,有求於他了,布施送給他,萬萬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啊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現在世間的人啊,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為這樣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看見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見壞的就把他推出去,啊結果註定你將來啊,你長的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啊來打他,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早一點啊,早一點那個時候就對了,是。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啊喏假定你一旦發現,啊棄捨利他,不幫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語的行為,以及起心動念作的都是啊這個損害別人的時候,不利於人的時候啊,你馬上起正念,耶,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正念的,要曉得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做這種事情,啊做這種事情。得到的一點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沒有利益喔,但這個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點利益,但是真正說起來啊這是個錯誤啊!這是個錯誤啊!所以他叫相似的利益。對這個利益不認識,所以錯誤了才去忙這個東西,啊如果說你現在還是跟著它轉,忙這個相似的利益的話,將來一定啊生大苦啊,這個念頭啊經常保持著。【「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啊你以前一直傷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們啊不去管它,但是我現在認得了,耶,你還逃到那裡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麼叫憍慢?憍就對自己好的東西啊沾沾自喜,這個叫做憍,慢呢對比他,總歸比別人高,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毀你。【「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  啊這樣,現在你要曉得啊,你啊要棄捨啊這個,這是自利之心,我已經把你賣,賣給別人了,你現在啊要努力做這個事情,啊不要厭煩,那文字蠻有趣,但是意義本身啊,就是用很有趣味的策勵我們內心,這個正法相應的認識。【「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  啊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啊擺在心裡牢牢記住啊,說我們儘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話,那懂得了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啊儘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還不努力去做的話,不把我們啊努力去啊這個惠施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定有把握送到地獄裡面,啊獄卒就是地獄獄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趁得到暇滿的人身啊,你放逸馬馬虎虎的話,對不起,它這個東西啊,「我」這個東西啊一定把我也送到地獄去啊。【「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啊,所以經過長時啊,你呀讓我啊受大苦啊!啊現在想到就恨,所以一定摧毀
這個,摧毀這個,所以這個密教當中,畫那個畫大瞋相,他有道理的,前面記得嗎?當煩惱一起來,要把他鬥,鬥什麼?敵人嘛,所以你咬緊牙關,那個煩惱一點都
不容許,再輕微旳地方,我一定要把你咬緊牙關,要把你啊徹底的消滅掉,這樣。【「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就這樣的不斷的數數的思惟,這個數思兩個字現在始終都是關鍵問題,我們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轉就靠這個,啊當然你不懂道理數思也沒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數思那就放逸當中。如果你精進的話一定是思這個東西,啊你不斷的思惟的話,那麼到那時候內心當中啊,發起那個至心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的,啊勇悍,這不是浮浮泛泛哎呀幫忙一點,就是這樣。非常強有力的,啊這個勇、悍的話一切都不顧,什麼困難都擋不住你,啊如果說平常以前啊,這一種心真正能夠改過來的話,那麼自然整個就不一樣了,平常啊只管自已不管別人,現在呢不是囉,啊所以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棄他之心─不管別人的心,如果還沒有生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的把它到此為止,不要繼續下去,總歸處處地方發心,啊令他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實際上也不是別的,就是要現在求快樂。你想到你的快樂那來的,那一聽都是靠他啊,啊就是這個樣,平常我們世間人常常說拍馬屁,為什麼要拍馬屁啊?然後呢處處地方奉承人家,實際上那還不是為了別人,為什麼?還是為了你自己嘛,對不對?哎呀這個上司啊,有錢提拔你,然後呢這個老闆可以多給你錢,哎呀你拼命的在那奉承他,為什麼?為了我快樂嘛,現在不叫你做別的還是為了這個啊,啊這個上司就是什麼?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夠奉承他,你所有的快樂都來了,你想到這地方的話,你用種種的方法幫忙他,結果呢?耶你的好處也得到了,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所以不用世間的,因為世間是染污的,他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善法,叫善淨之法。而我們心裡是喏隨順一看,很清楚,確實這個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錯,方向弄錯,像一把寶刀一樣,本來這一把寶刀啊,去殺敵人的,結果你弄錯了,傷了自己了,現在我懂得了呢把敵人傷害,自己啊就得到安樂了。【「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八卷B面【「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哪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啊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啊,現在啊這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啊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嗨!妙了!是念彼恩德,啊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呀,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呀,他卻卻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呀,所以你記住啊,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呀,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啊,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的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啊,是啊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啊會很珍惜很寶愛。【「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啊,你能夠好好的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的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那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入行論云:」】  啊又說了。【「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的生起佛法來的啊,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喔,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在學佛嗎?哪佛就是這個樣,所以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呀,啊眼前這個問題啊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啊,一天到晚心裡面啊,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啊,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啊!啊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啊。【「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啊,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啊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啊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你呀進一步啊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啊,才能夠滿你的願啊,所以啊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深思惟,好好的思惟。【「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哪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啊看你對有情作的利益,或者是作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啊下面這個不解釋了,很清楚,很清楚,啊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啊你幫了別人,啊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啊,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力能幫人家忙的呀,但是他不管,不管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啊,啊這個道理啊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哪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益有情,當你呀對有情呀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啊,你不管了,離貪了,那一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啊,看你貪對了,啊所以啊,因為聲聞呀不貪著這個利人啊,所以啊他雖然證得菩提呀,這個菩提呀是下菩提,啊反過來佛呢,佛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啊,所以證得大菩提啊。【「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哪這樣的話啊,啊曉得了,啊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呀在利他上面啊,以及喔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嘛,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這樣,所以這個上面啊,你從這裡呀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是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呀。【「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啊所以真正的佛子啊,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啊愛樂修習的,啊真正愛樂修習的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就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啊,你就難不倒你了,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呢,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堅固,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這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一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啊,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呀哎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啊這個都是啊事倍功半啊,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呀,都是走的遠路啊。【「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啊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哪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這個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啊,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是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啊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能夠捨掉,達到最苦的地方去作,這個時候啊,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啊這一個才是啊真正最難得的、最希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如覺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啊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啊,西藏就有人啊,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呀,這麼囉唆啊,他不行啊!」哈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哈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啊何必你來問啊,不用你來問啊。」說,再下,他下面又說啊:「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啊,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的,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是說:【「若爾當如何修。」】  啊那麼要怎麼修呢?【「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耶對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他講重新又告訴我們,前面一再說,一定要從這個次第修,啊特別強調,你只要次第向上來無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啊,你呀先要學的是學上上,學了上上啊你呀喜歡要修,修的時候啊,從下下修起的,反過來,你從下下修了以後呀,你自己呀經驗嘛也增長了,淨信嘛也增長了,於是啊你向上慢慢的爬上去就對了,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個祖師說:【「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  哈哈,實際上呢這個人方便,就是你怎麼做了人,我們現在是暇滿的人身唯一該做的事情,馬就是畜生,要做人啊,就方便極了,啊。【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你看啊,真正要做人的方便,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啊簡單極了一種。【「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什麼是畜生,什麼愚癡相就什麼呢?是啊菩提心沒有生旳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啊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啊?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什麼啊?畜生相啊,啊我們現在人家常常說你這個畜生都不如,啊現在我們真的啊,現在才了解的原來這樣啊,是特別啊對這個,這個我愛執盡力的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作。【「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  他們師兄弟兩個人啊,大瑜伽師就說了:【「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了得到了定了,得到了定了,啊結果呢?要我們現在得到了定還得了,哎呀!如果你念的稍微一點相應了,就歡喜的不得了,啊得到一心不亂了就不得了,何況得了定了,結果他怎麼回答呀?【「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  對不起,啊就算是啊,你耳朵上耳朵旁邊敲大鼓啊你不能動,那是很深的定啊,假定你沒有啊依照在這個次第修菩提心的話,你早晚還要懊悔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鬱頭藍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結果完了以後達到,墮到畜生道當中去,早晚要懊悔的。【「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啊所以我們現在第一個根本一定要保握得住,千萬不要說哎呀你要學定呀。要學什麼啊?要學厭離心,菩提心,然後把其它的輔助,其它的你這樣做的話,學什麼都對。【「康巴云:「我等於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換句話說,我們啊對那些一切有情呀,這個覺並不是指指阿底峽尊者,就是平常我們所對人家說菩薩啊菩薩,我們對那些呀佛菩薩顛倒行事,為什麼叫他菩薩,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對不對,所以呀他們也對我顛倒,怎麼顛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們也只管自己,我們彼此間如此,都作錯了,我們要改過來,我們要改過來。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三十頁,關於如何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麼已經啊,啊大概講過了,大概講過了,所以到這裡我們曉得整個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啊所以他昨天講的最後一段,以大瑜伽師這麼了不起的人,這麼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說啊我現在啊學定啊,學到這個樣啊,啊要我們現在看起來的話,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們總是學定,結果呢?敦巴尊者怎麼說呀!說你呀就算修到這樣的話,啊如果是你呀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為中心修學的話,雖然你得到這個定啊,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欲界的天子啊,升了天下地獄,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要墮落,啊而拿這個無常相來看的話,實際上啊,啊門那一位去關一下,實際上呀,這個情形啊千真萬確,啊你得到了定,連他小,連他小乘啊都不如呀,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話,那是大菩提心,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必定要知道的,那麼學大菩提心不是說別的不要,而是說以這一個大菩提心為根本因,然後呢?我們在這個上面啊,再具足這個圓滿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把握住這一點,本末倒置,忙了個半天啊,所以不一定乃至於出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問題都在這個上頭,啊自修自修得不到好處,利人也同樣的啊,帶給人家啊是一盲引眾盲啊,這一點我們特別要了解,所以這個地方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哪你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那個傳記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啊這樣的老人家的這一個成就,遇見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些大善知識啊,也可以說都是這麼高明的人,都是這麼高明的人,啊其中不乏地上菩薩,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薩,結果呢?他卻把金洲大師做為老師當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說到金洲大師,聽見金洲大師,他馬上啊手掌擺在頂上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那是最恭敬的,啊感念恭敬他的老師,別的老師他沒有這樣的,為什麼呢?這因為金洲大師傳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大菩提心是啟發的因緣有很多種,可是這個裡邊,悲啊就是前面所說的七因果的,策發那個悲心,這一個是最殊勝、最有力、最堅固的,因為這樣,啊所以這個是從金洲大師傳來,那麼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很明顯的啊,他是一個高位的菩薩,是高位的再來人,卻也這麼尊重,那麼再說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這個悲,在大菩提,這個整個的修道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要它,中間要它,後來要它,不是說啊你開頭懂得一點名字呀,懂得一點名字,連他碰都沒碰到邊,不曉得真正內容,就算你照著這個次第如理如量的生起來了以後,正式行的時候,又因為呀眾生數量無邊,而要行的又那麼難行呀,往往又中間退卻,那個時候,最好的保持你上進的,仍舊是須要大悲心。由於這樣的從初到中,繼續不斷才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所以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然後呢?我們自然而把握住這個中心作,如果一開始就建立不起來,你先摸別的支末,養成功了習慣啊,這個習性之難改是難改極了,不要說世間的習性難改,修學佛法的習性一樣的難改,就實說起來,世間的習性比修學佛法的習性容易改,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習性當你接觸了佛法以後,你就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啊,就是把我們啊,死死的綁在生死當中跳不出來的可怕的冤家對頭,那麼現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但碰到了佛法,你肯啊全心全力的去對治它,策勵你自己啊來去掉這個根本,盡除這個習性。可是現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這個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支末周圍,你自己覺得,哎呀!對了!我已經遇到了佛法了,這個就是拿來對治我的習性,然後你在這個上面執著了以後啊,你別旳佛法聽不進,總覺得我自己懂了,對了沒有?對!但是走了遠路,走了遠路,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提出來,說成佛究竟來說旳話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線的迂曲與否,那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就在這裡,所以呀,在我現在來說啊,我寧願一開頭沒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見這一條路,否則一旦在佛法上面養成這種習慣,自己覺得很滿意走這個路的話,你要改的話那是改不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事實呢?哪我們不妨拿事實來看,佛─那是最究竟圓滿的人,他那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來教給別人的,絕不會,他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力量,結果教出來的絕大部份的人,卻不是只走菩薩道,而是走聲聞乘,為什麼?正因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養成功了那個習性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哪只好啊讓你啊走這條遠路去了,對不對,你看看佛出世以後,度的那個聲聞種子多,不曉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夠走菩薩之路的人沒有幾個,所以華嚴上面會這麼說,華嚴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最圓滿的佛法。「魚子安士果,菩薩發大心。」這三樣東西啊,「三世因中多」,因地當中很多,「結果則生少」,真正能夠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那裡?就這個。啊所以理論是如此,實際也是如此,種種經上的證明,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我自己,同時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啊策勵,建議諸位,如果諸位的習性已生,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過來了,啊你註定你只有走這一條遠路,如果現在覺得啊這個習性還不深,換句話說你還提得起來的話,一定要把以前的那個老習慣啊,真正重要的懺悔呀,不僅僅世俗的要懺悔,就是以前我們覺得這個老習慣一定要把它淨除掉,不要留一點點,所以昨天晚上談那個改過之方啊,實際上啊,真正講起來這個內容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啊你對這個毒啊,絕對不能留一點點留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態度,以最大的決心一刀斬斷,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你一口咬的手指頭上你讓它去,哎呀!覺得怎麼樣啊,沒有多久,鑽到你心臟,鑽到你腦子,你就無藥可救,現在我們呢容許這個毒,都是這樣的,哎呀!總覺得馬馬虎虎啊,啊什麼懶懶癱癱啊,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這一生就這麼輕輕一過去了,然後呢習慣下一生又這樣,再下一生又是這樣,這是所以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旳人聽佛說最完整的教法,是這個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步等到這個講完了以後,我才會告訴他,每一個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對這個認識了,然後呢?要痛下決心努力去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改得過來,啊這一點啊,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一下,所以修學佛法自始至終一句話「正知見」最重要,不是說隨便碰到了一點點啊,大概就對了,那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哎呀!我聽了以後,我真是覺得心裡面真難難過極了,這個,那個同學非常好,他能夠提出來,其實這個話,我當年我也在懷疑,後來聽多少人也這麼懷疑,現在有很多人又提出這個問題,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旳人,他同樣的說,對呀!那麼你現在這樣的話,念了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這個因果這筆帳怎麼算呢?大家都說,好了你去了以後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現在的想法去了以後那好了,這這這個因果就不要了,那有這樣的事情啊,那這樣的話,這個因果佛說的這個地方的這個因果就,就是問題,佛說的千真萬確的,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絕對逃不了的,現在你既然念了幾聲佛到了極樂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這話怎麼講呢?如果說是前面講對了,那麼後面錯了,後面對了前面錯了,佛講出這種矛盾的話來的,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九卷A面  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而且佛親自說金鎗馬麥之報,他成了佛了,當年造的惡因,還要感果,而你現在到了淨土,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句話,怎麼講呢?所以現在我們哪,大家就這麼糊裡糊塗,你說是一個鄉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沒有條件,「的確的,哎!哎!你現這個最好,你其他的不要幹!」但是,如果說,身為一位法師,就拿這個話去勸人,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把這個糊裡糊塗的一筆帳告訴別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這樣的話,請問:這個佛法還靠誰來弘啊?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這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們就曉得印光大師的確了不起。哎!他就是勸你:「我,我只會念佛。」他是個大通家啊!哎我其他的啊,我不懂。」他實際上不是不懂,那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訴我們: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絕不隨意開口。佛法是無限高明。我現在只懂一點點,到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你肯聽了他的話,老老實實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裡也沒有動,沒有損害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假定:將來要認真的學,要弘法的話,這個道理要通;如果你祗想修行的話,那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三藏十二部無所不通,他尚且這麼說!那我們能夠比得上他嗎?所以也學他老人家:「哎對不起,我什麼都不懂,我曉得只有這個念佛最好,我只會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這個等到到了極樂世界再說。」你這樣,對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麼說,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菩提心。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  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大家也回想一下,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說今天的密教之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密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他是共因噢!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東西的話,不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哎!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啊?想辦法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啊?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份,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己經感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歡喜是歡喜,極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聽的時候是好啊!唉呀,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啊,更是難得很!反過來呢?往往我們啊看見了行相,看見了這個,噢!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他轉,那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早晚課,唉!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人家走路行相,覺得他這個行相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啊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的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他本身啊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的一動一轉的話,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境,所以這個叫同行,同修,共同
的團體,所以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團,而這個僧團首要的見,見解要共同,同修。那個時候,你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一舉一動,都在幫助你增長,那個時候就如虎添翼,這是我們了解的。你不是說,唉呀!我聽懂了一點道理啦!我自己可以啦!沒有用!現在,乃至於懂都不懂,他就要關起來,說閉關去了,我不曉得他閉些什麼關啊?啊!自己我就有這個經驗,我以前啊,但是以前經常,常常閉,我幸好我倒沒有閉長期三年的關,我第一次閉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啊,就有人勸我,最早是印導師,說:「這個某人啊!閉關不簡單啊!講講道理可以啊!大陸上面,真正修行的啊,老禪和子,你有了問題,非靠他指導不可。當然,他老人家對佛法上的認識,當然這句話,絕對有份量。可是那時候啊我年輕,還是不能聽他。雖然不能聽他,他這話對我有絕大的恩德。所以我並沒有長期,一閉閉幾年。那好,好,短期的來試試看。從此以後,我經常的試,最短的一個禮拜,最長的三個月,就這樣試,自己曉得。儘管我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這本書,我每次開始閉的時候,一定事先看一遍,啊,啊,應該說,一定是也沒有一定。平常總是先把它溫習一下,然後呢,擺在這個地方,到有問題的時候去翻。自己發現啊:唉!這樣,關起來的話,實在浪費的時間,實在太多太多!你得不到善巧。所以這個地方啊,千萬大家注意啊!你真正要修行的話,沒有啊最完整的指導,而且這個指導,必定要有完整的傳承,這個太重要了!這太重要了!那麼第一個,這一點記住噢!第一點。第二個呢?單單這個夠不夠,還要,【「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一定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啊!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啊跟他一樣的體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份做的是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之間,各有各的長處噢!可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書等等。【「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說,哪,假定還你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那麼,要想生起來的因在那裡?就這個│淨障集資。實際上這個三個事情啊。我們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這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分不開的。就是我們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時候是三樣,可是呢在同時,同時,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吧!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啊在上課,那麼大家跟那個善知識學,然後呢,共同啊住在一塊兒同修,然後呢,學的是經論,平常的時候啊,懺悔等等啊是淨障。然後呢?三寶,維持這個地方種種的還是積資,一切時處要什麼?勤修。而且恆常無間,這個不能間斷,那一個時候你一間斷的時候,那個就是啊生死的因,漏進來的時候。現在我們唯一該做,應做的事情,儘量不要把那個生死的因,漏一點進來,漏一點進來,你就損害你自己那一部份。【「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祗要你能夠這樣的話,一定能夠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大事情啊!應該歡喜啊!【「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這個尊者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進入大乘的門,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覺心。覺,
翻成我們中文,它的印度的原文,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心就像日一樣,像月一樣,日是指它的光明,沒有比這個更光明的,然後呢?月是指它的清涼,能夠息熱惱的,又明,光明啊,又能夠息熱惱,這一件事情啊,那怕再長,不要說一年、兩年不在乎,一生、兩生,就是一長劫,也應該努力去做,因為他的功德實在太大太大了!所以你無法想像的大!說到這個地方,它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告訴我們說,不退小乘的因是什麼?你們還記不記得?前面已經講過了。有人記得不記得,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記得不記得?有人記得請舉手。現在我告訴你們噢!你們自己去找,不退小乘的因是見到真正求自利也非佛莫屬,這個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你們好好自己去努力,將來我溫習的時候,我會每一個重點會告訴你們哪。譬如說以發心,雖然有多種,最勝的是悲,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見到自利也非這個,那麼那個時候,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佛修起淨信心來,要對佛修起淨信心,一定要看佛的功德,說佛的身功德,佛的語功德,佛的意功德,啊!然後呢?佛的意功德當中,又分為悲智,以及佛的事業的功德種種。這地方我隨便來說一下,我們通常總是說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等,這個法界一切有情的,一切有情的功德,啊,這個功德要十倍,才抵得上佛一根毫毛的功德,你無法想像啊!所以功德,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祗能說,拿功德當中一部份來比,財富,財富這是一部份噢!啊,有財富的人不一定人家尊敬他噢!要尊敬他的話,他不但要有財富,要有道德,對不對?還有各式各樣的道理,所以你現在我們台灣來說王永慶,哎唷!王永慶還得了,啊!不得了的,儘管你王永慶再有錢,我們台中市的全部比起來的話,財產我想應該比他多吧,得不要說台中市,台中縣,台灣省,中國,你....怎麼算的話,王永慶怎麼能比,然後呢,對不起,唉這個,不要說你中國,就算你整個的地球,整個你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啊,在整個的宇宙中間,那滄海一粟,這個很明白,然後呢整個的法界一切有情的這這個全部的功德,然後呢?要加,還加這功德的十倍噢,不是單單全部十倍,這個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這麼大,你想想看,佛、大乘,然後呢?這樣的百倍,要一百倍這個毫毛功德,那麼具足一個隨形好,然後呢?一千倍這個隨形好的這個功德,才是一個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這一個相好的功德,有三個相好的不在裡邊,一個是眉間白毫相,一個是無見頂相,一個是,這個叫什麼?梵螺相。這個梵螺相啊,因為這個傳過來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這個文是世親菩薩著的,是印度過來的。這個經直接沒有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從印度傳過來,我並不了解這個,這個梵螺相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梵聲音相,這個我們現在存疑暫時,然後呢?三十二相當中的萬倍,要萬倍三十二那個二十九相的才算起來一個白毫相,然後呢?是多少在上面啊,不曉得是,這個倍倍是越倍在上面,就是那
個....是無見頂相,最後那個倍數是那個不得了的倍數,才是最後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啊,那個小乘人你根本沒有辦法跟他講那個事情,在我們小乘人看起來,那個我也是羅漢,也是應供,佛也是羅漢,也是應供,啊....你了解了這個佛的功德以後,你才會曉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羅漢了,你去供養他,這個不如法供養的什麼,什麼,乃至於百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這上頭,原因就在這上頭,說,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對於這個佛產生無比的羨慕欣仰之心,然後呢?把種種其他的道理相輔助,那個時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偉大。啊!那個時候,你看起來不要說是人天啊!即使羅漢,不要,不要,不要,不是不要它,因為你弄了半天,最後還是轉過去,還是要走這路嘛,種種理由,不管你那一個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圓滿,那麼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必然幫助你走這條路,結果發現有趣了,這條路還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這麼個好法啊!所以這裡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忙,我們事前啊,你了解的越透徹,然後你去起步開始走啊,對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啊了解了,下面呢,量,所以這個質對了,量呢?【「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他只是說這樣,那麼下面加一個註解,這個量,就是前面啊講那個大悲心那個地方啊,已經告訴我們了,在二百廿一頁跟二百廿二頁上頭,啊,二百廿一頁跟二百廿二頁上頭,這個二百廿二頁它曾經,啊對!沒錯,就是二百廿一頁最後叫,告訴我們啊。【「其悲生量。」】  二百廿一頁的最後一段,說這個是悲生的量,到二百廿二頁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啊由這個悲進一步增上意樂才發起這個大菩提心,要這樣的大慈悲心,還要進一步發增上意樂,然後策發這個大菩提心,這個不是最高的噢,這個卻是我們初修行的人的噢心哪!這樣。所以我們還記得當你發了這個心的時候,你拿這個迴向的話─上品。這樣了不起噢!那個時候,你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的話,對這個一點都不懷疑,一點都不懷疑,啊!它就有這麼大了不起的功德在。噢,現在呢?這個質也知道,量也知道,乃至如此上去的步步次第,整個關鍵,了解了,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了,下面呢?就開始要起步了,起步了,就要從受戒開始,所以。【「第四儀軌正受者。」
】  啊!正式講受戒,那個時候才正受菩薩戒的時候。【「如大覺窩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  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你要修這個大菩提心啊!一直要努力,而且這個努力要恆常,不是說啊今天啊拼命地用功一下,明天塌在這裡不行啊,要保持恆常有力的這樣修,這樣,慈等四梵住,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就是修習上去的一步一步的次第,前面已經都告訴我們了,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等到有了這個四無量當中的慈無量,悲無量,然後呢?再增上意樂,然後呢,才是發大菩提心。而把世間的其他貪嫉,這個當然煩惱一切淨除,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正以儀軌噢,不是,有了這個,然後呢,正發,發那個,那個時候還從皈依,這個是不共皈依。【「若修此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照著前面這個修發了這個,對發心的這道理確定了解了,那個時候要受儀軌了,受儀軌了。那麼,現在我們看,受菩提心的儀軌。【「此中分三。未得令得。」】
  第一個還沒得的,使他得到。【「二已得守護不壞。」】  怎麼去守護?【「第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萬一有了壞了,像我們戒一樣,萬一有小小的地方不對了,那麼怎樣懺除乾淨?從淨障當中再回過來。【「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軌則。」】  這個三部分,那麼第一個就是,你受從什麼地方?對象從那裏?從誰去受?【「覺窩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說明。」】  阿底峽尊者在那個特別講明白,那個尊長就是師長,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尚阿闍黎啊!就是說說明求阿闍黎,找阿闍黎的次第當中,關於發菩提心那件事情啊,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具相的阿闍黎就是具足相的,什麼相?他那個沒有詳細說明。那麼其他的那些祖師們啊怎麼說呢?【「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  這個具相,不單單是要具足願心,他一定啊!還要什麼呢?要具足行心。那,你有了這個大菩提願以後,然後呢?因為要滿這個願所以你要學很多,該學的東西,那個單單這個不夠,一定還要什麼?要具行心。具行心一定要受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關於這個願心跟行心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個跟勝敵論師講的,勝敵論師是怎麼講的?說你要受菩薩戒啊!你一定要到具有菩薩戒那個善知識那裏去哎,這兩個是完全符合的。那麼,這是祖師說的。下面有經上面曾經說。【「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  在這個經當中啊!說你要受菩薩戒的時候啊!好像啊談起聲聞行者在裏頭,要曉得這個指的是聲聞乘。【「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就是說是聲聞人,他來勸你的,叫你發心,不是說你在聲聞乘人前面受菩薩戒,這個道理很清楚。譬如說般若,很多般若經都是啊聲聞乘啟發。然後呢?聲聞乘說這金剛經,主要的當機的是須菩提。然後大般若經很多地方,譬如說,我們心經,那個是舍利佛尊者,對啊!他是勸我們啟發,但是你要正式受戒的時候,不是聲聞乘,一定是菩薩行者。所以菩薩行者是發了這個願心以後,還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不是一個樣子哦,有他真實內涵在。我們繼續看下去,那麼這個是所受的境,就是求的這個尊長。那麼受的人。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  不管男的女的,他只要有這兩樣東西,一個圓滿的身相。一個呢?圓滿的意樂,就是說身心兩樣東西都相應了,就對。所以真正的受菩薩戒啊!這個殘缺不全不行。因為修行這個東西不是說啊普通的一般的條件,不夠的人能辦的。尤其是聲聞比丘,再是聲聞比丘上面的升上去,進入菩薩戒,菩薩比丘,他要作太了不起,太多的事情。所以這個戒幢,本身是有著無比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十九卷B面  身是無比的功德,但是啊不是說任何人啊可以去做的,這個是絕大的圓滿的身相,要想詳細瞭解那麼就看下士道當中,這個異熟的八種功德,哪,這個才是圓滿的,意樂呢?就是發的大菩提心。【「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  啊!不但是這個人世間的、天、龍,龍也可以啊!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呀!只要你啊修行正見沒有壞的話呀!不怕,不怕,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因為他並不是急著馬上急求了脫的,他發現在那個生死當中,有這麼多的大好處,所以他全部的精神,一心不是急求了脫,而是要圓滿無上菩提,啊!那麼剛開始時,他的重點一定是擺在這個中心教授上面,有了這個根本因,再求圓滿因,那個時候,難免有的時候有點不大小心的地方,但這個並不是絕對不是說,唉呀!我只要正見就行了,其他馬馬虎虎。你有這個念頭,註定墮落,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啊!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就是你要戰戰競競,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還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因為我們初機修行,這個要辨別的很清楚啊!你自己檢查最清楚不過,騙人容易,啊!這個騙自己不好騙,騙因果更是絕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注意。那麼這種人都可以發願。【「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那個道炬論,這個解釋那個道炬論上告訴我們,一定什麼啊!第一個厭離生死喔!哪,次第很明白,啊!第一個一定是對三有產生大厭離,然後呢?又念到無常迅速,進而由於自己了解三有之苦,再推己及人呀!然後把這個厭離心啊!再幫助別人求得到解脫,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啊!然後呢?有智慧來了解走這個大乘路線,那個時候曉得走大乘路線啊!就要由從大慈悲來策發大菩提心,不管由大悲而轉發大智,或者由智慧而策發悲心,這是一樣的,結果是一樣的。這必須要的條件,這是說,你照著前面這個必然的次第,已經修行,那麼那個時候,對這個大菩提心啊,已經略為轉變意者,這個話很有意思,不是說,你僅僅懂得了一個道理就算了,懂得了道理,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乃至於啊,就是聽的時候也聽的迷迷糊糊,就是覺得「唉唷!這個菩薩戒有好處哦!你就受菩薩戒啊!這是種點善根,就這樣。是說你啊了解了個道理,一心一意去修行,修行了以後,由心裡邊相應的心升起來了,那個時候就可以了。那個時候的是願心,不是行心喔,願心跟行心的差別,下面會告訴我們。【「如何受之儀軌」】  那麼怎麼受法呢?這個規則【「分三:一、加行。」】  先加行,事前的準備;【「二、正行儀軌;三、完結儀軌。」】  正式完結以後如何。【「初加行分三:一受勝皈依、二積集資糧、三淨修意樂。那麼初中又分三:一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皈依、三說皈依學處。」】  那一個一個來說,這個道理比較容易,我們呀就這麼隨便平舖直白的唸過去就算了。第一個就把你這個道場莊嚴起來。【「遠離罪惡眾生之處。」】  當然啦,如果這個地方啊是鬧市區、菜市場,這種歌舞娼妓之處,絕對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像寺院、阿蘭若處,遠離這種市囂的地方、乾淨的地方。【「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  這個印度當年,他們有一個習慣的,就是那個大白牛呀,那不是普通牛啊!那吃的這個呀是屬於雪山肥膩的這種特別的好的草,這不是髒的東西,然後呢?這個牛糞用來塗地,說這個乾淨地,不是普普通通的牛喔!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幾樣東西,在這個這個尤其是佈置壇場的那個儀軌當中,他說的每個地方都說的很清楚,要那些東西,各式各樣的香啊等等!配合起來,地上灑。然後【「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  三寶的像,或者鑄塑等,等的畫像換句話說畫像等等也可以。那麼諸典籍者。【「諸典籍等。」】  就是佛像、經像。【「諸菩薩像。」】  現在這個地方的僧是大乘的菩薩。【「安置床坐或妙棹台。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  這個地方,也就是小乘跟大乘稍有開合不同,在小乘的話,那種作法都不要的,香花鬘等等啊都丟得遠遠的,因為他急求得解脫,大乘是要莊嚴的,這個是它的差別,在瑜伽的戒本上面,它也對這種地方有說明,所以藕益大師也特別說明這一點,這我們要了解的。但是絕對不是自己的貪著,這是供養三寶的。然後我們看大乘經典啊,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天,乃至於菩薩,他以種種上妙的香花等等供養佛陀,現在既然我們要修學這個大乘,所以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供養,來準備。【「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哪,除了這個以外啊!這上面嘛!供一切的三寶,下面的還要說,施普施一切有情。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供養僧伽啊!施食啊!集聚資糧啊等等。【「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假定說你的確沒有的話,那麼就經上說:那怕是碎布,你都成供養,你觀想。如果有的話,你一定要以最努力的心情,這個上面告訴我們諂曲,這個諂曲什麼,你明明有啊!心裡說是說沒有。這個絕對不可以!啊!心裡面的的確確盡了你最大的努力;求不到,那個才算。不是馬馬虎虎。「唉呀!好啦!就這樣就可以了」,那個根本不算!然後又說了,「唉呀!我已經啊找了找不到啊!」那都是騙自己的,這個絕不可以,要到什麼程度啊!你供養的東西,多的叫人家一看,喔!大為驚訝!這樣的多法,叫所有周圍的人看見了,唉呀!覺得這個了不起,要這樣的感覺。【「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窩前請發心時,覺窩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那麼傳說當中有這個一段事情,說阿底峽尊者,被西藏的藏王祖孫兩代,以這麼大的全國的精力請了去,請了去傳了教法,後來呢?要向他求菩薩戒,那麼要供養了,那個普通的人啊,就像呀,唉呀!也辦得蠻認真辦啊。阿底峽尊者跑著去,一看,說:「你這個供養這麼差,沒有用,沒有用。」所以我們現在啊說是跑著去,唉呀!來了,跑的來求學,唉呀!然後呢?叫你稍微作一點事情,好像委屈!唉喲!我是來修行的,怎麼叫我來作那個事情啊?」唉!你只求自利,只求自了啊,也不必到這裡來!拿這個佛,到街上去討飯啊!如果你真的想學大乘的話,跑到這個地方啊!作一點小事,覺得多委屈的話,不相應啊!這樣。所以那個阿底峽尊者,那個印度當年的大德,然後呢?印度啊!我一看,你們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記看看就曉得了,後來那個敦巴尊者有一次供養的話,他一次,單單那個黃金就幾百兩喔!然後馬,最好的馬幾百匹,唉呀!拿出來這種財富!拿我們現在看看不稀奇啊!以前的西藏,這麼荒僻的地方,你要供養人家一匹馬,那就像幾十年以前,供養人家一條牛一樣啊!這樣啊!那個黃金更是他們看起來,記得那個傳記上面嘛,他一共供了一百兩黃金,那個國王說,我們全國幾年的精華全部拿出來了。這樣啊!全國的精華,幾年積出來就這樣。然後呢?他那個弟子供養他老師,求的時候,拿出來一次黃金純的一百零八兩,這樣啊!這表示他真正的心。你想想看,你要求的是什麼?這樣,所以這一點啊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集聚資糧」,稍微作了一點事情啊!就覺得委屈的很啊!啊!那實在是啊差的不曉得那裡啊!這個要我們內心當中深深策勵自己的啊!所以不要覺得難,就坐在這個地方。是,是我們現在這個凡夫,正因為凡夫啊,所以種種都從很小的小地方作起。而我能做到的,盡我最大的努力,如果今天輪到我擦佛堂,那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以前呢?我常常記得我這個老師,現在呢?愈想愈感激他,他要嘛不做,做的時候,拿起全部精神來做。那個桌子,我常常說:「法師這個桌子蠻乾淨的嘛!桌子蠻乾淨,乾淨不乾淨是它的事情啊!那我現在問題是你自己什麼心在做?當初我不太懂那個話,噫!後來我忽然想起了!對啊!我以前不是看印光大師的文鈔嗎?印光大師你們都曉得,對不對?近代了不起的大德,有的人家說,「你這個老和尚,這個木頭你拜它幹什麼?」老和尚怎麼講?「它是木頭,我是人耶!」懂得這個話嗎?現在你們自己問啊!你們是木頭?是人?我是人。所以我不能騙我自己,我當做供佛那樣,啊!這個地方再怎麼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啊!所以他叫我們處處地方叫我們無諂曲,我們修學佛法就是這樣,有人看見,沒人看見,沒關係,我盡力去做,啊!我們現在有人看見了,啊!努力做,沒人看見了,馬馬虎虎做一下,那是騙自己啊!這不可以啊!千萬不可以啊!這個地方所以在這一點啊!注意!雖然小地方,你別看那小地方喔!就是我們能夠這樣一個小地方,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努力地做上去,那自然而然啊!你心慢慢地集,所以資糧從那裡集聚起啊!就從這裡嘛,罪障從那裡淨除起啊?就從這個地方做起,你能夠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的話,對,所以始終記得這一句話喔!修學整個的佛道,你只要跨一步,但是必須記住任何時候都要跨一步。你,我們現在的力量是跨這樣大的一步,將來你的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等到你等覺菩薩跨到佛的時候,還是跨它那一步,記住喔!就這麼簡單法,!前面後面都是告訴我們這道理。現在這一步你不跨,停在那裡,你沒用啊!所以談到我們這個溫習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啊「沒有積善,先要改過」,所以不能改過,這是為什麼?因循苟且,苟且偷安,就是得過且過,唉呀!今天也馬馬虎虎,明天也馬馬虎虎,聽是聽見了,「好是好,好是好」,就是「好是好」,就這樣。哎!這個,但是對我們現在來說,就算這樣,我還是讚歎!只要你「好是好」,這個「好」字落在下面的話,那這個種子下去了。真正有力的人要記住喔!你要怎麼樣把這個「好」的種子用善法欲把它薰發,使它結果,這個是我們真正講修行應該作的事情,啊!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說到這個地方,這個供養是這樣。而這件事情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目前任何一位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要這樣走上去,你一定可以走得到佛地,而且是條直路。那麼其次。【「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  哦,要大師的像,而且善開光,這個開光有它的道理的,真正的如法如理地請有成就的人開光的佛像,佛安住在這上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它前面加了善開光,所以啊有些人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跑得來請我開光。啊!對不起,我自己曉得,這個看看書,照著書上念一遍啊!像那個錄音帶一樣,你們一按,那個錄音帶哇啦哇啦唱出來了,這個會唱一遍;叫我開光,我沒這個本事,這千真萬確的。真正有成就的人開光的話,那個就佛可請到像上來,實際上呢也就是說,你真正開過光就像親自對著佛一樣,這是必不可少的。【「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那麼這個經也是大乘法寶。「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  啊!就是我們平常的。【「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  是真正皈依的時候,那麼這個地方就說了,這個尊長啊要好好告訴他這個福田,這個海會大眾的功德,剛才我們談那個佛一點點的,啊!使他至心發生淨信,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了解了【「教彼自想。」】  教他自己去想,他自己想就有功德嘛!平常我們啊說你唸啊跟著我唸一遍啊!唸些什麼還不知道,啊!那個就是不同的,一個是如法的發,一個就是初機的接引,這個差別我們要了解。【「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七支供養嘛!就是前面啊!這個講正修行的前行當中已經講過了,也就是十大願王。【「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  那麼這個儀軌當中,有人這麼說,說:念那個十大願王或者這裡叫做七支供養的時候,龍樹勝天,龍樹寂天所傳來的啊,這全部修,然後呢?這相宗,這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上所傳來的單修這個兩支,為什麼啊?他說這個懺罪的時候,因為心裡面覺得唉呀自己懊悔,心裡面不喜,發菩提心的則具足踴躍的,這個他說有問題,這個有問題,有什麼問題?我們下一堂再來講。他這個啊先唸那個七支供養,所以這地方看喔,我們下腳第一步就修這個,換句話說,就是十大願王,每一個地方都用得上,一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境界還是這個,還是這個。這一點啊在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不,這個不同的呢?如我們剛開始的,嘴巴上唸一唸,多多少少口業嘛,跟他善淨的也相應,到後來嘛你文字上的認識,但是實際上你心裡面跟它相應,那個才是正確的生起來的時候,啊!所以現在這前面告訴我們,至心發生淨信,那麼關於這個兩派不同的說法,啊!兩派不同的說法,說龍猛菩薩傳的是這樣,那麼這個無著菩薩所傳的是這樣,這個不合道理的。【「大覺窩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  他下面就印證,啊!這印證都是有完整傳承的,說:喏!阿底峽尊者自己說的這個發心的儀軌當中,這樣講的,然後這個地方是用等字來說明包含,然後呢?他就講那個歸敬尊長那些上面,就侍候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呢?明說要七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假定固然是臨要懺悔了,使得你的心意不好的話,難道龍樹菩薩他會用嗎?所以既然會用的話,他不會,實際上這個狀態要曉得,懺悔令心不喜的話,是不喜你壞的,然後把壞的拿掉了以後,才把好的放下去,是更增長好的這個功能啊!這個概念是這樣。【「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  那麼供養好了以後,對自己的老師當作佛。所以啊這個當做佛不是這麼想一想,要把佛看作佛的勝解,決定看作他就是佛,老師就是佛。絕沒有一點含糊的,絕對不
是「唉啊!你當做他嘛!」不是,心裡面是如實的覺得他就是佛。【「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  那麼在前面請求。【「『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  這個就是平常我們啊受皈依的時候,那就是皈依。然後呢?現在呢?發大菩提心的時候,實際上,同樣地就是把那個內容把它加增廣。【「次應為授殊勝皈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那麼,這個要曉得這個地方啊正式他請完了以後,然後呢這個他的尊長啊,就要把授把這個皈依授給他的時候,要說明你現在皈依的境啊,不是以前的,跟以前有個不同,所以這個叫殊勝皈依,這個殊勝皈依,是什麼?佛、世尊。當然我們剛開始時候,佛也是世尊,可是剛開始佛的世尊,我們也隨隨便便,佛嘛!就是世尊嘛!就是世尊。這個地方你必定要了解的,大乘的佛的特徵是什麼?剛才所以說:十倍一切有情的功德,這是佛的一個毛孔的,這個說明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啊我們在正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啊!然後呢法那是的確是大乘佛法,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喔!這個大乘滅道二諦不離小乘哦!這是在那個小乘的基礎上面深廣不同,千萬不要誤會,沒有前面那個基礎的擴大,沒有後面這高樓大廈,然後呢?僧!同樣的,由於這個基礎上面要進入廣學一切法、學一切智智的這種聖位菩薩,那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以為其境。【「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  我們平常的皈依是盡形壽,他現在不是,啊!皈依是從今時乃至菩提,換句話說,盡未來際,一直歸依。到時候你就是佛了。【「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  這個道理,前面皈依的時侯說過了。【「具此總意樂。」】  這個總共的內涵。【「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  始終注意「猛利」這兩個字啊,不是浮浮泛泛的,要至心發生定解,至心發生定解,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剛開始我出了家沒多久,因為也是師長的關係,通常地傳統的習慣,總覺得啊這學佛啊就好像就是這個非常文雅,動作的時候,非常輕巧,很慢。後來,我跟了我老師,老師就是個急性子的人,他做什麼事情,非常輕快,看見你這麼慢慢吞吞啊,他經常在這個地方,我現在才了解,了解了,的的確確的,他有每一個有他每一個特徵,假如說你心裡面的確是非常安祥,然後呢?自然行為。這個可以,還有一種,當你心裡非常猛利的時候啊,你這個自然而然能夠表達出來,這個也好。總之,你要把握住這個原則,這樣。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那麼,尤其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從一開頭,出離心,菩提心,任何一個地方,必定是什麼啊?心裡邊是很深切地產生決定不移的認識,然後內心當中啊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跟法相應的心情,不是這個浮浮泛泛、馬馬虎虎,坐在那裡有氣無力的樣子,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啊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下面。【「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發了這個心以後,這個最重要的喔!就是這個願心,在任何情況下不要退轉。【「威儀如前所說而受皈依。」】  照著前面的威儀然後呢受。【「『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  他雖然同樣的佛,可是前面加了諸佛、薄伽梵,這個佛是通十方法界,平常我們一般的這個小乘當中,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限於這裡,所以我們皈依也是這個,薄伽梵是佛的真號,是佛的真正殊勝的這種地方,不僅僅是他一個,像普通一樣比別人長一點,丈六老比丘相,這有他的特別意義在。那麼,他這個是福慧兩樣俱足的。【「『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窩所造儀軌。」】  就照著前面,他這個文句跟其他地方不同,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不共之法,這個不共之法,深、廣都不一樣,平常是盡形壽,他是盡未來際,乃至菩提等等,那個就是阿底峽尊者根據圓滿的教授,圓滿的傳承,所告訴我們的最完整的正確的儀軌,那麼這是皈依。【「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卷A面【「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那麼,然後呢,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呢?哪,從前面那個基礎,下士道當中說的,這地方也要說,還要重說一遍,所以,處處地方說明哪,這個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時,也一定從下面那個基礎上面呢.更深更廣而這麼上來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  啊,這樣,那麼,這個啊,就是供養。供養啊,在這個七支供養,換句話這十大願王當中,十大願王當中不管以往的,現在的,這個在前面己經說過了,這裡我不詳細講。【「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啊,這個地方都有,實際上,它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了,七支就是普賢我們傳統當中叫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那麼,這個真正啟發的心是什麼呢?就是這個,這個是我們淨修我們的心識,那前面已經說過了。觀苦有情正因為苦有情哪,所以,你發心。從苦,從自己身上,那是策發的厭離。推己及人的話,那就是啊,策發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變成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啊,一定要明顯啊,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這個道理,就是最一開頭的時候啊,講正修行的時候,講正修行的時候,就說過了,正修行的時候,還是這樣,先哪,清淨那個壇場,然後呢.供養那個佛像,哪,然後呢,供養佛像跟那種種供養,承事供養,然後呢?在前面哪,怎麼做?威儀。最後的皈依,皈依的時候哪,要觀想明顯。現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發心,發心要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啊,這個還要啊,看苦的眾生,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懺悔的時候,那個儀軌當中,也是一樣,啊,「父親,母親,我們眾生,都在苦海當中」。這樣,這個原因在此。【「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這樣。【「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那麼,這個正行的話,就是照著前面啊,這個儀軌啊這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道理弄懂了,到那個時候,照著儀軌正式的,跟你心裡相應的,不僅僅是唸一遍,啊,當這個儀軌過程當中,心裡面就跟它相應,心裡面跟它相應。從前面一路過來,現在我們了解了,啊,一定是啊,六根所緣的境界,都跟它相應的時候,這個時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圓滿,這樣,必定是如此。所以,這個儀軌,固然是,一個是眼根見,耳根是聽,身在這地方,意所緣,然後要觀想,如實的一一現起。啊,那麼,發的心啊,就是照前面說的,要不退轉的,發了菩提心,絕不退轉。啊,這個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遠照著這樣下去,而這個裡邊啊,不是單單是利他,就是自利等等,為了自他二利,願當成佛,而發其心,是緣所發心,啊,這個在沒有證得圓滿的佛果之前,絕不停止,絕不棄捨。照著這個儀軌,所告訴我們的,這樣去發。【「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這個還是願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現在要願,要學了。如果是對於這個願心不能學的話,不必發這個心,不要發。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平常說,學,「菩提心」「菩提心」,連那菩提心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實在是啊,這個真正講修行啊,還差了一大截呀!啊,所以,常常說,種點善根啊,種點種子啦,這個道理,就在這裡。【「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那麼,它是這個說明,雖然前面說願心學處,你不能學不要發。可是,假定說,你用了這個儀軌啊,就是啊,這麼,心裡先那麼念一下: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啊!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不能學,都沒關係。哪實際上我們就包涵在這一類當中。但是這個裡邊說:願心容有如是二類,這個講是願心,你能學固然要照著這個儀軌去發,不能學,還可以。但是進一步,【「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這個儀軌,受行心。什麼叫行心哪?就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說:你發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這叫行心。這個在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可以,決不可以,這個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後,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墮落。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要了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的的確確也是說,真是種點善根哪!【「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啊,有人說啊,這個兩派,一個是性宗的龍樹菩薩;一個是相宗的無著菩薩。對很多人,有的是可以受,有的是不可以受,這是弄不清楚。啊,實際上呢?它說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願心,那麼,你隨便,啊,你只要唸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話,那一定要心裡相應,才可以。所謂的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啊,弄清楚了,自然對兩派,那一派,這個內涵都是一樣的。【「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啊。」】  又有一,又有一種人。哪,說剛開始的初機啊,這些人啊,就,就叫他去受菩薩儀軌啊,讓他多受啊,啊就是這樣啊,就這樣。實際上,這個情況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本就不曉得這個菩薩的內容,以及應該學習什麼,以及受了這個戒以後,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說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這樣的說的話,啊,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的!你如果不能學布施等,就是啊,行六波羅密,換句話說,這個菩薩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別好的地方,啊,它就是啊,照著這個次第來的,那個時候啊,雖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發那個心,發這個心也有很多的,大的無比的福報,無比的福報。關於這本菩薩,瑜伽菩薩戒本哪,現在正在印,現在正在印。我心裡面準備啊下個學期不開,再下個學期一定會在這裡講完了,將來那個,什麼,在家備覽以後下面的,就是講的這個,啊呀,這個論,實在精彩極了,它把這個受戒抉擇的非常清楚,抉擇的非常清楚,一點都不含糊。平常,我們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的,糊里糊塗的,它那個上面,就分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啊,它這個每一個層次內涵,啊,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那這個以後,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去研究它。【「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那麼!上面是經上面這麼說。然後呢,根據這個,而根據這個經哪,說在做的這個,修次第的初篇,就修行的這個儀軌、軌則上面,告訴我們,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啊,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實在的去學,行這個六度萬行,它照樣可以得到廣大的好處,啊,廣大的好處。那麼,這個情況是指什麼呢?就是方便攝受。啊,在這種人哪,你的確,我們講方便,這個可以的,使他發這個心,這個發這個心哪,是發的願心。所以啊,它下面容可發心啊,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這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那麼,就是受的這個儀軌,現在這個完整的儀軌這樣的,如是三說。【「皈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這個它雖然儀軌上面沒有說要跟著老師,實際上,應該的。【「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云。」】  哪,是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啊,梵王經上面啊,以及有些地方,告訴我們,有師應該從師去受,沒有老師,怎麼辦?它也有個辦法。那麼,這個阿底峽尊者,照著這個儀軌上面。【「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麼,只要把那個請白,因為你要請老師啊,求老師來傳給你呀,這個,當然不要了,還有呢,阿闍黎也不要了,因為就是佛嘛,除了這個其他的一樣。【「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正式完了,那麼,受好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它那個,阿闍黎啊尊長啊,就應該為那個弟子說:好了啊現在你啊發了這個願啊,應該學些什麼?那個時候要詳細教他,那個時候應該詳細教他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怕是給人家受個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應該了解,為什麼要皈依?為這種原因,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後,應該學習什麼?這個在前面哪,共下士當中都說明。然後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後,共上士又有皈依。這個下士的皈依只是見到世間無常,然後呢,死了以後啊,要下地獄啊,唉呀!這個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見到,就算你照著前面這樣去做啦,能夠啊,不墮惡道,能夠保持人天,但是啊,對不起,它又不究竟,啊,行苦還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脫,這樣。那麼,上士呢,由於自己啊,見到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啊!所以啊覺得,唉呀!做一個世間的好人,尚且要報人家的恩啊,現在,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這個可以嗎?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發無上大菩提心,這是個內涵,從前面這個開始,一層一層的加深加廣,所以,它皈依的對象,啊,也有深廣的不同,差別在此,那麼
,這個原則是一樣。【「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  啊,那麼前面是未得令得,這個得什麼?得皈依之體。所謂皈依之體是什麼呀?就是哪,你那個心種,然後呢,這個心種啊,要正式皈依了以後,這個種生起現行,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從我們平常三皈依開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願心,為什麼事前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了解,那個不僅僅是落下那個種子是完整的,而那個種子,一定是對著這個殊勝的境界,策發了現行,然後呢,一直保護,使那個現行,不斷的繼續向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只要把這個東西,保持恆長相續的話,那怕你睡覺,功德一直在增長,功德一直在增長。啊,所以說,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壞不失的話,拿這個迴向,哪,就是這樣。啊,為求解脫,持比丘戒,保持的這一個不破壞的話,迴向往生-中品,現在到了上士,你保持這個不失,你迴向往生淨土的話,上品。啊,這個是願心哦,還不是行心哦,這樣。那麼,以前我們容或不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啊,經過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緣,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時候是一個種子?如何是現行?現行需要什麼條件?使得這個種子能夠策發它。所以啊,跟你們考試的那個題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我曉得在座的有幾位了解,有幾位不通,等到你們想完了以後,我告訴你的話,你就很容易通了。惡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這個得到的就是得到這個東西,啊,這樣。那麼,得到了以後呢?守護啊,不讓它壞掉啊,不要讓它壞掉,如果壞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還要重受才行。【「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那時候,你要宣說了,前面告訴我們啊,持戒的時候,它並沒有把講戒的內容,叫告訴犯戒四因,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什麼?無知。你一定要好好的學啊,所以,現在處處地方,讓我們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說:「唉呀:我修行了!」,就關在山裡面自己要修行了,這個你一個人在家,是,你就可以這樣。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青人,這絕對不是修行之道。因為是年青人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呢?深入經藏。再不然的話呢?你像禪宗祖師,跟著一個大徹大悟的,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他隨時告訴你,你總歸聽著他,你這樣才是真正學啊!這樣的話,你曉得學些什麼,了解了,你才能夠把那個戒得到了,可以呀,持得住;反過來說,得不到,可以得的到,否則的話,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後,一定也會壞掉,因為你根本不曉得嘛!學習什麼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是啊!怎麼守護啊?第一個,要曉得學處。那麼,所以,老師要講,學生要好好認真的學啊!【「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這又分為兩方面。現在我們怎麼辦,才不退轉,不但現在哦,還要其餘盡未來際,因為這個菩提是盡未來際的。那麼,分兩部份,現生怎麼辦呢?初一,【「初中分四,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哦!第一個一定是這樣啊!發心的殊勝利益。【「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那麼,現在,一個一個來講:【「若閱經藏或從師聞。」】  或者是自己閱讀,或者從老師,最好的兩樣一起來。【「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哪,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應該好好的看。【「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發菩提心的這個殊勝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種子。什麼東西,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什麼都有了。記得前面吧!這個菩薩,你只要得到一樣東西,那一樣東西?菩提心。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一切來了,就像那個轉輪聖王,
輪寶所至什麼都來了。【「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  因為這個是啊,總共包含,就像那綱領一樣,你把那個頭拿到,其他樣樣都有了。【「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就是說為什麼要講那個總示啊!就是說,你真正的詳細說它的內涵,是無量無邊,但是你把持著這個綱領的話,一個綱領提起來的話,耶!全部都在裡頭了。【「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大綱。這個大綱裡邊,包含所有的東西,就和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說的,你有多少財產啊?「我有一個契約」,雖然這個契約是一張紙,耶,對不起,這張紙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東西。【「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無惱害福,哪,菩薩地當中,告訴我們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勝利,還是願心的勝利哦,願心的勝利就已經不得了了,已經不得了啦,啊,這個最初啊,發堅固心就是當你一開始發這個心的時候,只要這個心堅固,就有兩種殊勝的利益。第一個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這個心,一發,你就是福田,而就這個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現在,我們看見一個,唉喲這個人,哦,有修行;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啊,這我平常感覺得到的。所以,祖師們說,啊,我們現在啊,都曉得尊重啊,有德性的人,不曉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這就是你自己耶,我們只曉得尊重別人,不曉尊重自己,人是真顛倒。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你自己,成,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發了堅固心,就能夠成就,實際上,這個被尊重的話,不僅是我們凡夫哦!所以?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回憶一下,這個阿羅漢,一看見那個小沙彌,發了一個心,那根本談不到堅固哦,只心裡面才這麼一念一動,哦!我要學菩薩。那個證了果的阿羅漢,馬上,啊!你請前面!然後呢?恭恭敬敬把那個包袱那個擔子在後面,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哦,而這種事情,只有聖者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也說明什麼?事情的千真萬確,哦,正因為我們凡夫啊,我們都是愚痴,矇得眼睛裡看不見啊!這菩提心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況,你現在,正確發的心,而且啊,堅固,一動都不動,這樣啊,然後呢?你發了心呢,對福田來說,變成最值得尊重的福田,還有呢,到那個時候啊,攝受無惱害福,那個時候,你就積極了。平常啊,對不起,這個福啊對不起,這個福都是有問題的。人家說唉氣大,福氣,福氣,有福就有氣,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氣夠你受,這個褔是有惱害的。現在這個地方呢?無惱害福,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我們世間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這個事情啊,嘿!叫做莊嚴法寶以及報土的,最好的莊嚴,法身,報身。法身,無相的;這個報身,報土的最好莊嚴。【「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禮敬。』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發心無間,就是才一發心,因為你那個種性,就是你那個,你這個出身高貴啊,所以,這個時候,身為佛子啊,能夠超過阿羅漢,千真萬確,是最珍貴的。【「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  啊,實在了不起,所以這個大菩提心,我們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在這點啊,我們生在這個地方,應該自己感到深深慶幸啊,深深慶幸啊,這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勝,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慢慢地能夠體會得到,才能夠慢慢的體會得到,的的確確實在它殊勝,實在殊勝。所以,因為這樣的特質,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它既然有這麼殊勝,又曉得學這個必然這樣的次第,所以你如果枝末上面,樣樣顧全到的時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啊,往往把握不住,這個根本哪,就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它重視根本哪,那個枝末,難免有的時候,不能顧全到,就這樣,是這個是的的確確,跟平常啊,特別重視解脫的這個為聲聞、羅漢,乃至於戒上面啊,少有開合,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你辨別這個清楚以後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分得清楚啊。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那時候,你就懂得阿底峽尊者,當年啊,要出家的時候,他的老師就問他:「喂!你的密行,捨不捨?」阿底峽尊者說:「不捨!不捨!」,「那你要受大眾部。捨那一部都可以」。這個道理,那時候,你可以慢慢的可以了解了,就這樣。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千萬不要任意,拿我們哪,幼稚的眼光,隨意的是此非彼,到那時候啊,對我們有大損害,對我們有大損害。任何情況下,第一件事情,要什麼?了解應該學習內容,所以,無知是第一個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個時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開口,正好。【「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啊,不得了,一切眾生的父母啊,這一個是啊,【「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於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啊其次第二個,就是能夠攝受種種的福,那他那個福啊,倍輪王所護,轉輪聖王,金輪聖王,鎮伏一四天啊,自然的力量,對不起,你才一發心啊,你已經超過了他,遠遠的超過了他,啊!那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又想做一個縣長,做一個總統,已經了不起了,那個總統啊,競選個半天,對不起,你這一個國的總統,那一個大國
,還不行啊,他現在轉輪聖王,根本什麼都不要的,天下自然成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卷B面  他的天下自然成佛,沒有一個例外;這是比起剛剛發心的,哎,那轉輪聖王算得什麼,根本不算什麼,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哩,若寢若狂或放逸時,那怕你睡覺,那怕你身心損惱,發了失神經失了常了,乃至你放逸的時候,你心裡面沒有提起來的時候;但是注意哦,這個時候什麼,這個心的心種的現行已經提起來了,只是那個時候並沒有精進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乃至邊都沒碰到哦,還在煩惱現行當中,不是喔!這我們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們一定要把十二因緣當中啊,這個有支啊!啊這次考試題目就這個上頭,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在一切時處修行當中,就沒問題了。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哦,說藥叉呀等等啊非人,都沒辦法來惱害你;啊還有,妙哩,其他的咒啊,乃至於沒什麼用場的,碰到你手上的話,就會有用。啊真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呀?我們做任何一個業,記得吧!造業的時候啊,它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心清淨,換句話,心的力量;第二個加行的力量;第三個田清淨,田的力量。而現在,這個裡邊哪,心,你那個心,那就是跟法界相應的,最了不起心,是一個無限大;所以你碰到什麼東西碰到它,就什麼就產生無限的功效。這一點哪,我們一定要經常擺在腦筋裡面哪,去思惟觀察,加深認識,產生淨心。再繼續下去。哪,不靈驗的都靈驗,何況靈驗的;【「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  哪,所以呀,你發堅固心的話則容易成就。了解了這個,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乘經典當中啊,這個菩薩,這我們的佛在因地當中,乃至於其他的很多那種啊大乘經典哪那種菩薩,他發心,啊說我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大地應震動,應該怎麼樣?他講完了,這個大地震動了。乃至於說把那身體的肉,割給別人以後,如果說我發心正確的話,這個肉就恢復如常了,千真萬確,都是事實。因為什麼呢?哪,就這個地方,他這個心,產生了堅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願力在這個裡頭,就這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注意呀,我們開始學的時候,為什麼我一直鼓勵你們;儘管現在,是我條件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是什麼?宿生的業力所感哪,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你現在的心千千萬萬不要被它牽去呀!唉呀我不行啊!你就完了。所以,以前不行,所以已經現在不靈光到這種程度;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個故事當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腳踢上去,二個腳踢上去,頭上去,你還有什麼辦法?噫我的心!我們就要這個。現在我們就像這樣的,哎呀!我們這個頭啊,被病綁住了;這個腳啊又被這個苦綁住了,那宿生的業力,沒關係;這我的心你綁不住我呀!這點注意哦,所以我們處處地方注意,我這個心。就是我今天睡在那裡頭痛,頭痛是你的事情,這是以前的業,哦我現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這個地方去做;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沒錯,到了時候你自然而然這條直路,哪,你就向著這條路來走了。固然啦我們被這個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更重要的,還不要不要被煩惱所捆著。不要說人家說了你一句話,瞪了你一眼,發了一點事情啊,嘀咕得半天,唔,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這個佛法的時候煩惱;現在不,把它一腳踢開,踢得東洋大海裡邊,就是這樣。他來罵我,耶!這個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說佛法呀,不要說佛法呀,昨天我們講那個改過之方當中,以世間人尚且說,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後啊,人家來罵你呀,豈不成就,成就你嗎?來悅成你嗎?這樣,所以我們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後,不管身、心兩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煩惱,不要為它所動,不要為它所動。唔!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你能夠這樣的時候,啊那就行了;是發心堅固,樣樣容易成辦。【「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這樣,平常我們三人同心齊力斷金,嗨那個三個人同樣的這個心能夠,能夠啊合作的話,這個無往不利;所以這僧團為什麼有這麼堅固的力量,你想佛世的時候有這麼多大菩薩,佛把那個法不交給那些人,他交給僧團,為什麼?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幾十個人哪,真難得啊;所以我是歡喜的不得了,我是越來越歡喜。所以呀真正修行的話,他的的確確要靠這個力量啊,那個地方啊,大家注意呀,你每一個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個人呢,在那個地方哪退一步,乃至還扯後腿,還要後退,那就完了。千萬不要說:啊!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個人跑到去跨一步,這個事情就成功了;這個就是共業。現在所以我們動不動啊責備說:唉呀這個不理想,為什麼不理想啊?你的共業,非常簡單;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為它盡一份心力,將來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份在裡頭。所以呀我們以前不懂得道理呀總覺得:哎呀退在後面,佔了便宜了,現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虧了,你吃了大虧了。耶,在那個時候,你能夠那怕多走一步,那個一步啊,你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啊,就這麼個好法呀。說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你看,這麼多好處,這麼多好處。在我們現在的環境當中,隨便那裡呀這種事情都慢慢的在減少,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一則我們自己煩惱,一則我們共業。所以現在我們不是要求快樂嗎?那就從這個地方轉呀,所以尤其這個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裡的煩惱也好,真正的要想解除的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都在這裡。這個是莫可奈何,以前積累的,啊!我們呢?還是要多多少少要保護它,因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萬不要被它騙過,被它騙過了以後,到那時候哪,你到了地獄裡邊,有機會出來你還來打它一下,這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那我們要做什麼呢?天人呢?讚屍偈啊就算,就算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啊,然後呢短命而死,耶!但是生了天了,到那時候,你來讚歎它,向它磕頭:哎呀,當年辛苦了你啦;我現在呀到了極樂世界呀:昇了天啦!這才是我們該學的;何況現在你到了極樂世界不是個下品,還是上品哪,何況你還成佛啊,救一切眾生哪!注意呀都從這個地方學起。再下去。【「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那麼,由於像前面這樣來呀,菩薩安住種性之時,這個種性哪就是我們說出身,現在我們是,不是凡夫了,是什麼?出生在佛家庭當中;當你正發願心的那個時候開始,你就是佛子了。那麼這種性詳細分起來的時候啊,我們傳統有說,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也就是說,所謂住、行、向、地、啊、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這個沒關係。這個只是說你慢慢的修行,哦以後,而我們剛才開始發願心的是什麼,在這個這個習種性之前,所以信位菩薩。因為你信得過這個三寶,淨化,所以那個自性的粗重啊慢慢的慢慢的微薄了;一發了心以後啊,它這個就轉復微薄;因為這樣的,【「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這一段簡單的說一下。因為你粗重慢慢的慢慢的會,啊輕了,說「粗重」就是煩惱嘛,煩惱慢慢慢慢的,輕了,那個時候心就調柔了、就調柔;於是你那麼調和啦、就是呀能夠啊忍他惱。耶!別人來惱你,你能夠安忍,而你能夠不惱於他;反過來他來惱的時候,平常的時候啊,別人惱我的話,我要惱他,兩個人就對起來了,到那時候你不但不惱,還要耶,悲憫他,啊悲憫他。因為你以前是跟煩惱相應的,現在呢不是;跟覺心、菩提心相應的。你心裡還是有憂惱,你的憂惱是啊為了悲憫,哎呀,這個人多可憐哪。耶!你能這樣想的話,你的善法欲增長,然後呢這個忿恨瞋心當然沒有了,嫉妒當然沒有了。為什麼瞋心啊?耶他來惱你,現在他來惱你的話,你覺得耶他是可憐,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不瞋恨了;為什麼嫉妒啊?你看見別人好了以後啊,你覺得他好了。現在呢?你要處處地方為別人好,看見別人好正高興嘛;本來你要給別人的,現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氣力了,那不是更高興嗎?那嫉妒也就沒有了。然後呢諂覆等等,諂是處處地方為了自己呀!唉呀!心裡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彎彎曲曲的,這種心都不要了;因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敵是「我」啊,你絕對不會忙這個東西去啦;所以在根本已拔除那個諂,那裡開始啊,覆沒有了,所以這種的都沒有了,多不現行。就算已有習性,習性在的暫時現起來的話,它力量也不會強的、不會呀老是停在這個煩惱當中,很快就啊遠離這個種種。因為你一直造的這個善淨之業、當然哪你不會生到惡趣去;就是由於往業,不的關係,有時會生到那裡來、很快的就脫離;那麼就在受那個小小的苦受的時候啊,苦趣的時候啊,就因為這個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厭患生死,而同時呢對這個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這個種種的好處。實際上你好好的體驗,你真正的將來對那個菩提心哪、不要說發、就是你理解到領解到了以後啊、你拿這個領,理解的菩提心對眼前的、眼前一切任何事情的話、那個煩惱就是會一點都找不到、你絕不可能找到任何煩惱,妙極了!這個還是個理論;你只要把那個理論不斷的在心裡轉的話,境界現起的時候、因為你正在,在這個理論上轉哪,這個煩惱就生不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生起來了以後啊、你一下就悟到。耶、哪哪哪哪!原來以前就是這個東西;啊正好用了這個正確的理論對治那個煩惱,把你那個煩惱就對治掉了,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力量啊。現在我們一切時候啊,哎呀!苦苦惱惱啊!那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就在這裡,還說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說啊,修些什麼呀,真可憐;他這麼好的辦法擺在這裡,大家就不學,然後呢就就學修,這越修越苦啊!你正確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修行是真快樂極了,所以越修越快樂。不要說已經發了堅固的願心乃至於心都沒發,只是個道理正確的認識,你用在心裡面的話,啊他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個快樂啊,真是啊,而且這個快樂啊,法樂,不會壞的。平常那種快樂哦,有快樂了以後啊,樂就生悲;這個東西呀是,越來越樂。【「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  哎!那這個不得了,假定他有可以衡量的話,那太虛空沒辦法容納。前面說皈依的佛如果有色的話,三界,這是我們的三界哦;這個三界比這個太虛空的話,那又是啊九牛一毛;拿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擺在那個太虛空當中哪,哦找都找不到,小小的一點點。所以你看,那發菩提心的,單單發這個心哦。【「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經太多地方舉那個比喻:你呀把不管呀無量無邊的供養一切諸佛,對不起,這個啊!根本就沒辦法與發菩提心相比。【「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恆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哪!馬上引那個經上面證明,說明。說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啊,可以衡量的話,拿那個太虛空啊,都沒辦法容納,還要超過。假定那個財寶,以恆河沙數的佛剎當中去供養,供養世間,依就是供養世尊、啊這個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禮那個菩提,說哎呀這個大菩提這樣啊!你一心恭敬哪,耶!這個福德啊,要超過供養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供養,這種較量都絕對不是比喻,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傳說覺窩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說得很清楚,哪!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金剛座就是菩提加耶佛證,證道那地方啊,這個金剛座有特別的意義的,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個金剛座上的;啊這個是無比莊嚴的這一個地方、所以它有無比的功德,繞然後他就想:哎要快點成佛。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嗎?快點得到最好的好處;換句話說,要怎麼樣得到最好的好處最快呢?噫!繞佛的時候那小像啊,因為感應哪就問那個大的佛像,怎麼回答?「修菩提心。」你們好好的去看它,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所以它前面哪這個,本論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從十方一切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傳承,都是告訴我們決定不移的道理。【「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這個少女、老婦啊都是佛菩薩化現。【「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因為他聽見了這個以後啊、心裡面就決定了、說:啊!原來是如此,原來是如此。現在呢?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像他那樣的能夠完整的修學,可是啊我們確確實實信得過這樣的完整傳承,高成就的大祖師們,這種大祖師大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綱要就在這裡;【「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啊。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啊那麼這一個文我不詳細解釋,留到下一堂,因為這個文哪是值得我們深細的探討;至少我們已經加深這個印象、那麼將來呀這個成就也比較快速。哦!上一次啊我有一個題目,啊說就是講到十二因緣當中啊,哦本來這個十二因緣哪,從這個能生支啊!切斷,所謂受緣愛,因為受啊是前面一重因果;那麼能引到所引,這個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經過愛取有三支引發以後才會結生,才會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從一般來說起來,從愛斷起。那麼,而現在那個第一百八十六頁上面說: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以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他就妙了,他修的時候啊從有支上面修,而不從愛、取上面斷。哦什麼原因?而且他照著這個思惟緣起流轉的道理,還滅的道理呀寫了一個道的次第;換句話說,這位大善知識這樣做的。那麼現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師引它來這個地方,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做的。啊以這麼兩位大善知識,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說,你們想想看什麼原因?當然照我了解的話,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你們,就我現在來說,我也並不能夠啊很了解;不過把我所體會到的告訴你們一下,那麼你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後我們真正整個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從前面一直到現在共上士,雖然說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它發的菩提心,但是修習的內容啊,真正關於滅除生死的方便來說,重點還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關,關於這個道理補充說明一下。哦!在說明這個道理以前,請你們翻到一百八十五頁。一百八十五頁前次也曾經說過,也考過;那麼今天呢,我不妨在這地方啊,就一起說明了,一起說明了。因為你們認真看過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就對概念更清楚,這個一百八十五頁倒數第六行,看啊!倒數第六行,它前面是說,哦這個,從因感果,快的是兩世圓滿,慢的呢三世;換句話說,最快兩世,最慢三世。那麼實際上呢?快兩世我們已經懂得了,那最慢怎會三世呢?實際上一個因擺在這地方,經過無量無邊劫才感果。怎麼會三世呢?這個道理今天重說一下。哦是由於無明而行;當你有這個行的時候,任何一個行,行就是業,它這個業一定什麼,薰那個識,一定會薰那個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啊這個影響力量啊會落在我們的識田當中,啊落在我們識田當中,這個專門名字叫薰;比如說你看一樣東西,你看過了,你就唔看了一樣東西,你就有個認識,這樣。雖然事情過去掉了,或者隨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專門名叫「薰」。就好像我們在這個地方點了一根香,然後呢上面一個東西,紙在那裡呢?哪哪那自然而然哪,噫這一個紙上面哪,就這香的煙薰在那裡一樣,這樣。那麼我們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或者你腦筋裡,動了腦筋想了一下什麼,腦筋裡面就有個影響力落在這識田當中,看見的也好,講話也好,身口意任何一個,可是影響了以後,它這個是不是下面緊跟著,會感不感果,還要看什麼?有了這個影響以後,是不是不斷的把這個影響力量啊再加強它,這個以前講過的。啊現在再簡單的說一下:這下一生怎麼樣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們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間的差別在那裡呢?每一念哪是剎那的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前一念滅,後面一念生,就是這個是啊剎那的生滅。我們現在一期的生滅呢把那個剎那的生滅總結起來,到那時候結一個總帳,就一期的生滅;你把這個同樣的從前到後,能夠擴大就變剎那的擴大到一期的生滅。那現在這個道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眼前哪,在這裡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課、聽課;所以自然而然哪,在這個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錯;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說我們哪是現在進行當中。等到課上完了、然後呢聽完了下了課,你繼續下面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啊?下面有的人聽完了,做完了以後啊,出去了還是把這個腦筋擺在這個地方記。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後啊,就說:現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那下面一步事情,怎麼會讓你做下面一步事情?這,前面一件事情結束了以後,下面一件事情要繼續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找得到。噫假定說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擺在那個地方,啊絕對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你呀,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放下來,一定馬上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譬如說,啊!明天啊對你有一個非常絕端重要的一件什麼事情,假如世間的人來說啦,做一筆交易;而這個裡邊哪或者要賺大錢,或者要虧大本,啊乃至於呀性命交關的事情,而眼前卻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課以後,馬上忙那個事情去。還有一種呢?就是倒沒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下了課以後;到臨下課的時候啊、你就想,噫,下面一件事情,要該什麼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哪,在臨下課的時候,那個概念如果先現起來,你想起了:哎呀,對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課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個條件也沒有的話,下了課以後幹什麼?習慣性的下了課你幹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然後呢?最後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照著一般的次第,啊以前一向的習慣,一向一般次第,就照著去做。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諸業於生死,這個業呀,前面這個業在生死當中感發的次第叫隨重、近、串習,記得不記得這個?俱舍論上面,在這個業在生死當中,那一個先引發?第一個重業啊!一定最先發;第二呢?近,什麼叫近呢?就是說你前面一生臨終的時候啊,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先現起來,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