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45:58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一卷A面  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他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前面那個過失在的話,你沒有用。然後過失去掉了,推動的力量沒有,現在告訴你,一步一步的來。現在你有了這個病,進一步要怎麼辦呢?要去找醫生!現在這個醫生是什麼?法師。所以說:進一步【「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對於說法的這個法師,這是醫生。【「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假定我們遭到了病去求醫,而找到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好歡喜!一定跟著他告訴我們的,然後恭敬承受照道理去做,這個不必說人人都會。那怕小毛病,一下治好了你一定去找他,再遠一點,如果大毛病的話,那不惜千里萬里的去找。所以同樣的為什麼前面第一點,要教我們治的病,你曉得了病,你就拼命去找。找誰呢?找善知識,所以他下面說:【「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  我們真正的善知識要這樣,就像你有病一樣。第一個條件你有了,第二個自然跟著來。【「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  碰到了以後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應持為莊嚴。」】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現在遇見了善知識,平常真正的善知識,他不是像:「你好難得,你有善根噢!你怎麼樣!」假如你唸點書他就捧你,你是個大學畢業,乃至於留學,你就輕飄飄地就坐在那地方,好了,好了,你在這個地方,像鳳凰那樣捧你,完了,沒有用。反過來,倒是他處處磨折你,那說不定行。他如果真的有本事磨折你,那你真的碰到了,那時你千萬不要覺得是個擔子,那是個真正的莊嚴。同樣的道理,碰見個好醫生,他有本事跑得來,要該動手術,要幹什麼,老實不客氣地就這樣來了。當然現在這個醫生,都是用種種方法,用糖漿來哄你。以前不是的,真正的好醫生針對著「良樂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也是一樣的利於行,修行亦是如此。我們有這麼大的大病,一定針封著這個地方來的,所以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個負擔,要把它看成莊嚴。所以在這裏我的的確確請了幾本書:譬如一夢漫言,那是我們清初明朝末年,見月老人寫的,以及歷代祖師的傳記,特別是密勒日巴尊者傳,它有特別意義,你們好好地看,我們不是說學那一宗那一派,就看看人家為什麼有這樣成就的。然後,你不妨更大一點看這個大般若經的常啼菩薩,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他怎麼承事善知識。我們現在不要說侍候善知識,給他做一點事不行,他樣樣東西侍候你,你還覺得不滿意!那是我們跟法不相應!跟他不相應!不要說別的,就像我,我自己覺得已經很不成氣候了。我的老師,今年春天我請他到蓮社去的時候,下面有這麼多同修,我曉得這個同修,不曉得老師怎麼辦,我自己來,他們吃那個茶很特別的,就是偶然一次做了,我一定嚐嚐,味道不對,全部重來,一定自己去弄。因為我沒有真正地想,做得比較差,的的確確不如那些祖師們,可是我覺得比你們稍微好一點,所以我坐在這裡跟你們講,我但願你們每個人比我好,那恭喜你們。這個地方要注意,遇到了以後,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負擔,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莊嚴。當年,我這個師長告訴我,現在說你一句聽不進,將來你會懊悔的。我好幾個老師說他一直懊悔現在沒有人罵他,我現在才感覺到,一點都沒錯。要怎麼辦呢?是【「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你照著他去做。我們現在是依我行事,而總是,儘管講完以後,他講他的,我就不聽他,他也莫奈何我,這個還算是好的,你不給他對嘴,已經是蠻好的。這個就不相應。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而且一心一意地恭敬去承事他,這個相應的。所以【「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下面告訴我們說真正要求無上菩提的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勇求。修學佛法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精進行,沒有這兩樣東西談不到。正知見的確難,你有了正知見,前面的那些道理都容易解決。譬如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平常看見的這種覺得做不到的事,你有了正知見,理路上都清楚的事,怎麼會做不到呢?必然做到的。就像剛才說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不是,你瞭解了正知見的話,怎麼可以看人家不是,眼睛專門看著自己,就怕出一點點小毛病,道理很簡單!現在在這個娑婆的惡世當中,一下不小心就出大毛病,就像現在遍地盜賊,你在這地方眼睛瞪大了就看一個小偷把你東西拿走,就怕一個強盜來把你東西搶走,你怎麼可以東張西望?這個很明白的事情!你一望別的,你就完了!所以聽懂了,一點都沒錯,可是你得到了正知見沒有?還沒有,這是人家告訴你的,你思相應慧生起的時候,你就有了正知見,這個道理下面會講。下面呢要精進行。你懂得了,就是你相應了,如果不精進,還是沒有用,你原地踏步,何況我們現在在門外,不曉得在那裡,目標都沒有做到。真正求法,一定要勇悍。我們不必說那個大善知識如何,所以一跑到這裡來,我感動不已,我已經久已仰望我們這老和尚,來了以後,果然不錯。我那天跑到醫院裡看到病房裡面,他昏迷不省,張開了嘴巴在那兒唸,聽聽幹什麼?他一下念念讚佛偈,一下念阿彌陀佛,一下念這個,表示他腦筋一直想這個。回來以後,我們說,老和尚,現在這裡你是我們的精神支持,你好好休息!唉!他早晨一聽見鈴聲,睡不著了,要去上早殿。那我們現在這個早殿,最好搖了鈴再睡一下,這麼早起來,這個就是真正的原因,在這地方。叫你做一點事情,委曲得不得了,總覺得營養也不夠,叫你早一點進去,覺得空氣又不好,不曉得在想些什麼!心裡面啊,問題就在這裡。真正有正知見,真正精進行的人,這個是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現在我們要學的,最主要的、難克服的─摧我慢。這個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我對,你不對,就是當處處地方你以我為主的這種心理,障礙著你,這個是我慢相,這個我慢、我見、我愛、我痴!見解固然是我,然後我愛、我痴,你保護著我,也是我!總覺得這樣子受不了,你要弄這個東西,這叫作我愛,這個無非都是在痴相當中。你真正修學佛法,這個東西徹底要掃除,徹底掃除了,你就成就了,現在因地當中你怎麼辦呢?我懂得多少就下多少功夫,隨時注意,它又來了,拿掉它,你能夠拿掉幾分,你就跟法相應幾分。因地當中這樣去,慢慢地果地當中慢慢地來了。現在大家總覺得修行很難,就我現在瞭解,天下沒有比修行更容易的事情。大家聽了話,覺得怎麼會啊?我馬上理路告訴你。你要學開汽車,現在很容易,到處有,對不起,沒有汽車,你能嗎?有了汽車,沒馬路行嗎?有了馬路,沒汽油行嗎?有了汽油,沒人教你行嗎?你還在這種條件!乃至於騎腳踏車,對不對?可是修行,你自己的事情,腦筋壞了,不行!腦筋壞了做什麼事情不行,你只要腦筋好的人,你起心動念,莫非是這個,對不對?那一樣事情比修行更容易的,它不要任何條件,就坐在這裡也在修行。你做別的事情的話,白天忙完了,晚上總要休息吧!修行!睡覺你也在修行,做別的事,你吃飯總要停下來吧!它吃飯也在修行,所以你真正懂得了,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修行,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淨除罪障,積聚功德,修行這麼容易!為什麼原因得不到?沒有正知見!沒有精進行!現在我們要怎麼辦呢?第一個摧我慢,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不是說四個步驟分段,你任何四個當中走到一個,你就在修行當中。所以現在我的感覺,大家最難的就是求到善知識,而求到善知識真難的是伏這個東西,你只要這個找到了,下面問題都解決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原則當中的一個特例,這個以後再講。如諸病人,像病人親近那個醫生,這個善巧的醫生遇見親善知識,應該不要懈怠,真正親近善知識不要一點懈怠。所以華嚴上面特別示給我們看,這是所以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原因。佛法不難,千真萬確,一生可以成功!問題在你如理不如理。想想看,別的東西都那麼難,修學佛法這麼容易,別的東西都可以間斷,修學佛法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當然一生取辦。問題在那裡?就是前面那些關鍵。你整個關鍵,一步步克服,每一個人都是善財童子,華嚴當中,真正圓滿的地方,就在這裡。所以我前面一再說,你懂得了這個佛法─本論,你就曉得了,法華、華嚴的差別在那裡?佛出世的精神在那裡?其實法華真正的意趣,還是通於華嚴的,我那天提了個頭,這地方順便說一下。法華裡邊那次公案,我隨便提出來,大家如果沒有聽過的,以後慢慢的回味,如果曉得法華的,馬上懂得這個公案。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授記那些聲聞等等,一個一個,乃至於凡夫,小低頭,一合掌,皆已成佛道,授記這個,但是都是遠得不得了,所以這個才是佛出世的究竟意趣。為了証明這件事情,那麼多寶如來那個塔來証明,然後透過所有的化身釋迦如來的語意以後,開了這個寶塔的門,最後那個跟這個來的人說,那好了,我們現在回去了吧!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怎麼說?慢慢的,你先不要回去,看看我們這個世界上面宏揚法華經的效果如何?說完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來了。從那裏來?從龍宮,是無量無邊的人!那是幹什麼啊?他在說法華經。「你在幹什麼?」「我在龍宮當中說法華經。」「那麼你在這地方說法華經,說的效果怎麼樣啊?」「你看!」結果他說完了,龍女出來了,「八歲成佛」這個公案,大家曉得吧?曉得,馬上轉過來。當然這裏面還有很多關鍵,說明了我們從這地方看,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那個龍宮,給他們說佛出世的─法華的真正意趣的重點、概念,你要把握住─佛出世的真正重要的關鍵,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把他無量無邊証得的真實內容和盤托出,告訴眾生,也教你去做這個,這個才是法華的真正意趣,所以實際上,就是最直接的成佛的這個。文殊菩薩說:「我在龍宮裡面講這些,效果呢?你看!」馬上就有一個龍女她聽了發菩提心,當下成佛,不是嗎?我們真正瞭解了,你要從這地方去著眼,才了解佛法的真正圓教可貴的地方。這個絕不是說單單圓教,通於我們一切眾生的。這裡還有一個妙呢!就是佛在這地方說法華經,那些人都是轉了個半天,結果另外一個人說法華經,還不是佛,是菩薩講的,在龍宮當中,講了半天,就一生取辦,你們有沒有注意,有沒有疑問啊?這都是大關鍵的問題!這個公案,就在華嚴上面得到了最佳的答案。華嚴是最了不起的經,但是佛沒有說!剛開始的時候,世主妙嚴品,拿我們世間來說,也可以說土地,神王,一個一個都在說,什麼地神、天神,那一個神那一個神,乃至於通到菩薩,佛沒有講,一直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的人也是一樣,第一個是和尚,第二個是和尚,下面後頭都是在家人,最後一個是和尚,當然裡邊還包括這個比丘跟比丘尼,尤其是後面那個什麼地神,主林神,主風神……主什麼神,也是這些!奇怪!佛親口講的,大部份的弟子就是羅漢。結果那個地方佛沒有講,就讓善財童子一生取辦,這麼一個內容。然後在法華裡面,也是同樣的,佛在那裡說了那麼多,他就說:「我多生多劫教你們,你們總是不能聽我的。所以我雖然那個甘露雨下來,可是你們只能接受一點點。小草嘛,吸收一點點,長一棵小草。中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中草。大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大草,乃至於樹也是如此。所以,雖然我是把最好的法給了你們,你們就轉了大圈子!」你們說,這個對我們有用嗎?有用。我們就仔細反省一下,善知識給我們講了以後,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我們知道不行,我現在是個凡夫,教我做這個,做不到!那是什麼?你完全排斥在外頭。那時我就是吸收我那一點點;所以這是小草,或者是中草,或者是大草,你能夠依教奉行,恭敬承事,能夠勇求的話,那對了,你一生取辦,概念就在這裡,清楚明白,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是第二條,曉得自己病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怎麼辦?要吃藥了。所以【「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  醫師現在開的藥品,照著去好好地做。【「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佛也是一樣,像醫生一樣。佛沒有辦法把我們叫你說加被你,讓你成佛。佛只是如理地把他悟証的法告訴你,你如法行持,很清楚,理論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智慧。他的慈悲心要救渡一切人,他的智慧瞭解一切,他的力量能作一切。如果是他能夠把我們轉化成佛的話,當然絕對會做!現在做不到,明白表示,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佛都是說:「我沒辦法把你轉化成佛,我衹有告訴你怎麼成。告訴,是非我不行,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醫生跟佛一樣,他告訴你這個教誡,你聽了這個教誡以後,說這個重要!應該怎麼辦?應多勵力,要努力,這個才是我們珍愛執著之處,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這個我。我這個不行,不應該執著這個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應該執著這個法,你能這樣做,那麼就對了。這個六想當中,第一個自己病,無明大病,這是一切病的病根所在,這是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必須應該認識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現在所以大部份人,所聽懂的道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對於這一點沒有正確的認識,認識的都是文字上的。然後把那文字上的還要告訴別人去,結果有一點功效,種下一點善根的種子,但是對於整個的佛法來說,眼前產生不了功效,不但產生不到功效,反而成為鬥諍之因,這是我們應該為了這個要深深地痛心疾首努力改過的。這個關鍵,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告訴我們,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把聽聞的道理應用在身心上面,淨化罪障,然後把煩惱慢慢地淨化,積聚資糧,淨除自己。等到你自己能夠淨除了,那個時候進一步去告訴別人,這才是真正弘法!所以在座的各位,尤其是這裡非常難得,將來出去都是佛門龍象,說到這裡,我勉勵各位同修,大家應該有這個志趣,不要忙著去說法,千萬不要忙著去說法,像普通這樣說法,已經很多人啦!我們應該進一步提昇我們自己,至少把這個法懂得怎麼淨化自己身心,那個時候才告訴別人,幫助就大了。法的真正的目的是淨化身心,要淨化,你至少曉得自己毛病在那裡。所以不是說貪、瞋、痴,文字認得很容易,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痴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治它,它有什麼缺陷?對治了有什麼好處?就是這樣,這些都應該要知道。第一點要曉得自己是病,因為有了病,所以就努力去找醫生,你有了這個,那時候找到了醫生,你覺得這個醫生,就是我的最好的莊嚴,醫我的病,你沒有這個概念的話,那麻煩就來了!我們跑到那裡去求學問的,求學問的,世間的,我們反正付一點學費,然後向這個老師求一點學問,就是如此而已,大家互相這麼交換,世間的交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老師說一點什麼聽不進的話,他自己就不服氣,大家就爭執。現在佛門當中也都是如此,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我昨天已經鼓勵大家看看祖師們的傳記,不管是中國的,可惜西藏的祖師傳記比較少,還有偶然有一點印度的傳記,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傳,所以鼓勵大家去看,看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必須要師弟之間有這樣的關係,你才能夠真正的調伏自己的煩惱,要不然自己心裡面都是煩惱,講的佛法都是空話。所以第二─善知識。找到了善知識,他的教誡就是藥品,拿這個藥品幹什麼?進一步去治病。所以我們看第四,十八頁的第五行文字:【「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現在我們知道有病,找到醫生,得到醫生開的藥,緊跟著自己去吃藥治病。世間身體上的是吃藥治病,在出世,我們整個的身心上面照著這個法師所開的這個法藥去修行,這個才真正修行。你懂得了這個去修行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在這兒增長功德,淨除罪障;拜佛、念佛、參禪、早晚課、聽經,乃至於你睡覺吃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也許我們說,古人他說:穿衣、吃飯無不是道,那是開悟了以後的事情,這是沒有錯。但是開悟是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結果,你因地當中,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感得這個果。假定你因地當中一點消息都沒有,請問那個果能天上掉下來嗎?佛法會是講天上掉下來那個果嗎?當然不會。那麼現在我們因地當中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修行。聞、思二個階段,應該怎麼修?拿這個聞思階段的修作為因,你才能夠感得、得到這個修相應的這個果!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目前這個完整的教授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所以你要瞭解它,然後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跟法相應,拿這個心念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們現在下面看文:【「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就像病人,這醫生雖然開了藥方,也給了你藥,假定你不吃的話,那個病不會好,所以我們緊跟著要去吃。那麼對我們現在呢?就是:【「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對於說法的這個師長,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教授,假定你不照著他去修習的話,修就是修改,習就是不斷地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做、做,就是這樣。修改些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行,以前我們的行是跟無明、煩惱相應的,見、思二惑,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一點小聰明,這種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怙就是佛法,第一個要把這個東西拿掉。我們現在這個小聰明,自己的見解,就是見惑,這個大冤家是這個東西,我們的習性叫思惑,與情緒相應的。那麼細的部份就是塵沙無明等等……都是這個東西,要把它修改過來。但是一次還不行,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努力修習,不可以不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一卷B面  但是一次還不行,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努力修習,不可以不修。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重重難關。第一重難關呢?說我要修行,不要聽的。這個道理以前講過很多,不一定是說他的錯,看見太多人講了說了半天,一點樣子都沒有。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覺得那些人講了半天沒有用,我可不學那個。他這個志氣倒是本身好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前面說法的人的錯誤,並不是說真正的佛法不要講說、不要聽聞的。現在第一個難關如果克服,真正要修行,你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懂得道理,要去聽聞,結果聽聞了以後他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習。假定說現在聽完了,說我懂了,懂了不修行的話,這個沒有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什麼?聽得很多,覺得這就是修行,害了下面這個毛病─多積異類文辭。你無非是做得可以說文字很通達,就是這樣。這個經上怎麼講,中觀怎麼講,唯識怎麼講,小乘怎麼講,大乘怎麼講。一大堆參考書,一大堆資料,把人家弄得越弄越頭痛,以為這個就是佛法,這個不是的,這點我們要了解。所以近代現在這個佛法從清末開始又慚慚的恢復了,各宗各派的氣象蓬勃。其中尤其是法相一宗。譬如說當年太虛大師也是,歐陽竟無先生也是,韓清淨等,我曾聽說過,很早以前聽說過人家讚嘆這個,後來我出了家以後,有機會看,人家就告訴我,法相這個東西真難學!這唯識,不曉得多少名詞,越學越頭痛,背得你暈頭腦脹。我剛開始是歡喜念佛,也覺得有這個感覺,一直等到後來過了一些年,我總算幸運,自己的障礙除掉了,發現那法相之美,美不可言!初機修學佛法,你只有走這條路,如果說你不走這條路,那條路我是覺得非常辛苦,當然,你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為你早就修過了。那麼關鍵在那裡?這個就是我的經驗,假定你把它看成單單是文字,那麼麻煩就來了。有很多人,他宿生有這個習氣,他是個念書人,碰見了書,書不怕多的,然後說的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也到此為止。對修行上面,更進一步暫時停在那裡,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不歡喜念書的人,這是件苦事情。但真正的法相是這個嘛?不是,指出來法的行相是什麼,這個叫法相。你說貪,貪是什麼樣子呢?你說瞋,瞋是什麼樣子?你要認得它!那個時候,非要靠那個經論指授給你看,這個叫法相,是指這個,那裡是講文字叫法相,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當中的一個東西。所以你如果有了這個的話,經過他一指,你認得了,你認得了你才有機會淨除它。否則你不認識,你說修行,去掉貪瞋癡,貪是什麼?不知道,瞋是什麼?不知道,你怎麼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樣,你說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沒有用!所以我常常說的,我這個善知識,當年我剛依靠他之前,我旁邊有好幾個人常常說笑話,說這個法師,大家已經出坡去了,他是做什麼事情,拿起全部精神來就做,就出坡去了。跑到這個花圃裡邊、苗圃裡邊把那個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來。結果等到他拔光了,你就看,草固然沒有了,菜、花也通通拔掉了。那時常常會笑,我那時也笑,現在才慢慢的覺得問題就在這個上頭,你必定先要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我剛才說那個善知識,他兩樣東西都具足,正因為他具足,那個精力他不會用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你叫他管這個,很多事情,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真正的重點把得很牢,我到現在對他始終一生佩服不盡,感激不盡,受用也從這地方來的。這個雖然是個笑話,我是說明,現在如果我們講修行,固然你這個園圃的事情你不了解,剛開始當然你可以樣樣拔掉,現在如果叫你學種菜的話,然後你這樣去做,你怎麼種菜?現在就是耕耘我們這個心田,你心裡面那一個是雜草,那一個應該保留你不知道,一股腦兒亂來的話,你能修行嗎?要想認得這個,就是說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相,以後我們真的講的重點就偏重在這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則的話是你自己對不起你自己。我們好好的世間可以做個很好的人,放棄了不幹,跑到這地方來,那不是自己耽擱自己一生嘛?所以這地方告訴我們說不要多積異類文辭,然後你靠著這個指導認得,認得了去做的話,那真省事、真省力!你心一動,那心相就記得了,曉得這是什麼,不對你把它改過來,對了把它增上,這個時候是你內心感到無比的歡善,這是法喜。眼前那些東西動不了你,否則你一天到晚在這裡直轉,自己還覺得意,得意了半天,將來你下去,把別人也拖下去,這東西很可怕的,而且很現實的。下面繼續下去。【「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  我們是修了,而單單修夠不夠?不夠,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殷重修。什麼叫殷重?很鄭重,很殷切的。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因為我們這個無始長夜無明大病,就像我們現在害了很重的痲瘋病,這個癩病就是痲瘋,這個痲瘋害了以後,會手腳鼻子耳朵,不曉得什麼地方,它會掉掉的,碰到了這麼嚴重的病的話,你隨便的一兩次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他說:【「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我們現在從無始以來,遭到這個煩惱大病。所逼所惱,儘管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完整的教授,了解了這個佛告訴我們真正的內涵,你雖然能修,但是修一兩次,不夠,假定說我們不知道的話,更不談。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圓具一切道分,要整個的內容通通了解,通通認識,然後去修。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容或有一點疑問,是啊!等到你樣樣了解了,你做,怎麼行?不,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的。我現在舉一個很簡單的譬喻。譬如說我們要造一個高樓大廈,造這個高樓大廈,不是叫你一口氣就把它造起來,要造高樓大廈你必須把那高樓大廈次第步驟完全把握住,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去做的話,必定沒問題。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那麼你東摸西摸,摸得一無是處,我想我們大家了解。譬如說你隨便造個小房子,你說沒關係,反正地上草拔掉一點,大一點好了,萬一覺得不對,重來可以。你造高樓大廈你行嗎?你一定要每個步驟弄得非常完整,絕對不是說要造房子,反正我磚頭水泥通通進來就算了,你把它通通進來了以後,對不起他說要挖地基,你怎麼辦?再搬出去,搬出去了重來。你搬了幾趟以後,錢固然花掉,鋼筋爛掉,水泥硬掉了,完了,我們這個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一生,生命是快速得很,你浪費,要不了多少,一生就完了。然後養成這習慣,下一生又來,匆匆忙忙的碰上了,等到你碰完了,覺得不對重來的話,那一生又完了!那個還算是你沒出大毛病,如果出了毛病的話,下一生人身得不到,就到地獄裡去,這一轉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那是個事實。所以他說的圓具一切,那是你把握住。比如說我們造房子,我不急著去造,先說我造這房子要多大?然後請一個好的建築師畫一個藍圖,這個次第怎麼一步步上來?表面上你沒有動,可是你將來要嘛不動,一動的話一路上去,高樓大廈成功了,這不是很簡單嘛?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告訴大家,你們記住華嚴、法華的真實境界,拿著這個好好的。這樣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一定是一門深入,相當於我們造房子,我們真正做的時候,一定是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完完整整,這樣才是大王路。本論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這上頭。把握住這個,去努力,做的時候如瀑流水,像瀑布一樣,萬馬奔騰,永不停馳的,這樣來。他這個地方叫我們修行,有意思!他不是說叫我們趕快去拜佛,趕快念佛,趕快參禪打坐,他叫我們幹什麼?觀察慧而正思惟,這是我們眼前真正應該做到的。這觀察慧跟正思惟是什麼意思?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話,愚癡、邪見,我們要想破除它唯一的正對治是智慧,聞思修慧。聞是從善知識那裡開始的,然後從善知識得到你正確的教授,這是從外面來的。你聽懂了以後,你開始的第一步什麼?就是思惟,那個思惟,就是不斷的把聽懂的道理,觀察,這個對不對?這個錯不錯?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要觀察什麼?要觀察自己的心行相,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叫內明。所以古來人,古德們總是告訴我們消歸自性。什麼叫消歸自性?就是回過頭來,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這個問題去,這個才是真的法相。而我們心性的所以起心動念,那來的啊?有幾個原因。簡單的說,第一個,就是心裡的種子,無始的識種,外面是外境的引誘,加上根,三識和合觸,因為世間講心理的,好像是心理跟物理,內外是兩樣事情。佛法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也不是心物一元論,它是緣起論,這樣當我們談到一個心理行相的話,一定有外面的東西在裡邊。你看見這個人,這個人對你笑一笑,你覺得很歡喜。你看見這個好吃的,你就貪,這個人對你瞪大了眼睛罵你幾句,你就瞋,所以這個瞋貪的是你內心的,可是跟外面的外境卻有這樣的關係,這個我們以後再談,我這裡順便一提。所以在這個時候都要靠什麼?觀察,觀察去思惟,就這樣,這個叫做正思惟,叫做如理作意。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這個,因為我們經過觀察,經過思惟才曉得我們現在心裡面一天到晚無始以來的妄念如瀑流水,現在唯一的辦法說要阻止它,有種種: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等。而這個裡邊的一個殊勝的法門,那時候你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你心裏面了解了,一心一意的去念,如正在念的時候,當然!然後你不斷的去觀察,那個正知,觀察這個叫正知,曉得它對了,就讓它念下去,不對了,把它拉回來。然後在這地方開出來說,你要對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念佛,當對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拜佛,然後要叫你去徑行,要叫你去打坐,他那個中心,都在從這上面開始的。所以八正道當中,正見下面第二個是正思惟,這個次第有它的必然如此的,修行的最佳指導在此。【「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所以下面這一個大阿闍黎說我們的心一直長夜無明當中─愚癡,為這個無明所遮蓋,所以我們平常的習性、認識,都是跟三毒相應的那個大病。這個病的就像什麼?病當中最利害的是痲瘋,那個手足都斷掉了,現在要去治療它的話,一點點藥是不行啊!看下面。【「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  這個是最重要的,你這個認識一起來,其他的都起來了,這個想產生功效與否,對我們能否修行,產生的最直接的關係。現在這個道理,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了,我們能不能真的應用,就靠什麼?靠能不能正思惟。就在正思惟之前,它還有一個關鍵,所以,以後慢慢的我們會照著這個次第去講,然後一步一步來修習。所以在這裡,在這個地方,我明天會給大家簡單的說明一下。以後我們這地方的進度,原則上面這個學院跟常住是完全合起來的,希望每一位同修都得到這個相應的好處。那麼假定說不這樣,產生什麼效果呢?【「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  假定說這個觀念是空話,就是講,講得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聽,聽得津津有味,講完了,聽完了書本一合,照樣的如此這般,那這個就是空話。這種情況他不為除煩惱,除煩惱才修那個教授,我們只是好樂聽聞,這樣的話沒有意思,就像什麼?【「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  找了醫生不吃藥有用嗎?
【「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不能脫!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在座很多同修可能會有這種念頭,是啊!我並沒有不想修,我想修,但是為什麼心裡邊就提不起來呢?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概念?有沒有這樣的痛苦?我想很多同修有。所以上次我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說我們現在明明了解了,偏偏做不到,關鍵在那裏?現在我們一定要從這地方找到病根所在。實際上本論後面,這個所以教授,教授,不一定本論,反正有圓滿傳承教授的話,都在這個地方會給我們指出一條最好的路線來。這條路線,那個善知識、佛菩薩會告訴我們的。在這裡注意喔!修不修靠大家自己,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的話,僅管最好的方法你會聽得很歡喜,這個時候,沒多大用處。【「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這個地方先停一下。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大家身體上面遭到了這個病苦,多少年來這個病苦一直沒有能夠弄得好,因為這個重病所困苦所以找醫生,好辛苦的去求訪,幸運而找到了真正精彩的黠慧精明,黠慧,就是很聰明的,的的確確的好醫生,而這個醫生呢?也的的確確肯幫助我們。現在這個醫生,是佛、大醫王,他不但有智慧,了解怎麼救我們,而且有悲心,也願意救我們,而這個悲跟智,都是無上的大悲大智,了解圓滿,沒有一點點遺漏的。我們所有的病,病根、病因、治好的狀態他都知道,然後呢悲心也是究竟圓滿的,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都要把我們救到最究竟的地步,不到究竟,絕不罷手。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醫生教我們要吃這個藥,是的,現在我們受到了這個好藥,假定不照著他開的藥,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吃的話,這個不是醫生的過失,也不是這個藥不好,這是病人自己的過失!在這裡我覺得我願意諸位同修跟我一樣的,自己閉上眼睛,想一想我該怎麼辦?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我們幸運,遇見了,了解了這個法,以後要策勵自己。我們常常覺得我.我.我.是,後面告訴用我慢,什麼叫我慢?這個慢倒不像普通的慢一樣,是我自己一定要做得起來,一定要成功它。所以現在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要跟誰鬥?不是要征服別人,要征服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是大丈夫。你跟別人鬥沒有用,你不鬥他,他到最後也是死的,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死的,所以你不必去鬥他,那一個人都要死,再大的冤家仇敵他到最後也要死的。只有一樣東西─煩惱,那真是永遠存在的,你有本事征服那個煩惱,你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們要有這個志氣才對。【「如是於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現在我們普遍的都了解了,說五根、五力,這個止觀的方法,假定不照著去做,做而不努力精進的話,那麼沒有辦法真正的驗証;沒辦法驗証,痛苦不能了。所以【「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這個經上面佛陀說:我現在已經把最圓滿的教法告訴你了,你假定不照著去做,那就像病人把藥背在身上卻醫不好病,這是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那個菩薩在論上面怎麼說呢?【「入行論亦云:」】  入行就是入菩薩行,我們修習菩薩人,怎麼開始下手去做。說【「『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這個要身體做的,單單講沒有用。就像治身體上的病一樣,要拿這個藥吃的,不是叫你念的,單單念沒有用處。所以【「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所以對我們認真的修行,要曉得這個是在治我們的病。【「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  這個殷重是什麼?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這個佛法裡邊的訣竅、精要,那一個該捨,那一個該取,如實的,實實在在的,照著它去做,這個才對。你要去做,它還有一個條件。【「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所以你真正去做的話,你一定要懂得你怎麼去做。你要曉得怎麼去做,一定要從善知識那兒聽聞。所以對自己來說,聽聞是第一個關口,聽了以後要的的確確的、如實的了知,那麼照著這個所曉得的,照著他去深入,這個就是行持。講起來,那個聽聞很容易,實際上我現在才有這個經驗,聽聞不大容易。我以前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後來自己也親自碰見了。相傳以前那個軍隊裡邊,一個傳令兵,不像現在的電話電報很方便,所以一個命令叫那個傳令兵來,那個傳令兵傳的時候很有意思,站在那個指揮官前面,指揮官告訴他如此這般講一遍,講完了以後,一定要叫那傳令兵重覆一遍,就這樣。我們剛聽見時覺得很奇怪,簡單的告訴你幾句話,這下還要重覆嗎?這一定要重覆,重覆了一遍不夠,往往還要重覆兩遍。當時我就覺得這很奇怪,後來我自己試,我也聽人家講,乃至於現在告訴別人,你們可以試一試看。昨天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一個小故事。因為我當年記得我也是有一個同修,我就告訴他這一件事情這樣的,他懂了懂了,然後就說你把我告訴你的話,簡單的說一遍,他回答了半天,吱吱呀呀,不知道答到那裏去了。我曉得不僅僅是他,三、四十年以前我就遭遇到這個經驗,多少年以後你們不妨自己想一想看,我們以為是這個情況,一聽就懂,不那麼簡單!所以你聽完了為什麼一定要努力好好的真正去看,凡是用過功的人,是,他已經摸索了很久了,一聽,訣竅把住了,他通了,這種人只有絕少數的人。大部分人聽了一遍,聽的時候滿來勁,聽過了以後腦筋一片糊塗,又是那老毛病現起了。這是我們所以說為什麼不能用功的原因,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提這件事情來,是策勵大家真正想用功的人,必定要改頭換面,換另外一個方法,這也是為了什麼我們這裡這個學院的內容有一套不同以前的辦法,順便一提。這個事情我明天會宣佈,到那時候給大家說,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理由在的。現在我們講,說這樣做才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對於聽聞這個道理,隨自己的力量去做,這是最重要。你一定要聽了馬上去做,並不是叫你聽懂了,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剛才說的乃至於聽,叫你重覆一遍,你都不能重覆的,你就能做得到了嗎?這個是為什麼聞思等等的必然的關係。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二卷A面  這個是為什麼聞、思等等必然的關係。平常我們,應該是說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只是平常的時候不注意罷了!我現在隨便提一下,讓你們自已好好的反省一下看看,對不對。你們歡喜看報紙,或者看什麼,現在我們這裡沒有報紙,當然,是,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每天早上起來了第一件事情,拿一個報紙看,看得很起勁。看完了問你,今天報紙上什麼事情呀?請問你能回答得出嗎?你有印象嗎?大家想想看,有沒有?硬是沒有印象!看過了,剛才什麼呀?天大的事情,你記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裡糊塗一片。平常我們太多這樣事情,想想看對不對?這不是說,看過多少書了,你看過了腦筋一片糊塗,那有什麼用呀?所以說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現在學這個本論你也這樣學的話,是對不起你自己,耽擱了你一生,認都不認得,還談修,馬虎得碰都碰不到,還談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過毛病來。跑到這地方來,白吃了人家心血,擺在這地方的話,下完了地獄,然後作牛作馬還人家,這個東西不好吃的!【「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聽聞集上又來了!儘管你聽見了很多,如果你不善護尸羅,這個尸羅,說一下,簡單的我們來說戒,大家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我不能說你們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對我來說,我到現在為止,還是糊裡糊塗當中。我告訴你們老實話,講那個戒,我也早就幾十年以前就會寫了,這個戒我以為講了,但是我真的懂嗎?到現在開始慢慢的在懂。戒的意思是什麼?調伏、清涼、解脫,調伏了嗎?沒有,碰到煩惱上面,一點用場都沒有。你真懂了嗎?你既然不能調伏,你能懂嗎?我們講過汽車,畫個樣子很好,然後呢汽車什麼樣子?怎麼會開的?怎麼弄?你真的懂了嗎?假定說這個戒是這樣講的話,那個佛法就沒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處,調伏煩惱,把人救出來,你現在既然沒調伏,你能說懂嗎?但是我又不能說不懂。所以這裡大家了解,不善護尸羅,你如果不懂的話,請問你能夠善護嗎?這個是它的真實內意。我的感覺,不是說今天受了戒,你又開始可以學這東西了,受了戒以後要慢慢去善學學處,好好跟著那地方去學,一步一步地上來好好去學,這個是開始。好像進了學校一樣,不是你進了學校,你就是工程師,畢業了,都不能做工程師,何況你剛進學校。所以這個戒二百五十條在書本上的戒,就是在你心裡上面,一樣一樣的東西要把你內在的煩惱調伏,調伏了,你就有清涼之感,然後你在這個罪業上面得到解脫,那時候你差不多懂了。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這兒作布薩的時候,很多人起來懺悔,我看了好讚嘆!好歡喜!儘管我們剛剛開始起步,只要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有它真正深入,不,始終注意不在這個形式上面,但是不離這個形式,這個儀軌,是幫助我們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學開汽車,這部汽車很重要,在這個裡面去摸,現在也是如此,所以這個護尸羅是這樣子的。你不善護,那麼由於你不善的話,由戒故,就你的行持來說,沒有,不行;你儘管多聞,因為你的行持不夠被呵斥,那你這個聽聞不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你聽得雖然少,但是你能夠做到,因為你能夠做得很好,那就對了。【「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圓。」】  還有一種人,聽嘛也不聽,然後護嘛也不護,兩樣東西都不顧,那完了!【「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那麼最後一種,就是聽也聽得多,行也行得夠,兩樣東西都到,那是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就說,雖然現在有善知識,告訴你最完整的教誡,你也了解他說的什麼,然後照著去修,曉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處。因為我們世間忙著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唯有如實的修法,這個才是實在的,這個才是堅固的。但是你雖然知道而不認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結果你仍舊在粗重當中,在暴惡當中,那你的聽聞,你的了解沒有多大意思!【「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如果你很歡喜的聽見聖者告訴我們的如理言教,然後聽見了,了解了以後,跟著身語照著去做,正確無誤的,這樣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個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後的必然現象,對於真正的佛法,佛法的特質、實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從轉染成淨的,深忍欲樂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個大家歡喜,你這樣做的話,那個人會歡喜。於是你護持自己的,深深的根護,這個就是我們護持我們六根門頭,這個就是得到了聽聞的益處,然後呢你能夠達到彼岸。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上面那一句話當中三件事情,是要連下來的,聽聞、隨轉、修心要,聽的就是這個,然後隨轉的,就是把自己從凡夫的習染,轉到跟法相應的,轉到那個地方,照著他去修,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氣力,就可以了脫生死,進而幫助別人,所以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指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說我現在沒有好好的修行,把時間空空的浪費掉了,這樣的話,到死的時候,懊悔就來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痴凡夫啊!現在貪眼前的小便宜,結果兩腳一伸,憂悔來不及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未獲根底,這個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要從這個上面跳出來。那個時候,就苦惱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子後悔、苦惱?愛著言說失,都在文字上面空話!這個是一個大失著。【「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就像我們去看戲一樣,戲場裡面,看那個台上那些人打鬥,哇!好啊!在我們這樣喝彩叫好,看別人好,自己沒有你的份,沒有!要自己去做,這個才對。所以這個在在說明,我們都在語言文字上面。現在我們是真可憐!我以前也是這樣,以後也遇見很多同修,常常覺得,這個我都懂,這個我都了解了,唸了幾年書了,結果念了幾年書,修行居然還在門外,反而說這個念書沒有用,實在可憐!實在可笑!問題都在這個上面,就算懂了他也不照著去做,還是沒有用。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往往有這種感覺,就好像講修行跟這個教理是二件事情。譬如目前我們常常講唯識、中觀,在我現在的感覺,不管唯識、中觀,這兩樣東西,對我們修行都是最佳指導,實在好極了,你要了解這個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話,「法相」!沒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辦法,可是你把問題的根本,要想從根本上面配合淨除的話,是中觀。反過來說,那個問題的根本,你要去運用它的話,要靠那個法相。就好像我們說這個汽車,你要汽車怎麼開,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後呢,這個引擎的原理,你了解了以後,你要用到這個車子裡面的話,你擺在地上滾嘛變成汽車,擺到天上飛嘛,飛機,那這個法相一點都不能少,是這樣的配合。如果你真的了解,你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地方,無非都是運用這個,深淺不同,最淺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沒有一個離得開的。而我們現在學了半天,文字中弄得很美,修的時候說沒有用了,我實在覺得好遺憾!好可惜!也是好顛倒!慢慢的我們從這個上面下去的話,我們都會摸到這條正路的,即算是並不徹底,但是這條路,是絕對正確。【「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這個皮沒味道的,它真正要吃的在裏頭。如果人吃那個皮,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們那天說那個笑話,沒有到過南方來的人,說這個甘蔗很好吃,可是這個肉很難吞,這甘蔗叫你吃那個汁,那個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當然難吃了,現在更顛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個皮,那不是更笑話嘛!我們現在就犯那個毛病。【「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現在我們講話,講的話就像甘蔗皮一樣,所以要從那個語言文字上面,深入法義,而這個裡邊的味道,就是在這個皮裡邊的味道,所以我們千千萬萬要遠離這個言著。可是這個言著,要從這個上面進去,把那個皮拿掉了以後,然後思惟裡邊的真正的內涵,不要放逸!所以這個地方,真正有心好學之士,務勸你們不要空下來,往那個涼亭那邊一坐,三個人那麼一聊,跑到那個地方一聊,聊個半天,跑到那裡去一聊,聊個半天,一天易得過,沒有用啊!這個是第四條,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前後是首尾連貫的。你有了第一條,前面的就跟著來了,但是第一條之所以能夠達到真正的成就,靠這一條。同時,你有了這個修持,你前面這個聽聞等等,才能夠真正深入,否則的話,你始終在那個障礙當中,慢慢的轉。下面第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處。所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的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三個字。三個年青人,拿著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我們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所以你把說法的法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它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他是這樣子的,他一看見人家不對總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學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還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的目標加深擴大,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一切的好處都靠佛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上生,一個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叫做「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有佛法久住世間的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需要那個,要那個好必需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所以我們希望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最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是下手處,一方面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這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這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
  再說不管是講也好,不管是聽也好,如果說你講完了聽完了以後,不真正用在身心上頭,「自相續」就是身心,不用在那個身心上頭,而把講的跟聽的分開來,跟那身心分開來,講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擺在一個地方,做另外的說法,那麼不管你講什麼聽什麼,沒有用。這話怎麼講?對於我常常引的這個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師跟我說,某人呀!你要這個樣啊!我就說,有的時候,嘴巴上面講,有的時侯心裡這麼唸,我還是個凡夫嘛,那就是講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個地方,說另外的話。他本來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個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講我是個凡夫,那你跑到來幹什麼?我一直把這句話現在,再來追悔,責問自己,這是我自己的毛病說給你們,但願你們少犯,你們能少犯,你們就是能夠快成就。而且有大損害,所以我們要真實的抉擇身心,而聽聞之,所以必須要為了抉擇自身,什麼叫抉擇呢?就是來明辨這個法說些什麼,這個所說的內容,在我們身心上面,指的是什麼?現在我們的身心,是跟所說的相順?還是相逆?相順是對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對的,如何去改善淨除,這個才是我們聽聞的目標,也是我們講說的希望,共同的。【「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說,我們要曉得我們面上有沒有髒,拿一個鏡子來照照看,看見了,然後呢要去掉它,不是拿這個鏡子來開玩笑的。【「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現在我們聽聞正法也是這個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問題,所以去聽聞,聽聞了以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都看出來了,在這個法鏡當中照出來了!對的是這樣,不對的是這樣,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就生熱惱,懊惱說怎麼我這個身心,這麼個差,差到這種程度啊!那麼,有了這個了解,有了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進一步去修行,這個才對,這個煩惱,就怕你少。現在呢,我們不是,我們也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還有呢,就是自己心裡面,懶懶散散。這更可憐的我們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人的真正最可憐的地方,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不知道,實在可憐!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煩惱,然後要了解如何去淨除,發現了這個的話,然後去淨除,那是真正要煩惱了,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跟它鬥,一定要把它戰勝,這樣我們就有份。在我們這本書上,這個傳承說是由阿底峽尊者,帶到西藏,然後呢,西藏阿底峽尊者有一個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個弟子,這個人叫奔公甲。那個奔公甲,這是個大強盜,那個東西非常厲害。那個強盜,可怕的程度在當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小孩子,哭了,鬧了,只要人家說「奔公甲來了!」那個小孩子馬上不哭,會有這樣的靈驗。相傳,有的時候,一個年紀老的一個老婆婆,人家跟他開個玩笑,說奔公甲來了,大家聽見了,馬上逃,那個老婆婆一嚇,就嚇死在那個地上,這個人這麼個厲害法。結果後來,他接受了佛法以後,他一心修學。他怎麼個修法?這個故事真動人哪!他老師告訴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拜佛、念佛、早晚課,他一概沒有做這些事情,他自己關在心裡面看自己說,老師告訴我這個叫煩惱,我要去掉它,怎麼轉化。所以他起一個念頭,自己說這個念頭對了,好高興,又說把惡念克服了,高興,他把這個手,代表這個好的念頭,作對了,他就舉這個手來,舉起來,自然,自蹦、自跳、對了!這個時候,他起了個惡念頭,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個手打得又紅又腫,然後他在牆上面,起了一個善念,就點一個,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十二卷B面  起了一個善念,就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每天只做這個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來,就看念頭,自己起心動念,在這裡想什麼,他老師告訴他了以後,他就關在裡面做一個這樣的事情。過了幾個月以後,他的老師是誰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傳阿底峽尊者全部心法的這個;那個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的。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就做這些。」他老師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的;有的是黑點,有的白圈圈「什麼!你怎麼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對呀!就是這些!」他很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他然後告訴他如此這般:「啊!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這個真正修行唷!所以我們不要說「我現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在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奔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的故事,每個故事動人的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因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的,開始的時候用功,後來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唉!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個缽,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那個行堂跑過頭來,「咦,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他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餓他一天。」,那個人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的餓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識,修行人的典型。佛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堀摩羅這麼壞,然後呢種種典型,結果都成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的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我這個卑鄙的、惡劣的行為,這個影子,被這個法鏡一照,照出來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我該痛恨的、厭惡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這樣。豈不見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國,乃至於那一個修道人都是這樣,真正修道人看不見人家過失,為什麼?看自己都來不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後,然後你看見別人,救人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等到你把人家救起來,你就成了佛了,然後你生生世世,永遠做這個工作;這一定的,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意地起痛惱,這個痛惱幹什麼?痛惱我不成材,然後一心一意去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前面那個蘇達薩子,請了月王子,月王子是個菩薩;他請他講法。【「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曉得他夠這個條件了,夠什麼條件?就是前面說的我們一定要「斷器三過,具六種想」。所以佛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的聽,認真的聽,實實在在的聽,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又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都在這裡!「善」:善為抉擇,去思維,等到你思維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這個地方就是聽,我們現在所以得不到好處的話,毛病前面已經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覺得我好高興有這個機會,了解怎麼真正深入,毛病在何處。今天大家一齊從這地方深入。【「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總之,這個總結起來,整個的大綱,我們真正開頭的發心應該怎麼?我,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你要想成佛,這佛是果,那麼要種什麼種子呢?因地上面怎麼做呢?【「因須先知,」】  因當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知須聽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聽!【「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要聽聞正法,那麼這個照著次第都來了。【「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這個聽的過程當中,他又照著先是聞法的殊勝利益,有了這個,然後自然而然啟發勇悍心,勇悍就是精進,所以講「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聽聞了以後啟發信心,覺得這個才是你真正希望好樂的地方,然後呢?你有了這個好樂心,緊跟著勤踐的行為,精進的行為來了。聽了以後,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準備,就是這個:「斷三過,具六想。」這樣真實的聽,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第二,說法軌理」】  說法的軌理,那麼,講應該怎麼講?平常在大乘教法當中,這講,有兩種方式:有一種是隨分隨力的講;有一種呢,等到你圓滿證得的講;佛陀這是兩者同時並行,雙管齊下的。講,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標,是幫助別人,所以最後一定講;學的時候也講,就有兩個理由:一個呢對自己學來說,是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處比聽的人更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既然我們要修學的是大乘圓滿佛道的,所以你要隨分隨力相宜的狀態當中,也多多少少講一點,因地當中也種下這個因,就是這樣;不過這個差別要曉得,要曉得自己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講了,到什麼程度慢慢的把那個講的程度也可以加深,這個要了解。所以在這個地方說,雖然我們初機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曉得;不過曉得了這個之後,注意啊!不要我們現剛剛學,講的條件還不夠,看了這個講的條件這樣的話,然後又拿那個高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又完全錯了。始終記住佛法這個東西是淨化自己的,講說的標準,還是當我們自己去講說的時候,看看對,我夠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條件,還暫時停一下,我要講說的基礎條件是這樣的;不是說我現在書本上面看了這個之後,馬上就跟人家講一遍,那完全是我們像個唱片機器一樣;人家說鸚鵡學語,鸚鵡學語,鸚鵡多多少少還有點腦筋,唱片是個木頭,我們真像個木頭一樣;如果這樣的話,那個是對自他都是損失。所以說,這個說法的軌理是什麼呢?分幾部份:【「第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講說法有殊勝的利益,這個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講之前,心裡面要承事,大師就是佛;佛跟法這個前面。那麼,真正講的時候呢?【「以何意樂」】  心裡應該怎麼樣;講的是行持,意樂是心理。【「加行」】  行為應該怎麼樣?【「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對所講的對象,在什麼情況才該講,什麼情況之下不該講,這個差別何在。現在分四部份,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這個說法的殊勝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需要什麼?「不顧」這個。如果說你為了利養恭敬、名聞等等的話,這種染污叫做不淨說法,這個事情做不得。不過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到的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必定要先要拿這個法來自己觀照自心;你不觀照不會認識的。我們總覺得,我還是法師,還是去度人;這樣的的確確也未嘗不錯,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內心,染污、清淨的行相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時候很清楚很明白,心裡一個念頭起來,你就曉得了,它是什麼,那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那個時候你能夠去做的話,有殊勝功德,不得了的殊勝。【「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  慈氏就是彌勒菩薩;這個佛告訴我們的,彌勒菩薩說,這個無染法施,就是清淨的法施,那麼換句話說,內心當中,不要染污。平常我們常常說不淨說法,內心不清淨的,貪圖前面這些事情,有所求而講。這個還有一個毛病,當你有所求的時候,你會扭曲那個佛法的。比如說今天為了求什麼,那就讚歎布施,你要什麼,你就讚歎什麼,你不知不覺當中,那個東西是非常壞、非常壞。所以這一點特別注意,那麼無染的法施是什麼?這些東西都不需要,這個有二十種殊勝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個利益來。【「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魔羅就是魔王,魔羅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裡邊。【「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最後這個「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說能夠隨分的一直行那個法施。這個二十種利益不詳講。【「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除了這個二十種,其他的經上面處處地方,講那個說法的殊勝利益,在這一點,我們要至心的發起殊勝的勝解來。【「其中成就堅固者,」】  上面有一個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  以及【「故譯」】  就是以前老的譯。【「譯為成就勇進。」】  這個是二十種,就是說法的殊勝利益。這一點我們要隨分隨力的從聽聞,然後有了認識了以後,從這個方面,慢慢的慢慢的啟發他,這對我們有絕大好處。【「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  我們怎麼樣承事供養佛跟法呢?【「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  佛講般若的時候,自已親自弄那個說法的法座,為什麼?他恭敬那個法!所以【「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要曉得,法是佛母,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從佛法,聽聞佛法,然後照著佛法行持,從法出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對於法,要無比的恭敬,這個道理就是在此。講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法這一點我們要辨別的清楚。法,本身,應機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從大到小,然後,顯密不同,性相的差別,這個是應機的不同,圓滿一樣!每一個有它的特別的適應性,我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現在有這種毛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要注意,很明白的就是我們現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為什麼安排這個,你能夠有了這個認識了以後的話,對我們就不會妄加是非,對你就有好處;否則的話我們動不動這個大乘、這個小乘,大乘謗小乘尚且不可以,現在有很多人,小乘來謗大乘,那更是顛倒!所以我上次特別給大家說的說過的一個故事,這個無垢友,他五印度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成就者,就因為毀謗世親菩薩,毀謗大乘,馬上墮落地獄當中,阿鼻地獄!這麼嚴重法。所以這個謗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們起這個概念的時候,覺得:我學禪的,他是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馬上說:錯了!錯了!內心上面的染污;同樣的你念佛的也一樣的,不可以隨便輕毀任何一個人,你只有說:「我現在能力不夠,我只有念這個,等到我能力夠的時候,我也要學這個。」那你就對了。所以這個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話,就得到恭敬的好處。所以於法起大尊重、大恭敬,並且隨念大師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單單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話,就大敬重,這個隨念三寶的功德對我們來說,它有無比的效應,因為後面,等講到皈依的時候,他會提這個事情的,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所以平常我們說三皈依,三皈依,真正三皈依的時候,當你念到的時候你心裡就跟他相應了,那時候你就會內心無比的歡喜,這個就是無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確確有無量無邊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麼皈依,你心念怎麼動法,那個時候,你不管是在幹什麼,你坐在這裡聽,不管聽什麼,你心裡面就相應歡喜;睡覺也是一樣,你做任何事情的話你都覺得我跟法相應。你這一念跟他相應,一念的歡喜,這個功德隨時隨地就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麼好啊!所以我們要善巧運用。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說要求往生的話,有其他的,一樣,你要得到的都可以從這個地方得到;所以的的確確,世出世間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三寶中來。法,那麼我們講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意樂,所謂意樂,心裡的狀態;加行,身口的行為。【「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我們概念也要具有五想;聽法的時候要六想,六想第一個是病想;現在講法講給別人聽,自己是醫生,這個病想,不是,這是從醫生開始,治別人病。【「謂於自所應起醫想,」】  這第一個,自己是醫生;因為自己是醫生,所以作醫生之前自己先問問,我是蒙古大夫是騙人的?還是真正有本事醫得好人家?這個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後呢?【「於法起藥想,」】  我如果是真實的醫生,開出來的藥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實的醫生的話,這個藥開出來的話,不一定能夠把人救得好,這個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這個佛法是藥。【「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那個跟上面的一樣。【「及於徒眾」】  除了這個以外,對於徒眾,聽學的人,【「修習慈心。」】  你為什麼要跟他講?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這個、要那個,是為了要把他們救起來,慈悲心,因為你有這個,所以才能夠【「應斷恐他高勝嫉妒,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  不會說跟人家爭是非,我對他錯,嫉妒別人,別人不對的話,嫉妒別人,這都沒有;世間上面常常有這個「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或者我們說:「自古文人相輕。」這是世間相,佛法不是;互相讚歎,道理就在這裡,你真正相應了,必然會的;否則我們不相應的話,我們也同樣的必然會嫉妒別人,自己的高明,這個法就害了自己。然後呢,同樣的還推延懈怠,慢慢地來,懈怠,這種都不會,而且不斷地講也不會疲厭。還有呢,【「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這個都可以避免,這個我們了解的:讚歎自己的,說別人的過失;【「於法慳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這些都沒有了,這都應該除掉它。【「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的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的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裡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獲,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然後呢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他更高,高得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這個力量真好!真好!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那個山坡地很陡,每年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把山上那個肥土都沖掉。你別看那個土,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的表土流失的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呢?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的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是,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的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痴、無明當中,這樣好的。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善法欲,還是個欲。【「其加行者,」】  上面說意樂,加行呢,我們行為怎麼辦呢?【「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  這樣,前嘛要淨身口,不但內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後不但是身上面,然後我們的道場!然後呢,這樣一步一步的上來。所以平常我們的比丘戒,有種種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們讚歎佛就可以。乃至於譬如說,平常我們說這個出家人,乃至於鬼神、草木,都不能動,但是維持道場,這個可以,莊嚴這個道場。就這樣,諸如此類,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為了尊敬法,行為上面要有這樣的。進一步在講的時候,「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正式的,前面還要誦咒;比如說我們現在念金剛經,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麼安土地真言,安什麼,然後除災障,八金剛,就是這些,淨口業,淨身業,它有它的絕大的功德,絕大的道理在。因為現在我們這個教法都支離破碎了,所以這套東西這個儀軌都不完整,當年印度都有,你能夠這樣一做的話,那個百踰繕那,踰繕那,平常我們說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輪王巡迴的這個一個里程,那麼這個大中小各有不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三卷A面  這個大中小各有不同,在這麼百踰繕那之內,魔及魔眾都不能來;縱算來他也不能障礙,所以我們應該誦咒。其次,「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
  真的講的時候要審定這個義理。現在我們講的這個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很重要。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傳記一開頭就說明,佛法有沒有,靠什麼?靠教法住世與否,這個教法就是教理所說的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是靠有否師承,有否傳承。我們千萬不可以依自聰辯,自己看,以後覺得這個樣、覺得那個樣。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的話,那就現在產生了這個流弊,儘管教法處處皆是,但是修行是兩件事情,而這個就是他的問題所在。乃至於說譬如「法相」,本來是修行最好的指導,因為你不得真實的內容,就變得苦苦惱惱,背這個名相,背得其苦無比,差別在這裏。這個才是我們講說之前應該確定的。你能夠確定了以後,那麼就是你文詞不美也沒關係。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那個講法師你不要覺得他的言詞這麼差、不文雅,他只要指出來那個道理,真正的合理合義就好。義理固然沒有錯,還要因喻至教,要幾樣東西;這個理路非常清楚,這個非常清楚的理路,還要用種種比喻,因為佛法是很高深的東西,你要用容易明白的事情做為比喻,讓學的人了解你所說的這個前後必然的關係,這道理是這樣,來說明這個聖教,然後運用這個聖教,這樣的去宣說。下面引經,【「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姤,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那個是在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當中,說末世菩薩宏法,尤其是宏大乘經典的四安樂行當中;不過這個經,經過印度傳到西藏再轉回來,所以翻譯的文句,字句有一點不太相同,內涵卻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聰辯的智慧,具佛法正知見的智者,應該沒有這個毛病,然後呢種種的眾義,這個意義非常的圓滿、和美,講出來的話和、美。復應遠離諸懈怠,不要厭患,應離一切慼,一切慼就是不相應的,這個都是。然後對於聽的人要有慈力,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說法最主要的條件。如果你沒有慈悲心的話,我們會想,你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什麼都不要,說了個半天我幹什麼?累都累得個要命,這慈悲,為了他們好,就像父母一樣,天下沒有一個父母例外的,一心的精力都為了子女,為什麼?就這個。所以這個修慈悲心,為什麼修慈悲心七因果當中,第一個就把一切眾生看成父母,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既然要救他們,要講說法,也要有這種心力。晝夜善修最勝法這樣,自己講也這樣認真去做,這個是最殊勝的。以種種俱胝阿庾喻,俱胝、阿庾,那兩個都是印度的大數目字,種種譬喻令一切眾生愛樂歡喜,這個才是我們講法的目的,而不是對他們有所希求世間的事情,不是。不要什麼?不管是飲食、衣服、臥具等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這樣。那麼真正的要什麼?【「餘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  無非是一個目標─自他成佛,為了這個目的,這個真正利益世間,所以要說法,這樣的說法這是我的安樂具,所以稱他為安樂行,這個才是我們的安樂行。最後一個,那麼什麼樣的對象該說,什麼樣的不該說呢?下面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  什麼對象不講,什麼對象講,【「如毘奈耶經云:」】  戒經上面說:【「『未請不應說。』」】  佛法這東西要請的,這點很重要。現在送上門來自己還不願意,實在是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對於這一點,真正想學的人,這一點務必要注意,總覺得好像委委曲曲,這個實際上在說起來的話,是傷害了自己。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的確這個地方要把他淨除掉。【「謂未啟請不應為說。」】  如果沒有請的話不要說。也許我們說,你不是慈悲嗎?錯了,不是,我們不了解真正慈悲的形相,我們常常方便出下流,世間很明白,母親是最慈悲的,但是母親教不好孩子的,溺愛教出來的孩子都是孽子,這個不是很明白嗎?例如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面看看,昨天說的那個道宣律祖是這樣的。要是我們世間的眼光來看,這個師父真不像樣,就硬是不要那個徒弟,怎樣求都不理他,最後終於把他鍛鍊成功一代偉人。我們當年禪宗的河西獅子,這個公案也是一樣。他們三個人約定去參那個汾陽朝慶禪師,然後從南方跑得去,所謂河西就是河套以西,現在的山西那個地方,山西、陝西,那兒冷得不得了,南方去啊,千辛萬苦,冰天雪地,這樣的。不像我們現在,好簡單!飛機,飛機下來汽車。這樣的雖然沒有汽車,沒有小包車,沒有公共汽車,那時候沒有,兩隻腳硬跑,還得去討飯。跑到那個地方已經夜裡了,一看,「這三個冤鬼」,叭,把門一關,關在門外頭。要我們的話,說這個大善知識,跑到去親近,這麼個殘忍!我們不把他罵一頓還才怪,他們三個人說「好好,到了這個地方,安安靜靜住一夜,明天再說。」結果到了第二天,那個大禪師打開窗子一看,這個冤鬼還沒有走,剛剛洗過臉,一盆冷水叭一下潑出去倒那三個人,這一下三個人當中兩個人受不了了,兩個人都跑掉了,最後第三個還是挨在那個地方。看見冤鬼還沒有走,好好沒有走就讓他進來,然後一跟跟了幾年。有的時候忙了半天跑得去,一跑到老師面前,老師便將他痛呵一頓,忙了幾年,最後河西獅子─一代大善知識,都是這樣出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不了解真正的佛法。我鼓勵你們看密勒日巴尊者傳,絕對不是說要看密宗怎麼樣,最主要的眼前一段,他經過這麼樣的嚴格鍛鍊,才鍛鍊出這樣的人才來。但是現在我們看過了暫時不必忙,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教法內容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為什麼百鍊金鋼?天下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你必須經過這樣的鍊,才鍊得出來。要不然為什麼不成材呢?這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心理上的起心動念,請問是什麼?什麼?想想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吧!什麼東西?兩樣東西,這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多少年來的毛病,到現在一直懊悔,一直努力做的就是這個:軟暖習氣─見煩惱、思煩惱。祖師也都是告訴我們這個,捨不下,不但捨不下還要保護他,以種種理由。
  我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二十多年以前,我出家在獅頭山,我是跟我師父住在後面那個小茅棚裏面,前面的大眾總承蒙他們很看得起,那時候剛出家,固執也是很固執,現在想起來也是很糟糕。我師父撿了一件破衣服穿在身上覺得很好,好衣服就是不肯穿。現在才了解,隨分,沒有好衣服就穿破衣服,有好衣服就不妨穿個好衣服,那個時候覺得破衣服才可以,吃東西都是這樣,還自以為修行。下面有人勸,說這個身體很重要,假藉修真啊!好,我就跟他們辯論,反對說假藉修真,其實我們認假作真,說得頭頭是道。等到我過了幾年想想,我真的像我說得那麼好嗎?不是!那時候雖然我嘴巴說得很對,這是什麼?見煩惱,非常厲害非常厲害,平常我們就是這個樣,第一點難,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說為什麼要請的原因,道理是這個。所以龍樹菩薩一開頭也告訴我們,乃至於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得到受用的也是這樣。我只說出其中一個公案。有一次我聽我的老師說,他的一個老師,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要來,那麼事先的確也有很多跡象,那時我心理已經一心對他仰望,對他恭敬。這個心情實在是無法說得明白,但是你們只要真正去做的話,你們也會感覺得到。很早以前我就一直在盼望,什麼時候就想,拜佛的時候就求這個。那天去的時候,事前洗了個澡,頭髮剃得乾乾淨淨,然後也是做了些供養在那裏,這都是一個人偷偷的做,也沒有人看見。跑出去,跑每一步路,我自已現在還記得,那個時候就好像踩在地上那個腳特別有力那種感受。這個的的確確,當你心裏面一提起,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就不會那麼覺得輕飄飄,有也好,沒有也好,那個感受就完全不一樣。然後坐在那個地方,一心一意的。那個地方聽的人非常多,我就坐在那裏,然後就開始講。講的內容是平淡極了,可以說,好平淡好平淡,就是這麼個平淡的。他就說,現在的人,世間啊,大家充滿了煩惱!其實我們對象沒認清楚,大意如此,往往覺得責備對方;不是的,真正關鍵還是自己,內在,你只要把自己樹立在你心上的一個藩籬拿掉就對。他就舉一個比喻,說你看見一個人的話,總覺得好像對方先要向你笑一笑敬禮你才向他笑,你何不先向他笑呢?這麼簡單的,你先以你相應的法對他,你做對了,自然而然這個反應是會很好的。就這麼平淡,我只是講那個內容。唉!妙了,我第一次真正我自己覺得跟法相應,就是這種感受,忽然之間身心上面就像,我也說不上來,真說不上來,渾身就融在一個什麼裏邊,這個一身就充滿一種歡喜,我無法說得明白,歡喜得不得了,這個境界維持了好幾天。然後回過頭來我就覺得經上面講的這個道理,他不是個道理,體會得很清楚,隨便看見一個東西,就覺得經上的妙意,處處地方都現起來了,原來就是這個。那個還是很簡單的,不是說有什麼修證,我好幾次都是這樣,所以以後曉得,原來這麼好,恭敬,專誠。怪不得這個老比丘,人家跟他開玩笑,他也這樣,何況是一個真正說法有成就的人,所以說真正重要的在這個上頭,我因為得到了這種好處以後,所以我常常在求。有一次遇見一個老師之一,老師就問我最近怎麼樣啊?這裏生活如何啊?那個生活非常苦,他們也曉得,我年紀又大了,身體又不好。我以前在美國這環境過慣的,非常好的環境,後來我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我早晨起來的飲食,一杯茶一個大餅,然後中午饅頭,一碟菜,所謂那個菜的話,簡單極了,今天洋芋就是洋芋,明天茄子就是茄子,後天白菜就是白菜,放點鹽、放點油煮一煮,向來就是這樣,轉來轉去就是這個。到了晚上,白飯、湯,那個湯就是加點鹽,就是這個樣子。然後就是有的時候,人家同學拿幾粒粘鹽,大家好高興,大家搶著鹽來吃吃,你可想而知那個生活單純到這個程度,但是同學沒有一個人叫怨的。所以我的老師之一,跑得來就問我,他說你怎麼樣啊?他們也有人總是覺得叫我多買一點營養,我就不要,我已經歡喜得不得了。所以他問起了我,我就跟他說,我在這裏樣樣歡喜,樣樣滿意,要求一樣東西。他說求什麼啊?希望師長的加持,聽了一下,他眼睛一瞪,加持?是你自己加持你自己,這個還有求的嗎?一句話,當時我在那兒好像打了根悶棍一樣,我還覺得很歡喜呢!說實在的話。但是完了以後我想到,一點都沒錯,你自己加持自己。靠什麼?三個字,專、誠、敬心,記牢。所以說我們現在最起碼的,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  就是請白了,還要看他是器非器,尤其是這種器很高的,請了以後也不說,要磨折他,這個理由。反過來,【「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後面引一段經來說明。假定是你為了法施來講法,那麼對於來請你說的這個,你前面先應該自己謙虛一下,我自己學的沒有廣博,而你是個善巧的人,像你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前面,我怎麼能講呀?這個講法的人應先說這個,不要說就匆匆忙忙的說出來。應該先觀察對方是器非器,如果曉得他是一個器具,那麼不請也應說。這個裏邊也引一段公案。兩個。現在你們手上有一本宗喀巴大師的應化因緣集,這個宗喀巴大師有兩個大弟子,上首弟子。一個你們翻開那個大師的傳,有的人帶來,有的人沒帶來,沒帶來回去的時候看一下。第一頁有一張照片,那個照片的下面有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大師的兩個上首弟子,他的整個的教法就在這上面。一個叫賈曹傑,一個叫克主傑。這個賈曹傑,就是能夠圓滿的傳承宗喀巴大師佛法的這個弟子,克主傑是對大師教法最純正的保留者,他們兩個對於大師的教法,有最了不起的貢獻。這個賈曹傑第一次去見宗喀巴大師的時候,還有這麼一段公案。他自己是後藏不知道那一部分,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學者,聽見人家說,宗喀巴大師這個人何等了不起,他心裏不服氣,真的這麼好嗎?我就不相信,我就要跑得去看看他。那天他就懷了這種心情跑得來。宗喀巴大師正好在那地方講說,結果外面進來一個人,就是那個賈曹傑,大搖大擺的上來,宗喀巴大師一看對方上來了以後,連忙從座位上下來,旁邊坐一個小座,就坐在那個地方,然後繼續的講下去。那一位老兄,居然就呯呯碰碰跑上去,坐在宗喀巴大師讓出來的那個大座上面,坐在那個地方很神氣的聽。結果一座還沒聽完,他就下來了,等到聽完一座,就跪在宗喀巴大師前面,啊!這個教法是聞所未聞,義理廣、深。從此以後他一生就完全跟著宗喀巴大師,而把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弘傳。例如說:不怕我們沒有慢,就怕我們慢錯了,真正重要的我們要用對,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真的修學佛法最怕的人是什麼?怕爛,不怕這個人狷,不怕這個人狂,世間也是這樣我這個地方隨便這麼提一下。這個上頭告訴我們,我們講法的時候應該這樣。但是假定你確定曉得這個器的話,那麼有另外一種方法,那是鑑別了以後。譬如說,我們剛才說那個祖師,中國的祖師對那個弟子,曉得那個弟子成氣候的人,那你不必跟他謙虛,你就磨折他,結果他就成了材了。【「復次毘奈耶經云:」】  戒經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是戒經上面的一個條規,念一遍大家就曉得了,還沒有受戒的人,將來你們出了家受戒都曉得,目前,聽一下就行。【「『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覆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是應說,依無病也。」】  這是戒經上面的,就是說如果他站得比你高,你說法的人站得低,你不可以跟他說。這個倒不是在這個地方較量高低,表示尊重法,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我們重法就是這樣,對這個法要無比的敬重。所以平常我們請法的時候也應該了解,要至誠恭敬的去請,不要隨隨便便的,好像無所謂,這個怎麼講,這個怎麼弄,這個不可以不可以,千萬注意。反過來呢?返是應說,依無病也。前面之所以這樣的話,因為他有正常狀態當中,所以不可以,反過來假如這個人有病的時候,那就不受,這是戒上面的開緣。譬如說,我們現在一個人病得半死,躺在床上,照理說的話,他躺在那裏你不能跟他站在那裏說,但是一個人病得要死你跑得去的話,這個是開緣,是這個意思。前面是講怎麼講,聽怎麼聽,最後完結。平常我們講說的時候一定有一方講一方聽的人,我們講完了聽完了馬上會說算了,實際上不,講有講的儀軌,聽有聽的辦法,講完聽完以後還有一個。現在我們有沒有?有的,我們就唱一個回向偈,這個有大道理。但是這個回向偈我們形式是有的,內容不一定有。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樣跟那個內容配合,如果你真正的能夠配合的話,這個講也好,聽也好,就功德無量。【「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講完了怎麼辦?【「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講法也好,聽法也好,都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功德,我們不要白白的讓他去,你白白的也有的,但是你要曉得,善巧的利用他,這樣才能增長無盡;你不曉得善巧利用的話,三世怨。我先說一個三世怨的故事。這個憨山大師,他己經成了名了,非常了不起,從北方經過江南的時候,在杭州停了一下,不曉得多多少少人都到杭州那裏,我一下記不住了,不曉得多少人就來聽法。有一個人姓劉叫劉玉壽,他那一天來問憨山大師,我今天早晨做了個夢,夢當中說有一個人長得很魁武,但是他那個嘴巴凸出來,很尖的凸出來,像個豬嘴巴一樣那種味道。他跟這個劉居士講,我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次聽一個法師講一座經,我就跑去聽了一下,因為這個功德,所以轉生到了宋朝去投為一個大將,誰啊?曹彬。曹彬是宋朝宋初的一個很有名的大將,那個時候攻江州,久攻不下,最後把江州攻下來了以後,他發了一個大瞋心,就把城裏的那些人統統殺光,屠城。因為這樣的因緣,受盡無比的痛苦,完了以後生生世世投豬;明天一大早我要被殺的那個豬,跟你有緣,祈求你救我一救。那個夢做完了就醒過來,真的醒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住在船上面,江裏面來,聽見那個豬哇啦哇啦叫,他就想起那個夢,趕快就跑到那家人家去,就想去救那個豬,跑得去那條豬已經宰掉了。他就問那個大師,我這個夢是怎麼一回事情?大師就告訴他,是,沒錯,那個時候聽法那個人就是被宰那個豬,就是前生那個,說法那個人就是你。就是那麼普普通通聽到,就有這樣大的功德,千真萬確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怎麼回向,這個叫三世怨。他聽了一座就得到這麼好的福報,結果得到了福報是造罪,造了罪,然後受盡地獄苦報,一世一世被人宰。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我想這個留著明天講,因為這兩句話值得我們好好的認真,每次去用功,對我們有很大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三卷B面  值得我們好好認真每次去用功,對我們有很大的功德。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三頁,與這個殊勝相應的大法,應該怎麼聽、應該怎麼講。這個準備,現在我們才知道原來對我們這樣的重要,實際上大乘經典上面處處都是這樣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原來對我們有這麼大關係。既然我們不知道前面有這麼大的關係,我們又沒有準備,你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聽再多、聽再深的經卻沒有用處,原因在此。那麼不但聽之前,講的之前,要有這樣的準備,有了這樣的準備,那麼你聽的時候,講的時候馬上受用,而且聽完以後還有繼續的應該這樣的做法,所以,當時固然受用,完了以後繼續在身心上面不斷的增長,這是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法如理的身心就跟佛法相應。而我們就因為事前既沒有準備,中間也不曉得怎麼樣跟法相應,聽完了以後書本一合,依舊如此這般,依然故我,跟法始終沒辦法相應,所以看真正聽聞正法之前這麼重要。現在我們懂得了由講聞法所獲眾善,講也好,聽聞佛法也好,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好處,這個眾多的好處後來應該怎麼辦?怎麼樣使他在我們身心上面深深的種在八識田中,乃至於讓它繼續保持這個現行。如果你能夠使法繼續保持現行,那就是我們最佳的修行,自然而然,你會二十四小時都在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層層無窮的增上,所以講完了以後他要有一個回向,這個回向這裡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的內容相應,那麼這樣的話,才跟我們現在所謂一個回向有不同產生真實的功效。看文【「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告訴我們這個是我們該做的─猛利。猛利這二個字可以作為二個情況講,可以作為一個情況講,現在說一下。猛就是勇猛,精進的一種狀態。精進的狀態這種心裡上面,就是充滿著一種向上向前的這種力量,這種強勁的心志。所以單單莽撞的衝還不行,要非常明利,你所以能夠明利,那個是得到正見、智慧,然後有了這個正見,有了這個智慧相應,再加上強悍的、向上推動的力量的話,事情就成功了。我們作任何事情一樣,開車子一定要把那個舵、駕駛盤把得很準,把準了以後,這個氣缸的力量很大,然後你走在那大路上面非常快速,所以這個要我們體會到的。同時這個時候,也可以拿來觀照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我們平常的心裡是什麼?利不利?猛不猛?不,不相應,這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有的時候我們心裡也有猛的,但是我們這個猛跟法不相應。平常我們最猛的時候,發大脾氣的時候,那個時候心裡很猛,實際上這個是使得我們下地獄的,所以我們要把它轉過來。還有貪的時候也很猛,所以說為什麼我們修學佛法要轉,就是說把那個錯誤的轉過來,轉染成淨,你還是用同樣的一樣東西。像汽車一樣,本來向那個方向開的,你把它轉過來向那地方開,向那地方開的是壞的三惡道,就是不在三惡道,輪迴生死。向那個地方轉的話,然後從善道而跳出輪迴,就是這個。然後利不利,就是拿智慧來說一片迷糊,所以不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而是說我們用錯了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才曉得修學佛法為什麼是正見第一。平常我們除了這個猛利的貪瞋以外,剩下來的時間,心裡不是癡癡呆呆就非常惶恐,不曉得如何是好。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不是在猛利的貪、瞋當中,剩下來的時間大家東去找一個人聊聊天,西去找一個人望一望、打打秋風就是這樣,是這個情況,這是一種最大的損失。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養成了以後,懂了這個道理卻還改不過來,這是修行的關鍵所在,所以現在我們懂得了,怎麼辦呢?要猛利。下面欲心,這個欲還是什麼?我們心裡的行相,就是這個,方向不同。行相還是跟我們的貪染之心,不過這個貪染是向那邊的,現在的欲是善法欲向那邊的,我們現在要去做的,一心要去做這個。所以他所指的方向─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不但是說,我們究竟要成佛,眼前都須要,而是眼前的因對了,才能夠得到究竟的果。同樣的你眼前作對了,必定得到究竟的果,你如果眼前做錯了,叫三世怨。所以分開來講眼前、究竟是二件事情,因果不同,可是這個方向卻是一致,一定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那必然就是這個。我們眼前受到的什麼好處呢?這個當下也可以體會得到,眼前你如果做對的話,那個時候你心裡上的狀態,法喜充滿。也許你在這個地方做的很辛苦,但是你就很歡喜。如果你這樣的話,那這個結果將來一定會步步引導你上究竟之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實際上不要等到究竟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那個花報出現的時候,很快的就是眼前所能感受得到的。那麼平常我們有沒有?有,佛法上面不一定,世法上面處處都是。今天你跟人家做一件什麼事情,譬如說彼此有勝負可分的,你作的非常辛苦,然後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克服了困難,或者打球當中打勝了,問你做得辛苦不辛苦?當然辛苦,可是你那個時候心裡面非常歡喜,所以任何一個時候都是相應的。現在我們要戰的不是世間的敵人,而是我們煩惱的敵人,辛苦不辛苦?當然辛苦,但是那個時候你心裡很歡喜,這個就是我們眼前的。然後同樣的因為你這樣去做,我們舉一個比喻,譬如說你眼前作事作的很好,人家覺得這個人很好,上面的人也肯不斷的來保護你、提拔你,旁邊的人擁護你,後面的人跟著你,這就是眼前的花報,不是很明白嗎?然後你這樣上去,將來最後究竟的時候,你成就的就是佛果,週圍的就是菩薩、聲聞、緣覺等……這是究竟的,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所希望的,所願求的地方!要這樣去回向,當你心裡面這樣去回向的時候,然後要猛利,這個猛利,還有他特別的一個意思。我們真正的業力,一直講業,染也是業,淨也是業,業的真正樞要在那裏?就是我們的心念。如果你輕輕鬆鬆、浮浮泛泛的話,這個沒有太大的力量,如果你心情比較強的話,力量就強了,你愈強這個力量就愈大。所以你回向的時候也是一樣,聽完一心一意我要這樣、要這樣,你如果能這樣的話,這個功德就很大,就很不可思議。【「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假定你以這種軌則、這個道理去聽也好,去講也好,講什麼?正法。這個正字很重要,這個正字不是說一定翻開佛經叫正法,就是說你是不是跟他如實相應?這個叫正法。如果講戒的話,法對不對?體得不得?行順不順?相圓不圓?這四樣東西是法、體、行、相,對了,正法;有一點似是而非的─像法,再不然的話就錯了。單單摸一個行相那不對,但是他有他的好處,你只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那怕是聽一座,講一座,也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就能夠得到殊勝的大利益。經上告訴我們,講說、聽聞一座佛法功德不得了的大。平常我們說持戒一天一夜升天什麼等等,你如果這樣的話一定也是一樣的,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個佛法的珍貴,實在是無比的。【「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分成這樣的三個層次。假定說你講也好聽也好,能夠真正做對,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由於這樣的因緣,你以前造的種種的業障,這業障當中它一樣的東西就是代表不恭敬,對於法與法師的不恭敬,因為這個是最嚴重的,其他的再怎麼大的罪惡,比起這個來那很小很小。所以經上一直說,五無間罪,佛菩薩能夠救你,你謗法跟這個,就無法救你,你對法與法師的毀謗,沒辦法救。所以平常我們這一點不大注意,這是輕忽、輕視法,那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說謗法這個罪尚且能夠清除掉,何況其他的小罪,這個意思是這樣,那麼這是第一點。所以這個業障悉能清淨,只要講、聽,我們現在去懺悔磕頭,磕上多少時候都弄不起來,但是他聽一座、講一座,就有這樣的功德。也許我們心裡面會懷疑,會有嗎?會!確定告訴你會,問題是大家現在還不相應,你真正的如法去做的話他就會有這樣大的功德。還有「新集積亦截其流」,既然你正式的了解了,你當然不會再犯,所以再犯的原因,因為你的習氣還在,這田舍業習氣很大,現在你能夠清淨的話,那個業習氣,就把它斬除掉了,你既然斬除掉,你理路又懂了,他自然後面就不會跟上來。平常我們聽懂了做不到,現在你如果前一次做到了的話,下面跟著也做到了,就有這麼大的好處。這個話要再說一遍的,平常我們所以聽懂了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理路你雖然懂了,可是因為你的習氣,我們的習性,還是跟以前老習慣相應的,聽完了書本一合,那個腦筋裡面的現行的心識,還是這個老習氣相應的,這個就是什麼?就是所謂我們的「業習氣」,這是一種障礙。這個業的習氣他有個特別的名字叫「等流習氣」,或者是「等流果」,所謂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這個情況。你假定說照著這樣去做能夠懺悔乾淨的話,他那個等流習氣就截斷,截斷了的時候後他不會再繼續向前推動,所以你只要第一點做到,你停下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升起的現行跟法相應的現行他也做到了,這個好處這樣大,這第二個。第三又講聞軌至於要故,因為你講對了,聽對了,所以他所講的這個重要的內涵,在你的身心上面也能夠真正的饒益了,那個時候才真的有用,你的障礙在的話沒有用。什麼叫饒益?什麼好處?那時就是你的的確確跟法相應了,我們修行真正祈求的目的就是這個東西,你自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得不斷的在增長功德,這個罪障就擋不住你了。平常的時候我們儘管說不要貪,但是好的可愛的境界現起,你就是根本不曉得自己在貪,完全跟著它跑掉都不知道。叫它不瞋,你根本不曉得自己在瞋,還覺得很有道理完全跟著它跑掉了,百分之百做了它奴隸都不知道,那個時候如果你真正的講聽的道理在相續上面得到饒益、得到好處的話,那時候你就不跟它跑了。不要說你能夠認得它,認得已經不容易,就是拿你莫奈何。貪心,再好的境界擺在那裏你會很輕視它,笑笑,以前老被你抓著去做你的奴隸,現在根本不動搖,你有了這個本事,那時候你才可以作它的主人。現在我們眼前說起來,我們是煩惱的奴隸,我們說我、我、我,實際上我們做它的奴隸,世間的人來說是我們作金錢的奴隸。你有了這個本事,你不被它動,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才可以做它的主人,佛法在這個上面講的。修行也好,講說也好,弘法也好,指這個而言。總結起來,【「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  以前的前輩、祖師大德,見到了這個道理,所以對這一點,非常慎重。見到了這麼多人講法,這麼多人聽法,講了半天,聽了半天,戲論,為什麼?事前沒有準備好,所以這個地方非常的重要。【「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特別現在我們本論給我們的教授。凡是前面的那些尊重,尊重就是師長,那個傳承當中的師長,最主要的。凡是這個地方稱為的尊重都是有修有證的傳承相應的歷代祖師,就是這樣,特別重視,事實上有它的原因,我們只要輕輕一想就知道。阿底峽尊者接受大、小、性、相、顯、密、所有各宗各派的傳承,沒有一點遺漏,他把各宗各派的長處通通歸納起來用上,各宗各派的缺點通通歸納起來能夠用在指導我們後人,怎麼去避免、改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妨用一個我們可以體驗得到的小事情來說一下,說這個完結的時候,應該相應是什麼狀態?現在他這個地方講的法,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的法,我們對這個正法,淨法,的的確確還沒有相應。我們在這兒起步,要學跟他相應;我們相應的就是染污世間法,這個是相應的。而我們的心裡,只是一個,你向那邊叫正法,向那邊的話就是屬於世間法,我們不妨看看我們這個心裡的力量如何。譬如說我們今天在這兒看球,我說青少年棒球在美國比賽,假如你歡喜籃球的話,今天看一場籃球,假定你歡喜看電影的話,你看一看電影。你說這一場比賽是一個國際間的,然後國際的爭奪冠軍賽。本來你無所謂的,一聽的話,那個好,別的事情放一邊,你要想辦法去聽那個東西去了,總是引發你歡喜的。或許你歡喜看電影或者你那個,如果你前面了解了這個,你會把這個事情排開,去一心一意的想看這個電視,想看這個電影,我想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這個心情。這是什麼?所以說聽聞之前先說聽聞佛法殊勝的利益,換句話說,你要勾動你心裡面的這個善法欲,那個時候你別的事情不管了,全部精神去聽去看。然後聽的過程當中,他也有他的法的本身如何的殊勝,那個時候,更引發你。然後表演的那些人的的確確也不負所望,當然現在表演的佛菩薩當然不負所望,而講說的人他譬如說拿著這個鏡頭的的確確把精要的東西能夠一一的透過這個電視表達給你,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吸引你全部精神貫注,乃至於忘記你在那裡看,你全部的身心跟它在一塊兒了,他高興的時候你也鼓掌,高興的不得了;他萬一不對的話,你也愁眉苦臉的好像自己失敗。如果說你看電影的話,看到感動的地方,說不定你會流淚,我想這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這說明什麼啊?說明什麼?你的心跟他相應,這麼簡單。現在如果你聽聞佛法也這麼相應,這是什麼狀態啊?簡單極了,做到了嘛!現在就是做不到,你聽完了書本一合你就跟它不相應,不曉得到那裡去了,假定說你聽的之前事先準備好,聽的時候有勁的話,聽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聽完了就不行了。可是像剛才這種東西,你聽完了以後,心裡面真是還欲罷不能,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捨不得,乃至於關掉了,大家還在談,回去三天當中不想別的就想這個事情,我們人人有這個經驗吧,就是這個,這是我們的心裡,非常清楚,你現在只要善巧運用,我們怎麼做不到?當然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得到!所以在佛經裡面有太多這種公案,他宿生或者是供養,或者是聽法,或者生一念隨喜心,然後多生多劫受了福報,到最後福報盡了這個因緣成熟了,小乘的證羅漢果,大乘的他也上去,大乘的不要等到後來。所以從這個地方看,為什麼我們講了這麼多、聽了這麼多,一點都不得受用?那裏,就是這個,所以我們看經的人總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一句話就帶過去,有這麼大的道理,有這麼大的學問,我們有這麼大可學的東西在裡邊,這些東西都沒有的話,你講經說法說些什麼?聽經聽些什麼啊?留一點種子還是好的,就是如此而已,可是當這個種子真的要發芽增長的時候,還必須經過這個,那是我們現在在這裡正在演習的。繼續下去。【「現見此即極大教授。」】  眼前事實證明這個事情就是非常重大的、主要的精義、精要在這個地方。【「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現在,就看得太多因為對上面這個道理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了解,這第一步,這個主要是靠聞,要靠善知識的指導,這個地方特別說一下,不是沒有善知識,我們現在剛強難調,善知識在眼前,你把他一腳踢得開開、踢得遠遠的,只有一個我,這是跟佛不相應的原因在此。你聽懂了、了解了以後,進一步還有一個方法─心要轉,如果是你懂了,心轉了那就相應,否則的話不管說多深、多廣、多大、正確的法門沒有用,不但沒有用,反而還受害,如天成魔。天是專門幫助我的,有二種天,世間的天是外護,第一義天那就是佛菩薩,引導我們的,幫助我們的,就是這個天。魔呢?恰恰相反,專門跟你搗蛋把你拖下來的。本來這個佛法是幫忙你向上的,因為你沒有得到這個善巧,不曉得如何去聽,如何去講,結果聽了法,講了法以後,不但沒有幫忙你,反而害了你。所以在這種狀態下,這個正法反而幫助你增長煩惱。我們聽了這個佛法以後,這個佛法的道理是這樣,聽完了以後拿了這個照妖境到處去照,照天下都是妖魔鬼怪,然後聽懂了講給別人聽的話,自己增長名聞利養,都是從這上面來。這個情況,不管你聽也好講也好,下面一生非常可怕。儘管到最後的結果還是上來,那誰願意?誰願意地獄裡面吃盡了苦頭然後再來重修這個道呢?這個說即彼正法反而助長我們的煩惱。所以下面【「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  這個是他們當地的一句土話,你做這件事情,一開頭錯了,一錯錯到底。因為印度人的習慣,佛世的時候他那個月不是一月一月,說白月從沒有到滿,黑月從圓滿到沒有。上半月是白月,下半月是黑月,上半月這個白月是一點點到圓滿的,下半月那個黑月是一點點到圓滿的。所以換句話說,不管是白月、黑月他只有十五天,第一天錯了,以後一直錯下去。現在我們也是一樣,不是沒有正法,而是說你一開頭的時候怎麼去聽、怎麼去講不知道,所以這個正法,弄到你身上變作個魔,別人是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是怪,有很多人說東怪西怪,現在他一說我心裡真難過,我以前一直犯這毛病,現在要改,真的好難,我己經發現這個問題不在外頭,在我自己的錯誤,完全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說記住這個話。【「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真正講、聞這個道理,如果想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話,那麼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四卷A面  所以說,記住這個話,【「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真正講聞這個道理,你真正想修學佛法的人的話,那麼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要從這個地方努力,這是我們開始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很多其他的地方比較次要的也是這樣。因為當年我老師告訴我,我現在深深體會到就是這樣,那時候我學打坐也好,學什麼也好,學學盤腿,這些東西,他老是呵斥我,你忙這個幹什麼?實際上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後來我才知道,你一定要怎麼用心的心法你知道了,然後你兩個腿一盤,很快就上去了,否則的話你把那個惡習慣養成功了,叫你改是千辛萬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不是不注意,而是要注意的,可是你要本末把握的清楚。【「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所以不管是講也好,聽也好,對於這個所講所聽的教授,這個前面的加行,什麼叫第一加行呢?這個加行有好幾個層次,最重要的是根本,你一定要把握的住這本末在什麼地方?是的我們現在說這個地方,教室要好,要涼,要通風,要什麼,這些東西萬一沒有,沒有關係。就是這個講的人,的確是個善知識,聽的人的的確確是你如法如理的,然後呢你至誠恭敬的去聽,就這個樣。所以我這個老師他就告訴我,那時候我們在印度的時候,那時候真苦!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外面颳大風,裡面颳小風,就這樣一個狀態。中午吃飯的話,吃過了以後,弄完了以後,下午上課就在這個地方,我去的時候,已經改善了一些。到那時候,有的人在那個地方,覺得這地方皺一皺眼,老師跑上去大吼一聲,你在那幹什麼?你還在想著飯粒子啊!就這樣,他們當然也不大注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的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地方說第一加行就是說,你能夠圓滿當然好,不圓滿的話最重要的。那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那地方很冷,(達隆撒拉)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可能比阿里山還要高,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到那個冬天,我那年在那地方,九月裡面九月底,那個後面,那個後山上都是雪。九月底現在已經過了一段時候了,冬天實在冷。他就跟我們說,我們那時候在剛開始學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在西藏,真正冷的地方,到了這個冬天,那個山上有的出去燒開水燒不開的,實在太冷了,不管你怎麼大的火,就是燒不開。然後他說我一直到三十幾歲沒穿過襪子。不是我們現在這樣,這個房子裡面這麼暖,老師講,講完了以後,馬上準備下去跑出去大家要論辯,這個就是一方面最佳的學習,一方面最佳的考試,所以剛開始實在受不了。到後來那個腳上的厚皮這麼厚,既沒有鞋子也沒有襪子穿,出去就出去了,那個石頭上面,剛踩上去,說冷,冷的感覺都沒有,都麻木掉了。但是他慢慢、慢慢的,所以才能夠學習出這樣好的東西來。當然我並不是說希望我們諸位做到它,可是至少曉得古人的榜樣,所謂這古人並不一定說幾百年以前的,就是他正法時候,像法時候,他們學法的精神根本差別何在,我們一定要具足。說,你寧願不來聽,說這我就不行,我就不想去聽,那好,那乃至於現在這地方,所以我前頭,我的的確確,希望你們,強迫你們來,有個原因的,大家多多少少曉得,這一個完整的教授是什麼,等到下面第一個共下士講完了,你們要不要來聽沒關係,你們可以不要來聽,但是來聽的人,不准許打瞌睡,這個我今天先說明。當然特別的理由,你晚上很晚回來,有特別的公事,那個絕對原諒。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怕你在這前面一個人打瞌睡,我也很認認真真的跟你講,講完了以後,我下面還要跟你說,這個原因,我要這裡說清楚。就是我們心裡面,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才是對得起自己,不要說對不起人家,不要說,這個千真萬確的是一個事實。【「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那個不必要說得太多了,那麼最重要的地方,最概略的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如果你要詳細知道的,其它地方。所以在我們正式講那個教授之前,前面應該有的幾樣東西,在這個地方先說明。說有這樣的完整的一個教授,這個教授從什麼樣的情況來的,第一個造者這麼樣的殊勝,這樣的殊勝的成就者,他一生造的法當中造這樣圓滿的法,這樣的圓滿法應該怎麼樣去講,怎麼樣去聽,才能夠跟他圓滿的情況相應。到那個時候啊,現在下面來了,所以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下面通常佛陀就開口說話。我們現在呢,就也認真的學習這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的。
  所以說,第四【「如何正以教授」】  那個是正確的相應的來說佛法的精要,把這個精要引導學徒、而這個時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個分成兩部分。【「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那裡?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開頭說過了,聽聞佛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這樣,所以一百加一百等於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識,這個就在第一個大綱,這個第一個大子目當中,然後呢親近以後,如何修習在後面一個。【「初中分二」】  這個親近善知識那個分二,【「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第一個。第二個「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使得我們真正如何進去。所以先簡單的說明一下,讓我們產生一個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下面告訴我們簡單的,也扼要的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則,這兩個非常重要。實際上呢?每一個部分在我的感覺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每一部分確實把我們現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的指出來,你能夠改善多少,就能夠跟法相應多少。【「今初,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這一個祖師的語錄上面這麼告訴我們,說這個決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師語錄還是論,我不知道。住性這個性是什麼?平常我們分一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著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邪定聚。那麼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現在那個住性的話就是決定性的眾生,通常這種人,我們說屬於因位的行者,習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什麼……等等,我們看不同的開合說明。平常我們說信、住、行、相、地什麼……等等,就是這個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數取趣,數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們。換句話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決定應該親近善知識,這是最重要的。這個是論上面的,我想這應該是論。【「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  那個下面祖師的語錄,祖師語錄怎麼說呀?說︰【「『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那個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中的頂嚴,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積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完整佛法事業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個弟子,其中一個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為敦巴三子,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三個人傳下來的。那麼他這麼說呀,他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這個佛陀的教誡的精要積聚起來,這個裡邊的頭,換句話說,這是綱要裡邊的綱要,什麼呀?一句話--不離善知識。在我們來說,我們平常比較宗仰的華嚴,華嚴一樣的,你要學一切智智,要學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你們把那個華嚴入法界品去看,好像從六十七卷開始看,處處地方強調這東西,一直到最後一直強調,所以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祖師,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說到這裡我也順便想起來了,我們現在動不動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不起別人,那表示我們最多也只是一個不定聚,弄的不好的話,我們就是邪定聚當中,所以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的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下面說。【「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能夠使我們學的人,身心當中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那怕最起碼一點點,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淨除罪障,消除過失,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而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一切善樂的根本。這我現在千真萬確的體會到,我記得我剛開始頭上那個出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同淨蘭若,我跟仁法師住在隔壁,中間有個小小的庫房,經常我們幾天不講一句話的,這個是千真萬確。雖然每天有一個聊天的時間,總是到那時候你非出來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來,到時候非出來不可。他那個生活也是很刻板,我現在非常歡喜,那聽他講完了大家進去,儘管如此,關在屋裡面更是鴉雀無聲,沒有幾個人嘛!但是你心裡面覺得他就在隔壁,這樣你隨時隨地這個心裡就感受到。那個時候,就不知不覺的內心上面有兩樣東西,當你不安的時候,他是個靠山,當你亂的時候,他會跑到你,像兩個眼睛瞪大了,你自然就收攝起來了。何況看見他,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現在你心目當中會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那時我剛開始,以後每一個地方層層上去,我始終是這種感覺,這是的的確確的,所以這個善知識實在太重要,實在太重要。【「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所以在這個地方,「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問!不是沒有老師,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這個規則、這個道理絕端的重要,絕端的重要。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總覺得,到處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是凡夫!沒錯。但是這黑的當中卻有像太陽那麼光明的善知識在,看你有沒有這個眼睛了,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有沒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師這個道理很重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這個是總的,所有的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是佛。【「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  所有的這種東西、大乘的,這樣波羅密多六度,地忍等持,這不一一細解釋,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從這地方出生,從這個地方增長,一切地方一切時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這上頭。【「博朵瓦亦云」】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要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的,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沒有人教你都不行。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善法是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卻是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那麼個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的到呢?這是我們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的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蠻好嘛,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嘛!就是提不起來,就這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前面的是一個大要告訴我們了,那麼現在我們說,既然親近善知識這麼重要,那麼下面【「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能依學者之相」】  然後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彼應如何依師」】  有了這個條件,然後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麼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依止勝利,未依過患。」】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攝彼等義。」】  還有呢?總結起來,簡單的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攝彼等義。今初,就是善知識的行相。【「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然說不同的方法,這不同的方法,為什麼有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的引導,而最後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中去的。但是他就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再上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在他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也最善巧的方便,從最得力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卻是這個,「引入佛道」。所以總這個裡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麼他下面就引了。【「如經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論【「『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的人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這裡再說一下,自己沒有調伏,而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這個也可以說在這地方選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我們選別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的一樣。自己沒有調伏沒有用。【「故其尊重能調伏他者」】  必定要【「先調伏自類相續。」】  你自己先要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學戒,清楚明白了!現在這裡不是說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怎麼穿,這個法器怎麼打,當然這個也要,因為你要這個形相,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裡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乃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我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後,它自然應用這個體的時候,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是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體,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後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不定是越學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並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樣樣東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若爾須一何等調伏。」】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要怎麼樣調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麼樣自己先用過功調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麼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後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於你隨便念一卷經,多少最後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做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伏自己嗎?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伏自己,你怎麼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某人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他得定是蠻好,可是出了定,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瞋痴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後你看見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學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另外一點你說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裡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相做得很好,他也不一定。這個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蠻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瞋痴照舊,這個都是叫做隨宜修行。對於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我們種善根那絕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的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大、正這麼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的很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說一下。所以像前面說的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當中有假證德名,為什麼叫一個假證德名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的那個公案也是一樣,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倒反之它什麼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築事務所正在規劃,每一個地方弄的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的清楚,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四卷B面  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很了不起,他對世間有這麼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麼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時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也是一樣,看看這個法師,他能夠打坐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的清楚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他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剛才說,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樣子全無,但是他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面這個藍圖就規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裡。【「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把它綱領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戒定慧,調伏等三,那麼把這個東西開開來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開為十項。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十項是什麼。【「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  調伏就是戒。【「別解脫云」】  戒經上面說:【「『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我們這個心像個馬一樣,所以叫心猿意馬。為什麼叫他馬?這個馬,猴子一樣,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的,又快又利,這是我們的心相,等牠跑累了在那睡覺,就這個味道。雖然你經常的去努力要想制止牠,不行。那要怎麼辦?這個我們騎馬的人,馬上面有一個所謂馬勒,這個非常的利,還有這個馬鬚上面有一個剌,這上面利得不得了,這樣才能夠調伏這個,這匹悷馬,那麼現在這個東西是什麼?是別解脫,所以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
  那麼分辨教也是,這個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就是阿含。它說沒有調伏,實際上這個通於大小乘的由基本開始,沒有調伏的人要去調伏他,就是戒。所以這個戒就是調伏那些剛強眾生的這個銜,我們騎馬的時候,馬的嘴巴裡面有個東西拉著,那裡一拉就控制那個馬的。【「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  就是調馬的人,以最利的這種銜,調那匹悷馬剛強的很。【「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我們這個五根就像一匹悷馬一樣,他一天到晚跟那個邪境轉的。當這個根要心猿意馬隨著不應該做的境界走的時候,就要去調伏他、應制伏他,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精神。這個不是在外頭,這個叫內學。假定我們偏偏執著在形相上面,我這個地方,怎麼形相,這個外學!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當你心裡面趣向於這個五欲境界,跟著境轉的時候,要把他拉回來。第一步的功夫,這是戒。【「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那個才是我們學戒的目的,學戒的目的幹什麼?調伏這個心馬,以種種的方法,非常努力的制伏他,制伏了他以後,使他心裡面趣向於應該做的地方。所以說不應該做的,止、不要做,應該做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標,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亂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他,叫你轉化他。這個就是戒。所以第一個就是先要用這個東西調伏。關於這個內容,現在單單在這地方,我們還不容易瞭解,也不必說清楚它,因為到後面,在我們學的次第過程當中,自然而然會關於戒的內容說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的必然內容,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那個真正戒的精要在那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們開始第一步,一定要瞭解戒的精要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識一件事情,未得正見談持戒,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見之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應該具足「信心」。信賴這個善知識聽他的講,那麼這個條件要靠什麼呢?要曉得自己在病,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那個時候你瞭解了自己的無明大病,心裡上面才曉得我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才肯依人家,否則總覺得自己對,總看見別人不順眼,這是一個必然的情形。這個佛經上面有過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每年固定到了某個季節他就下毒雨,譬如我們這裡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麼這個毒雨,就是空氣當中含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下了這個雨以後,那個水裡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後,這個人就會顛倒。過了幾天以後,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淨的水又來了,慢慢的就又恢復過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誰也都不知道。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後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那麼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過了長時觀察以後,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係,所以他事先經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後,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飲這個水。結果別人飲了這個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他保持的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了!結果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怎麼會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勸別人去,結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二個人,到處去勸人,結果不但人人勸不醒,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傢伙瘋了,最後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起來打了一頓,關在監牢裡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後,找這個人怎麼找不到了,發現他在監牢裡邊,這個人好端端的,怎麼跑到監牢裡邊去了?他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是個笑話。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我們眾人都在無明顛倒當中,這個有正確認識的人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不對的,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現在眼前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我們不必說佛法。譬如說:就我們中國來說,我們中國人兩個朋友,大家難得見了面碰在一起,大家吃一個館子,吃完館子,一定是我請你,你請我。外國人可不是啊!大家見了面了,那我們就一起去吃飯,吃過了,多少錢?參佰塊錢!兩個人,每一個人壹佰伍拾塊,要我們看起來,這是什麼話?你就看不上眼他,反過來他也看不懂你,覺得大家吃過了,各分各的,你們怎麼拉拉扯扯的,幹什麼啊?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想我們應該瞭解吧!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呢?就是在我們正式開始學,一下要想把正見把握住,這個很難,那你既然沒有把握住正見,你覺得不能學,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是為什麼第一個先要認識說:我自己有了病,然後你就肯信賴依靠他,這個才是我們學進去必然的條件。所以前面一再說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等到你樣樣弄清楚,要想再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做的通。第一個,我們不可能有今天就長不大,你絕對不可能說:媽媽的奶是什麼,我弄清楚了再吃;長大了,飯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弄清楚了再去吃,那有這個可能嗎?這個細講起來,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的,這個也是世間的正見,隨順著,這是這一點上面,換句話說我順便一談。我們要了解這個戒,這個行相,那麼有了戒以後,第二個,講定。因為你在粗猛的現行上面不讓他亂走,那個是粗猛的現象,慢慢的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的話儘管你關在屋子裡面,你心裡面還是胡思亂想,那時候你能定嗎?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強硬在那坐的話,這是為什麼人家學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學不成,那也就算了,反正浪費一點時間,打打瞌睡胡思亂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的硬把他制抑下來,因為那個心裡面非常的猛,那時候就要出毛病了。所以現在人家說,動不動走火入魔,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話,一定很容易,這個我們要清楚,進一步那個時候去學定。【「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那個就是定學。由於我們前面曉得,這個是該做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慣不想做,現在去做;這個是不該做的惡行,以前儘管一向歡喜,現在不要做,妙行應該進,惡行應該止。那麼要想這樣做的話,是什麼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調息的那個心,一方面心裡已經習慣了,怎麼樣去調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所以進一步就用這個來調伏細的,這個時候得到這個心相叫做定。這個戒定有這樣必然的層次,必然的因果關係。假定說我們這這個戒就是說表面做一做的話,那個定跟戒變的毫無關係,要曉得這個,那麼那個時候,內心就發起寂靜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靜的狀態,這個定。那麼有了這個定以後呢,把這個寧靜的心再去深細的觀察,才了解世間的真實的狀態,這個就叫做慧,所以【「近寂靜者」】  為什麼叫近寂靜呢?他不是寂靜,完全寂靜相,但是要相當寂靜的去觀察,才能夠把世間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這個才是智慧。所以【「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學,「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麼這個奢摩他是什麼呢?心堪能。我們現在是沒有力量的,胡思亂想,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他聽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樣,一動都轉不動,這樣。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後,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叫心堪能。【「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觀察那個真義,心散亂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  這個就是戒定慧三樣東西,但真正教人,這三個夠嗎?還不夠,下面還要幾樣東西。【「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還要成就聖教的功德,這個聖教功德叫什麼?【「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還要對這個經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的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的瞭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可是佛的經驗,完完整整的。再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有豐富的認識。所以,【「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那麼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大乘佛法當中的師長是什麼樣呢?他呀!那一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他能夠對各方面的問題都了解都解決,對於認識,質正量圓,這麼圓滿的認識,然後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引導我們華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呢叫達實性!說不但是瞭解的透徹,還要通達實性。【「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  前面已經說了戒定慧了,這個慧跟這個地方達實性的慧,差別在那裡呢?因為真正的慧,我們說起來有三個次第:聞、思、修。、而聞思修當中又開成六個,「聞」、「聞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這個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真正的通達法無我,那個大乘的達實性的地上菩薩,見道以後,這樣。【「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真正從這個地方的要達實性,是要通達實性的,這是地上菩薩,如果說萬一沒有的話呢?教理證成也可以,那個是加行位上,乃至於資糧位上也可以,聞思相應的。平常呢,這個天台所謂大開圓解,就這個,可以了!這個都是加行位上的,那個時候有這個老師。下面德增,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  第四是特別講教,第五就是證。剛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教富跟那個達實性兩樣東西,一個是教,一個證,這兩樣功德,那麼戒定慧呢統攝的,這麼說啊!【「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果他的這個成就跟你一樣,或者比之於差,這個不行。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稍微有一點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成佛,等覺還要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既然稱善知識,他這個圓滿的德相,換句話說,總是比你還要來的高明的,不過單單高明夠不夠?還不夠,譬如像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他像三腳貓懂幾下,這個也不行。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很清楚的,他至少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三學當中有這個次第,還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點都沒有的話,他有了三學,當然比你高了。【「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親友集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這是菩薩造的論,諸位啊!如果你依靠差的人的話,你就退失。後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最好的是善知識,最壞的就是惡知識。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話,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能進步,如果是依超勝於你的,你就獲得進步,所以我們應該親近超過自己的。【「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所以這些道理當中,他又把善知識的相,又說一下,應該什麼啊?以戒定慧為主!而他也超過於你,依著這個次第,這樣來的這種人是最超勝的,最精彩的。那麼另外一個祖師,【「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樸窮瓦就是剛才說的敦巴尊者的三子之一,傳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麼說啊?他說我看見那個前輩,那些祖師菩薩的傳記的時候,心裡好羨慕、好仰望啊!我也是有這個經驗,所以我也鼓勵諸位,剛開始多看前人的傳記,多看因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啟發向上的好樂之心,不必在理論上面瞭解的很多。前面沒有基礎,你先了解這個理論,不一定好,這個次第井然。你有了這樣的心,然後那個理論一認識,馬上派上用場。你沒有這個基礎,認得了理論的話,往往會害你,到那時候,你的眼睛是高不可攀,看看樣樣東西都不在眼下,這個是如天成魔,你就會辛苦無比!這個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裡面不知如何是好,完了以後呢,這種心情就是把我們引導向下墮落的因素,當你真正的瞭解業這個行相以後的話,你一觀察就這麼清楚。到那時候,你自己會害怕,到時會害怕。所以我們現在要看那個善知識他們怎麼作。【「又如塔乙云:」】  又另外一個善知識,【「『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惹珍就是敦巴尊者當年造這個廟,阿底峽尊者圓寂了以後,敦巴尊者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裡造一個廟叫惹珍寺。譬如說我們前面說的,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乃至於後代的,像西藏的什麼白教、黃教,主要的這個淵源都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我們那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識說我們把那些前面的前輩作為我們的目標。所以說,【「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我們要這樣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層次很分明。我們現在看佛跟菩薩,一看總覺得遠的不得了,這個佛動不動就把生命腦髓就捨出去,我們太遠了。看看祖師啊!就對我們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對我們呢有這樣的一個接引的功效,就像法華裡邊說的化城喻品,那麼這些祖師們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化城,我們更從這個上面找到這個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況。【「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上面這個是善知識自己應該的,那麼下面那些就是幫助別人的!這個真正的善知識,除了自調以外,他還要幫助別人,下面在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說那個幫助別人之前,有那麼一段話,為什麼要這樣說?看一看。【「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這佛啊,不是拿水來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雖然有神力神通,沒辦法幫你除掉苦,也絕對不是以自證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麼?把那個法的真實的內涵告訴你、開示給你,教你這樣認真去做,得到解脫。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插這段話呢?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善知識的形相,認得了以後,你從善知識那裡得到,不是說善知識,你只要靠著他,然後他就把你一口氣一吹,然後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個佛,不是的。把這個佛法的道理告訴你,你還是要很認真努力精進去學,那時候得到解脫。這是為什麼我要鼓勵諸位,看那個善知識的傳記,否則的話,我們大家總覺得,現在我是凡夫,然後我在這裡磕了一個頭,磕到那一天的話說不定開悟了!好!沒有這件事情,絕對沒這件事情!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要瞭解。那時候我們聽聞,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原則的話,也是這樣的,愈聽愈遠,是愈講愈遠!這個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訴我們。【「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總結一句話,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決無任何方便能夠淨化你的罪。在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問題,既然佛告訴我們說:沒辦法淨除我們罪的話,應該說來說去講法,那麼然後呢講完法我們要念法,為什麼我們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嗎?大家想想看,現在我們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那樣的話,那麼要念法,這個念佛不是沒有用了嗎?念佛有用的,關鍵在那裡呢?這個考考你們,下個禮拜,你們每一個人給我一點答案,然後呢我在這裡看了這個答案再給你們評分,等一下我就說明這件事情。【「其中四法」】  那麼下面就是說:開始幫助別人的這個方法,先說第一個,【「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  下面說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後要懂得怎麼善巧的表達,是說引導的次第要懂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能夠把這個道理,很巧妙的能夠灌輸到聽的人的心目當中去,這個很重要。【「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什麼叫悲愍呢?是你說法的時候,當這利他說法,那個時候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現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免,說實在的,我們真的說法的人,為了利養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個倒不太多,倒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習氣相應的。我們習氣當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當中,語四業當中,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閒話,那就是你坐在這裡沒什麼事情就在說,嘴巴癢得很!正好有這一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我們最難避免也就是這個狀態,倒不一定是真正的說為了貪名聞利養,但是這個跟煩惱相應的,這個不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五卷A面  跟煩惱相應的,這個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說法悲愍,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裡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的動機固然是,後來相應的那個心裡狀態始終是清淨的。什麼才是清淨呢?不顧利養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有什麼?有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該說特別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到後面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瞭解它。【「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裡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哉!人家當然一定會稱讚他,說你說的好,儘管人家說,但是他心裡面清楚明白,他心裡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麼?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是有悲心。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裡面一定是把持著佛法的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我們所好的。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利相應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讚歎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裡面很歡喜綺語,就天花亂墜的說了一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後就閉上嘴巴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聽的人也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簡單的就是燒飯,發好心的去燒飯,跑到廚房裏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鹹的,他要煮的爛一點、他不要煮的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候要把那大悲心具起的,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瞭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很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風披靡的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這已經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後一個,這就十項,這十項已經圓滿具足了。【「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麼這裡邊三學及達實性、悲愍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附註。他就舉了一個:【「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博朵瓦有一個老師,他依止的老師響尊滾,他這個人實際上並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他有前面說的三學、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到好處。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應酬話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的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了好了,坐在那裡你坐五分鐘,他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我覺得現在還是有這種人,但是跟著他就有好處。【「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願,就說施主來,然後給他祝願,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這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後,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這麼樣的一個人,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那一個,能夠親近他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形相。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於這些前面所說的,並沒有認真的修行,乃至於心裡面也並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讚美這個學處,說這樣有什麼好,有什麼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於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這個佛陀真偉大,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對於三寶的讚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樣去學習,這個是兩件事情。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臨終的時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果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裡面就覺得好像很失望,說:「什麼?講的就是這個?」「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他是怎麼成就的去做。」所以說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每個人都曉得尊重恭敬讚歎有道的人,說這個人了不起,卻有一件事情對我們更重要的,你自己去做的話,那麼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是!讓我們讚歎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做為我們心目當中祈求的一個目標。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麼?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是我們重要的事情。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後,下面加了兩個字,真可惜!真可惜!這個悲,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就。你別看這麼簡單的幾句話,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的天花亂墜,但是於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讚歎不已;他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也,看見他精彩,想我怎麼樣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我可不要這樣!我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後講給別人聽的話,實在非常可惜。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這個佛法好!到處勸人,到處說什麼,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讚美這個功德,你這樣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有多少大的成就,幹什麼啊?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的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什麼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錯了;這種情況是不堪任為善知識,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就好像有人說這栴檀香是多好!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他是為了賣狗皮膏藥,自己求活命。那麼有的人真的要求妙栴檀的就來問,你有嗎?沒有。在這種情況之下都是空話,這毫無真實意義。這個栴檀不一定也不僅僅是我們現在點的檀香,佛法裡面通常講的栴檀是牛頭栴檀,這個香可以摧毀一切毒,它一點點東西你碰上的話,什麼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是不在話下。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次,漢朝,那時候有一個西域的使者來進貢。進貢的時候,這個裡邊有那個名是牛頭栴檀,那牛頭栴檀列出來的份量多少?四銖,金字旁一個朱字,四銖。我們說斤、兩;兩下面是錢,錢下面是什麼?分,分下面是銖。那個小的簡直一錢已經少的一點點了,錢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銖。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一分是十銖,換句話說只有一兩的千分之四,一兩已經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個時候朝廷的規矩,進貢再名貴的東西,它一定有最低的限度,所以不上兩的東西根本就太開玩笑了,但是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官不知道是什麼名字,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外交部,那時候也就是禮部,朝覲那個皇帝之前,先要經過禮部的大臣,然後各式各樣有關的。一看這個,四銖。這個不行,不夠那個規定,就沒有讓他進貢。那個使臣非常聰明,沒辦法進貢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四銖當中拿出來好少好少象徵性的一點點,就把那個牛頭栴檀一點,那個芬芳幾十里路都是那香味,那種香味,此香只應天上有。早朝的時候大家聞到,說從來沒有聞到過這麼個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聞到了,大家就問了:「這很吉祥的香味!這香那來的呢?」大家不知道。那個時候,那個使臣也在朝廷上面,樣子表情很特別的樣子,所以旁邊那個禮部的大臣想這大概有關係,就問問他。他們當時不便說,退了以後就問他:「怎麼,你曉得嗎?」「是。」「這是什麼東西?」「就是我送來進貢的。」「送來進貢的你怎麼不來貢呢?」按照天朝上國的規定說不上兩是不行,我現在只有四銖我沒辦法。」「這個事情好像有例外。」那麼就報告,結果接受下來了。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公案,說要真正求的這個妙栴檀,有這麼一件事情。我們現在這個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有非常殊勝的種種的功效,但是要真實的東西,不是我們嘴巴上面講,或是自己羨慕而讚歎,乃至於為了自求活命,不管是名聞利養,空話戲論。下面引經證:【「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  就是說末法的時候,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那個苾芻出家人,苾芻本來他一心一意要求得解脫,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義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時候,沒有律儀,乃至律儀都沒有。律儀是什麼?上次我曾經簡單的提過,大家瞭解不瞭解,什麼是律儀?平常我們說是戒,這律儀有幾個名詞叫律儀非律儀,然後非律儀非非律儀,這個我暫時還不說。下一個禮拜開始,再不然再下面我們這裡會有複講或者有溫習,晚上還有課,那個時候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們的,尤其是前面那個老同學,我希望你們可以好好的溫習一下,如果不太瞭解,不妨翻翻字典,這地方只是簡單的說戒,平常說是戒。末法的時候苾芻都是沒有戒,只是求多聞。這個戒跟多聞在這個地方我們感受當中好像是兩件事情,是的,你不瞭解,是兩件事情,你真正瞭解的話是一件事情。你要想真正的,戒學的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現在你瞭解了以後多聞,聞了以後,你不去做,沒有用。所以前面已經一再的說這個戒、這個律儀,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了,說:「你戒臘幾年了?」「我十年,你十五年。」這個是形相,真正有它特別的內涵,這個才是真正的尸羅,律儀。所以我在黑板上寫這幾樣東西,你們看一看。這個古人解釋「戒體」叫做「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為什麼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就是我們的關鍵所在。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尸羅,整個的來說就是佛法,因為佛法一定是從這地方進去的。如果這個都談不到的話,下面根本就不談,這個有的話,下面跟著自然會來,這個原因。所以經上面懸記是這個樣。所以「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這種狀態。那麼有的人會這麼想,經上面佛都懸記,所以我們就不管了,現在有很多人有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務必要改過。修學佛法的人,跟世間不同在甚麼地方?世間的一般人整個的撥無因果,否定這個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痴的人。另外一種世間的人他講命運,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換句話說樣樣命定死的,實際上這也是錯誤的。所以有一本好書─「了凡四訓」,我想大家大部份同學都瞭解。他前半生聽了算命先生的話,就是算的死死,結果遇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瞭解了佛法以後,把佛法來解釋,整個命運改了,說明什麼?說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質,什麼?講業感緣起,拿我們世俗通常的話「因果報應」;既然有因果報應的話,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報。因那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可是同樣的今生也是因,所以你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因為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別業也好,共業也好,而感得現在這個時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個凡夫的話,你註定就這個樣子。既然你已經在修學佛法的話,請問,你讓命運擺佈,還是你創造命運?佛法的特質告訴我們業感緣起,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袁先生是個凡夫,他懂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說為人天師表,居然也說這個命。不過命是這樣,我們就這麼守在那裡,讓那個命來擺佈,這是佛法嗎?這是佛法嗎?不管這個算命的人誰算的,一個普通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樣,對不對?所以大家現在聽了,現在末法了算了算了,這話完全錯了。那麼難道不是末法嗎?不;我們要瞭解是末法,這點是絕對沒問題,佛講的這個話:「現在末法了,趕快努力!」你就應該這樣。這個才是佛法的真正的真義!所以我瞭解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你只要努力,你就向上了。所以經裡面說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話,一樣;反過來,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這完全靠你自己,儘管眼前的果報的形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但是現在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然後由起心動念而身、口、行為,就在這裡。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瞭解,順便說一下。不要說:「末法啦,佛已經說這樣了。」不是,不是;這個概念後面還要繼續的講。那麼戒是如此,根本是如此,更深一層的定慧解脫三種也是這個樣,亦如是說,這不對。【「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其次又說,就像有一類人稱揚讚歎,說這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種種的好處,還這樣的香!那麼那個時候就有別人問:「你說這東西這麼好,你有嗎?」他說:「對不起,我稱讚那個香只是為了自己求活命,不是我真的有這香。」這個人還不錯。這個人還很老實,要我們真的那樣子老實的話,那還不錯,很可惜,乃至於我們連他這一點老實都沒有。下面說:【「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  等到末世,是什麼現象呢?就是這種現象,末世就是這種現象;那些人不認真去修學。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瞭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應;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種形相,都在煩惱雜染當中,如何去轉染成淨,然後你照著去做,跟這個道理相應了,這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精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不;所以說不勤瑜伽,不勤,但是讚那個戒,你稱讚說這個好,到處去講,到處去說,到處去弘,這種狀態,那個是非常可惜,實際上沒有真的內涵。所餘三種,那麼戒以外的三樣定慧解脫也是這個樣。所以【「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五卷B面【「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我跑著去也可以闖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善知識,自己的尊重。【「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作為你的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了解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你們這幾本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跟老師的這種情況,教我們真是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的讚歎恭仰,至少啟發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的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會瞭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出了家,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候就是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的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壞了,那就害了。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我也實在佩服的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自己警惕!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籌,那個作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同意不同意?弄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那個籌就是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授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人家供養了,那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用功,因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了好歡喜我們那個地方不大,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籌,先上去,不知道幾根?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那一個,那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後我們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所以真正布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人跑的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的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他都是應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把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你說。佛法也是一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特別給大家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非常壞!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也好,希望修持也好,這地方重要!重要啊!那麼學─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因為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人,很難很難。【「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句話說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人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末世的現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爭論都沒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得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大家互起爭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是印證,不管你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那一個都要。下面的解釋【「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一共十樣東西,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瞭解,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那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所以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那麼這個次第當中那一個是根本?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的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毛病,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的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事情你就煩惱的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得很多錢、弄得很高的地位,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的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佈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八分之一。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的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把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的,如果我們認真的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瞭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時候你才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時候你去幫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的說一下。假定說我們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沒有用。所以它講的佛法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指出形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我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貪的形相這樣,用什麼方法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的好壞你怎麼曉得?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是個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著去看,你就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點,經驗一點。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能夠判別的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在。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的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這個地方去拜佛,現在我們跑到這地方是念佛,剛才這個沒有用了!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這個高明,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麼用呢?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反過來,你說那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不可以,一直這樣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分之一的這個形相為何?這地方只把那個原則提出來,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的注意、深入,那時候了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形相,跟上面是一樣的。【「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敦巴三子傳下來的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的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我們現在了解了,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自己學的人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了碰到的話,你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就像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已,誰在他身邊誰就倒楣。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候對這個佛法無比的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了以後,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那把寶刀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她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說真正具足條件修學的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才能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說具三法」】  具上面三樣條件的人則【「堪為聞器。」】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六卷A面  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那個就堪為聞器,這個才是真正可以修學佛法,做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一個弟子。【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為見過失。」】  你有了這個三樣東西以後,那麼對這個法師,所有的種種的功德,你看見它,對!它是功德;下面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不見過失,你不看見他的過失。反過來說,假定你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法師的功德你看不見,你看見他的卻是過失。我們或者會懷疑,「會嗎?」就是這個樣。也許我們現在已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也許沒有看,至少上一次我們講過中國祖師們的公案--三位同參跑的去參一位善知識,不遠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結果他一看,門一關,把他關在門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潑。那我們心裡想一想,「什麼?這個大善知識,這樣殘酷的人!你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處去宣揚,說:原來這個善知識,就這副德相,處處地方去破壞他。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平常我們最好跑的來,某人你辛苦啦,好啊!你難得啊出家!現在地方處處現成的讓你;我們這個地方,有種種條件,很優厚,你只要來,這個地方鬆得很,你要出去就出去,要玩就玩,要來聽課就聽課,不願意,你打打瞌睡也沒有關係,好!好!這個地方好,真慈悲!我跑到那地方,那裡要求這麼嚴格,動不動就呵斥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些人,怎麼一回事情啊?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這一點,對不對?不是一定說,這樣的處處地方縱容你一定壞,而反過來說,呵斥你一定好,不是,這不是。我們一定要瞭解,他為什麼縱容你?為什麼呵斥你?如果你瞭解這個內容,正確瞭解的話,縱容你也對;呵斥你也對。你不瞭解的時候,縱容你也錯;呵斥你也錯,這個才是我們要瞭解的。那你憑什麼能夠瞭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別它所以縱容你為什麼?辨別所以呵斥你是為什麼?你能夠辨得清楚了,對!所以他下面說,你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個時候,你能夠辨別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我們必須要瞭解,我們無始以來都在情染當中,我們總算宿生有善根,願意放棄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門當中來,內心當中至少應該認識,我到這裡求的是什麼?想想看,對不對?假定說拋棄了世俗的這種東西,居然跑到這個地方來,還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來幹什麼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當年的老師,我老師平常不會這麼大聲的吼,有時候也會,可是他經常提起的,會說一句話:「某人啊!你這樣來對得起你自己嗎?你來的目的,就是這樣嗎?」就這麼兩句話,常常跟我說,我到現在這兩句話,一直受用不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的說一下。真正善知識的功德過失,看不見啊!反過來,他今天這個地方需要你了,用甜言蜜語說完了以後,然後你留在這裡,他倒不一定好。當然,他也有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你一定要瞭解他的真正的動機、行相何處?在這一點上面,特別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尤其是前面那一段,這個老師的作風,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面,你絕不可能找到這麼一個殘忍的人,居然在佛門當中,實際上他是一個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這裡我們也不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想看:如果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的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如果不具足怎麼辦呢?【「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很重要!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的條件。下面就實說來,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看看我條件夠不夠,不夠,趕快努力;夠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話,說法的知識,雖然極遍的淨;極是絕對的對,遍是普遍的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這樣真正圓滿的、極遍的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結果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因為聽聞的人,學的人自己本身有過失,這個過失的力量強盛的關係,他老師的真正德行看不見,還覺得這個老師的錯誤。請問你看見一個錯誤的老師,你願意依靠他嗎?第一個不願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這地方,你看見他都是過失,你肯聽從他的話嗎?所以我以前常常聽見這種話,聽見怎麼講?師徒之間萬一有了問題或者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你!就是這種味道。這算是好的,還沒有翻臉,就是這個樣。那你說請問你怎麼跟他學啊?他怎麼教你?不吵還算是很好的。師徒之間這樣的話,不鬥爭怎麼辦,師徒之間尚且如此,你跑到這裡去,能教人們、教別人嗎?所以古來的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有大道理,而如果自己家裡面都弄不好,居然說能夠治國平天下,無有是處?他可以用俗。但是俗是一種手段,真正要想把那個東西弄的真正好的,不靠這個。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門。所以說他老師的功德看不見,由於自己的過失,執為有過;反過來,妙啦,他這個老師明明有過,他就反執為德,有過的地方,他覺得這個好。為什麼?這個老師很寬,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就是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這個人很慈悲,這是個慈悲王,反正你要錢,他就給你錢;你要玩,他就讓你玩,然後你回去的時候,他總會給你吃。痛心,真是叫人痛心,佛法裡面是這個樣,所以在這點我們特別的注意。【「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所以曉得縱然有很好的善知識,他圓滿具足所有善知識應具的條件的那個,但是你不一定瞭解,「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為什麼?你不具足真正觀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假定你要想瞭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條件,瞭解了能親近的,更需要這個條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這個德相。那麼這個德相是什麼?下面休息幾分鐘,我們再來說。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想極大部份的人,不要說不懂,乃至於聽都從來都沒聽說過,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請問這個不懂你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學一個工程師,工程師那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那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第一個正住,請看文。【「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寫,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爭。宗派之爭,是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就這樣。這個目前,我想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爭,小乘當中一立立為十八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那簡直是是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瞭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支、分枝,然後分到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的話,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這樣,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瞭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法!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是念佛法,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至於念佛的真正的絕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樣。所以他真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覺得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的去幹什麼?「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這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氣,「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就這樣。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僅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蠻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瞭解了,你那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過來的人,說孔夫子說: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的這個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時候歪掉了,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呵斥;寫字的時候,拿的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子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我父親那時候教我的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的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桌上面,認真的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一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這個。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的講那個哲學當中心元、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是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色,色怎麼起來的?三識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因為我們不瞭解,所以自己也就開口開得太早,沒聽清
楚之間,就這麼,也可以說--亂,亂幹什麼?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毛病。那麼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一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這樣。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的說,慢慢慢慢的連他這個黨執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個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師就告訴我這個話。結果呢你慢慢慢慢的,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這裡很好的用功,然後呢有幾個人在旁邊,在那裡,你開始的時候學得他們這麼不用功,弄弄再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某人啊這個人好了不起,他要考第一名,他要幹什麼;他的心裡想,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的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個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的話,要苦苦的在那地方念它幾年,又讓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又叫你做這件事情。想一想,我在我那個小廟上面真方便,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地方來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價值比較高一點,還把它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過去就算了;如果這一張文憑的價值不高的話,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個雖然是個笑話,就是換句話說,說明你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要把我以前的這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黨就是個執著!現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著非法不墮落,那裡去?說:【「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裡是指這個地方的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覺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好,對別人的就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應的心裡,要想辦法去淨化它。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這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蠻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所以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上,好!那有什麼關係?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的一樣的來,有的人唱念的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主要的概念是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規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的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還是跟他學啊?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僅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看下面。【「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說假定是這樣,有了,夠嗎?不行。為什麼?繼續下去看。【「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假定你沒有力量,沒有力量簡擇,就是分別觀察,然後呢?來辨別他對、不對,這個力量。對的叫正道,這個是善說;另外惡的,他不一定說開起口來跟你吵架罵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說得好像,但是壞了。譬如說我們這樣,平常現在太多人歡喜講,這個金剛經是最上乘,的的確確是最上乘,它告訴你破相,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你不要執著嘛!你這麼執著幹什麼?對啊!不要執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說一定要上早殿的時候,說那個分秒無差,反正我三點鐘睡不著,三點鐘也可以,想睡的時候,八點鐘也不妨,你不要執著嘛!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啊?它聽起來很有道理。所以我曾經遇見過,幾年以前,他有一個同修,很想出家,後來還俗了,他因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個出家人的團體當中,住了一些時候,生了不曉得多多少少煩惱。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怎麼說啊?他說這個東西,它這個佛法真好,它完全講圓融自在,所以我結果跑到這地方,既不圓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又要這樣的,唉!實在是你們講的什麼佛法?跑掉了。我實在是當時就有一點啼笑皆非之感,佛法裡面叫我們不要分別是什麼?很簡單,今天最嚴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動心。所以真正這種真正大成就者的話,你給他讚嘆,他也不動;你給他毀謗,他也不動;你給他最好的供養,他也不會為你而動;你把他把所有的供養拿走了,乃至於殺了他,把他身體炸掉了送到阿鼻地獄當中,他還安住在這地方,如如不動,這個叫不分別,這個才對!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隨順著習慣,最好的環境,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叫不分別的話,你說這個什麼?世俗!世道惡俗。所以為什麼它前面告訴我們佛法的有沒有,要靠有沒有師承,正解這個內容。我們現在的隨智聰辯翻了幾部經,覺得懂了沒有錯,正好這個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有這個能力的話,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什麼,戒來制伏你的習氣,制伏你的煩惱。粗猛的制伏了以後,然後學定,然後你深細的觀察世間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後,原來不見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這個執著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安住在這個本來空性上面,不動它。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六卷B面  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如果說你能夠更進一步的話,你不動了以後,然後呢從這個裡邊起大用。所以說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然後你能轉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大乘,那個時侯才是!那裡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反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說這個叫解脫。如果我覺得這個解脫的話,那個畜生最解脫,吃飽了睡在那個地方,反正這樣。雖然這個話是說的有一點太過份了一點,但是我為了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這個,就這個樣。大家想一想看,對不對?他一點規矩都沒有,一點道理都沒有,不要來規範你要你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清楚明白。所以有了正住進一步要有具慧,否則的話你跟著他,你是心裡面不會執著你的,然後呢,他聽你這樣你就跟著他走,這樣;他聽你那樣你就跟著他那樣,你就完了。正住已經很難得了,結果你不具慧的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真正的善知識不是沒有,少,而是一般的人多。你聽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話,那就害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狀態都是什麼?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平常我們晚上聽到那個狗叫,有一個狗看見一點影子,哎嚘啦嗄啦叫起來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儼然有很多事情。其實這個什麼?影子,風吹草動。你不能說它沒有影響,但是了不相干這個就是。這個地方說似道,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不耽誤自己!【「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瞭解,他這個說法對、錯、善、是惡,你該找那裡去。那個時候,你能夠棄捨無堅實品,虛假的東西,你能夠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夠提得起來。夠嗎?還不夠。【「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  單單這兩個還不夠,要我們想起來說一個都難得很,兩個呢真是,但是還不夠,這就像一個人,向畫中聽聞法者。為什麼叫畫中?如果圖畫上畫的這個人巧巧如生,跟這個人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對嗎?人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他有自己的好樂心、取捨心,沒有這個好樂心、取捨心,儘管你好的那個佛法,你對著這個牆壁上面畫貼一張圖,你給他說得再好的,他聽完了以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古人常常有一句話,常常說須是皮下有血始得,我當初聽了、看了老不懂,這個話怎麼講?這麼好無緣無故的說什麼,皮下有血,將我們人說那個皮下有血,這個意思什麼?你是一個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刺破了以後,那皮下沒有血的;血不出來,為什麼?他心裡面,他不會動,像木頭一樣,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人的什麼,曉得了,馬上,不要,曉得了好,馬上去,所以一定要還有這種心力在這裡。第三個。【「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還要希求之心,這個希求之心,還要廣大。因為這個地方,說的是什麼?無上大法,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結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結果。這個正住、具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那麼,這個四百論的解釋當中,除了講這個三樣東西以外,還說敬法跟法師,還要屬意,屬意就是一心貫注。【「開說為五。」】  那為什麼這個前面他不講,只講三樣而解釋當中又加上?我們要瞭解在古代那些人,他那個根器的非常利,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時候,那個很多這種情況,他都是自然而然的先決條件,所以不必講,這是原因,是這個。譬如像以前我們很多千里萬里去求師,得到了一點,那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會;得到了一點,那裡有輕輕鬆鬆擺在那裡,不會。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什麼都不要,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希望樣樣給人家便利,我也讚嘆隨喜。但是我對這個便利,實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我常常聽見古人這個求法的精神--「一夢漫言」,他找到最後找到了這個老和尚,要求他剃度了。然後呢,旁邊的人非常讚嘆,這個人真了不起,所以他如果剃度的話,衣缽之資都我來出。因為看他很發心。以前古人的話,這衣缽旁邊馬上有人要發心說供養他。這個老和尚怎麼說?不要,你讓他樣樣坐享其成,不行,讓他自己去討飯。要我們想一想,這是?你不成全他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這古人的傳記,都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樣樣現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器,你什麼都沒有,他自然會爬得上;反過來,你樣樣送了他,反而害了他。這我深深的感覺到,可是我不強調說像我們養成功的習慣的話,你要過份的磨折,這是不要的,但是處處給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這我自己的始終有一個印象,我到這個印度去求學,那是前年,自己已經快六十歲,這樣,但是一旦聽到了這個法,我心裡實在不能自已,去過了兩次。這個印度,你們在座的說不定有人去過,如果是跟著團體去,還感覺不出來,如果自己一個人去的話,印度這個地方,實在是遍地荊棘,印度人你是難弄得很,我自己跑得去,我記得最後一次去的時候,還妙呢,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去了兩趟,那地方蠻熟,我所以曉得他們怎麼騙你的這種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種種的地方騙你,下了飛機以後,進去了。然後跑出去,他那個車子,馬上攔上來,先要買票,都是公家的。平常你從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一點錢,他那個公家總歸要的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沒有辦法,你只好讓他加。然後呢,他就攔住你,你要住旅館嗎?這樣。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貴的旅館,讓你去逼著你去住,然後呢貴的錢,他可以分上一份!因為我已經去過了,曉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說:這個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你講嘛,你要那一個?他說這裡旅館要先訂,我當時不曉得,他就給我去打起電話來;這個不通,那個不通,通通客滿,實際上根本不滿。我後來曉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然後找車子等等。你到了那個時候,人在屋簷下是不得不低頭。這好了,好了,沒有辦法啦!這樣。我曉得那家真正的旅館,很好的旅館,一天只要花八十個盧比;後來他就給我找了一個非常,已經花了很大的氣力,最後找了一家四百五十個盧比,他說乘他的人情,我就沒有辦法。好!好!去。然後呢,他弄了一個車子,這個車子也是個老爺車。在沒有去的時候,聽見人家印度還有一種人,他也是一個,就是說這個特別的這種怪教,他們要殺人,他們那殺人的方式,不是我們這樣,他是個宗教的一種概念。他怎麼辦呢?反正你在這地方,他用種種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後,然後你信賴他的人了,然後他們就把你殺掉,你的錢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於肉要吃掉,這麼個搞法,就這樣。所以我事前先看了這個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個車子上面,印度的飛機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裡繞轉。我心裡忽然之間起了一個動念,萬一碰見那個教頭的話,這就完了,這下我這身裡邊還帶了很多錢,要供養這個老師的,求這個東西。這樣跟他乓乓碰碰,弄了一夜。你不曉得這個是多少辛苦,跑到那個地方去,然後處處地方反正你就沒辦法,只好騙他。最後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車站,我可以找到那個旅館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來叫一個計程車。叫了計程車他問到那裡去?我說到那個地方去。不行。為什麼不行啊?他說戒嚴。你說有這種事情?當然他一看你就曉得外地的人,這印度正在亂,實際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後來我想,他們為什麼要老這樣找你麻煩呢?他就是這樣的,他,你只要譬如說帶到那家去,然後呢這地方價錢特別貴,你帶去的時候,這個你有你的一份,這樣弄!把你就弄暈頭腦脹。然後跑到那裡去坐那個車子,他那個車子,有火車、有汽車。真正坐那個汽車,算起來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要我們這裡,譬如說五百多公里的話,相當於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個鐘頭到了,慢一點的話,七、八個鐘頭也到了。結果,五百多公里,開了十四個鐘頭,那個路上面就像什麼?那個路壞,又是灰塵。然後這樣的受盡了這個苦難。比起古人來的話,那真天堂一樣。我那二個小時,不是二個小時,只有不到這個幾個小時,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們以前的話,香港到印度的話,至少要跑上好幾年!然後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師等等,乃至於像法顯大師,去的人多少人,凍死的一大半。這飛機上面還樣樣東西,有毛巾,送給你吃的,還覺得自己苦不堪言,這樣。但是正因為如此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心裡面就比較虔誠一點。然後,到了那邊,我跟你們說了,
外面刮大風,裡面刮小風;然後呢,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們不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大家同學全部貫注在這裡,漏了、漏了,馬上移開來了,這樣。要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噘起了個嘴巴,天熱了嘛,這個電扇也不好;這樣,天冷的話,那個風也不好,這空氣也不好,腦筋裡一天到晚一直轉的,不曉得轉些什麼。所以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這我之所以不大讚成,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你樣樣給他,樣樣奉到,飯送到嘴巴上面,他還嫌,送到你嘴巴上面的還沒味口,最好我歡喜吃辣椒,就辣椒;歡喜吃那個加點醬油,就是這種味道。我在這個地方,不是過份的說這種笑話,或者不是過份的刺激大家,我只是說,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習性所在,我確實加重這個語氣,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警愓一下,這是我很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務請大家原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什麼?要有大希求,希求什麼?希求法,你沒有這個大希求的話,你自然會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會這樣。我們把這一個恭敬法跟屬意加進去,那麼是五個,包括這個五個裡邊,也可以含攝起來,只分四個項目來說。【「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那四樣?【「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個;【「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後呢。【「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這是第三個;最後呢。【「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這個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別善惡的智慧,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把不對的惡說不要,然後呢,去取吸取正確的善說。這個裡邊,這個四個當中。【「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一個是違緣,一個是順緣。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障礙,以及障礙沒有除,資糧沒有積,障礙就是前面的違緣,我們修學佛法所以摸不進來,就是自己的執著太重。正直住,這個就是習性,可以說,然後呢,排除掉了這個以後,更進一步的話,沒有能力去辨別是非。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的介紹了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的依法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個基礎的。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的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的具足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正式的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的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的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二十九頁。這個學者需要的條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一個恭敬,他把這四個又分成功順緣跟逆緣。就是如果是個逆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的話,你就沒有辦法真正的進得去。像我們要想進那個門一樣,現在這個門口擋住了,你絕不可能進去,所以這叫違緣,把它拿掉。然後呢,進去了以後,你要如理的選擇,那一個對,那一個錯,這個叫順緣。如果順緣不具,雖然你進去了以後,你不一定拿到的好東西,結果,拿到了壞東西,結果白辛苦一趟,這個我們應該瞭解。那麼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們就應該來檢點自己,現在是什麼個狀態。看下面的文。【「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吧?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它看成壞的,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瞭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瞭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為什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裡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中,那麼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那麼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細講,那麼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幸,自己感到安慰。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的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那麼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這個而這樣的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的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在生起,而且它繼續的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部份人是贊成,有一部份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個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思。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你們會說後面那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的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須經常要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呢然後聽,聽完了繼續的不斷的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呢,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修。瞭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的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必須應該瞭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一個道理的話,自己還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啊?我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練,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練當中,卻還不覺醒。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七卷A面  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練當中,卻還不覺醒,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的運用這個條件,互相教跟學,所以。【「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文:【「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現在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我們應該默默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的,很認真的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的要求就是貪、瞋、痴相應的。這個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痴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痴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盆冷水。這為什麼原因呢?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的深談,總希望大家善自努力。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的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辦法。【「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中應該採取那一個,我們看一下。【「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很多、很繁,多的話--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他怎麼說?「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潮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經,他就恭恭敬敬跑的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那麼,現在這兩類當中那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那一個好啊?現在說。【「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法華上面的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你們都是成佛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尊者來得好,學後者。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的修習過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向上看。這個人,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爛,一爛就沒有用;反正我就這個樣了,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感到慚愧,深深的慚愧!我們的條件太差,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了不起,這個恩之大,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念恩兩件事情,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的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是你自己的。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的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那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的努力去體會、去觀察。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旨授,而且這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否,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是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特別的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的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的,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都統統包括在裡頭。【「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啊?,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他主要的內涵,就是不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的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歸你如果說跟那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是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怎麼樣的要自由自在的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的去做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想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用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的思索一下。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了,請問,幹什麼?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最重要的。說世間的苦,安逸實在不行!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做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請問這是修行嗎?你跑得來,你說: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還能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的很嗎?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的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然後明天弄一個茅蓬,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蓬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說好,好好跟在那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但是非常值得。如是,我們再看文。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的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的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的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現在你先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的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個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就是這個樣,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底的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的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字位當中的第一個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字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的。【「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的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所以前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痴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知跑到那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的去深細的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七卷B面  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所以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好朋友,他跑得來跟你說: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哪,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我真同情你!像你某人,你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你還聽得很來勁。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這個。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的苦苦的作這件事情,幹什麼呀?去享福,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們還不知道。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覺得什麼?覺得「正住」,然後呢,覺得「具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世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的似是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的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就是前面那個三摩地王經告訴我們,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不要一下很好--親,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後你內心上面,這樣的發之內心的,不是在表面上面。所以我們看這個真正的大善知識,那個太多這種類型,他怎麼把他磨折,他絕不氣。要我們現在稍微受一點委曲,明天拎了個包袱就跑掉了,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留在這裡的話,心裡不曉得是打算些什麼事情,那個東西是我們真正跟法不相應的地方。遇見這種情況,就得好好懺悔,懺悔的辦法,他下面還會詳細的告訴我們的。那麼要堅固。再下面,怎麼辦哪?【「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我們想像當中,然後跟了一個善知識,不離開了,他叫你修學佛法;他不是叫你修學佛法,他叫你負擔這個善知識的那些事情。負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識的一切事業擔,他的事情,你把它擔起來。要像什麼?大地心。叫你隨便做一點還可以,要大地心的話,大地是承擔所有的東西,任何東西來,它絕對不叫回頭。【「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所有的負起來,沒有一點的懈怠,行為固然是要這樣,心理的行,心理跟行為,同樣的沒有一點點退卻,沒有一點點疲厭。【「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這個詳細的道理,這裡不多講了,就告訴我們,一個袓師給他說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要建立起來。說你們今天有幸的遇見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識,碰到這種情況,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薩以及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去做,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千萬不要覺得這是負擔!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這個話好容易說,好難做到,不要說做到,好難了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只是建議諸位,把這個概念先弄清楚,為什麼?第一個。第二個呢,你了解了為什麼,看看我們心裡上面是不是有這個量生起來了,平常我們自己的事情,不厭其煩的去做,再煩一點,不妨去做,再遠一點也要去做。遇見那個善知識的事情,只要做這一點點,就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現在不是,關鍵在那裡呢?先把我們心理建設起來。建設什麼?說我們忙我們自己的這個東西,說起來是我們的損失,是造了我們的染污之業,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眼前來說,假定你是求生淨土的,是往生資糧,究竟來說,就是我們將來報土的,你成佛的時候,這個報土的種種莊嚴,就是從因地上面,從這個地方開始。如果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做起來,就會很歡喜了,你就會覺得像作生意人一樣,你覺得辛苦,好呀!賺錢。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賺錢,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們真正擔心的,賺不到那個佛法相應的法財,這個概念是第一個要建立起來。我這兩天,出去了兩天,回來一看,非常歡喜,非常讚嘆,那個裡裡外外,整理得這麼高興。現在我們不妨在這地方,心平氣和的想一想,以前我們沒有整理的時候,以及整理了以後,做過了,你現在坐在這裡,什麼樣啊?還是一樣,前面那兩天,你辛苦的忙,今天坐在那裡也是一樣,你前幾天在那裡睡覺,今天也是一樣。可是這個最後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你睡了幾天,今天是睡在那裡,是越睡越懶,越來越不想動,最多心裡想就是這樣。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你會心裡覺得好歡喜;你自己看看,也歡喜。我想這個我們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這麼一點點,將來這個因,將來你的能力是越來越增長,「如做過的話」。另外一種呢?你越來越遲鈍。所以這個人間的很多人,為什麼比牛馬來得聰明,這個牛馬沒有什麼事情,它就躺下來坐在那裡,然後,妙咧!它先吃的時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裡,然後吐出來,慢慢的嚼,欣賞這個東西,這個就是牛馬;人不是,忙完了停下來,這個腦筋還在那裡轉,還在那兒動,繼續的向上;菩薩更是,這就是它根本差別。所以將來你們真正了解著我們的業相以後,我說真正了解的話,不是講業的道理,佛法整個講業,如果說單單文字上面不一定認識,如果你了解這個業的行相,你的心裡一看,觀察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了解了,所以同樣的,事情做過了沒有什麼,可是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前者,你這麼努力的話,就是說將來你的淨土資糧,將來你的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另外一種呢,什麼?就是說墮牛墮馬,擺在這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後面那個果報,那差太多太多了,你做過了,眼前呢沒有什麼,做也是那樣,不做也是那樣。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不修行跟修行之間的差別是白白浪費,一個就是會善巧的利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對不合理告訴我們,真正的依教奉行,這個才是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這是我們最好的收穫,這是我們最好的得到的。第四個。【「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麼說我們現在,第一個要捨自在,第二個絕對不能捨離,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像金剛一樣的不被破壞,只有破壞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識,能夠破壞一切煩惱,絕不被任何東西破壞。那時進一步呢就負荷,等到你全部負荷起來,圓滿荷負成功的話,你就是佛。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辦呢?那麼負荷了以後,該怎麼做呢?現在我們就下面告訴,那就分成六項。【「如輪圍山心者,」】  什麼叫輪圍呢?輪圍山?【「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輪圍山就這個樣。【「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第一個絕不動搖。那麼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慬哦瓦,就是博多瓦
的師兄弟;換句話說,就是敦巴尊者的那個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他的弟子當中有這麼一個人,那個地方冷得不得了,那個西藏的確冷,實在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這個依靠的這個師長,就說這個地方受不了,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辦?動動腦筋看,說換一個地方怎麼樣?他老師這麼告訴他,說:安樂臥具,我們要真的要談享受的話,已經不曉得多少次,住在這個尊勝宮,尊勝宮是最尊貴,最勝妙的這種地方,那不曉得多少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都是。固然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但是也多少次升過天堂,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但是結果呢我們還在那裡輪迴,一點用場都沒有。而要真正跳出來,要什麼?要修學佛法。要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的究竟圓滿的大乘的善知識。現在我們能親近這個大善知識,聽聞這個完整圓滿如理的正法,現在今天剛剛開始得到,所以你應該堅住、穩住,心要堅固,然後要穩,絕對不要動搖。所以碰見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真的這麼難受嗎?我們現在這裡是舒服,樣樣現成,比起他們來,真是像天堂一樣。第一,這裡說輪圍山。第二呢?【「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就是說,不管他是做什麼事情。穢業,這個穢分兩方面,第一個是外面的,第二個是裡邊的。現在目前這裡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就是說拿那個髒東西,叫你洗廁所,叫你弄廚房,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願意的。這種不管是什麼,心裡面不悔不疑,沒有一點點動搖。說我這地方跑到這裡修學佛法的,叫我做這個東西,這個就疑了,再不然的話,我覺得我世間好像有頭有臉的人,怎麼跑的來,弄這個廁所,覺得悔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乃至於他沒有說,我曉得他需要這樣做,就認真去辦。所以像世間的這個僕人一樣,僕人就是傭人,傭人就是這樣做。【「昔後藏中,」】  下面舉個例。【「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那個時候後藏,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很大集會;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就是一個道場;很重要的一個道場,正在大家集會,那麼集會的時候,那個地下有一灘呢泥水。那個敦巴尊者,你看這個人多了不起啊,看見那個泥,把衣服脫下來統統拿掉了,然後因為沒東西,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沒有東西,就拿這個衣服來除那個土。然後不曉得從那一個地方,弄來乾淨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後,這個地方,就讓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坐在這裡,前面做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很歡喜說: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這樣,印度現在也有這樣類似的。我們曾經看過佛陀的因地當中,有頭髮佈地的這種事情,現在不要說叫你把衣服脫下來,拿那個掃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說某人,你去掃一掃吧。你心裡面,委曲個半天,這個我們自己想想看;然後他站在那裡,勉勉強強掃,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這個情況,我們可以互相來對比一下。然後更重要的應該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是重要的。在下面這個第六種,第六。【「如除穢人心者。」】  除穢人,這個在印度當年,這個大城市,熱鬧的大城市,它有專門的一種除糞人,所謂法華上面的除糞人。這地方這種除糞人,我小的時候,我們中國大陸上也有;鄉下,當然它不需要,那麼這個城裡的人,是專門有這種人。在印度,它那個階級很分明,所以凡是這種除穢人,都是下賤的人。那麼現在我們依靠善知識,也要這樣的心情,這個是特別的。【「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這是這一點的特別重要的地方。你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一定要去掉這個東西,斷除所有一切的慢及過慢。這個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於輕慢心,這個萬萬不可以。不管是你實質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強,你還是要低聲下氣的去跟他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你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好好的懺悔,還有一個不如離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的話,對自己是一種大損害,尤其是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的嚴重,很多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反過來,你真正要想受學佛法的話,那個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處,就算他不是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你都有好處,何況是善知識。所以那一次,我們曾經講,說這個老比丘,受到了四個年輕人的開玩笑,拿這個皮球,在他頭上蹬打一下,他說:你啊,給你初果。他就真的證了初果。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這個慢心一點都沒有,然後他自己與法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就行了。這個我們要了解。下面引兩個祖師說的話。【「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個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個山上面,水一點都蓄不住的,不要說它自己本來就是沒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們說,這個我都懂,聽起來我都懂,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樸瓦,他很清楚,他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善知識,他聽見人家講法,他並沒有說我都懂,他跑的去就認真的聽,聽完了以後,他還說,我得到兩種好處。不但如此,佛親自都是這樣示現的,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喜。為什麼?佛自己從那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昇起來。現在我們聽見了法以後,覺得這個沒有什麼,你這個心裡面是完全不相應。所以固然說我們不懂的,固然是要這樣的,就是你懂的,你要讚嘆、隨喜。所以我看見以前的,我們這個民國初年有個了不起的,揚州高旻,來果老和尚,他是禪宗的了不起的大德,雖然不像虛雲老和尚,並立所謂民國以後的幾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在禪門當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個人。他自己學什麼?參那個「唸佛者是誰?」他有一天,跑到一個地方去,他也沒別的,看見牆上「唸佛者是誰?」他一看見,就歡喜的不得了,好讚嘆。為什麼?跟它相應,那這是一個狀態。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碰見這種情況,心裡不相應的話,現在眼前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馬上應該認得,從這件事情上反應出來,我們心裡面跟法不相應,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認識的。平常我們總是看人家不對,要曉得,這個對跟不對,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況的對跟不對,就是你內心當中,跟這個境,引發的內心的這個種子。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我們現在這個上頭,你不能認識的話,那都是空話。所以人家說不要分別,就是說我們妄分別,才能夠產生這種現象,就實說來的話,我們要如理的善巧了解這個法相。為什麼我看見的這個境界,心裡會生起這種狀態?好的該如何?壞的該如何?然後你能夠善巧分別,好的,隨喜、讚嘆、歡慰、增長;壞的,努力去改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下面:【「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發芽長出來的是那裡?是高山頂上?還是下面?當然,高山頂上一片皚皚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時候,光溜溜的,是一片沙漠;下面就非常茂盛。為什麼?就是這個慢,法水蓄不住,這是兩位善知識給我們的指示。下面:【「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轎子,現代的汽車,或者車子,載重的。不管什麼東西,再重的東西,它一定能夠把你負擔下來,能夠把它載運到應該去的地方。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應該把善知識要我們做的事情,全部負擔下來,載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把你從這個地獄門口,然後送到這個圓滿的報土這個地方去。所以必定要有這樣的心理的認識,然後照著去做。下面:【「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像狗一樣。為什麼呀?不管他這個,這個狗對那個主人,不管他怎麼罵,他罵,狗不會忿,不會發脾氣的。的的確確,你看家裡那個狗,就是你打了牠了,哇啦、哇啦叫,牠一面叫,牠一面還在那四周轉,牠不會說,叫了一下跑掉了,就這樣。那麼前面我們說,他世間僕使,受那個穢業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話,那就是心裡上頭的。不管那個善知識用什麼方式來罵你等等,你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你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這個裡邊,就是他那個老師,對他這個樣,他心裡面只有想,我自己總是業障吧!我總是業障吧!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定會覺得這個老師簡直是世界上殘忍,這麼不講理的人。他卻是一點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是看見,我很羨慕我要做到它,這個心理是好的。但是他為什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重視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同時,我前面說的信位菩薩的行相,什麼叫信位菩薩?淨心為信。什麼叫淨心為信?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他心裡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煩惱之業。我們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種世間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我們都在門外,不管你道理講多少,沒有用。他不管怎樣不合理的情況現起的時候,他不會覺得人家不合理,他只是覺得,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嘛!這個就是典型的淨信相,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讀那個傳記要認識的,你單單看那個傳記,看不出來。了解了這一點,那個時候我們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個的現在下面告訴我們的,都是這個。現在我們千萬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說急急忙忙的去修的話,這是盲修瞎練,你不曉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覺得磕幾個頭、念幾聲經,當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你能真正的關起門來,捨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去修的話,那效果是完全相反。平常我們的事半功倍的話,這是世間的,這個裡邊的差距是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時候,一直依止的善知識,他成就越高,這個做得越認真。如果說你能夠一直依止到等覺後心,那你這條路一定最直、最快、最好,這個情況在華嚴、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法華所以說,我多少時,一直告訴你們,大家好好的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們就沒辦法聽得進,你說你不聽嘛,聽了的,然後聽見了一點點,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要趕快去忙,就是只選自己相應、愛好的那一部份而去做。有沒有成就?當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為什麼第一點告訴我們,捨自自在,就是說你不要想著,我現在去修行了,我覺得要如何修行,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八卷A面  我覺得要如何修行呀?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的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的越深、越徹底、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認真的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的提一下。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裡邊心裡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之一百的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們看,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
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瓏巴對他那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瓏巴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說,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們是特別地大發脾氣。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你還以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我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是現憤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那個憤怒身,就是他現的憤怒相,所以這個現憤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這個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成罵,我聽了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看看,這個地方有大文章。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那一個踫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就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洲,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了,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一罵,何止一打。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煩惱生起來。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所指的八千頌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恚、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的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的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二點,捨是捨棄,說好了不跟他學了;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的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的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所以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如船心者,」】  像船,【「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個裡邊的根本何在?【「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一段引經上面的說:信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都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所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道理;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信能表喻妙樂城」。他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看不起人家的時候,那個時不要說他不好,那個時候你要反省,為什麼我心裡面慢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所以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那裡看得見人家不如你的地方?就像我們看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絕對不看見說,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那一個父母說瞧不起子女的呀?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真是我們愚痴,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東西。【「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長不出來的。【「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根本。【「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這句話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頭:【「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那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那一個女人她非常虔誠的供養這個三寶。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蠻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那個女人對他是非常的恭敬,一再的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恭敬你,何況你根本的啞羊的一個,要我們看見了;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他總推三阻四,總是推掉,她是一面恭敬的請,一面老推;他是愈推,她是愈恭敬。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恭敬請來,請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教他說什麼,結果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愈來愈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的,一方面想自己那裡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的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的座上下來溜掉了,溜掉了以後,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她還是至誠恭敬的,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呀?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的想想,想的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愈想愈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膚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的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愈來愈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她感激,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又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著去感謝他,他以為是他吃過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愈找他愈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的慚愧,發了大慚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過現在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心裡這樣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除這個,它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求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的吼,平常我們如果真正的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來,絕對不會說大聲的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以這個裡邊說明什麼?他心裡邊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忘憚那個樣子,所以阿底峽尊者怎麼:【「『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的吼,那意思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你真正要學,你要好好的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是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佛法裡平常我們分為大乘三系,不管是那一系你真正了解了特質以後的話,說來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就清淨,或者講有所以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兩個信心跟信信,【「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所信的很多,【「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你所依靠的善知識。【「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是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才是信?這個裡邊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的話你說要修信信,那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佛法絕不講迷信,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續這個繼續的續。【「『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就是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的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會繼續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印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對方那個人看成毫無瑕疪的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處。【「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顯教裡邊也是這樣,說依靠善知識應該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是戒經,換句話說是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的問題,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呀?我是跑到這兒來跟他,像世間一樣大家談是非的,還是我跑著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的錯誤的地方去,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旳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一切指導你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這樣的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的聽他,如果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道理講得比誰都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呀?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那麼反過來,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惟他的功德就好了。這個善知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他在罵你,你就想在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那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太多這一類的事情,而且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罵,所以把你很多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這是對你無比的加持、無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說信心增長了,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了,也可以說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但是我們不懂,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八卷B面  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完了以後心裏老還在那邊轉,愈想愈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對善知識起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等流果,最嚴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裏邊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流心識還在那裏,一踫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佛那有不加持我們的?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的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這個道理以後要經過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裏聽懂了,但是要透過如理的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的把這個惡習扭得過來。【「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下面說:【「『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你應該取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旳,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詞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已不見,自己的過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裏亂糟糟的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悔,好好懺悔,一直擺在心裏。【「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起,你沒有辦法跟他學,這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裏,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完了;反過來所以【「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他的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們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典故公案在在都說的,我們剛剛耳朵裏都聽見了這個故事,不是嗎?【「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的思惟說,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做。【「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競競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它等一下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找他的過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在這裏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的理智的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裏頭的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裏面,那更是不曉得要造多少壞事情,就是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在這裡,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全部精神擺在這裏,也許大家說我們是凡夫,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更應努力,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慢一點不怕。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不曉得到那裏去呀!眼看這後面的火燒上來了,他已經跳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到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那個時候要努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就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的最好的辦法,真正的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時候你用累了,跑得去坐一下,那時候,好了,大家談下來,剛才修得真好,但是我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有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就會除掉了。【「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至於說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時候那沒關係,或者你看他你總歸這樣想,說不妨這樣想,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我以前現在一直都是這樣,他有很多錯,是有的,看看我們己呢?一點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過來,看他的功德,他有的我卻沒有,那時候你就對了,要這樣,所以你總是看這方面去看,想辦法把那個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學習。【「如是修習,設若見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這個師長就算有一點過失,因為你只看見他的好處,你就不會障礙。下面舉個例子。【「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譬如說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他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量很強,所以他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一個比喻:小孩子吃藥,那個藥絕對是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苦的要命,他就不歡喜那個苦,不管藥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所以他不管對我們多大幫助,你只要把這種心理在,哪種心理呀?就是看見那個過失的強盛心理擋在那裏的話,你就得不到這個好處,反過來呢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種功德,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不要說我吧,就是對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親人,那個小孩子都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你覺得那是你的親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這個功德現在前面的話,什麼過失你也看不見了。這個很明白的例子,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識對你的功德;當你見到對你強大的好處以後,他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過錯,擋不住了,那時候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對我們好,你愈向上這個力量是愈強,到最後那怕他是什麼十惡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見他的過失,你只看見他的功德,你說會嗎?怎麼不會?當然會!而且絕對會。而且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會!這個話怎麼講?所有的佛菩薩都要圓成六波羅蜜,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那一世曾經看過提婆達多害,他只看見他功德,他要來對他討頭目腦髓,成就我的布施;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成就我的持戒;成就我的精進,那不是嗎?所以剛開始,不要我們從那種惡劣的人上去想,那些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人,你慢慢的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這個佛法大乘我要學的,但是那麼難,你得到了這個次第一點都不難,先從善知識身上修,然後你力量加強,一步一步的加強,加到最後這個提婆達多你也一樣的能夠擋得住,一樣的把他看成你的善知識,那你就成佛了,這個次第這麼簡單,所以真正走起來,任何時候你只要跨這麼一步,但是任何時必須跨一步,我們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須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識,等到你這一步跨到了,最後捨頭目腦髓的時候也只跨一步,還是一樣,這個道理懂不懂?就是你的心力,認識各方面增強了,到那時候做的也是這樣只是一點點,所以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總覺得這個佛法遠得不得了。說起來總是我是凡夫!所以心裏上要想佛法,永遠坐在那裏一動都不動。它現在真正這一本論的真正的善巧,是不但是告訴你佛法要學的,現在告訴你最高的目標是這個;眼前你下手走的,就是這一步,你能夠這樣走的,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後的時候還是走那一步,你就成功了嗎?所以最後一句話,【「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現在馬上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很多,可是這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誰?金洲大師。妙咧!這個金洲大師真正論持的實相見,卻是弟子比老師強,所以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是究竟的,他的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不如這個學生,但是這個學生,因為大乘道的總體跟次第及菩提心,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這個後面才講,暫時不在這裏詳論,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概念從那裏來?從金洲大師那裏得到了,所以他把金洲大師看成所有的老師當中最殊勝的,馬上這個地方舉出大師告訴我們說這個最圓滿的師承從這裏來的,這個師承當中這個典型的例子,那個老師不如弟子,但是這個弟子把他看成尊重當中無比的,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假定說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上不去的話,那麼修學佛法就呀戲論,自己害了自己,所以這一點聽完了好好的自己多看、多聽、多思惟,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我們談到這個親近善知識,那麼這個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親近呢?那麼親近善知識意樂方面,換句話說心裏上的應該有一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準備以及行為上頭。那麼關於意樂方面分三部分,這個第一部分已經講了,第二部分開了一個頭,現在繼說下去。看文。【「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下至怎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是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四句偈的這個人就算他自己做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驗証的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這個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裏上一定會感覺得到,這個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這有什麼稀奇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裏邊問題就在這裏,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到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都是要靠佛法,那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的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事情法爾如是,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去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自己就去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說,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道理很簡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不曉得錯到那裏去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你責備他那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道理很簡單,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的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你這麼馬馬虎虎求不可以,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他說要你身上面點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一個洞,把油刺在肉裏面,然後燈芯插在裏邊點燈。要我們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要命,就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蠻好了,實際上呢,點燃那個香已經把那個香燒熟了對嗎?那個生的香點了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了一個洞把油灌在裏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的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裏,這樣他自己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了。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典型的例子,前面的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裏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還是走相反的路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那麼下面引經上面証明。【「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經上面說,假定你正確的了解、如理的聽聞,了解了依止善知識的真正的好處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呀?不善損減,壞的事情慢慢慢慢的減少,這個壞的事情是指我們無明煩惱,或者是說「惑」,就是說對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見減少以及我們的惡業、染業減少,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得,不是說親近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報,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說有吃、有喝、有樂、有玩,不是的,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的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得到圓滿的果報。整個來說,是這一點不善損減,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那個親教師,親教師我們通常說和尚,和尚這個是真正的他能夠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這個得戒和尚,一個廟裏的住持稱他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這叫親教師,不管這個親教師是或者多聞,他了解的非常廣博,或者了解的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認識很深或者是沒有乃至於,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大師,佛,這地方的大師是佛。就像我們對佛怎麼樣的一心的信賴他,然後恭敬他,一心的好樂,一心的,沒有任何一點點雜染的愛樂恭敬。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同時對軌範師也一樣的承事恭敬。軌範師就是我們阿闍黎,這個阿闍黎通常一般說起來有五種,比如說我們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九卷A面  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沙彌剃度的時候要兩個,如法的是要兩個,然後受戒,受戒的時候是羯磨、教授;所以一個是受戒的,一個是教授,還有呢?受經的阿闍黎。古代它要傳經很慎重;還有一個依止阿闍黎,一般說有五種,真正出家,在自己沒有正式認識通達之前的話一定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不管這親教師也好;阿闍黎也好,我們就把他當著佛一樣,這樣的來恭敬承事他,你能夠對自己的親教師以及依止的阿闍黎這樣的話;那麼不管這個阿闍黎的情況如何,你卻是在增長法身慧命;而這個世間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它所有的好事當中,孝第一;平常我們流通的最廣的,像什麼感應篇,什麼陰騭文啦,這我們中國千百年來很盛行的這種,找了很多這種印證典型的故事,說某某地方一個孝子,得到天的保佑等等,實際上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間最好的回報,現在我們要增長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從哪來的?師長。所以這個師長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對世間的父母,這養你的生身,這是一世,你對他的傷害以及對他恭敬報恩,就產生這麼大的善惡的效果,現在這個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對他做任何一點善惡所產生的這個善惡之果報,不得了的嚴重!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這個老師多差,我們就會當佛這麼看待,所以我們不能做的;還是我們自己愚癡,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點的話,是不管他怎麼了不起,乃至於起不了,一點都不行,我還是對他無限的恭敬,你能夠這樣的恭敬的話,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這個道理前面一再說明,所以我們為什麼平常的時候要多思惟觀察,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斷的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反過來你心裡面不在這樣想,你就想在煩惱上面轉,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還不是比他強,你真的這樣想的話,那一碰到那個事情,你一定隨順這個惡法而去;結果我們披了這件衣服,而行持是這樣的話,只有一條路─墮落!所以我現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們這種眼光看人,因為我以前一直犯了這個毛病,總覺得走遍天下,沒有一個人當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說正眼看他一眼。現在想想看看自己,完全錯、完全錯,是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一直現在為了這個事情痛悔!這個習慣好難改!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說明,我們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結果還是我自己好,因為你好了,你回過頭來還要還人家,那個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把這兩件事情徹底圓滿做成功的時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受過法恩的人,乃至於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的師長,這個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訴我;還有這樣的好處。【「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煩惱未除要除掉它,那除掉了以後;我們得到了叫斷德;資糧未聚我們要想集聚,那個就是,換句話說智德跟恩德,現在呢?妙極了!你能夠承事恭敬你的師長的話,以這個因緣,這個菩提資糧,不圓滿的是悉能圓滿,這個本論的這個文字,它很多地方一點都不含糊,所以圓滿的話,不是說你得到一點點,從這個上面乃至於可以得到圓滿的資糧。這個不是本論,本論引那個經,換句話說這個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的,在密教裡邊這一點說的很清楚,在顯教裡邊大家不大強調這一點,實際上這一本經是我們顯教的大乘經,是我們三藏寶雲經;你們去看,那麼密教裡邊它說即生成佛;這個即生成佛,平常的時候跟我們的禪宗當中見性成佛不一樣;見性成佛是見到佛性,那個是見道的情況,見道就是當你初地見道的時候,那個佛性跟佛圓滿的時侯,佛性徹底相同;無二無別,質完全一樣是量是有差別的,而密教裡所謂即生成佛的話,這個就高了,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自他都圓滿,實際上他密教裡所成的佛是自圓滿。譬如說:法華上面;說釋迦世尊無量劫不曉得多少以前,就已經成了佛了,那個時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圓滿,換句話他自己的二障己經斷盡掉了。可是渡人很多功德,的的確那個時候不一定是為圓滿,從此以後他一直不斷的在生死當中,佛永不涅槃,永遠度生死,當那些人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又示現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後再來,又示現再成佛。那麼這個密教裡邊它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就是從這個承事善知識他們,這個經上面就很明白的給我們說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這一段公案,它就說明這一個,這一種情況在密教裡邊說得比較詳細。有這麼大的好處!這個好處之大不得了,要我自己去做的話,不曉得多辛苦!要捨多少頭目腦隨等等,當然這個不是那麼簡單,就是我們聽見三兩句話以為內涵就在這裡了,你真正把本論完全學完了,進一步如果自己覺得力量夠,那個時候再向上談到密,那個時候才真正圓滿了解這幾句話,不過眼前我們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依止個善知識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寶雲經以外,華嚴經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經典上面都有這種類似的說明,可是因為平常我們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所以這裡特別說,然後煩惱呢?沒有斷除的悉能斷除,能夠完完全全的斷除,這個好處之好是不得了的好!所以【「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上面這一個你能夠了解以後,那好,我們歡喜的不得了,當你心裡歡善的不得了,你情不自禁的踴躍,手舞足蹈是這樣!情不自禁的無比的歡喜、真實的歡喜。我們現在所以不得歡喜的話,就是內心當中都是煩惱,跟法不相應,因為跟煩惱相應,所以一點的本來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壞事,害了!所以我們都隨順不善之法,他現在了解這個以後,隨順這個善法,不善法是不隨順,現在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隨順不善法,我們都是隨順那個不善法,而這個不善法就實說來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還覺得很對,這個傢伙莫明奇妙,我憑什麼要恭敬他?阿彌陀佛!我要學佛,不恭敬他恭敬誰啊?人人都要恭敬,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說到這裡這地方也順便提一下,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他就有這樣的好處,他不是說強迫你,讓你做一個很難做到的一個理論,這個很艱深的一個事情要你去做;不是的,他把要你做的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訴你,說你這樣做你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又有什麼壞處,當你道理即了解了,又了解這樣做了以後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處以後,自然而然叫你做起來就輕鬆容易的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呢?他層次又很分明,不是一口氣叫你做最難的,叫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後,你等於體會到一點都沒有錯,原來千真萬確!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確的,現在得到了這個正知見,原來有這樣的好處,你是越做是越歡喜,那時候心裡產生一個什麼現象?自然而然對你以前錯誤的這個見解,或者不認識的狀態改善了,那時候你就覺得真顛倒啊!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樣對、那樣對,那時原來是我的見惑、思惑在無明當中。第一個你對自己的信賴可以慢慢的淨除、減少,而這個我是生死的根本。平常時無緣無故叫它拿,是絕對拿不掉的,可是現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時候去拿時,它逼著你是痛苦的,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話,你很辛苦當中,但是你覺得這個裡邊有甜頭,是越吃越甜。在這種狀態障礙漸漸減少,然後你的能力是漸漸增高,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覺當中,你跟佛法就相應了。所以如果得不到這個,什麼現象呢?平常我們總是說一個很高的理論,講起來大家都知道的,「佛」,什麼叫佛?自利利他!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二句話說完了。等到做的時候,總是;阿彌陀佛!我是凡夫,叫我怎麼做得到呀?一點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樣;推得遠遠的,所以儘管你講的頭頭是道,始終在原地踏步一動不動;原地踏步還算是好的,他還是肯去踏;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念佛,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我怎麼、怎麼,打坐可以打一個不倒單,煩惱是一點都沒有動。現在這裡不是,還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你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許你並沒有不倒單,乃至於佛都沒有拜一拜,但是你心裡面清楚明白了,到那個時候你發自至誠恭敬對這個佛的無比的敬仰、無比的讚嘆,如果你看見佛像,你跑的去啊那個一拜,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大,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曉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裡就歡喜,然後你住在這個僧團當中,你處處地方感覺得僧團之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在給你機會,淨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功德,從那裡開始?就這個地方─正知見。所以目前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摸到這個東西。下面繼續看。又引經【「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頌;讀頌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那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集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他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一個偈子當中,他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集聚菩提資糧。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起了棒把你大呵一聲,一棒打下來,你開了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皆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的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頭,你心裡害怕的要命,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的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平常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那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嘆!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譬如說跟我們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二段話或者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曲曲的,而這個諂的真正,表面上面做的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心底正知的覺,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裡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法還不相應,還不足於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非法的就恭敬,現在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去毀謗﹔如法的去損壞我們的師長,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不理想,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可是我們很幸運!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聽的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這個道理聽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你可以一步一步的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是在這一點上面我感到無比的慶幸,然後努力去走。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的增長。第二段當中說修信。【「第三隨念恩者。」】  第三個呢?隨念恩,它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的恩,他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呢?就說某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會對他一心的無比的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原來這樣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好處。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這樣;自己的父母,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的一百二十萬分的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的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此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
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恩、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那個師長比供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當然還是有好處的,不會比佛來得大,如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引證它。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九卷B面  按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印證它。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那這個回報不得了的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的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的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這是一定應該這樣。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那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講經,他也跑到去聽,為什麼?他就嚐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那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顥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的聽,聽完了好好的思維,思維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歡喜啊!會這樣。所以它下面說,【「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的,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的憶念,不同的呢,【「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出處。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的、慢慢的,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吧裡念;心裡面專意的憶念你所念的這個;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的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是;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何至於說我們唸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續繼下去:【「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的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訢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的,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的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覺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做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做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美不可言。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唸,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的深,一層一層的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在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的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的體驗,怎麼樣的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的,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的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合,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的唸、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的去念佛,同樣的參禪,同樣的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的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普通的那個「踫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這裡的心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滑油加進去的話,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的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現在我們休息幾分鐘。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裡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的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謹。我們看,【「『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知道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作些什麼呢?就是你努力的,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作;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的,希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的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的一點不錯的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就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的。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份,給善知識跑的去,侍候他一點點,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什麼?善知識希望的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就對了。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的至誠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份:第一個,財物通通供養善知識,這個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的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自然而然會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好,高興的去做,也做得會很好。【「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親身,最後如教奉行。【「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善知識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喜。所以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財物貢獻。【「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的,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這樣;拿什麼,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已的,妻兒子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這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通通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們,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好處。在這裡大家會問:對啊,沒有錯,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的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現在剃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能找得到嗎?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那個時候,剛剛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唸大學都不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唸小學都不容易;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二十卷A面  都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到這種人怎麼說呀?但是他看見的事實,他留學的眼睛高的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理土氣的樣子,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裏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妙了!慢慢慢的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你就覺得,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不是嗎?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激他呢?同樣的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本來你那個慢心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得心裡邊都是那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那裡人家就把你害怕,越學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道理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混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混身都是毛病,看看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地獄裡去了。不可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時候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一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把你撞的要死,然後你慢慢的大了以後,跑了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來弄弄,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刀槍放下去的話,誰一砍到他誰就一定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自己說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還自己覺得懂了,這大的毛病就在這裡。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那個資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碰到處處地方,都是障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所以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那不犯。【「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有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意思一樣的。【「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但是你心裡要跟這個地方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該如此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的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的說,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說:「師父所以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那老和尚說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麼?下面【「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儘量的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  他真正作意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裡上是這個,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的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真正的大成就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他了,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你不供養他也不行!密勒日巴尊者傳裡面有這麼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都換成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馬牛羊一樣統統去了,最後一個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的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羊,角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就不要去供養。其他的就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實,我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好好,這樣。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的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奔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已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終於供養給老師,老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的,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是這樣,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統統賣掉了,換成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諾那巴尊者,那個諾那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諾那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問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食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全的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的樣子,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那麼第二呢?第二是什麼?是【「身語的承事。」】  怎麼去侍候他。【「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前者是身,幫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於他的身不舒服,樣樣去做。「語」呢?如實讚師功德,這個讚也不是隨便的妄誇,說我的老師就是佛,這個不必要,我老師的功德是不得了,這樣。但是你要讚老師,你要懂得,沒有智慧的話,老師的功德你看不見,老師的過錯你也看不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學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這個是集聚資糧。調伏我們身心,那個時候如法修行,然後証得圓滿果位。【「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也就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下面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很重要。那麼不過這個他是特別在西藏,在我們這裡,我們有一個認識,在正法的時候,那些善知識固然是佛,這個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這種情況不大會發生。在末法的時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師十全十美的樣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別說「樣子」,為什麼?老師還是由佛菩薩來的。但是這個佛菩薩來的,佛菩薩之所以來,一定跟緣起相順的。我們平常想像當中,佛菩薩示現,好像他擺一個樣子,錯了。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這個我們要懂得的,是佛菩薩示現。但是你是一個混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是混身凡夫,比你好一點,這我們要懂的。所以那個時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就是跟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概念很重要。那麼這種情況之下,是,除了佛菩薩示現,還有呢?的的確確是比我們高明一點師長,這種人也是有的。那種人他的確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這一點。如果這個老師說一切要隨順他,萬一他跟我們說不合理的,乃至於告訴我們的違背戒的那你怎麼辦呀?因為在密教裡邊,從印度到西藏,這個老師就是佛,他說什麼,你總歸聽他。以前是的,以後不一定是。最近在佛教寶藏裡面,有一篇相當好的文章,說這個東西。如果萬一這點用的不善巧的話,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在這種狀態當中,契這樣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換一個機的話,他不一定派的上用場。像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時代的那種作風,用在現在不一定用的上。同樣的在我們中國,我們看見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的大祖師這種作風,用到我們現在這裡,我們也不一定用的上。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所以說碰見這種情況,下面告訴我們,說【「○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寶雲亦云:」】  寶雲經上面也說,【「『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的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具相」,「具相」還有「具慧」,你能辨別的出來。否則的話,你糊裡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作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前面說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的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頌當中說【「『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的婉轉的說,很婉轉的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我作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你能夠歡歡喜喜忍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倆個人一樣,跑的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想得到那個本尊親自的加持一樣。【「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受法分,佛法,這個是增長我們功德,我們親近知識,不是為了財,這個財就是指世間的。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我們所以跟他,為什麼?增長法身慧命,從這個地方開始。【「博朵瓦云:」】  下面這個祖師引一段公案。【「『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乃至從阿若憍陳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呀!佛在注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還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我們不恭敬的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要我們去侍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當然侍者穿,大師不吃的當然我吃,我一天到晚享受,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好的我來,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這是我們的榜樣!想到這裡我們自己深深慚愧,對我是實在感覺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這就對了!」所以【「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真可憐!少到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從現在開始努力上進,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的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很清楚,我們一直在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的改善這就對了。你不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的很清楚!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再努力向上就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尊重我們學習。那麼上面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親近幾時者,」】  親近的時間也有了,仍舊引博朵瓦的話,說【「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文字本身有一點不大清楚,我就簡單的說明。真正的老師跟教弟子之間,不是可以說一大堆。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大堆的話那是不大行。真正師弟之間的話的確是幾個人,然後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要自然而然的這個老師真正主要心目當中也沒別的,就在這個自己的弟子身上,那個弟子也沒別的全部精神在老師身上,時間要很長,不是說臨時跟一跟就這樣,不是的。不是我們現跑著來就聽了幾堂課就算了,或者學了三年,這個不夠,不夠的。如果說目前我們這種情況,種一點善根夠了,其實不要說佛法,世間也是如此。我們世間要想唸書,唸一點隨便得一個博士,要唸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後大學四年,畢業了以後,然後研究所至少二年,多者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二十多年。世間的一個學問要二十多年,現在修學佛法居然跑著去聽了一堂經,然後幾個錄音我聽懂了,然後關起門來修行了,那註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說我在這個佛學院已唸了三年了,那個時候是可能有一點樣子,如果想真正的這一生得到成就的話,那的的確確需要好好的跟一段時候。所以看我們歷代祖師這種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還沒有這個真實的開悟之前,跟著老師苦苦的被老師罵呀!挨打呀!什麼東西呀!一天到晚給他忙這些事情,不忙別的,就是忙什麼?早晨起來的話,洗臉水開始,現在還比較好,都是衛生設備,那個時候還要處理這個,處理什麼?大小便你樣樣都要弄的,從這個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了幾年,心裡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的,死心踏地的去侍候他,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這樣,然後呢?跑著到這地方老師看你機緣成熟了,一下過來了。過來了以後,他不是說,這一下子我大徹大悟了,然後呢?隱姓埋名,還在這個道場中好好的又弄他多少年,那時候才龍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識,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樣,所以這個樣樣都擺在這裡,可以夠每一位自己選擇自己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不一定說一定要這樣作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們今天懂了,能夠跑著去廣被宣揚這麼如理的正教,他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這是個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真實的內容是些什麼?這個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把這個公案說一下。那麼,因為這個完整的教授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若師,那麼這個前倆個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歎息的說了一句話「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二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個地方,忙到腳底,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到來聽老師講法,講完了法去修行,結果成就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二十卷B面  我遠遠不如他們倆個。這段公案,你們好好的去看。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懂得了一點點,自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的話,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跑著去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以後然後他就繼續的關起來,跑著就去閉關去了。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到最後一個參,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最好的例子。所以這一點我們心裡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棚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棚,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圓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我居然還要去住茅棚,鬧著要去住茅棚,那時候他們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居然還良心發現,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棚,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棚,你就去住嘛!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子的糟糕啊,他還是很婉轉的,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棚,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著茅棚,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棚啦!我想,不行不行,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棚,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過了一二十年以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的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跑著來天天恭恭敬敬的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在那個老師身邊。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結果他有成就,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真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這個是對善知識的,一個怎麼樣的心裡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樣的行持。再下面說道理瞭解了,他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看,【「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裏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的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對呀!你這就對了!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壞的,業障慢慢的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的很正確,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眼前就好。【「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你這樣一來的話,心裡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是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的去想,你想的越多,你越歡喜,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像,我們常常用的比喻,做生意一樣,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識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僅管可以攝持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不要這樣做,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如果善知識呢?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這樣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瞭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說,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我沒有錯呀!這個我對呀!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沒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賜過」的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的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較,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聽大家說!出了家馬上閉關,一心一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以我現在告訴你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蠻好,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嗎?真正你有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以前犯的錯誤,現在大家部份年輕都犯這個錯誤,我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他可以讓你達到更高的標準!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  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比做大總統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取勝,你就成就了嗎?【「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是什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以我們真正的供養不是說今天煮了幾個好菜跑著去,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著他的去教誡。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的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的去做,我們不要說那既然這樣,我們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這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的跑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好!這個概念分的很清楚。又下面繼續下去。【「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二個字,不容易哦!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他相違背,不違背,近一切智,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於善知識,這地方的「一切智」,不是說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當中的「一切智」,而是一切智智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能親近,否則你心裡又想,他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淨化所有一點點疑慮,這個跟煩惱相應的。不管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像金剛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對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無記當中。那是真正努力的,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歸投依靠阿彌陀佛,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二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時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的很清楚嘛!那裡不是,我們釋迦世尊,眼前,阿彌陀佛;眼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小事情,我們就想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你那個時候不尊重的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的懂得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一些同修,後面慢慢的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二堂那沒關係,如果說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他才有價值,才能夠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瞭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瞭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的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他必定能夠如法的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的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裡糊塗,那就是一種「癡」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這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得蠻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貪瞋,心沉下低的時候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唸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的進,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是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薩,就比較錯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而我們一切的行為,他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一個人跑過來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跑著去真高興這樣,否則你感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形相分的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們會清楚明白的曉得我現在造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