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55:21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日常法師讲授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一)
                日常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卷A面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這個的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的、扼要的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他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的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所以現在我們用簡單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些什麼呢?簡單的說一下。
  菩提,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做覺,大家曉得覺悟;覺悟些什麼?平常我們說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解釋,拿我們最現實的也最具體的說明,我們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昨天說過了,簡單的說這樣。更深一層的、或者是仔細一點講的話,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樂得到。當你把痛苦徹底解除的時候,得到的快樂是圓滿的,不會有毛病的;那麼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們這麼努力去做,為什麼得不到呢?原因是說,我們雖然認真去做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你雖然辛苦忙了半天,卻不一定有好結果。比如說我們生了病,要去找醫生,你去找醫生,假定你對這個醫生有沒有本事,這個藥對不對,你都不知道,隨便找一個蒙古大夫,隨便弄一點藥吃吃的話,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於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樣的世間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們雖然要求這個好的目的,但是因為並不了解怎麼去做。
  那麼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徹底完全覺悟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叫做覺,覺悟什麼呢?任何一件事情對錯,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那麼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結果的話,不但聽到那個道理就算了,還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這個方法走上去的步驟,叫做「道」,這麼簡單。
  那麼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這個路,一定有它的次第。比如說,我們爬樓梯,一定是下面一級一級上來,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這個,不要小看它,實際上那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樣東西。平常我們說:質、量;質是講這個東西對不對,量是講這個夠不夠。我現在說前面這杯水,我要喝水,那麼,不僅僅是水對不對,當然不但對不對,還髒不髒,這個是它的質,純淨與否。單單這個質夠不夠?不夠,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決你的渴,還要什麼?量。所以,質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這個對不對?還要一樣東西--次第。小事情,我們往往不大注意忽視掉了,實際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說,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燒飯,我們大家曉得要米,要水,然後要火,把幾樣東西要洗;這個我們不能說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塊兒來,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個米拿來先洗乾淨了,加了水,放下去燒。你不能說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燒完了以後再洗,那個沒有用。燒焦了,你怎麼可以?就算不燒焦,燒出來,髒的怎麼可以?譬如說燒菜,那是米的話已經弄乾淨了,燒菜的話你不能說菜從田裡拔出來,我燒完了再洗,這裡邊都是泥巴,然後呢,乃至於有農藥,你吃下去,本來給你營養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現在我們說,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應該走這樣的路,這個路過程當中還有必然的這個次第。
  那麼下面講「廣」,「廣」是詳細的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好像聽了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一種呢?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這裡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呢?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這地方都要說明改善的。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縐縐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裏面去,哪一個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裡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還有一種呢?有一種在這裡聽得滿歡喜,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他,說:「你看,那些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他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的深入,我們才能夠懂得。這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裏唸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一下。說廣論的「論」最後一個,平常我們就說詳細的來討論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題目上面,我們可以曉得,說我們現在學這個東西,就是怎麼樣從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圓滿成佛的這條路。而這條路的過程當中,不管就他內容的正確與否來說,就他應該完成的數量來說,以及走上去的次第來說,他都有一個完整詳細的說明。我們從這個上面,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你照著一步一步實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高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本論的我們要學的,那麼這個作者是宗喀巴大師。
  這個地方,請翻開書本前面有一個彩色的照片,這張照片非常莊嚴。那麼我簡單的把宗喀巴大師的歷史,介紹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寧附近的人,西寧就是青海省的省會。他生在元朝--元順帝,順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順帝二十五年,相當於西曆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從小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後到十六歲,就進西藏。因為青海一帶,在我們中國靠那個角,包括青海,然後西康,然後四川的一部份,都是藏族的區域,他們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屬於佛教當中的密教一支。在這一個藏語的佛法系統當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薩。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十六歲的時候,也受了他師長的影響,進拉薩去求學,以後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個復興。
  在這裡,我也不妨把這個藏傳一系的佛法簡單的介紹一下。因為在我們國內平常是少傳聞,所以我簡單的說明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時候,是松贊岡波王,那個人,相當於我們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那麼那個松贊岡波王就是隋、唐那個時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當中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也碰見我們所謂唐初,那是中國最盛的時候,唐太宗,所以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段佳話: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給那個松贊岡波王。那個時候進去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進去;那個松贊岡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夫人。同樣的,那時候尼泊爾也是佛教的國家,所以從這兩個地方傳進去了大量的佛法。這個松贊岡波王不但振興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個松贊岡波王時候建立起來的,他特別派一個大臣,到別的地方去,然後學好了帶回來,最後呢?學的是印度,把印度那個母語,經過了他自已的認識以後,適應西藏,造了那個藏文。所以這個藏文雖然跟梵文是不一樣,但是脫胎於梵文。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它翻譯過去,有種種的方便。譬如說,拿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你說英文翻譯成中文,跟英文翻成功德文、法文不太一樣,他們西方語言轉變較容易,因為他們語言相似,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順便一提。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個時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後經過了三傳,他傳到了第三傳,一個皇帝叫赤松德貞,這個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興佛法,從印度請了一位大成就者--靜命大論師,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真實有三寶,所謂僧伽等等,從那位大師開始的。不過當時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種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時候稱它為黑苯教,那個勢力很強,民間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間反對勢力很強,而且黑苯教的那個鬼神,還是很有力量的。其實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你看什麼十八王公,或者什麼,那種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裡邊,他們還有他們的咒術,各式各樣的這種怪招;所以這個佛法剛進去的時候遭到了種種魔難。這個靜命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說:「像這種魔難,我沒有力量克服它,現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士,如果請到他的話,那一定沒有問題。」這個藏王就努力去請。這也是因緣成熟,那個時候那位大師也正好從印度向東方走,那麼正好到尼泊爾,於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請進去了。請進去了以後,這個蓮花生大士是顯密圓融的成就者,他有種種的殊勝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樣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不過因為剛開始,初初建立,雖然剛開始建立了,等到蓮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個基礎沒有穩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來了。再加上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就發生了一個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個赤松德貞又傳了幾代以後,我一下子記不住幾代,有一個皇帝叫朗達瑪,他反對佛法,所以皇家聽了那個黑苯教的影響,整個把佛法摧毀。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的唐朝唐武宗,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說三武一宗之難,那幾個皇帝都是反對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廟拆掉,叫和尚還俗。那個時候朗達瑪也是這個樣,所以把它徹底的摧毀掉。摧毀掉了以後,那簡直是一蹶不振。在我們中國來說佛法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個三武雖然摧了以後,還可以恢復一點,西藏簡直是恢復以後,就不成樣子。就這樣的,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候,那個教法是非常的亂。平常的時候,大家都是憑個人的想像,這個凌亂的情況我們可以想見。那時候到朗達瑪再傳的下面另外有一個藏王,朗達瑪下面那個西藏的政治,這個政治方面發生過一個政變,那我們不去談它。所以那個皇室也就分了幾支,其中有一支靠西邊的一個國王信佛,那麼一方面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這種擁護輝煌,所以他心裡面非常痛心,他就發心再去求法。結果他們祖孫兩代聚全國的精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候,到印度去請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當年的一個最高成就者,關於阿底峽尊者的內容,我們講到本論的傳承、師承的時候,它有一個說明,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把佛法振興起來;從阿底峽尊者振興以後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這個之前叫舊教,如我們現在聽見我們這裏國內也有,藏密,屬於寧瑪,是叫舊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黃教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後,經過革新以後的新興的這種;當然佛法的中心沒變,不過它的作法是比較改善了。經過了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努力以後,它就復興,復興了以後,但是畢竟前面那個基礎並不穩固,所以阿底峽尊者復興了以後,慢慢慢慢的,過了一些時候,又開始有點衰退現象,後來經過宗喀巴大師又起來。宗喀巴大師距離阿底峽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峽尊者相當於我們宋朝初年,那麼這個宗喀巴大師是元朝末年。經過了宗喀巴大師這樣的一次徹底的改革以後,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師改革以前,已經是很衰,一下達到那個頂峰,而且能夠維持這個局面。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現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雖然向下,但是它還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內容在;這一點是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的。那麼幸好民國初年有幾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虛大師,這個人真是個大菩薩,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個口號:「八宗並弘」。這個我們換成現代最簡單的話我要來說一下。平常我們個人修,譬如說他學禪、他學淨;對我們個人來說是沒有錯,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們個人修也必須要走個人特別的路子,一定是一門深入,但是對整個佛法的弘傳來說的話,這個不夠,一定要各方面的圓滿配合。個譬如說我們現在來造一個房子,或造一個寺院,假定說,我今天在這地方要講修行,你說我造個小茅蓬,反正是一間,那麼拜佛也在這裡,吃飯也在這裡,睡覺也在這裡,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說,你要把那個三寶的形相撐持起來的一間大廟,這個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樣的配合,那麼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像虛大師這種菩薩再來人,他有這樣的願心,結果他門下的弟子,除了我們本來有的臺、賢、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謂禪、淨等等,關於密教部分,在我們中國內地,已經失傳很久,以前有偏於宮廷方面,元、明以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後來虛大師就為了學這個,派了幾個弟子,一部分向東去學東密,當年的時候是大勇法師什麼的,還有呢,後來大勇法師也到西藏去,那麼另外呢,就是現在本論的作者--法尊法師。實際上真正到西藏去學藏密的還是有一堆人,這個裡邊,結果對目前介紹這個藏密過來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功臣,就是--尊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卷B面  那麼,這個是順便說一下。剛剛說到宗喀巴大師,把那個完整的教法提起來了,現在呢?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雖然它現在已經向下了,但是的的確確把我們中國古有的東西以及現在這個配合起來,我的感覺,不管我們自修也好,對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無量。關於這個宗喀巴大師,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簡單的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礎上面--教理。所以他頭上多少年廣學各家各派的東西。他只有二十剛出頭一點,進到西藏,沒有幾年就全藏聞名。換句話說,他這個教理的通達,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以他這樣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到處去參訪當時的善知識,沒有一個善知識不參訪的。然後跟他們廣學,那些善知識所通達的東西。而學的內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後自己有圓滿徹底的認識。
  說到他這個人的聰明,我講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就是發生在他身上。他那時候剛進西藏沒多久,有一次生了病,去看醫生。當地都是最好的醫生給他看,看完了以後,把完了脈就用藥,這用藥大家要討論一下他的病情什麼等等,結果呀,有意思,這個病人,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他也在這個裡邊參加他的意見,覺得這個脈相是怎麼樣,應該下什麼樣的藥等等,結果所有代他看病的醫生,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非常驚訝地說:「這個年輕人,了不起!不是我在這裡給他看病,而是我遇見了一個最好的醫學教授,上了一課,平常我不懂的東西,被這個病人一講都懂了。」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想像。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要想一想呢?就是說,我們經常拿我們的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一下,那麼才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要講的特質、內容,所以我們現在不妨想,我們現在看病,跑到醫院裡去,那個醫生不要說不講,就是跟你細細地講,再詳細講,講了半天,你會不會有什麼印象啊?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醫學這個東西非常複雜。我們現在的這個病,他譬如說要看你的胸部,這用x光照,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然後實驗報告,說你這個紅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沒有哦,就把那地方,脈這麼一把,要我們自己就把那個脈,根本不曉得他到底是什麼一個,只覺得撲通撲通跳幾下。就這麼這樣一個年輕人,他就是能夠了解這個,而把當時的名醫,都這樣說服,這是實在絕頂聰明,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了解,這樣的聰明人。然後廣學從小乘開始到性、相各宗各派,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為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的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的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裏來,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是一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你們會講,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子,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我有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可是不幸的是,我們所以來,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根本問題--我自己不認識我是誰?所以叫做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今天我們看了一本書,佛告訴我們這樣,啊!懂了!我真的懂了嗎?沒有!然後我們是懂了一些什麼,就是懂了我們對這一個文字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給我們看的,這個內容很重要。我現在隨便來講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們常常說這個佛法裡面講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點都沒錯,你只要能夠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對!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你真的看破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你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的檢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我們文字說懂了,但是我們懂的這個文字,就是我們以前在世間上面所認識的這個意義,於是你認識的是這一點,真正派上用場的,也是這一點,你所看破的,世間的一個標準是看破了一點,所以比起沒有聽見這兩個字,或者沒有經過這兩個字提醒的時候,稍微好一點,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當然,看,也沒有看見,你放得下嗎?根本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們偏偏自己說:懂了!懂了!在這一種狀態當中,於是我們自己覺得學到了,所以這個學到的真正說起來不是佛法,想想看,對不對?我以後經常會運用這個例子,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強調。假定說在這個地方,大家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深入,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還是我們平常因為有這個概念,所以往往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深入。在這種情況之下,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我覺得對,你這個「對」,是什麼?就是世間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現在你懂得了文字相,這個文字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說,由深刻一層的認識,這個是沒有錯,所以可以說你是一個知識份子,但是學佛差得十萬八千里,門都沒摸到,種下一個因,第一點。然後呢,你的感受,對不起,那瞭解都不瞭解,我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世間的來說人家問文人,文人的習性是什麼?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是一無是處,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婦一樣,那我們現在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大家喊這個民主,大家喊這個喊那個,看別人的時候,喊得清清楚楚,輪到他身上的時候,做起來是一樣的莫名其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想想看。所以這個地方提示了我們什麼?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的,好好的廣學!不必說我們現在想要樣樣都學,就是簡單地學念佛吧!參禪吧!說實在的,還是不夠,這個以後再說。
  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我順便也提佛經上面的一個公案來說明一下。這個法華經,我想我們大家都瞭解的,佛出世了以後說了很多經典,在這經典當中,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兩部經典,通常說圓教經典,換句話說,最圓滿的,一部是最初說的華嚴,一部是最後說的法華。這法華很有意思,它最後告訴所有的弟子,你們每一個人到最後都成佛。先開始說那些小乘的阿羅漢們,平常已經證了羅漢果了,他以為就到此為止,佛告訴他,不!這是方便法門,最後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記。最後呢,乃至於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的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乃至於小孩子玩,拿了這個泥沙造一個塔,塔就是寺廟了,就是這個樣,都會成佛。當然這個成佛的時間很遙遠,不過這裡我現在要提示給大家的,是說他授記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後你要成佛的,你還要供養兩百萬恒河沙多少諸佛,多少時間以後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們看那經論上面,已經無量劫來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這樣的因緣,這一世證了羅漢果了,到最後成佛還要轉了個大圈子,這個是圓教經典。可是另外一部圓教經典有意思呢!華嚴,這善財童子,他是十信滿心,結果他最後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時間上面是一生取辦,說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兩個之間,雖然同樣成佛,這個時間,那完全無法想像,那是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都無法形容。假定說這個成佛這麼差別當中,我說沒有關係,反正你到那時候,昇了天上人間,舒舒服服,到那時候,突然之間,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還是願意等一下,因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時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實際上,這個無量阿僧祇劫在這裡面,大部份時間是在受苦,受無量無邊的苦,那羅漢將來走到佛還要苦,凡夫的話那更不談,大部份時間都在三惡道當中輪轉,痛苦得不得了,這第一個事情。第二個事情呢?轉了大半天你最後成佛,不是到那時候說那個佛,自然地掉在你頭上,你還是要經過這樣的努力,一點都不能少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果,你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真正成佛,要做兩件事情。那兩件,一個要所知障徹底地淨除,煩惱障徹底淨除,兩樣東西,那個東西你沒有淨除之前,不行!換句話說,那個債在那裡,你沒有還清之前,就是負債的,還清了,什麼時候還清了,就對的。還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麼多,什麼時候做圓滿,什麼時候就是對的。這樣結果呢,前者走這麼長的路,完了以後,同樣還要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去完成,後者一下就達到,他也達到了。這兩個比較,對我們有極重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記住!為什麼?我想如果說我們自己肯努力在這個方面追述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定願意走善財童子這一條路。這個太冤枉了,走這麼長時間太冤枉,因為這個吃了冤枉苦頭,對不對?這個概念在那裡呢?看下面,這個就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真正的要學本論的話,我之所以把課排得比較少的原因,你們要肯學,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樣的經論,自己證明。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啊,無量劫以來,就把那圓滿的教法告訴你,告訴你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聽不進我的話,總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結果就因為這樣,你以為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所以它中間說了一個什麼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還有印象吧?這個化城喻品,我現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來說明,最重要的意義。就像說,我們現在要去到某一個地方求寶一樣,這一條路是蠻長遠的,大家一直跟著那個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們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個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曉得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這個地方,現一個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覺得好歡喜,結果進了城,喝了一點水,吃飽了覺得很高興,佛陀就說大家精神振作了,啊!還沒有到,下面還有路!那個時候,他就跑起來,那就對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唸過法華,曉得這個公案,沒有唸過好好的去看一看。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這條是遠路。就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樣的感覺,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的去瞭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的省事。在這個地方,我來說一個比喻,說明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來造房子吧,這麼說,我們覺得要造個房子,夏天太熱,受不了,冬天太冷,颱風的時候,造個房子。急急忙忙造一個房子,簡單一點,只要可以住得進來,只要弄個鐵皮釘一釘,是什麼都不要。到了那個時候發現,不是的,這個房子不夠呀!你要真正的要想達到圓滿,不是這樣。那麼,這個比喻是什麼?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很苦惱,那麼我們趕快要找一個安樂的地方,躲起來。結果我們發現,真正徹底圓滿地躲掉這個痛苦,得到這個安樂的地方要佛,像造個房子,要造一個摩天大廈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要重新改建。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子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現在這個一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到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它不是,這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情。我想我們眼前這種感受很多,我們跑到馬路上,那是剛造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這個還沒弄好,過兩天又挖一個,原來那個東西沒弄好,我們總覺得不方便,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我們一開頭時候,先把那個基礎穩固,說我們要造一個摩天大廈,雖然現在沒有這個力量,但是沒有關係,一步一步來,我一定要從那個基礎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一開始有這個規劃的時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礎造得非常穩固,到了那個時候,一層樓一層樓,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廈。當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說非常辛苦,當你造了一步的時候,你可以說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樓,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樓,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樓,你這樣的層層上去,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整個的金碧輝煌,那個大小都起來了,這個裡邊的差別,差得天差地遠。剛才那個比喻,雖然好像是很可笑,實際上,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地方示現給我們看,他們很多當年印度的大德,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目前,我在這地方特別要說明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這樣。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對這個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這個地方並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學宗喀巴大師這樣,他是一個密的,我們也是要密的,不!這個意思是說,你對整個的教法有了圓滿的認識,把你的目標確定好了以後,那時候你進一步選你現在相應,應該走的路,比如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走的淨土,那時候,你才是走的淨土,一門深入。那麼你會說,同樣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是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一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說,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要無上乘,說我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西很快,這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那一個宗派或者那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瞭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的念,參禪照樣的參。所以這個後面,它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這裡。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乃至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怎麼會呢?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呢,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愈弄愈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的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同樣的,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的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每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現在教法上面,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下,他曾經同一天講法講二十一部論,換句話說,我們在平常講法,一座一座?他講二十一座?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二卷A面  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菩提道次第廣論,昨天說到那個宗喀巴大師,他一天能夠講二十一座,最多的時候講二十九部大論,一個法會當中。他曾經有一次在一個法會上面,他這麼說:他說現在末法,我們不管大家都條件差,他想起世尊正法時候的盛況。他就說:在他們那個時代,就是指西藏曾經有過一個很輝煌的法會,在同一個法會裡邊,有一位大善知識,能夠講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這樣講經的法會講十一座,每座講一部論,每一部論他有一個主要的一個內容,然後要旁徵博引全部的經論,這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們平常講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講十一部;所以很多弟子就都讚嘆,所以勸請,請那個大師─宗喀巴大師;他就說假定我稍為用功一點的,也許可能做得到,所以很多弟子們,周圍很多的善知識都來勸請;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的勸請;那麼大師就說好那我試試看,所以他就事先馬上閉關,一心一意的準備。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了,本來大師已經是當地出了名的,所以有許多人聽見這個消息,大家就來請求,說要參加這個法會,這樣殊勝難得末法的時候,希望稍微減緩幾天,大家要趕來聽,所以大師剛開始的時候稍稍講,經過了又緩了幾天以後,結果一天同時開講十五部大論,實際上講完了十七部大論,大家是讚嘆不巳,以後曾經最高的時候講二十一部大論,我們單單聽見這個數字,只是讚嘆讚嘆,如果我們將來真的有機會,能夠參加這種大善知識的修行道場,那時候才了解殊勝不可思議;他不但如此,於他自己本身的修行還一點都並沒有差脫,就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大師本身的成就;關於這一點,我鼓勵你們看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應化因緣集,佛教書局有,同樣的我們手上已經發的阿底峽尊者傳,他不僅僅是他的傳記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有很大的啟示,那個就是本論的作者,而大師本身的成就之高,我這裡不進一步解釋,那個是造者。那麼下面就是翻譯的法尊法師,他是民國以後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師,他是走了沒有幾年,大概在四、五年吧,我想這是非常簡單的說明。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的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其次正分,最後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這個最前面的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勸,一再的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現在看文。【「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我們中文的意思。【「敬禮尊重妙音」】  敬禮就是我們說歸依,一心恭敬的禮拜,實際上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的,由於意業而行之於身口的這樣。這個尊重呢,這個原來的印度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以這個上師,我們平常說上師是密教裡專門的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在這地方,妙音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那麼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啊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他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庇,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也就是我們的宗旨,我們的宗旨,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的淨除我們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這個是歸敬的意思。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第一個是說明這個論,造論,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的,能夠所謂深別名相,了解了以後,然後呢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可以看他的特質而來這個歸敬,第一個。下面就是三寶順著次序來,第一個,【「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實際上他這樣的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後,然後你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這樣所以在這裡對於這個造者,造論的來說,他為了祈求加庇,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所以他這個頭上面有這樣的圓滿的皈依。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的話,一方面我們了解這個造論者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們學的人得到的內容,所以假定說我們能夠了解了這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的話,你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所以這一部分真實的內容,留待後頭講,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我們釋迦世尊的身跟我們的身有一個不一樣,這是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他的,否則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說我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皈依他?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麼佛陀不是,為什麼他不是而我是呢?我是無始以來造了種種的染污之業,佛陀卻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己經達到圓滿的程度,所以以這一種善法,善法是通於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現在他是無漏的,所以說妙善,以這樣的業,善淨之業,所感得的圓滿的這個身體,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要皈敬的,我們皈敬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好處,最後們也可以達到佛這個程度,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在一開始的時候,在開頭第一步就提出來,我為什麼要學這個論,不是在這裡了解一點意思,只是使得我們口頭談話的時候覺得好像有什麼好講的,不是,讓我們有這個認識,了解照著去做,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的佛陀的這個身體,所以他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樣。那麼同樣的,我們開起口來,是,大家不是戲論嘛就是爭論,高興的時候就是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就是爭論,實在沒有太多意思,佛陀呢他能夠成就,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這無邊是包含了一切眾生,眾生什麼?希願,他們這個願望,最難能可貴、稀罕的,他們的願望之處,這個就是佛陀的話。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這個普通世間的快樂,有漏的,有漏的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只有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我們絕對不是得到眼前一點點小小的利益這樣。而我們平常開口的,不是戲論就是爭論,佛陀卻能夠滿足,不但一個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這樣,了不起啊!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圓滿的,所以這個地方把身體有這樣好的殊勝的功德,開起口來有這樣真實的內容,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他徹底如實的了解了,所以下面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他的意業是這樣的,他能夠如實的,如實在的,簡單極了,平常我們看見的都是看見事情的一部份,而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譬如說好像空氣,什麼都看不見,沒有什麼東西,現在科學家告訴這裡還有空氣在,我們就看不見了,那空氣又是什麼?我們又看不見,就算科學家也看不見,就像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樣。不要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就是眼前隨便一樣東西,譬如眼前這個茶杯,你說你看見了沒有?我不能說你看不見,但是我要告訴你,我不能說你看見,你看見了茶杯的這一面,那這一面看見了沒有?沒有,你可以轉過來,四面看見了,裡面沒有,總是我們是局限的,那麼這局限的裡面,就有種種的毛病了,所以真正能夠如實看見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圓滿無餘,譬如說小乘的聖者,他也能夠見到一部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不圓滿的,好,我們說簡單,我們所應該知道的一切的對象,他沒有一點點餘遺,而所有任何一樣東西當中,他如理如量這樣,如理如量的都能夠完全認識;因為能夠這樣完全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解決這樣,所以才能夠不但自己得到這樣,而且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這個是意業;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是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是法報化三身;這個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他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們的尊主,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那麼這個佛的圓滿的教法,留傳下來的時候,分成功兩個大系;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或者我們說一個是大悲,一個是大智;當他徹底圓滿的時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麼等到慢慢的向下的話他一定分成功,這個時候用兩個菩薩來代表,實際上就是這兩個菩薩,能夠圓滿傳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兩位?一個是彌勒菩薩代表方便,一個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個偈子。【「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說現在這個是無等師就是佛,無與相等的,是無等等師,那個佛最殊勝的法王子,這個法王子他能夠圓滿的把佛一切的事業擔子擔得起來的,而擔起來了以後他做些什麼啊?眼前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這是誰啊?這是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的慈悲,他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前面所說的遊戲,這個地方遊戲不是我們現在的沒有什麼事情,玩玩。這個不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他這個菩薩有無邊的智慧的光明,為什麼說像月亮一樣呢?這個太陽曬在身上讓人家熱得有點受不了,這個月亮光明,照在身上就給人家有個清涼之感。他不是像聲聞一樣的停止在那裡不動的,而他是有種種方便,所以遊化這個世間,所以遊於畢竟空,智慧扶持,所以儘管他有種種事業,是不受染污,這個遊戲是這個意思,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那麼再繼續下去,也是另外兩位菩薩,那個兩位菩薩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也同樣代表智慧跟方便,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一個是大智,一個大悲。【「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說那麼佛,為什麼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圓滿嗎?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人來教導呢?這地方我們有一個疑問,可能,或者你們根本提不出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們說教化不是佛最好,為什麼還要菩薩?就算菩薩嘛,十地菩薩最好,為什麼還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龍樹、無著,因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而他們下面龍樹、無著兩位菩薩是初地菩薩,為什麼一個一個要這樣的下來呢?這裡是一個問題,那麼在這裡我先簡單的說明一下。佛法本身,他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如果說我們的機如果說已經到了佛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在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華嚴,那是最圓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佛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知道他是說些什麼東西,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不妨說最起勁最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的不得了,假定說現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他聽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隨便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說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看見了什麼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不曉得知道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當代第一類的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的言論,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在因地當中,是本來沒有對這件事情是認真的修行過,為什麼不修行?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好樂心,你也不往這個裡邊去深入,我們心目當中不相應,為了說明這個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公案,反過來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假定說,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們就今天早上我們討論吃的問題,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這個東西都是妄分別是愈簡單愈好,有很多人的的確確剛開始的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意見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說,他如果說你非常簡單的,你看見的很豐富的內容,他看的覺得頭痛,不知道選那一個好,隨便有一點算了,這個時候說各人自己喜好習性所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顯出不同的次第,拿我們來說,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所以當愈到後來教化那個教法的時候,自然而然演變分化成共這麼多的次第,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華上面講,不管任何情況你接觸到了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可是的確,你進來的有你相應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路,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路。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二卷B面  這個地方的一步一步歸敬有個原因,說明本論的這個師承,他是這麼樣的下來的,這個地方說明本論不偏重於智慧,不偏重於方便,所以他歸敬當中方便智慧,同樣的歸敬,還要說明我現在這個論,是不是針對教那些大菩薩的,而是這麼一步一步的下來,你就從這歸敬上面可以看得出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曉得,對論的來源是這樣,而現在教化的對象不是大菩薩,而是一步一步的下來,我們看最後下到什麼樣的程度。第二個說龍樹,無著菩薩,他們兩個呢,怎麼樣的特徵?「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個佛下來降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但是不管那些經也好,論也好,還是非常地深、廣,廣是無所不包,深是徹見本源,這個東西是很無可思議,我們不是普通人,乃至於小乘聖者所能了解的,這個地方聖者教,這個很難思量思議的殊勝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別這個地方指大般若,為什麼?大般若是圓滿的成佛的次第,從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說的非常清楚。而這個雖然說的很圓滿,但是以我們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話我們不懂的,我們不懂的,文字會懂啊內容不懂,而且往往由於我們的偏見,我們往往執著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所以楞嚴上面說,著指為月,有一個善知識指給你看月亮,結果你看不見月亮,拿他的手指做月亮,就是沒有人深刻的說明的話內涵,我們不知道,所以殊勝的教授,要經過一些解釋,那個解釋的人,也必須具足他相應的條件,那麼這二位能夠把殊勝的教授,造種種的解釋,把裡面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來教化我們這個眾生,因為得到這個佛法的教化,然後這個世間才能轉染為淨,這個才是真的莊嚴,莊嚴本來是顏色,這樣我們房子裡面都是髒的,拿好的東西,現在世間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來莊嚴,因為他這樣,所以他「名稱遍揚於三地」,這個三地是指天上、人間或者地上跟地下,這樣,那麼這個是誰呢?就是代表彌勒菩薩一系廣行的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大士深觀的龍樹菩薩,這是表示了它的傳承,這個印度非常的重視,其實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那個師承非常的重視,不要說佛法,世間學問也是如此,可惜很遺憾的,我們現在末法了,這個師承沒有,自己看看書覺得懂了,實際上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談到這一點,我自己內心上面有一個感受,最早以前我那個時候看書曾經看過幾個公案,那個紫柏大師是明末四大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個時候人家稱他為紫柏尊者,因為他的成就,他大徹大悟了,那麼他大徹大悟了以後,他自己就好辛苦也參了個話頭,祈請,傳記上面描寫他用功的情況,以至頭面俱腫,這個頭面身體都腫起來,這樣後來就開悟了,開悟後他說了一句什麼話?假定我在大善知識如臨濟德山會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這般?那我們單單看那個傳記就好像輕輕鬆鬆的幾句,現在我這個簡單的跟你們說一下,先看頭面俱腫是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想像這頭面俱腫是怎麼一回事,不大曉得,那麼這個地方,我提一個,這也是現代的人,這個人將來你們有機會見到他的,今年還不到四十歲恐怕我忘記掉了,有一個時候他自己一個人用功,幹什麼啊?閉般舟三昧。那個事情也不知十幾年了,那時候我剛去從美國回來,回來了以後,他一見我回來,就來找我跟我談,說他也在一個佛學院唸書,我說你去唸佛學院就去唸了。他也跟我說,我實在在這個地方唸不進去,我也曉得他是個修行人,現在一般的佛學院裡面多弄課程排了一大堆,還要什麼英文還要什麼日文,他尤其是沒有興趣,後來我就說你這個既然唸了,好好的把剩下的三年唸下去,他說法師你回來幹什麼?我說我回來要閉關,我就跟他簡單的說,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後來他就回去又開始,然後做那個般舟三昧,沒有人知道他,我說這般舟三昧,不這麼容易,你不要冒冒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這樣做,告訴他這個辦法,其實我也是外行說實在的,不過因為學過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點,我就告訴他,所以他回去了以後他就寫信跟我說,我現在怎麼開始,當然這個跑,絕對不是說我訂一個功夫一口氣,晚上這樣那麼先慢慢的次第,照著那幾樣重要的東西第一個,第一個就是外緣,這個沒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二斷,那麼然後自己準備的功課,一方面準備功課把那個身心調治然後,後面開始就每天開始走,剛開始的時候試試走二小時,走總覺得很辛苦,走了以後慢慢覺得就好了,開始變成三小時變四小時,到後來慢慢的可以每天走到二十小時,就這樣。這不容易,你們沒走過,覺得二十個小時輕輕鬆鬆,你們走走看,不要叫你們走二十小時,就叫你一口氣走二小時,就受不了。我另外一個經驗也是,那就是在紐約鄉下,有二個學生,一個是外國人,我們剛去的時候他們就修行,我說你們不要急,他們急的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沒辦法了,反正你上面這個大殿很空,你就去試試看,他也是弄個功課表擺在一天,一天不知道怎麼苦熬過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說這個不行,「為什麼?」在那裡覺得上半天還可以,到下半天,坐立不安,自己說了的不出來,不出來又不行,到後來熬到晚上實在不行,所以這是包括我自己的經驗,我周圍的人,我剛才說那個人熬下去,走走……他第一次三個月並沒有什麼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後來,他就發生了什麼現象呢?發生了水腫,那個腿都腫了,要我們那稍微受點苦就受不了,他那個開始一點腫,他已經聽說過,古人的經驗,沒有這個意志克服是絕不可能,他那個手按下去的話,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個洞就不回來了,就這樣,然後呢要半天,他慢慢有這樣,這樣的厲害法,剛開始腳,到後來那個大腿,到後來到那個下半身整個都腫了,他還是咬緊牙關做下去,到了三個月沒什麼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來。第二次又來。第二次來了情況就不一樣,就這樣,他那個時候描述到後來到二十小時以上,他說他四邊中間都不靠的那個佛堂那個佛像擺在中間,走過去,他有的時候實在累了,累了跑到牆壁上這麼輕輕一靠,一靠就睡著了,一靠馬上睡著了,睡著了馬上咚跌下來,再爬起來,有的時候坐地上想不爬起來,又不可以,那撐了半天又撐了又直在那裡,又不能靠到牆,一靠到牆他馬上就睡著了,這麼嚴重法,這個意志力,意志力這種情況之下,但是他慢慢的慢慢的繼續下去的話,有意思,來了,境界來了,然後產生輕安,然後呢慢慢的消掉了,後來他那個輕安的心理的無比的清涼,實際你心理上如果沒有的話,絕對沒這個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二個條件,一個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不行的,還有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照這個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指導的話,得不到正式相應的這種境界,正式相應的境界得不到,白吃苦沒有用,沒有用,所以他二樣總算都得到了,後來身心上慢慢的消了,他感到無比的清涼,那個所有世間煩惱,這個清涼,無法形容的,你們真正用功,你們一定體會到,那是種無比的歡喜,那麼清涼到什麼情況呢?我普通可以說的就簡單說一下,他這麼辛苦法,平常他的食量也很大,因為我們剛出家的都是大家持午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等到你開始持午沒有多久剛開始不習慣,等到你晚上多久不吃的話,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們平常有那個缽滿滿的一缽,有的時候還不夠,還要吃二餐,到後來他慢慢的飲食減少,他每天我們這個小碗,稀飯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而一天最難過的時候,就是吃過飯那個半個鐘頭,吃過飯那個清涼的感覺就沒有了,就這樣,身心都會沈重,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好處慢慢的……慢慢的相應了以後,夏天像蒸籠一樣,他還戴著個毛線帽子,像會冷一樣,他也不覺得,不覺得熱,今天倒拿掉了,因為他在那前兩天才感冒。然後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們曉得這裡的天氣還是蠻冷,他還是那個帽子,還是那件衣服不覺得冷,所以他真正的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硬作的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這地方我倒順便的提起來他那個公案,他做的過程當中非常的辛苦,他一共試了三次。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離開那個開悟還遠的很,還一大截,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聽別人家說很容易,頭面俱腫,好像一個故事,如果你們自己試一試就曉得頭面俱腫辛苦的狀態。還有真正疑情現起的時候,那個參禪疑情現起也蠻有意思的,到那個時候你的腦筋裡面,沒別的東西就是這個疑,假使你是唸阿彌陀佛,說唸佛的是誰,就是人家形容如人欠萬貫,欠了人萬貫錢一樣。債主逼在那裡不曉得怎麼解決,或者是說你被人家被倒了萬貫錢一樣,你不曉得用什麼方式,心裡老是放不下要回來的那個味道,他什麼東西說打不散搓不開這樣啊,你們反正這種東西,所以說你只有正確的體會,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經年累月的這樣來,結果他說如果在臨濟德山會下有大善知識的話一棒醒了,一點都沒錯,這個善知識這地方特別說明這個善知識的攝受的重要,那麼像這種事情,也就是說平平常常我們自己單單憑自己的這個,不管用功也好,認識也好,都需要經過這種過來人的指點。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那他們兩位,把佛最殊勝的東西解釋說明了,讓我們深入體會到,結果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我們人間,是天上,天下,無所不及。佛陀在經典當中也懸記他將來末法當中能夠振興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的恢復的就是他們兩位。那麼再下面呢,看下面一個偈子。【「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這個傳承繼續的下來,現在又有一位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就叫做阿底峽,阿底峽西藏人對於這位尊者的尊稱,他是印度人,對於印度人,相當於我們中國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間,相當於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麼這個大尊者,他是東印度的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就一心想出家,絕頂聰明,我給你們那一本書,你們好好的看一看,他只有十幾歲,就隨便學了一點世間的學問─因明,這個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去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好不得了,將來如果你們真正的深入,你們都有機會學因明,你曉得因明這個東西非常難學,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他的出生這麼的好,後來出了家,出了家以後他從小乘,大乘,性宗,相宗,無所不精,無所不通,到最後是在印度算起來,印度佛教界的頂尖。他的傳記後面有簡單的介紹我在這裡不說了,他這位大德把上面所說的兩個傳承,兩個師承,一個代表深見,一個代表廣行的大乘的教法,這個教法、這個傳承善巧無誤的這個傳承,他又把它統攝起來,不但統攝到身上而且圓滿沒有錯誤,把這個東西歸併起來,這個是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麼這位尊者,現在來敬禮他。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佛陀這個是圓滿教法的根源,那麼他這個圓滿的教法是主要的內容是分成共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點,對我們來說,悲是圓滿我們的功德,是福德智是,所以功德能夠得到圓滿進步,而不是有漏的話那就是靠那個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報身因,一個是法身因,那個化身就包括在報身當中的,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他演譯成教法時候這樣的下來,下來然後當機慢慢慢慢的低下的時候,所以留在世間的教法,他也同樣的慢慢慢慢的層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一個是有二位等覺菩薩,最高的人,在下面的話,次一層就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的教書一樣,現在是大學教授,可是現在我們只有中學,小學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學教員或小學教員來教我們,這個是為什麼到後來又傳到一個人,他下面這個人又不分成二部份呢,而是說併到一人身上呢?這個有他很特殊的道理。因為當一個教法流傳下來了以後,他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偏向,特別講智慧的人,偏向到後來往往把這個方便這部份會忽視,反過來講大悲這樣的話呢,他會把智慧忽視,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講那個事業的,佛法事業講佛法事業,事業推展的很廣,但是他跟法慢慢的往往有點脫節的現象。另外一種呢,他就講如法,講如法但是他那個事業慢慢的就慢慢的縮小,這個我們就不大容易產生圓滿的這種答案。那麼假定自己修行來說那個沒有關係,如果你想把那教法圓滿的傳開的話,這個就不足。所以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二樣東西能夠配合調合的恰當,那這個教法才圓滿。同樣的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是我們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說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你這麼走上去的話,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呢,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要不然我們很容易的了解,你講處處方便,現在的話,方便出下流,完了,等外面看出下流的話,看成一糰糟,實際上對我們來說的話,這結果是墮落。儘管你一番好心,說我要弘揚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獄裡去了,不修還好,所以,任何時候要把這二樣東西圓滿的配合,這是很重要的,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他就是這樣,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教授,一點沒有錯的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加行位相當於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二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及他的老師慧思禪師,那高不可攀,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就是明末四大師也是,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你這麼了不起,比之於古人啊」,他要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那就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那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大師的位次高的不得了」,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因為你沒有真實的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心很容易生,往往人家聽見大徹大悟,好像那個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是個大徹大悟,也可以就這樣,然後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師也是,那我就特別說明一下,像憨山大師這麼了不起的人,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這麼高,然後呢,天台智者大師,他最後走的時候,人家弟子問他說大師你証得什麼品位啊?我只登五品,那還是在觀行位當中的人,他的老師才是在相似位當中的人,我們這位阿底峽尊者,他不是最後,他剛出家的時後,還沒有出家,他去參訪善知識,有幾位他那個善知識,最起碼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告訢他他自己的經驗,然後他照著修持,當時就証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這樣高的一個人出家,然後幾十年。那個時候他參訪善知識十幾歲到七十幾歲死,你可想而知道他多高,但他沒有說明,至少從我們現在有的傳記當中他沒有說出來,我自己到了什麼位次,這個沒說,但他至少說明了他這個大師有把佛陀的這個教授圓滿的擺在這裡,這所以為什麼當年在印度他的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唸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參禪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禪,淨,律,密,教,因為他得到圓滿,所以這個地方他這個的表示這個傳承有他的殊勝的意義,那麼在下面這個除了正知以外,其他的相關的,旁邊的一些什麼人,下面那個偈。【「遍視無央彿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這個除了這正統的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條件都是遍視,這個遍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族,平常我們說三賢四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的,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識,這個是歸敬,也是一方面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剛才說的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那換句話說他的師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的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瑜伽翻成中文叫做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的,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他行持相應,所以統統瑜伽分成境,行,理,果,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就有什麼結果,一步一步的,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現在那些修行人,他要講修行,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了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那麼說好好既然要修行,多了解,多聞,多聞的話呢?廣聞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要在文字上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還有一個毛病,他聽了很多以後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的的確確是很容易,因為我們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這個任何一個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大家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一看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三卷A面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已經簡單的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在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就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現在好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講修行的人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瞎練,弄了半天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那麼另外一種呢?說原來修行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所以他就依照著次第說聽聞,本來聽聞了以後,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如何驗證,這個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錯誤,說聽聞的人,他又不好好的去修行。所以廣聞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了解這個道理。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廣聞的人就變成功空口說白話,修行的人就變成功盲修瞎練,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的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
  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所以有一類人,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個基礎,正規一般狀態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然後斷章取義的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佛乃至一偈也沒聽見,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最後坐在這個尼蓮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了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殘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是我們應該有的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自己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的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這個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簡單的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叫真理愈辯愈明。
  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覆推敲這樣好。譬如我們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殼子,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二位菩薩淨化以後的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自己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的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它須要很多條件。圓滿的佛法,通常我們來說,說悲、智。然後說性宗、相宗,次第上面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話說聞、思、修、慧,戒、定、慧三學,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這樣的上去,這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個內涵,這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看過了以後,並不能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怎麼樣的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絕裂,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二隻角一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卻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現在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嗎?這個差在那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那麼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一件事情。比如我們經常這麼說,大家也了解,目前佛所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有兩部圓教經典。所謂圓教經典就是最徹底圓滿的把佛自己要深證、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的那個經典,叫做圓教的經典。一部是法華,一部是華嚴。是求它的總相來說,換句話說就最後的結果來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去看的話,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法華一開頭的時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不要說證羅漢果,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華裡面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通的人以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跑到那個廟當中看見了佛像很歡喜,南無佛念了一聲佛,他最後這個種子也成佛,說明這個,他究竟一定成佛。但是這個成佛的時間上來說,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了果的小乘聖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們都還要經過很長的天文數字的一個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而另外同樣的是圓教的華嚴呢?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一生取辦。這差的天差地遠,這差的太遠太遠了。假定說這個兩者時間當中,反正說慢一點成佛沒關係,那個時候我們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點,要曉得這樣的天文數字那段時候的話,極大部分都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現在這種痛苦叫我們受一點點都受不了,何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裡邊兩者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的來。
  現在這問題說,那二者當中,為什麼一個這麼快一個這麼慢呢?那就是這樣─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對不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這個關鍵是沒錯,哪來得到那個圓滿的教呢?要有殊勝教授。所以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又鑑於眼前這個狀態,所以他說我見已來解釋這大車道,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而不用大車,那個地方大車是有個原因的。法華經上面這個羊、鹿、牛車那個譬喻,佛就告訴我們,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一切眾生,所以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但是最後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車。所以這個大車道就是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現在大師就見到了前面的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來解釋,原來這個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從這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真正的內涵實在是無比的精采,無比的圓滿。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我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那個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間有種種諍論,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對我們畢竟比較更隔閡一點。
  南傳是小乘的,我們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同樣是大乘的,對不起這裡邊又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說性宗,有說相宗,然後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講修行的,有人講這個,乃至於同樣的宗下,對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樣的念佛,它又有這樣的不同的法門,大家互相彼此間不能相容,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一直等到接觸了本論,乃至了解了本論了以後,不但把這個問題整個解決,彼此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間都是互相呼應。所以真正的關鍵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圓滿的教法。這地方我要隨便一提,譬如說我們現在修行,那麼大家也許誤會了,要我們樣樣學會了以後然後再來,不是這個意思,照樣的你念佛的是念佛,參禪的是參禪,可是假定你善巧的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結果是大不一樣。
  我現在隨便說一個例子。譬如我們目前來說,這個念佛是最多,實際上也的的確確適應我們目前的機,是最善巧的一個法門。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要想解脫這個苦惱的最善巧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是千真萬確,但是祖師告訴我們說這是萬修萬人去,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我們修了半天修不去?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然這個原因很多,這個地方我簡單的說明一下。說我們所以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業障很重,而我們的智慧資糧不夠,所以我們要把業障盡除,然後資糧積聚了,然後你拿這個功德迴向,如果夠的話,你就能夠往生,這是很明白的一個道理。
  現在我們其他的不談,說現在為了要求念佛,然後我就單單念佛,這個好。可是我們往往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剛才說的,眼前事實上面大家沒有圓滿的教授,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這個一門以外,往往彼此間不能互相認識,乃至於排斥。「排斥」這事情是有非常嚴重的障礙的。
  佛說的清清楚楚,他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求各式各樣的法門,所有的法門無非是解決一切眾生的種種方便。法無大小,本身最主要的應機。而每一個法都經過佛無量劫捨頭目腦髓,這樣積聚起來的,所以它有它的無比的價值在。我們現在隨便輕輕易易的否定它,毀謗它了,不知不覺當中造成功這個謗法的障礙。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了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你造五逆十惡,諸佛菩薩有辦法幫忙你懺悔解除,你謗了法,對不起,沒有辦法。結果我們現在修行的人自己謗了法了,請問這個是什麼?增加無比的障礙。你說辛辛苦苦的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隨隨便便排斥別人,產生了絕大的障礙,你這樣的一點點你就能去了嗎?不但不能去,而且是積累了很多罪過,所以在這一點我只隨舉一例。
  那就是說,假定我們了解這個大概的,也不要說最徹底圓滿的,有一個稍微深一層的認識,那時候我們曉得是沒錯,修學佛法須要這樣的圓滿的。眼前只是限於目前的狀態,沒辦法真正的深學廣學,將來我決定要深學廣學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種下一個要深學廣學的因。所以懷著這個非常慚愧的心情,現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這個大善知識,念阿彌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旁邊的人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學他的禪也好,如果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想我們就會這樣想:對啊!這佛法在這世間真不容易!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而我現在力量不夠,只能念佛已經感到慚愧,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他能夠弘揚禪,我讚歎歡喜的不得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必然結果。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夠,所以我現在念佛。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那個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這個,別的沒有了。幸好他在這樣努力,我就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結果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佛教彼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樣不同呢?
  前者儘管你念佛可是因為你謗法造下了絕大的惡業,念得的一點功德被這個惡業抵消,還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明明是萬修萬人去的最好法門,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現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變,卻是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第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因地當中已經這樣想:我將來一定要求圓滿的佛法,我現在先走這個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那個時候你心裡想一想,現在到了,現在我要廣學深學,你很快的這個因又啟發,所以這條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話你儘管到了那個地方去,你種下去的因,到那時候發出來的芽,你還是會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時候,你重新要去懺悔等等,豈不浪費很多時間嗎?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不管你是準備走圓滿的路子,不管你目前走那一門,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認識,所以這個圓滿的教法,對我們實在太好太好了!
  那麼現在大師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訴我們,主要的是能夠把圓滿的教法留在世間,你們能夠圓滿的學固然好,其他的人只要你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後,自己用在那裡,那一部份都得到好處。所以他把這個圓滿的教法解釋,他自己本身也看見了這個事實,了解了這個道理,他心裡面是非常歡喜。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整個的弊端可以救,整個的佛法可以興,而這個正是佛菩薩一向的志願,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說,故我心意遍勇喜,真歡喜!這歡喜的情況是遍而勇,不是說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三卷B面  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登座聽受,聽完了以後,又一再的諄諄善誘告訢我們:「你們好好的要聽,要照著這個去做!」【「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知見的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那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總的來說,就是我們愚痴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屬於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這個偏。執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人我執、法我執。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妙慧力,這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所以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的人,夠不夠?還不夠!他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歡喜,說我要求這個,它有什麼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別善惡的力量,而又沒有被種種愚痴黑暗所障礙這些人,那為什麼說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就實說來,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條件就不是人人具足,這話怎麼講?我們也許會懷疑,怎麼會人人想修行?對,依我們現在佛法來說,的的確確不是人人想修行,現在不要說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難之又難,怎麼會說是人人要修行呢?這個道理簡單的說一下。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這地方要來找一找。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就頭痛,這麼多的書,然後看起來是一竅不通,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叫你莫衷一是,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單純極了,什麼目的?兩個字:「苦樂」。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就這樣,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麼,你就他的最深入的這個中心,你去問:幹什麼?他還是找這個。或者有很多感情的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可是他為什麼?如果說你仔細的讓他探索一下的話還是這個。所以,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瞭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怎麼弄就怎麼錯,而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瞭解,也不想修,是不瞭解佛法,你就實瞭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不但是人,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你跑過去他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他也怕苦的,換句話說,他也要去掉苦,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那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一巴掌打死了,他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沒有一個例外的。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人身,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這個,叫做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常常說,佛法裡面說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要趕快,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好好的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你要想修行,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的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浮浮泛泛的,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的聽到了要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這個地方要說一下。最後還是成熟,那我就慢慢的好了。記住!始終記住這個話,慢慢的不是說你等它慢慢的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時候還是要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而在你沒有經過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那裡?都在三惡道當中,記住!既然到最後你還是要這樣的修行了再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要讓它受盡了千辛萬苦才成就?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自然而然必定會專心努力。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就是善根!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你們現在有幸聽見了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現在怎麼樣努力法?專心!努力!這是他最後又特別的諄諄叮囑告訴我們。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那麼下面講些什麼呢?【「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偏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現在這個裡邊所講的,這是本論所講的,把佛所說的圓滿的教法的綱要通通包含在裡頭了。而這個圓滿的綱要,下來又分性相二支,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福德資糧,經過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向下傳到無著、世親菩薩,龍樹、聖天菩薩,又分成功這兩個大軌,現在這裡有圓滿的包容。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把你引導到【「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這是引導我們到佛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的智慧。裡邊這個道理是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這就是說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這個最高的目標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個大的段落,每一個段落稱他為一種士夫,所謂下士、中士、上士,這個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所有的這個內容講所謂教理行果,圓滿一點都不少。在圓滿的教授當中,如果我們把它的內涵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的話,可以分成三個項目:第一個「質」它的質本身要純正,純正─一點不錯,這量呢?要圓滿─一點無缺,還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亂。平常我們對於這個質跟量是容易瞭解,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卻是往往忽視,我現在這個地方說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燒飯,你要菜飯米樣樣東西,是的,說這個米就是米,平常我們說蒸沙作飯,如果你用沙來那不行,那時候米、菜這是沒錯。然後呢?量,說幾個人要吃多少,也沒有錯,可是次第同樣的重要。假定你弄錯了次第的話,那個不行。譬如說:你拿了菜來,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切好,然後放到鍋子裡燒。假定說:你這個次第弄不清楚,先把那個菜拿過來,燒完了再洗,這個行不行?絕對不行!因為菜上面種種的泥巴,種種的農藥,你燒完了能洗嗎?根本不能洗!本來這個菜吃了以後讓你增加營養的,結果你吃進去還有泥巴,你怎麼可能吃?這個毒藥不但不增加營養,還把你毒死。所以這個裡邊一定要有它的質、量、次第,現在本論這三樣東西一點都不缺少,所以這才圓滿。這個就是引導我們走上這一條圓滿的覺道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這個門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是引導具足善根的人達到圓滿佛地,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下面又告訴我們一個特質,為什麼說【「此中傳有二派釋儀」】  說解釋的時候有兩種傳承。他為什麼要講這個?平常在我們一般的概念當中,我們不太瞭解,也不大注意這個傳承的重要,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現在來說,我們隨便做任何一樣東西,買東西也好,我們常常說這個哪來?這個是美國貨,然後這個是福特的,這個是通用的,然後這個是德國貨。譬如說汽車,剛才說美國的是福特、通用,德國的是賓士,譬如說日本的什麼,它每一個都有它的來源,實際上這個來源裡面包含了什麼?就是那些工程師傑出的人才,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有它這樣的一個圓滿的來源,何況是佛法。所以我們曉得學任何東西,假定你沒有這個正確圓滿的來源的話,學不好,佛法亦復如是。所以它一方面教內容,一方面要告訴我們說我這個牌子哪來的?我這個牌子一點都不錯的。在宗喀巴大師那時候,這個裡邊他有二派的傳承,這個二派的傳
承就說明了這個師承。實際上這個師承的內容,剛才說的這個殊勝的教授,都是靠這個傳承下來的。這個是從佛傳下來,經過諸大祖師圓滿的教理、正確的修持,都從這個圓滿的師承這樣的傳下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特別的一點我們應該瞭解到的。哪麼那兩派?下面一個是那蘭陀寺,一個迦室密羅傳的,我們看一看。【「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第一個就是那蘭陀寺。那蘭陀寺是當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修學佛法的。佛涅槃沒多久就開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力入侵的時候,由政治勢力把佛教摧毀為止,始終是執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頂端的一個佛法的中心。那個地方的很多這種了不起的菩薩、祖師,他說在解說佛法的時候,造論的時候,要有三個條件。這個那蘭陀寺順便提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的時候,學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那蘭陀寺,那個時候是這樣,以前是這樣,以後也是這樣。為什麼要說那蘭陀寺呢?換句話說,印度的整個佛法的最高的,經過了這麼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擇以後剩下來的精華都這樣的。他們解釋這個經論不是隨便的,他要幾個條件?三個:就是三門清淨,三方面都要清淨了。這清淨兩個字很重要,就是說清淨的話,這個法本身絕對正確沒有一點點問題,假定說有一點問題的話,我們學的人就出問題了。像吃東西一樣,你稍微弄的不乾淨,對不起,細菌乃至於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間只是教你受一點小小傷害,佛法的話你如果說有一點點不乾淨擺在這裡,這留下來的問題重重。那麼哪三樣東西?第一個老師,軌範語淨,這個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軌範,就是尊長,譬如我們說軌範師、親教師,換句話說解釋說法的尊長,他自己本身清淨,還要他所講的清淨。為什麼要分兩方面來說,難道說這個人清淨了以後,講的還不清淨嗎?對!為什麼?當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沒有修持的話,講出來一定不清淨,自己有了修持以後,他那個清淨還有問題,這個就解釋一下。平常我們也曉得的,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那麼自己要解決了,那算是清淨了。這個清淨須要兩個條件,等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他雖然有了這個,可是因為說的時候,也許他平常一般的說,也許對機不相應。譬如說:我們現在拿世間來說,現在有一個大學者,我們請他來給我們演講,那麼這個大學者來演講有兩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就是把他自己學的圓滿的內容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也許他是應機,說今天有一個地方,一些小朋友大家他仰望這個大學者,所以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當中有一個仰望起見,請他去講,請問那個大學者能跟那些小朋友講說圓滿的道理嗎?不行,所以這個裡邊是兩樣東西都圓滿,這是軌範語淨。那麼還有學者相續淨,所有的一切法流傳在世間,不僅僅說有老師就行,還要一定有學的人,這很明白。不但是菩薩住世,我們佛也是一樣,佛出世的時候,同時弟子也來,因為一定有這樣想學的人,所以應這樣的機,然後說這樣圓滿的教法。那個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相應的機的話,他雖然自已有正確的內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機會說出來,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我所瞭解的法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說的法如爪上土,這通常都是有因緣,那個時候佛才說。所以如果說一個法流傳的話,除了老師這個條件以外,學者這個條件也是相當重要的,就像剛才那個故事也是一樣,這個大學者跑到幼稚園,跑到小孩子那裡去,對不起,學者的相續不淨,他就沒辦法把圓滿的教法拿給我們,這裡我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一下,所謂比喻是個故事。相傳我們中國歷史上兩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豐干禪師,他們三位,一個是阿彌陀佛,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結果寒山、拾得二位大士所現的是什麼?一個破和尚,窮叫化子一個,什麼都不認識的。他為什麼這樣現呢?就是那個時候現出來的相,禪宗傳的時候,禪宗的特質是什麼?要主要的見到那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空性,他少一切法的,實際理地是一塵不染,所以他自己現這個相,就是什麼?窮得身無立錐之地!通常我們叫化子窮得連他站的地方像一個錐子那麼一點點都沒有,就這樣他所現那個相。他所以現那個相,是跟那學者相應的,這我們要瞭解。所以如果這個地方教法盛傳的時候,除了這個老師以外,這個學者還要有這樣的條件,然後有了這個條件以後,第三個,所說的法,要清淨。為什麼法要清淨呢?這個法也說:應機是一種,還有一種呢?他那個法當中有一種應機應小的,有一種應大的,有一種性宗,有一種相宗,儘管他是大的,應他的局部的。我現在拿佛經來說個比喻。佛經說了這麼多三藏十二部,譬如金剛經,他也是說:最上乘最上乘,楞嚴經,通常我們說這種都是好的不得了,為什麼他不是圓教呢?因為他就是針對著這一類根性的,是!這是大乘,可是大乘是大乘,對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後對這個人天五乘的又不相應,如果說性宗的話,相宗的又不相應,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應,這就不圓滿了。所以第三個這個圓滿的內容,還要有他特殊的內容,他三樣東西有他特別的條件,那個是那蘭陀寺。到後來迦室密羅,止迦摩羅就是迦室密羅,我們曉得的。在西北印度到後來這個地方佛法非常盛,那麼【「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個地方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就說上面那個東西,這是個基本,除了這個以外還要其他的。那麼他又怎麼說呢?他說的是下面的,也許在這個地方我們會想,那到後來的時候,豈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比前面更精彩,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的,當初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是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後來的人由於機不太一樣了,慢慢的每況愈下,所以說:就正法而像法、末法、這個機比較差,所以要求的條件更多更嚴密,這是他的不同,否則的話,我們又說:後面的好,妄判是非,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那麼他下面怎麼說呢?【「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  這個分成功:第一個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軌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還有這個造者,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這第一點。所以這兩個含攝了,那麼說的又殊勝,所以這個地方多的有什麼?怎麼講怎麼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非常重要!等一下講到那四個題目的時候說他,現在我在這裡就用後者那個辦法。
  現在這個地方本論所採用的是後者。這個後者分四大段,分四部份,說【「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四卷A面  現在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每一部份那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的學,那個細部都瞭解,一開頭原則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彩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的嚴重!尤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會產生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的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它的條件,是決定因素。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它因?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對呀!現在有太多的人說:「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嗎?」我們一聽覺的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確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佛,說的法跟它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它內證的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的,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如,祖師更不如!但是它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對不同的根性說的。對小孩子,就講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是對的根性,跟你相應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真萬確,因為說的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那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空話一樣。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了菩提心?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了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原來這樣的。叫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份!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為恰如其份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是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苦要去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是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那麼這個是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它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而這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有智慧的人說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一種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形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那麼第一步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說我有業障,業的中心是什麼?我,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是我執,這最精彩。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天也好或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這樣,所以他第二部份說這個,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癡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麼說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只有這種狀態當中才跟他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份自然會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那一個地方去,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精力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就這樣,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的方法那個沒有錯,這二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了!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看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了,加點油,那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果汽車的話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了,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不動蠻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這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的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正以引導,這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今初」】  第一個造者殊勝,看文【「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  整個的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的介紹一下,裡面一共說八樣東西,叫做:「第一個三智,什麼是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四加行,後面的一果,佛果,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所得智、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的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這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用的路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去你走那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路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那有這樣的事情!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唸佛、反正參禪,就是這樣!所以像這個裡邊大有問題了,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的目的說你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唸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了哦?四個字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唸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的要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對吧!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簡單的!我們不妨這麼說吧!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那裡啊?一想!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假定說美國在東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是向西的,你是向東的,你怎麼向西走的,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的,所以到那裡去一定有他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是死路一條,這很明白!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那一步?所以不管是唸佛、參禪那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錯!但是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說,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它前面也告訴我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一生取辦,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唸了半天是唸不去,毛病在那裡呢?就在這裡,這是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還有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現在這個時候唸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刻期取證,我聽了我非常讚嘆,我說好呀,你刻期取證?我請問你唸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他說我不但唸一個七天,唸好了幾個七天,到現在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唸不對還勸人家,你不要去管了,然後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是受過這樣的痛苦過來的,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唸,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說一下。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看不破,你看破了,你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份人一看就懂,然後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我解釋一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二個字,你只要唸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瞭解的越深,對不對?到現在為止,我們瞭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忙這種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忙得不得了,一天就看破,好,看破了,真正的看破了,你還在世間的量質當中,對前面忙這種事情你看破了,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為放掉一點,兒子女兒的事情,稍為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相對的前面的這個稍為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究在我的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越覺得自己是很得意,結果這個我是愈學愈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太多人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總是覺得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唸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我七天趕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仔細檢點一下。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了,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唸佛法門、憨山大師說的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唸佛人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唸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佛一直在唸,而生死的根執一直在長,唸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唸佛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執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唸的時候你就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結了淨業,當然你只要結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的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它就告訴我們,怎麼樣唸是唸得去的,怎麼樣唸是唸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唸,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深說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的都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什麼呢?說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的造者,換句話說它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碓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你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解決了,唸佛、唸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便一提。那麼這個是誰呢?【「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阿底峽。」】  勝然燈智就是它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現在呢這個它的殊勝分幾部分來說。【「其殊勝分三,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四卷B面  分三部份,第一個就是他自己的出生,說圓滿種種,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份:教、証等等。現証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得到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份當中後二者容易懂,是自利利他。第一點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這樣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有牽涉到他的出生這個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的世間功效。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我們要瞭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信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信卻是要經過很長的時候!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那裡開始?從出生開始;這點我們要瞭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出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生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那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他只是跑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限制他自己的,這是偏的,這權現那一部份,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所以圓滿的教法它一定有這樣的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生開始。他的出生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呢?理論上面是教証,佛法主要的二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証,所以教証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瞭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瞭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的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的看一遍。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的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您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二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所以他們二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仁人,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二位尊者的景仰。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生他是個國王;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的講它。從小就絕頂的聰明,這說明甚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是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這個人好不簡單!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的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己經通通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這本論上面也說,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真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哲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瞭解這個因明是非常難學,叫我們往往學了幾年還迷迷糊糊,裡面的很多內涵還弄不懂,結果這個尊者跑了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麼?結果它的效果是甚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印度當年有一個習慣,一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是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法合乎這理哲技巧的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都是國王、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絕對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二個,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後,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我頭給你,這樣!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去學的這個老師,他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這個老師生病了,那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裡,精神不好的話,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你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就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場,因為萬一你辯輸了,那所有佛教的廟好好通通搬出去,把外道的像搬進來,那個把和尚的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呢?結果一般狀態當中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他就說裝病,這個東西對外面來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大家覺得非常為難,那麼阿底峽尊者聽了一趟,他是絕頂的聰明,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想這個人很精彩,何不妨問問他看呢?既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一辯,好,要我們想這怎麼可能啊?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勝了,你可以想到,他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世間,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我們現在十五歲什麼都不懂!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二位,第一個是聖敵婆羅門,而然後是阿拉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明了杜捐論師,這個大明杜捐論師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時候這樣的人,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真正講教理方面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証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行位以上的,這個加行位說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知這個加行位是何等的高明,現在我們的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說,他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天台智者?」「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我只是了悟心中!」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曉得位次,這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名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阿底峽尊者還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了一個老師,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都不一定啊!拿我們中國具足這一個條件的人是誰?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的宗主就是他,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他的宗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禪宗這個是淨土。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洞,每一個宗派當中,他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八把,還是八○○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那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那一部反正有爭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哦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中開宗創派的大師。對不起天台不一定啊!就是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太虛大師乃至於什麼﹖我就曾經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現在的人不一定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是當代、後代大家崇仰他的,可是阿底峽尊者在整個印度那一宗那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還有不遠萬里跑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它下面分幾部份:第一個呢﹖在第三頁上面說:【「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生,這一個出生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証。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做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証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的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在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先教,教是廣博,那是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份,戒、定、慧。戒當中又分成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份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的上去,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這大乘的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的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那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你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份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錯,要說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的是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的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象,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是樂的。所以佛真的出來的一定指出世間的真象,所以告訴我們世間的真象。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象是苦的,一定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為覺得世間原來這麼苦!我以前不了解它,然後被它迷糊住了,被這無明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自己有推己及人。不錯,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那麼那個時候他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這個世間這麼錯誤,大家迷糊了,然後貪著難捨,那時候勸別人你要認得清楚,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是因為不認識,那個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甚麼﹖這不是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的很呀,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所以那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一點而去妄加批評別人,這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質,跟我們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然後慢慢的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有了正確的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至於修學佛法您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你要瞭解這個,要瞭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不瞭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你的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瞭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噯!它是佛的標準,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呢?拿著來看別人,那是照妖鏡,一看!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所有大千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己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結果害了,自己下地獄了,爭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瞭解的,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以後是要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是用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各色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確活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不要隨便看別人!活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所以示現這個量,你瞭解了這一點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哎喲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這個錯誤的;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再繼續下去,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就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的這麼嚴密,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我是個大乘的,小乘的不要了。學密乘的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是最高的,真正的教法哪裡這樣的呢﹖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讓我們明確的認識,不要被眼前莫明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的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於聖教所作事中」】  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份。利他部份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天,雖然後來慢慢的下去了,但是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塗,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瞭解的一個事實,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理引發我們對他的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
好幾十位,像大明杜梋論師,像阿拉都帝等等,還有,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本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的老師諦落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諦落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一,喔!不是諦落巴,那落巴尊者,諦落巴是那落巴尊者的老師,那落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想盡辦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學間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見到他的老師以後,他証量上面達到最高程度。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在所有的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他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是自利;利他方面有一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藏王二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去請,那麼說印度真的成就的人很多,譬如像剛才這個那諾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阿底峽尊者,大家都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請了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就在眼前,碰到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那一個廟我忘記了,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是那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大廟的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五卷A面  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他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師,喔喲!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為能仁第二,所以這些詳細的不談,有一點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在第七頁上面,請翻到第七頁第四行,就是第七頁的第二段說【「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待得清清楚楚的,須要這個條件。那三種?【「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這不簡單!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有內明--佛法,說對這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的懂得,具足這個就可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第二呢?【「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這裡解釋。【「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那麼第三種呢?【「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他修證了以後,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呀,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了,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了。」要有這個,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說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至少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圓滿具足,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其它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甲二第二個:【「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這個的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叫,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要絛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論。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把最徹底圓滿的把他所悟證,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它下面解釋一下:【「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那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那一個幼稚園,那一個小學,那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早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軌,通通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拼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它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至於說殊勝的內涵,分成功下面的幾點:【「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這個本論的內容,本論的精要的內容,它好的、特別殊勝的地方,分四部分來說明它:【「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分成功這個四部分,那麼這個四部分,現在我們先大致的來了解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它這個論,我們現在所要學的這個論,它通達所有的聖教。這第一個,就它的整個內涵來說,包含了一切佛的圓滿的教法,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了解的這個教法,往往彼此之間好像有差別,乃至於有抵觸,乃至於有抵觸,說性宗講空,相宗講有,這個不對,小乘講的跟大乘講的,往往又是各說各的,互相不能容納對方,他現在說,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間絕不違背,這個不違背,擺在一塊兒的話,產生的卻是相輔相成。平常我們學佛法,最感到困擾的一點事情,就是這個。說我們要學圓滿的,結果這個法師嘛,這個講這個,那個講那個不一樣,等到你看經嘛,經上面又是說有各各差別你不知道如何取捨。乃至於再退下來說我們現在看看那個佛教當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這個的那一派修這個,彼此之間又各說各的,你不曉得如何取捨。更進一層,總之我們看,乃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團體當中,也是大家呀,唉呀這個你沒有辦法把那些事情擺平,現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間的相輔相成,就是說就它的真正的意義來說是指深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不是講這個大道理,現在講完了以後,我們下了課了做別的事情。不是,這個佛法本身,正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心上面種種煩惱,換句話說不調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這樣深遠的,當然,同樣地,深遠的地方,尚且調伏,何況是我們現在很粗猛的呢?從這個上面說,佛法也一定是把我們眼前的這種不調伏的事情,也一樣的調伏,如果這一點不是的話,那這個就是戲論,佛不會這樣說的。我們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利用的話,因為我們對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來說,它這個通達聖教無違,它能夠運用在我們眼前,日常生活當中,就把我們各各不能調和的,就能夠調和起來,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然後呢你能夠步步上升,要不然我們這麼粗猛的,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調伏,你說我要調伏三界一切眾生的煩惱,那不是空話嗎?那不是開玩笑嗎?反過來說,現在這個是很難調伏呀,那麼我關起門來一個人去修行了,這個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呢對不起,這個情況之下,只有說只有一點點,你只有一點點上面,一點點當然沒有什麼違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這個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夠說,通達一切,包含所有聖教無違的話,不但是有深遠的理論,而且一定是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反過來說,它一定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才能夠一步步上升通達最高深的地方,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話,你說了半天佛法,那是一個戲論。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懂得這個,學這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這個實際上眼前隨便一個例子,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們去念書,你剛進幼稚園,你說幼稚園學的東西馬上用來,那是沒有辦法用的對吧?我們做任何東西,學任何東西,你剛開始對這東西,你對這個工具或者什麼那個都沒有認識之前的話,因為你還沒有把握住這個中心,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這樣,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的話,那個佛法就派上真實用場,就不是戲論,而且不但不是戲論,不但能夠派上正式用場,而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第二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有的人說他歡喜這個,就不接受那個,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這個。尤其這種情況最特殊的,在禪宗當中,這個禪宗現在,有它的特殊價值,可是發展到後來的禪宗,他總覺得那個佛經好像沒有用的,好像沒有用的,那就是祖師的那一句話,給你「一個什麼驗明」,這個就是對。它有它的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先說一下,就是說本來這個佛法的目標,這個佛經的原意是幹什麼?如「標月指」,那就像指給你這個月亮看那個手指一樣,它的的確確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認得這個月亮,還一定要根據他的手指,指給你看。這個佛經的功效。或者我們這麼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他給你看一個地圖,這個地圖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地方,譬如說台中市那一條路,當然地圖是一張紙,怎麼能代表那個路,但是你把那個地圖認得了清楚以後,你就可以照著地圖上面所告訴你的這個走法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有他這樣,等到你認得了那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是不要這張地圖。那麼有一些人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由於他的習性,或者有這個特別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這張地圖說台中就是這個,就是那個地圖,譬如說我現在手上面這個是台中的地圖,說它現在本來這一張地圖是告訴他怎麼到台中去走,他現在說這個就是台中,那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那個地圖拿出來,把它撕掉,什麼,你這個什麼是個地圖,不,這個什麼是個台中?這是告訴你那個地圖,萬一說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這是祖師的一番苦心方便。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做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二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孩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檢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這個裡邊說明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它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說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像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的以後,你這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完笑嗎?那這個背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接了當的告訴你,所以像那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要我們了解就這樣,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它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說到這裡,隨便也提一下,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現在講修行的人,不要經教的;講經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處處地方現在,近年來尤其特別感受到,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毛病也都犯在這裡,平常我們常常講規矩,然後呢,因為規矩,兩個不同的規矩,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門當中講規矩,為什麼呀?它本來這個規矩是調伏你的煩惱,使你那個團體和合,結果弄了半天的話,那個規矩是越多,這個團體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煩惱越來越深,還自己不知道,說我這個對,他說我這個對,那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糟糕的現象,在這裡本論給我們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這裡我鼓勵也建議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個大損失,同時凡是真正看成文子它沒辦法身體力行的話,它暫時不要學這個,先應該退一步,把它的基礎建立好,要不然對它是一個浪費,這是我順便說明。
  那麼,再下面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就是指佛菩薩,真正的覺者,它這個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密意,為什麼講密意呢?就是說本來這個經論是介紹我們佛法裡面深厚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程度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認得了,乃至於這個文字認識了,剛才說講得一大套規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這個規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幹什麼?弄不清楚,那個時候他經過這樣一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曉得他原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很多麻煩說這個麻煩的話,短則幾拾年,長則無量阿僧祗劫,幹什麼呀?幾拾年只是浪費一點生命,長劫的話往往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那麼現在呢,經過這樣的大善知識,最正確的說明了以後,你很快的就把握得著,原來他這個話這樣說的真正的內在是什麼,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煩惱就淨化,然後你的染污之業,就轉化成淨業,生死就了。自己也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
  那麼最後呢:「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個極大罪行特別指的一樣東西,平常我們愚癡凡夫一直在造罪當中,但是呢很少造極大的罪,這個極大的罪特別是講謗法罪,在所有的罪惡當中,誹謗正法的罪是最嚴重最嚴重,我們說,我們修行人何至於謗法?這個謗法這件事情還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造不起來,你們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見。這個很多地方他宗派之爭,大乘嘛,說這個小乘不對,小乘嘛說大乘不是佛說。然後呢我說我的對,他的不行,假定說它不行的話,請問佛說它幹什麼?而你說他不行,這個就是佛說的,那不是佛說錯了嗎?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你如果說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自然這種毛病不犯,所以因為你有前面這樣的三個層次了解以後,自然我們就不犯這個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滅」,這個太好了!
  現在關於這個正式的內涵,我們一步一步的看下去,還有呢,這個四個內容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一個原則,大家看一看,我們現在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目的幹什麼?要想圓滿無上菩提,拿我們更通俗一點來說,或者使得我們很起勁的馬上體會得到,說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徹底解決,把一切圓滿的功德要完全地圓成。這樣那麼要什麼呀?那要一切的聖教,現在本論是第一點告訴我們,對,這個你要的目的達到的方法等等,這個裡邊圓滿無缺的通通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呢你怎麼下手呢?我們看看這個境不對,那個不對,然後乃至於像剛才說的,有很多宗派說這個經不要的,結果不是有矛盾了嗎?說不但全部包涵,而且所有的經正是眼前告訴你怎麼修行的最佳指導。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五卷B面  這些經論是給你最佳指導,不過雖然是最佳指導,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話,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他這樣無人說,雖然有智慧,你沒有辦法了,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裡面宿生帶來的智慧,還是要有人教。其實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飛機輪船等等沒人教,我們看天上飛一個東西來,我們看見這個怪,當年這個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笑話,說人家在中國造了第一條鐵路,造在那裡呢?從上海到滬淞口,結果造了個鐵路以後,欽天監,那個屬於以前那個管天文的,說天上出了一個星宿,所以國家動亂,出的什麼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來這條鐵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丟到東洋大海。有這種笑話,現在看這個好的很,實際上你第一眼看見的話,你的的確確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沒有人告訴你,你不知道,世間簡單的東西你都不知道,這很明白對不對?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說個笑話,這個不要說這種科技上的東西你沒辦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東西,我也聽見人家說那個笑話很有意思,說人家北方人到南方來遊歷,這個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結果水果當中,譬如我隨便舉兩個香蕉然後呢甘蔗,這個北方人怎麼說啊?「這個甘蔗是蠻好吃,但是這個肉很難吞。」甘庶的這個肉要你吞下去的嗎?甘蔗是蠻好吃,可是甘蔗這個肉的確很難吞,這都不知道,發生這種笑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看人家香蕉把那個把那個皮剝開來吃裡面的肉,假定你像這樣一定是剝開皮,吃裡面肉的話,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剝掉了皮吃肉,那就壞了,金柑吃那個皮卻不是吃那個肉對不對?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深遠的東西,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寫在書本上叫你去看的話,你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體會得到,有一個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麼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經教是眼前告訴你最好修行的辦法,而且透過這個善知識本論的特別的告訴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後,它下面不說你他不說你馬上得到功德,它先說什麼?把無邊的罪行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來了嘛。你要的什麼?要的就是這個,我們的目的幹什麼,要去掉一切苦,要得到一切功德,對不對?所以這個四個項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本論的真正殊勝,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對,對我來說千真萬確就是我要的。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進一步的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剛才呢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呢這個大綱的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言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它運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它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它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所寫的清辨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的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它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它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做甘露,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心身,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的真正的問題是心呀,所以心地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問題徹底解除,然後呢把生死的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方,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說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所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它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它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它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說些什麼呢?就是這個,所以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呢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見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呢這個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到,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我一般來說我們的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那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他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的清楚,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點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霉,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我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那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的徹底的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偏,就是普遍的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呀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他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受這個冤枉苦頭的,不必,現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說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是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啊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除,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的要遍斷,普遍的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斧底抽薪才是辦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的很,你拿一點開水將它澆進去,沒有用你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跑到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麼?因為他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在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通通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那個時後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的解決一切痛苦,它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那當然是快樂。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他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它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的又想起快樂,有世間的快樂有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呢剛才初機的時候它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它才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說這個同樣的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以道諦。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列這個,譬如說小乘四諦叫做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勝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論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這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看一看,智者、至勝、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作一個世尊,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的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下面看:【「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你要曉得,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趣,是不斷的在六趣當中那麼輪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人種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麼在本文本論慢慢的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已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完整了的教授,他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他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了很清楚。現在講的法,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這個你會認得很清楚就是它,所以它學教有這麼大的好處呀,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的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真好,不會像以前老樣子,把這種毛病慢慢慢慢地會淨除掉,繼續:【「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那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呢主幹,主幹上面嘛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呢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呢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的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的有他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那一個是主,那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的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得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有一天了解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呢到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嘛,然後你就跑,結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的跑到台中那裡望洋興嘆,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正式的了解了這個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你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的引導,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它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它也不忽視其它的,因為不忽視其它的所以它從上到下它有圓滿的,那麼這個裡面告訴我們,做為真正追求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做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是欲求的事情,是承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在這個地方大家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的那個眼前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搬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搬得來,他為什麼辛辛苦苦的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這個我們這裡不深談,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的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對不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說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已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的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這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然後呢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地,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所以他善趣,走的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六卷A面  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那麼下面是【「釋量亦云:」】  釋量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二句話,【「『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俱彼摧苦果,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因為這種道理,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個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這個他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說,或者因果報應,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的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的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宣。說的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采。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它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是馬馬虎虎的,是金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隨便一點。所以下面的解說,【「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所學的內容呢?也把他分層次,這個層次所以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說道地,這個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路。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下面引【「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道種智呢?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作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真是為你自己呀!這愈為別人是愈為你自己,要和作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作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曲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曲,這是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曲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曲,然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他一層比一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正成就襌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作生意人也是一樣,作生意人作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在本論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訴你,他不是一下把那個大乘怎麼好、怎麼內容先告訴你,不說這個。他先告訴我們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的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作的時候,把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的來,增長你的能力,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了這個壞處以後,能力嘛增長了,體會嘛加深了,慢慢的你走上去,成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你們將來學下去,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他那個般若他到底指那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他那個內容都是重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的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那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份,聲聞、獨覺、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阿含這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的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那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說:有人說是個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指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一個圖一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對,所以它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這本書看起來好難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里傻氣的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那麼繼續下去,那麼我們現在呢更深一層。【「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呢?就是不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現在唸書,我們現在唸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小學生不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的人,所以做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卻卻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那幾個戒嘛是布施度,那幾個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一個該做,那一個不該做,他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的愈多愈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他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的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生下來好的捧的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糊口的能力,這個才是他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的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的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形像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我這個地方比方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看見不但是大乘的戒經,還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經典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小乘人是絕對不能殺的,這個大乘的菩薩有的時候殺人,還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們這個公案都知道。我們不妨再簡單的說一下,說有一次大家這個到海裡面去採寶,那麼採寶的時候那個都要那個大商主帶頭的,這個大商主他是個過來人,譬如說我們要去挖掘寶,他是曉得什麼是寶,路怎麼走,裡邊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的上去。那麼這個到了海裡的時候,那個船上面他是個大強盜,那個大強盜要謀財害命的,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商主曉得了,心裡想這樣麻煩了,如果讓那個大強盜在這個裡邊的話,我們一船人通通被他殺光,你怎麼辦呢?但是呢你修學佛法的,你又不能殺他,後來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話,不但我們船上的人通通被他殺光,而且就這個強盜本身殺了我們,他也要墮地獄,一定要墮地獄!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話,我來墮地獄,我把這個商人殺掉,結果他就把那個商人殺掉了。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了解,這個裡邊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我為了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是講的不是講一個道理,他每一個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時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曉得的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時候你去殺有大功德。你不要說:菩薩戒上面這樣那麼說的,然後你殺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這個事情本論的,不但是本論,就是很多大經大論都說得非常清楚,就把他上面要指的這個心裡的法相告訴你的清清楚楚,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才是要學的,真正要學的,要我們學不到這一點的話,學了一點經論,拿這個藉口作為自己的擋箭牌,這是一種。還有學了這個經論,自己的執著愈來愈多,我這個法這樣對,他這個法這樣對,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錯了,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那麼下面我們看,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曉得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自立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都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他廣說三藏,照理說他大乘嘛就說大乘,小乘不要講,但是他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因為你一定要學,學了以後,了解幫他們,而且你那時候曉得裡邊的差別何在,那這個就是他的原因。【「復次,」】  繼續下去,【「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  什麼才是佛陀?正遍,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確,遍是圓滿,這個正覺,遍覺,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正覺。你沒有這個遍的話,這個聲聞二乘也有的。那麼所以這個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淨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的圓滿,他不是淨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  這樣的。【「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六卷B面【「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  那麼在因地當中要修什麼呢?要所有的過失徹底的淨除,所有的功德要徹底的圓滿。【「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  那個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說你不遍的話,這個遺漏、那個遺漏,你能大嗎?是小乘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來是個小乘,你說大乘大的是無所不包、絕對之大,結果把那個小乘擺在外頭,你這個無所不包怎麼講法?所以大乘是遍學一切,圓滿一切德相,啊然後呢斷盡一切過錯。【「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這個是什麼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通通包含在這個成佛那條大路當中,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當中說,我學這個、那個不對,我學這個、那個不對,你在因地當中就已經偏了。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不是說叫你現在一口氣馬上要廣學一切,可是我要曉得在因地當中,那個因種非常重要,所以我現在的能力不夠,可是我的目的是如此,這是第一個。正因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腳的地方,下腳的地方是必然是跟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你說參禪就參襌,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後你一定要圓滿的,不圓滿不能成佛,你現在做不到,因地當中應該先把那因種放下去;反過來我們現在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因地當中先排斥他,那個時候你的因種種的什麼?障礙!這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留下來的識種,那個識種到那個時候它就啟發現行的,這個是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的圓滿教授告訴我們,大家了解不了解?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讚歎這個參禪好、學教好;你參禪的一定讚歎念佛好,說等到我現在這個事情做好了,到了那個程度、那方面學圓滿了,再去學這個。所以當你到那個學圓滿了,將來這個因種在心裡啟發出來,你學這個的時候毫不困難;否則的話等到這個圓滿了,你停在這裡,這個圓滿了嘛,這個我就一向就討厭他,你不知不覺當中,你就排斥這個東西,他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要淨除自己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習,說業種子,這是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頭上先開始提一下。那麼上面說的道理,下面呢來把事實證明。【「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  以佛來說,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過失他不能去掉的,換句話說佛絕對不留一點點過失;還有佛圓滿一切功德,絕對沒有一點功德他做不到的。現在我們要學佛,是,沒錯!那麼我們從那裡學起呢?我們因地上面就這樣,我要做到、我將來一定要做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譬如說這個不行,這個不行、不行,說我現在很慚愧做不到,是沒錯!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他,因為我將來要做到他,所以我現在就選定牢牢把持我現在該下手的地方。你那個時候你同樣的參一個禪,同樣的念一聲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因地當中,就想我念了這一聲佛要幹什麼?學阿彌陀佛,所以你去了當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彌陀佛那裡覺得,你聽見那個法相應了,你一定走這個路。另外一種呢,你念佛,這個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後,你聽見那個二乘苦空無常很歡喜,證了羅漢果,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差別大家要分得很清楚,這個差別非常明顯,但是也比較細緻!重要的,後面會在那個地方說。念佛是如此、參禪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了,反過來妙了,因為你的目的是究竟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說現在念佛固然是迴向往生,我做別的事情也迴向往生,那個時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時一直增長,正念的時候叫正行,不念的時候叫助行,然後呢?去還穩、品位還高。當然參禪一樣的,所以這個是他的根本重點,我們要把握得住。繼續下去,【「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這句話大家已經了解了,前面說過了。【「設作是云:」】  有人這麼說,假定有人這麼說,【「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  那麼有的人這麼說,說沒錯沒錯!你要學大乘,是的!他要那個小乘一步一步上來做為基礎,這是你的共道。但是對於密乘的人來說,要趣入金剛乘密乘的人來說,那個是另外一條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顯教所走的這個路是不共同的。為什麼?這個並不相順,那波羅密多大乘是走這個慢的,這樣的慢慢的來,說金剛乘我走的這條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麼說?【「此極非理,」】  那個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這句話絕不合理,下面就引證。【「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  說你要曉得,這個大乘當中顯教波羅密多,就是度彼岸道,他那個本質全部包含在金剛乘當中,所以金剛乘當中的那個,一定含攝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質在裡頭。下面說【「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  那麼整個的這個特質是什麼呢?分兩部分,發的什麼心,修的什麼行。發的心叫意樂,金剛乘應該發的心,金剛乘的意樂是什麼?發菩提心;然後呢金剛乘應該修的行是什麼?修學六度到彼岸。請問金剛乘跟顯教的波羅密多大乘,是同是不同?完全一樣!所以是則一切是定應學習,所以金剛乘的人決定要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諸位如果將來你們學金剛乘的話,千萬注意,說這個根底都沒有,說金剛乘,那結結緣可以,真正修持這個不夠。另外一點,其他的同修們,幫助別人那是最好的。看當年印度,這樣的能夠五印度的首頂嚴,共同的結論,以及後來到了西藏以後共同的教法,說的清清楚楚!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對我們自己是個最佳指導幫助,然後呢對於佛法是有一個最有力的一個認識,然後淨化他的,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經來作證,這個話絕對不是我講的,你看密教的經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說:【「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前面說的那個道理,第一句話斥破他,所以立那個宗,這個前面說的不對,那麼下面就解釋。最後引你現在講密教,他現在我就引密教的經典告訴你,密教的經典上說的清清楚楚,就算你為了命難,你絕對不能捨去這個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這個是發的心,這個密乘當中這樣的嚴格的要求。然後呢行為呢?說六度到彼岸,畢竟不應捨。行持些什麼?就這個。你不是說金剛乘嗎?那金剛乘的經典,不但是這個經,還餘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經典裡面說的清楚的很,都是這樣的。繼續:【「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  那麼我們現在正是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時候同樣的戒、定、慧這樣上去,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這個無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於最高都是這樣的,當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說無上瑜伽曼陀羅,曼陀羅這個翻成我們中文叫壇城、壇城,他這個特別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就是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佛的所處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處的地方是淨土,當然真的說起來淨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的。那麼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沒辦法體會,我們耳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就是我們現在這樣。所以引我們進去的時候,還是用我們相應的種種概念、圖表來表示,使得我們心裡上面種下這個種子,說你看我們這個世間,是丘陵坑坎,種種不如意的穢土啊!現在這個地方,這麼圓滿的淨土!就是這樣。所以他這個真正的灌頂的時候,引我們進去的時候,是說這個是佛的,你修學的本尊的這個曼陀羅,那麼真正要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第一個什麼?受這個戒,三昧耶戒,這個戒當中也都說共不共,同樣的就是說基礎要共同的。共的什麼?【「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就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而這個裡邊就什麼一定要從下面開始,是三聚戒即菩薩學處,就是從前面的前面的一步一步開始,都要含攝在裡邊,從這個共聲聞的別解脫開始,然後呢菩薩戒,然後這樣的一步一步的上去。【「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除了這個發心以外,這個發心卻是前面說過的,就是上面說的覺心,這個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還有發了這個心學上去的時候,你一定要學的所學處,而修學外那個學的所學處你一步一步學以外,這些東西也跟波羅密多一樣,並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這個是特別針對上面說,密教跟顯教是不一樣的,是,他不共的地方,是不一樣的,但是共道是絕對一樣的。其實何止是顯教,請問我們現在那個大乘的八宗當中,念佛跟參禪共嗎?對不起,他念阿彌陀佛,要牢牢的把住;那個參禪的人,要空掉一切,對吧!他當然你參念佛是誰?多多少少好像還有一個念佛的,他有很多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至各式各樣的怪名堂,豈不是完全不一樣。那沒關係,基礎是共同的,大家都是發菩提心、圓滿的佛果,然後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樣,那麼這個殊勝的方便,這個才是不一樣的地方,這我們要了解。【「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個密教,密教當中那些經典等等,說這個裡邊當你受這個法的時候,受這個灌頂的時候,那阿彌陀佛的學這個法門,以這個為本尊,然後你去修的時候,第一個一樣的要受那個戒。所以那個時候受那個密宗戒的時候,這個密宗戒叫三昧耶,悉作是云,那個時候你就誓願無餘外,無餘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沒有一點點餘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的這些通通要受,然後在這個三乘基礎上面,你再加上你不共的。所以【「受咒律儀須誓受故,」】  你真正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時候,前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遺漏的,不可以換句話說。那麼剛才這個概念我們重新再提一下,儘管前面說聲聞為了自立,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個對,大乘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儘管是相違背,究竟的目的還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這個,那整個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什麼爭論。同時你了解了,自然而然發生什麼,雖然沒有爭論,並不是我跟你做的一模一樣,恰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無縫。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沒有;我參我的禪,就要空,就怕一點點有,但是彼此間恰到好處。同樣的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眼前,你有這個長處,忙這個;我有這個長處,忙我這個,不要說樣樣聽我招呼,這個自然而然就去掉了,當你想到聽我招呼的時候,已經在我這個煩惱當中,你已經上了他的當。那麼現在我們再繼續下去,說【「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由於上面說的這個道理,他是有一點的開遮不同,但是就這麼一點點開遮不同,你就覺得這兩個完全不一樣,就像一個寒一個熱,寒的時候天氣冷的時後一定不熱,熱的時候一定不冷,這完全違背的,你就覺得這一點點的開遮就覺得完全違背的話,那很明白,我們是愚痴呀!我們的智慧實在太淺太粗,所以這個地方要慚愧,要好好的努力、精進,改善自己。【「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彼此之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取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層道的功德種類,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波羅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個路,就是六度。【「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那個是棟樑,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樑是絕對不能少。【「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兩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他的次第。第一個先是灌頂,成熟你的身心,然後呢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後修學的時候,升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還有跟他相關的,這個是最主要的相關的各種。因為你修的種種最特別的殊勝的法門,所以能夠很快的達到佛陀這個果位。就像我們到美國去一樣,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種種方法,也可以用飛機。飛機以前是螺旋槳,現在是噴射機,將來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用火箭。這愈是特別的,愈是快速,不過愈是快速的,愈是危險。我們走路,你碰一下,跌一個跟斗,沒問題,站起來拍一拍再走,一點事情都沒有,最多跌破一點皮;然後你坐腳踏車要受傷了,坐汽車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飛機的話,對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剛乘當中說的很清楚,你結結緣沒關係,你如果正修的話,蓮花生大士說的很清楚,說我這個法像蛇在竹筒當中,不上去就下來,上去成佛,下來到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是阿鼻地獄的別名。你現在不要看這個我這個密法好修,對不起!你結結緣沒關係,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後,那就只有兩條路,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他的方法的確殊勝,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平常輕易不要毀謗,這個這裡隨便提一提。【「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如果說這個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錯了。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毀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他;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覺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做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的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世間何嘗不如此呢?世間每一個人有他的習慣、有他的成見,就拿他的成見、拿他的習慣,說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世間的爭執就這樣子來的。現在我們要修學佛法,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世間大家你幫我、我幫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來往,沒關係!萬一吵過了以後,最多打一個官司。佛法裡不是,你愈深,你這個將來造的業是愈可怕,現在我們淨除都來不及,你別的東西還可以,謗法之罪重的不得了。記住!法華上面說的很清楚,佛為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說種種法門,而且說種種法門他是徹底了解了才說出來,要了解這個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們曉得嗎?無量阿僧祗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這樣的一個珍貴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可以,請問!你有這個本事嗎?你如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萬萬不敢開口!尤其是我們剛剛修學懂得一點,其他的都不對了。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因為我自己當年就是這樣,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是念佛進去的,那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當初念這,不讚歎念佛,如果說別的話,恨不得把那個經書拿得來把他撕掉了、燒掉,這樣。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而懺悔,所以我特別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告訴你們,這個因,你們如果不拔掉的話,不要說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將來去成了以後,到那時候那個種子又現起來了,那個時候在你修行過程當中是千辛萬苦。所以我們現在看有很多祖師們,我們常常說他大權示現吃盡苦頭,他不是故意要這個吃苦頭,他已經到了某個程度,但是他因地當中一定有這種因在這個裡邊的,這個我們要曉得。你們我們不懂得法相,所以總覺得他故意,故意裝裝不起來的,如果說他沒有這個因的話,不可能出現這個果,這個以後慢慢的再說。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因地上面那個種子,趁他還沒有成長之前,把他淨化。不過剛才說那個大權示現有沒有道理?有其絕對道理,真正你發了菩提心了以後不怕,因為你以前毀謗過,因為你以前否定過,所以那個時候那個障礙來的時候,就跟你相關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裡,那個時候你就把他救出來,這是這個真正、真正的價值在這裡。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怕,你就有這個心,慢慢的會把你相關的那群人救出來的。這個大權示現的真正意義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到下面關於這個業,這個概念你認識了清楚了以後,我們才會對那個大權示現的這句話的真正的內涵,把握得住;否則的話,我們看起來這個大權示現,它好像騙騙我們的。不是的,它還是有它的因果相關的,有他的真正的價值。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之下,我們可不要做,我是寧願是怎麼辦呢?先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口氣成了以後,然後呢我在那個時候廣結這個緣,這不是更好嗎?不過這個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那一個辦法都對、都正確。那麼下面說【「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  下乘謗上乘的人還比較少,還倒是有,特別是上乘的人,越上面的人,妙哪,發起一似勝解,他如果沒有認識的還好,如果是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修行,這個修行叫似勝解,似是而非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覺得別人都不對,他覺得他最好。如其次第的毀謗,棄捨下面那些。【「即於咒中」】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亦當謗捨下三部等,」】  因為密教裡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他也說這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都不要了。【「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造了五無間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七卷A面  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無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的愈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那不要看書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譭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譭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因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了都不對,你同樣的譭謗,修學佛法必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它的真正問題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把佛法裏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裏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助陣,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或者叫似勝解。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的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點這眼前每個人自覺得這個對,我就這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做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譭謗,而造成非常嚴重旳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個裏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自己如何去依止做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那樣的隨便跑到廟裏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的最後都成佛。這個裏邊我只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裏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確實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絕大部分時間弄的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裏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他說阿含裏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都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去問佛,說佛陀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善知識。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你錯了。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全部要靠。小乘喔,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呢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的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要依靠善知識。那這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緊跟著,那麼依靠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的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所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他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是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裏。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的彆扭那樣的彆扭,因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就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到這兒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裏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融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我昨天就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卻卻相反的,這個圓滿的佛法在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差別呢?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將來都要修學的,這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習佛法要修習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那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劣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說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沒有,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要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廂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說我現在隨便看,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是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的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的實在進止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練,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踫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趣的原因。棄捨,應該怎應辦啊?【「應作是思,願以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我腦筋裏想,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的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跟真正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的,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是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的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眼前對我們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的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裏念得很響,然後心裏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常常有人問,這個我念嘛是念嘛,心裏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裏,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的念這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呢?就是這裏,這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間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的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那麼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那裏?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裏簡單的告訴我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所謂心念,就這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的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裏想想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的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排斥他的話,到那時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發生了,我這麼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我心裏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裏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你心裏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呢就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的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以後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他剛才幫了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真是謝謝你,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裏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事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不要去虛妄分別,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的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哪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的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可以念中學,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的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他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要幹這個,這個嘛,所以叫廣發正願。是願跟向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o個非常重要,這我在前幾次去講的,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讚成這個、不讚成那個,又說是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嘆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裏,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
【「遂以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他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來,修行不難,最難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的,所以華嚴經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旳,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這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同樣的水,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就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七卷B面  沒有差別,這個裏邊二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蠻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發這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淨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的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要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的如其次第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下面說:【「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這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裏邊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的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數公認,而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由此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通通,宗要是大綱,通通含攝在裏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決裂,好像兩隻腳一樣的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所以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各宗各派,是,他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彩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看見了時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告訴你們,這個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但是你誹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譭謗,現在你同樣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消,不但可以抵消,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不但可以扺消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他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注那人真了不起。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葉祕羅,那時候迦葉祕羅有一個叫總賢論師,總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說某人呀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裏面很不服氣,這個老師你這麼跑掉,人家看起來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這個螢火蟲跟太陽不必跟他爭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和那個螢火去爭光榮,讓它去好了,就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總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因為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有,他也是迦葉祕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旳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總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而且心裏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說你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無垢有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薄學無術,他自己謙虛。但是我總算也能夠添配末座,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的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這樣,他就這樣譭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書上面形容叫之無舌重出!一直伸出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他那時候就懺悔,曉得害了,他是譭謗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一封寫了幾句話,實際上真正的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他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以無知而譭謗這個大法,譭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深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裏有羅漢經過,一看!嘆惜!唉!這個人真可憐,深深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裏,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啊!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譭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譭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裏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要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啊!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修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是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呢?第一部分就是戒,這個戒法本身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那麼南傳的他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他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旳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旳就整個的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心學的話,好好旳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上面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那麼進一步,第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件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沒辦法啦,你只好去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他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的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的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生,這個增上生這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己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的向上,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裏面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他那個是他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大尊者乃至於這個拏諾巴尊者等等都是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份,家世這麼圓滿,天份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就是增上生,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伸不曉得那裏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的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只有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的慢慢的愈來愈好愈來愈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是的,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的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下面說【「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只有一個人,佛。【「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的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旳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旳,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裏邊真正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說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假定你覺得這個佛那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實實在在潛意識裏面你有種什麼,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爭論,因地當中就是小小的地方總覺得說我這個這樣他那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慢慢的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的漲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譭謗法,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個大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素質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裡也印證了什麼?印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說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的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是出在那裏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東西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就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的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的否定他,那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結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佛陀的殊勝旳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那裏呢?說【「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二字它有它的必然條件,就是簡單的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勝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真實勝密的依止,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公案,很容易的,我們同樣的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那個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這就當下就體會到這就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  下面這段話,所以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他兩個大派,這兩個大乘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的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如果說他這些東西是清淨的教授,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八卷A面  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也就是沒有錯誤的話,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所以對大經大論告訴你,這個大經大論說的內容是什麼?產生決定的信解,你會曉得,千真萬確!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告訴我們真正修持的重要的關鍵都在這裡,現在我們修行不要經論的,就是針對的這一點,看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不但我們現在這裡是這樣,當年印度也有這種毛病,這個東西歷來已久。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他下面繼續下去。【「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這一段話。其現在呢?如果說親近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反過來,對於他講的那些內容而說了很多,結果對於這個佛陀的這種義理,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不但是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而且反過來說這個不合理,應該棄捨的。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的來講修行,啊這個講修行不要用經教的,就這樣!講了半天既成現在我們講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修行啦,怎麼辦啊?而這個不要了,現在我們跑著去修行是兩件事情,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雖然我們說的是:我們是要行解並重!結果呢?妙啦!既然行解並重的話,行在解處,一講的了解照著去做,現在你講完了半天,說:「現在好了,我們要去修行了,這個不要了。」跑著那去,那不是有問題嗎?所以這個地方說,假定他講的那個教授是感覺的那個經論當中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應該棄捨,說這個用不著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變成個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那些經、那些論這個裡邊,這是講講的,只是講講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無有修、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才開示你,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誤解啊!說這個教外別傳,好像是跟那個教沒關係,其實你真正了解這個心要去看那個經教的話,那個教本身的的確確是還包括在那個教理裡面,並沒有,這樣;這個裡邊有特殊意義,我們這裡暫時不去談它。所以因為有了前面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覺得講是講;修是修,所以對於那個正法覺得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講的,一個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別別兩樣分開來的,講跟修兩個法。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會產生:既然這個教是講的不是修的話,那個教就沒用啦!你就不重視它!於是呢?就不重視,我們不一定是很輕賤它,但是那恭敬心引不起來,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過來法的沈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恭敬,既然你現在說,修跟講是兩件事情的話,那麼你對這個恭敬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大障礙。
  剛才我們已經說到這個修學佛法恭敬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流弊,說這個講是講,修是修,是兩件事情!因為是兩件事情,所以關於那個經論,那都是講講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覺得沒有用,你就不去敬重它了,那個東西對我們是個障礙。不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眼前我們可能,不但可能,對我們極大部份的經論來說,眼前是用不上,這可能的,但是我們心裡面卻卻相反要慚愧!說你看那個善財童子,那是大善知識,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而我們現在呢?用不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這地方我們要深深感到自己慚愧,現在呢?我們卻卻相反,不但感受不到,還自己覺得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種下了這個惡因的話,非常可怕!所以剛才黑板上面寫的那個五點,對我們目前修行非常重要,這習慣已經養成功了,這以後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這個,不是說我們馬上,華嚴樣樣受持,這個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我們到最後這條直路,就是這樣,你現在因地上面下對的話,不久就可修這個路了,這個是它的差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你不敬重它,為什麼啊?說它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內涵,這內義的話,就是佛法的精要,而這些經論幹什麼?講講的,是不關修行,無關內義的,所以叫開闢廣大外解。因為這樣,所以你覺得這個都是可輕可毀之處,這個時候集了毀謗正法的業障!所以這個祖師的公案語錄當中,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話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學人,所謂解黏去縛,那個時候這個學的人心裡上有這種執著,那個老師在他的心裡上把那執著拿掉,是這樣!他絕不是毀謗經論,卻卻相反而正是來弘揚經論,就像我們目前一樣的,我們現在常常有一種爭論,說我這個敲法器,我這個音正,你這個不正,然後呢?上面有個善知識,告訴你,你這個也不對,他並不是說不對,就是去掉你心裡的執著,我們要了解任何一個法的真正重要,是淨化我們的情執,結果你學會了以後,總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輕,你增長你的是非我慢,請問這是佛法嗎?所以那個時候,這一個夠條件的那個師長,他就會在那跟你相應的想辦法幫忙你,必要的時候乃至呵斥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並不僅僅古代祖師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得了這一點的話,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處處圓融,處處淨障,然後呢積資;要不然的話你學的越多,毛病越大,就在這個上頭。【「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所以我們腦筋裡應該這樣的去思惟,作如是思,這個思有極重要的一個意念的關鍵在裡頭,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關於業的時候,這裡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平常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我們說受、想、行、識,受是什麼?想是什麼?思是什麼?這個就是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說這個叫思心所,這個叫想心所,這樣的思心所是染污的;這樣的思心所是善的,這樣的善當中有漏,這樣的善當中無漏。那麼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他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說所以剛才我說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一步一步向上,因為我們凡夫,因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的淨化慢慢的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重要、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原來這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它的因素等等,智慧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那個固執的不得了!而那麼在這其它的外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也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所以【「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所以才必需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我們對這些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這個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的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那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這個錯誤的概念,下面什麼錯誤呀?【「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  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這樣的執著:這個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要曉得不是經論的錯,而是說我們聽的人沒聽到,或者容許有這個可能,講說的人沒有把那精要講到,這是絕對有的,絕對可能的,就是說他講的人講到了,我們聽見了以後還要一步一步上昇,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如說:很多唱唸的儀軌,這個非常好!但是我們了解那個唱唸的儀軌以後你不執著,它儘管很好,你覺得很執著,哦!它是海潮音?一個是鼓山調?一個寶華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內容,如果說他本來的原意,說跑到這個地方把大眾統率起來,他已經有了,那麼你正好省事,這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偏偏覺得他這個不行,你這個好,毛病出在我自己,這一點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隨舉一例。當然的的確確也有可能他把那個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通通加進去,那個東西是人家帶進去的錯誤,有的!這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重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是似而非的,辨別的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所以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善人的是我的師;惡人的我的資,什麼叫師?什麼叫資?好的我跟他學;不好的這個你的資(資糧)。為什麼這個惡的是你的資糧?那他如果乞丐來跟你要東西,他成就你的布施,如果一個壞蛋跑的來跟你發脾氣,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不是嗎?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絕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才能夠步步昇上。所以下面說故【「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真正要曉得這個是實實在在把這個精要的內義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他是最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下面繼續下去。【「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時候,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這個我們說起來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的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大開圓覺,你要曉得你要真正的這樣的認識的話,不是說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我確定,這定解是說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証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說:「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的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它的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樣的東西,就這麼就這一個,是這種狀態!那一宗那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的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的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的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個個每一部份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須如是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叫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的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們還不知道,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那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去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的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下面又說【「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証成。【「『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他就說你學得很多了,然後就去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這是很錯誤的。【「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同樣的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而我們現在看,這早晚課算,乃至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這去大家徒有於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夠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所以佛說的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三寶有這麼的了不起的意義,我們卻輕輕鬆鬆的覺得,沒有內容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它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盛之所以各作各的不起爭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佛告訴他一句話,他生死心切的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爭論,實際上那個爭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了,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了。」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最後一個不聽你了。」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但這個地方
並不是說,那麼只有苦行,不!你看另外一個人,二十億耳大家曉得,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的不得了,所以他家裡邊他腳底下還有這個絨絨的毛,家裡邊都是舖著厚厚的地毯,乃至於跑到別的地方去,譬如說到廟裡去,什麼?他的父親就把那個一路上面就掃乾淨,把那地毯舖在上面,然後去,要我們可能嗎?就算以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說我現在要到台中火車站,把從這個地方開始,地毯一直舖到那裡去,沒有!二十億耳就是這樣;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證果了,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爭論啊?是一點爭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蹋糊塗,這個我要說明什麼?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說我現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別人的是沒錯,大乘要管別人是幫助別人,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這個要了解,這必要的時候是,譬如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用直的話,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況,呵斥的條件,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這個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的慢慢的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的平,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起來了,這個就不相應,平常他真正就是苛責,他心裡具悲心,曉得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見你相應,那就用種種方法,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此中聖教,」】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八卷B面
  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這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做修行,這個才真的修行。那麼我們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的最大,現在曉得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的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唸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唸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唸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唸佛你也在修行!假定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唸佛也不是修行!所以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臚瞌破也徒然!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唸的話你唸的喉嚨喊破也徒然!」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進了證了果,進了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的那個證的果是果,這個次第是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你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他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就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曉得這個好的這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就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呢?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份,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痴,而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原來是這樣!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的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然後照著他去做,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的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義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的向上,就像我們唸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們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的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能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愈來愈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愈來愈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下面,【「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那裡去,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他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認識了解。【「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那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是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教授。【「『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這個修行的次第,第一個從善知識那裡幹什麼?聽聞。聽聞了以後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你決定了解他所以講的是什麼。然後呢?把你的思惟通達決定的照著這個去修,所以你修就應該修你確定認識的那個部份,這個才是道理,而不是別的,這個概念我們本身很重要,絕對不可以跑錯,就像上面所說那個跑馬那個公案。【「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重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經論都是,然後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這個該做的你要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決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是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決擇不能如理的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的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的圓滿正確的路子,【「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廣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他還是道,可是呢?這個一部份,而且這個一部分不圓滿的,一部份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沒有這個可能!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到那裡去,而且是個累贅。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的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愈修愈遠。諸大經論不但那不眼前證的教授,而且你覺得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的要命,冬天嘛照樣吹的個要死,夏天嘛熱的要命,就是這樣,所以弄錯了,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他,捨棄他,毛病就來了。【「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份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的辨別邪正,是這樣的。【「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能,不會說這個是最深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這個下面說:【「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深教授,請問【「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這個是錯誤。【「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這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他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的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這很清楚很明白。在這種狀態當中,【「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的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那麼第三點【「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訴我們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條件,那麼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這個的話,不但是我們必須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夠指導我們,都派上用場,不過這個同樣的派上用場當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萬一摸不到,麻煩!現在有了這個善知識精要的教授的話,你很快很容易得到,這第三段看文。【「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  是的,佛所說的經以及諸大菩薩造的論,當然佛也有講的論,雖然是最殊勝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對我們剛剛修學的初發業,就是初初修行的人來說,還沒有淨除罪障,還沒有積聚資糧,還沒有習慣走修行這條道路那些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個真善知識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話,他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說,【「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須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吃了極大的苦,我們往往是這樣,人家說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過頭來,就是這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是這個不冤枉,我們人就是這樣,就怕你跑到了那個時候回過頭來還不反省,那就麻煩了,而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你頭上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頭,多吃了幾次,聰明人就不,下次曉得不必樣樣東西自己去闖,自己闖不透很多東西,就想辦法找善知識,那個時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氣力。反過來,他能夠依止,【「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  因為這個地方這個教授,能夠以最快速正確的方法告訴你,經論上面的精要何在。【「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上面就提出來,下面的整個本文就是說這一點,所以我們只要照著這個文一步步下去的話,質?量?次第,每一個部份,這麼個好,這麼個好法,你如果說能夠跟它相應的話,你跑到那裡就成就到那裡。譬如說我們說學淨土的,他去什麼地方,你這個時候就可以,然後呢這樣可以去的時候是下品的,再上去的為什麼中品的,為什麼上品,參禪學教沒有一個例外,他這個次第,因為這個什麼?共基,說的很清楚,顯密的共基。真正說起來這本書裡邊,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而是什麼啊?大乘必須經過的跟密教必須經過的,完全共同,所以實際上,這個才是我們學本論的,我已經說過,我們現在大部分來說,最好的法門,也唯一的法門─念佛,這老實不客氣,但是我們絕對剛才這個毛病不要犯!念佛別的都不要了,我們就在這個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導在這裡,如果你參禪一樣的,如果說你的的確確有大根性,你說我要學佛,那你要爬上去,這個共同的基礎還是這裡,那個在下頭。我們現在看最後一條【「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他不但正面有這樣的功效,還有平常我們要淨除罪障是難之又難,他現在不要你這麼難,他自己消滅掉了,在還沒有說這個本文之前,我們大家曉得懺悔,說這個懺悔要得到淨罪相以後才算,這個梵網經上面說的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乃至於小止觀都說清楚,很多地方都講這個,那麼準提陀羅尼當中也說,你要去懺悔,要得到什麼啊?要得懺悔的清淨相,晚上做些什麼夢?如果你定,定中應該有什麼現象,乃至於你平常,說外善根法相內善根法相,你有這種,所以我們祖師當中有一位蕅益大師,大家曉得,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為這個延約佛法的關係,覺得現在這個真正的得到的真實內容不容易。這個戒體得不到,所以就照著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辦法,拜那個占察懺,一直拜到幾歲啊?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四十七歲?總是這兩個當中,你看他二十幾歲就出家,然後花了這麼多年代,然後什麼?清淨相、淨罪相,所以那個罪障一旦在這個地方,你要把他弄乾淨是難,難極了!你要沒有弄乾淨的話,對不起,這個佛法業果之間的話,是一點假不來的,一點沒情面的,你就得受這個罪,而現在呢他不要你花這麼多辛苦,他自己就消滅掉了,這個好處不得了的大,這也為什麼在經論上面,處處地方說明有了善知識的依靠的話,佔太大的光,佔太大的便宜,乃至於像善財這樣一生取辦,這個道理是有他特殊原因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雖然說不一定,尤其是我覺得的確要學淨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師的傳記,值得我們參考的,談到這裡有一本傳記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也沒懺悔也沒有什麼就因為跟著他的老師,被他的老師磨折的千辛萬苦,最後不但所有的罪惡通通淨除掉了,而且達到這麼大的成就,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值得作為我們的參考,現在我們看本論是怎麼消滅我們的罪業的。【「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這個引經上面,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白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他說所有的佛講的話,不管他實或者權,實際上呢,佛一定是應不同根基的眾生說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權,有的是實。什麼叫實?就是如理的全部顯發出來。什麼是權?慢慢的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樣,剛開始進入小學幼稚園,一年級,這個教的書、教的內容,不是馬上可以叫你發明,或者做什麼的,這個叫權,權宜之計,當你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後你行了,那麼這個必然需要的,這個都是最後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實就算拿那個剛才的比喻來說,你說一個小學生,你能夠把大學的東西教他嗎?對他來說也祇有小學,當然佛是個三界導師,他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絕對正確。所以我們能夠毀謗他嗎?這個一點務必要注意。【「有未解是義者,」】  有的人不了解這個。【「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  因為有一些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佛說的義趣,所以他的邪妄的執著,說這個是成佛的,這個不對是障礙的。【「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覺得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合理的,這個是不合理的,這個大乘這個小乘,不過說到這裡他有一個問題了,好像他這個上面教示我們,大乘也不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這樣!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們所以把佛的經教,判教說大乘小乘,乃至於大乘當中還要判,這個通教?別教?頓教?圓教,他這個為什麼?告訴你的次第的必然性,你認識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後的話,你才不會是痴非愚,不會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你曉得佛接引人有這樣的方法,一步一步上來,既然你要學佛的話,將來都是你必然須要學的,現在我剛開始發大乘心行的時候是一下不必廣學,但是你將來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時候你還得廣學,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怎麼可以毀謗他?所以祖師判這個是這樣的。現在他這個地方說的,說我們不了解、我們妄執才說這個大的好,這個小的不好,反過來亦是如此,這非常糟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大的【「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說菩薩學這個,這個不可以,那毀謗他。【「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
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  就是這個很容易,說這個經上面佛告訴文殊師利,這個謗法這件事情很細微的,我們現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的出來,假定有人這麼說,說這個是好,這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就是謗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卷A面  這個是好,這一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這就是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  如來無量劫來,三大阿僧祗劫積累的法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法嗎?然後這個法的傳承靠僧伽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僧伽嗎?所以別的罪,你是造五無間罪可以救,謗法罪是沒辦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  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  同樣的前面那個道理。就是說如果我們如理去辨別的話,也要曉得學這樣的這個地方,這個是共聲聞的,這個共獨覺的。有些人偏向這個,那麼就是屬於聲聞,有些人偏向那個叫做獨覺,這我們要判別的清楚,曉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們的執著,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你一起這個心,錯了。這個裡邊很細緻。我們弄的不對的話,又不要去學了,那個又錯了。若毀謗法其罪極重,很重。下面引經。【「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南閻浮提所有塔廟通通毀掉了,這個罪還好,而你謗法這個罪,比前面那個重。下面【「若弒盡○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恆河沙數的羅漢通通殺掉了,殺一個羅漢都不得了,五無間罪,你現在恆河沙數的羅漢都殺掉了,這個罪不得了!他下面告訴說,如果你謗法的話這個罪還要來的重,經上面、三摩地王經,不是我們隨便講的。他處處地方引經,這個要注意!【「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真正謗法不單單這個還有其它的,但這一點特別重要,罪也特別大,所以要努力去斷掉它。【「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  假定你對前面這三點決定認識了解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會犯那個毛病,對不對?所以說「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所以我們這們這麼可怕的罪業,自然就消失掉了,這個論有這麼大的好處。正面告訢我們引上直路,反面的話,自然而然很多罪障就消失掉了。【「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  關於這個你多看上面這二部經。【「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關於其它部份,你看一看那部經。現在我們不妨來溫習一下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大家都認識的。那個方便品當中前面的,它說的好清楚,佛出世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把佛無始以來所集的最圓滿的這個大法要告訢你們。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所以用種種方法來給你,而他這個種種方法,只要你碰到一點點,都對!所以固然是大經大論、驗證等等固然是,一點點的事情也是。所以他處處地方說,乃至於童子戲,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個沙,捏一個佛像,他也最後成佛。然後你隨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個樂器去讚歎一聲佛,唸一聲佛,拜一下,這些尚且都要成佛,現在反而這個經論是不對了,有這樣的可能嗎?所以叫我們多看,這個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話,的的確確要有一個人善巧指導,你就很容易懂,要不然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時候,也多多少少可以。我覺得諸位,你們的善根遠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讚歎。為什麼講這個話?我自己覺得妙華蓮華經,我現在好像講給你們聽,講的頭頭是道,實際上我真的怎麼徹底,我就是膚淺的了解一點點。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剛出家,人家說這個大乘最圓滿經典,我是以無比仰慕之心翻開來去唸,唸了半天是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一點味道都沒有?它就是什麼?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這個成佛的道理沒講。我想這個話好像那麼簡單,那時不懂,到後來才了解,那時候花了很長一段的工夫。原來它真正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說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那麼為什麼不一口氣成就呢?因為眾生根性不同。儘管佛生生世世引導那些人,告訴他這樣做,但是大家偏偏執著自己,結果還是走這個路。因為這樣,所以只好應你們的機,騙騙你們說好好,這樣也好,那樣也好,但是儘管這樣你最後也走到。所以說這樣應那樣機不同的方式來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來說來騙騙你,這個叫權。所以所有的這些無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祗劫實際上是無量阿僧祗劫,苦心積累的,而這個積累過程當中,都是捨身目手足腦髓,外面的妻子國城更不在話下,這樣得來的東西!所以它下面就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你說怎麼說是三這麼長的時間呢?這個都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不是從地涌出品當中,它最後有段公案嗎?這個佛的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曉得無量阿僧祗劫,從這個以後,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眾生,換句話,他這法寶就是那樣集起來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那麼另外一點,我們要著眼這個法華,法華好像我們平常說總是走迂迴路子,實際上不是的,法華是把那個直路跟迂迴路子,都比出來了。就是說如果你一開頭能夠聽從善知識,放下自己的執著去照他的路線走的話,那是快速的路子。在沒有說這個快速路子之前,我們不妨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實際狀態。我們會想,對呀!那麼為什麼不這樣呢?那些人,這些羅漢轉了個半天都走那個路。我們平常難免會引起這樣的一個概念,單單這樣從文字上面去看的話,是會很容易,實際上我們要心理上去體驗一下。我們現在眼前這麼小的小事情,你能捨得放掉你自己的見解跟別人嗎?做得到嗎?就算勉強,你做了以後,心裡面還嘀咕半天,總覺得不來勁,我總要想什麼辦法要照我的意見去做才對。是不是這樣?細細想一想,我這句話沒有一點點說笑話或者指責大家的意思,沒有。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我無非是讓我們體會一下,我們要放掉這個執著是何等的難!不管這個道理,現在聽的時候聽的非常來勁,聽完了以後,你心裡面還是這個。聽了覺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個地方,去廚房裡的時候一吃,他燒的怎麼這麼不夠我的口味,最好要想辦法多加一點鹽,你到時候就嘀嘀咕咕,萬一不行,我來,我來。是不是?你必定要從實際的行相上面去體驗這件事情,世間這麼一點小事情,何況現在成佛。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差別關鍵就在這裡。不過在這種狀態之下他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了解了這點,往往想走這個直路,改那個習氣這麼個慢法。既然這樣的話,好了我這個習氣又這麼重,反正最後總歸到,那我就慢慢的來吧!又容易引起這種心情,所以真正好的教法,譬如像本論,它一開始不是告訴你要這樣,要這樣,很多高的條件,不是的。它開始的時候,沒有講那麼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訴你,你照這樣的辦法走,有什麼特別殊勝的好處,說這樣走,這好處這麼個大。不但如此,反過來他告訴你,如果你不這樣走的話,有什麼嚴重的缺陷,而處處地方,他把這個好處跟缺陷讓你體會得到。所以你還沒做之前,心裡想一點都沒錯,而且這種好壞都是你眼前體會得到的。當你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你心裡想說,對呀!我為什麼要省力?還是希望省一點力,得到一點好處。既然這樣看起來的話走我這個路子,不但省不下力來,而且吃了大苦;走它這樣路子,雖然眼前是小苦一點,省了大力,得到大好處,你這個能夠辨別了以後,那個時候做起來容易了,這個就是它告訴我們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特別的好處,殊勝的地方。
  翻到十五頁,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尊貴的這法寶,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經過一個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以得到完滿的結果。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間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我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那個地方打七,那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把要安排的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跟法不相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怎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的去,就學一個三皈依嗎?就叫你學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跑的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的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所以立這樣的次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處。我們往往說,現在找不到好的法師,找不到善知識,聽不到好的法!是,這個是一個原因,但是裡邊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沒有準備好,自己一片荒田。我為了証明這一件事情,說二個公案給你們聽聽。這個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平常我們世間都說等退休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跑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年輕人,常常看見這個傢伙老朽了,怎麼樣都不行,總歡喜開他玩笑。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心理有這樣的準備,體力不行,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的聽人家去做。有一次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年輕人看見這個老傢伙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的很莊嚴的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法好歡喜的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這些年輕人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你那個老上座來!來!這個上座有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因為人家開他玩笑,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歡迎!然後坐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老上當。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告訴你!讓你証得四果,佛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他好高興,好歡喜。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的坐在這個角落裡邊,有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這完全是開玩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的、一心一意的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他真的開悟了,證了個初果。他歡喜,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了,非常恭敬,非常歡喜的,高興的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的歡喜,但是內心完全不一樣。你不要急,這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把生死了脫了,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香板頭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下,證了四果羅漢,你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很重要,很重要!他心裡上面已經自己成熟了。佛法這裡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照妖鏡看別人,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這個以外,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換句話說,一開頭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什麼,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要急著受什麼大法,如果這個地方你能夠轉化過來的話,下面的法一一受用,而且馬上受用。所以這個地方,在沒有聽之前先告訴我們怎麼去聽。就說【「聽聞軌理。」】  聽聞佛法,應該有什麼樣的軌則?為什麼道理要這樣聽?在這裡再說一遍,大家千萬不要講道理,大家聽了這個道理,看看你心裡面相應不相應,這個才是,這個才對,否則的話越走越遠。第二呢?【「二講說軌理。」】  講應該怎麼講,它為什麼先聽後講呢?你聽,自己會了,體會了,那個時候才可以講給別人聽。現在我們自己不會,先講給別人聽,這個是一個大遺憾。你自己聽會了,還要講給別人聽,那時候才圓滿,自利利他,然後二利才圓滿。這個地方也是,做完了以後最後應該怎麼辦?一個法會是共同的,關於這個地方,聽聞應該怎麼辦,又分成三:【「初中分三,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三正聽軌理。」】  這個聽聞佛法,又分三個步驟,第一個就告訴我們思惟,就是觀察思惟,在腦筋裡去想,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這個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覺得好端端的在那裡,舒舒服服高高興興,為什麼要去聽?送到門上來我們還不一定去聽,送到門上聽的時候,總覺他講的不對,我這個對,他那個有什麼了不起,他這個我也曉得,這種心情完全不相應。你首先先要想,這個聽聞佛法有什麼好處?反過來不聽佛法有什麼壞處?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才會一心一意的推動你去做。實際上我們心裡面平常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擋在這裡,假定你沒有準備的話,很容易都在煩惱上轉,儘管你坐在聽法的地方,在那個法會裡邊心裡面還在煩惱上面相應,結果在這種狀態聽了法,害了你。下面會詳細說,為什麼叫聽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剛才說的,聽了法,你不拿它來自己淨化而增長煩惱,這個原因。所以你先聽聞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推動你去一心求這個法。其次呢?對法是如此,對講法的法師應該怎麼辦?發起承事!要對他至誠恭敬,這個道理下面講。你有了這樣的準備,下面就是正式聽聞,他每一部份有他的特殊的理由在,我們必定要照著去做。你能照著去做就得到好處,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處。所以下面每一個部份,對我們現在是絕對有絕大的意義,真的照著去做才是對我們真實的好處。現在我們看,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聽聞集云:」】  那個是龍樹菩薩寫的。【「『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句話。這話的意思好像很簡單,你由聽聞才曉得法,這個法是代表一切,一切法的聽聞你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特別意義,佛法所講的法它有一個目標,如果說不能跟那個目標相應都是戲論,戲論是好聽的,另外一個名詞─魔業。魔跟佛有什麼不同?魔跟佛的差別是恰恰相反,佛是把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的,把這個錯誤的行相指出來,讓我們了解這錯了,怎麼去覺悟,由於覺悟,然後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魔不是,他恰恰相反,專門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法正確的了解是要了解這一點。假定你了解了這一點,而不能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是戲論。所以不是我們說懂的很多,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一聽這個都懂了,好像一點意思都沒有,或者他講是那點,你有你的見解,這是個很糟糕的事情。現在這個地方說聞知諸法特別的意義什麼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見,了解這個法的特質。而我們眼前並不是完全不知道,我們曉得這個叫什麼,那個叫什麼,說得一大堆,可是這些東西對我們真正的苦樂有關係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九卷B面  真正的苦樂有關係嗎?沒有直接關係。對我們眼前極大部份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倒是知見稠林,煩惱叢生,不如不知。所以它這個地方真正告訴我們的,由於聽聞佛法而得到正見,正見就是告訴你迷悟的關鍵,那一個是對,曉得內外的差別,內就是佛道,佛道當中小大的差別,那是宗派的差別,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以至取捨等等,能夠分別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這個取捨,歸根究底是在我們內心上面,從外面的萬事萬物,一直慢慢的認識到這一點。這個才是真的重要,這個必須透過聽聞。那麼這一點,換句話說由於了解事相一直到究竟圓滿達成,整個的,下面分三個步驟: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對普通一般事情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所以我們忙的很起勁,忙了半天,結果都是戲論,生死輪迴當中輾轉不斷,這個沒有意義。所以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非常正確,你必定要了解這個關鍵所在,然後應取,取捨之間,所以對我們有害的去掉,對我們有好的努力去做。因為你能夠這樣的話,懂得了以後,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做─「遮止」,該做的事情去做,然後你就增長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斷除惡業,另外一方面是善業增加。這一點特別指什麼?戒而言。我們平常一天到晚為惑業所綁住,剛開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這個為主,指戒,從惡業當中透脫出來。進一步,雖然透脫出來了以後,但是這是說初的一步,進一步要把這個煩惱的現行降伏。所以由聞斷無義,惡是偏向於惡那方面,雖然我們不造惡了,可是我們做的事情,對於真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很多情況之下,或者無記,或者戲論當中,所以進一步斷無義,這個特別是指「定」,所以使煩惱的現行降伏。最後一步把種子斷盡,所以得涅槃,這個次第這個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關鍵在這裡,所以諸位大家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說我現在在修行,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煩惱在減少還是煩惱在增長?假定說你煩惱在增長的話,你怎麼做都是錯的。不要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你根本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個法器敲的多好,不管你那個腿盤的多好,乃至於得了定,這個還是沒有用,佛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的住,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靠聽聞。【「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它下面又就一個比喻先說。說有一間房子,它遮蓋的非常好,因為遮蓋的非常的好,所以黑的一蹋糊塗,什麼都看不見,雖然裡邊有種種美好的東西擺在這裡,但是沒有光明,儘管你有眼睛,什麼都看不見,這個很明白。就是這間房間,如果說四邊把牆通通砌起來的話,那我們在裡面像黑暗地獄一樣,什麼都看不見。這個說什麼呢?說像我們人一樣,我們如果沒有覺者來指導我們的話,雖然我們有這雙眼睛,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見,在無明長夜當中。所以說:【「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當中,雖然生為人身,三界當中畜生那不談,牠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辨別是非,天上太快樂了,他也不想去辨別,唯一的人身有這個智慧,所以這個智慧是世間的。但是他沒有聽聞這個覺悟者的說明之前,他並不真正了解善惡,這個善惡是指出世的,不是世間的,世間的善惡的標準只是維持這個社會的,說這樣做善,這個叫世間的好人,表揚表揚他,這個價值有沒有?有,幾十年。等到你兩腳一伸,換一個地方,那麼一點用場都沒有。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好,跑到別的地方還不一定好,所以這個善惡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而現在佛法裡指的善惡是什麼?佛法的標準,這個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過這個善就有漏跟無漏之別,有漏的話就是人天就叫善,無漏的話一定要超脫三界。惡法就是使你墮落的,從有漏、無漏的方面來說,說有漏的在這個地方善法也是惡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惡法,因為你還在輪迴當中。所以說一定要聽聞了以後,我們才能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能夠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痛苦的。【「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剛才,這個房子裡邊雖然你有眼睛,但是黑漆漆什麼都看不見,現在有了燈,你就看見房子裡面各式各樣美妙的東西。現在也是一樣,由於人家來告訴你了,你能夠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才知道去取捨,什麼不要的,什麼該做的。下面又引本生論,本生本來是佛陀的本生,不過有的是講佛自己說的故事,有的是後來菩薩照他敘述的,總之他的內容是一個。說:
【「『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買亦應理。」】  現在既然這樣,所以如果說由於聽聞佛法以後,我們能夠發信意,這個信字在這個地方說一下。由於聽聞了佛法以後,單單聽聞,聽過了算了,沒有用,而你聽聞了以後能夠啟發這樣的一個意樂,意樂就是心裡的這種狀態。信,這個信平常經上叫淨心為信,或者心淨為信,這二個字可以倒過來沒關係。平常我們講的信,我相信我相信,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初機進去的必然步驟。你信什麼?信佛,但這個信字,是不是談得到這個地方的信字,不。我們現在普通那個信心,是這地方信心的因,要達到我們書本上所講的那個信的話,那時功效就產生了。那信字有各種不同解釋,現在我們用唯識法相上頭的,原則上面雖然不同,它那個大意總不會差。這個唯識上講,「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於真實有功德、有能力的,這個各別的慢慢再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指什麼?指三寶,三寶是真實的,其他是虛妄的。這個東西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夠啟發種種世,出世,自他好事情的,對這個東西,這個法,這個理,能夠深深的忍可於心。然後因為你深深的忍可於心,所以啟發你一心追求好樂之心,有了這種狀態,你的心裡面就會覺得清淨寧靜,產生這樣一個特質的,這種的心相,這個才叫做信。所以真正具足信的話,這個條件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話說一下,我們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心。譬如說我們眼前一點點小小的事情發生了,如果說你信得過佛法的話,你就能夠拿佛法把這件事情淨化,心裡面不會生煩惱。比如我們廚房裡面,今天這菜不配你味口,心裡想不配味口了,人家說了你一句話心裡就嘀嘀咕咕,反過來你說別人、看人家就覺得他不行,那個不行,聽聞了佛法又在這是非上轉,對不起,不要說在家人沒有用,僅管你出了家了,僅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心裡面沒有淨,在煩惱上轉。它的特質是什麼?「淨心敬位信」,就是佛法本來是淨化你身心的,遇見什麼事情的話你曉得那個是對,那個是錯,什麼是該取,什麼是捨,心裡很清楚,剛才這個東西─煩惱相,然後這個妄分別,你能夠把這個東西了解的清清楚楚,把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安忍在這個相應的上頭,一心的向上,心裡面決不動搖,這個才是。假定說真正你有淨信心的話,今天廚房裡那個東西不配你味口,乃至於營養不好,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話,今天這個不配我味口,法告訴我這樣,該這樣做,我今天吃下去,吃死了我正好升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話,你正好回向,就怕你不死,死了以後就去。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一無是處,你那裡還會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嘀咕個幾天,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過這裡並不是要求我們要做到,我指出這個行相來,讓我們自己反觀內心,體會到了以後作為目標,一步一步上升,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特別說明這一點。所以這些事情都要什麼?聞法!那麼反過來說,聞法的目的是在這個。所以反過來說,不是聽聞了佛法以後,自己執著的要命,這個就對那個又不對,那並不是真正啟發你的淨信心。聞了法以後,淨化自己內心的這個才是,那個時候你做對了就啟發自己的淨信心。這個情況產生什麼效果?「成妙歡喜獲堅住」,那個時候這個歡喜是妙歡喜,平常我們聽完了以後真歡喜,法喜充滿,它現在這個法喜加一個字叫妙,這個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地方不聽佛法聽另外一個東西,說他在那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一樣什麼東西,我們一樣的眼睛瞪著大大的,聽的非常高興,說不定聽的更高興。聽佛法你在那聽的直打瞌睡,講故事你聽的來的個有勁,是越聽越歡喜。你說同樣的歡喜這個有什麼差別?所以我們往往有的時候,講的聽的佛法覺得真歡喜法喜充滿,不一定。聽聞了佛法以後如果這個佛法針對你內心的煩惱,你認得它,能夠淨化你的煩惱,這個歡喜才是真正佛法相應的叫法喜,這個歡喜妙的,妙歡喜。不是說今天你能說善道,說的人家天花亂墜,聽的人聽的興趣無窮、餘音裊裊,然後幾天還回憶這個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夠淨化煩惱的話,對不起!這個不是真實的法喜,真實的法喜有這樣的妙。
  功效呢?獲堅住,你就在法上能安住,不動搖,所以才叫堅住!要不然聽見了以後儘管講法講的有道理,講的淨除煩惱,碰見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貪、瞋、癡在那個地方轉,沒有安住,堅固更談不到,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剛開始的時候,在心裡的行相認得它,經過思惟經過修証的話,最後儘管三千大千世界為劫火燒盡,你就在那個寂光當中安住不動,這是必然的次第,由聽聞入手。所以大家記住這個,修學佛法的四個要則當中,九個步驟,注意一下。就是當你聽聞了得到這個佛法,真實的「慧」,慧的特質,那個時候那個歡喜才對,才叫妙,才能夠獲得堅住。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啟發智慧,無愚癡!那個才是啟發你智慧,智慧是對治煩惱的正對治。平常你聽懂了歡喜,然後你也可以講給別人聽。講給別人聽很動聽,你有這麼多信徒,這個結一點緣非常好,但是佛法還遠,離開佛法還遠,指獲得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還在門外,乃至於門在那裡還沒摸到,這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沒有愚癡了,愚癡相的特質,另外一個名字就叫無明。在這種情況之下用自肉買亦應理,用自己的肉去買都合理!我們現在稍微辛苦一點,就覺得辛苦的要命,這個完全錯了。所以常常要記住這一個偈子,你可以很認真、深廣的去觀察思惟。我們不要說佛陀生生世世用頭目腦髓去換那個法,祖師們求法也是千里萬里,千辛萬苦,所以他告訴我們自肉買。佛的的確碓是這樣的,他因為能夠這樣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師因為肯千里萬里的求,所以成了祖師菩薩,我們法在面前還不願意接受,聽進去了以後還造罪,那就是我們凡夫,這個概念我們應該認得很清楚。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細細的我不說它,念一遍。【「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  這個法財是你內心相應的,強盜拿不去,小偷偷不走。如【「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能夠摧害這愚,愚怨這就是我們無明,我們這個愚癡無明,才真正是我們的冤家。我們講我、我、我、我的見解,我的習性,我歡喜這個、我那個,這是我們的冤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愚癡,就是無明。每個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沒辦法害你的。我剛出家的時候第一個依止阿○黎,常常跟我說某人哪,別人不能害你!因為剛出家時候,難免自己跟法不相應。剛進去的時候,大家見了面還是老習氣很多,你瞪我一眼,我瞪他一眼,你說他一句我說你一句,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地方轉。所以我覺得一直憶念善知識,我一直感謝善知識!他就幾次跟我說某人哪,人家不能害你呀!後來加了一句,真正害你的是你自己!那時我不太懂,現在了解了,慢慢的了解,但願你們及早了解。別人說你一下,你心裡嘀咕個三天,你自己在邪妄的分別,因為無明!你不理他不是很好嗎?假如你懂得佛法,人家說你的話,他說對了,你感激他,因為他說了你能改正!如果他說不對,正好成就你忍辱,不是增長你功德嗎?這再好不過的事情,不管在那一方面都是你的善知識。你現在反過來不這樣,還在自己心裡面嘰哩呱啦,所以的的確確不是人家害你,自己害。為什麼呢?愚癡!把這個不應該信的聽信他了,這個是毛病的根本。那麼現在由於法來摧毀,所以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  所以修道的人是身貧道不貧。貧這東西對我們是絕對有幫忙的。【「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這個自己看一下。後面最後一句話聽一下,非常有道理。【「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這幾句話是美不可言,我一直在憶念!空下來常常想那句話,你修學佛法,如果能夠正確的去聽聞,這個聽聞很重要,可是這個聽聞之前一定還有個條件,我想大家曉得了,前面已經說過,後面還要詳細講。你能夠跟從這個善知識如理聽聞,這第一件事情。聽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下面隨轉,要跟著它轉。平常我們這個心如生牛皮,人家告訴你,剛強的不得了,人家告訴你,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一點用場都沒有。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去找善知識,惡知識大家打打架反正都是地獄種子,不怕。你看見那個善知識你這樣一來的話,一定墮落!這話絕不是我講的,你們自己好好的去翻開經教上面告訴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順便一提。真正的善知識如理跟你說的話,你起一念怨恨心的話,你就要那麼多世墮落在地獄當中,或者生到畜生當中,這麼可怕!所以佛菩薩不在世間,不是佛菩薩不肯來慈悲,他一來的話,非把你送下地獄去不可,這樣嚴重!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現在我們粗裡粗氣的話,你隨便亂來一通沒關係,反正粗裡粗氣的。如果這個地方都是很精細的東西,給你隨便一碰,跌倒一個是價值連城,這個很明白的事情。你自己傷害,也傷害別人,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在這屋子裡面,反正跌跟斗沒關係,如果這價值連城的東西給他碰的話,絕對不讓小孩子來。再不然如果是電,很危險東西叫他一碰的話,他自己也受傷,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要隨轉。那麼怎麼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呢?我們聽說這個很有道理,現在聽的覺得非常歡喜,聽的時候滿歡喜,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去了。現在比較好一點還有這個,沒有關係,再聽一遍,聽完了以後還在那個裡頭沒轉過來。下面會告訴我們怎麼轉,這非常重要的,這個轉就叫思惟。所以我特別講,這一次我之所以要求大家很嚴的原因就是這樣,如果你們單單聽聽的話,慢慢的別的有的是機會,還沒有準備好的先不必聽這個,的的確確。然後我會繼續不斷的在這個地方講下去,還沒準備好,先準備好了再來聽,那時有大好處。總是希望這次聽了以後大家能夠跟著轉,要想轉的話,就是整個的我們生活必須要配合,這個是它的一個原因之一,那時候你能夠轉了,就可以照著去修,否則我們談不到修!實際上這三個次第就是聞、思、修,這個隨轉真正關鍵就在思惟,等到你思惟觀察這樣的話,那你就轉過來了,平常我們所以轉不過來的原因就在這裡。關於這一點,講到後面業那一部份會特別說明,這業從那裡起?業的行相是什麼?我們講了半天都不知道,實際上主要的關鍵就是我們這個思惟心所這個上頭。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少力─不要花多少氣力,即脫生死城,現在我們花好大的氣力,花了很大的氣力還到地獄裡去受苦,非常冤枉。如果說你拿這個法門來念佛的話,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個祖師絕不騙我們的,是千真萬確的,乃至於根本不要出家,你在家的話照著去做也能夠去,有這麼大的好處,關鍵就在這裡。【「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所以我們曉得,第一步都是靠聽聞。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先要對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有決定的認識,決定的認識從那裡來?從聞思來,這第一件。我們現在真正努力的不要說我現在要趕快學學定,我趕快學學,要學這個,要學那個,不是。要怎麼樣對於這個法的勝解發起,你能夠發起來的話,不動搖,全部精神貫注進去的話,那絕對有希望。尤其是現在佛給我們開的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麼安全法。我們繼續下去。除了這個特別告訴我們,還要有一個應該有的準備。【「復次應如菩薩地說。」】  聽聞之前我們應該事先有個準備,這個是在瑜伽師地論上頭的。瑜伽師地論上面我們曉得的,本地分當中,分十七地,是五識相應的意地,然後有尋有伺地等等。這本是好論。談到這地方我心裡面常常著急的要命,覺得一點辦法都沒有,看到大家空下來沒什麼事情說閒話,我心裡面真是代大家覺得可惜,倒不是單單可惜你們,可惜我自己。我自己覺得年輕的時候不曉得用功,現在年紀大了,實在來不及了,恨不得現在我一天有九十六小時整個的看書我還嫌少,我居然看見這麼多有寶貝的時間,坐在那沒什麼事情聊天,然後一坐坐在那地方乘風涼,好可惜!這樣難得的、寶貝的、無價的暇滿人生就這麼浪費掉了,說閒話還造罪,這種好書好好的去看,對我們絕對有好處,順便提起,關於很多重要的概念,這裡邊都有清楚明白,順便一提。菩薩地上面十七地上的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要這樣的五種概念。聽聞佛法之前你先準備自己,使得心裡上面有這個認識,然後以這種心情去聽的話,你就得到好處了。哪五樣看下面:【「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佛出世不容易,非常難得,佛固然難得,法也是一樣,佛之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說起來無量阿僧祇劫,單單時間長不稀奇,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經過無量阿僧祗劫的,乃至於根本無法算,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所以單單時間長沒有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卷A面  沒有一個人不經過無量阿僧祗劫的,這根本無法算,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所以單單時間長沒有用。什麼啊?他長時的修習,這個修習,那真苦了!我們為了確實體會到這個情況起見,今天叫你多做一點,你受不了不願意;叫你少吃一點,你受不了不願意;叫你委屈一點你不願意。現在什麼樣的苦事都我來擔,什麼樣的好事都送給人家,受盡種種的委屈都我來,不容易吧?不容易!叫我們在這地方受他一天都不容易,一年都受不了,他是無量阿僧祗劫!不但是一個人,還有很多人。佛在這個整個團體當中成佛的時候,譬如我們佛出世,單單一個佛沒用,還要這麼多菩薩弟子。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是經過這樣的修習,那個時候,自他圓滿的時候,佛才應世出現,這個難,極難,太難了!我們現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寶,挖到一個金鋼石,覺得寶貝得不得了,比之金鋼石,那個佛算起來,那個金鋼石簡直垃圾都不值!三千大千世界送給你,都絕對不能比,這樣的難!然後呢佛固然難,法也是如此,實際上法比佛更難。為什麼?佛出世佛說的清清楚楚,說的很多法,他跟阿難說,地上挖了一點土,說阿難哪,你看我爪上的土多還是地上土多啊?當然地上土多。佛說我說的法只是爪上那麼一點點,我沒有說的法地上那麼多,這個法,這樣難得!所以他時間又長又這麼的難得,更重要的因為他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所以珍貴極了!這法有什麼好處?【「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第二個。這樣難得的東西,能夠增長我們的俱生慧。這個俱生慧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我現在這地方只用一種說明。什麼叫俱生慧?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是與生俱來的?就是我宿生的福智資糧所集聚的。這個相對什麼呢?相當於這個聞所得的慧跟修証所得的慧,我宿生有這個智慧,福智資糧智慧遇見善知識而聽聞,然後這一生增長,不但聽聞了增長,如理修証,就這樣。那麼這個俱生的智慧是宿生來的,這個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夠增長的話都要靠什麼?靠這一生聽聞佛法。所以聽聞佛法是能夠增長這個東西,而究竟圓滿解決問題。所以他像眼目一樣。【「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他這麼一說的話我們增長的幹什麼啊?他的目的始終要把握住,不是說我懂了,然後我說給別人聽,我名氣很大賺錢很多,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戲論!而是說由於了解了這個東西,能夠得到這兩樣東西,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個是正知,一個是遍知,那兩個究竟圓滿就是佛陀。這個東西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所以這個東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這是第三個。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  這個東西到最後的話,給你涅槃菩提果。這個才是最殊勝,這個大是絕對無與相比的殊勝利益。你所有的一切惡斷盡,一切的德圓滿,這樣好處!那麼說這個好處雖然好,可是以後啊?妙了!以後固然好,有這樣的究竟圓滿,眼前就見效。【「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  得到這個菩提涅槃,一個是斷德,一個是智德,這兩個是究竟的果位,眼前就可以得到。實際上如果眼前得不到,究竟決定得不到,為什麼?眼前是因,請問你沒有種下這個因,能得到果嗎?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講一個問題,人家說這個是菩薩境界,這個是聖人境界,我們常常會這樣好像要求我太高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我自己當初就是從這個地方過來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識,以前常常用這個勉勵、要求我。我心裡面常常想,法師講的,我還是一個凡夫,我還是一個凡夫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說,正因為凡夫所以才跟你講,那你聖人我還跟你講什麼?我磕你的頭向你學,你講給我聽啦!我抓抓頭想,對呀!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弄不清楚。聽完了回來想一想,我還是凡夫還是要求太高了,以後慢慢才懂。說你凡夫才要學,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聽著佛法淨化自己,下這個因,將來才能夠步步上升感得透脫痛苦的果,非常清楚。所以現在我們聽了以後總覺得自己,我凡夫,凡夫!那時候你還沒有做已經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經把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常常記著,今天不要說別的,叫你到下面去掃個地,大家都坐在這裡,叫我掃地,外面太陽這麼大,今天雙十節人家都放假,我們坐在這裡已經很委屈,還要叫我去掃地,你掃個地都不行,你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這必然結果,這麼小的小事情做不成!你現在說,我要學佛,解救三界一切眾生,然後這種心裡面,請問你怎麼解救法?往往有這種心情,叫你掃個地不行,跑著去說法可以的!為什麼?弘法利生!你自己的心裡面真的煩惱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嗎?顛倒!錯誤啊!所以這個真正的重要,始終這個概念要把握得住,現在下的因對了,必然感得將來的果,所以懂得了這個,我們眼前很多障礙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點事你會想,馬上給我積聚什麼?福德資糧。不會說,他不做叫我去做,那個嘴巴翹得這麼高,心裡面增長的不是智慧是煩惱,然後做了這個行為的話是鬥爭。在這裡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說現在的兩個因|止、觀,所以能夠得菩提涅槃,一個斷德,一個智德的話,這個因就是這個東西。當然所以能夠得止觀,前面還要得正知見,得正知見的|戒定慧,歸納起來都在這個止觀兩個。這個止觀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樂,都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很遺憾,修學佛法,越修越痛苦,關在山裡面,真受不了,這個沒有用。持了戒以後叫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質是什麼?調伏,調伏你的煩惱。調伏你的煩惱了,什麼呢?得到清涼,清涼是快樂的,所以叫解脫。這個尸羅有三個名詞,翻成我們中文的調伏、清涼、解脫。請問你清涼、解脫了還有煩惱嗎?還不快樂嗎?我們現在持了半天戒,覺得我這個戒某人傳給我的,這個我慢是那麼大,這個東西不相應,不快樂的事情,這個,千真萬確的。你因為能夠調伏了,所以你才進一步能夠學定慧,戒相應尚且如此了,何況是定,何況是慧呢?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內涵,能夠使得我們感受到這個跟法相應的樂。世間的樂有沒有?有!世間的樂,最後的結果還是會輪迴生死的。所以只有這個樂是無罪,它不講好的那方面,只講無罪是有這個原因的。世間我們今天賺了個錢,眼前是快樂的,對不起兩腳一伸不曉得到那裡去了,這個有罪的,這要分的很清楚。所以這必然的情況,就是這樣的五個次第。【「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你能夠照著這樣去想的話,那麼你了解這個好處那來的?聽聞佛法來的,原來聽聞佛法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去修行;所以不要聽聞。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總覺得關起門來修行,現在想想才曉得真懊悔,什麼都不懂修習什麼呀!關在山裡面剛開始覺得滿清靜的,關了幾天以後自己就關不住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好一點的人就睡覺,不好一點的人,到外面去亂搞,所以原因就在這裡。你正確的認識了以後,整個情況會徹底改善,這個都靠聽聞而來,這第一個。然後呢我們說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你那個時候不會停止在那裡,一心要去求善知識,去聽聞佛法。不是馬上去聽聞,還要有一個條件,前面那個淨除了我們的障礙,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這個心理狀態的話,那個障礙擺在那裡。普通在世間的學問,物理上面常常說,任何一樣東西有一個隋性。什麼叫隋性呢?譬如說任何一個東西它本來在這裡靜止的,他就靜止,你要叫它推動,要加一點力量。我們現在這個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們的心情就這樣,你要改變現狀不太容易,這個叫做隋性。改變這個現狀一定要有種力量,物理上的東西你把它推是拉,那麼我們心理上的力量靠什麼?就是靠思惟。等到你思惟了說,這樣做有大好處,不這樣做有大害處,你會改變,其實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了解。我們在這裡蠻好的,就不想動,如果說你發現這個地方很不安又危險,那個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說那裡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你想去,那個力量拉著你去。那麼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思惟了這個以後,它會拉著你去聽聞佛法,那麼你要去聽了,那個時候說,前面那個障礙除掉了,你還要為自己準備一點東西。
  對法及法師發起承事。實際上這個裡邊恭敬的承事,不管所說的法也好,以及法師也好,你要一心恭敬的去承事他。剛才老比丘這個故事就在這裡,他前面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這個佛法的好,然後呢他不管什麼人,他對佛法本身絕對沒有一點輕忽的心情,不管你講什麼,他至誠恭敬的去聽,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的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是說講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這樣去做。可是我們要了解我們該怎麼做,你能夠這樣做,好處是你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還是為了我。所以我這地方不強調無我,我這個地方寧願講我,或者對你來說,真正為你自己,這還是最好的辦法,千真萬確的。我們不妨把經上面,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話,仔細研究下去。【「如地藏經云:」】  他都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乃至於實際的說明,要怎麼辦哪?【「『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對法跟法師,要怎麼辦呢?專,是專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只有這樣,這目的要擺得很清楚。所以說我們世間念書是求文憑,是要賺錢。佛法也同樣的,要求什麼?要得這個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貫注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我聽了法,過兩天我也講這個大法師,也可以講法。那不對,這個專一純一,然後要以淨信心,這個時候還要一個恭敬,所以淨心當中有恭敬,而另外專,還加恭敬,恭敬有個絕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都跟著「我」這個行相轉,「我」這個東西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見,一定有個癡,見就是你的見解,然後呢其他的習性,然後呢慢心。這個東西在的話,什麼好東西,佛法一定進不來,所以這個聽聞要專、要信、要恭敬,這樣去聽聞。那麼目前我們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盡自己的能力,你能夠多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的利益的話,那個時候慢慢、慢慢的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反過來呢不應於彼起毀謗,千萬不要起毀謗,這個事情非常嚴重,毀謗這件事情非常嚴重。你前面已經聽不到這麼無價之寶,得不到,你還去毀謗它。本來這個無價之寶,可以解決你一切的問題,得到無比的快樂,結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還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毀謗它的話,那個東西有無比的嚴重的後果。這個東西我們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觀察。所以現在容或人家會說,這個說法的法師,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聽他嘛!這個很簡單,你毀謗他幹什麼?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跑去罵地獄的眾生,你罵他幹什麼?他已經很可憐了。你不會去罵一個牛,他很可憐,他不對,他不對他的事情,如果說你自己罵他的話,你並不比他好。他因為愚癡,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話,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罵他的話,豈不是你跟牛一樣,這個千真萬確。所以你罵他,這正說明了你自己就是那個比他還不如的這樣的一個胚子啊!所以這地方我是從反面來說,我們特別要了解的,對於這個法也好,說法的人也好,絕對不要去毀謗。所以後面曾經有一個這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大祖師經過一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一個法會,他就叫他後面的這個侍者,停下,停下,這個地方有一個法會,去聽法。結果那個法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人在那裡講法,結果那個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子的委屈!我這個老師,當代最高的大善知識,跑到這個地方聽這個人講,那個人講還不如我,怎麼跑到去聽這個東西?但是他那個老師,善知識,認認真真的聽,他也莫可奈何,勉強一肚子的委屈。聽完了以後,他心裡面有點不高興,他說師父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個平常,你跑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你的身價了嗎?那個善知識怎麼講?哎!你怎麼這樣講的,我可是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兩樣大好處!得到什麼兩樣好處?法,他在這地方講法,我無比的恭敬,讓我又能夠在法上面隨轉,無比的好處!就因為他講了這個法,我得到好處,然後呢他這個法會我去隨喜,這個都是無比的功德!平常跟你們說了個半天,你們聽的法都聽到那裡去了?有這麼個好機會。一點都沒有錯,那個大善知識的行持,樣子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跑得去,懂了一點點跑著去聽,這個傢伙說這些是幹什麼?然後呢他說的比你好,「他好!好些什麼?我才不在乎他。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們心裡面毛病就在這裡,這真正我們要淨化自己的。下面【「於說法師供養者。」】  特別強調這個法是要恭敬,法師要恭敬,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單單那個法師也要供養。【「謂於師起如佛想。」】  對於那個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看成佛,這個有大道理,這一點我們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多說,假定你能夠把他看成佛的話,你會全心全意地努力去恭敬,你能夠有多少恭敬,你就得到多少好處。當年印光大師,他在自己關房裡面,閉關拜佛,當然平常我們信佛的人,對他老人家恭敬的不得了,當時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有一個人他是知識份子跑著去,跟著他們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訪他,就拉著那個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結果他就問:老法師啊!你這個佛像是木頭泥塑木雕,你拜他幹什麼?印光大師怎麼講?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們懂得這個話嗎?沒錯那個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同樣的道理,擺在這裡,他跟人講的也許講的不對,我不是啊!我是要學佛的。請問你們是要學佛的嗎?你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而來,要學佛而來的話,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所以說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如果你們不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根本不能學佛,所以佛告訴我們很清楚,佛成佛靠眾生!那個菩提樹王要慈悲水去灌的,這個慈悲水靠廣大眾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學佛,口口聲聲地都說大乘,口口聲聲要度眾生,從那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所以剛才說最後得到這個究竟的果地,眼前這兩個因才是我們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剛才說以前我不懂,說我現在是凡夫啊!現在要轉過來,我現在是凡夫,趕快努力!怎麼把因地上面種下聖賢種子,千萬再不要把那個凡夫的因,繼續增長,繼續增長永無了期。所以說這個人不對,那個人對我這樣,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輪迴的因,趕快把他切斷,這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你能夠切斷了,至少你不會墮落,你能夠切斷了,把你切斷淨化這個告訴別人,真正幫忙別人,真正弘法,那個時候就可以開口了,道理這麼簡單!所以這一件事情正是我們凡夫做的。了解了這個,專一也專一得起來,信心也建立得起來,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講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講法的人看成佛,惡人你也把他看成佛,為什麼?惡人為什麼把他看成佛?這個很簡單,沒有惡人你就沒辦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說的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兩個人,第一個我的老師,他是佛,告訴我這個道理,單單告訴你道理行不行?沒有用,你還得去做!第二個靠提婆達多,他為什麼靠提婆達多?這提婆達多是個代表世界最惡、最罪大惡極,沒有比這個更壞的,沒有提婆達多我成不了佛,他現在使你成佛,當然你要敬之如佛。這個很簡單!這個道理說起來那麼簡單,那何況他現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我們提婆達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現在告訴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這個道理嗎?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我們往往去修行,頭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師說:「你頭顱磕破也徒然,然後呢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隨便一點事情都是功德,何況是念佛,何況是拜佛,當然有無比的功德!這個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說看你有沒有正知見。正知見那來,非聽聞不行,從那裡聽聞?善知識!就是這樣你怎麼能不把他看成佛。我們了解了,好,繼續下去。【「應視如佛。」】  下面是解釋,那麼看成佛怎麼辦啊?要對他【「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要對他這樣的恭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告訴我們菩薩地這個論上面,菩薩、祖師詳細說明,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他主要的就是心裡面要純敬專一,不可雜染,這個雜染下面會解釋,另外特別舉出來。我們腦筋裡面不要從這個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師五處,這個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們送下惡道的,如理作意把我們超脫輪迴,幫助別人的。那麼這雜染是什麼呢?下面那個兩部份:【「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這個雜染當中第一個,把自己舉得高高的!第二個,把對方看不起,這個高舉要拿掉,輕慢要拿掉。什麼?恭敬,專心!因為你離開了高舉了,所以你謙恭,所以要時時、要應時去聽聞,聽的時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種種承事。這個承事分兩方面,第一個,身語承事,第二個,如法修習,這個都是承事。這兩個都需要的,然後不應忿恚,心裡面不要起不隨順的。這個忿恚有多種,或者由自己方面,或者由對方方面。所謂自己方面,譬如你不舒服,或者什麼啦,對方呢?也許他說到的法觸犯你的心等等的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這個很重要的。我現在就體會到,我所以常常給大家說,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夠跟大家同學在那兒講講的話,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那個善知識的攝受。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卷B面  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那個善知識的攝受。大部份同學都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今天再說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識幾年的時間,他很少給你好好的笑一笑,你做什麼事情,跟他說,他總歸覺得不對,總歸是呵斥你。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點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皆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的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你看的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
  我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懂了。戒,這個東西,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自己就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他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拼命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的懺悔,怎麼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回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的聽了四分律廿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我們現在這個懂了,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了,回過頭來一照的話,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精神拼命晚上廿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可憐的就是,就在這裡,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隨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看見,無非都是看見人家的過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你那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己的過失下地獄,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你怎麼有時間肯去一步之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所以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然後呢高舉不可以,輕蔑也不可以,不輕蔑應該怎麼辦呢?【「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法跟法師不要一點點輕蔑,要恭敬他。【「不應作意五處,」】  這個五樣東西不要,特別的,我們很容易犯的,那五處啊?【「戒穿缺,」】  這個地方不一定持戒,換句話他自己的行持不夠,穿缺有他特別意義,簡單一點說,他自己好像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實際上他做到了你看不見,千真萬確的。以我,不要說過來人如何高妙我們看不見,拿我們眼前來說,大家都說眼前的時候,我跑遍台灣都看不見一個人,我卻是看見很多善知識,我的受用就在這個台灣得到的,千真萬確!現在還有,眼前也有,那你們只要好好的去學,我保證將來你們都會看見的。所以說你不要看人家,你真正過失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曉得這個善知識的行相,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不必多去談它,以後慢慢的慢慢的隨時來說明這件事情。然後呢?【「種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貴,這個人好像身份很低的樣子,長得又醜陋。【「形貌醜陋,」】  講起的話文辭又鄙惡,人家講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個出起口來的話,好像很粗魯的樣子。【「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別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來告訴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諸如此類,因為你聽見了,【「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這地方沒道理,聽不進就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沒有希望了。【「如本生中亦云」】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這個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裡面放得低低的。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那個慢心拿掉;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學。你能夠發起調伏德,我們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本來你這個慢心高的不得了,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跟法相應了,馬上調伏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法水才能夠進來,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樣,它儘管甘露下下來,流掉了沒有用,現在你把它反下來的話,進來的,那對了,才能夠調伏得下。那個時候,【「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你歡喜呀,就像飲甘露,甘露是治我們一切病的,現在呢治我們生死病。反過來,如果你沒有這個,你拿這個心情去的話,你也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滋潤,體會到這個法的美。說【「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恭敬、專一、至誠,這樣的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調善我們的內心,把心裡面的髒垢,徹底的淨除乾淨。這個時候,有個什麼現象啊?你不會論這些是非,就像個病人一心一意的聽那個醫生招呼。我們現在是無明大病,聽那個佛、法、法師告訴我們的法藥,然後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聽聞,這就對了。前面就是告訴我們準備。夠不夠?還不夠。這個真正聽聞的前面,已經有了,後面這個正聽的軌理,究竟說起來,還是一個聽聞之前的條件。下面,說「正聽軌理」。
  正式聽聞的軌理,實際上這個裡邊還有,還有的留到下面講,我們一步步講下去,自然會分的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好,沒錯,前面的障礙掃除掉了,用什麼方法?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把自己不想去聽,不願意去聽的拿掉了,那麼聽的時候又產生種種,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反效果又淨化掉了,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可正式聽聞。又分兩方面,一個是障礙方面,另外一方面,正面的,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過失,「斷器三過」。正面
的還要具足這樣的條件:【「具六種想」】  今初,他告訴我們:哪三個過失呢?他先說明【「若器倒覆,」】  這第一個。【「及縱向上然不淨潔」】  第二個。第三個。【「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說倒了的器具像那個杯子一樣的。這個杯子這樣擺,不行,那個法水進不去。然後它向上,但是那個杯子裡邊有髒的,有毒的,沒有用。然後你把它洗乾淨了以後,那個杯子下面有一個洞,漏掉了,也沒有用,這很明白,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所以他說那個杯子,【「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這是第一種情況,如果倒過來的話,盛那個甘露,不能,進不去,你把它倒過來,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裡邊髒,【「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你不能用這個東西派上用場,【「或雖不為不淨染污,」】  雖然沒有髒,然而不住在裡邊,漏掉了也不行。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在聽法的時候,也是一樣。聽法的時候,第一個呢?【「不屬耳,」】  就是根本耳朵沒放在這裡,而他在那裡聽法,我們呢?兩種情況,心裡面胡思亂想,乃至於有的人,平常我們上課有這種情況,在學校裡,老師上課,抽屜裡面拿了一本小說,就在看小說;不看小說,胡思亂想,等到散亂心過去了以後,打瞌睡,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平常的時候聊天,聊了個起勁,叫你去睡覺,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聽法的時候他就打起瞌睡來了,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業障,碰見這種情況,好好懺悔,這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呢?【「或雖屬耳然有邪執,」】  他耳朵聽見了,但是心裡面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他這個邪是錯的。執,可以說兩種,可以說一種,他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他聽見了以後,聽不進,他有他的執著。也許他在這裡說,我在這裡可要學的參禪,他在這兒教我念佛,不行,不行,這個沒有用,現在這個時候你還講這個幹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心裡面總有他的。還有呢等起心,就是他聽了法跟它相應起來的這種,他有他特別的概念,這個裡邊有錯誤,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譬如像我剛才說的,我自己以前的這種經驗,我自己的過失,這個法師真正告訴我們,某人哪你該怎麼辦,我心裡面怎麼想?法師你告訴我這個,我還是個凡夫啊!說多了有的時候受不了,我乃至於跟他說:法師啊!我還是個凡夫啊!這個就是【「等起心有過失等。」】  自己執著在這個,牢牢的不肯捨棄自己錯誤的見解,就這樣,這個一點用場都沒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後,那麼很好了吧?聽過了記不住,也不想去記,那還是沒用。所以正規的來說,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然後聽的時候,還要不要說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應了。真正應該什麼呢?以菩提心相應的心,你曉得真正要學無上菩提,要學一切法,他現在在教,全心全意先聽懂了他說的什麼,照著他去做,這才是我們相應的。聽完了以後,牢牢的記在心裡面,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的條件。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看看那個偈子,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這種心情,看看,「專事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意語中」。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頭的話,你自己不知不覺全部的精神,專事,這個專事,心志所在。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裡,你眼睛可以閉上,但是全部心志在那裡。有的時候,我們有人習慣聽的來勁,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跟仁法師聽了法,聽了全部精神在那裡,眼睛瞪的大大的,仁法師常常跟我說:不要看我,可是過了一下,眼睛又瞪的大大的。以後慢慢的跟了他才曉得他為什麼說:「我晚上不能講法」,以後我發現他晚上固然不能講,我也不能聽,我晚上聽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你自然而然就歡喜,精神就提起來,到那時候躺在床上睡不著。所以我現在感覺得很多人聽了這個打瞌睡,那實在不相應,這個東西有毛病,那是種種善根可以,你真正要聽法,不行的!專事,聽這個法,那個時候就要像什麼?像渴的不得了,看見那個水,你說擺在那裡,你不去理他,會嗎?當然不會!然後那個時候一心入於意語中,你全部的精神聽他,他講到那裡,這意義把握住了,心裡就相應了。你能這樣的踴躍,聽了法心裡歡喜,心悲喜呀!佛法相應的必然情況。弘一大師走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叫「悲欣交集」,一點都沒錯,你到那個時候法相應的時候就會有這種心情,你也說不上來到底是悲是喜,說起來又悲又喜,悲聞法之太晚,喜從今天開始。實際上那個心情很混雜的,但是的的確確跟它相應。那個時候這種情況應該說,反過來我們應該聽法,就應該有這種心情,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怎麼樣?如果像上面這種情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這佛法,沒有大益,他寫那個大字很有意思,還是有一點好處的,佛法這東西真了不起!那怕你討厭他,那怕你在這個地方說辨別他,老師講了半天,他自己呢?那怕你起了這個心,是,你起了這個心以後你要下地獄的,但是等到你地獄下面出來還靠這個力量你又上來了,佛法之美,它必定有好處。但是要想得到大好處,卻得不到。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大好處,每個人絕不希望聽聞了佛法,先下了地獄回過頭來再升天,沒有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大好處,一定要把那個過失拿掉,過失拿掉的這個針對的這個方法,所以叫對治。【「此三對治,」】  是什麼呢?【「經說三語,」】  經上面怎麼說啊?【「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聽的時候好好聽,然後呢?好好的聽完了以後,如理思惟。【「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  你要希望得到這個,你一心好樂希求這個,遍知,正遍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麼辦呢?【「專注屬耳,」】  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把耳朵聽在那裡。【「意善敬住,」】  這個意,你心意要善要敬,要安住在這個地方。【「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全部精神去聽,這個是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完了以後經上怎麼講啊?我們每看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典,他一定說,比如那一個人聽聞,啟發那個問了,佛陀就說善哉善哉,好極了,好極了,你問這個問題啊,然後呢他一定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個話,不一定用這個方式,可是很多經典上面都說這個「諦聽善思」。平常我們看見那個佛經上面,好像這兩句話無關緊要的,場面話交代一下,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兩句話是何等重要。所以本論的真正殊勝,列為四個大科,而這個是第三個主要的,你沒有前面的準備,告訴你這個正聞沒有用。你有了這個準備,來了,根據那裡呀?佛經上說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人講自己可以看看佛經就看懂了,那這種都是天才,天才是當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絕不可能。經裡面這個諦聽善思,有這麼深刻意義在,平常我們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步步向上了。這個是斷器三過。這個過失要斷除掉,斷除了過失,然後呢,正面還要具足這個條件。「要具六想」,這個最起碼的。不是說單單那個三個過失斷掉了,後面還要有,不過這個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碼的這個要除掉,同樣要具足的六樣東西。這個六個東西,第一個,【「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聽聞佛法第一個先自己說我現在在病當中。【「如入行云:」】  這個入行論是叫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我們大藏經裡這個名字不叫入菩薩行論,叫菩薩集學論,好像這樣,我一下忘記掉了,這是寂天菩薩造的,可是我們大藏經裏說是龍樹菩薩造的。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我不敢肯定這兩個是一是二,說不定是寂天菩薩又把他師父說的這個內容增加修改一點,或者是我們傳的人譯錯,這個不敢肯定。他怎麼說?【「『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說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一定要找醫生,照著醫生的話去做,何況我們無始長時遭到三毒貪等,各式各樣的百病。這個百過不是一百樣,這個百字,泛百,我們說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為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我們沒有一樣對的,全部都是錯的。我們為了這個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現在我們生了一點小病,我感冒,我頭痛,我要去看醫生,我在這躺一下。現在我們這麼大病居然不管,這個人真可憐!所以第一件事情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醫生,那個時候你聽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釋:【「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說我們無明長夜當中,而這個病很難把它治得好,的的確確很難很難!而這個病,發猛利痛苦,我們眼前一切問題沒有一個例外,都在這個裡邊。是什麼?貪等就是三毒。舉其綱要,整個說來,我們平常說的,以天台的說法,見、思、無明、塵沙,總之沒有一點點例外的都在這個裡頭。時間呢?無始以來沒有一分一秒曾經脫離過,這個痛苦的不得了,身上痛苦,心上懊惱,對於這個地方才是應該知道的,知道這個是病。【「迦摩巴云:」】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說:【「『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這是說假定你修行,修行而又修錯了,是不對,顛倒,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修行。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怎麼辦?【「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現在我們什麼狀態?我們遭到三毒大病,這個病是大的不得了。我們起心動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現起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很歡喜,這是什麼?貪相應法,非常明白。你這個歡喜,這個好,在貪當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對的境界現起的話,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痴相應法。請問大家每一個人仔細檢點檢點看,有沒有一個時候跳開這個的?可憐的是,可惜的是還不知道,病大的不得了,醒來的時候是如此,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時候是如此,下地獄的時候還是如此,小的時候如此,老的時候還是如此。病勢極重,我等不知道這個是病,這第一個要知道的,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聽法,對這個不了解,那沒有用,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才曉得我這麼大的病,就會推動你去做。平常我們常常說,我現在感覺到要去修行佛法,這個的的確確,在座的諸位,不要說在家,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也是這樣,都是很難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裡覺得就是提不起來,就是沒勁,為什麼?沒有力量推動你,你不曉得自己病,如果你曉得自己病的話,這個推動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叫你去動一動,千難萬難,一下忽然地震了,就是你生病爬不動,站起來跑的個快,我想這個我們人人都會體驗到吧!眼前很簡單,馬上地震了,你馬上跑,頭痛也好腳痛也好,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這個力量推動著你。現在告訴我們,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它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