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7:02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卅一卷A面  啊雖然是苦,但是這個苦啊,已經有一個那期限,那就是這樣了,就像身體當中啊稍微啊受一點這個醫生的或者是吃葯,或者是手術的痛苦啊就把根本問題就解決,所以在這個上面啊特別說明,就像以小苦啊就能夠把病解決一樣,啊所以我們對這個小苦啊應該忍受,不但應該忍受,應該歡喜,啊應該歡喜,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讓我們修學的時候啊,使得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害怕,沒有一點點的退怯,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對這一件事情感到幸運,感到幸運,啊這個是一個絕端重要的一個概念,啊如果說沒有這個概念的話,修學佛法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一個第一個應該突破的一個關鍵。再說,【「又捨身者初怖畏時,非可即捨,先於布施漸次學習,至於自身全無貪著,大悲心力開發之時,若有大利方可施捨,故正捨時全無難行。」】  再說,是,他是要我們啊布施頭目腦髓的,但他並不是叫你一開頭的時候就去布施,剛開始的時候說,我們啊的的確確因為理路即便是有一點認識,但是必定這無始的習性啊,啊這個執著還很重,喔對這件事情很害怕,那麼那個時候不需要馬上就捨,怎麼辦呢?先照著前面所講的布施的道理慢慢慢的來學,慢慢的來學,小的地方學慢慢的大了,到那個時候對我們的自身啊,一點的貪著都沒有了,對自身沒有貪著這個有他的必然的次第,啊有他必然的次第,所以現在單單講一個理論啊,將來如果我們,如果正確的了解了這個空性這個概念,乃至於你經過了,如理的思惟修習以後的話,的的確確你對這個身體啊是一無貪著,不但一無貪著啊,而且發現原來這是我們的生死大怨家,理念上面既完全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經過了一點習慣了以後的話,你把那身體送出去的話,的的確就不會有什麼障礙,啊那個時候啊大悲心也開發,然後呢不但啊對這個身體沒有執著,而且發現這個身體捨出去啊,還有無比的大的殊勝的利益,那個時候才叫你捨,所以那個時候捨的時候啊一點困難都沒有,一點困難都沒有,啊就像小孩子的時候啊,就是小孩子他好吃的一個糖,哎唷你叫他把那個糖,手裡什麼送過來,哎唷他在那兒,怎麼捨得啊,你叫他拿著就哭,將來我們長大了以後,然後呢在很多的場合之下送起人家東西來的話,送禮也好,啊那大筆大筆的動以萬計乃至於百萬計,眉頭不但不皺,而且還覺得很好啊,為什麼,因為這樣做得到好處嘛,啊所以這一個上頭啊,他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你對這個理啊了解了,然後呢量,次第,一步一步的走上來的話,是一點都不難,不但不難而且有這麼大的利益,【「如云:『如此治療法,勝醫且不用,以柔和儀軌,治無量大病。導師先令行,惠施蔬菜等,習此故而後,自肉漸能施。若時於自身,覺如諸菜葉,爾時捨肉等,於此有何難。』」】  所以說啊,對於這種治療的方法啊換句話說,突然之間來的真正有本事好的醫生啊,都不會用的,一定啊用比較柔軟的方法,啊才慢的慢的;譬如說我們現在那個醫生看那個小孩子,絕對不是捉進來像殺豬一樣的來,慢慢的哄啊怎麼弄啊,啊譬如說我們現在啊那個西葯,那個咳嗽啊,咳嗽糖漿,它不但不覺得難吃啊,而且吃的很好吃,哎唷說那個小孩啊,啊吃了一吃還繼續的要吃,那個大人還非藏起來不可,要不然他一口氣統統吃掉了還不好咧,這個千真萬確,這個佛,偉大的佛陀,他用的辦法也的的確確是如此,啊所以現在我們那個三界的大導師啊,教我們修學這個,也不是一開頭做這個難行的,他是用種種的方便,啊先布施一車簡單的蔬菜啊!等到你這個習慣了以後,慢慢慢的耶覺得好,而且看見大利益,那時候你再深入等等都可以,那個時候你捨那個東西啊,捨自己的身體啊就像以前捨一點點菜葉子一樣,那有什麼好難,那有什麼好難,所以一點都不難,啊一點都不難,所以啊【「是故有說波羅蜜乘,須捨身命故生逼惱是難作道,今此教典為破除。」】  是故所以有的說,哎呀這個行那個大乘行啊,怎麼個難做法啊,要把要把身命頭目腦髓等等要捨出去啊!啊這個東西實在啊,啊不行不行,那麼現在根據這個教典,換句話說喏,你不是學佛嗎?那麼佛說的教典上面,說得清清楚楚啊,啊說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啊,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啊,我們現在大家說學佛,學佛,啊嘴吧上面學佛,實際上學的是什麼呢?我想慢慢……的到現在大家體驗得到的,我們都在學我,啊都在學我,這個學佛是什麼,哎呀佛是好的,所以啊你就想那個好的果,但是,殊不知這個好的果,應該用怎麼樣的因,你真的要得到好的果,一定要學的他的好的因,這樣才能夠得到,結果呢?我們啊!只羨慕他好的果,然後呢,好的因如何我們不管,照我們的想法去想,所以大家只想,哎唷好了。如果有簡單的方法,那最簡單,啊所以有一陣子嘛譬如說在任何一個教盛的時候,往往就偏向那一邊。譬如果宗門盛行的時候,他覺得大徹大悟了,喔那好了成佛,拿佛都不在乎,大家都拚命忙這個東西,結果呢,弄到後來,不是狂禪嘛,就是口頭禪,弄到後來那大家念佛,哎呀說這個東西很難啊,你只要念佛你就好了,也是這樣,哎啊什麼都不要了,結果這樣一句啊彌陀佛,結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行嗎?當然你有了善根是,可是不報的是大家沒有得到那個方便善巧,總覺得哎呀這樣一來躲在那一個地方,所以紫柏大師那時候就說了,現在的人大家說念佛念佛,結果變成功啊自己煩惱罪惡的逋逃藪,啊就是這樣啊實際上呢完全是為自己啊!那種煩惱相應的法,哎呀說是說修行,躲在那裡什麼都屎想做,啊經教嘛也不相做,如理的修行都不要了,就是憑那個念了兩句,這樣,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那麼教下啊等等啊都是如此,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的話,你一定要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弄得清清楚楚,現在這一個地方這麼簡單的告訴我們,我們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啊原來這樣的啊,原來這個事情這樣的,自然而然啊我們心理面就沒有一點點怯弱,而所以這樣的是什麼呢?不是說哎呀!單單聽見這好的果啊,就憑我們的妄想要求啊!是求不得啊!求不到的,所以這個經上面很多地方特別說了,啊這不是說啊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你這麼念幾下,成不了的,你要曉得他什麼原因能成佛,佛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策發你的好樂之心,然後呢使得你推動你去求,求的時候你還要了解如理的方法,這個因,成佛之因何在,然後呢在因地上面是一步不錯的努力上去,這樣才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所以現在的人啊,說是要修要學,結果呢?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那些大經大論啊都不要了,既然是不要的話,那只有一個結果,喔望著天那裡哎呀說這個好呀好呀!但是他在天上,你永遠在那個地下,然後呢一開口就說哎呀我是凡夫嘛,啊那是聖人境界嘛,你不是要求聖人境界嗎?然後你永遠說我是凡夫停在那裡你有用嗎?沒有用,所以勢必造成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哎呀羨慕人家,現在不,現在不,要羨慕自己,怎麼羨慕法?啊我宿生有這個善根,今天能夠進入佛門,然後呢如理行持,怎麼樣如理法,那在這個上面啊一定要從佛經教,這是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這個論典上面,啊依止的這個次第,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必不可少,然後呢還要如理思惟,你照著這樣去作。啊絕對不能憑我們的想像,所以太多地方,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啊底峽尊者曾經說過,啊底峽尊者被請到西藏法以後,就有人問說哎呀你有沒有成佛的方便的法門啊,阿底峽尊者說哎呀!不用你來問,如果有的話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忙這一些事情去了,啊現在我們一般啊太多這種情況,啊所以如果你正確善巧了解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發現啊,平常我們覺得難難……的邦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省事、最好的,這個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建立這個概念,啊所以啊說,這個上頭啊以沒有錯的正確的經教啊來說明了,然後呢把我們啊,前面因為不了解而怯弱的這個心裡破除掉了,所以他下面說,【「謂於發生難行想時不須即捨,」】  啊當你覺得還難的時候,這
個不要你捨。【「與菜等極易捨時,方可捨故。」】  要等到這個時候那麼你才可以捨,啊不過這地方要注意喔,不是說等在這個地方喔,等在這個地方就可沒有來的時候喔,要什麼,你的順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的練習,而這個次第,從那裡開始。就在我們現在下腳的第一步,所以不管那一位咼修,不管我們那一個人開始學的時候,就必定是從微小的地方,而這個微小的地方還必須要什麼微賤的地方,是啊真正這樣去作,啊假定我們啊,微小的地方啊不求啊了解不去下手的話,請問你大的你能得到嗎?能得到嗎?這個概念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那麼現在還有一類人常常自己覺得哎呀這個好像蠻好,但是啊我這個腦筋就是不行啊,這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啊到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漸漸了解了,因果之間的關係,我為什麼現在這個腦筋不行,為什麼?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是沒有原因的嗎?信佛的人都知道,都了解,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就是我們以前的,在因地當中啊,造下了這個愚痴之因,如果現在知道了以後不從這個地方努力下手的話,啊那就完了,現在已經愚痴到這種程度,但是還有這麼一點機會,如果我們現在繼續的隨順這個愚痴的結果下去,把僅有的機會放掉了,那以後就完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以我現在了解的情況來說,越是碰見這種情況是越應該努力奮發,這個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事情。啊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喔儘管今年年紀啊已經啊怎麼六十歲,然後呢身體也這麼衰,不管你們怎麼說,哎呀保養保養啊,我自己了解,唯一最好的保養─法。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我現在那個時候還不努力的話,下一世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啊所以我啊策勵我們同修們,你們條件都比我好,萬一不幸啊有的人這樣,啊或者是心智比較遲頓,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較衰退的話,那時候告訴大家的喔,啊趕快努力啊,趕快努力啊,這個地方再不用功的話你就完了,沒有我們後退的路啊!有那裡,這個很清楚啊!刀山油鍋等等,都等在這個地方啊!啊這個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只要把前面啊,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仔細的看看然後呢在下士中士的那個苦的情況看一看,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啊然後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三個。【「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  那麼現在說好,我們對求的佛果啊也不怕了,然後呢求佛果所要行的種種方便也不怕了,然後呢正式去修道的時候啊就在這個修道的過程當中,啊要時處這麼長這麼苦的地方,哎唷這個時間啊說這個,又有一點問題來了,那所以他下面又說明,說【「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那麼最後一種障礙,就是想一想哎呀,說是的你要成佛但是要成佛啊,這個要三大啊僧祗劫,乃至於啊要無量無邊的啊僧祗劫,哎呀這一個裡面啊受生啊這已經是不得了,再說在這個裡邊還要受無量的苦啊!這個事情啊,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不能行,耶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如理的道理在下頭,【「應如是思」】  啊,我們哪應該這樣對這一件事情了解,【「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  這是第一個,這個第一個,耵那為什麼有苦,因為你造了惡業,苦因當然一定感苦果,現在我如理修學的人既然你了解了正確的,當你下因的時候你怕苦,已經努力喔這個絕對不能作,因既然遮斷了,將來你會得到苦果嗎?不會啊,不會啊,這第一個,這是第一個。所以啊,既然你淆造惡因,所以不會感得惡果,不會感得惡果的話,那就是快樂嘛,那就是快樂嘛,就以我們現在來說,啊我們啊所以貪著難捨的話覺得這蠻好嘛,實際上呢真正修菩薩行者感得的果報是遠比我們好啊,這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啊不管是印度的中國的,乃至於其他的西藏日本等等,你們看都是這個樣,啊都是這個樣,啊像啊底峽尊者等等的話當年這種都是啊,身為貴族乃至於王子,從小是絕頂聰明多少人愛戴,那要我們現在看起來哎唷高不可攀,那我們差這麼多,已經覺得啊很好了,那這樣好法,當然這個身上面並沒有這麼嚴重的我們想像的;這很好的事情啊,那麼進一步,【「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怍,故心無苦,」】  另外一方面呢你有解了,生死的真相,原來生死的真相啊如幻如化,沒有自性,所以前者啊是福德因,後者是智慧因,啊你步步的以這一佪方式,在因地當中如此修持的話,那麼將來呢你感得的果報身是圓滿安樂,心啊更是啊這個非常自在了無掛礙,所以身心兩者都沒有苦,不但沒有若而且你很明白的覺得,這個地方不斷的在淨化煩惱,增長法財,就像作生意人哎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一直在賺大錢,而且很舒服安樂這種狀態當中,就像我們現在這種大老闆,啊他坐那個辦公室裡,又有,冬天嘛又有冷有暖氣,夏天嘛是有冷氣,出門嘛有車子,又隨便一動啊周圍的侍候都來了,這樣,然後啊看見那個財源是滾滾而來,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來的什麼─法財,他世間的財是有漏的,我們這個是無漏一直增上的啊,是,在這種狀態,【「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那很明白,身心都在安樂,而且這個安樂是不斷的增長,所以這個修學佛法一定什麼─增上生,而且增上生到最後的話,達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雖然在生死當中,不會厭患嘛,這很明白嘛,啊斷惡故無苦啊,【「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啊現在我們如理修行的人啊,因為斷除了一切的惡業,因故斷當然不會感惡的苦果,然後呢我們有善巧生死的真相,世間的真相以後啊所以啊對這一個生死當中啊也沒有一點點掛礙,自然也沒有憂怖等等,啊平常我們所以啊身心受到逼惱的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無明相應啊,非理的思惟,這種啊邪妄的分別,所以啊造了種種的惡業,感得這個身心的苦惱,而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呢喔啊,功德智慧,功德是感得我們啊種種的啊這個異熟圓滿,然後呢智慧當然,我們內心當中這個一直啊安住這個如如不動當中,這麼一步步上去,啊享受這個法樂,這種狀態當中,你還可以啊利他增長無邊的功德,這樣的有大悲心行菩薩道的人啊,最覺得哎啊快樂的不得了,怎麼會厭患呢?【「又云:『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  在這一種狀態當中啊,啊由於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這個像馬一樣喔這個快捷的不得了,在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這樣的一匹馬,最好的這個菩提心馬,能夠坐在上面的話,啊你真快樂,不要你這麼麻煩的,所有的把疲勞厭患啊,都能夠啊徹底的清除掉,而繼續的增長我們的快樂,這一種狀態當中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等到你真正這樣的話,那怎麼會退怯呢?啊怎麼會退怯呢,所以說【「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唯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  耶像這樣好的這種狀態,時間再長啊是不會也不應該啊怯弱,所以要曉得單單說這個時間的長短啊,這不是我們啊厭患之因,厭患真正厭患是什麼,是苦啊,所以說,如果說苦的話,重苦的話那怕很短一點點啊,你也覺得哎呀很厭,如果是快樂的話,這個就怕他少啊,時間再長我們不嫌多啊,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啊,啊叫你啊稍微受一點點苦啊是一點是受不了,叫你啊有點快樂的事情啊,叫你捨真是捨不得,啊我們平常都有這個事情,啊跑到那個地方如果說叫弘迫大家跑到這個地方來叫你做苦工固然不好,叫你啊聽人家講的,你不歡喜的,坐在那裡的話哎呀這個坐十分鐘啊就老是望錶,可是如果你是歡喜的話坐在外面聊天的話一聊三個鐘頭啊你還覺哎怎麼這一下過去掉了,這是這麼普通的事情啊,是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受啊,啊快樂的事情是啊越久越好啊,所以這個地方是特別說明,【「寶鬘論云:」】  這個論也不錯啊,【「『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啊假定這個苦很重的話,那怕很短的一個時候啊,哎呀這個難忍的不得了,何況久遠呢,反過來如果說快樂不苦的話,那麼時間越長,越好啊,長有什麼關係啊,耶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啊,現在是我們怕苦而不修,結果怕苦而不修是什麼結果呢?哎呀陷到那個重苦當中,不但是苦重而且長遠無量啊僧祗劫,不是無量根本就是無始,永遠沒有結沒有結束的時候,從沒有頭的地方到沒有尾巴的地方,這麼長的時候啊,啊你現在怕眼前的小苦,結果呢看不見這個大苦,反過來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話,那步步的在增上啊,步步的在增上啊,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就算苦它也有期限了,何況它不苦何況他還是快樂,這個時間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說來說去我們都是什麼愚痴啊,啊偏偏愚痴又不肯努力的學佛,雖然說名義上面說我在學佛啊,內質上面是一直在學我,真正的可憐是莫甚於此啊,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為盡過集德,恆勤修資糧。』」】  現在既然這樣的話,身沒有苦那意那來苦呢?是啊所以你要留在世間是為什麼?你的內心當中曉得這個有殊勝的大利益,所以策發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而你這個大菩提心大悲心是啊憐憫世間之苦,由此而待在這個世間啊,這樣去做的啊,你卻是在安樂當中,卻是在增長你的功德智慧啊,所以啊佛道是─要長遠的,但啊哎這個是快樂,的的確確這個越長越好啊,越長越好啊,這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啊,絕無退怯的道理啊,啊所以這樣作是為什麼啊,要淨除一切過失,要積集圓滿資糧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卅一卷B面  啊所以這樣作是為什麼啊?啊盡除一切過失,要積集圓滿資糧啊,那個時候啊一定會,我們不知道的事,必定應該從這一個地方知道,恆常的進無懈的積集這個福智兩種資糧,當然,那麼這一步,下面一步。【「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  喲進一步又有這種想,哎呀是,成佛,但是這個資糧是要無量無邊啊,都要圓滿啊,這個太難作了,我不能作啊,哪這個也不必怕,下面說。【「若為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為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  妙了【「則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恆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  嘿哪還是啊無垢的正確的經典上面說的清清楚楚,現在假定你如理的了解,照著這樣去作,然後呢策發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後,是的,你要利益無邊有情,啊所以要求證啊這個無邊佛的功德,住無量的時間,一直去積集一切的資糧,先發這個願心,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句不是一個空話,是你如理的了解了以後,你內心上面的的確確發起了這樣的內心的狀態,這個願心,然後你有了這個願心,經過修習以後開始行心,行就是啊受這個菩薩的律儀,等到你受了這個律儀以後啊,耶!好了─一切時,因為你已經啊,把那個種子種下去了,得到這個菩薩戒的戒體了,既然種子種下去了以後,然後由於你的大悲心的策動,大悲心的滋潤啊,他不斷的在增長當中呀,所以不管你行也好,睡也好,散亂也好,不散亂也好,只要一旦得到了這一個東西以後,嘿它一直在增長,這個菩提心的心種,本來啊就是啊遍法界呀,虛空界的,啊所以只要這樣增長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所以前面啊,特別說明不要說行心,就是你發的願心以後啊,哇,這個力量之大,我們無
法想像,無法想像,所以我們總不妨拿這個小的例子,說一個小沙彌就心裡面動就一念,一個羅漢,啊羅漢,喔這個啊羅漢是好了不起喔,堪為三界應供的聖者喔,啊而這個小沙彌只是動了一個一念喔,嗯我可不要學這個小乘,我要成佛果,那個啊羅漢馬上啊,捧得他前頭,為什麼?說明這個菩提心的功德之大是無量無邊啊,無量無邊啊,以前我們不懂的話也許還覺得,啊這個叫做菩提心,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根本不是,但是呢,他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心的心種,就從這個地方開始發生,如果你現在了解了這個,依理這樣的策發,一旦真正的這個菩提的願心策發了,乃至於開始行心的話,你在任何時候一天是廿四小時,然後呢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時一刻,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增長,積集無邊資糧,不難啊,千真萬確的,不難啊,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啊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浪費它,還要忙這個忙這個忙這個,樣樣捨不得的,捨不得完了以後,把自己送到地獄裡面去,這個確忍的住的,哎呀想想這個人呀真是可憐啊,為了身上一點點小小的啊毛病,為了眼前一點小小的利害啊,哎呀大家為它忙了個半天,現在有這麼大的利益在,居然我們啊不知、不見、不聞、不覺呀,這個是實在是愚癡到極點啊,這個愚癡到極點啊,所以呀在這個上面,我們務必要把這個概念啊深深弄清楚,你能夠弄清楚了啦,這些問題統統解決,統統解決,所以大家還記得吧?說如果一個菩薩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乃至於他破了四重戒,他只要能夠護持這個不共的菩提願心的話,耶他沒破戒,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喔,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喔,為什麼原因呢?哪就是,這個兩樣東西的的確確你無法相比的,你的的確無法相比的,我們現在不必說菩提心跟法界想應的,哪這個法界我們的確無法想像,比如說啊說我現在是一個國王,啊那個以前是個轉輪聖王,富有四海之內,比如說現在那個地球上面,全是我的,啊然後呢?你隨便啊,損失一點點啊,啊這個敲破了一個什麼金的銀的什麼東西啊,乃至於金鋼寶石乃至於百萬千萬,耶對你來說根本毫不相關嘛,一點損一點都沒有什麼,啊大的損失嘛,是我們呀處處地方都說明什麼?愚癡啊,愚癡啊,只見眼前的小利,而就實說來,這個眼前的小利啊,還是害我們的生死怨家,而且從無量劫來,把我們害的苦透苦透,結果我們偏偏還繼續照著它走,嗯【「即前論云:『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菩慧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恆集無邊福,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  看喲經論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就像一切諸方,啊在任何盡法界,虛空界這一個地水火風空啊沒有一個地方不遍,到處都是,現在這個有情也是一樣,所有的盡法界虛空界都是,那麼現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呢,發的菩提心什麼?普遍的,沒有一個遺漏的,對他們憐愍,啊為了這一個無邊有情要濟度他,超出這個痛苦,使得他們每一個人啊達到圓滿大覺的這個位子,你發了這個願心以後,然後呢你呀正受這個菩薩戒,於是那個時候你心裡邊啊任運而取的,一天到晚,啊我要這樣作,一天到晚我要這樣作,所以你這個心裡本身啊不得了,平常我們說啊三輪,三輪大家還記得在下士道的時候,講業的時候,這個最後呀,說八因三緣,啊這個三緣什麼啊?心清淨,然後呢加行清淨,然後是田清淨,對不對?你如果能夠這樣作的話,哇那得到的果報是不得了的大,現在我們的心是什麼呀?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惜,哇那個心是廣大不得了,你一切時處只為利他,那個心不但清淨而且廣大,廣大是指他的量,清淨是他的質,質既一點都淆錯,而這個量有這樣的大法,啊所以說我們現在剛才那個比喻說,喔這個地球整個是你的,地球算什麼,在整個的法界當中,那簡直是,你小的找都找不到,要灰塵一點都不如呀,我們到了晚上張開那個一看,啊那個太虛空這麼大,所以那個時候你的心跟這樣大的相應,這個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啊,所以你心種當中,種下了這樣的這個心的清淨的話,所以下面你的行呢,加行也清淨,所以現在受了菩薩戒了,受了菩薩戒以後是什麼?你得到了戒體,所以這個法體啊,然後你的隨行,你的隨行一切時處,他那個心種啊一直在增長,的的確確不管你在睡覺也好不睡覺也好,在任何狀態當中他在長呀,就像你把一樣種子始末是這個種子對了,種在這個地方的話,然後呢水呀太陽啊,這麼一來他一直長啊,不因為天黑了它不長,不因為你睡覺了不長,不因為啊你不管它不長,只有一樣你不能損害它,所以我們呀,發願心,發好了以後,真正重要的護持這個戒體,你只要護持它,然後你睡著,它也長啊,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啊,啊雖然無邊的有情啊,結果呢耶確是啊,你不是你度他呀,他這個無邊的有情啊就幫助你積集無邊的福德呀,既然有這麼的無邊的福德幫你積集的話,這個佛果啊無邊的佛果自然得到嗎,所以他下面說呀,以無量的時間為無量的有情,求無量的菩提而修這個無量的善法,以這樣的四個無量,要得到,這一個佛果的話,啊那並不難,怎麼會得不到呢?以四比一這樣的這樣的一個力量啊,所以【「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泰晤士河動其意,為利有情,願於短時連成佛者,極為希有。」】  所以呀注意下面啊,雖有最極猛利這兩個很重要啊,大慈大悲,的的確確是啊非常猛利,而且是最重要的,對這一種大慈悲心所策發的若是心而策勵了以後,為了利益一切有清,要趕快成佛,因為看見那個眾生苦啊,所以啊這麼既然苦呀,你趕快越早成啊是越能夠救他們,這樣才好,前面曾經說,哎呀看見這個佛果這麼遙遠啊,我沒希望早一天近路,早一天成佛啊,那這個菩提心是非常遙遠,這兩個是絕大不一樣喔,現在我們這個裡邊就分辨的出來了,同時我們了解像前者那樣的話,結果呀,啊你不但得不到越是害怕啊,是越是啊受苦,反過來你了解了正確的話,哎你越是勇敢啊是結果是越安樂,說所以如果我們如理如法如理的破除了眼前這種狀態的話,啊不但是勇敢,而且必然發現的只有這一條路,只有這一條路是正確的好的,乘下來這一條這種路的話,哎呀都是錯誤,都是傷害自己啊。【「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的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  那下面就把這個道理再辨一下,所以如果說對於上面這個道理啊,沒有正確的了解,也並沒有如理的修習,離它十萬八千里,不要說行持談不到,連它懂都不懂,所以我常常說不要說我們在門外轉,在門外轉已經到了門外了,現在門在那裡不知道,不要說門在那裡不知道,目標在那裡也不知道,那完全啊一點都不了解啊,啊只是說哎呀這個成佛呀要這麼長啊,還要作這麼的難作的事情啊,哎呀那這個啊趕快想辦法求一個近方便的快速的,啊能夠這樣,實際上呢?所以要求近求快速是為什麼?就怕那個難,所以怕難你根本不懂得道理,既然你現在不懂得道理,又怕作該作的事情,請問結果是什麼啊?你不但得不到啊,哦反而是在損害了啦,所以呀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這個願心就發不起來了,這個心之所以願是要你什麼?要你去救,要你去作,現在你你看見了這個東西哎呀呀,心裡面退縮了,豈不是,因為你心裡退縮了,所以呀要你去行持更談不到,這種情況之下,真正說起來呀,是啊損害大乘佛法呀,所以既然我們因地當中結下來了,造了這個損害大乘佛法的因,請問能成佛嗎?所以呀於成佛是反極遙遠啊。【「以與龍猛無著決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啊上面這一種錯誤的心情啊,是根,正式的傳承,在印度來說正式的傳承只有這兩家,啊對於佛法的完整如理的教理只有這兩家,一個是屬於龍樹勝天菩薩的,還有一個無著世親菩薩的,只有他們兩位把佛陀的真正的內涵所謂泬密的意趣,能夠如理說明的這個道理啊,啊那個道理啊,啊告訴我們的道理跟我們現在上面所說這個啊,啊恰恰相反,恰恰相反,因為相反啊,所以啊不是增長菩提心,而是什麼?便在損害菩提心,所以在這一點呀,這個的的確確啊,我們啊要特別認識,說到這地方,因為前面我曾經說哎呀有些人啊參禪啊,有一些人念佛,有一些人啊什麼學教、學密,千萬不要誤解,我前面一再說我們要,要參禪,要念佛,然後呢?要學教,沒有一樣東西不要的,跟你那一個相應你就學那個,可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根本,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學那一樣都對,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然後呢?你要哎呀呀找一條近路的話,那對不起全錯全錯了,啊這個是損害佛法,因地當中你已經種下了這個因,怎麼可以感得那個果報呢?這所以呀,我一再的給大家說,你們呀,把這個了凡四訓尤其是後頭,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好好看一看的原因,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灶裡啊給那個俞先生就說:你呀自以為作好事啊,結果實際上你因地當中造的都種惡因啊,就像是啊遍地種了荊蕀,然後呢?那個癡心妄想的還希望它長出好花美果來呀,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心裡另一面就種的都是什麼?都是那個損害佛法之因,還自己等在那裡說哎呀要趕快成佛呀,了解不了解,啊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是,我要念佛,我要幹什麼?不但要求上品上生喲,我要念佛不是求上品上生,我要念佛是要學阿彌陀佛,然後於這種心情然後呢阿彌陀佛怎麼成的?我也要學他,然後那個時候念喲對了,說你要參禪也是一樣,學教也是一樣,不管是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是我們的基本因,有了這個基本因根本因以後然後呢再去加以圓滿,啊所以這個地方啊,把這作事情辨別的清清楚楚,辨別的清清楚楚。【「如是若僅怯弱而住,全無所益,反漸怯劣,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則辦諸利如在掌內」】  啊。所以這樣經過分析觀察如理的決擇以後啊,我們就了解了,哎呀你單單看見那個事情害怕,退怯,那是一點好處都淆啊,不但沒有好處呀,反而啊因為你因地上面不斷的增長這個東西啊,你越昇越差,越弄越差,啊這個是為什麼我特別說明的,經常說明的,那你碰見一點點事情,哎呀縮在那裡,那一定的,啊你越縮是越不對,越縮是越不對,哪我現在還記得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啊離開現在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到同淨蘭若,啊那個時候有一個年青人,那二十剛出頭,啊現在呀年青出家的已經慢慢多了,那時出家人很少啊,哎呀大家看見一個年青人很好,但是啊,這個仁法師啊,是一直在嘀咕最討厭他,啊我以前啊曾聽人家說過這個人,後來跑過去一看啊,喲曉得了,為什麼原因啊?是未老先衰,天氣稍微涼了一點啊,哎呀他這個帽子圍巾就統統弄上來了,然後呢感冒了一點點那個大棉袍,出了個汗啊這樣,哎呀那簡直是呀,有這種情況,啊仁法師他是樣樣事情打起全部精神來作,那時候雖然是我很讚歎,但是我並不太了解,喲現在慢慢慢慢到後來是越來越了解,啊我點,這個地方跟你們說一個笑話,這個雖然是個笑話,這是個事實喔,那個他老人家呀,用那個毛巾啊啊用那個毛巾呀,總歸呀用不到幾個一段時候,我也不能清楚呀,平常我們這個毛巾啊,往往用的很久才用破,他沒多外呀都破掉了,啊他破的時候很妙,這個緯線都斷掉,那個經線在那裡,完全想不通,他那個毛巾為什麼這麼容易呀?你就算是來磨這個地上這個它也不會這麼,何況擦那個面孔軟軟的,啊後來我曉得了,原來幹什麼?他洗臉的時候,比如搓啊搓完了以後搓了……這麼來,然後絞毛巾的時候─嚘一下,就這個樣,結果他的那個毛巾啊,不是擦臉擦破的,是這個東西弄壞的,人家常常啊笑,我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好笑,然後呢他跑的去開門也是一樣,拿這個鑰匙往這裡面─嚘一下,插進去一定有聲音的,鏗一來,喲大家都會笑,當時我一直不懂,現在我一直讚歎,啊!就是說,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因地當中他作任何事情啊,他心裡面啊,先有一個堅強的意志,所以他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心裡面啊先啊,這個所以心裡建設,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都咬緊牙關,這麼來,當然天下的事情沒有十全十美,啊不要說我們普通凡夫,成了佛他跑到這個世間上來的,還是現出很多缺陷相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幾個特質,所以我的真正受用就這樣,跑到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一直還記得,我所以能夠跟得住他的一個原因,通常他那個地方的人啊,去了實在待不住,人家呀種種批評他,說他太要求,啊我第一天去,那個時候啊送我去那個法師說,說某人啊一方面啊說這個人啊有什麼優越的條件,然後呢說這個人啊,我本來在原來的地方啊,福嚴精舍住了個好幾年,二三年,啊大家覺得非常好,但是他就身體不大好,又是什麼病,什麼病,哎呀又是肺病,又是胃病,又是肝病,一大堆病,就這樣,所以承他這個老人家的慈悲啊,他說平常我們吃過早點嘛,啊就要出坡了忙這個東西,啊他就說啊你身體不大好嗎就休息休息,哎喲法師啊,你不要當我病人看啊,我曉得我後面的所以能夠跟著他,就當時一句話,他後來跟我說,這是千真萬確的,然後呢我在那裡作,現在我們在這裡作了點小事情,大家覺得哎呀委委曲曲,那時候,那個同淨蘭若現在還在那裡面,你們可以去看看,新店就在那個地方,有六百多坪的地,然後那時候我們住的只有三個人,就這樣,那兒只有三個人,然後呢早晨起來,當然仁法師他的確的確的所以我們啊他是一個,啊這個這個尊長,啊他主要的他自己用功,我們請求他,然後呢從啊廚房開始上殿過堂開始,樣樣都是我們自己作的啊,啊早晨起來麼,然後呢燒飯,我們不是說哎呀輪到你燒飯了上殿不上,那裡有這樣的事情啊,三個人大家照作,這樣,一大早起來,先把那個電鍋裡的這個米弄好了放在那裡,然後一按按上來,然後呢菜已經切好了,這樣,然後呢就跑的去電鍋一按跑的去作早殿,作完了早殿以後,馬上把那個菜啊就把它鍋子裡鏗鏗鏗反正你曉得我這個羅漢菜的方式,統統放進去,火一點鏗鏗鏗燒燒開,好了廿分鐘,所以我們那個早殿啊平常啊上到五點鐘,啊算算看大概是還要早一點,然後呢這個早齋是五點半,那時開寬寬裕裕,啊吃過了以後呢?然後呢大家把廚房弄弄乾淨,然後呢這個這個淨頭也是我們
做,然後呢春燈也是我們做,然後呢環境環保也是我們做,沒有一個不做的喔,啊現在我看看有的時候幾乎我們好幾個人做,那個客廳裡面那個灰塵經常在這裡,我們那邊沒有這樣的事情,啊有的時候仁法師跑出來看,他就摸一摸,啊他有的時候看見你不對啊,他要來跟你教誡了,啊我們那個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啊,那個檯子上弄弄的乾乾淨淨,他怎麼去摸啊?他不會摸這個檯子,他一摸,你弄過了沒有?弄過了,這兒一摸,他給你看一下,你說誰會碰到這個地方去啊,就這樣,喲但是我們那時候一點都不覺得苦呀,啊一點都不覺得苦,然後剛去的時候,他那個時間也是一樣,比如說啊打板,按鈴這個我想我都告訴過你們了,那時間的的確確分秒必爭,那時候也沒有沒有那個錶啊,沒有像現在的好,我們大殿上有一個鐘,叮叮噹噹會敲的,然後呢這個大殿後面有一個電鈴,那個電鈴現在還在,我最近去,我真歡喜那個地方,啊那時候就培養出我這個心志來,啊要豎起耳朵,有的時候外面大風啊聽不見,聽不見他也跑的來,你這個驚覺心一點都沒有,這麼愚癡,這麼遲鈍怎麼學佛啊,就這樣,你豎起了耳朵,前面那個大殿這麼登一下,下面的一秒鐘,那個板啊或者鈴啊就接起來,就我們兩個人做呀,然後呢另外一個,那個法師,那個也是我們這老和尚的徒弟,他下面去啊買菜,啊那個騎個腳踏車,每次下來的時候,就怕冬天一定一定是啊滿身是汗,現在已經有路啊,那時候沒有,那是山路啊,那有像現在我們這麼舒服騎了個摩托車砰砰砰跑的去,就這樣啊騎個腳踏車,下去的時候啊還要推,因為這個山路麼,啊不是騎的啊,上來的時候也得推,這樣個弄法,所以呀我說到這個地方啊,啊這個事情啊大家平常的時候啊,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啊,你並沒有如理的認識,然後呢,一直陷在這個我我的習氣當中,這個不行,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啊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啊,說自己如果心裡面啊先已經怯弱了,把事情那樣的話,這個一點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啊這個心裡面啊,會越來越怯弱,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心裡面先自己打了退當鼓的話,那一點辦法都沒有,當這個退堂鼓有兩種原因,啊這個我們要了解正確的認識,最主要的原因啊,就是自己宿生的習性,這個的確很難體會得到,所以呀第一件事情,說你碰到什麼事情啊,總是在這退縮,那個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如理的教授,然後呢認真去,還有呢眼前的客觀的環境啊,或者人家的啊,非理的教授,非理的作意,非理的作意,非理的教授,千萬注意,啊所以平常啊,我自己深深的了解,這個修學佛法,為什麼一定要善知識,的確因為整個佛法的概念啊,的確的確跟我們世俗的是相反的,世俗的都是無明,還黑暗當中摸索,啊摸索的都是莫名其妙的,你一定要把這個弄的很清楚,而這個弄清楚還特別是不是文字,一定要在這個心裡的行相,所以我上面說那個倒不一定說明什麼,就是特別的啊,策勵大家,策勵諸位同學,啊你必定要有這種認識,必定要有這種認識,不要啊看錯了,不要看錯了,啊真是現在我們常常有這種心裡,覺得好像尤其是,因為末法了啦,那麼
這個出家人難得了,所以你偶然出了家了,往往啊會說,哎呀你好呀。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二卷A面  法啦,那末這個出家人難得啦,所以你偶然出了家往往會說,哎呀,你好啊啦!自己捧得飄飄然,好像捧上天,好像出了家呀,該受現成的,那對不起,那完全錯了,那完全錯了,這個基本概念,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自已要能脫等等的話,你的的確確要全部的精神,跟那個煩惱鬥,剛剛那個都是煩惱啊,嗯,所以啊,馬馬虎虎,這樣的輕輕鬆鬆,這樣的話,無有是處,是的,我們也曾經看見過,譬如說彌勒上生經,上下生經上面它說:彌勒菩隆是什麼啊,嘿嘿,不修禪定,啊......然後呢?不斷煩惱,好像晃晃,這樣的話,我們也說,啊我們也是一樣嘛,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是什麼情況呢?他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到了八地以上,啊,是不動地以後,他任運一直安住在這個上面頭,他無功用行,自然如此,你也跟他學啊?你安住在什麼上頭啊?你完全百分之百的煩惱當中,他已經出征無生,無煩惱可斷,無禪定可修,這個境界,我們現在要跟他學啊,所以啊,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我們必定要把任何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當你心理面先這樣的怯弱心一來的話,你完了,哎呀,就這麼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啊,你祇要能夠慢慢地鍛練鍛練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而且這樣的鍛練,必須從小的地方慢慢地開始,所以啊,諸位,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能從下腳的第一步,漸漸的微漸去修的話,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所以身體也好,精神也好,然後呢,知識也好,如果說自己覺得不對,那個時候趕快說,嘿唷!我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努力,現在趁這個機會趕快努力!千萬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然後退,沒有我們退路的,那麼,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儘量地好好把這個好好的前後反復反復多思惟,然後呢,找種種的經論上面來認識,告訴自己,噯!我跑到這裡地方來我是學佛?還是學我?啊我是要求無邊的大勝利,所以下一點苦功?還是貪眼前的小便宜,準備下地獄?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啊,則辨諸利如在掌內!所以這個地方啊,真正重要的,喏!善知呢!啊!要對於我們所求的以及如何去求得,修證的這一個正確的內涵啊,要了解,要正確的了解,而且呢,要非常善巧的了解,你了解了這種情況之下,你的心理自然而然不會退怯的,啊,那時候打起精神來,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還辦諸利啊,所有下面的大利啊,如在掌內,就在你手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別的事情啊,容或還要藉重外面的很多東西,簡單容易極了,就在你的起心動念之間,你心裡一動,那這樣轉過來,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啊,這個羅漢馬上恭恭敬敬讓你走在前頭,反過來,你心裡一動的話,哈,然後這地獄的鬼就高興有事可做了,啊,可以來燒你,可以來煎你了,就這麼差一點點,喏噢!所以任何的時候,記住,跨一步,也祇要你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要跨這一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這是剎那剎在除過,剎那剎那即淨罪,就是這樣,這個事情絕對正確,絕對正確,平常我們碰到一點小事情,如果說在這個上面,不認識,轉不過來的話,那個時候就應該好好的警惕。【「如本生論云:『怯弱無益悅匱乏,是故不應徒憂惱。若依能辦利聰叡,雖極難事只易脫,故莫恐怖莫憂惱,如其便辦所作,智者成堅而策舉,辦一切利如在掌。』」】  這樣告訴我們,你心理面的退怯,哎呀,自己呀
,這個怕,又這個怕,不但沒有好處,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啊,你多要的這種安樂反而越離越遠,越缺乏,所以不要白白的憂惱,所以記住,小人枉自為小人,現在這個小人不是世間所說的壞蛋的小人,就是我們怯弱這種心裡面,所以君子的確是樂得為君子啊!所以啊!如果說你在這種狀態之下,怎麼辦呢?你應該依能辦利聰叡,啊,要依止正確,引導正確的,有殊勝利益的,而不是我們這種無明相應的,看起來似是而非的,愚痴的這種行為,這樣,你能夠這樣的話,再難的事情也能夠做到,然後呢,再大的困苦你也能透脫出來啊,對這件事情啊,不要怕,不要憂,像這樣的正確的瞭解,你了解了,就能夠去做,就能夠去做,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先啊,啊有這個認識,然後呢?策發他的心,堅固猛利,啊!這一種心情之下,緊跟著由於這個認識而行持,所有的事情啊,辦起來輕輕鬆鬆,就像唱所謂舉手之勞。【「聖者無著數數說為:『當具二事、一雖善了知於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  那末這一個地方啊,無著菩隆經常告訴我們,我們修行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兩件事情。第一個呢!喏!應該啊!善了知,啊!啊....這個要善巧的了解,那末這個廣大的佛法怎麼去學,怎麼去智,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啊!照著去做,破除自己怯弱之心,啊!這個具足了夠不夠?還不夠,還要有下劣功德不應喜足。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的話,我們得到了一點點而沾沾自喜,我們現在有太多的這種情況,我記得上次曾經跟你們說過一個事情,就是我早幾年,現在也有十幾年以前了,在美國,跟你談的這一位洋人,他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學生當中最好的一個,懂得也多,平常的時候,出力也多,但是到最後啊,是最糟糕的一個,為什麼,得少為足,他動不動就說,哎呀,他已經懂了,就是這樣囉,你叫他進步啊,他就是進不上,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的的確確太糟糕,太糟糕,所以啊!在這個上面,我寫了昨天講的那個精進五項啊,那個是出在大智度論的上面的,今天黑板上寫的精進五項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性相二宗,今天第一個環甲精進,什麼叫環甲精進呢/就是啊,先啊,上面說的心理建設,心理建設,你能夠起這個意志,能夠透過正確的認識,建立起來,建立起來,有堅強的意志力量,對於自己該如何做法,看得清清楚楚,巷所以啊!有力量,那末然後呢?第二個叫加行精進,有了這個心理的建設,進一步啊!就開始這個行持----加行。什麼叫無下呢?就是說,對於下劣的事情,不耽著,也不會退怯,有非常強悍的信心,在這廣大法當中啊!這樣「做去」,這樣去做,再下面呢?「無退」、無退是什麼呢?因為你有了前面這個力量,然後呢,學這個廣大法,修廣大行要無量無邊不管任何情況下,你保持這樣,絕不為外面的困難所動啊!然後呢?也絕不為一切障礙所障礙,這樣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程度,最後一個叫「無著」,呃噯!它最後的啊,千萬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滿足,我們一定要這個把握得住,所以關於這一點啊,真要做到的話,當然有它必然的條件,可是最重要的還是什麼呢?對完整教理的認識,如果你了解了正確的這個教理以後,一方面固然讓你能夠如理如法的走上去,一方面你才曉得你要走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產生這種現象,啊,呢!祇要拜了幾下佛囉,哎喲,覺得心理面好像很清涼,哎呀,然後呢就覺得拜佛好得不得了,唸了幾聲佛啦,稍微心理面乃是坐在那個地方打瞌睡,就覺得哎呀這個打坐好得不得了,實際上呢?真的根本在那兒昏沈當中,他還不肯捨,種種的現在,太多這種現象,到於說更進一步說,就稱你打坐得了定了,就稱你參禪開了悟了,就稱你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亂,乃到於得到了念佛三昧了,對不起,那還是初步,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就沾沾自喜,那個整個的最大的限制就在這裡,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有告訴我們----五具愛,所以修學佛法最大的幾個障礙,這個最後一個啊,得微少善便生喜足,這個五具愛,以前曾經說過了,願戀諸欲啊,願戀其身,願戀諸欲、樂相雜住,缺隨順教,最後一個呢?得微少善便生喜足,所以對於這個下劣的功德不應喜足,所以佛到最後的話,到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間,他們的的確確,他那個精進,永遠永遠在那兒保持著最大的這種這樣的情況,這樣無喜足,這樣才能夠圓滿,【「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為滿足。」】  現在那些人啊,那個是不是噢!我們現在呢,那是宗大師的時候,離開我們現在是六百多年,那個時候的佛法,比我們現在不曉得好多少,說,那怕生起一點少分的相似功德,這個是最可怕,相似的喔,錯的呢!啊!進一步就說是真實的,也是少分的真實功德,自己覺得,哎呀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就覺得修這個已經就滿足了,錯了,【「若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裡善為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無所至。」】  那個時候,如果說他有幸而碰見一下真正的善知識,了解了以後,依照著如法如理的教授,善巧地告訴他----說這個不對啊,你單單這樣的話,得不到什麼好的結果啊,啊在這種狀態下常常產生一個什麼,什麼後果呢?【「果能了解意必怯弱」】  啊,碰到人就呀一聽見啊!哎喲這樣啊!呀喲!那這麼難行,我怎麼辦啊,怯弱了。【「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執為足,要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為稀少。」】  所以真實說起來啊,能夠不像上面這樣啊,得到一點點繼續上進,得到一點去上進,能夠這樣做而對這件事情啊,不怯弱的這種人是非常難能可貴,但實際上我們就要如此,就要如此,說起來這個事情也並不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說,本論四點殊勝當中,四點當中,就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修學的第一個,對道的總體有一個認識,然後呢,當然這個前面一定是外緣----是依善知識,裡邊吶,認識了以後,現在能修的就下去,不能修的不要棄捨,正因為不能修,現在修下面的,所以努力積這個因,增長了結果的話,你步步上昇,所以你祇要一開頭這樣有一個認識,步步上昇的話,他就不會產生像現在那裡這種狀態,得到一點啊,就以為喜足,就不求上進,如果人家告訴他以後啊!他不是怯弱麼,還有一種啊就執著的時候啊,還反對別地人,這個這種狀態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啊!這個所以難能可貴,所以這種地方啊!我們又重新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華嚴當中啊,雖然說的圓滿的大法,可是啊!走這一條路的人啊!很少!噢!法華同樣的佛說,每一個眾生最後都成佛,卻是無量無邊,吶!這個事實擺在這裡,然後呢原因何在?原因何在?再說一遍,啊!所以啊!諸位一定有機會去看一看,我一直想找一個機會帶著大家念一遍,重要的關鍵指出來,那未在這地方我先指出來:佛一再說:「我無量劫以來,一直就把圓滿的教法告訴大家,可是不幸的很,你們啊都不能如理如量接受我圓滿的教法,祇跟你們自己相應的,找你們歡喜的。」這個所以他說小根木草,中草中根,大草大根,天上是普雨甘露,無有不滋潤的地方,偏偏你那個根你只有收那麼一點點,注定你啊就這個。這樣,現在我們經過這一番研討以後,現在了解你這樣去做的結果啊!不但對我們沒有幫助啊!反而是頭大損害我們,這種道理啊,我們一定要善巧了知,不是聽過就完了,那個時候自然而然會能夠策發我們,策發我們。所以現在我們啊!的的確確不必忙著一定要修,哎喲趕快要修一個什麼,啊呀要打坐呀、要學禪定呀!啊得什麼一心不亂,倒是應該把完整的教法先應該正確的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加以探討,如理思惟,產生堅固的定解,到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的一定會產生像經上所說的必然這種效果,那個時候成佛啊,就像在你手上一樣,就像在你手上一樣,那麼眼前呢?說破除這個精進的違緣,換句話說,這些違緣會障礙我們精進的,不外這個幾個理由,現在一一如理如法的破除了,下面進一步還要順緣,噯!對喲,還要資糧,後面這個障礙你的拿掉了以後,還要推動你,他還有一個方便善巧,【」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  他分四部份:【「發勝解力」】  第一個,【「發堅固力」】  第二個,第三個【「發歡喜力,」】  第四個是【「暫止息力。」】  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地去看下去:【「諸論中說:欲為進依,此中勝能即是欲樂。」】  這個所有的這個的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精進的根由在什麼地方,欲,欲樂,這樣!那麼所以這個欲是善法欲噢,換句話說,你對你所對的這件事情啊,產生一個絕大的好樂之心,這個欲我們人人都有的,哎喲強烈的不得了,不幸的這個欲都是惡法欲,所以這個由於這個欲的推動啊,把我們送到地獄去,現在呢!我們要策發那個善法欲,有了這個善法欲就勤精進,那個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勝解。所以這個地方勝解就是欲樂。【「須發此者,如云:『我從昔至今,於法離勝能,感如此困乏,故難棄法解,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  這下面說的,祖師印的,說,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啊,因為沒有佛法的勝解,所以才感得眼前啊身心的種種啊,困擾啊!種種的貧乏啊!哎啊!所以了解這個,那一個人肯啊,放掉這個東西啊,這個最重要的,我們唯一應該把握得住法的勝解啊,所以現在忙這忙那個,都是開玩笑啊!當然你發了大菩提心,行大菩提行,那是該行的時候候,否則的話,這件事情我們要清楚,這個啊是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是騙不了因果,最清楚,最明白啊!所以說不管你說什麼,你說自己問:「我來修行嗎?我來救人嗎?我來幹什麼嗎?」不管你要求開悟也好,要求往生也好,要持戒也好,那個地方檢查一下,對於佛法的正確認識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別的先不忙,第一個有這個,這是根本。你談到了這個根本,才能夠在這個根本上面增長,才談得到修行啊!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啊,一切善的根本是什麼啊?對於正法的正確地了解,而且這個了解叫勝解,要了解到什麼程度,不為外境所動!啊,要不然你所聽的時候蠻好,碰見事情來啊,又不行了,這個不稱勝解,這樣現在我們啊,的的確確宿生有大善根,聽見了這個道理,但是真正有勝解的人,說實在的還是沒有,真正有了勝解的話,外面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你,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你的,我記得祖師這種有很多這種公案,有一個人啊去學禪,結果他因為學禪全部的精神擺在那個地方啦,結果呢?他把家裡面冷落了,哎呀這個家裡面冷落了以後,這個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所以難免就發生意外,那麼後來他學好以後回去了,噢唷回去了以後,那個丈夫回來了,啊....就是那個這個他這個姦夫看見原來那個主人回來了,馬上躲起來,其實他看得清清楚楚,要是我們碰見這種情況,那還得了啊,結果他就把他請出來:哎喲叫他的太太好好的,你啊這個燒一點菜,燒好了以後,他還不吃,說:叫她,床底下某人把他請出來哎啊!他弄得他臉紅耳赤,請出來以後,他說:「哎呀!我真感謝你,我一直在外面,我家裡面沒有人招呼,現在啊我已經啊,已經了解這種事情啊,太感激你了,好,好,好現在啊一切都送給你,」哪,這真正修行人,雖然這個故事,噢!這個現在,我們自己看看這個是什麼?得到勝解以後的必然效果,當然可能更高,所以我們現在常說要修行,說是說修行,哎呀!這個也放不下,哎呀!那個也放不下,噢唷......這個人情世故,牽絲攀藤一大堆,外面的是這個,然後裡面的嘛,啊喲!等一下冷了不行,熱了不行,出了汗又不行,這個也那個那個也弄了一大堆,啊那個累贅是越來越多啊!為什麼原因啊?就在這裡,根本,根本,所以我們啊!的的確確的這一點事情啊,我只是策勵我自己,我自己這個毛病,儘管我在這裡給大家說,這個坦白地說,我一直在這個毛病當中,正因為自己曉得自己的毛病,所以深深見到這個毛病的可怕,深深見到這個毛病的可怕,所以我想說不定啊!在座的同修當中,也有心向上,那麼,那個地方啊!自己啊!要啊!好好地真正下功夫啊!不要在文字上上面轉啊!下面說勝解如何而起呢?對呀,這個東西這麼好,怎麼生起呢?噯咿!下面:【」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就這麼簡單,你要得到勝解,就是這個修異熟果,而且要恆修,要多修,異熟果什麼啊?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現在你放不下嘛,沒有錯,你放不下,放不下結了因,你看看這樣放不下的果是什麼?你說所以放不下是為什麼?要得一點點的好處,結果你放不下,結果,真正的結果是什麼?大大的傷害你啊!不得了地傷害你啊!呃!現在是的你放掉一點點,好像是打一針這麼刺痛一下,乃至動手術割掉一下,但是大大地保護你啊!所以【「此說修習後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道理。」】  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你從什麼樣的業,感什麼樣的果,造了黑業是一定感非愛之果,造了白業自然感可愛之果。總之,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佛法沒有別的,講因果,業感,緣起。更進一層--空,就這麼,就這麼,【「諸論又說信為欲依,以後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捨二種欲故。」】  是的那麼現在要策發那個善法欲,那個欲......又靠什麼來的呢?靠信來的,論上面說,信為欲依,這什麼信啊!是兩種深忍之信,那兩種啊?那兩種啊?就是進樣子的啊,啊,上面是黑業啊,是感得非愛果,白業啊是感得可愛之果,對於這個關係啊,深深地忍可於心,不是浮在嘴上面的,不是浮在耳根旁的,而是從心底裡面深深的,然後你因為深入我們的心腦當中,所以自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話,曉得該怎麼做,該做的是取,不該做的是捨,因為對這個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啊才能夠產生這個欲樂,的的確確推動我們是欲樂,可是所以你推動你的話,你目的求什麼?要求好,現在你了解了,如理地信得過,了解這樣對你好的話,那個時候這個善法欲生起來了,否則你不解的話,這個欲始終是什麼?貪欲!三毒之欲,然後不管你用什麼美麗的藉口,世間聖法也好,佛法也好,是越弄越害,是越弄越糟,【「此是思惟諸總業果,及特思惟諸菩隆行所有勝利,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  那麼它下面告訴我們的,思惟一些什麼呢?就是說啊,這個業感果啊!這樣說,特別呢,思惟菩隆行的殊勝的利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二卷B面  特別呢?思惟菩薩行的殊勝的利益,這是從它的好的那一面看,反過來呢?就違越,越諸行,違反了,超越了這個的所有的種種的過患的因果,你把這兩個真正地肯擺在我們心裡面一轉的話,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例外地,他一定會全心全力走到這條路上去第,走到這條路上去地,所以前天那個同學跑得來,問我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平常我們的概念啊往往一種似是而非的概念,自己覺得對了,啊!好像是這個樣,所以我建議大家你們應該空的時候討論,這個我想,我下個禮拜回來的時候,會安排那個課,必定要把我們平常這個惱筋裡的這種錯誤的概念,似是而非的,要把它找出來,然後呢?要把它改善它,就算你沒有能力,聽聽別人的話,心裡面也會增長,那個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呀!真正的能夠策發那個淨信心的種子,有了這個淨信心的種子加強它,才有這種淨信心的果,有了這個淨信心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善法才生得起來,那個時候修行,就有可能,就有可能。【「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  你那個時候有了這樣上面的幾個層次,一步一步得到了這個勝解,那個時候了解,啊!原來我們真正走的最好的路是這個,於是啊!就誓願,發誓一定要淨除自他一切過失,一定要真正啊!圓滿自他一切功德,必然會產生的,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這個次第,所以第一個欲為進依,我們第一個咬找到欲,欲是依勝解,那麼勝解怎麼來的呢?修異熟果,然後呢?這個是什麼?根據這個,要深忍之信,更從這個深忍之信,這個淨信啊!這推到必定要找到善知識,現在我們非常幸運,有這麼好的一本論,有這麼好的環境配合在這裏,內外都具足啊!所以這個因緣,如果你平白放過的話那不得了啊!那非常可怕,尤其是現在在這個因緣當中,如果你自己不小心,產生什麼?第一個浪費,浪費本身就是一個最可惜的事情,如果在這個浪費當中,你還扭錯一點點的話,那不得了啊!那不得了啊!所以弄錯是什麼樣呢?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註定你啊!就永遠窮苦喔!所以這一點啊!我就特別的提醒大家一下,這我想,諸位所以願意在這個地方啊!跟我一樣,大家互相鞭策的原因,就是我們大家怕在這個情況之下,得到了這麼好環境啊!不但不能浪費,還要扭錯,那個後果非常可怕,我們也不妨從本論上面,一向告訴我們的,他的殊勝的利益是什麼?錯了以後,他的過患是什麼?常常去想,繼續【「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一一功德畢竟圓滿,必須經歷多劫修習,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我實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發。」】  好!懂得了上面這個道理啊!好了,說你要淨除一切的功德,要達到究竟清淨過很長的時間,而我們現在呢?對不起!這個都沒有,要做這東西,要精進,如果在,哦!要淨除一切的過失,要達到究竟的清淨,以及修習功德要究竟圓滿啊!要經這種狀態當中啊!喚啊!我們得到了這暇滿難得的人身寶啊!啊!讓它空空的過掉啊,不可以啊!自然而然啊!就努力的策勵自己,否則你不懂得這個道理的話,一所見啊!要除無邊的過施,要集無邊的功德的話,唉啊!害怕的退怯,一個退怯,從此完了,然後你如理了解一個精進的話,那麼對了!你只要跨一步,時時跨一步,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啊!就在我們手上,【「如云: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共處,我心何不裂。」】  我們看下面就說,唉啊!說我現在啊!要想除自他的一切的過失,但是呢?任何一個過失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反過來,我們自己身心上面找一找,我們有這個能力嗎?沒有,乃至於有了這個精進心嗎?唉啊!沒有,所以啊!因為這樣的關係,結果嘛,一直在這個無量的大苦當中啊,所以下面叫什麼叫我們心何不裂啊!說我們現在啊!真正不應該忍的就是這個,無明應該把這個事情啊!看見了以後,然後呢?心裡邊說,嘿!我這樣什麼?不要眼前一點小小的事情啊!人家說幾句,唉啊!心裡面就自己嘀咕,一點小的事情哦!就嘀咕,這種事情根本動不了你,真正是要什麼?就是思惟法,唉啊!想想我這樣,那不可以,那個絕對不可以,一想到這個大痛苦,一想到我們不能淨除這個大痛苦,那個時心裡面啊!就要熱惱得不得了,就像要真正地達到大傷害一樣,你有了這個力量就行了,那就行了,我們啊!現在不是跟煩惱鬥的這個力量,而是被煩惱轉到這種狀態,一點點小的利益,就被它牽去,一點點小的煩惱就被它牽去,然後呢?我們忍受它,還覺得為自己忙,結果害了自己,所以說,【「我應勤引發,自他眾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歷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芋E空棄實奇哉。」】  好的方面來說,我要啊!成就自他一切功德,啊!任何一個功德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現在呢?我們沒有這樣修啊!啊!這個不可以啊!目前,尤其是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包括了能修的身,以及應修所修的法,就白白的浪費掉了,那個實在說起來啊!真是教奇哉,啊!是是是,算什麼啊!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應該策勵地,這個教什麼?第一個勝解力,啊!勝解力,上面說的雖然簡單,可是我們真正眼前應該努力地就要不斷地努力這個事情喔!要不斷真正地努力就是努力這個。第二【「堅固力者。謂何事發起精進,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由於前面發了那個勝解力以後,然後呢?心裡面一心一意被這個善法欲所策動,你就努力去做了,那麼,等到你去做的事情,要注意要第二個力量堅固力,對於你所作地發起了精進要一直作下去,達到究竟而不能退轉,這個很重要,所以他下面呢?先防反面地,然後呢?正顯【「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  怎麼樣達到那堅固力呢?說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率爾,好像很輕率的隨便就這麼開始去做了,要好好地善巧地去觀察,看見、了解,的確的他是,吧能做了,那麼然後去辦,假定說,覺得還不行,那麼先不要去做,為什麼啊?與其中做了以後不行退捨的話,不如最初不做,為什麼原因呢?他下面,【「其因相者,以於中間棄捨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餘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  我們作什麼事情啊!中間啊棄捨掉了,這個養成功習慣以後,由於這個習慣,等流習氣啊!你將來也是會這樣去做地,這一點也許我們並不知道,說以前究竟怎麼樣,會到現在,現前究竟怎麼樣,將來不知道,可是假定我們仔細檢查我們內心的眼前的心裡狀態就看得很清楚,就看得很清楚,我們大家都是已經坐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來的時候都有一番好心,啊!要學佛啊!要這樣啊!要那個樣啊!結果進來了以後呢?是不是真的能夠如理的一點都沒有退怯的這個現在走啊,不一定,不一定,啊!所以我們經常有這一句話,雖然這是句笑話,而經常有的不說明了大部份犯的這個毛病,什麼話啊!出家一年,然後呢?出家三年,一年是佛在眼前,三年是到了天邊,再以後沒有了,為什麼原因?就是這個,這個我們不必管眼前,這個狀態就是,那麼我們以前就養成功習慣,然後我們檢查檢查我們自己心裡也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心將很猛利,來了以後,看看不對勁,然後呢?到那個時候,或者拖拖拉拉,或者嘛,就下去了,下去有各式各樣,這個情況我們就很容易了解,不是不談這一定,這是我們增上的習氣,宿生的習氣使然,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不千真萬確的,所以我一開頭的時候,我就大家說,我自己啊!就一直在毛病當中,不過我幸運的,幸運的就是這個拉鋸戰,拉了幾趟以後,總算沒有退下來,慢慢的拉上去了,這樣,我看見真正上去的那個,那的確不同,的卻不同,他就是慢慢的總愈來愈深,愈來愈深。而且你去看的話,都有一日千里上升的情勢,一日千里上升的情勢,這種善知識當代有,我保證你們有,但是呢?有一個問題,前面一再說過了,這個東西非要你自己努力,到時看得見,否則你看不見,絕對看不見,他也不會給你看,真正修行人的話,他不會把修行貼在面孔上,你心裡不相應,你也不曉得他心裡用功怎麼個用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不但餘生這樣,【「於現法中增長眾惡,於餘生中增長苦果。」】
  啊!現在呢?增長種種的惡業,將來呢?增長苦果,為什麼?本來你要修善法的,現在棄捨掉了,當然棄捨善法,就是惡法,既然棄捨了善法,修了惡法嘛,將來當然嘛增長了苦果了,那還有什麼話好說,前面特別說明的發菩提心的時候,說啊你,許一個人,說我給你一個東西,到那個時候沒有了,現在你許法界一切有情的東西,到那個時候沒有了,這有何等可怕啊!這樣啊!【「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餘善,退捨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終無圓滿。」】  他說,本來啊,你要作這件事情,因為你要作這件事情,所以別的事情不作了,結果呢?別的事情嘛你沒作,現在你作的事情嘛又退捨了,害了,對不對,先前要作的事情,你說我現在不做,不忙這個,忙這個,譬如拿我們現在來說吧!假定我們不修學佛法,至少我們的時間上面還作一點事情啊!然後呢?賺一點錢啊!供養、供養,上面供養父母,對社會上一點貢獻,現在我們這些都不管了,跑到佛門當中來,張開嘴巴來吃,就這樣,結果呢?你跑到佛門當中,你也沒有好好的做,世間的事情你也荒廢掉了,這不是很明白嗎?兩頭皆捨啊!即此一事亦未究竟啊!唉,那麼你現在要做的也沒究竟,所以啊!所作終無圓滿。【「總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餘事,」】  這個很清楚,如果是這件事情作不成功的話,其他的事情也跟著弄垮,【「由其等流,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  這個習性,平常我們說習性難改,習性難改,而且我們另外一個力場說,一了解,我們一直在我們習性所使當中,所以平常我們說是說,唉呀!就是這樣啊!就是莫奈何它啊!要著眼!如果這個地方不著眼,不從這個病根上面除去的話,是永無了期,所以古德們,總告訴我們,剛開始要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強烈的熾盛煩惱,這個強烈的熾盛煩惱,就是無始以來強烈的習氣,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不努力去加以對治的話,不管你說什麼都是空話,始終被這個裡邊的轉,這一點啊!我們確切應該記住的,【『如云:「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為第一,作後不應退。』】  先我們看看啊!我們要作的事情,啊!該不該作,能不能作,沒有作最好,然後已經作了,絕對不應該退,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注意啊!啊!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什麼地步了,碰見這種情況,了解了是我們怯弱會怯弱,可是我的感覺當中啊!不是退,在我們現在這個已經站的位置上面,我們第一個把它牢牢的守住,在上面增強,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希望,你一退的話,那剛才說的,完了,完了,兩頭棄捨,而且這個習性啊!會生生世世的輾轉增上,太重要太重要了,【『餘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餘及果劣,此亦未能辦。」』】  將來養成功了習慣,而且增長種種的惡,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  下面告訴我們,你要想誓願堅固,他有個好的方法,什麼?修三慢,這個妙不可言,這個妙不可言,那麼在正式解釋那個三慢之前啊!常常啊!發現有一個事實,說某人啊!他以前啊!出了一次的家,然後呢?不能如法的作,然後因為這個善根,啊!雖然墮落了,然後呢?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善根成熟了,他就成就了,大部份的地方,經常有這說法,我們樣樣說對啊!這樣,現在教你爬上去,真辛苦啊!啊!好好好,那反正我種了善根,那將來總有一天會成熟的,這個事情要曉得,不是啊,是自己告訴我們自己的,這件事情是幫助那些人,他萬一沒有辦法可想的時候,你給他種了一個善根啊!他總遲早要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的話,你應該深入的了解喔!說種了這個善根以後,是你的果不成熟的話,只要種下去,它遲早會成熟,現在這個裡邊,你必須比一下,在還沒有成熟之前,這一段時候幹些什麼,受無邊大苦,然後呢?最後沒有錯他成熟了,成熟的時候是不是掉下來,你坐在這裏成熟了,沒有!然後,你還是拼命去作,為什麼,因為你受了絕大的苦受,那個時候,內心更起大的力量,我們願意嗎?我們現在所以上不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怕那一點苦啊!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這個如理的教法,應該策勵的,所以對於自學來說,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幫助別人是莫奈何的時候,才是如此,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那自然不一樣,你說來說去一句話,你對圓滿的教法認識了以後啊!自然而然會到說想我們,只有一條路,反過來說,瞭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會遇到你非走這條路不可,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而要想幫助我們逼上去,一個辦法,書本闔上來的時候,緊跟著,在還沒有闔的之前,約束自己,把那個聽見的不要忘掉,不要說,還沒有闔書本,心裡已經想了,唉啊!怎麼還沒有下課,我還準備忙這個事情,那你註定一點用場都沒有,註定一點用場都沒有,你這個教法聽的時候都已經啊!準備捨棄它了,到外緣一來,課一下,當然你捨棄它了,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你必須要在聽的時候,聽對了,說唉啊!對啊!沒有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下了客以後,我牢牢的拿著這個東西去,你能夠這樣的努力去作的話,那才有機會喔!所以前面這個所有講的道理,在這個地方,都是他的基楚,都是他的基楚,那個基楚你如果不建立起來的,後面一定不行,所以你有了這個,然後呢?牢牢的把握住,這個,這樣的堅強的心,才能夠擋的住,同時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我們精進第一個,擐甲,就是心裡面先披起來,反過來呢?就是什麼?退弱,所以你還沒有作,心裡面啊!這個假已經棄甲,盔甲倒掉了,已經是準備打敗仗,準備逃走,當然到那時候非逃走不可啊!對這個概念先認識,然後呢?這個時候再談得到三慢,否則講那個三慢啊!還是口頭禪,還是飄在口上面,下面三慢是什麼?【「如云:『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對於這個三件事情,業、惑、功能,對於這個事情,應該生慢,嘿!妙了,佛法裡面處處地方叫我們除貪、瞋、癡、慢、疑,但是啊!大乘佛法當中,都是教我們利用這個貪瞋痴慢疑來對治我們的三毒,前面說,我們不忍,要瞋,瞋什麼?瞋我們的煩惱,對了,我們要貪,貪什麼?貪功德,對了,善法欲嘛!然後要慢,慢什?就在這個上面去慢,現在我們看看如何慢法,【「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唯應自修。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  這個什麼叫作慢?慢的形相就是我,我行,我高,我厲害,現在對什麼慢啊!對事業,這個業,說現在我要積的造的什麼善淨之業,這個業我來啊!一點不靠他人,不管別人,只有自己修,這樣,所以啊!就像說,我應自為,這個就教做事業慢,所以你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平常我們注意眼前一切的事情的話,你就歡喜來不及,不要說唉呀他不做,唉呀!他不酢吧!他自己白白浪費了集聚功德的時間呀!我做,這個功德就是我的,這個時候,才真正用得上我的時候,【「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  解脫是靠你自己的,別人沒辦法幫你忙,千真萬確的,不要說人啊!佛都沒辦法,佛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要你自己如法如理,聽的道理去作啊!【「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這個就是說,在這個地方啊!策勵我們,說讓我們心心念念說這個靠我自己,我一定要自己去修,不能靠他的,因為不能靠他,所以也不希望他,這個相跟慢相似,所以教做慢,這個叫做業慢,業慢,這個親友書是龍樹菩薩寫的,實際上呢?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上面也說的清清楚楚,說我們應該怎麼如理思惟啊!說若我不做的話,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的話,不從他來,換句話說,我不做沒有果報,反過來,我不自作,絕對不會別的地方來,別人沒辦法幫你忙,而我做了以後呢?一定不會失去,就是業的定義就是如此嘛!所以現在既然你要好的果,就要好的業因啊!這個業因也沒別的,就靠你,所以別的地方,我拿我我我,我一來的話,這個面就來,耶!這個地方妙極了,他前面告訴我們拿掉他,這個地方要利用它結果利用它你成就了,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我們真正應該提起來的,就怕你不提這個,這個叫做業慢,這個叫做業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慢的地方,第一是功能慢,【「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  那麼怎麼叫做功能慢呢!功能就是有做了這個事情,就有功德,它有能力可以等到我們要得到的種種好處,說那個一切眾生都是隨煩惱在轉,因為他跟著煩惱在轉,真正自己的利益都作不到,他是想要得到利益,結果因為弄錯了,在無明當中,結果害了自己,他自己都在害自己,還要談利他嗎?唉啊!只有我啊!能夠,不但能夠自己利益自己,還能夠幫助別人啊!現在為了這樣的大好處啊!努力勤懇的修行,【「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  說世間的人啊!都跟著煩惱在轉啊!連他自己的利益,都沒有辦法,啊!那些人都不像我這樣,所以我要,那個時候也是跟慢相似的,【「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  你再看看旁人啊!為這種下劣,美得不得了毫無意義的事情,唉啊!這個人忙這個,那個人忙那個,忙得不得了,我現在忙的事情,可以引發無邊勝妙大果為什麼不幹啊!他們那些人種一點田,唉啊!忙得要命,現在我能夠得到無比的佛果啊,為什麼不做啊!唉啊!早晨的的確確不要等到他三點五十分打板,我三點二十分就起來了,乃至於二點鐘就起來了,哦,就這樣,自然你能夠如是思惟的修習,【「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別人都忙著毫不相干的,我怎麼可以停在那個地方啊!【「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柔糅。」】  但是這個地方不是唷,自己驕慢啊!是說別人看見,唉啊!這個人真可惜啊!他不懂啊!我懂啊!所以這個地方並沒有真正的慢,【「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  不是真正拿慢心,而實際上心裡面並沒有慢,這個才對的,
【「由念我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因為這個地方說這個是有功德的,別人作下劣的事情毫無意思的,所以說別人不能,真是可憐者,而我能夠,這種形相啊!是跟慢相似,所以叫做慢,叫功能慢,那麼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三卷A面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一五頁,上次,講那個精進,已經啊,講到順著這個次第,啊,是正式的講精進有二個,一個是違緣,啊,是什麼是障礙我們精進的違緣?把它消除掉,然後呢,消除了這個違緣啊,我們在精進之前,還要四樣東西。順緣,幫助我們精進的,啊,這個四樣東西,那麼,這個裡邊呢!是第一個│勝解力,第二個│堅固力啊,啊,關於這裡啊,請諸位特別注意,佛法整個的中心,是菩提心,但是要想得到這圓滿結果的,最重要的是精進,是精進,所以,我們大家記住,一開頭的時候,特別啊,啊,經論上的證明當中,兩句話,你們特別注意,資糧善中啊,精進是第一,在積聚資糧的時候,精進是第一,還有呢?唯有精進是修學菩薩的唯一的勝因,這兩句話,「唯一」,注意啊,就是這個,那麼經上面呢,反過來,告訴我們,誰呀一有懈怠,那麼誰,就不可能修習成功,這在三○五頁上面,大家,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下,三○五頁第六行,最末【「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精進第一」】  在我們現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積聚資糧,而在積聚資糧當中呢,根本精進是第一,由於這個,依於這個根本,積這個資糧之善,其他的跟著而來,如果這個沒有,其他都沒有,這是第一個,然後呢,瑜珈師地論上面是,跳過二行,【「菩薩地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  其他的不行,啊,這個是論上面,那麼經上面呢,是最後一行,海慧清問經云,反過來說,有懈怠者,懈怠就是精進恰恰相反,那麼菩提遙遠最極遙遠,根本你就無法碰到它,【「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  布施跟慧那是六度,就說,就自利方面來,你有這種東西啊,你自己根本沒有無法真正利益你自己,【「諸懈怠者無利他行。」】  自利既不行,當然利他更談不到,那麼,下面呢,【「念任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  誰有煩惱,煩惱的根本在那裡,哪,就是這個,根本唯一的,唯一的根本│懈怠,一有懈怠好了,一切都沒有了,那麼當然,這個是就我們精進一度來特別來說明一點,啊,所以諸位同修,或者是,對整個的輪廓還並不了解,那必須從頭開始,好好的注意,其次在過程當中的時候,對於這個,一步一步加深,乃至於到現在精進,我們這個概念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有正確的認識,那時候再才談得到修學佛法,否則的話呢,所有的修行,始終都是戲論,戲論,拿我們現在來說,那是開開玩笑的,啊,這個,可是並不是跟別人開玩笑,而是跟我們自己開玩笑,而這個玩笑,不是像我們現在輕輕鬆鬆的,很輕鬆的玩笑,這個玩笑,是把我們啊,長劫在生死苦海當中,在地獄當中燒煮,這個玩笑,這個玩笑是萬萬開不得的,啊,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不要說,在沒有進入佛門談不到,進入佛門以後,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乃至於認識了,不從這個上頭試去行持的話,那始終是在這種狀態,這個是真正對不起我們自己的事情,那麼,現在這裡我們繼續下去,心精進的時候,堅固力啊,那麼,要想堅固呢,令我們誓願堅固啊,應該修三慢,前面已經講了二個,第一個是業慢啊,然後呢,功能慢,現在呢,煩惱慢。第三行,三一五頁第三行,最後,【「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  前面特別說明的,這個煩惱慢是什麼?就是說,「煩惱」是我們了解這是什麼,我們對這個煩惱生起高慢心來,就是說,我不怕你,超過你,壓服你,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輕視,這個是我們心理上面的一種概念,換句話,心理建設,毀,要摧毀,由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建立了這個心理建設以後,進一步,在行持上面,我們真正要做到的,輕毀這個煩惱,毀,摧毀,我應該勝過它,絕不讓煩惱勝過於我,這個就是煩惱慢的特質,下面看,【「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  為了要想降伏,摧毀種種所對治的,啊,我們現在對治的,無非是說,所知障,煩惱障,總的來說,「惑」「煩惱」,就是根本,這個必須要條件,令心勇悍令心堅穩,那麼,這個地方的勇悍應該說就是精進,特質是對善所緣,我們一定要分別善巧善惡,這個精進,不是說我勤勤懇懇努力,有很多人非常勤懇,唉,做起來比什麼人都肯做,可是,對不起!他在懈怠當中,在煩惱當中,我們看哦!世間那個壞人,唉,那些壞人,做起殺人放火的事情來,比誰都精進哦!就是這個樣,然後呢,我們看動物,哦,這個螞蟻是最精進哦!一天到晚,乒乒碰碰,不停的跑,所以,單單勤勞,不是精進,精進是一定有它的特質在,就是說,正確的,如法的,如理的,一點不錯的,在這一個法上面,先把心理啊,建立起來,然後呢,由於這種心理呀,要亳不退怯,要能夠克服一切的困難的,這一種心情啊,跟著身口的行為,所以這個叫精進,這一地方對這一點要首先哪,生起這勇悍之心,而把這個勇悍之心堅穩,堅是堅固絕不動搖啊,穩就是絕不動搖,【「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為害。」】  就是說,這種心理面是什麼?我要超勝一切,絕不為一切勝過於我,為什麼?我們現在既然在這個地方,是發心修學無上菩提,這個是的的確確是真諸佛的真子啊,這個是獅子之兒,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我應該住在這一點上面,住在這一點上面,假定不這樣的話,你心裡面啊,還沒有走啊,已經啊,退弱。唉呀!這麼難啊!怎麼這麼行啊,心裡面啊,這個怯弱,這樣怯弱的話,稱得上是獅子兒嗎?佛為法王,所謂獅吼,他不為一切所退,而能夠退卻一切,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如此的。所以,你一有了退卻的話,那,你什麼都做不成,就算是很小的一點障礙的話,你也沒辦法,你也沒辦法,眼前我們太多小事情,那怕叫你拿一個東西,唉呀,我站起來,就是懶得站起來,拿一個東西啊,拿一個東西啊,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如云:『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為損,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匱乏。」】  這個,我們真正能夠有啟發了這個大精進心的話,那任何東西都不怕,否則呢,什麼東西啊,都啊,這個會擋住我們,都會擋住我們,只要我們那個心,能夠建立起來的話,所以說,如果我們心裡面太軟弱的話,一點點小小的罪啊,都能夠啊,損害我們,都能夠啊,損害我們,上面這個死毒蛇,烏亦如鵬鳥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心理建立起來的話,你不怕它,你不怕它,它一定能夠啊,克服,它莫奈何你,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本來鵬鳥,那個是最了不起的,是專門對治這個的,啊,現在呢,假定說,你的的確確能夠生起這個慢心來,所謂這個慢,不是真正的慢啊,你不怕它,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換句話說,我在心理上面先建設起來,我一定要把你制伏,一定要把你殺死,再多的東西,在你看起來,亳不在乎,就是你的心理先建設起來,你就能夠啊,克服一切,否則的話呢,對不起啊,你啊,就算是啊,就算是啊,要想做啊,那真正的東西,你都碰不到,而是,實際上,沒有用的東西,你在這地方逞勇敢,這個東西,亳無意思,這意思就是這樣,說因為你內心上面沒辦法生起這一種精進力量,而自己退卻,自己怕,就覺得,唉呀,我很差呀,這是怯弱,一來的話,你就不可能挻起來,努力照著前面這樣去的話,啊,一切都要靠我做,我這樣做,倒是有種種的殊勝的功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努力,既然沒有辦法在因地上面下這個正確的因,你怎麼可能得到正確的果,既然這樣的話,當然,你樣樣不如,樣樣欠缺,你怎麼可能從這個安樂當中得到圓滿的結果?反過來說,一樣東西都沒有,【「霞惹瓦云:」】  那個祖師說,【「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於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煩惱亦必不覺悲愍,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  那麼,這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這麼說,是的,我們哪,要修學佛法,這麼大困難,說,唉呀!這麼大困難,我不行啊,所以啊的的確確我們說這樣啊,唉呀!實在是,條件不夠啦,那麼,慢慢的再來了,雖然說慢慢的再來,實際上是放下了,就不做了,那是什麼呢?棄法,捨棄正法,換句話說,不去如理修行,你所以不去如理修行,不能上進是為什麼?怕苦?反過來說,你想我找一點快樂,結果呢?你不如法行持,真正得到的快樂,如何呀?比較一下較往昔樂,說,你放掉了這個法的這個快樂啊並不見得好呀!並不見得好呀!但是,結果呢?說,因為你放棄了,現在呢,棄捨了正法,而現在棄捨正法的原因是你怕苦,想得到快樂,結果你真的棄了苦了嗎?放掉了法以後得到快樂了嗎?沒有,這第一個,而更進一步想,將來呢?這就嚴重了,這就嚴重了,你因為捨棄掉了正法,將來受無量無邊的大苦啊,永遠在輪迴當中啊,這個事情的嚴重啊,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要曉得,一切法,只有一個原則,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你在因地上面不努力去做,絕不可能有這個相應的正果出現,所以,如果,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去用
功對治煩惱的話,煩惱不會有悲心的,說,唉呀!我憐憫你啊,看你可憐,好!好!好!我就讓步了,煩惱不會這樣,不會這樣,所以,這個煩惱不會讓步,反過來呢,這個要想淨化煩惱的正確方法說對治,這個對治的方法,他也不會說,好啦!我看你可憐啦,你不能修啊,那我自己就圓滿了,絕沒有這樣的事情,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法本身,法爾如是的,進一步講「人」,我們說佛菩薩,佛菩薩,儘管他是大慈大悲,不但他的慈悲啊,把法界一切有情,要把我們救出來,不要說,我們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乃至於他的冤家,不要說已經成了佛,在因地當中菩薩,這個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要害他,他也都要救他耶,何況我們現在信了佛了,佛弟子,在菩薩在因地當中,他還沒有圓滿的時候都要救我們,何況現在成了佛了,他不但是悲圓滿、智圓滿,所以他有足夠圓滿的,百分之百最圓滿的理解以及力量來救我們,但是對不起!除非我們自己去行持,佛菩薩也沒辦法救我們,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從任何一個角度,告訴我們,我們要想解決自己的困苦,唯一的辦法,就是如理如量的行持,而這個之中,最重要的精進,精進,那麼現在精進呢就告訴我們這樣,所以這地方說,對於煩惱,要生起這個我決不怕它,而反過來,我要有這種勇悍之心,一定要克服它,如果說,我們能夠這樣的認識,這樣的心理建設起來了以後,問題就好辦了,【「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為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  假定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種心力,這種心力,那麼,雖然是再大的障礙,對不起!它沒辦法擋礙你,沒辦法擋得住我們,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定要發起這樣的【「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  所以說,假定你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慢的這種功能,這個功效一旦生起來,再大的障礙,它絕對啊,不會勝過你啊,不會勝過你,所以在這一點事情上頭,在這一個修對治的精進上頭,我們心裡邊,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努力的建立起來,使它堅穩,然後靠著這個力量啊,去摧伏一切罪惡,【「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為罪所勝,猶願戰勝三界煩惱,實為智者所恥之處。」】  這一段話,值得我們每一位同修啊,再三反省,假定我們不能像前面這樣說,說我們心裡面,有這個認識,然後,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注意啊!始終是,第一個如理,你自以為懂得很多,不如理的話,那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走錯了,還有呢?如量,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還要夠量。啊,假定你不能這樣做的話,自覺得是修行啊,結果修了半天,為罪所勝,我們修,是修什麼?淨除一切罪垢,結果修了半天,反而是啊,增長罪過,被罪過所勝啊,還在說,我要戰勝三界煩惱,還要自立立人,這一個實在是很可笑,很可恥。所以,真正智者,這一個地方佛菩薩,乃至於說稍微啊明眼一點的人,看起來啊都會笑我們,都會笑我們,這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說起來是修學佛法的人,拿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都是高人一等的人,而佛法的特質要摧伏煩惱,然後,淨化一切罪障,然後把自己這個理路了解了以後,去幫助別人,告訴別人,自己淨化了,不為煩惱所染,然後呢,進一步的,推己及人。結果,弄了半天,現在自己都困在煩惱裡面邊,一天到晚煩煩惱惱,說要戰勝煩惱,那不是開玩笑嗎?所以【「如云說,『我為罪所勝,勝三界可笑。』」】  啊,笑我自己啊,都被這個罪惡所克服啊,居然說要想超過,要想克服這個三界啊,那真是可笑啊。那麼,這個最後下面說,【「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為摧伏,故假名煩惱我慢。」】  這個地方,它所以立這個我慢這個名字並不是真的跟那個煩惱相應,跟那個慢煩惱相應,而是說,我們要摧伏這個煩惱那麼,不被這個煩惱啊所壓服,平常我們看見煩惱,唉呀!這心裡面就覺得,我不行啊,像前面所說的,唉喲,要修的佛啊,這麼個難行,要修學佛的方法又這麼做苦的事情,而時間呢又這麼長遠,唉呀!心裡想想,我不行啊,自己輕輕的怯弱,退卻了,結果呢?為煩惱所降服現在不!現在不!我絕對不怕它,把這個煩惱啊,根本不放在眼裡邊,所以這個輕,要去摧毀它,這種心情啊,就跟那個慢相似的,前面也說過了。是啊,我們要摧伏它,所以在這個上頭假名叫煩惱我慢,我不怕煩惱,換句話說。那麼這個第三煩惱慢。【「諸作釋者雖有異說,然覺此說與論相符。」】  關於前面這個解釋啊,有不同的這個祖師們不同的解釋,但是這個裡面啊比較起來像上面那個說法呀,覺得跟原來這個論啊說得最相應,最相應,所以嘛,就把這個拿來這地方啊解釋一下,說明一下,這樣的修學的話,我們精進當中啊,就能夠啊法如理的做到了,【「如是應斷希望於他,當擐誓甲願我自作,此復覺其非餘所能,唯我始能自負其任。如是見己,正修之時,令心堅固,唯應向外摧伏煩惱,不令煩惱向內摧伏。」】
  這是第一點,就像上面所說的這一個,根據了這一點,那麼說,現在呢,的的確確這個東西啊只有我來做,只有我來做,這個你作,這個你的,別人做,你得不到,只要你做了,它一定有這個功效,一定不會失去。所以有了這個了解了以後啊,自己的內心當中啊就去建立起這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說心理建設,這地方叫擐誓甲,啊,擐甲精進。啊,這一東西,一定要我自己去做,啊,這決是決對不是別的人所能做的。實際上呢,別的人能做,可是對不起!別人做了以後跟你不相干啊,你的事情只有你來做,啊,只是這樣。那麼,而且必須要我親自負起這個責任來,以正確的如理的見到,這樣的一個實際狀態,然後呢,經過了思惟、觀察,不斷的修習以後啊,使得自己的內心啊產生堅固,把這個正確的認識,而且達到非常堅穩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一心一意的要摧伏煩惱,而決不讓煩惱啊來控制我們。說實在的,現在我們修行人最可憐的事情啊,說起來是說修行,修行,一天到晚在煩惱當中轉,而真正最可憐的不在煩惱當中轉,什麼是煩惱大家都還不知道。我們大家再回憶一下,想想看,對不對?所以啊前面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這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哪斷三過具六想,那時候聞還根本談不到,它為什麼要具六想?第一個想是什麼?說我們在長夜無明貪瞋痴三毒當中,居然沒有一個人曉得我們在三毒,在貪瞋痴當中,這第一種狀態。那麼,一步一步然後呢深入,一步一步的上來,告訴我們始終是這種狀態,乃至於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修行,所對治的唯一的方法,一定要依著,這一個戒、定、慧三個次序。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三卷B面  唯一的方法一定要依著這一個戒、定、慧三個次序。而戒定慧三個次序,持戒,它不先說戒怎麼持,先告訴我們為甚麼會犯戒。犯戒的四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記得記不得﹖第一個是甚麼﹖無知﹗一點都沒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是特別,說起來也可以說非常慚愧、非常痛心的,啊乃至於到以後,覺的絕大部份同修跟我犯同樣的毛病,甚麼﹖無知﹗唉呀﹗自己還覺得很修行﹗喔我一天拜多少拜、哎呀盤在那兒,可以盤盤幾個鐘頭、哎我一天念多少佛、唉一天我吃一餐,唉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晚上幾點鐘這樣,忙了個半天,真的對了嗎﹖我不能說你錯,但是真正的對錯不在這個上面判斷的。所以我們必定要瞭解,我們必定要瞭解,修行的特質是甚麼﹖目地是甚麼﹖如何修行方法﹖這一個非常重要。原因無非是要想從生死的苦海當中透脫出來,如果只想為我們自己好。小乘羅漢﹗也好,假定想幫助別人,同樣一個理由,同樣一個理由,一個只管你自己,還有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救出來,問題是一樣的。你的煩惱就是他們的煩惱,所以你必定要對這個問題根本解決。那麼這個痛苦的根本問題在那理呢﹖假定你不知道,說修,修些甚麼呢﹖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人修行,唉喲﹗我不怕苦﹗結果啊你雖然苦啊是無業苦行。他因為沒有把握住這一個生死的根源何在,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在這個地方要特別再提醒一下,你必定要瞭解,瞭解了以後,然後把整個的綱要輪廓認識了以後,說﹗現在曉得了啊﹗原來這個痛苦的根源是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無知、無明﹗然後呢﹖真正你祇要把惑盡除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麼為了淨這個惑起見,有種種不同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拜佛,拜佛對。打坐、打坐對。念佛、念佛對。當然你起得早那更好。耶﹗反過來說,你一天到晚睡大覺也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所以當初臨濟的弟子,是臨濟吧﹖我記不起來了,唉喔他那個盛唐的時候,禪是最發達的時候,啊那個是臨濟啊,還是記不住了,反正鐵牛很有名的禪師啊,大家到禪堂裡面瞪大了眼睛在那拼命用功,結果他老兄跑到後面去呼呼睡大覺,老師看見了說別人在那兒多用功,你在那兒睡大覺幹甚麼﹖跑去那邊一看,他根本看見老師來,理都不理。就是這樣﹗嘿結果老師說了幾句話以後,發現那個弟子對了,然後呢出來,你們看看,你們在這理自己用功,你們看看後面這個後生小伙子,你們用些甚麼功?大家覺得哎喲在那兒用了功半天不對,真的跑到後面去看看,他在那兒睡覺﹗哎喲睡覺就是真的用功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所以說明了這個甚麼﹖你真正的把握了這個重心,你能夠把煩腦降服,對了﹗不過這地方順便一說,我們不要說他既然這樣,那我也睡覺去了,那你就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重心在甚麼地方,你如果重心把握得住的話,你不管用那一種形式都對,就是這樣﹗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啊現在這個地方所指的,修行最重要的資量善當中,精進第一。那麼精進的特質是甚麼﹖一定是修這個善法,然後呢﹖這個精進建立起來了,摧伏煩惱,不讓那個煩惱來摧伏我們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更思中途棄捨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我們進一步該想一想,假定說啊修了以後,中間哎呀不行不行,然後呢,唉呀不行啊,你中途退下來的話,這一個過失,這一個患害啊,那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嚴重啊﹗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對這個道理正確地善巧思惟、觀察以後,那麼你做甚麼事情一定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去做。那樣去做的話啊,你使得你的要想做到的一定做得到,所以令我們的誓願要得到究竟,得到圓滿。所以在你還沒有有正確認識之前,以及雖然認識了,不堅固不堅穩,這一個時候努力的修學,啊努力的修學,所以乃至於沒有獲得堅穩這個心的時候,要淨修其心,淨修其心,這個地方啊,未護,應該未護,應該是未護,不過這個字我的還要去查一下看。繼續下去,第三個力,堅固力下面以後呢﹖【「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
力,故應引發。」】  那麼什麼是歡喜力呢?前面說像我們前面說的這樣次第,由於引發了這個勝解,勝解的話就是對這個法的正確認識而確定不為所動,這叫勝解。那麼既然在這個地方引發的勝解是甚麼﹖喔對善法﹗原來這東西有這麼樣的好處啊﹗啊到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產生那麼好樂之心,一心一意要在這個善法上面努力,那個心理邊產生堅強猛利的心情。那麼這個心一生的話,這個精進沒有生起來,就生起來了,生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正式地去做的時候如果不堅不穩的話,慢慢的做起來會退的。所以進一步,由於這個堅固力的話,使得生起來的精進心不退、不退。所以第一個是生起那個心。第二個呢﹖去做的時候,內心當中堅固。還有一點,盡力去做這個事情。因為你前面有勝解之力,而且有堅固之力,做的時候很歡喜。喔繼續不斷的向上,下面這個很重要啊,能夠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業,這個事業是修行的事業,不斷絕,啊不會中斷乃至於無飽意樂,啊一直做啊,一直覺得繼續下去的力量叫做歡喜力,這個地方講一下,這個地方講一下。我們大部份的同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大家覺得聽見了佛法,唉呀好啊,修行好啊,一心一意地跑來修行,結果剛開始來的時候啊,是一鼓作氣,然後咬緊牙關,衝將進來,弄弄弄弄弄哇慢慢慢慢這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再而衰,這個氣啊衰了,三而竭,到最後啊像洩了皮球一樣,一點都沒有了。不要說歡喜,痛苦無比就是,放嘛又放不下,提嘛又提不起。怎麼精進法,耶他現在妙了,不,不,進來的時候,固然先策發這個勝解之力,然後呢還沒有修的時後,把那個殊勝的見解還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然後呢趣入了以候就產生很歡喜的這個心情。這個歡喜不是別的歡喜,就是說對你所修的這個內涵,就是說我們念佛,是愈念啊愈歡喜,拜佛亦然,做任何事也是亦然。不但歡喜,而且你愈做愈歡喜,因為他好嘛!因為是愈做愈歡喜,所以你就捨不得放下,這個叫歡喜力,這個叫歡喜力。所以古德們念佛時常常說,這句佛號念起來親切無比,親切甚麼﹖這我們人人歡喜的,唉呀覺得親切好歡喜,如果念佛的好。別的呢﹖沒有一個例外的,修行必須要的,它並沒有把歡喜那個名詞說出來,但是正規上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有這個內涵,所以越做啊越快樂,這叫現法樂住,學禪定的,這是為甚麼他們成就的原因。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的的確確是宿有善根,宿生沒有善根不可能進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這一世遇了緣以後啊,他策發了,然後哇!這鼓氣啊,就起來了,就像那個青蛙吹起來的時候,鼓了下面那個大大的像個氣泡一樣,但是因為你沒有如法,不能如法的行持,所以吹吹吹吹,那個氣就後繼無力,慢慢慢慢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所以啊等到出家三年啊,佛在天邊,再下去沒影子了。現在不是,發歡喜力,那麼假定你做這件事情,越做越歡喜,叫你放掉你捨得嗎﹖我想誰都捨不得,不要說在這個地方,在前面剛開始講的時後,道前基礎講正修的時後,曾經說過一個道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讓修行做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做為你的冤家,還記得嗎﹖還記得提到這個故事嗎﹖那就是這樣,你會覺得越修行越喜歡,就像看見好朋友一樣,哎呀你看見朋友啊,就是會啊﹗大家也歡喜,就像平常我們一樣,唉呀坐在那裡上課,不一定大家開心。然後下了課,唉如果跟朋友聊起天來,聊得沒個完,為甚麼﹖歡喜嘛﹗他就有這樣的吸引的力量,唉從頭一路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不過呢,越向後,說得越清楚,現在在這個地方說得最透徹。這個力量我們一定要引發,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引發了這個以後,好哩﹗這個力量會源源不斷,人家看起來唉啊你這種人啊真是啊苦腦無比,可是我卻是很快樂。古人一直說貧道貧道,這是身貧道不貧。窮沒關係,那怕沒地方住,我住在樹底下,住一晚也可以,啊然後的的確確我沒有錢呢,討飯,討到好的固然好,討到壞的也一樣,討不到餓也不怕,這個原因就在這理,就在這理,否則的話,儘管我們出了家了,樣樣現成,弄到後來還是踏在那理,所以說應引發啊﹗那麼進一步要引發修學善法當中所得到跟法相應的法樂,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法樂怎麼樣的【「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就像啊我們作事情一樣的,這個做事情像玩一樣。唉呀因為玩的快樂,所以是越玩越快樂,越玩是越快樂,怎麼樣啊也不覺得滿,不覺得夠,要怎麼樣好呀﹗所以我們看看佛陀的因地當中,的的確確他身身世世做這種事情,我們看起來唉呀捨頭目腦髓,他假定真把它看成苦事,誰願意做啊﹖沒有一個人願意做的,說實在話。現在真正問題在那裡呢﹖始終是這一個,所以前面在忍辱波羅蜜當中,第三個諦察法忍當中,說得很清楚,不解五趣欲樂。現在我們修行最苦腦的事情,最大的障礙,說實在的並沒有真實地瞭解佛法得特質在甚麼地方。然後呢我們聽見了一點名詞﹗摸到了一點行相,自己覺得修行,乒乒乓乓地撞進去,佛法的特質在那裡啊﹖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照著我自己的心裡想,唉呀我覺得我去苦行,我覺得我去念佛,我覺得我去拜佛,我覺得我去參禪,結果參禪的人啊跟兩條腿過意不去。哎呀盤了個半天啊,越盤越痛,越盤越酸,如果是大幸而克服了以後,跑了人家告訴去,喔伊我能夠盤兩個鐘頭。其實盤兩個鐘頭在幹甚麼﹖誰都不知道。最大的情況呼呼大睡,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不妨去看看,當然我不是說盤腿的人都是這樣,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剛才一再地說明了這一點,一再地說明了這一點,就是我們必定要瞭解佛法的特質是甚麼,你要瞭解他的內涵,的的確確你啊有一種無上的妙樂在裡頭,這個就是歡喜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不要說啊,在那個地方盤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前面說的,時間長不是害怕的原因對不對﹖痛苦才是﹗一分鐘的痛苦都受不了,快樂的時候,如果是快樂的話,我們就怕時間短呢,越長越好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地方,我們特別要有的認識。所以在修其因三業不似無飽,不對,不對,這個我們還沒說到那地方,其次無飽【「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葉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預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  下面說的,所以對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努力啟發這個歡喜之心。歡喜什麼﹖法、跟法相應。那個就像小孩子啊玩的事情,這小孩子玩的事情啊,他永遠沒有飽滿的,趴在那個地上,你別看他,你叫他進來啊,他也不願意,唉呀苦苦惱惱、拖拖拉拉的,其實啊我們現在啊,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唉呀我們說起來真是可憐,我們在世間的標準來衡量是大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說,哇我們能夠像小孩子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像小孩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夢都沒有醒啊,眼睛都沒開啊,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啊﹖所以啊我們現在啊應該對我們的佛法努力歡喜,所以第一個,一定先把佛的圓滿的這種狀態讓我們認識,說啊你這麼做呀有什麼殊勝的大利益,不這樣做呀,有什麼絕大的禍害,因為這樣的是非好惡,有了一個圓滿的比較以後,那個時候,我們一心一意要得到這個快樂的果,實際上這。的的確確是我們人人所要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你活在世界上要什麼﹖我要找苦,沒有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固然是,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做生意,那怕強盜,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啊﹖快樂嘛很簡單啊﹗不同的是﹗他沒有瞭解真正的苦樂的因果,是不如理如此而已。對這個究竟的果是一樣的。所以現在既然我們了解了要得到這個圓滿快樂的果,這個果是我們只嫌少不嫌多,那麼既然如此的話,你要想得到圓滿的果,幹什麼﹖我們瞭解一定要在圓滿的因上面去下,由這樣一分因,必定感這樣一分的果,既然你對這快樂的果啊不嫌多只嫌少的話,你在下這個圓滿果的因,這個業因上頭也應該如此,是亦應無飽。現在我們退一步來說,這世間的俗人,忙這些事情啊,這樣忙完了半天,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安樂的果啊﹖他還不一定耶﹗但是他還拼命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世間人作生意,然後呢種田,在春天種下去他不能保證說今年的秋天一定有收成耶,喔萬一來陣颱風,喔萬一病虫害,萬一什麼﹗作生意人萬一到那個時候,市場上面尤其是現在這裡有什麼風暴,喔他不管﹗大家拼命努力去作,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由於前面的這樣的認真的修學,跟隨善知識,如理去瞭解,經過我們的理智的抉擇辨別,千真萬確,確定有這個果,那麼我們會不努力在業因上面嗎﹖當然絕對應該努力,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說來說去,修學佛法始終有一樣最重要的,正知見。所以佛在任何地方都說,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正見,八正道,正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沒有一個例外的。持戒,持戒的重要是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六和合的僧團當中,第一個,見和,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就覺得唷﹗你這樣做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報。反過來說,你為了要求這樣的圓滿的果報,那麼一定要在這因地上面認真地做【「。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世間那些事情啊忙了半天,是不是一定得到快樂啊﹖還不一定啊﹗還不一定啊﹗尚且啊為了這種事情而忙了個不得了,而且很樂意的去做。現在呢我們所造的這種業因啊,是一定能夠感得樂果的,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去修的話,你怎麼會快樂呢﹖就像作生意的一樣,明明曉得這個東西做出去的話賺錢的,結果你眼看著別人在那兒賺大錢,你停在那裡心裡面實在過意不去,對不對﹖我們人人可以瞭解到的,啊人人可以瞭解到的事情。喔說現在眼前哪那個錢喔,奉送給別人,不送給你,唉呀你心裡面過意不去,那個錢並不快樂,可是你曉得那個錢可以換得你要的快樂,啊所以你得到那個錢,說來了個快樂。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對佛法確定曉得能夠得到快樂的。這樣,所以如果不在這上面因地當中下的話,你心裡面應該為這個難過呀﹗所以你只要真正得到正見的話,是必然有的現象,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要修行啊,就覺得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正見未得。如果你把那個正見產生了很正確的認識的話,你看的很清楚,何況前面後面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等到那個果出現,就在那個因地當中你去作的時後,那個時後已經本身快樂了,何況還有大果在後頭,而這個大果是更大的快樂。說來說去始終有一個問題,啊缺少正確的認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在黑板上面特別把這個五礙始終寫在上頭,你們常常提。第四個缺隨順教,跟那個正法相應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不夠,沒有乃至於不夠。最後一個呢雖然有了,但是呢你去修的時
後,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上面的四個字來不及寫,這個黑板上這幾個字不要把它擦掉,等到精進講完了再擦掉它,我們平常過來的時後看看它,嗯嗯嗯﹗對﹗【「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舔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嗯就是說,這個不但得到快樂,而且這個快樂還不應該飽足,不應該得到了啊可以了,可以了。不可以﹗為什麼呀﹖下面說就像刀上的蜜,刀頭的蜜。我們對那個刀上的蜜都不飽足的,刀上的蜜那是好危險,而且呢又是一點點,現在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所感的果報是寂靜的,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絕對圓滿。所以下面說啊,刀頭這個蜜啊雖然有點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話,對不起!一定把你的舌頭割掉。現在世間上面很多這種塵欲,看起來蠻可愛,眼前好像有一點點安樂,但是啊後面生絕大,厚的痛苦的果報。而我們對這個事情尚且沒有飽足,我想這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啊,我們啊到了冬天,唉呀睡在這個被窩裡面很舒服,可是到了夏天啊在那吹涼風很舒服,哎跑到廚房裡去嘛,唉啊吃起來又放不下,聊起天來啊,啊教你不聊還覺得不行,這種事情啊,眼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且將來有無邊的大痛苦,我們從來沒有感覺飽滿過,千真萬確的事實。不管什麼眼前的這些事情,而我們修學佛法,積集這個資量啊,能夠得到無罪,它總是反顯的,它反顯的有個原因,哪一切的過失都沒有的,只有好處,這個好處包括兩方面,不但究竟圓滿,而且眼前又好。反過來說,眼前已經好的,就後是更好的,無量無邊,對這樣的,怎麼我們會覺得說啊夠了,夠了,不應該﹗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無飽的,永遠追求下去的。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這樣的善巧思惟了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四卷A面  以後啊!我們第三個啊!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阿!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愈多愈好,愈多愈好,所以對我們所修的圓滿的事業,就像什麼樣呢?就像這個這個印度啊,哎啊這個天氣熱得個不得了,啊說那個象啊,那個皮又厚,被那個太陽曬得啊,啊哎所以啊,跑到那個什麼可意蓮池,啊,那個地方啊不但哪水清涼,而且啊那個這個所謂啊,花又美麗又清涼又美麗啊,就他太陽曬得啊,無可奈何的時候,跑到那個地方,那種心情,只要這種心情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一直努力的修學,等到你修學了以後,有了這種心情啊,自然而然,一直為這個心情啊推動你去努力。【「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我們為了求得圓滿的這個啊,應啊,為了求圓滿的果,那麼忙這個圓滿的業因的時候啊,就像什麼啊,就像上面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太陽日正當中的,被曬那個太陽,跑到一個這麼清涼美好的蓮池當中,啊心裡面也應該這樣去做,也應該這樣去做,總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力量的話,修學佛法自然解決,不過到這裡啊有一個問題,大家說啊哎聽來是很好,可是啊修起來為什麼心裡始終是苦苦惱惱,這個快樂生不起來呢?原因是什麼?很多,但是呢最主要的我們要了解,第一個根本因要把握住,有了這個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什麼是根本因啊?正知見,你必定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樣,而這個事情啊,還是靠什麼啊,靠我們宿生的善根,的的確確的。我們今天有幸而接觸了佛法以後啊,這個剛進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都很強,一鼓作氣,那麼這個作氣呢,還要看個人的善根,有很多人善根足啊,他可以維持很久,善根差,維持就不久了。如果說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上了道,越修越快樂,那是對了。不過這個快樂啊,一定要拿教理來衡量喔,所以佛法始終是什麼?最重要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啊,一定是以無垢的經論的教理作為衡準的,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因為你們所了解修學的內涵,然後呢,照著這樣去做,從善知識那裡,所以必定要善知識的話,就是他是個經驗過來人,然後呢聽聞正確的方法,聽聞的時候雖然你沒有體會得到,可是你一聽覺得喔!對啊,有道理,有道理,所以這個還要靠你呀自己的如理的思擇,不是聽完了書本一合放在那裡,那沒有用,這佛說得非常清楚,佛的信心叫淨信,什麼叫淨信啊?淨字的特質是什麼啊?哪就是這個,他的的確確不是說啊誰告訴你相信他,如果說你沒有如理抉擇的話,這個人告訴你這樣那個人告訴你這樣,到那個時候啊害了,那就害了,一貫道也是,盧勝彥也是,你跟著那一個對啊?跑到佛法門當中就算你走對了,他叫念佛的說念佛的好,參禪的說參禪的好,你也是莫奈何。上面啊說到這個歡喜力的這個心情啊,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哪要使得自己的內心啊對佛法有了認識以後,然後呢你呀去如理思惟如理體驗,到時候自然而然啊你會生起跟這個法相應的,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呢,我想我不必多講,啊,你們啊就把前面所說的很多這種事實啊,來在內心當中,深深的啊策勵自己,遵照那個次第,萬一到這個地方還了解的不清楚,那麼照前面去找,反過來當這個地方深的地方,你有了正確的認識,前面的淺近的地方啊,自然都一一迎刃而解,因為這樣啊所以啊,你是愈學啊是愈快樂,愈修是愈高興,就這樣,愈修是愈高興,那麼這個就是說,當我們啊正式進入以後,對於我們所修的佛法,能夠繼續不斷的力量是歡喜力,而對於這個歡喜力啊,永無飽足之感,永無飽足之感,我們平常說乃至菩提,乃至於到成就菩提了,一直要做,這個這句話下面,你們不要誤解,以為到了菩提就不要做了,到了菩提成了佛果以後啊,他永遠以這個無限大相應的這種精進力,他不要,任運的就是這樣,所以十八不共法當中啊,精進無間,他那個精進達到了頂點以後嘿,,卻是永遠以這種大精進力量上前,這個是理論是如此,我們看看事實呢?呶,不是嗎?佛在世的時候,他為老比丘穿針,伺候病人,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事情,哦一個年紀老的比丘啊,補衣服啊看不見啊,哎啊這針怎麼穿也穿不過去啊,他就說,啊呀,我現在年紀大了,這個看不見了,哪一個人幫幫我忙啊,佛聽見了馬上過去,啊然後呢,啊哎,你不行啊我幫你忙,這個老比丘一下,什麼?佛來給他穿啊,不可以不可以,他馬上啊就給他穿,有一趟啊佛在那兒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啊,在那兒休息,那麼阿難啊為那個新來的新戒的年輕比丘們講說,講到精進兩個字啊,佛就雖然病了就坐起來,他說阿難你在那兒講精進啊,阿難說是是是,他聽見了無比的歡喜,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什麼?無飽意樂,不要說行,乃至於聽見這個名詞啊,就歡喜,說我們前面啊,曾經說過,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困難不應退皆以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大家還記得這個偈子吧,這個困難啊不應該退,這個退啊,決對不是啊被困難而退,為什麼呀,真正重要的不在困難不困難,而真正重要的在應該不應該,你如果正確的了解了以後,說這才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事情啊你不要怕;你只要是如理的去修習,一定能夠成就,就像平常事情,先頭啊你聽見他的名字,哎唷就害怕的要命!到後來沒有他啊,你還少不了了,我常常舉一個比喻說辣椒,哎唷第一次嚐到那個辣椒,吐了個半天,用水弄了個半天哪,啊,我自己怎麼樣我忘記掉了,容或有容或沒有,可是我的的確確看見那小弟弟們,唉哦,吃了個辣椒,弄了個水哈了半天,唉哦!苦啊!鬧啊,唉,但是等他長大了,沒有辣椒沒有味道,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那樣,儘管開頭有困難,你只要如理去做的話,到後來啊,哇,不要說去做的時候你歡喜得不得了,一聽見這個名字啊,你在病當中都坐起來,那是誰啊,佛,他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這麼個好法,想想看,你有這樣的精進力量,那一樣事情做不成功啊!,現在說實在的,我們啊,為了這種世間的小小利益,哎啊忙得是啊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這事情前面一再說的,這個啊眼前的小利,將來究竟有沒有結果都放不下,何況這個佛法,最可憐的,始終前面告訴我們的,啊,這些一步一步的如理的這樣上來,那麼這樣,雖然無飽足,唉,妙了雖然無飽足啊,他下面還告訴你啊,雖然你無飽足啊,又要停一下,現在養成我們沒有修的時候啊,他叫我們啊,趕快站起來,要努力,真正修的時候啊,他還很巧妙的告訴你們暫止息,你啊還要休息休息,不過這個休息啊是暫時的,下面看,【「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  嗯,這個暫止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前面,從勝解開始,然後呢由於勝解得堅固,而歡喜行持的時候,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啊努力去做,那個時候去做的時候啊,我們哪身心都會疲勞的時候,當這個時候的他要休息,要休息的,一直要等到你身心完全調柔了,完全調柔了,跟定慧完全相應了,那個時候自然任運是無功用行,為什麼要這樣呀,它下面解釋這個道理,【「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就說假定你不休息的時候啊那麼弄到後來啊,你呀,哎呀,你感覺得疲倦的不得了,因為疲倦啊,所以啊你就啊,心裡面哪是厭煩,因為厭煩啊,你就啊遠離精進,因為遠離了精進啊,以後啊就沒辦法認真修行了,所以這修行這東西啊,的確是要得其善巧,使得我們愈修愈快樂,我們上面剛才講的那些事情啊,就真是可憐啊,靠宿生的善根推動我們,結果我們進來了以後沒有得到如理的方法,是愈修愈苦,善根深厚一點的還咬緊牙關,可是一點味道都沒得,啊,這個是好可惜的事情,好可惜的事情,那麼現在呢?得到了歡喜呀!他還要讓你停止,前面我曾經給大家說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將來你們體會了一定會體會得到,我相信在座的有的同修說不定也已經體會得到,當你啊正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讓你休息一下停下來的話,你雖然身停了,心裡面啊,啊呀你一直在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何況是你累的時候,這是一個最佳的方法,所以你把握住了這個原則,正知見得到了,你怎麼做就對,不過呢!下面說是【「修習無間仍發精進,」】  唉,等到休息了一下,等到疲勞恢復了,繼續的努力,【「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啊,短暫的一點事情是累的時候啊要這樣的休息,然後呢當你這樣精進,那件事情究竟圓滿了以後啊,還不可以停止哦,不要以此便為喜足,在這個上面啊,還要啊什麼啊,應於上勝更發精進,比你現在做的那件事情,還要向上還要超勝的,繼續精進,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這一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不管我們現在修學是從那一個路進去,說持戒、學教、參禪、念佛,哦我們剛開始進入佛門當中,說受戒,哎呀,然後呢戰戰兢兢那個戒相,然後呢做的戒相當中啊,完全百分之百的做對了,那個時候啊不要停止,不要說哎喲我做對了,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你錯了,我們必定要懂得法體行相,這一個次第,就算法體行相圓滿了解了,你曉得戒是什麼啊,定慧之基,真正的根本是在啟發定慧,戒只是破煩惱,定縛慧殺,這樣的,這個才是持戒,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不要說我們還沒有踫到邊的人啊,不會啊爭論是非,你是我非,就算你那個戒相持得,哇,像佛一樣,那正好那個時候啊你有了這個基礎啊深入定慧,就算你得到了定慧以後,趁這個機會啊,然後呢濟度眾生,眾生無邊,那有停止的時候,學教,也是,現在我們學了一點,啊呀,懂得了好像樣樣都懂,啊我自已啊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我說到那裡啊,都是以很懺悔的心情,告訴大家我的毛病,因為懂得一點點文字,好像什麼
都懂了,眼睛從這裡搬到那裡,啊喲看看世間看不見一個人,啊,這樣,啊就除了我以外什麼人都看不見,錯了錯了。這教不是說你講得頭頭是道,三藏十二部樣樣看過,不是呀,他講的內涵是什麼,所指的特質是什麼?你怎麼樣把這個特質運用到自已身心上面,怎麼樣把法界有情一切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解脫出來啊,然後參禪念佛也是如此。啊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這個參禪連他什麼都不懂啊,大澈大悟了,絕對不是說大澈大悟了,好了,我眼前便是快樂人也,那個祖師有這個說法的,這個話對不對,對,這是鼓勵我們的,但是另外祖師們說,說你未悟以前啊是如喪考妣,悟了以後呢?大澈大悟了以後,他怎麼說啊?如喪考妣,哎妙了!古來的人他最大的事情就是父母之喪,是莫大於此,當然你沒有悟,這個生死事大,那麼你開悟了呢?開悟了他還是這麼忙,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的人也是如此,啊我們不要說得到一心不亂了,對不起錯了!你覺得得到一心不亂了,不對!所以我一直說,如果說你現在的念佛,我說我念佛是念這四個字,是的你把四個字掛在口頭就夠了,而往生不往生不要去管他,可是很明白的,假定你到達正見的話,你說我不是為了這個事,不是為了這個四個字,是要求往生,實際上呢?真的目的為求往生嗎?不是啊,求往生到了個邊地,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窮人啊,啊呀這裡戰亂,想趕快逃出去,跑到那個地方去啊,結果別人在那兒發大財,賺大錢,你跑到那兒做個乞丐,啊想想,不行不行,到那個時候你還要努力對不對?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去是幹什麼啊,成佛,所以以前我也策勵大家說要求上品上生,就實說來的話,你求上品上生的慨念還不對,那麼為什麼要念佛啊?我要成佛,很簡單,所以你必定在因地當中,這個因要完全做對,說我為了要學這個,所以尤其是現在,引導到我們大乘當中,大乘的特質是什麼?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啊?要盡法界虛空世界一切有情沒有一個遺漏,使他們個個成佛。然後在你選擇過程中,覺得阿彌陀佛這個人了不起,我要學他,你為了要學他你要親近他,那時候你念佛。所以那麼那個時候念佛了,現在我們的條件不夠,以前的念佛啊,是實相念佛,說現在不對,我觀想,說觀相,乃至於只有持名,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現在固然散亂的拼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了以後啊,還要啊從一步一步上去,所以你要從啊,所謂呀凡聖同居土的邊地來進入,一步一步到上品,上品上生了還不夠哦,還要進一步方便有餘土我可不要去,要進入實報土,要是到寂光土,那個才是我的目的啊,所以他上面說,告訴我們啊,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更應於上啊再發精進,很重要啊!始終記得一句話,如此因感如此果,你事情還沒有做你先已經想啊,啊呀我啊,反正啊只要啊,怎麼,這樣就算了,你忙了個半天,等到你結了果了以後,就算得到,對不起,然後你停在那裡,因為你當初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我們要千真萬確,如果像我們要得到圓滿果的話,佛法告訴我們因,這個是唯一的辦法,只有一個辦法,我們要曉得自己無知,要如理的學最圓滿的因,最圓滿的因,所以我們假定一開頭了解了這一點哪,那做法就完全不一樣,做法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常常感覺的,本論給我的太多殊勝的教誡,讓我們啊對我們的住在這裡的同修來說,我想我們常常聽見的說,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不要毀謗別人等等,這話常常啊聽見人家說,又掛在口頭,可是啊動不動啊,就是啊,批評是非,然後呢歡喜念佛的人啊就說唉呀!念佛實在,這個參禪是口頭禪,又難,歡喜參禪的人啊,又說啊,這個念佛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好像是不夠味道,學教的人啊說你們這些人道理不懂是忙修瞎煉,哎,為什麼原因,根本在這裡,是你一開頭的時候,你目標如果放正了以後,這個問題都沒有了,這話怎麼講呀,簡單的來說,假定說你一開頭說,說這個圓滿因你認得清清楚楚,我要成佛,是,然後你這個最正確的,有人反對嗎?我想在座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百分之百的不但同意,而且全部說我要這個,然後呢要想得到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圓滿的認識,在這個圓滿的認識當中找到你相應的路,然後這樣你步步上進,必然將來你要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一切都要學,所以你為了究竟圓滿起見哪,眼前我們學的只是學相應的那一部分,相應的那一部份,這個成就了步步上去,我們像爬樓梯一樣啊,說我要登那個摩天大廈,不是一步跨上去的哦,怎麼辦呢?眼前相應的跨一步,我絕對不是跨了一步停在那裡,好了好了跨過了,對不起只跨一步,現在跨一步的目的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現在既然你的目的登到這個地方,眼前我力量不夠,是沒有錯,那麼跟我相應的啊,我只有學教,跟他,跟我相應的參禪,跟我相應的眼前這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眼前能做的是做,不能做的啊,絕不能因為不能做的而棄拾他,恰恰相反,不但不棄拾,正是眼前做的是把因慢慢的積累了,障礙去除,資糧集聚
,可以步步上昇。所以我曉得,我要成就圓滿佛的時候啊,將來一定都要學,既然要學,我因地當中我這個因種先下得正確,我當然將來樣樣要學啊,一方面啊要把自己學、一方面啊把佛法啊要圓滿無缺的維持在這個世間,幫助別人,結果我做不到,我只能念佛,看見他參禪,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你學教、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他持戒,那麼我們每個人做起來,這不是好了嗎?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的話,正因為我只能念佛啊,我就拼命讚嘆不是念佛的人,其他的每一個也是如此,必然的你在這種條件之下,上面所說的輕而易舉做到,結果好處啊,嘿妙了是你的,佛法也就圓滿了,而你在因地當中一點不錯,等到那個時候你念佛念對了,固然是持名念佛念對了,再上昇啊,然後你把念佛法門透了,然後呢你再學別的啊,最後樣樣東西學好了以後,然後你濟渡眾生,你歡喜什麼我就給你什麼,嘿!你的佛願成了圓滿了,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說啊,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啊,這個要從因到果,注意啊,這個因就是我們眼前下去的第一念,不要現在處處地方都是啊求眼前的啊,小小的地方,哎唷就這樣算了,處處地方討一個小便宜,討一個巧,這個錯了,你必定在因地當中,要注意,我決定要做圓滿的因,事實上做得到做不到?事實上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要你要這樣去下圓滿因嘛!你做到了做到了你就是佛了你還在這兒幹什麼,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嗎?正因為你現在做不到,正因為錯,所以你必定要在因地當中一步無錯,現在你下的因種已經弄錯了,你談什麼果啊,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是不應以喜足,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哦,要不然的話,你這個不應喜足這個兩個字的話,文字可通,實際上摸進去,就摸不到的,你只是摸摸文字而已哦,現在我們繼續【「如云:『苦時力衰乏,為從故暫捨,為趣從後故,善竟即應捨。』」】  哎,那我們現在真實如理的做了,那麼做了一些時候啊,慢慢的做得很累了,或者是體力的衰,或者是心力的疲,那麼為了以後繼續精進的話,暫停一下。休息以後啊,努力向上,所以啊這樣的步步上進,這個是對於過程當中,同樣的做任何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做圓滿了以後啊,捨掉了,馬上再繼續進步,【「此後所說極為重要」】  哦,這個後面就講的非常重要哦,【「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
】  這個太重要了,假定你在這個上面不認識,就以這個做為沾沾自喜就以為足夠的話,在修行的廣大的功德啊,那障礙太大太大,前面這個精進一度,你們務必要好好的認識,啊,前面已經說過,今天再說一遍,關於這個忍進兩點太重要太重要了。【「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緩散,當恆相續如瀑流水。」】  那麼這個地方啊,又特別的說明一件事情,這個暫止息力啊,特別說明,這個發精進的這個方法,這個善巧啊,該呀應設得其中道,這個過分的都不可以,太猛熾然不可以,太散不可以,所以佛就調琴喻,調得太緊了繃斷掉了,太散了那這個琴彈不出聲音來,那像什麼啊,像這個瀑流水一樣,一直繼續這才對,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精進啊一定有幾個特質,幾個特質,那個大家還記得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第一個說披甲精進,然後呢加行精進,然後呢無下無退無足。在第一個披甲的時候,就是我們心理建設的時候,這一個認識要十足十的,要十二萬分,百分之一百不夠啊,還要超過一點,百分之一百的話不夠,這個是心理建設,然後你真的去加行的時候啊,不要說百分之一百,不可以,百分之一百二十固然不可以,百分之一百都不要,你有一分力量用三分,用三分力量用七分,要保留一點,就是這樣,等到慢慢慢慢的力量愈來愈強,這個才可以。前面告訴我們,這裡又告訴我們要這樣,【「吉祥敬母云:『修殊之時,尊曾四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  哪真正修這樣的殊勝相應法的時候啊,世尊啊他做的時候,是恰如其分,不太急不太緩。因為能夠這樣,所以他一直在上進,啊所以他前後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說龜兔賽跑,你別看那個烏龜跑得慢,卻先到,卻先到。【「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經巴之逐盜者,』」  他們兩個人啊,同樣去追強盜,一個捉到了一個捉不到,為什麼?他下面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四卷B面【「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這個很容易懂,說我們要追強盜,先看看自己的氣力,嗯,怎麼弄法,啊,譬如說我們要去捉強盜去的時候,看看我的氣力比強盜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話,還要找些同伴,還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樣東西準備好,然後呢你慢慢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一口氣拼命追,然後呢跑了個精疲了盡,塌在那裡好了,強盜逃掉了,那不行這個煩惱啊是亦復如是,亦復如此,那麼說到這地方啊,我這兩天哪到台北去,台北去有個因綠,就是有個居士他也聽說了,這個懺悔這個法殊勝啊,他也跑得來問起那個懺悔,那麼我也特別去給他說了一下,啊那天啊這個林居士也一起去,啊他聽得很高興。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這個念佛的,後來因為聽了這個論以後啊,他覺得唉啊不念佛了,念這個地藏王菩薩。他先沒告訴我,又後來告訴我了,咦,這個念佛有什麼關係啊,而且我覺得末法的時候修念佛最好,你為什麼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薩,哦後來他就告訴我,啊哎我說錯了,你錯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麼,就是念這個的抉竅上面,念這個抉竅上面,所以如果說你覺得,你一開頭的時候你覺得你願意學地藏王菩薩,那好,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好的,問題不在念那一個,就是第一個,你要正知見,第二個正知見過程當中,你走的正確的如理的方法,然後呢,你能夠圓滿把握住了,你怎麼走都對,啊,好,那麼這樣子,哦對對對對,以後他就改過來,因為念佛他念得很好,那麼後來拜三十五佛的中間啊,還沒有,這不是這一次,以前啊,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又有個同修跟我說,唉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時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人每一個佛像都看成阿彌陀佛,那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實際上呢真正說起來的話,內涵很不一樣,這個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啊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隨順著他,跟他相應的,你叫他換一個啊,啊呀他千辛萬苦弄了半天啊,瞎摸,說不定到時候蠻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薩,蠻好念地藏王菩薩,他也念觀世音菩薩,弄得來莫衷一是,啊,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話,那時候不一樣,學那一個法門那是沒有關係的,主要的就是說,你一定要瞭解這種情況。那麼,我剛才說,剛才這個回答說,啊你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因為這個關係啊,我想起來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剛才暫止息力裡面啊,特別說明,究竟以後啊不要以此便為喜足,文字沒有講,我特別說明,我們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夠這樣完整的話,將來啊,究竟圓滿的時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為眼前力量不夠啊,你覺得想討一個巧的話,結果是吃了大虧上了大當,上誰的大當。不正知見,沒得話說還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應該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沒一個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啊所顯的報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化身相,為什麼?化身是應眾生根器,應化之身,應你的根性,用這種方法,這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啊?眼前我這個條件,要學這個法門,假定是我只是要學羅漢,好,你解決了煩惱,可以了,停在那裡也不要動,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同樣的你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從這條路究竟來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對,所以法華上面說的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對啊,法華上面說的很清楚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亂心跑到廟裡面去,啊呀阿彌陀佛,這麼一句話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嗎?沒有唉,只是成佛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遇緣慢慢的策發策發,就成就,遇這個緣還要經過這麼大的長遠的時間,法華上面也授記說得清清楚楚,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這個無量阿僧祇不是叫我們在這裡睡大覺啊,不是在那地獄裡面啊,那個沒有用哦,還是在法華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你將來還要供養兩百億恆河沙數諸佛,如何如何,然後成佛,換句話說,你還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如理修行,然後你成佛,那個因只是種下去,然後不斷的與善法欲相應的,現在我們啊,前面中士道的時候,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大家應該這個理路很清楚,對不對?這個因怎麼樣感果,靠什麼力量呀,一定是靠一個力量,什麼?如果說,生死當中的話,與無明觸相應的愛來滋潤它,如果說你跳出生死輪迴的話,應該是明智慧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還是愛來策發他,對不對?那必然還是如此啊,所以不斷的淨化你的,一步一步的上來,那麼這個時候,他淨化的過程當中,必定什麼啊,把我們不同類型的煩惱的種子,以及現行習氣,一一淨化,他淨化過程當中,我們什麼樣類形的煩惱,他以什麼方式來對治,這個緣起不一樣,平常我們世間來說,生了病看醫生,這句話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就一句話,這任何病都是說生了病看醫生,可是你真的看醫生的時候啊,他絕對不是說一個醫生一味藥,你生外科他也這個,內科也這個醫生,這個不可以,然後呢你傷風也這味藥,感冒傷風一味藥,然後呢癌還是這味藥,肺病也是這個藥,寒病也是這個藥,熱病也是這個藥,有這樣的道理嗎?請問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大家記住哦,所以我們因地上面啊,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所以不但是說我們凡夫,呶看看呶華嚴、圓教,為什麼他能一生圓曠劫之因,善財童子跟他的五百個同參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樣的善知識,因為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別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因為每一種不同的障礙,有他不同的特質,有他不同的對治,要對治他有不同的專門的善知識,專門的醫生,你只要找對了,的的確確能很快的問題解決,靠什麼?就是因地當中,呶,這個善財童子,在沒有求證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滿心,什麼叫十信滿心啊,他那個信心已經徹底淨清嗎,完全不在自己,繞著我轉,淨化了自己,他徹底信得過佛法,徹底信得過善知識,徹底信得過煩惱非靠善知識對治,所以對這個病找這個人,然後呢這個人解決了,再找這個人,再找那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嘿到最後開始,他這麼高了尚且如此,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不如此,等到那一年?或者有人說,是嘛,他這麼高才可以啊,我們那麼差不行啊,我的感覺,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個原則,業感緣起,這個大家有沒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沒有一個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當中下的什麼因,那麼將來做的無非是把這個因啊慢慢的把他策發圓滿,對不對?他十信滿心,那還是就這個因感這個果,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也是如此啊,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麼?聞思修,所以善財童子在修的過程當中這樣做法,那麼修之前面還要什麼啊,還要思,思之前面還要聞對不對?唉,聞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正因種下去,然後呢根據這個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後,然後如理修證,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在聽聞的時候這個因沒有種下去的話,對不起!修沒有你的份,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樣的坐在這個會上面,華嚴會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呀,哪,因為你聞思慧上你沒有種這個正因,這個現在很簡單,我們在那兒講,有很多人歡喜念佛的,他才聽不進呢,你們說那些,參禪的他一樣聽不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在這裡覺得,哎啊這個好啊,原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正要告訴我去念佛去參禪哪,並不違背,但是他聽不進,為什麼呀,對不對,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個因最重要,所以華嚴上面就說的很清楚啊,發心究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曉得這句話,華嚴上面說的非常清楚。發起這個心,發什麼?菩提心,跟這個究竟圓滿菩提心,圓滿菩提心什麼啊,圓教佛啊,這個究竟啊,兩樣東西沒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如是二心,這個兩樣當中啊,初心難,嘿嘿不是成佛難唉,就是你下這個因難哦,為什麼?你只要這個因對,果一定對,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啊我燒一個飯你只要啊,燒的飯嘛要用米,燒的菜嘛要用菜,然後拿回來,每一個步驟做對了,你不要問他飯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這個因弄錯了,不管你怎麼忙一定不對,對不對?現在華嚴上面所講的,這個兩個是指修這個位次來說的,修這個來說就修正,所以說當初見道的時候,見道的這個,跟這個究竟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啊,說初心難,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修之前要有什麼基礎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麼?要有聞,聞之前要靠善知識,但是他不說善知識的原因,是為什麼啊,就是說自他兩個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識,自力就是聞思修,尤其真正重要的,這句話徹底圓滿的來解釋來認識的話,卻不是等到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啊,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是在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啊,所以有的人已經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確,所以佛絕不是說我這個華嚴最圓滿,不是的,是!他在華嚴會上說,然後呢對其他的人也是這個圓滿那個圓滿,因為佛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應你們的根性,把你們救渡出來,你們已經走了這個路,那麼走了這個路就這個路走下去了,個千真萬確事實啊,所以就實說來那一個法門那一條路,最極來說究竟成佛,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尚暗是對我們如果想走直徑快速的路子,這個是這條路,這個是這條路,所以已經進入了,那我們讚嘆,好好好,你參禪好,念佛好,持戒好,沒有一個不好,然後對我來說,我的的確確在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話,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先把前面這種啊,錯誤的這種因,統統把他洗除乾淨,從頭開始,所以要懺悔,那個時候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啊我只拜阿彌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彌它佛,說實在的,這個廣論也可以不必學了,只要你好好的這樣去一心念佛就行了,啊而且也不必出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你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有你的份,慢一點沒有關係嘛,這千真萬確的,懂不懂這個道理?啊這個概念啊,所以啊,最主要的,所以現在也不是急著大家說,哦聽懂了馬上做到他,不是,第一個要了解他,了解他整個的重要的概念在什麼地方,了解了以後呢要認得他,他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凡是這個東西最主要的,一定要對這個教理的基礎建立的非常穩固,你有了這個教理的基礎,穩固的基礎以後啊,然後你能夠鑑別是非,什麼情況來都不怕,什麼情況來都不怕,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做的時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況出現,情況出現,假定你了解了這個完整的認識,以後啊,好的當然好的,壞的也是好的,反過來的話呢,壞的固然是壞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壞的,這話怎麼講,這要說一下,當然剛才說,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道理,壞的,壞的來了你又受不了了,不曉得怎麼辦啊,被他障礙住,然後乃至因為你不認識啊,平常說,人家來啊,對你有不利,或者什麼,哎喲你生煩惱,輾轉的,那當然是壞了,好的呢?好的你就歡喜了,唉呀覺他好好好好,啊,最壞的,不是,應該最小的損害是什麼啊,你覺得好好,停在那裡啊,也就不前進了,所以既然不前進的,好嗎?也不好嘛,好的都是壞的,而弄得不好的話,因為你覺得好了就歡喜耽著啊,所以種種問題引發,人家說著魔等等都是從這上面,啊唷你覺得好得很,你沒有能力去判別他,下面緊跟著壞就來了,反過來你了解了以後,說好的,好的嘛當然好的,為什麼壞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說究竟圓滿了,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所以說既然是你不了解,當然處處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壞的,現在你認得了曉得啊呀這個壞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這個不是我們修行正式最重要的這件事情嗎?所以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就壞的也是好的,無往不利,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呢,特別的這一件事情上面啊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所以前面哪這一個順緣,啊下面最後補充一個,這一次順緣我們再記一記,那幾個順緣啊,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尤其是這個暫止息力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剛才這個道理,才曉得那個暫止息力的特徵,大的地方來說,善財童子參了一位善知識,他絕對不會說哎唷好了好了,絕對不會像我們說,啊我現在得到了,這個參禪了,啊大徹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覺,不是,祖師說得清清楚楚,大徹大悟是這個正是如喪考妣,趕快再向前啊,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亂,趕快就是努力上進啊,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很快的達到這個高深圓滿的境界,現在我們再翻過來,看卷十三,【「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後
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拾力奮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說。」】  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我們不能精進啊,由三種因緣哪障礙我們,啊,跟這個精進相違背的,那麼,啊,去對治他,去對治他,對治的方法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然後呢?你真實去學的時候,未生修持的時候,要想策發我們的這個精進力,第一個勝解力。生起了這個勝解力,要想去做而使得我們不退的,要堅固力。啊而這個堅固力的維持繼續向上不斷絕的是歡喜力,最後還要一個暫止息力,才能夠究竟圓滿。那麼對於這一個道理啊,得到了善巧以後呢,唉,然後怎麼個精進法,怎麼個欣樂法,它下面哪來說明,利用前面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換句話說,現在工具啊,嘿,每一樣工具,這個工具的特質是什麼,就像看病說藥,藥的特質是什麼?你了解了,怎麼去吃,啊,這個還要有他一翻道理,這個道理在下面。【「第三發動精進斷所斷時,」】  啊在這個科判上面,就有此身心堪能之理,換句話說,由於前面這個對治了違緣,得到了順緣,那麼然後呢?發精進啊,使得我們身心都能夠如理如量要做到我們想做的,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我們真正來精進的時候啊,就像一個什麼啊慣戰,這個慣戰啊就不是初出茅蘆的,這個敵人啊,喝,這個敵人啊,卻是一個有經驗的,啊有經驗的,這個經驗的敵人就是我們的煩惱說實在這個煩惱跟著我們無始劫來,啊呀這個煩惱啊,這真是一個啊沙場老將,像這一種人在對陣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呢不要被他刺,現在這個敵人什麼啊,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劍啊,你不要被他傷害,要避開他,單單避開不行,一味的逃不行,你還要反擊,要反擊他,這個很明白,我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一樣,不被他打,要打中他,【「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  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這種戰士啊,不是一味的專想傷對方,實際上要做二件事情,那兩件事情啊,要善於呀不讓他打中,避開他對你的進襲,還要進一步第二件事情啊,要去能夠把他打倒,現在我們修行的也是一樣,說【「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己,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要做兩件事情,要善巧的防備啊,不要讓那個煩惱來傷我們,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要對治他,結果你被煩惱傷避不開了,你還鬥什麼?進一步呢單單避不行,還要對治他,把他降伏,乃至於徹底的連根拔除。【「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須難生故。」】  若不,假設不這樣的話,雖然啊對治一分的煩惱了,但是呢你這個防了,那一個啊煩惱啊又啊生起來了,把我們的善法又傷害掉了,乃至於啊使得我們心當中啊生起更大的這個罪惡來,結果兩者當中一對的話,對不起!唉往往啊抵銷掉了,反至於啊反而虧本啊,這樣,你要想賺錢啊,賺那個善法,法財啊,你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啊,說啊呀,要懂得嘛要學教理,結果學得教理以後啊,說不定不小心啊,又為教理所騙,然後我們就講說啊呀教理說要修行,結果啊又為修行所騙,我想我們啊的的確確每一個人都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要出家,啊呀結果發現跑到出家這個環境當中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出了家跑到這個道場,唉這個道場不行,跑換到那個,那個地方又不行,又換,換那個地方又不行,是弄來弄去,一生善行是終成過失,然後這種習慣養成功惡習啊,生生世世在那地方轉,一直在那個這個習性當中轉,就透不過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善巧兩件事情,第一個不要被煩惱啊來傷害你,進一步在這個情況之下,才來對治煩惱,要對治煩惱,所以以我們現在目前來說,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講戒,或者不要說戒吧,就是我們常住來講規矩,妙了,這個規矩的特質啊是幹什麼啊,調伏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啊我發現啊我們啊大家啊,為了這個規矩,他原意是調伏煩惱的,結果呢?啊大家抬槓了,爭得個面紅耳赤,你覺得你的規矩對,他覺得他的規矩對,說了半天啊,兩個人啊吵到閰羅王那裡去,閰羅王眼睛一瞪,好下油鍋,這個是規矩是這樣的嗎?不是哎,不是哎,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啊,你必定要把握住這個特質是什麼,如果說這一個法,不能真正對治你內心煩惱的話,說什麼都是開玩笑、都是戲論,反過來真正能對治你煩惱,睡覺也是對的。然後呢,所以啊為什麼經上面叫殺無明父,這個父是哦,那我們殺父的話,是五逆十惡啊,嘿但是你殺對了,殺的什麼啊,無明父,就是我們生死都是從無明而來的,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他殺掉,對啊,沒有錯啊,這個我們要弄對這一點啊,這個是最最重要的啊,下面緊跟下去。【「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謹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  哎妙了,就在這個地方你看,譬如說,就拿我們現實來說吧,我們說修行,唉修行呀,說你要曉得怎麼修才對,你不曉得怎麼修沒有用啊,啊那麼,所以啊,說這個時候要去了解的話,然後呢就廣學經論,廣求善知識,結果啊,在這個時候啊,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多聞是能夠把我們的無知的這個愚痴是啊拿掉的,但是啊對不起哦,你也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其他的煩惱跟著來了,什麼煩惱,我們往往了解很多以後,自己覺得這個也知道那個也知道,哦喲自己的知見哪,比誰都多,哦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也不對,就是我對,啊這個煩惱的根本是我啊,結果知道的時候本來是對治煩惱,結果你知道了把這個我是增長得我慢幢高如天,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餘煩惱沒對治,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啊,那個時候啊又被其他的這個煩惱侵染來了,啊結果呢身心極不調柔,所以我剛才說的那個道理就是這樣,我說我常見的這情況就是這樣,啊呀大家講規矩,結果弄著規矩吵吵鬧鬧吵了半天,假定佛曉得這個立的規矩是這樣的話,啊呀佛在那裡真要會哭了。反過來呢又有一種,【「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是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啊又念:說我想調伏這個身心要多聞。單單修,能夠不能夠防止這個愚痴的敵人,這愚痴什麼啊,就是你不知道怎麼修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五卷A面  不知道怎麼修啊﹖假定你說,哦﹗我現在看了前面這種情況,說,啊有眼前太多這種情況,就說,都是這樣的,學的人啊﹖因為他學了半天,不曉得怎麼修﹖然後講修的人啊,這種都是好人哦,看見說,他本來學了以後要講修的,結果學了以後反而這樣的話,那沒有意思,我就不要學。這個發心倒是正確的,可是,不幸的話,你不學,你怎麼曉得修法﹖修些什麼﹖嗯﹗那個時候啊,愚痴,所以他不聞、不學。既然也不聽聞,不好好的學,就自己所受的律儀等等,也不了解。起心動念固然不一定對啊,然後呢﹖這個(動聲發語)更是糟糕,所以怎麼辦﹖這個怎麼辦﹖所以兩樣東西啊,都要努力防止。下面的比喻,【「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嗯﹗這個比喻就像我們打仗的時候,真正打仗的時候,當然你拿著劍跟人家鬥,那個唯一的那個時候,就是你手上的利劍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利劍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正知見。正念,正知就這個。啊﹗正念、正知這個最重要的。你唯持拿著這個東西,才對。啊﹗打仗的時候,就是你手上的這個利劍。手上這個利劍。哦﹗萬一不小心手上那個利劍,一旦失掉了以後,對不起。你只有被他殺,所以必定要一掉下去,馬上撿起來,絕對不能掉在那裏,站在那裏,站在那裏,對不起﹖你就被傷了。所以我們跟煩惱鬥的時侯啊,若失明記,就是啊,很清楚,明白的記住這個正念,這個念些什麼﹖下面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什麼是該作的,取。什麼是不該作的,是捨。啊,該取的向前,該捨的停止。這個心裏邊所應該的叫所緣的行相。這個靠什麼﹖正念。啊﹗因為一旦失去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跟著雜染邪念轉。跟著雜染邪念轉的話,就造了惡業惡因,一定墮落,所以啊,一定要無間的,這個無間啊,中間絕不能一刻的停止。這是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啊,必定要追頂深深,不要讓那個邪念進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參禪的人啊,他在沒有開悟之間,一定要看,說,那個一念不在,暫時不在,猶如死人。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持惑的更是如此,持戒的更是如此,一定是這個正知見,正念,正見,一定要依止著。而旦這個依止的方法無間,那一念掉掉了,那一念就不對。你別以為我們現在在這裏,好像沒有作壞,這是無記當中,這個無記本身就是錯的。當然無記有兩種,一種叫有覆無覆,譬如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心裏面所作的規規矩矩。站的正正確確,這個是無覆無記,對的,這個跟正念相應的。然後你塌下來了以後,覺得噯呀﹗現在這個很舒服,這個是有覆無記,這已經錯了。持戒不可以這樣的,啊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那麼你說,那這樣不要修學了,要哦,修學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吃飯的該怎麼吃,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睡,譬如睡下來了,是,我心裏還是保持的清清楚楚,為了法,勤精進,所以躺下來,這個正念沒有動哦。然後呢﹖身放鬆,心可以放鬆,這個念卻是安住在正念上頭哦。所以他每一個地方,有非常善巧,正確的,明白的指導。這是所以為什麼﹖他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只要得到了這個東西,醒的時候,固然增長功德,睡覺也在增長功德啊。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穩啊,為什麼﹖那就是這樣麼。你的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不在增長那個善淨的業,那有不去的道理。就是這樣啊,那持戒是根也,都能夠這麼好也,這就是依止這個正念要無間的。所以說,【「如云:『臨陣劍失落,畏佈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下面這個說,很容易。啊﹗說打仗的時候,一旦掉掉了這個寶劍的話,哦﹗趕快撿起來,現在我們這個正念的這個劍啊,也是一樣啊,一掉掉了,對不起,三惡道,不一定是現在,但是你只要沒有跳出生死輪迴,遲早問題。而這個遲早啊,我們了解了無常的話,哎呀﹗那的確是下面一口氣不來,就不知道那裏去了。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所以下面說啊,哎呀﹗這個佛親口最正確的告訴我們啊,這個我們不管一切法,三乘的共道,這個什麼—念正念,這個身就是它念的本體,你在這個時候,要勤勤懇懇的切守謢到。啊,一旦這個正念不在的話,那麼其他的一切法都失壞了。下面一句話重要哦。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這個念的境啊,為什麼叫做正念啊﹖一定是先拿智慧來辨別、決擇,然後呢﹖安住在這個經過正念辨別,決擇的這個念實上面,不要把它掉掉。所以說,以你智慧來決擇,然後呢﹖保持下去的這個念叫正念。因為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力量曉得對、錯。對的時候取,錯的是捨。所以就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啊這個怎麼樣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前面曾經簡單的提示,在後面會有詳細說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三,三一九頁請翻開。我們繼說下去。現在照著這個次第我們了解,重新注意一下。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精進。資糧善中進第一。嗯﹗有了這個,那麼所有的,其它的,一切的跟著來。如果沒有的話,雖然修學佛法,始終是戲論。始終是戲論。談戲論還好,一個不小心啊,就滑下去,這個後果是非常可怕。那麼,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發精進的方便。啊﹗先是精進的殊勝的利益,精進的過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推動我們去學,進一步是告訴我們怎麼策發這個精進的方便,那個時候,才談的到精進的內容。那麼正式精進的時候呢﹖又說明精進的特則是什麼﹖用這個東西,對治的內容是什麼﹖對治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什麼是凡夫﹖為什麼在生死苦海當中,毛病在那裏﹖要針對箸這個毛病,把那個病根,把它拿掉它。啊﹗那末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說前面已經說明了,所以精進的違緣啊,那末這兩個當中分成三部分。然後呢﹖順緣就是現在我們講這個,有了精進的順緣以後,用它來修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不單單是說我們啊向前衝,我們還要防止被煩惱來襲擊。這個觀念啊非常重要,然後呢﹖這個觀念一定要拿來,把它所指的心裡的行相什麼﹖認的清清楚楚。所以談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前面啊,從前面的基礎,下士、中士,這個下士當中的業這個道理,這個如果不清楚,後面都不清楚,有了業以後,進一步了解煩惱的行相是什麼﹖這個特別重要,這一切佛法的根本。這兩樣東西,如東你不了解這個業的特則的話,那怎麼講都是空話,儘管你講的頭碩是道,可是你並不了解,那這個業在你身心上面的發生的現象。當我們面對一切環境的時候,為什麼心理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個種種,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業,一個是煩惱,惑,換句話說,你認得它了,就是正知見,由此導向智慧,整個的佛法,就在這裏說的。那麼,現在我們以精進來對煩惱的時候,它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呢﹖要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但是這個正念本身,所謂正是什麼﹖正確無誤的,這個念本身啊,就是你維持著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所以這是兩樣東西。啊,你防止的力量是這個念,可是這個念要在正才行。所以那個是靠什麼呢﹖靠知見。所以他。昨天說到第三行。說【「念境先以慧別,」】  要以智慧來辨別,說那一個對,那一個錯。然後呢﹖錯的去掉,對的提起。要把這個對的這概念,維持在念頭上面不鬆懈,這個叫做正念。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能力選擇是非,繼說下去,今天。【「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是的,那個念啊,先要智慧來分別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這個智慧是分別什麼呢﹖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什麼是該作的—進。什麼是不該作的,應該止。啊﹗應該止。那麼,而這個裏邊,特別是自己所受的戒,律儀就是戒。啊,那麼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要捨。這個裏邊特則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的精神,始終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以後,平常我們說正知見,正知見好像我們懂得一點道理,不是哦﹖真正的正見,戒體本身就是這個東西,說這個你確實見到了,然後呢﹖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一種心種,起心動念之間,自然而然這種力量會升起來了。就這樣。所以將來關於這個道理,講到在家備覽啊,這個三種決擇戒體的時候,那個時候會說明它。說明它。所以歷來我們中國的大祖師,所以選擇南山一宗的它根本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根本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點啊,以後慢慢的再來談。總元這地方,我們要了解,那個正知見,不是說,啊﹗我會講啊,看見那書上面去說一下,不是,這是引導我們正知見的必須要的前方便步驟。你必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內涵就是我們身心上頭,現行的這種狀態。那一地方是跟煩惱相應的,如何是正確的佛法,然後怎麼樣把它轉化它,這個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你了這個內心的這種力量以後,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會,噯﹗墮時警覺警惕,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一下。【「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  那下面就明了,假定你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經過正確無誤的如理聽聞,如理思惟,得到決定勝解,然後呢﹖這個正念啊,把持得住啊,這個正念包括了正念,正知。那麼你一切時處,以這個東西提持住,以這個為根本,發自於身口的行為,這個法圓滿了。這個法圓滿了。假定是沒有這個特點的話呢﹖【「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假定說你沒有這個,你只是說你的心啊,安住在這個上面啊,那沒有什麼用處﹖這個心安住在上面,換句話說,儘管你不散亂,自己覺得很好,對不起,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定這個東西啊,它是共外道的,但是定這個東西是一個最好的必要的工具,必要的工具,修學佛法必須要定這工具,這個善巧方便。所以說共外道的,就我們前面說是叫共因,啊﹗它的不共因不在這個正念,不在那個定上頭,不在那個定上頭。你要想得到解脫生死的這個不共之因是智慧。要想策發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它的不共因是悲智雙運的這個特則,你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的話,一定要,不要說圓滿,要真實的能夠深入的話,一定要加上這個定的不共因。那麼念這個什麼呢﹖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要念,然後才進一步的話,念力現起以後下面再到定。這個現念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啊。眼前我只說一個大概,等到再下面特別講奢摩他的時候,換句話說講止的時候啊,那個的行相,決擇的非常細微,等到關於奢摩他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他是外道也好,內道也好,乃至於禪宗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很明白。啊,不過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哦,現在這個地方的話,屬於我們修學佛法的不共的特則在那裏﹖你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我們很多人說,噯呀﹗我心很亂啊,然後呢﹖要學學定啊。對不起。如果是你沒有把握住中心的話,上面說的很清楚,對於真正啊,跳出生死這件事情啊,毫無意思,毫無意思。就算你在長劫安住要這定當中,對於我們世間人來說不錯,噯喲﹗這個八萬四千大劫啊,大的不得了,你真正的見到實相的人來說啊,這個無常相,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多大,那始終都在虛妄顛倒當中,這個長期跟煞那沒有什麼差別的,這個根本的因,我們一定要認得。下面,【「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  那麼,下面說。這個比喻,前面說過,現在再深一層的運用,比喻說我們在這個軍陣當中,跟敵人戰爭,那個時候,一定要努力的把手裏邊這個武器,這個寶劍啊擺在手上面,絕對不可以掉掉。萬一不小心掉了,馬上絕不可以停留,無間是不說等一下,不可以的,馬上拿起來,為什麼啊﹖因為你手上那個武器一掉掉的話,那對那個敵人來,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那個手,你能擋的過他那根寶劍嗎﹖那麼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沒有武器對他的話,你只有被他所殺,啊﹗這個打仗的時候,那是硬碰硬,不是啊我們在那紙上談兵啊,哦﹗這不是空話哦。啊﹗那麼打仗是如此,我們現在修道呢﹖也是一樣的,我們修道所對的對手是誰啊,煩惱敵。我們用的武器是什麼﹖智慧劍。所以說,【「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嗯﹗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我們現在真正想修行的人啊,啊也害怕把這個正念啊,忘失掉,掉落了言這個正念什麼啊﹖那說的很清楚啊,明記取捨,這個正念是告訴你,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這個正念。換句話說這個念就是把這個正知提在這個念頭上面,不要忘失,不要忘失這樣。設有所失,那個時候不是提那個念頭,那是拿那個念頭提起那個如理的正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本身啊,卻像一個有力的手一樣,那麼所提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是智慧劍。這個要很清楚,要很明白的哦。因為我們曉得萬一那個時候,你那個智慧劍破除煩惱的這個武器,一旦掉掉了以後,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就擋不住煩惱,既然擋不住煩惱的話,你被煩惱所侵哪,然後呢﹖為罪染啊,為罪惡所染著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墮落,所以我們才害怕,說耶這個不可以,不可以啊,這個概念啊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說真的對於煩惱侵犯你了以後,然後被煩惱所轉造惡業,然後一定積惡果,--墮萿,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心裏面說,噯喲﹗心心念念說不,不,不。假定這個空話的話,嘴巴上面講的時候,你根本不在孚,所以他告訴我們非虛言故。那個不是空話,要想產生實在的正確的認識的話,那下面又來了,他一再提醒我們。【「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  啊,這個道理所以能夠升的起來,你必定要懂得業果,換句話說,如此的業因必然感的這樣的果報,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眼前,噯呀﹗這個錢很好啊,收起來放在我袋裏,噯這個很好吃啊,這個名位很好啊,這個地位很好啊,絕不定看見這東西,而是看見你作了這件事情以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是讓你升天,讓你往生淨土,讓你成佛作祖呀﹗還是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把你送下地獄,眼前這是業的因哦﹗真正看的時候,也有這個業感這個果這個道理,你必定要對這個道理啊,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假定關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的話,你修學什麼啊﹖都談不到,修學什麼都談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換句話說這個精華,中心,這個特則在那裏,這個,現在你對這個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話,那不是像樹根一樣,像那精髓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的,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業果的那個時候,已經特別說明,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這個善法是從下士開始,中士、上士,現在講到上士精進的時候,還是這個,要曉得精進的特別是什麼﹖一定是對正確無誤的善所緣努力,現塹你努力了半天是沒有弄對善惡的話,你努力些什麼﹖所以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而這裏又特別說,叫作甚深教授,別看業果這東西很簡單哦,哦我們講起來因緣果報,講起來啊,嘴巴上面講的頭頭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對這個很細緻的,一點細微的因果心裏看的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隨時隨地心當中,心心念念啊注意這個事情,心念一動就曉得這個我的業因是什麼﹖啊﹗你能夠真正把握住這一點的話,眼前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的話,你才有機會放得掉,要不然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太嚴重,太嚴重。噯喲﹗等一下一個人隨便捧你幾句啊,你飄飄然忘的乾乾淨淨,一個人隨便白你一眼的話,噯喲﹗你煩惱升起來,又忘的乾乾淨淨,那談佛法是一點多沒有用場。然後呢﹖世間上面講那個人事,是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捨不掉,就一樣東西不在乎,佛法。因為什麼﹖佛菩薩坐在那裏,他也不會跟你講交情的,這個很明白擺在這裏,我們看起來木頭,人家說泥塑木雕,哎呀﹗這個才是真實的,然後呢﹖佛法在書本上面,它不會拿個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裏面吹的,哎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還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間那種不管是朋支也好,冤家也好,這個朋是如膏如漆,沾的你更是沾你舒服的很,你放不下。那個冤家瞪大了眼睛要來殺你,你也逃不了,所以處處地方無非是引發我們貪、瞋、痴這個狀態,必定要靠我們深入的正確的如理的認識,然後不斷的觀察產生這個殊勝的勝解,那時候內心當中才有這力量抗的住外面這種,所以這地方又再一次強調說明啊,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啊,是甚深教授,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道的根本就斷掉了,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根本斷掉了還談什麼。那麼他下面進一步又說了。噯,那麼好,既然這樣那麼根把握住了,那麼往往我們有一個毛病,你把握住根本那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視,所以他又假設。【「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  那麼容或有人,喔,既然這樣的話,那麼真正,因為真正持戒的時候啊,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圓滿因也一點漏洞都不讓它有,乃至於一點點的小罪啊﹗也把它看得大的不得了,啊,所以容或有人這樣說,好好不錯,不錯,那麼我們在大體上面著手,小地方好像可以把它輕鬆一點,所以他問,那麼為什麼對於這個小罪啊,要看得這麼個的大,也產生這麼大的恐怖,而隨時升起不要讓它繼續而要滅除呢﹖回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菩提道次廣論翻譯第一卅五卷B面  設已生起無間應斷啊,就是這個道理,就這個道理,就像那個毒箭一樣,你碰在身上的時候啊,你別看這麼一點點啊,一下那個毒啊就跑到全身。跑到全身你就沒救了,所以啊一碰到馬上要割掉,那麼現在我們罪犯也是一樣,耶剛剛沾到你心上的時候啊,如果說你讓他去的時候啊,很快啊對不起,噯你就當他所控制,啊那個事情就不小哦,那個事情很大啊,所以最初啊一定啊不要讓它生起,如果生起的話呢,立刻要把它斷除,哪這個我們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概念,都有這個概念,或者說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根本不知道,我隨便舉個個例子,嗯,眼前我們一切的事情,譬如說啊我在這裡作什麼忙,然後呢﹖旁邊一個人啊,本來跟我們大家一起工作,安排的以我們這裡來說吧,說我們同組的,今天我們大家分攤的在這個地方做,我在這兒忙,他在那兒偷懶,就這樣,啊你一看了以後啊,心裡面就覺得這個傢伙在偷懶,是啊,你看得清清楚楚,平常我們怎麼辦呢﹖心裡就嘀咕了,他偷懶我在這兒做,啊說起來我們大家一起做,然後呢﹖等一下有人來的時候,哪他忙得很起勁,好像這樣,啊照一般古俗來說這種事好像順理成章的道理,對不對,實際上請問你這個心裡是什麼心裡啊,什麼心裡啊,結果你一天到晚在忙這個事情,下次有機會你要跟他說,耶老法師你別看他啊,哦他這個當你的面啊,這麼認真做背後啊就這個樣,然後你心裡上面一天到晚,請問你這個心裡是什麼心裡啊,什麼心裡啊,我們不懂之前,大家還覺得很有道理,是嘛。這個傢伙是這樣啊,如果現在你真正懂得了,懂得什麼﹖兩樣事情,等一個煩惱相,啊不管你看得多對,你現在的心裡面昃什麼﹖「煩惱相」對不起,你錯了啊你錯了,更進一步呢﹖我們也並不懂得這個真正的業感緣起之理,如是業感如此果,我現在這個心裡面是跟煩惱相應的,對不起,你心裡面啊,就算你沒有說他,就算你沒有發瞋心,就算你沒有什麼,這個不是嚴重的引業,可是這個等流因果,將來你的心裡面一直跟著無明相轉,第一個啊,這很清楚很明白,第二個,如果你正確瞭解的,哎呀,你那個時候不但不會去責怪他,而且會可憐他,哎呀我們今天有心大家跑到佛門當中來啊,這麼樣的一個好機會,結聚功德澤除罪障,他不做真可憐啊,啊如果只管自己的話,我一定會想哎呀這個好的工作啊,結聚功德他讓給我,我努力,哇好哇我好歡喜啊,我多結功德啊,所以啊然後呢﹖如果說你談大乘的話,這個上面更應該慈悲憐憫他,他之所以這樣的偷懶的話,正說明他對法不瞭解,他身心也許很健康,這個地方很明白他心由邊是個大病人,我自以為修學佛法要解救一切人的人,那麼當然這真是苦中僧,我看見了苦中僧,啊那個時候,你必定先要在這兩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這個時候你才以前、後兩者之間啊,有個取捨,那麼那個取捨的時候啊,你隨時啊平常多思惟多觀察,一定讓那個正知相應的正念提起來,一旦這個煩惱看見他了,就覺這個傢伙又偷懶,耶馬上覺得不對不對,不對,你只要這個地方停止的話,很快轉過來了,啊否則的話你在心裡面嘀咕嘀咕,其實你已經跟著不曉得那裡去了,那段時候啊,你自己遭了殃了,我想通常情況都是這樣,如果你愈是這樣想的話,而這個煩惱是愈來愈深,你怎麼排也排遣不開,所以一定是當煩惱剛剛升起來的時候,就是這樣,所以在中士的時候啊,特則告訴我們啊,這個現在最重要的鬥煩惱,而鬥煩惱的特質是什麼﹖生於無間,他才升起來發覺了,耶對不起,這個我們真正要努力的,那麼在這個上面呢一點不容許他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啊你現在把前面的後面的連貫起來,啊那個時候才瞭解這個精進的特質是什麼,這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的。【「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啊就像這一樣,這個道理。【「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  好那麼現在前面這個道理懂了,說我們要戰勝這個煩惱敵人,怎麼樣依止這個正念正知呢﹖【「如云:『如執滿缽油,執劍住其後,溢則畏其殺,禁者如是勵。』」】  哪,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就像這個公案當中,有一個罪犯啊,這個故事簡單再說一下,有一個犯人他犯了必死之罪,那麼現在有一個辦法可以赦他,說一缽的油,拿這個手上,然後呢繞著這個大街走一圈,如果說你這缽裡內的油啊,不掉出來一滴的話,好赦你的命,如果任何時候,這個油掉出一滴來,那把劍馬上打下去了,啊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公案出在那裡啊,啊那我耶對,我這地方再說一遍,那個是在印度當年,啊,因為印度當年啊這外道很多,很多苦行的人啊,啊做這個做那個,結果修學佛弟子的人啊他不一定這樣的苦行,所以有一個國王啊就說了,那些外道這麼個努力啊,他也沒辦法真正啊解決問題。你們現在不這麼努力啊,你憑什麼呢﹖啊然後呢﹖這一個聖者就回答他,他說,現在我告訴
你一個辦法,告訴他什麼﹖就這個辦法,說找監牢裡邊啊,一個必死的犯人,他本來啊要準備的,就叫他捧了這麼一缽的油,跑到這個大街上面去跑一轉,後面那個劊子手,就是要殺他,那個人啊拿著斧跟在後頭,然後呢﹖一直跑,跑回來了以後啊,就說:先告你唷,啊如果那個你拿著這個缽裡邊的油掉出來的話,那一刀就下來了,結果都居然跑回來的時候啊,耶油沒有滴出來,滴出來了以後啊,這個大王就很奇怪,他那個聖者啊不在這個地方,先問他說,耶你今天大街上面這麼熱鬧你看見什麼﹖哦我什麼都沒看見,什麼﹖你什麼都沒看見怎麼可能呢﹖我只看見我手上面那個油啊,一點點滴出去命就沒有了,啊然後呢﹖他就對那個大王說,大王。耶沒錯。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弟子的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這樣,真正重要的,啊當然說到這裡也許我們想,哎喲這個東西好難啊,啊所以記住,這是難的修學佛法是苦的,啊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哎呀跑到這個地方啊快樂啊,啊所以這個地方一再說明,他前面一定先訴你這個道理是什麼啊,是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好處,不修學的嚴重的過患,你拿這個力量推動你,然後說,以修學佛法的這是苦的,可是這個小苦是換取大苦,這個千萬注意,是啊我們現在這個概念認識了,那麼到那個時候啊,你自然而然啊能做得到,所以剛才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果什麼等等,大家還記得吧,在共中士的時候啊,他說得很清楚,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啊,不是我們眼前可以見得到,眼前可以體會得到的,這個道理啊很深遠的,必定要正確的教授如理的觀察思惟抉擇,產生確定不疑的這個淨信心,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啊說:不從形象上面轉,那個時候我們對於這個經過如理抉擇的殊勝的見解啊,在策勵我們,那個時候啊才有力量啊說: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當中,我能夠抵擋得住,就像剛才那個人,啊所以他現在是外面的譬喻是那眼睛看得見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啊,要用什麼啊﹖智慧眼,所以說這個正知見至始至終,所以最重要的,你在外面轉,那離開了這個東西以後的話,那對不起,不管你講持戒也好,念佛也好,參襌也好,都是都是啊,在那裡種點善根啊,啊最後這個善根成熟的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仍舊要走這條路,大家始終記住這個話,始終記住,不是說你種了善根,到那躺在那裡,到那個時候根善成熟掉下來你成了佛了,那個時候的話,啊我想不要說我是第一個,十方一切佛啊,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們都是會這樣做的,實際上呢,十方一切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啊這樣的精進過來的,所以,我們啊,不想學佛則已,想學我啊,那由你去做,不管你怎麼做,啊然後你披著這身衣服,你說我就是佛,哎…你弄得名氣很大,那是你的事情,要修學佛的話,那這個概念啊,我們一定要啊照著佛菩薩無垢的經論,如理抉擇,這樣步步深入,啊那才可以,再下去,【「謂應如是策勵廣如迦旃延那因緣,應當了知。」】  那麼,上面就說的,這個前面那個公案啊,那就是那個迦旃延那,延子見到那個國王的那段公案,上面說的,啊剛才說的那個聖者就是他,【「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
  那麼你經過了上面這樣的努力的時候啊,對於這個種種的惡行,就是跟煩惱相應的,這的檔住他的是,特別說的,特見睡等啊,注意這個字啊,等字包括很多啊這個地方叫睡,要我們現在看見了,耶那個睡算什麼啊,耶妙呢﹖啊如果說我們只談啊,說啊你不要發脾氣啊,不要談,談那個什麼啊,大貪啊,不要貪污啊,那談不到修道,世間做一個好人都是如此,你真正發大精進的時候,那完全不在這個上頭啊,真正發大精進的的的確確有它的特別的內容的啊,所以那怕是平常人的這一種小地方,啊所以我自己啊始終感念我的善知識,啊當年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記得他,啊他是耶早上那個板一打,碰一打聽見了,我馬上從床上坐起來,坐在那個地方,眼睛張不開我也絕對不躺下來閉著,哦我自己現在愈來愈瞭解,所以這個你不拿這個心力去對治的話,沒有用,不是說你懂得了,行的,不是說你做得一次行了,啊我二十多年來一直到現在啊還是這個樣,說實在的,我只是一直保持在這個警覺心裡面,到現在還是這樣,一是年紀大了,一是身體不大舒服,的的確確的,啊坐起來,啊心裡邊總歸會覺得啊,這個老想躺下來這個念頭啊,你就是那應難的克服它,你想像這樣的努力,尚且如此,如果說你在這個地方馬虎一點的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說實在話啊不過這一點啊,我並不要求大家去做,只是說啊,但願大家啊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如果有一點你自己覺得要想懂得了真的修行的話,這是必然的,這是必然的,就是說騙別人容易,騙因果啊是騙不過的,這一點啊,特別注意就是說:這個的的確確是心裡面你隨時隨地必須注意到,耶這個煩惱相應法,這是煩惱相應法,我絕不能忍受,啊這個是懈怠之因啊,他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啊,不能忍受,那麼當下就把它擋住它,我們現在不忍受的應該不忍受這個,哎呀我們現在人家來罵你幾句啊,是成就我們的忍辱啊,那個就是說高興啊,感謝都不得了,我們卻忍不住,那個煩惱來到,這個才是我們的生死大冤家,我們去歡迎它,跟著他去作,哎說這個事情啊,真是顛倒,真顛倒,不過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啊,始終記住啊,這個修行的特質啊你不是說聽見了我硬來,啊我學不倒單,千萬不要這樣做,那個次第我想啊,前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如云:『如蛇入怀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  就像毒蛇想鑽到我們的衣服裡邊,啊那個時候趕快起來啊,把那毒蛇想辦法弄掉,那個懈怠之因想,乃至於睡眠等等的話,馬上要把它擋住它,【「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  這句話喲,這一個很重要哦,不但行為上面斷除,因為行為的根本在那裡啊,行為的根本在這裡,所以伓內心當中應該這樣,所以平常啊,注意一件事情,容或我們剛開始的這個行為啊,沒有能夠圓滿做到,但是我們這個正確的知見一定要一開始建立,啊你有了這個正佑見,然後跟煩惱鬥,所以前面的祖師告訴我們,他說,我啊有的時候的的確確啊沒有戰勝煩惱啊,被煩惱打敗了,然後呢﹖被它壓在地下可是啊我在下面幹什麼啊﹖咬牙,換句話,對不起我今天儘管啊,打敗了我不服氣,我要跟你打,要鬥到底,說啊,雖然是屢戰屢敗啊卻是要屢敗屢戰啊要有這種精神,啊這個是靠什麼呢﹖就是靠我們的內心當中正確的認識,【「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  特別提起,是啊,你一天到晚忙這個,歡喜這個,歡喜這個,你喜歡了半天,結果呢﹖他不但沒有對你有好處啊,而且現在還把你逼得生死當中啊,你待它這麼好,結果呢它偏偏把你啊送到地獄裡面去,啊最好的啊也在輪迴當中,啊現在唯一的辦法,照著正法如理行持以戒定慧這樣做,其中,【「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  啊而特別是現在我們居然受了戒了,啊說實在是啊,現在呢﹖或者受了五戒,或者受了沙彌戒,或者受了比丘戒菩薩戒,受了這個戒,結果行為反而跟它相反,那實在是太不像話,太不像話了,我們不要讓人家來訶責啊,人家來訶責的話,那沒有用啊,要自己訶斥自己啊,而要怎麼辦呢﹖【「及願今後於是罪定不今生。防謢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對這個罪啊,一定不要再生起,還有呢﹖努力的隨時如理如法的思惟觀察,所以以後啊,千萬不要千萬不要,啊這一點概念很重要很重要,啊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辦呢﹖對這兩種心情啊要多修行,啊要多修行,換句話眼前我們真的修行的真的修行是修這個,真的修行修這個,啊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拜佛要念佛什麼等等啊,我們往往不了解這個真正重要,哎呀覺得我一天拜多少拜佛,一天啊坐多少時候坐,心裡面啊,坐在這裡的時候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拜佛的時候啊也是這樣,哎那個時候不曉得是修些什麼啊﹖啊這個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所以記得嗎﹖俞淨意公這一段公案,他還是共下士啊,只修世間的,只修世間法哦,他立誓改過,只要能做得到,一定努力去做,就是做不到的下面有一句話很重要的,他一定啊令這個善意圓滿,記得這句話嘛,這句話怎麼講,就是說,就算他做不到,他心裡一定說,我一定要做到它,一定做到它,那麼我現在力量雖不夠,就好像說我叫你拿著個一百斤的東西,我拿了個半天拿不動,但是對不起我拿不動,我決不放棄,我一定要來想辦法做到它,這個就是真正的狀態,啊然後呢﹖碰到這個地方不對的時候啊,求菩薩,那時候一心一意的求菩薩的啊加,消除我的業障,那個時候啊你要打坐也好,要什麼也好,持戒也好都對了,【「如云:『一一罪生時,應當自訶責,必不令更生,恒思如是行。』」】  我們現在就這樣,任何一個罪生起的時候啊,馬上認得,等一個,然後呢訶斥它,嗯絕對不讓他再生,哦我們目前真正要做的事情什麼啊,就是這個,這個叫恒,恒是恒長無間,恒長無間就一切時處真正要做的,思這個思就是我們心裡真正的行相,這個才是我們目前修行人要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果能如此的話,你拜佛、打坐、念佛、持戒固然好,你吃飯穿衣也好,你睡覺也好,別以為一定要等到禪宗開悟了以後,說吃飯穿衣無不是道哦,我們在聞思境界當中沒有見道之前,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也的的確確吃飯穿衣是無不是道,隨順於道的,你必定要在聞思階段上面有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啊,一心不亂,乃至於大徹大悟,乃至於成佛做祖的果,這個因果關係是必然如此,【「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好了,最後又特別提出來,特別提出來,上面說明了這個道理以後,修行的哦現在我認識了,真正修行是這樣的,啊那麼眼前既然是要這樣學的話,那麼這個因從哪裏可以得到的呢﹖就是說:應該啊努力修學,修學什麼﹖能夠生起這樣的正念,啊這個正念是啊﹖最正確的,最有力的,是甚深的,靠什麼啊,靠什麼啊,說一定要跟善知識,善友就是共共住的人,跟他們共住,啊然後呢,共住的目的,不是大家在那兒嘻嘻哈哈哦,那完全錯了,不是在那兒聊天啊,什麼張三長李四短哦,耶依止多聞等因哦,這都是啊跟正法相應的,你所以依止善知識是要聽聞正法,所以依止善知識隨時觀犘他,隨時啊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自己的錯誤,注意要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的錯誤,這個裡邊說明必然他一件事情,就是說:一定啊對我們這個老習慣啊,不允許他,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千真萬確,我們本來要這樣的話,說這個不行,本來要那樣的話,這個又不行,我想這樣的話,它偏偏要那樣,哦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哎呀總覺得出了家了,好像是哎呀這世間很苦啊,出了家跑到那裡啊,哦樣樣現成啊,所以跑那裡啊吃一點小苦啊,就覺得哎…錯了錯了,那是完全錯誤完全錯,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這個我們必定要把握的住的,啊必定要把握的住,所以前面一路上面來說那些東西的話,殊勝的地方啊就在這裡,啊所以我們常常啊多看祖師的傳記的原因這樣,不過啊問題這樣,我們看祖師的傳記啊是讚嘆,哎呀,我們人人曉得尊重恭善知識,可是很遺憾的是啊,他寫這個傳記的真正目的啊,是希望我們也做到,我們往往曉得,哎呀恭敬他,恭敬了半天啊,就不恭敬自己,所以這個真大遺憾,我現在才瞭解了啊祖師固然要恭敬啊,我可是更恭敬自己哦,嗯我要努力的就是這個,啊祖師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所以啊我們絕對不要自輕啊,你自己一,輕啊你完了,一點用場都沒有,事情還沒做先已經打了退堂鼓,那個不行。那個不行,那麼關於這個事情啊,你們特別注意啊,你一定要把十二因緣啊這個道理弄得很清楚,啊弄得很清楚以後啊,對我們有絕大幫助,眼前這個境界來的時候,我們一生都在這個受當中,啊受當中,那就是說:名色、六入、觸、受、一生都在受當中,在這個境界上頭,換句說話,我們平常因為啊,不以十二因緣講,所以不講這個的,我們只是說:哎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或者我們說:不要被這境風吹起去啊,應該自己把持得住的啊,這我們常常會說的,這個怎麼講,就是這個,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自然啊順這個境界啊,一種領受,一種感受,那麼在這種感受當中的,平常的時候一定啊,隨順著無明相應的這個愛取來去做的,因為你這樣的關係,所以你下面啊自然而啊,把這個前面無明相應的行的業的種子,這個輪轉生死,乃至惡道種子滋潤它,就這樣,所以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要什麼﹖拿正知見提起來,耶來了,儘管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你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了以後,你會想我為什麼不舒服啊,造了以往不如理的因,現在要想真正改變他的原因是什麼,一定要如法的不斷的業因啊,然後呢﹖把所有的惡是淨除它,那麼未生的善從種,然後呢長,然後呢結果,所以戒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梵綱經上面,如果你遇到種種不如理的事情那時候你怎麼辦,就讀誦,解說,書寫這個戒經啊,他為什麼你遇見不如理的時候,就讀誦書寫解說啊,因為你這樣的話這個概念就提起來,啊這個概念提起來,依著這個正法來做的話,於是你的因地當中啊,不斷的以正知見善法相應策發,那個以前的惡果你沒有繼續的輾轉下去,到此為止你沒跟著它轉啊,都靠什麼﹖這裡精進,想要精進一定要得到正確的認識,要想得到正確的認識,一定要多聽聞,從那裡聽聞啊﹖哎…一定要依靠善師善友環境,或則我們耳濡目染啊,不知不覺就跟著跑掉了,【「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在這個時候啊,我們應該努力修這個,啊這個原因是什麼啊﹖你為什麼能夠串習這個最殊勝正念的因啊,這個是要靠著知識,就是上面所說的,遇到如理如量的名師,或者你行那個應理之行,如果你已經有了,就靠你,如果你沒有了,必定要依止善知識,然後依止了善知識,照善知識所正確的引導,行如理之行,那樣你漸漸積累就對。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卅六卷A面  善知識,然後依止了善知識,照善知識所正確的引導行如理之行,那樣你漸漸積累就對,所以它下面總集的又說【「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  一句話,這個總集起來最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這個事情─多聞、多聞,要善巧的辨別,這個多聞不是說哎呀要看報紙要怎麼樣的,這個不、這個沒有用,佛法裡面的聞特質─什麼?一定是如理的正法是對治煩惱的,所以要善巧的辨別,辨別的非常清楚,那一個是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該學的、該取的?那一個是我們學會了以後不該做的該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法行持所以說【「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  啊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下一步啊在任何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不管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候一定把這個正念提出來了以後啊努力行持、努力行持,所以最後【「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啊!最後也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精進啊要不要錯喔!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噢唷這個人好用功!噢唷這個人怎麼樣喔?耶沒錯,這個是好事情,可是他努力了半天,這個內涵有沒有錯啊?這還是個大問題喔!啊是不但你要努力,而且你努力對了沒有?努力對了沒有?啊所以啊當年有善知識提醒我,我現在也一直提在這個心裡面,我們別以為我現在噢喲做了忙了很多喔!啊忙了很多有的時候是好的,有的時候卻是壞的,你做對了是必須要的,做錯了是不如不走,因為你忙了半天在這裡原地踏步啊!是浪費時間,啊那些啊心思白消耗掉了,原地踏步還小事喔,你還站在那裡踏踏喔,浪費你的精力了,結果你是越跑越遠,你還作的很起勁,等到你發現了再回過頭來的話,哎呀又不曉得那一年?然後呢你又趕得多生多劫再趕回來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啊所以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哎呀我們在那兒修行喔!第一個你要根本因啊有沒有弄對啊?所以在這裡啊很多經常大家說哎呀你有怎麼樣的好的這個大的希望擺在這裡,我總是戰戰兢兢,啊今天不是說噢你這個名氣很大,不是說你這個房子很大、地方很大,然後呢這個團體很大、事業很大,不單單是這個,先問你辦的事業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根本因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兩個字錯了話,對不起這個事業絕對不能要,我們現在一合不小心弄錯了,事業是越辦越大,佛法是越來越遠,對外面是如此,對裡邊啊也是如此啊!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事情啊,所以再說一遍故於所精進啊要無錯誤啊!要想無錯誤啊,記住前面這一段話呀!啊所以第一個要把正知相應的這個念提起來,一方面不要讓煩惱所傷,還要進一步要克制這個煩惱,那麼你能這樣做的話【「身心由此堪能之理,」】  對了,那個時候啊你要想做什麼耶就能夠像你這樣做到了,現在我們哪有個情況,我們也未嘗不想做,但是對不起我們這個身心無堪能性,說早晨起來了以後啊,耶早晨哪是打了板起來倒還可以,叫你上早殿的時候這個心裡面要想能夠專一這個很難,如果打坐的話啊要想啊或者把所觀想的觀的起來乃至於不要昏沈很難,要想這個也難,這身心的無有堪能,我們要的東西都得不到,呃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哪沒有如理如法了解前面所說,你能夠了解前面所說如理如法的話,那一定沒問題,下面說:【「謂自在之力。」】  啊那個所以身心堪能,就是你所想你希望的你能夠做得到,【「如不放逸品說:『必須善學菩薩學處,及受已不學過患極重,當視煩惱猶如仇敵,於諸難行莫覺為儋,應發心力視為莊嚴。」】  這個告訴哪,我們哪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哪善學菩薩學處,啊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苟且的內涵是什麼?那麼既然你了解了所以這麼殊勝大的利益的話你必定要好好的去學,好好的學!啊所以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前面講過很多次的,大家不要學我啊!要學佛啊!我們表面上面人人說哎呀學佛、學佛,結果學了半天都在學我,學了半天因為學我,這我是越學越大,啊儘管你在經論當中轉,儘管你在拜佛、念佛、打坐、參禪,然後呢持戒,對不起,實際上在學我,耶所以你第一個一定要根據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依據無垢的經論,這個裡邊辨別得清清楚楚以後,那時候你才曉得這個我跟佛之間的形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你這一點哪要學對了,所以叫善學,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那個時候你精進時才不錯誤,然後呢這第一個,然後呢進一步啊要了解啊受了這個菩薩戒而不學的啊這個禍患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對這個錯誤啊我們要把它看成功什麼啊?耶這是才是我們啊要對治的,啊所以我們說要對治的是煩惱啊!要想對治煩惱,請問你不懂得煩惱你能對治嗎?所以我們現啊特別重要的啊不要在文字上面轉啊!啊不要大家爭那個口頭是非啊!一定要在自己內心上面去找啊!啊你能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啊,那個時候要去行,行的時候是苦的喔!是難的喔!可是這個難行啊是什麼?是真正的莊嚴,所以對於這個難行啊不要覺得是個擔子,啊應該了解,那時候你了解你自然覺得啊這才是我的莊嚴,莊嚴什麼?莊嚴淨土,莊嚴什麼?莊嚴報身,這不是我們要求的嗎?我們要求圓滿的嗎?這個才是真正耶!所以真正的這個圓滿的莊嚴絕對不是坐在那裡哎呀……樣樣現成,哎喲人家送紅包來,還要跪在地方送給你,覺得喔喲這個出家好耶!這個出家,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啊!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啊!所以我常常跟大家同修說,他跑著來啊送我紅包,叩我個頭,以前啊真是錯誤,總覺得嗯!這個出家很好,現在每碰到這種情況之後啊我心裡面膽戰心驚啊!受他這一文錢我不曉得怎麼樣才能夠跟它相應啊?這樣,如果說我不能跟它想應,真正在那煩惱上面對治的話,對不起那個是啊地獄的刀山油鍋等在這個地方啊!這我們必定要知道,啊所以你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要什麼?要努力啊!真正在這個煩惱上面啊對治,你能夠對治如法了解了那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喏喏喏,修學的佛法是內容是這個啊!而懂得一點文字啊隨便去講講的話我覺得我們不如一個麥克風,他這個喇只聲音響的很耶!哦……我們又要把那個錄音帶放在那裡的話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啊我們哪喊了個半天等一下還要嘴巴乾喝茶,它什麼都不要耶!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我倒不是說笑話耶!【「於未修業前先修此等,」】  在我們沒有正式修的時候啊先把這個道理啊了解了,【「破除身心於諸善事無堪能性,一切怯弱,學菩薩行令成輕利。」】  因為我們這個道理如果不了解的話,一開始去做的話,喔這個修行啊很難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了以後啊覺得啊原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不學有這樣大的過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曉得喔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是要一點努力的,那個時候啊你碰見那個難事啊,就不怕,所以啊我們對於這個做很多善事啊,周怕、怯弱不能做的那種心情啊都掃除掉,因為這個掃除掉了所以我們行菩薩行的時候輕而易舉的就做得起來。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說由於我們前面這樣正確的認識,了解了這些道理啊破除我們身心於諸善事無堪能性,啊就是說不管是我們身體上面心理上面對於做這個佛法的事業啊心裡面啊哎呀覺得不能做的這種情況以及心裡面的害怕都一切拿掉了,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啊你能夠這樣善巧的這樣學習了以後啊那時候就不怕、那時候就不怕了,啊真正修學佛的的確確最重要的關鍵在這個地方,這一點啊說,聽起來很容易,大家有幸而聽見啊你們一定要好好的把握著這個機會啊,你能夠在這一點上面認真的努力的話,我保證你這是最快最好的條路線,否則的話你做的話那都是啊哎走遠路!記住啊!不是在不走喔,走遠路、走遠路,啊所以這一次時間還有的寬,我到最後定要把法華經跟大家呢念來提一下,你是自然而然那個大經大論下面啊每一個地方都有最正確的指導告訴我們,不管從剛開始阿含,然後呢中間像般若等等,勿至於大寶積經,乃至於法華、華嚴,說的道理絕對是完全一實的,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修學佛法的特質,根本因在那裡?然後呢如何去圓滿它,圓滿因是怎麼樣?【「如云:『定於修業前,令一切有力,憶不放逸,令自成輕利。」】  啊!就像這麼說,在你正式開始修這個善業的之前啊!怎麼辦啊?先啊在你心理上面哪要有這樣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經過這個認識加強產生了一個力量,啊這個力量怎麼來的呀?憶不放逸論,耶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有它修學的這樣的內容在,詳細的論說不可以放逸,因為你經過了這個有力的修習以後,經常提起這個正憶念的話,那時候身心啊自然做起輕輕鬆鬆,輕快而啊殊勝的利益來了,所以啊佛菩薩的的確確你叫他做一點世俗的事情啊他痛苦得很耶!叫我們恰恰相反哪!叫我們恰恰相反,現在我想在座的同學當中也有人有這個感受,有人有這個感受,以前哪這個世間難捨啊的事情啊,現在啊看見啊就厭惡就討厭,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昨天下午還有一位同修來提起這個事情,哎呀他說看見啊以前的這種這個很美好的這種事情啊,現在看見的厭惡不堪,千真萬確,反過來說以前覺得難行的事情啊現在做起來是輕而易舉,而且覺得啊利益無比,你必定要這樣的一步一步走上去,那個時候你才會啊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啊、說為求一個偈,身上挖一千個洞,好!也幹,啊然後呢看見餓虎啊身體捨給牠也幹,而且幹得個起勁啊!哪千真萬確!【「如是勵力能發何等精進耶。」】  那麼像這樣的努力發起什麼樣的精進呢?【「謂如樹棉去來飄動隨風而轉,自內身心於善勇悍,隨勇悍轉,」】  就是這樣的狀態,就像那個樹上的棉花一樣,這棉花有兩種,一種木棉、一種樹棉,在它成熟了以後啊自己那個苞子就張開,軟軟的在那個地方,那個風怎麼來它就這麼飄、那麼來這麼飄,換句話說我們也看見的一個棉絮在隨一點點的風,它就跟著風去了,那麼現在我們依照這上面這樣的如理修學以後,我們對於啊做這個善的事情啊那個心裡面這種精進相啊也一樣的你輕輕的一動,嗯!就來了,啊也能夠對於這個精進啊隨時提起來跟著它而轉,【「此後精進能善成辦,」】  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你要精進的話那很容易就成功了。【「由生精進乃能成辦一切資糧,」】  你這個力量有了以後啊什麼都做得到了,要不然我們現在碰到一點事情常常這樣,噢喲噢喲做這個事情啊!哎呀事情還沒做啊就像天塌下來了,唉實在是啊所以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有的人啊曾經哪說要修學佛法,我問他為什麼?哎喲哎喲他看見修學佛法真好呀!然後呢打打坐,噢喲這個真輕鬆喔!反正吃飯人家燒好了我跑廚房裡張開嘴巴那麼,喔咕嚕咕嚕吃了兩口,然後睡下來,睡一個午覺,喔在那裡真輕鬆,這個不是學佛啊!大家千萬注意啊!這是夙生自己的善業所感得的果報啊!這一生你這樣浪費的結果的話,倒不如豬啊!這個千真萬確喔!哦豬這樣省事然後呢被了一刀牠還給人家了,牠不一定下地獄喔!我們現在披了這身衣服這樣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果報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喔!啊豬只被殺一刀,我們這樣下去的話到地獄裡邊去的話啊這個油鍋刀山的話那個無邊恐怖啊!啊在這個地方啊我們處處地方要提起自己來,它的過患是什麼?它的勝利是什麼?啊從這個上面哪你一步一步上來的話,耶到那個時候啊精進起來了,那辦什麼的難事啊你不但不覺的難,哦、這是我的莊嚴啊!那勇往直前,你看見它那個忍不住,哎、你必在後頭啊我直高興啊!哎一馬當先你衝前去了把事情統統做好了,就這樣啊!【「如云:『如樹棉去來,隨風飄動轉,如是勇悍轉,由是事皆成。」】  就像這個棉花一樣西餐著風啊這麼輕輕的一來它就動了,現在呢我們也是一樣由於把這個身心這樣善巧的調柔了以後啊也跟著這個精進而轉,嗯因為有這個精進啊,這麼輕容易的你要怎麼辦它這個精進心就起來了,什麼事件都成就。【「又諸難行唯應策勵不應棄捨,」】  嗯,這個地方就注意,啊這句話為什麼要特別說一下呢?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修學佛法要積聚無邊資糧,淨治無邊罪障啊!不是說你發了一個心就行哪!要去努力繼續不斷的啊!而且時間是無限的去做啊!所以啊碰見那個難行,能做的固然做,不能做的也絕對不棄捨啊!【「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難行業,不獲難得位,故佛不自原,令精進增長。』」】  不修這個難行的業是得不到這個難得的果位啊!所以佛之所以成佛他絕不自己顧慮這個顧慮那個,一天到晚這個增長,為了精進、為了精進,而世間也是這麼樣的說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天下的法則,法雨如是沒有一個例外的,好那麼前面那個啊、啊精進的正規已經有了。【「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呢?【「應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這個大乘佛法的特質喔!注意喔,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一個小小的事情,行為的時候固然是如此,就是那怕你在這個心裡的話,也一定要跟這個六種殊勝相應、要跟這個六波羅蜜相應,他先解釋,【「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餘如前說。」】  啊那個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啊那麼你自己安住、自己精進,而要想辦法使得別人也是這樣那就是把這個精進布施給他嗎!啊如是這般一一都是前面,啊關於這個雖然這種不講,但是諸位的概念當中一定要清楚喔!這六個殊勝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第一個什麼?啊?耶對,沒錯一定要記住,他行這個法車的所依,可是根本在那裡?菩提心,啊記住,然後呢行持的時候如何?所以那怕你做最小小的一點的事情,你如始終這個目的把握準,這是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我們修學佛法這是第一個要、第一個重要,所以啊大家、我們在這裡特別注意的不要從事相上面看,噢喲看見人家做的這麼好,我也要這麼好,你錯了!啊不管他人家做的好不好,我心裡的這個東西擺在那裡,我要這樣去做,這個是你在自己內心上面就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時處,人家好,你不是說哎呀我也要這麼比他,人家好我在讚嘆他、我就隨喜他,這個就對了,人家不好,如果是該做的,人家再不好,我要去做,這個你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固定的知見,決不可以動搖,不要說別的,我們世間上常常說耶、這個人不踖,他做事情有原則,表示什麼?他不是跟著別人隨風飄動的,其實不要說是這個佛法耶!世間也是一樣,有很多人哪,現在我們常常看喏我們這裡好說一個話,一窩蜂,噢喲看見這個好大家也跟著來,對不起跟著來啊你多半都吃虧,因為你並不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成功?你只是從於形相上面去看,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也走上這一條路,那不是很可憐嗎?所以說這個六種殊勝一定要把握得住,然後你行持的時候啊每一度啊它有這個六度當中在這個裡頭,最後:【「第五此等攝義。」】  啊那麼、然後呢總括起來再說一遍,【「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  我們任何一個行為,那個行為啊時時刻刻記住,啊記住就是剛才六種殊勝當中第一個,這是發了菩提心這個根因上面才有身口的行為,所以這個菩提心啊是諸行所依,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修什麼?精進,勤勤懇懇精是精純、專精,一點都不夾雜!在質上面是一點都不夾雜,在量上面是一點都不馬虎,這個才是精,啊前面這個精、啊精純、精一、專精,幹什麼?向前菩提道上推進,於是啊那麼然後呢以這個心是目的是為什麼啊?為了使一切有清啊都安立在佛地上面,所以我行精進也使一切有情也要這樣走,因為你要真正成佛這個是必不可少的,而努力策發,然後呢修學使得這個精進增長,這樣。【「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  那麼然後呢策發了以後,次一步說我們現在精進修持的內涵、修持的方法是什麼?以大地菩薩的行為是我們願境喔!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喔!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就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耶、污水錯你是凡夫,所以這個地方告訴你,正因為你是凡夫啊所以你要努力啊!以大地菩薩的境界做為你的目標啊!你還沒做就先說哎喲!這個是菩薩的做法喲我是個凡夫啊!你因地當中已經一刀兩斷,把你已經啊、什麼?把他看成功唉!我原來啊就是啊像法華上面那個除糞人,這個是我們最大損失最大損失!明明我們是佛子,可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個念起來說,哎喲我是個凡夫啊!我這一切忙是忙一日除糞之價,你完全錯了,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要怎麼辦?耶!我就是佛子,所以我現在的行持的行為就是什麼啊?就是佛子的行為鄉力這個佛子的行為就是菩薩行啊!這個才是!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念正確了,將來才有圓滿的果,所以昨天不是說的很清楚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為了提醒大家,再說說一遍,下面這個話不要讓我來提醒,要我們自己每一個人自己提醒,啊【「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  這是華嚴上面特別說明的,你發這個大菩提心跟究竟圓滿這個大菩提心兩樣東西就它的個內涵、特質、心裡來說淆差別、無二無別!但是這兩樣東西啊如是二心叫初心難喔!真正難的是剛開始第一個喔!也因為它難,所以它真正重要的也在這裡喔!然後呢在華嚴上面善財裡子示現的是修證的時候的境界,所以他叫十信滿信,換句話說他那個淨信心哪已經跟佛的菩提心的特質是無二無別,只是呢還沒有圓滿,所以這個初因最重要,有了這個因然後你繼續不斷的把它圓滿圓滿圓滿到最後成佛,你有這個因,這個果是一定有的,如果是你沒有這個因的話你怎麼忙也沒有用,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如是二心是初心難,但是退一步我們不要說退,在返回頭來再找那個根由,那個根由在那裡呀?耶,修的根據是唔,什麼?思相應慧,耶思相應慧要看思,要想所以思的話一定要先聞相應慧,聞相應慧從那裡來?多聞,多聞從那裡?從善知識,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要想生起有力最勝的正念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善友共住而多聞等因,就是從這個善知識多聞開始,當我們聽見了以後,心裡面就說對啊!現在就這個樣,我要做的!正因為是我是凡夫所以我一定學這個,那個時候你當下的一念下去因就對了,你如果只有這麼一念,將來就有一念成佛的因,但是呢你要真的感果的話單單一念不夠,第二念你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對不起!那又跟著它散了,啊所以你假定說那個心心念念把這個念頭一步不斷地一直增長增長,因為你集的因都是集這個嘛,自然而然將來感的果非如此不可啊!修行沒別的就這個啊!啊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一定會這樣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須要這樣做!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卅六卷B面  這樣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須要這樣做,啊絕對不是哎呀我是凡夫呀,那是菩薩境界啊,就把自己啊,先啊排拒了,明明我們是長者唯一的兒子,長者是誰啊,佛嗎,可是我們偏偏啊要去忙啊,忙這個打掃廁所,然後呢弄了半天,一個大餅哎呀吃飽了,安安心心,啊真是可憐是莫甚於此,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最可憐可惜的地方,愚痴,然後自己還覺得,哎呀我一天拜多少佛,喔我一天念多少佛,我一再的說,拜佛絕對好,念佛絕對好,宏法利生絕對好,你根本因有沒有把握住,根本因沒有把握住的話,對不起,啊好可惜,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大地精進願境,」】  嗯我要這樣做,這個就是我們啊聞思相應的時候,等到你到後來的變成什麼呢?啊佛!這是我的願所在,然後呢在因地當中下這個相應的因,主要的因圓,喔果滿,那自然有嗎?所以說妙法蓮華是因在果中,因即是果,千真萬確。【「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  那麼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耶不是叫你啊像菩薩一樣的這樣做,而是要學菩薩作我們的願,然後呢?根據這個願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做,所以叫隨力勤學,然後這個隨力勤學有種種前面的那些道理,特別告訴我們啊,我們真正做的時候啊,要想學什麼?要想學這個忍,換句話說耶,那個龜兔賽跑當中啊,不要學那個兔子,趴趴一口氣衝了個半天,哎呀然後停在那裡,這個兔子倒是不是說,那個故事不是說啊牠衝在那裡衝累了,不是,啊我們啊不是說不顧一切的莽撞這樣來,要如理如法的了解,這個道理啊在一開頭的時候,還在道前基礎當中的時候已經特別,大家還記得吧?如果忘記的,回過頭去趕快仔細看一看,修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一定要對我們所修的內容,這一個質正量足,次第無誤,然後安排好了,自己相應的下腳之處,程序一步一步上來,那麼特別呢,對於這個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精進啊妨礙我們精進的這一種老病,所以啊要把它對
治,要把它對治,你能對治了,策發精進,能策發精進了,下面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說這資糧善中啊最殊勝,最第一,而且只有依靠這個才能夠真正圓滿,繼續下去。「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若,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那麼最後又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我們的要求的所謂什麼?大菩提果,所以他開始是依的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什麼?啊使一切有情的若統統淨除,樂是統統給他,為了要這樣做,要積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對於這一件事情啊,先要啊披這個、這個精進之甲,披精進之甲,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我在黑板上寫的這個,第一個叫披甲精進,就是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有了這個下面才是加行,啊那麼加行的時候,真正行的時候啊,叫無下無退,乃至於無作,這個概念啊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我還希望啊這個六波羅蜜講完了以後啊,要總括起來關於這一點啊,要特別的還要說一說,啊不過特別說一說看看這次有沒有時間啊,看看有沒有時間。【「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  經上面這樣,你乃至於稍微啟發一點這種意樂,啊就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大家還記得吧,在下士的時候,這個業感緣起的最後告訴我們的八因三緣,這個三緣當中啊,第一個心清淨,第二個加行清淨,當你心清淨、加行清淨了,其實等於田清淨,你樣樣東西都清淨了,那有不能集無邊資糧的,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所以你那個心裡面能夠產生這樣的大的跟法界相應的這種精進力量的話,乃至於發一念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經常要提醒自己,喔像學那個小沙彌一樣,一看看這個羅漢有這麼了不起的聖人,那個小沙彌就一個念頭,喔我要成佛,喔呀這個羅漢的聖者了不起,馬上把那個小沙彌請到前面,很清楚很明白,那個小沙彌在駬邊磕上一千個頭,說不定這個羅漢理都不會理他,啊他在那念上一萬聲佛,說不定那個羅漢還告訴他,你錯了,但是那個小沙彌腦筋一念這麼一個轉過來的話,喔這個羅漢馬上,嘩很恭敬的把他包袱統統拿下來,來來來我來拿,為什麼?說明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真正的的智者,他了解這個事情的是非輕重,根本在哪裡,所以說這一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啊,我絕對不是說,啊我們單單學那個沙彌就發一個念頭,不是啊,所以我們要分別的清楚,是非輕重,何在?然後呢在這個上面勤勤懇的努力,你一定先要如理,然後呢根據這個如理,再如量,所以質要對,然後呢量要足,次第要不錯。【「若不學者,」】  下面這一句話,啊我們要勤學,若不學者,【「不能增長重性堪能,恆為眾的惡行染著,」】  這是眼前的,假定說我們不學的話,對不起,你不學,這一個特質,這個種性,這個什麼?菩提種性啊,你不增長,前面已經說了,啊在三慢當中,特別說,你不去對治它,你不去努力造,它煩惱不會說啊,哎呀我憐愍你呀,好了你不行啊,我自己去圓滿,不可能,沒有例外,絕無例外,你必須自己要如理如理的去啊修習,要想去如理如理修習,第一個就是照前面這個次第,所以說如果你不學,沒辦法增長,乃至於啊那個種子啊,都沒有,當然現在在這個地方,既然已經講到六度當中的波羅蜜多當中的精進的話,說菩提心已經有了,有了都不能增長,所以我們現在呢,耶還沒有,要想辦法把它從沒有變成有,先下那個種,下了個種,然後把它增長,如果你不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忙些什麼啊?這個才是真正兩方面我們比較的,你不忙這個好的啊,對不起啊,一直啊為眾多惡行染著啊,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啊,這個惡行,不是說你今天跑的去殺人放
火就叫惡行呀,你坐在這地方,憧面沒有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你那個時候就是惡行當中呀,這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不是說你在那哎呀動人家壞腦筋的時候就是呀,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啊,我們從長夜以來一直在無始無明當中啊,所以你在這地方呢,那一念不跟正念相應的時候,你就在癡相,大無明當中啊,那很清楚很明的擺在這裡呀,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的人,不管他是禪淨、律、密,啊學禪的人說暫時不在,那一念如果一下忘失掉的話,猶似死人啊,這樣啊,念佛的人為什麼必定要每一念啊,一念不能放鬆,為什麼?因為你的一念一放鬆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跟癡無記,就是在輪迴生死的業啊,是這麼情況啊,所以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啊,於現生這個樣,既然現生這樣,那一直種的這個輪迴生死之因,你能感的跳出輪迴的果報嗎?絕不可能啊,異熟是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等流呢?這種惡習繼續不斷的增長,這一生啊也就這麼一生,哎呀輕輕鬆鬆,啊馬馬虎虎過去,到了下一世啊,還是這個樣,要提啊提不起來,放啊又放不下,就這種味道,所以【「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  啊,將來也是,將來也是,這個習氣養成功要改真改不過來,眼前非常簡單的一個小事情,都改不過來,何況這麼一件大事情,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前天我們這裡有個同學跟我講一個,喔我想起了真是覺得,這是個善知識,什麼事情呢?就是一個羅漢菜那個事情,我想大家曉得,我是跑到那裡,把那個羅漢菜帶到那裡,大家這個羅漢菜不是說,喔呀這個素菜館裡面,喔人家說,啊這個羅漢菜,喔唷這個羅漢菜要多少錢,要擺多少,哎完全錯了錯了,不是,我這個羅漢菜就是這樣的,水啊鹽啊油啊,白菜啊蘿蔔啊,什麼放進去,和一點,就詔敕,哎結果啊,的的的確,凡是真正碰到了,能夠有心來學的人,人人歡喜,那麼在台北,那個地方啊,也是,就是前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學啊回去了,他就說哎呀現在發現這個羅漢菜真美,可是啊他頭一年是一年什麼啊,啊他頭一年啊剛開始的真不習慣,啊一直經過一年以後啊,慢慢慢慢的環境就逼的是如此嗎,那那那那這東西還不是不讓他吃喔,還是給他吃喔,耶就是這樣,為什麼特別說這個事情呢?我希望大家啊每一個人自己反省反省,我們一個很小的小的習氣,你這個習氣養成功了以後要拿掉它,千難萬難,反過來說一個好的習氣,要想啟發的話,同樣的非常難啊,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你如果這一生不努力學的話,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啊,什麼狀態啊,這叫以前的老習慣當中,而且這個習慣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所以你如果說不從這個地方是懂的時候開始精進,還為自己找一點藉口,哎呀說這個不行、那一個不行,對不起將來你更淆機會,因為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因地當中種的什麼因?很簡單嗎?你先在因地上面處處的保護這個煩惱,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還自己覺得做得很得意,心裡面啊,哎呀騙得人家,還覺得人家不知道,騙人家害不了人家啊,是害了自己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你懂的了,你不會怕人家來騙,沒關係,他是他騙他自己,啊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這樣一來,有機會學的時候你都不學,造了惡業以後將來你墮落了,請問你沒機會,你能學嗎?再說就算你將來仍然有機會,這一生你都上不去,下一世你就上得去嗎?惡習慣養成功了,一天比一天厲害的像病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治療,到後來病到那時候啊,啊已經拖的,不曉得拖了幾年,就四七得好嗎?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所以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啊,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於微小罪啊,要把它看的很重,真正重要的就是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之刻就哎對不起,我就不讓你,絕對要想種種辦法,咬緊牙關站起來,要對治的這個,啊這個現在啊,啊說來說去啊最可憐的還是什麼啊?無知啊,哎我們在那用心機,實際上呢正在煩惱當中轉,還自己不知道,啊這個是世間人最可憐的事情,啊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從這個地方的務必要認識。【「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  啊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的確行為,是,還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呢心裡邊啊一定這樣,實際上做任何事情,一定從心裡先建設起,譬如我們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的你肯去做,但是覺得,哎呀這樣做有好處喔,比如說我們吃東西,這東西有營養喔,哎因為有營養你就吃起來很起勁,這樣,吃的嘴吧裡不一定好吃啊,那麼現在也是這樣,佛法這東西也是這樣,這東西真有營養喔,喔將來有這麼殊勝的好處喔,你只要去做,做做習慣了就好了嗎,就好了嗎,啊所以能夠心裡面能夠這樣建設起來啦,【「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  能夠這樣做,哎下面就妙了,
【「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哎他下一生啊,啊嘿你不要太努力,也淆太大的困苦啊,你就很快圓滿,為什麼啊?因為這一生你因地當中不斷的集,不斷的集,不斷的集,你念念下那個因都是這樣啊,既然你這一生念念下那個因,這樣的話,將來感果的時候,哎如果說你這個業很重的話,將來自然感果的因,耶感果的時候,跟現在這個因相應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當然容易,比如說我們眼前來說吧,說我們啊要想念書,要想作生意,不管作什麼嗎,耶今天我勤勤懇懇努力,儘管我很窮啊,可是好好的集,今天啊集他十塊錢,集集集集了一年以後啊,耶到了年底結帳了,然後呢明年一開頭的時候,喔那時候我就有很多錢了吧?是嗎!就是這樣嗎,耶你這一生努力這樣去集,而且一直這樣去售的話,到下面來生,感得的異熟,感得的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那個善法相應,你作起來自然就很容易,你個人是如此,而且你作的客觀的環境自然而然也都是從善師善友啊,所以這一點是啊我們要很重視的,有一次有一個人啊問我一個問題,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啊,這無常很迅速很害怕啊,啊怎麼辦啊?這樣,這個事情很簡單嗎,因為無常啊,所以呀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一無可取這第一個,第二個因為無常啊,所以你不能等待趕快努力,還有因為無常啊,無常說明了很多殊勝的特質,淺的說明啊空無自性,沒有特質的一樣東西,那麼眼前既然這樣,時間這麼快的快速的過去,還有一點呢,就是既然沒有特質的,怎麼辦,一切法生起啊,都是因緣而生,所以華嚴上面說,啊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法本身是什麼?沒有本來如此的,從因緣而起,因為這樣,所以啊你的因地當中啊,種下去的這個一乘佛因,將來自然感果,現在你了解了無常,只要你因當中每一個因種,種下去的跟正法相應的,那無常由它無常,正因為無常,所以我念念必然能夠把這個眼前當下一念,如理掌握住了,種下這個正法相應之因,如果它是常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改變它,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遠就是如此嗎,對不對?這個才叫常啊,現在因為這是無常,一方面是時間迅速的過去,一方面呢並沒有特質的如此,所以完全看你因地當中,那時候我就心心念念,你只要心心念念種下去的是正確相應的,你還愁沒有好的果嗎?如果你在這一個,這個無常當中下的是一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求的是發大菩提心,下一生對不起那個菩薩的位置,生生增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啊,所以佛法裡面說來說去,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感緣起,這個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所在,不是不怕,要怕,要懂的善巧的怕,了解它,然後你把握住了特質,現在處處地方,說這個,那麼最後一句話說這個,千千萬萬有一個毛病,要改掉它,不要說耳朵裡聽見,嘴吧上面講出來,眼睛裡看見,嘴吧裡面講出來,這個啊所以古德告訴我們啊,耳口之間,數寸耳,何以美堂堂七尺之軀,你聽見了講給吳郭魚人聽啊這麼一點點,啊我現在啊,對這個真正的這個啊堂堂七尺之軀沒有用場,那聽見了要記在心裡面,了解了特質,身體上面的如理去行持,然後呢?你所感得的什麼?哎報身啊,這個是才是真正重要的,啊所以我們如果現生能作固然好,現生不能作不要怕,怎麼?耶因果,業感緣起,法爾如是,我們要對於我們現在的狀態感到慶幸,說盡管現在末法了啊,居然我們還能夠聽見這樣圓滿如法的教理啊,然後呢不要停在這裡啊,要步步上進,所以你們特別記住,前面啊確隨順教,這是一個修學佛法最嚴重的一個關鍵,啊隨順於佛法的,很多我們修行的人,哎呀覺得修行了,結果忙了半天呢,學我,他那個真正的如理的教法沒得到,學了以後呢最後呢?得微少善,碰到了一點點,哎呀覺得好的不得了,就停在那裡了,不上去了,啊這個都是很可惜,這個都是很可惜,所以我們只要在這一個上面當中啊能夠啊步步上升的話,以絕不停遲的話,是絕對沒問題,絕對沒問題,啊一生一生增上,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啊佛他發的願是什麼?要濟度一切眾生,啊他悲心的量是什麼?把所有眾生就看成他最疼愛的獨生子一樣,他的智慧什麼?了解一切真相,幫助人家怎麼解決一切問題,還有他修持圓滿的成就的力量是具足滿兩個願的力量,他有不救我們的道理嗎?不信佛的人不談,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救我們嗎?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不要說佛,說就像世間的一個慈母,然後呢?帶一個最可愛的小孩,那個小孩盡管一點無知在地上爬,可是母親看那個小孩看的清清楚楚,他會不會讓那個小孩,啊把那個毒的東西吃到嘴吧裡,會不會讓那個小孩由於毒的東西傷周他,會不會啊?當然不會啊,你只要自己說能夠信得過跟上這個母親,哎那就對了,所以佛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皈依內外兩支,是外支是大士已成啊,不但是一個佛呀,有無量無邊的佛呀,而佛之所以成佛啊,無住涅槃,盡未來際一直安住在他這個大智大悲大願大行當中濟度我們,就像母親一天到晚在照顧這個小孩,我們就是這個小孩,所以這個道理一再清楚一再明白,他說千萬這地方特別注意呀,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你這個一個念頭來了以後啊,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同樣剛才說那個比喻,現在那些孩子長大了,他不知道,他還滿好,知道了以後啊,知見多得很,那相當於我們什麼啊?我們在學結果學錯了,學我,總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這件事情,那麼這個話在這個比喻當中是什麼呢?就像眼前普通那個家庭當中,那個父母啊就告訴那個子女怎麼作啊,啊那個子女就說,哎呀那些老人啊,這個他們那個時代啊,這沒有用啊,這老朽了,這個概念是落伍了,你不能接受他,對不起那個父母拿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這個我們啊用最平舖直搖的話,無非提醒我們那那那,問題關鍵在那裡,現在我們把這個精進波羅蜜多的講完了,再下面呢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啊下面真正是定慧兩樣東西,這個真正的定慧,重要的概念啊,在最後別學,啊前面我已經說過了,因為沒有基礎的話,盡管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啊,他也不一定啊有真實很大的幫助,而眼前呢,我們把那個定慧兩樣東西的基本的重要的幾個概念啊先了解就好了,現在看一看。分成功五項第一,【「靜慮的自性,第二修彼方便,第三靜慮差別,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這個也像前面一樣的每一個項目的內涵,現在看第一個,啊他那個靜慮的自性是什麼?說。【「今初。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就這個,當我們的心啊安住在我們所緣的境界上頭,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心識,他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啊就像我們人,一定站在那裡,坐在那裡,這樣,就是同樣的我們的心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那所緣的對象啊,啊心裡邊啊淆散亂,沒有散亂,而且安住在這個善緣上面,這個心是始終相應的,或則叫等持,或則叫等智,為什麼叫等持呢?平等的,保持了這個,達到這個境界不動的,我們的現在的心裡狀態不是,非常散亂,一下嗎揚起來的東西,啊這樣,一下呢低下去的時候這樣,低下去的時候啊是惛沈睡眠,揚起來的時候啊,貪瞋等相,無時無刻不在這個,啊這定的特性,是上面所說的,【「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  那麼瑜伽師地論上面這麼說,說我們修學菩薩的人,對於這菩薩藏,菩薩藏就是經,我們該學的,先聞思,別小看這兩個字喔,這兩個字是一個大學問,要作起來的話,要很長一段時候啊,現在我們動不動先學學定,學定,而這個裡面的基礎啊,這個聞思兩樣都沒有的話,那個定是啊絕無可能,然後呢?以這個作為基礎,然後行,妙的善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心一境性,這個定的確是有世間跟出世間不同的,啊那麼那個時候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毘缽舍那就是觀,或者呢雙運道,或者是止觀雙運,啊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邊啊是寧靜不動的,這一個叫做靜慮的自性,關於這個奢摩他,毘缽舍那及雙運的特質,留在下面就特別的去說明它,不過我這個地方就簡單的說一下,所謂那個雙運,跟那個止觀的差別,簡單的說一下,現在我們學定的時候啊,那個心寧靜,定在這裡的話,它就不能觀,不能動,當你心裡面要思惟觀察的話心裡就不能定,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啊,單單一樣不能成就,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裡,安住在那裡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七卷A面  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裏,安住在那裏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得到了屬於初禪、二禪、三禪乃至於呀,無色定,將來這一身報滿了以後,你就生到那個天上去,多少大劫安住在那還一動都不動,哪然後呢,毘缽舍那品,是觀,是觀察,一定要用我們的思惟的這個觀察,呀這個,或者是世間的是非,或者出世的呀,如理非理,就是這樣,當你觀的時候,你這個心呀,就不能集中起來,因為不能集中起來,所以你的觀的力量呀也就不夠,現在雙運道呢是這樣,嘿你呀定越強那個觀力越強,反過來那個觀越強呀那個定越強,或者說這兩個東西有矛盾的呢?怎麼可能碰在一塊兒來,這個就須要如理的教授,它修學有一個次第,預先一定先得止,可是不必深的定,然後呢在這個止上面去練這個觀,當你有了那個定了,一觀的話,那個心散亂了,散亂了,然後你再把它放緩,再去止,止了以後呢然後再去觀,不斷的練習,練習到後來的話,當你這個定性跟止相應的時候,觀力也跟著增長。反過來當你觀的時候那個止也越來越呀深入,就因為這樣呀,所以當他得到了這個雙運以後呀,他要提起來,這個觀察的時候呀那個定力非常的穩固,非常的呀堅固,而且因為定心堅固,所以他那個觀力呀也敏銳,能夠把世間一切的真相,才能夠呀真正的看透,這是修學出世的這個不管三乘必須要的,必須要的,這個詳細的在後面再說。【「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是資糧,呀然後呢這是方便,後面真正重要的
智慧資糧,呀然後呢就是定慧,換句話說三學當中前面屬於戒,現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的定慧。【「第二修彼方便。」】  那麼修學的方法是什麼呢?【「謂當思維,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就是這個呀!什麼的修的方法呢,還是跟前面的一樣,說修學這個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學的,它的缺陷,這個在後面的專門講止那個時候呀詳細說。【「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果求那個定的自己的特質來說世間定跟出世間定。【「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然後呢有另外一種分類,分成共三類,怎麼分法呢?就是看它的作用、功效,你為什麼這樣的?那麼這樣的話分成共三個,第一個呢就是身心現法樂住,這個定以後呀使得你身心呀眼前當下安住無邊快樂,這是第一類;第二呢由於這個境,由於這個止,由於這個定呀能夠引發種種功德,第三類呢在這個定當中能夠饒益有情,可以從這樣的分法,當然也可以各式各樣的分,不過呢真正它分,總以它的特質我們不必,就是呀無意義的去分,不去管它:【「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  那這是現法樂住。【「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  啊!這個,這個都在後面那個奢摩他當中講。【「共諸聲聞所有功德。」呀這些。「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就這個三類。【「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學呢?【「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這個第四跟前面的每一項的第四,一樣。【「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行依而正修習。」】  呀!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學的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呀?我們一定要了解,呀實際上呢不單單是了解,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由於這個心而隨行,跟著這個心而來的這個行為,所以呀,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作為依據,呀一切諸行的根本,現在學靜慮也是如此。【「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
  所以我現在自己學的是無漏,換句話說的出世的,同樣呢不但是為了自己求出世,而且要使一切有情呀也同樣的呀,得到這個無漏相應之定,無漏相應定這是出世間的,換句話說是解脫生死成佛作祖,乃至。【「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那麼把這個概念,這個發的心然後隨分隨力的能夠發起了、堅固了、增長了,然後呢!正式學的時候呀,不是普通一般世間的,而是以大地菩薩所行的種種靜慮呀,作為我們的願望而去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華嚴呀,我們應該有機會必然要看,看看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自從德雲比丘第一個,一直到最後呀開彌勒樓閣,參那些大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呀告訴他,我得到什麼的三摩地,這種三摩地都不定哦,不是普通定,都是什麼?無漏,而且大乘不共的,而且必定是定慧雙運具轉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特質,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它,呀這個是我們現在的願境,這個我們常常說我是凡夫,所以這個我要的目的,我要學這個呀,如果我是成佛的話,那我要救眾生了,我不是去學了,這個要了解呀,呀那麼以這個作為你的願,因為這樣的願所以呀。【「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們在因地當中,所以並不是直正能夠做到,所以說雖然沒有能夠真正圓滿這個靜慮波羅蜜多,但是要想學的時候呀,一定要精進,學定,那非精進不可,沒有精進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唉啊學學定呀,嘿實在是我們的普通也只是說,看見他難得了有這個心給他種一個善根,好好好,教他一下,那呀都是跟小孩子一樣,就像幼稚園小孩子來來來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這樣唉高高興興,高興完了以後回去了,就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要學定的話,不要說這種殊勝的大乘的定呀,那沒有精進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的,呀那麼有了這樣的情況,那個時候時時精進呀,隨分隨力的學這個心一境性諸三摩地,在座上固然是,下了座何嘗不然,這個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不妨看看眼前的事實,那禪宗的祖師們那典型的就是這個樣,呀上座的時候固然,下座的時候,你問他在幹什麼呀?對不起還在那裏呀,千真萬確的,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那個地方,嘿就看一個呀曹州,有人問他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他說:無,當然當時曹州趙胡老人他沒有說這個,一直到南宋道一嵩皋禪師以後才有學這個,因為那個時候呢人根性慢慢的鈍,說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那後來呀又轉了一個說參念佛是誰,那都沒關係,那真正重要的,什麼時候一切時處就擺在那個地方,呀呀呀,古來的人有各式各樣的人呀形容這個東西,或者說呀如喪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後全部的精神呀憂心憤憤,或者是說像欠了人萬貫錢財,唉呀以前的萬貫以現在來說欠人家幾億的財產,這樣呀,呀那個心裏那個債主逼在那個地方,呀或者呢像前面那個經上迦旃贊延羅指的因緣,呀那個劊子手在後頭,你一心一意的擺在那個地方,吃飯你也不曉得吃些什麼,睡覺也不曉得睡些什麼,拜佛也不知道拜些什麼,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很多古代的那個禪宗那個大德們,嘿現在都是如此,呀他想要上廁所,跑到廁所出來了以後呀,出來了嘿褲子忘記穿,絕對不是笑話呀,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這樣,乃至於吃飯了,拿這個飯碗拿著個半天不知道幹什麼忘記掉了,精神一直住在住在這個地方,呀這樣的。這個才是真正呀,真正學定的這個樣子呀,呀你不要看這件事情很難呀,你得到善巧的話,這件事情還千真萬確還不難啊,最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呀?就是前面那個方便,所以一直說呀,你學這個東西呀聞思為先,一定要如理聽聞了解了這種呀,這個開頭一定是勝利過患,一定說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多大的好處,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總覺得,唉呀要放掉這個要這麼難做,他不呀,修學佛法真善巧,就告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多少好處,千真萬確,你把這個念頭認識了,然後呢反過來說你不做有多大的禍害,這種心情提起來了以後呀,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並不難,呀這個就是什麼呀?我們必然應該了解的次第,那麼現在說好了,這個呀,有了以後呀,然後呢隨力的去學所以。【「若不爾者。」】  如果不這樣的話呢?【「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  你不這樣努力的話,眼前也是在罪染當中,將來呢也很難學這個。【「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  呀能夠學的話,現在心就少散亂,而且呢修的勢力越來越有力,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當然更好的將來,就像經上面說的。【「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  將來很容易,所以有很多人的的確確,我們往往看這個人一學就會了,不是這一生學會的呀,呀宿生就有了,念佛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呀說,我一再說,嘿不要說看見他念佛很容易,他宿生早就有過了,假定你看他這樣容易你也學他的話,我始終覺得這太沒出息,如果是現生可以看得見的話,我想一再說今天再說一遍,呀那些念佛一下就得到了,我覺得學這個好沒出息,而這個人--六祖我也覺得好沒息,我只要學一個人,學釋迦世尊,然後呢跑到尼連河床河邊上面,前面的那個六年苦行我覺得好沒意思,我一定學最後那一晚,坐在那個河邊上面,抬起頭來看月亮,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呀。呀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這個因果的關係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了解了呀,他是他的,我現在看看我什麼?你要了解這個,還什麼,那這樣前面的照著這個次第正確的,這個佛法的特質在這裡。所以說:【「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呀那麼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容易圓滿,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呀,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說,這個地方呀,暫時不提。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百二十三頁,呀那麼這個我們發了菩提心,由願心而進入行心,所謂行心就是有了這個願要滿這個願。一定要跟著這個相應的因行呀,因行到了,果就圓滿了,這個就是無上的佛果,那麼前面的五度當中已經都講完,講到最後般若,呀現在我們看。【「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  呀學這個也分五部分,第一個:【「慧之自性。」】  我們了解智慧的特徵,呀說什麼?然後呢?【「第二生慧的方便。」】  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啟發智慧。【「第三慧之差別。」】  那麼要啟發那個智慧,這個智慧有什麼樣的不同,呀每一種有它何等功效?這個功效對治是什麼毛病?然後呢產生圓滿什麼功德?呀了解了這個,下面正修是這樣修法?呀那麼還有最後一點重要的關鍵性,再總結起來說明一下。【「今初」】  說慧的自性。【「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  唔一句話,智慧是什麼?就是對於我們所看的事情,能夠選擇如理非理,呀能夠曉得這件事情,如是因感如是果,呀這個中間的種種必然的關係,事理之間的所有正確的、真實的內涵,你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的話,那麼自然你呀,做起事情來會一點都不錯,因此你得到的結果能圓滿無缺,這個完全靠智慧來辨別。所以做事情儘管是手腳去做,可是判別告訴你是非應取捨卻不是手腳的能力,呀就像我們前面常常說的,「五度如盲,六度如導」,是,五度就是呀相當於手腳去做,但是做的好不好,怎麼做法等等,那須引導者。【「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那麼現在這地方呢總說把五明,呀這個五樣,我們應該了解的,能夠呀完全的了解,實際上這個五明包含了我們眼前所對的一切內容,一切內容,你對這個有了正確的了解,自然你處理任何事情的結果得到圓滿,呀修行更是如此,你對你修行的方法,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心很想去學,卻是盲修瞎練。【「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呀!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嘿印證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所說的,就是說嘿慧是什麼呢?就是說你憑這個東西,能夠由此而了解悟是正確的、如實的了解,我們所對的一切所應該所知道的一切,以及已經由此而步步上升,已經所了解一切,呀這個一切的法是非,是的該取,非的該捨,呀這個都要用智慧辨別知所取捨,然後我們的行持跟著去做,那麼就得到圓滿的結果,呀這個是它的內容。那麼至於說能悟入一切跟已悟入兩個什麼差別呢?一個是還沒有真正見到實相的時候,通常我們說,地前呀或者另外一個名詞,就是聞思相應之慧,已悟入了是地後呀登地以上,登地以後,嘿經過前面由於聞思,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法則,照著這個次第如法修持,而得到實際上的驗證,徹底見到一切事相的真相,包括真俗二諦,呀在這個不管是真俗當中,它的內涵你能夠徹底圓滿,圓滿的了解,辨別它是非,所以這個就是慧,那麼,而這個智慧,它的所觀照的對象是普遍一切,把這個一切總攝起來,說五種明處,呀那是在這個裡面,所以呀這個智慧是普緣一切我們所對的這些事情,這個分成功五個內涵,呀這個我們該明白的。呀說內明就是說佛法,佛法這個我們了解的,那它為什麼叫內明呢?就是平常我們觀察世間都是觀察外面,我們現在非常簡單的說明,也不必用佛法的定義,實際上呢應該說,那這個佛法本來就是說世間現象,我們就用佛法以世間的名詞來說明,這個大家就很容易了解,比如我們現在講科學,大家就讚歎科學,科學的確也對世間有相當的貢獻,但是他所明的絕不是內明,只明外面不明裡面,呀這個我們大家都了解了,說宇宙的一切萬物什麼等等,那麼拿什麼東西來觀察呢?每一個人都是拿我,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他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實際上我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也不必深深去說它,呀通常我們指的就是從透過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聽,身體感受,以後呢,然後這個真正的領納,換句話說,我們拿世間來說這是我們的知識知見,說拿這個東西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可是我們平常世間萬事萬物來看,你的眼睛這個樣,我的眼睛不一樣,耳朵,各人等等,標準不一樣,所以科學家很精釆,他想出一個辦法來,說現在不是用你的眼睛,我的眼睛看,我們共同定一個標準,共同定一個尺度,於是在這個世間的衡準的當中他就定了幾個標準,所謂時空,呀你的時間也許講一天,什麼呀一天分成共啊晝三時夜三時,現在他共同的標準這個叫做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多少分多少秒,這個時間的標準,一個客觀的標準,呀那個空間,我們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然後呢所衡量的客觀的東西是物質也有個客觀的標準,不管是英制或公制,乃至於大家彼此互通的,這個制度建立起來,換句話說共同的標準,然後在這個標準上面去衡量這個事物的內容的話,你才能夠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有共同的公式,在這個裡邊呀,你就能夠認識它的內涵,這個所以科學之比平常來得正確的原因,就是平常常常說很主觀的,現在我們把那個主觀的因素把它拿掉。對呀,所以它發現了很多真相,以前所不了解,以前人因為憑著自己的眼睛來看,所以覺得啊地呀是不動的,太陽在轉的,這個現在發現不對,太陽不動的地在轉,呀以前人發現呀說呀,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現在也覺得不對,天根本沒有這樣東西,地卻是圓的,呀那是憑什麼呢?因為它有這麼一個客觀的標準,先把那個標準確立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所衡量的,他拿這個標準去觀察所觀察的,那個時候就可以觀察得出一個共同客觀的標準來。可是裡邊有一樣東西它遺漏掉了,我們每一個人拿我來去看,那麼剛才說的不管我是眼睛耳朵,我的身體,各人的確能力不一樣,然後呢你的概念也不一樣,這個東西什麼?誰也不知道,結果拿這個東西去看的話,這個裡面就問題來了,呀實際上科學家的的確確拿他的方法去找的話,沒辦法去找,而且絕對沒辦法找到。現在這個道理說起來非常簡單,佛法裡面常說呀,「指不自觸,火不自燒」,那個手指你擺在這裡,它手指摸摸一樣東西,可以摸到這個什麼感覺,可是它手指摸別的,它不能摸自己,所以你兩個手指摸摸到了,那個是什麼,這個手指摸到了它,這個手指摸到它,對不對?不是說我自己那個手指摸到我自己,同樣的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連我一體的話,我就沒辦法搬那個桌子,我坐在椅子上我沒辦法把那個椅子搬動,現在我這個東西本身是什麼東西,我自己沒有辦法來找到它,結果呢,這個東西本身是不是一個可靠的標準呀,那有問題,所以我們最常用的一個比喻是說,你現在衡量一樣東西,呀我們大家說,呀我們要去買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多少錢,呀三塊錢,呀我們當中大家說三塊的話,那大家沒有什麼爭論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我們在這裡,當然大家用的那個新台幣,結果呀偏偏我們的心識卻不是有這樣的共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就相當於說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法國人,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香港人,一個什麼日本人,然後呢各人跑到來,他說的一塊是一個法郎,他說的一塊是一個英磅,你說的一塊是港幣,我說的一塊是台幣,他說的是日圓,那這個比例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你就沒有辦法大家來衡量,那是各是各的,對不對?這是很明白的事實,那麼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我們呀儘管客觀的東西有共同的標準,但是對這個共同承認的客觀的標準,當中卻還有各人各人的想法。說你看這樣也是桌子,我看這張也是桌子,可是你看這張桌子的話,你會有你的想法,我看有我的想法,這個想法絕不統一的,那是第一個,要說我們各同各人不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在不同的時候,去看他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同樣進一步用一個譬喻,此如說我們剛才說要衡量任何一樣東西,你說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面,這個桌子有多長多寬,呀拿這個尺量量它,呀那個尺本身是固定的,你說你用台尺也好,台尺呀我們中國已經叫老尺,現在呢叫市尺,這是公尺,那沒關係呀,你總是這麼一個單位是固定的,那麼壹尺、兩尺、兩尺半或兩尺三寸五,那沒關係,現在量的東西呀,不是那個固定的東西,拿個牛皮筋,然後呢你繃麼,它也就這麼,什麼你說它一個單位長度呀,繃得這樣緊也叫一個長度,繃得這樣緊也叫一個長度,這麼鬆也叫一個長度,結果呢你這個時候你繃得鬆一點,一量量量這張長度呀,呀有幾個呀有二十幾個單位,然後你拉得緊一點這個桌子還不到一個單位,為什麼原因呀,這個桌子沒變,這就是你自己那個牛皮筋拉得緊一點鬆一點,是不是這樣?對嘛!然後我們不檢查則已,看看我們這個心,今天很高興心裡面歡喜的很,好像要放得鬆鬆的,今天心裡面不高興,拉得緊緊的,繃得緊緊的,這樣呀!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這件事情的衡量又完全不一樣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卅七卷B面  所以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嘿這張桌子蠻好擺在這裡,無關緊要,你經常走過去,今天呀你正好急急忙忙心裡面繃得很緊的時候,跑過去的時候呀,你就嫌了擺在那裡真討厭,呀偏偏它又撞了你一下,你又覺得呀這張桌子不對,一定要把它搬走它。過了一天,你心情比較放寬了心情了跑到來看,唉呀這個地方,真好,然後呢你還嫌呢!這個桌子還少了一點,嘿心裡面就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原因?這個說明了這是我們裡面這個心本身,我到底是什麼?對不起一向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就算你真的要去找它的話,你也無法找到,那麼對這個事情呀卻不是世間人一般人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高明這個。所以它叫內明呀,這是我沒有正式的說呀,我是只用世間我們共同的常理體會到,只是讓我們作一個最粗淺的說明,至於其它的因明、醫方明、聲明、工巧明,那世間我們共同了解的,呀說因明呀,凡是世間一切呀說如是因有如是果,換句話說這個因明倒不一定要佛法的因果呀,對這個此間說明一件事情有一個原則,呀有一個原則,呀所以一定講呀你這樣的說為什麼原因?你的理由是什麼?呀屬於理則學,這個在我們做學問過程當中,討論問題當中,那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呀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在印度都很重視,其實我們中國也有,嘿也有,這一個基礎,這個是一個衡準事情的標準。那麼下面的醫方明這個我們了解了,呀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面,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呀然後聲明呢就是語言、文字、音韻等等,呀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內涵,呀不但要表達意義而且要表達那個情緒,呀!各式各樣的。呀再說工巧是對於我們呀所處理的一切事情容易明白。那麼實際上呢就是佛之所以成佛,他是一切法成最正覺,這是要把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點遺漏的徹底正確的了解,所以他的的確確他的根本的立場,以及根本的認知的方式是完全科學,也可以說真正的科學只有在佛法裡面,它沒有一點遺漏,那麼為什麼說只有在佛法裡面呢?剛才說科學儘管要想對客觀的事情作認識,可是它很不幸的是裡邊那衡準的標準,本身沒有把握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衡準出來的東西呀,永遠呀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它現在不,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呢去衡準世間的一切,這樣嘿所以我們真正呀學佛的人,這個就是菩薩,那這個我們現在學菩薩的人,要想正確的了知一切的內涵,要學的就是這個,呀要學的就要這個,所用的就是這個,這是智慧,能辨別事情如理非理的。【「第二生慧方便。」】  怎麼樣才能夠啟發這個智慧呢?這個太重要了。【「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
  呀!處處地方都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智慧的殊勝的功德,及沒有這個的過失、禍害。現在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們要想避苦,換句話說避免過失,呀看見呀世間真痛苦呀,從我自己開始呀一切人,對呀,為什麼有痛苦呢?就是你有這個過失,那麼你要去掉過失,要憑什麼呢?說那個時候曉得,唉呀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做法,靠什麼呀?智慧,反過來你要得到圓滿的快樂功德靠什麼呢?還是這個,所以如果這兩點你能夠不斷的深入的話,那個會導至必然的結果,會策勵我們,現在呢!我們未嘗不求去苦,未嘗不求快樂,可是因為對這個苦樂之間的真正的內涵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是耳濡目染,道聽塗說乃至於,或者隨便呀稍稍碰到一點,唉呀說佛法就是這樣,於是馬上進來了,進來了以後,那時候真正的佛法的內涵了解了沒有?沒有,既然沒有了解,你的的確確沒有辦法去除這個過患,沒辦法得到功德,那個時候說修,那修些什麼?現在從這地方我們必定要知道,說這個要想滿我們的願,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智慧,有了智慧的以後呀,你要的東西呀,無有不滿足,無有不圓滿,要去苦要得樂。那麼這裡面分兩部份,下面說。【「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呀!而我們在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就是呀如實的了解,對這件事情呀一點不含糊,確確實實百分之一百像它真實的內涵那樣了解,了解個什麼?無我,無我性,平常我們說業感緣起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呀從我開始到所有的萬事萬物,呀有情無情,都不是天生有真實自性的,都是因緣條件,條件而生起,所以由於這樣,所以這樣的業因感這樣的果報,拿世間來說,因果報應,呀這樣。而它的本質本身呢?就是空性,佛法就是講這個,那麼這個道理,呀你有了通達了,就有何等殊勝的利益,不了解有什麼大的禍患,這個在後面必學這個毘缽舍那的時候說,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呀,非常深廣,這也是三乘最重要的所謂般若,是什麼呀?三乘之母,三乘之母,呀我們修學聲聞、緣覺尚且要,何況是佛、菩薩,更是深遠,這裡暫時不談,這裡暫時不談。現在呢先把其它的。【「今當略說所餘德失。」】  現在簡單的說明一下,除了這個最核心問題以外的其它的,別看啊,嘿你把其餘的這些能夠慢慢的有一個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才會啟發我們一心一意學這個中心的,為什麼?因為那個中心的本身非常的深奧,非常的難懂,呀我們呀一時不容易體會得到,呀所以別的地方講的時候,先從根本上講起,這個地方卻先不講根本,是有它的原因,呀先把那個其餘的枝枝葉葉這個好處說出來了,然後你覺得唉呀這個枝枝葉葉都有這麼的好處呀,呀啟發我們這種好樂羨慕之心,反過來說,這個地方枝枝末末的如果把握不住的話,這個禍患你了解了以後呀,那時你會進一步了解,呀根本的過患更是厲害的不得了,所以前面呀,先把其餘的,次要的,一步一步真正說起來,呀也不是次要的,就是說暫時不把根本的說明,有它這樣的一個特別的理由在。呀所以現在這個呀,嘿其餘的方面的功德跟過失呀,下面也說:【「先說功德。」】  部分,說通達了這個智慧以後有什麼好處?而這個功德還不是如實了知人我二法空性這個智慧,呀!【「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  一句話,這個是最重要的,要曉得這個智慧是什麼呀?哪!眼前的現世的以及後世的將來的永遠的所有的好處,一切兩字沒有一點遺漏,包含了一切好處的根本就在這個上頭,這句話牢牢記住呀,這地方先標宗也可以說,把那個整個的大題目擺在這個地方,呀我們一直學習的都是這個一直體會的就是這個,一直應用就是這個,你能夠學習多深廣,體會多深廣,那麼將來你的行持就跟它相應,行持跟它相應,你自然而然功德就相應,功德相應,你的痛苦就相對的減少多少,得到的功德圓滿的功德就相對的相應的得到多少,不要說身心裡的、生理的,乃至於平常我們眼前看見的這一切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看,首先引。【「如龍猛菩薩云:」】  呀!來告訴我們的,龍猛菩薩是傳性宗的一個大宗師,大宗師,這個是佛所懸記的,以及我們所有佛弟子的人,真正成就的而共同推揚接受,不管你從那一個立場來說,他是最能夠如理抉擇佛的深義的。嘿智慧的呀現代一個代表者可以說,現在先引他的話說:【「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  哪!就是這句話,什麼智慧?你是能不能見到功德的根本,就是這個。【「為辨此二故,應當攝受慧。」】  現在呢我們要辨別,唉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該要的,這個不該要的,那你如果要想辨別,那麼你就應該在這地方呀,好好的努力,攝取受持,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停下來,問一下自己說我跑到這裡是來要自討苦吃,那不必到這裡來,說我要到這裡來求真正快樂,就在這裡,我在這裡不怕苦造苦當然,我現在怕苦去掉苦,就在這裡,苦樂的根本原因在那裡,就在這個上頭,你能夠見到了,然後呢從這個上面深入,就像我們看病一樣,你病得難受,呀不是說躺在那裡,沒有用呀,你先要找這個病因在那裡,如何去對治它,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呀,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智慧。【「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呀!那麼所以這個了解了,那個是為什麼要生生去追求去努力去學習,這個佛法的真正重要的,這個我們要從中心思想擺在這裡的,所以大家說修行修行連這一點不了解,那修行真可憐呀,你修些什麼行呀,嘿呀所以說為什麼說越修越錯的原因這樣呀,呀這一點總必須要了解的,呀所以這個不但是淺近的地方呀,你了解了而且也曉得呀大解脫的根本,呀這個大解脫是什麼呀?徹底圓滿的解決,通常我們呀在這個傳承當中說,有一種呀解脫是叫二乘的,然後呢覺菩提覺無上菩提,這是佛果的,大解脫是徹底的就是指無上,無上菩提的,那根本也在這裡,所以我們呀應該
首先呀以最恭敬的心情去受持攝持這個,這是什麼呀?大般若--智慧。這個智慧呀是佛之母,佛就從這個地方出生的,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呀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然後呢,說了這句話,現在又可以再回過頭來,剛才說它先把那個無我真實慧,如實通達擺在後面講,而前面先講餘德,也的確如此,在我們還沒有如理修學之前呀,這個餘德確是我們先應該了解的,一了解了以後,然後呢會推動我們說啊原來我們要的這些內涵呀,原來都在這裡呀,然後你肯步步照著去深入,步步去深入,然後呢你的罪障漸漸淨除,資糧功德漸漸積累了,一步一步深入,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徹底,如實了解的那個無我真實之慧,繼續下去。【「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  呀!我們平常說呀,呀五度如盲,五度,六度如導,六度就是智慧,所以這個智慧呀就像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眼睛,呀那呀下面引這個論上面說,那個時候,你做任何事情呀,由慧來攝持,呀就得到了什麼?得到了眼睛,就好像我們現在畫一個人一樣,你別的都畫好了,沒眼睛,這算什麼呀?嘿對不起你沒畫眼睛的話,這張畫嘿沒有用,呀畫完了眼睛這張畫應該有的價值顯出來了,呀反過來,你說畫一個簡單的輪廓,有一個眼睛,大家一看,看了差不多,當然輪廓沒有是不行的呀,所以我們以前說過那個譬喻呀,這個輪廓本身就像五度呀這一樣的,所以你輪廓不要呀,這個譬喻當中說這個菜當中加的鹽一樣,這個鹽應該加在菜裡吃的,你不能單吃鹽的呀,呀這個彼此間有這樣的一個關係,所以說方便攝慧慧攝方便。【「於餘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  那麼其它的功德都須要慧來攝持的,譬如說我們有一個最好的金做的莊嚴的東西,拿做好了帝青寶,帝青寶就是寶貝,我們做如意寶呀什麼最了不起的這種,一放上去,呀!那覺得錦上添花,就像古代的帝王,那個那個皇冠用金子做的,金子做了以後上面呀嵌一個寶石,呀金剛鑽,呀就是這樣。【「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寶嵌飾,更為希有。」】
  那麼我們同樣的道理呀前面那個五度呀,能夠由智慧去揀去選擇如理非理,這樣的寶貝,這個鈿呀是金做的花,呀實際上那個鈿字,還有其它的意義,金子把那個鈿金做的花,還有譬如說,我們這個那個高貴的這個東西上面呀,有一個莊飾的特別的東西,就是這樣以這個鈿寶。以現在這個智慧的鈿寶來莊飾呀那更是希有,你一定要拿這個智慧來攝持來攝受,那個時候你行的布施等等呀,才真正是如理非理,所以我們常常說的呀,修福不修慧,雖然你呀,福是修了,因為你這個福沒有智慧攝持,結果呢?畜生戴瓔珞,嘿畜生唉那個戴了瓔珞有什麼用呢?我們人看起來,看得很好,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的,舉個簡單的譬喻,你把那個小鳥捉在個籠裏面,然後你把這個籠裝飾得非常好,我們人看起來呀覺得非常好,這個小鳥痛苦不堪,對不對?嘿這個畜生戴了個瓔珞,實際上不是戴給畜生看的呀,是戴給我們人看的呀,那個這個畜生,它雖然戴了瓔珞呀,呀苦不堪言呀,是不是這個樣,嘿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所以呀真正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拿智慧來攝持,呀當然這個畜生什麼心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妨說現在呢,呀讓那個奴隸呀然後讓那個奴隸去扮那個帝王相,帝王相,把那個帝王的衣服穿在身上,呀然後叫他這樣,叫他這樣,叫他做傀儡,你說這個奴隸舒服不舒服,開心不開心呀?那我想我們也感受得到,對不對?呀然後叫你做一個政治傀儡,你在那個地方呀,苦不堪言,不是說站在那個地方,人家向你磕頭,人家給你錢,你就快樂的,為什麼?沒有慧攝持,呀這是這樣,呀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如此。呀昨天又有一個同修跑到來問我,說這個大寶積經上面前面呀曾經有兩句話,它說那個持戒呀如果是執著那個戒相的話,對不對?對不起那個持戒根本呀不清淨,他問我,是的,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他提出問題來很好呀,表示我們的的確確對於佛法的中心思想不了解,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慧來攝持的話,那做這些東西都是呀沒有太大意義沒有太大意義,那麼說到這裏我也不妨,因為這個問題呀是對我們眼前比較重要的,不妨再解釋一下,我們大家說很重視戒,這個為什麼你持戒而執著這個戒的話,這個戒不清淨,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辦?那個說你不要不要執持,不要也不行,要嘛執著了又不行,到底怎麼辦?那個問題就來了,嘿不執著這個戒有很多人說,嘿嘿這個不要執著呀,要你自在,所以他覺得要這樣就這樣,我早上要九點鐘起來,那就幾點鐘起來,晚上睡呢不著,睡不著呢,就叮呤匡啷大家鬧一鬧,就鬧它一鬧,你何必執著呀,嘿你說這個對嗎?又不可以,那反過來說的話,你這樣的持戒執著嘛,嘿又不對,那怎麼辦?這個裏面的的確確的,我們呀不必很深的地方去,這個後面它會告訴我們,後面說你沒有智慧攝持的時候呀,你處處覺得矛盾,你有了智慧攝持的話,所有的矛盾,在以前看起來像矛盾的,到那時候呀,不但不矛盾呀,而且確確是相輔相成,互相扶順,嘿沒有這樣還不行呢。眼前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我們坐在那個教室裏面呀,當然我們要上課的時候呀,嘿一定要造一個房子,否則的話在那個地方外面風吹雨打太陽晒,嘿那個不行呀,所以你把那個房子造起來,牆壁砌起來,那個把它牆壁砌起來,下面嘛地板,上面天花板,通通蓋起來,這個地方就好像說我們佛法上面時別不妨說有,當然要圍起來,可是偏偏圍起來的時候呀,嘿就這個地方還要挖兩個洞,把那個有的地方拿掉,你說這個一個要砌起來,一個要把它挖掉它,這個不一樣嗎?你說我們造了這個房子能不能這個把牆把所有的把它擋得死死的行不行呀?這個造起來的房子有沒有用呀,如果你在裏邊把它造起來了以後,然後呢這個變成了你的棺材,嘿死路一條,如果在外面造起來了以後,唉這個房子對你毫無價值,嘿嘿妙呢,這個地方要挖幾個洞,明明要弄起來的東西,你把它拿掉,說一個是有一個是空,所以你不懂之前的話,覺得兩個一個有空相反呀,呀懂得以後曉得呀,你要這個房子的配合,還非要把這兩樣東西恰到好處的配合,那個才能夠派上用場,反過來,嘿不要反過來,另外一點來說,那我曉得要配合了,這個配合還要恰得好處呀,嘿這個門一定要開在這裏,我說把那個門開在上頭行不行呀,開在屋頂上,那當然不行,地下挖一個洞也不行呀,嘿它還要恰當的位置,它說還一定要在四邊的牆壁上面,嘿牆壁上面還不一定行呀,呀那個門一定要開在那個地方,然後呢,這邊一個,那邊一個你不能亂開,門是門,窗是窗,呀所以這一切一切,所以你有了智慧的話,你就會了解,平常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矛盾的事情呀,那個地方確確相反,不但不矛盾,而是必須要如此互相配合的,對不對?所以原則說明了一下,現在我們進一步剛才談的持戒,那麼這個戒假定說你不了解的時候,你講戒就好像就在戒上面,現在我進一步你為什麼要持戒呀?哦對呀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呀,我們跑的來修學佛法,沒錯這個佛法不管你是自求解脫也好,乃至於啊究竟圓滿解決一切眾生而發大菩提心也好,目的是共同的,兩個字解脫,這是說解脫的量,小大不同,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大小乘完全一樣的,那麼為誰綁著你呀--煩惱,現在了解了痛苦呀,但是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是業,業的主導這是惑,那麼惑的恰恰相反,正對治是什麼?是明,明是對治無明的,所以那個時候你要來對治它,所以當我們得到了智慧的以後的話,問題都解決,可是你要得到智慧,要有得到智慧的方便,換句話說要有這樣的因,才感得這樣的果,那麼這個因,這個方便是什麼?一定前面那個戒定慧,對了,如果你把握住這個原則,然後去走上來的話,你就對了,所以說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你要持戒,千真萬確,為什麼呀?那麼我們退一步來說,是既然如此,說我現在了解了,呀那麼為什麼了解呢?以前對事實的真相為什麼不懂呢,呀就是說我沒有辨別的能力,而這個辨別能力確是要有人來教導的,世間嘿世間人教導,然後呢出世要出世的教導,這個我們大家都了解,所以教導我們出世間的是佛陀,所以在還沒有跟他學的相應之前,我們是渾身錯誤,無始無明所惑的凡夫,我們一切的認識,一切的行為,呀從知見開始到行為開始都在錯的當中,你只有依靠他,聽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他,目的還是為了我自己,因為他知道的,就像我們唸書一樣,嘿我們付了學費跑到學校裏不是為了老師為了自己,聽老師的話不是為老師為自己,這個很正確很簡單的事情。那麼既然如此,所以他就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你有好處,這樣做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持戒,可是我們持戒的目的幹什麼?反過來想,要想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到這個,因為要得到這個,所以跟這個老師學,因為跟這個老師學所以要做這個,做那個做這個,而做這個的目的究竟意義是什麼呀?解脫一切煩惱,找到了最後,對吧!一步一步的推究,這個煩惱的最終究最究竟圓滿的是什麼相?就是呀不了解世間真相而又起了執著,這個執著分兩部分,人我執、法我執,你學了半天以後,你如果說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忙了半天,你執著的話,請問你學了什麼呀?你不是完全學錯了嗎?嘿但是呢的確學上去是要那個方法,所以擇善固執,是不是?所以它你了解了,一點都不矛盾。所以金剛經上面很多地方都告訴我們,這個譬喻,嘿現在我們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或者此岸呀,那個時候恐怖無比呀,要渡過這個輪迴生死大海到彼岸去呀,須要這個方便舟,然後呢你必定要,在你沒有去的之前,是戰戰兢兢造那個舟划那個船渡過去,那不能讓它一點漏洞,所以呀這個持戒的時候呀,所以說如浮囊喻,嘿那個羅剎來跟你要那個浮囊,整個固然不可以,半個也不可以,乃至於說一個小洞不可以,因為那個浮囊有一個洞漏了氣了你就送了命了,那個執持得非常厲害。嘿等到你一旦過了岸,請問你那個船是扛在肩膀上呀,當然不會,你到了那邊的話,你不會坐在船上,好了我到了,你到了沒有,還在苦海當中,你一定捨舟而去。請問那時候你還能執嗎?所以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你了解它有它必然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八卷A面  所以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你瞭解,它有它必然次第,要我們不瞭解這個次第以後,啊!那不要執著,所以實際上呢,不要執著又害了一個什麼毛病呢?我完全在此岸;在生死苦海當中,然後呢,根本連動都沒動,說不要執著,連船也不要了。自己覺得還不執著,結果啊!對不起,註定你就在永遠在這裏轉,所以它這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那麼辨別這些事情,瞭解這種事情,都靠什麼?智慧。這是順便一說,對不對。所以這個五度,不要說世間法,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這個如理,非理,還要這個東西,所以這個東西是真正稀有啊!布施雖然使你得到好的福報,可是這個福報弄得不好的話,象身戴纓絡,這個不好受。做了奴隸呀,就扮那個帝王相,這個也不須要。啊所以外表的繡花枕頭固然好看,這裏面真實內容更為稀有,要把這兩樣東西配合。繼續:【「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  這個清淨是什麼?無漏的、究竟圓滿的。所以叫無漏,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染污」。現在呢,清淨是無染。因為無染不漏,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功德,究竟圓圓滿的報身報土。【「猶如意識,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為進止。」】  那麼,在我們身體上也是一樣,那個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它有呀,這個對這個知覺的感覺,但是呢,裏邊的仔細的分別,徹底的瞭解,進止取捨等等卻是意識,那麼這個智慧對於這個五度亦復如是。【「如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諸金莊嚴,嵌寶猶光顯。慧於彼彼義,增廣功德力,如根於自境,由意顯其力。』」】  哪這個偈子就說明上面這個道理一樣。【「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為主,若有慧主,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慳等過失。次乃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  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所謂三十七道品,啊第一個四念處,這個本身就是智慧,啊有了這個智慧,然後呢,根據這個一步步的行持,下面說的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五力當中啊。信進念定慧,念定慧這五根當中啊,最主要的是--慧。啊如果你有這個慧來攝持,以這個為主,而行那個啊前面的這樣幾樣東西--信進念定的話,你樣樣都能成就。同樣的六度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東西也是以慧為主。所以說你有這個為主的話,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施是六度當中,指前面五度;信是指五根當中,前面四根;啊善巧的了知,你對這個了知,然後呢如理行持進一步啊!你才能夠通達。由於通達而行持,能夠淨化一切煩惱,增長所有一切功德。啊所有的這個瞭解、認識、行持種種方便都在這裡。【「如云:『信等根中慧為主,如餘根中須意識,有此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斷煩惱。」】  那麼下面這個偈相當於經當中的「重誦」一樣,重新把這個道理說一遍。
  【「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
  從我們前面這麼一步一步上來,啊乃至於到最後登地了。乃至於到成佛了,這個過程當中,要行種種殊勝難行苦行。譬如說施身肉等等。這個我們看起來,喲!這麼難哪,唉,但是菩薩做起來並不難,這個指大地菩薩,就像什麼?就像從那個藥樹上面取藥一樣,欸!你取藥這個藥樹動都沒動。所以在菩薩來說,布施這些事情的話無慢、無怯等分別變異。什麼是慢?什麼是怯?這個我們現在布施的時候啊,欸!就有兩種心情,如果這是我們有的能布施的,送給別人了總覺得好像送給你,啊這個窮人這個人。乃至於有人說,如果有人來,我先教訓他一頓。那個時候啊這個是啊是慢心,嗯表示這個人不行呀!就這樣。反過來,如果他一開口說要你一百萬。這個就怯了。這不是慢呀就是怯,菩薩不!完全沒有這個心情的,啊不要說錢任何東西,他不管任何一樣東西,身肉手足等等他沒有一點,內心當中啊安住在上面,了不相動,啊,是如如不動,那麼這一個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智慧的攝取,由於智慧所攝持而行,當你現證了以後,那個時候現證的真實的內容什麼?無我真實慧。原來只有我們一向執著的這個--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五蘊,他瞭解它本身是空,安住在這空上面,所以當你去拿的時候就像空當中,就譬如說我們常常說的,你火來燒,風來吹,儘管你火光燭天,風大得不得了,而這空本身哪始終了不相干,就這個意思呀!啊都是靠什麼?智慧。【「又由慧故,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為利他故,修學尸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眾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為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  啊那麼下面繼續說,於是由於有了智慧,如理瞭解了過失與功德,是處與非處,那個時候我們才辨別得出來,說生死涅槃當中差別。啊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們現在因為不瞭解這個,所以呀顛倒!明明是苦的事情啊!說為做為樂的,因為這樣的呀大家在名利上面爭得個頭破血流,無始以來呀一直忙這個,結果不但自己沒有好處,反而把自己害得苦不堪言呀!這個都要靠慧來認識。那麼我瞭解認識了以後進一步唷!現在不忙它了。為利益他,為利益他而廣學六度,那麼學六度的時候啊,你也必須要以慧,那麼你能夠布施,你能夠持戒。啊那麼這個持戒的能不能清淨要靠它;還有呢?進一步忍辱,因為你有智慧的瞭解呀,所以你能夠瞭解這個忍辱;這個前面我們都已經說過了。所以呀通達忍與不忍的功德過失啊。那個時候啊,我們不會為外面的種種境界,不管是呀有情啊,所以我們能夠耐怨害,或者是無情的法,那個時候啊,我們能夠安受苦,而更重要諦察法,對法的特質瞭解了,那個時候可以調伏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能夠受種種這個難行之苦,啊再濟度一切眾生,而那個眾生呀是種種呀非理邪惡而不會退轉,不會退轉。所以這個邪行法不會影響你。然後呢你去做種種的艱苦呀也不會使你退轉。啊,這些東西呀它不會呀,把你原來的志趣呀把它壓伏。所以呀這個也靠智慧,才能夠無動無轉而不能損害、搶奪你的真正的願心、行心。同時有智慧善巧瞭解呀,應該行精進,以及怎麼樣行精進?以及瞭解了由這個精進而呀在所學的道路上面哪,真正的深進。乃至於在下面說學真實靜慮的時候也是如此。啊這個真實的靜慮,換句話說,定呀也要依止慧,如理的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才能引發,才能引發。雖然這個地方呀定,智慧一度並沒有呀正確的啊深入的說明,可是我想我們大部分都普普通通都瞭解一點。我舉一個最平常的,也是大家最瞭解的小止觀,譬如數息啊大家曉得,那小止觀上面就告訴我們,修學這個定的十個方便當中,說正修的方便前面是準備啊,譬如說要什麼「訶欲」啦、具緣啦等等。那麼正修的方便當中啊,它有五樣東西。啊我想有的人欸!可能不知道,我再說一下,第一個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樣樣東西都是這樣,欲是第一,欲是什麼?善法欲,這我們瞭解的,沒有這個善法欲的話,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世間的貪欲,跟無明相應的,沒有這個貪欲的心策勵你的話,你坐在那裡,嗯,一直沒興趣。那麼修學佛法要善法欲,然後呢?有這個善法欲以後要勤精進,勤精進了以後然後呢?進一步的話那怎麼辦呢?要念,而這個東西呀也要智慧,等到有了這個東西更進一步的話還要巧慧,你善巧的瞭解怎麼,那時候啊才能夠安住得到。所以五度當中任何那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清淨的,這個東西一定要什麼?以智慧為依。【「如云:『菩薩開慧眼,雖施自身肉,如從藥樹取,無別無高下。』」】  嗯,這樣,因為他這個慧眼開了。那個時候啊,乃至於自己的身上的肉,欸!
取的時候猶像樹上面摘一個果子一樣。摘個藥果一樣耶,沒有什麼,動都不動。【「又云:『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  那麼除了布施以外,下面更進一步的這些事情都是這樣。由於我們智慧呀,所以見到這個三有的一切好處啊,啊真像牢獄一樣呀,啊看得清清楚楚,也同樣的由於這個智慧呀!所以對這個知見呀能夠加深產生呀殊勝的見解勝解,這勝解就是欲,有了這個欲以後策發你呀,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這個勤,勤就是精進。有了精進的話,一切的善法都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啊,我們要求的超越世間得到了,所以呀在大乘佛法當中,持戒呀,那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呀!啊這個樣樣東西都是為了別人,何況現在三有,那根本不為他所動,不為他所騙,這都是以智慧的力量才能夠這樣如理得到。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繼續下去。上面說:菩薩你開了智慧眼以後啊,乃至於身體送給人家,肉送給人家啊,都像這個樹上面採藥一樣,啊就是樹本身哪它毫無痛苦毫無感覺,也確實能夠把病治好,現在亦復如是,啊亦復如是。現在呢不要說你這個外面的金錢啦名利啦樣樣捨,乃至於把頭目腦髓捨啊,對你呀是一點沒痛苦,不但沒痛苦啊,卻把眾生的病呀都能解救好。眾生的病都解救好了,我們也解救好了。這個都靠什麼?都靠這個智慧!啊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也在這個上頭。所以真正主要的智慧。不過這個地方特別注意喲!這個智慧用在哪裡呀?用在你布施持戒上面。啊這個比喻本身,說實在的你深入的觀察瞭解。我們不要說:要求智慧了,別的也不要了。反過來學別的,智慧又不要了。啊那麼現在這些東西呀都要靠智慧來辨別,嗯下面是:又云:「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這已經說過了。【「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敵莫能害,如調伏象王,堪多業差別,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  下面進一步又說啊,這第一個括弧裡說的是布施然後呢是持戒,現在說忍辱。你有了這個智慧的話啊,那這個,這個你能夠忍種種的怨害等等。就像已經調伏的大象王。這個象力量大的不得了。在印度的確連象王能做一切,乃至於打仗。打仗的取勝往往就決定在這個大象。啊你一旦調伏了以後啊它什麼事情哪都不怕。那麼下面是精進,精進這個也要靠智慧。如果說你沒有智慧的話,你這個的多苦沒有用。所以單單勤苦啊,對不起,忙了半天沒有得到用場。不要說我們現在,印度的外道這個苦呀遠比我們來得厲害。啊遮苦吊這個叫吊在一個樹上面餓,啊乃至於呀像學牛狗的戒吃糞等等。我們做得到嗎?我們做不到,但是這樣做沒有用。啊一定要什麼?有智慧攝持啊那才可以。有智慧攝持了以後你就能夠有大利益了。【「又云:『諸已趣歧途,集過重罪染,惡人豈能成,靜慮妙喜樂。』」】  那個是指啊靜慮就是止。由於走上錯誤了,認識錯誤種種,造了種種的罪惡過患,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可能得定的。那麼這也要智慧。那麼下面除了說這個五度一一說明以外。下面又另外說:【「又二功德似有相違,由是慧故能令無違。」】  就往往有幾件事情呀好像彼此之間相違背的,嘿現在,你有慧攝持啊能夠無違,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都須要這樣去做,譬如我們剛才說持戒,說啊持戒嘛目的是要去掉執著,結果呢你不要執著的話,持戒你怎麼持呀?這個戒本身哪,就是要你執著的開始,卻偏偏哪要你持個不執著,你怎麼個持法呀?啊這個我們就不懂了。欸!所以這不必說通達甚深智慧,就我們開始的時候,你如果學對的話,你瞭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我們第一步學,一定要智慧,一定要持戒,戒的目的幹什麼呀?既然要跳出生死輪迴,生死輪迴的過患在業跟惑,所以這個業跟惑不在外面,在自己裏頭。你這個持戒從你內心持起,這千真萬確。當你內心煩惱生起來了認得,唉喲!見到煩惱了,然後你這地方啊就把它停止,啊不要動它。該做的事情哪,你想不想去做,說這個要做的,你要努力去策勵去做,這個就在這個上頭。啊所以初步的來說不執著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要執著那個戒相,應該從那個戒法戒體上面,由於你把持著這個戒法戒體,這個上面卻要執著了,所以叫擇善固執,由於這樣的一步一步的上去,調伏了自己的內心。然後因為你的內心哪粗猛的煩惱調伏,使得我們哪能夠寧靜漸續,漸續有兩個好處,一個呢因為調伏了,你呀這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哦!餘世生生增上。否則的話,你造了種種惡業墮落惡道當中,墮落惡道你有修行的機會嗎?沒有。所以你必定要生生增上,然後呢?這個東西戒是根本因,你才能夠得到人天身,然後呢在這個上面呀跟佛法相應,這個是戒的第一個功德。第二個功德呢?眼前因為你能夠持戒,所以呀!把心裏面的內心哪惡識,這種煩惱調伏,因為調伏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學定,得了定然後才能夠開慧,開了慧呀從根把煩惱的根本,說二我執著是徹底拿掉,到那時候是無往而不自得。到那個時候的話,欸!把你擺在火裏面烤,放在原子彈那裏炸你,你安然自得,那當然嘛!注意喔!那個時候不執著不是說,啊!我要睡覺就睡覺,要吃飯就吃飯,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哦!那個最嚴格的戒相擺在那裏,你找不到一點戒相可得哦!這個才是不執著的真的原意哦!不是我們現在凡夫哦!這千萬要認識的喲。所以現在我們看經不懂的說:唉呀!你不要執著。它這個不執著是什麼?就是你把這個人我二法的執根本拿掉,你找不到可執之處,所以儘管一天到晚你嚴格的持戒得不得了,沒有一點戒相可得,這個才是不執著的真義呀!所以我們現在呀,真正說起來真是可憐哪,這個教,本來是最好的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不要了,說修,那麼結果呢?沒有教也修不成功。反過來呢?那麼要學教。學教了以後教的真正意義呀,又不瞭解說不要執著,實際上呢?你根本連執著的意義都不瞭解,這個戒也不要了。說,唉呀!我這個才是解脫,那兩者都錯啊!這個都是什麼毛病呢?都是哪犯了相似之見,對於這個功德本身總覺兩者當中好像違背的,這個有了智慧的話,啊完全不違背,那時候你才正確的瞭解。啊不過剛才說關於戒這個事情啊,不執著那一點哪,它要瞭解呀,它有幾個層次的,剛才說那種不執著,譬如說把你一把刀砍在頭上你了然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唷!那麼我們現在呢?不要說刀砍上來受不了哦,哎喲!把你打一下,不要說打一下,眼睛瞪你一下,你心裏面蹦蹦蹦,唉!這傢伙為什麼瞪我?欸!那個時還是有方法調伏的呀!什麼?聞思相應,那很正確很明白,啊你處處地方瞭解的,啊他瞪你也好,他打你一下也好,你曉得你現在要行持戒,從哪裏戒起?從你內心上戒起,正因為如此,所以呀!你儘管做到了以後啊,你也覺得唉我做對了,安住在這個戒上面。這是我們現在跟他相應的不執著。假定你這個不清淨的話,欸!你為什麼打我?然後兩個打起架來了,對不對?哪!這個就是它的功德哦!更進一步,雖然你忍辱了,可是你心裏面嗯!老是想著打了我一下。我總要什麼辦法,想辦法。人家說起來世間說起來,欸!這個人哪倒蠻有修養的,蠻有修養的,好聽哦!說的不好聽,這個人老奸巨滑,這不是正確的辦法。這個是聞思相應,還是有它的特質,呀我們要瞭解,在什麼狀態當中學這個法?如何去行法?一定有它的這樣的一個一個的次第步驟。啊所以凡是這些事情都是什麼?要靠智慧!這我們要瞭解。所以它下面又說比喻。【「譬如菩薩作轉輪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隨欲塵遷轉,是由具足慧臣之力。」】  就像一個轉輪聖王一樣。這是這個菩薩在修學佛道當中,他一定會生生增上。因為呀要廣度一切眾生,所以一直在那個世間轉,那個時啊都是啊世間的大富大貴轉輪聖王、天帝什麼等等,乃至於王四大部洲,欸!對不起,他儘管有這麼多世間的欲樂啊,他就不會隨欲樂所轉。靠什麼?慧。這慧臣的功力,所以在上士道一開頭的時候就說明,「由慧攝持的方便是菩薩的解脫;由方便攝持的慧是菩薩的解脫。」反之如果沒有這個攝持的話,不管慧?不管是方便?這個菩薩都綁住了。嘿!換句話說你不能行菩薩道。這是我們要瞭解的這前後一貫。啊前面是總綱提出來,現在這地方呢每一部份細說。啊總之我們要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對於我們所學的內涵要正確的認識。不是我想學,我想學,學了半天是學得我。是!因為我想學,然後呢?學要去學佛。佛告訴我們怎麼講的,佛告訴我們講的像譬如像剛才這個經論上面,我們還不一定懂哦!欸!那時候一定要靠看菩薩注釋,看菩薩祖師的註解,「無垢」哦!這個很重要,否則的話你隨便聽一個阿貓阿狗的講,講得頭頭是道,講的是相似法,結果啊愈走愈錯。那麼這個比喻說什麼呢?【「如是雖生猛利慈心,見諸有情極可悅意,然無少分貪欲和雜染。」】  欸!當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第一個一定要大慈悲心,啊那麼大慈悲心哪是什麼?與樂、拔苦兩樣事情,現在你要給人家快樂啊!一直看見一切有情啊,那真是可悅意相,親愛得不得了。但是我們世間親愛的話,那害了,唉呀!那個東西呀都是為情染所染啊,嘿!現在呀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雖然那個慈心哪比世間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卻沒有一點點哪貪欲,這個雜染在裏頭,反過來要拔苦呢?【「見有情苦,雖生恆常猛利難忍大悲,然無懈怠憂惱蔽覆不樂善行。」】  見有情苦,看見他種種無心的苦惱,見這個苦惱所以生起恆常猛利難忍的大悲,那個悲心一定是看見苦,所以要拔苦啊,要我們看見了苦啊,哎喲就害怕得不得了,啊不要說啊幫忙別人,要自己啊說苦得要命啊叫你動手術啊,要吃這個苦藥,心裏也害怕。所以進一步要幫別人忙的話,那個時候要除苦的這件事情的話,一定會產生憂惱,欸!做這件事情的話懈怠,欸!因為現在有智慧來攝持啊,所以雖然生起這樣猛利的大悲,卻救度別人的時候心不憂惱,身心不會懈怠,而去努力樂於行善,而不會為這個兩樣煩惱所覆蔽,所障礙了,不願意不好樂這個善行。同樣的:【「又雖具足歡喜無量,心於所緣全無散動。」】  啊我們修慈悲喜捨,喜心,平常我們一歡喜呀!心裡面就動掉了,對不起,儘管你這個喜無量歡喜呀,心裡面哪安然不動。捨呢?【「又雖具足大平等捨,然於眾生所有義利剎那不捨。」】  這妙極了,修捨捨掉一切,是無量捨、等捨,這樣的捨法,但是呀卻是你樣樣東西呀一點不掛在心上,卻是義利一切有情,乃至於一剎那,乃至於一個人,乃至於最小的事情你也不捨棄。我們表面看起來,這兩樣東西完全矛盾極了,嗯!修了個捨心,卻要對有情一剎那也不捨,歡喜!歡喜到絕頂,心裡面卻了然不動,啊痛苦無比,卻是你一點不怕;快樂,親愛得不得了,卻是一點沒有染著;這個靠什麼?都靠智慧。所以呀!【「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滅除此等力均之障。」】  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能夠並駕齊驅,都是靠智慧,所以教一定要止觀雙運,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你沒有智慧呀!那真難哪!現在我們說弘法弘法,弘了半天,被法弘去了,所以呀六祖大師說:「現在呀!你才是轉法華呀!以前你是被法華轉呀!」這個話有道理呀!你沒有智慧的看那個經典,你看到那裡就被它牽到那裡。就這樣,哎啊!如果學唯識的人哪說唯識好,要學中觀的人哪講中觀好,大家吵得個天翻地覆,那不是學經,被它轉去了。你現在瞭解了這個,你才能真正的轉那個法輪,這個我們一定要瞭解的,一定要瞭解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八卷B面  必定要了解的,尤其是近代,我記得有很多大德,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難免有這個現象,學了他那個東西呀,他就偏偏,偏在上面,當然這有兩種可能,有一種是菩薩示現,就是因為引導後面的初機,你呀條件不夠呀,不要說樣樣東西都來,那就是這樣,你先學好了,只要一門深入,一門慢慢的進去,自然可以摸得到的,不管別的這個是絕對正確的,我們不要弄錯哦!樣樣東西都要辨別,另外一類的話,那就不一定了,另外一類就有錯了,然後呢到了那個時候,他學唯識的說中觀不對,學了中觀的說唯識不究竟,乃至於更進一步說這部經偽的,這部經假的,請問您現在都這麼說,弄到後來,變成大乘非佛說,到最後的話呢小乘同樣的,最後沒有了,也就是這樣了,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智慧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云:『菩薩具王位,根境如天物,性不變非理,是慧臣德力。』」】  就像這個上面比喻,現在又重頌當中說,啊!菩薩行者,乃至於具轉輪王之位,所以一切的享受,自己的根身乃至於外面所對的境界,啊!那個就像天上來的一樣,那換句話說不得了的好,對不起,不管它怎麼好呀,我呀要安在這個上頭呀,不被它所動,不為它所變,為什麼呀?哪!由於如實的了知,這個特徵是什麼,這個是呀靠智慧,靠智慧,為什麼這個地方稱為慧臣呢?而不是稱慧王呢?菩薩的兩樣主要的是什麼,方便跟智慧,而這個不共業是方便,對不對?所以呀這個王呀不是智慧,這個王呀卻是方便,然後它那個臣才是智慧,所以叫方便是父,然後呢智慧是佛的母,這我們要了解的唷!【「慈心純利他,然無貪薰染,悲不忍他苦,不憂懈低劣。雖喜無散動,捨不棄利他,諸德所治品,由慧滅故妙。」】  上面說的前面就是慈、悲、喜、捨,幾樣東西;這些它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殊勝的功德,對治特別所對治品。所以能夠產生它這功效,對治它所對治的種種煩惱等等,都靠什麼呀?靠智慧來成就,所以不被障礙而產生它的功德,這個是都要靠智慧。【「又如讚應讚云:『不棄捨法性,亦隨順世俗。』」】  這個話我們平常常常講的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話講起來好容易唷!但是做起來可不那麼簡單呢!不棄捨法性是什麼?就是那個法性本身是什麼?法性本身空,空性,換句話說,說如如不動,我們要講如如不動,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這個不是。這個根本不動,了無動靜之相,在任何狀態當中,動得天翻地覆,是了無動相,這樣呀,所以啊你不捨棄法性是不變,卻能隨緣;反過來呢?隨緣呢卻能不變。而正因為你能不變,那個時候才能隨緣唷!否則的話你隨緣你就完了,你自己都在那裡打跟斗,你還要他救人救些什麼呢?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對我來說,我常常說的,我真是一個是打敗的常敗將軍,這是跟這裡報告報告我的敗的經驗,雖然是屢戰屢敗,卻我曉得要屢敗還要屢戰,只是如此而已,教我真正弘法,談不到,因為我對法本身,我還並不真正了解,只是在摸索聞思階段,這個自己最清楚不過,為一點眼前小小的境界就被它轉去的話,那個時候自己啊做學生都不一定夠資格,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話怎麼講,尤其是佛門當中,我們看看古代的那種大德,這個大德妙極了,不像世間的這個父母這樣哄你呀!騙你呀!大德不是這樣做的,就是這樣,大德呀要你去求的,法這個東西一定要求的,也許我們會問了,那不是不慈悲嗎?正因為他慈悲,所以非這樣做不可,為什麼原因,這個簡單的說一下:法是法爾如是的尊貴性、莊嚴性,你如果稍微對它有一點點不恭敬,輕慢心,對你自己的傷害就無比的傷害。如果你還打著瞋心的話,對你自己的傷害是無法計較的,我們信得過佛法的人都曉得,就像我們世間的人啊,一動不動鬧彆扭,動不動嘛發脾氣,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對於這個如理的上師你也動不動發脾氣,動不動鬧瞋惱的話,對不起你接近了他半天法沒學到,然後你這個脾氣呀!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了。所以真正的佛菩薩絕不忍心作這種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我們總是想像當中,好像那個佛菩薩慈悲,也應該比父母還要慈悲,一天到晚圍著你旁邊哄你呀!騙你呀!這是實際上的狀態如此,結果呢,這個是自己的業,等到你地獄裡面再出來,轉了受了無邊大苦再來,因為你的老脾氣還在,碰見善知識一來又下去了,所以永遠在這地方滾呀!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最近呀已經快講完啦,因為我最後這個二樣東西不講,所以有好幾位同修說,好像不講這個東西呀總覺得呀不圓滿,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佛法的中心是,一定是在後面的毗缽舍那,總覺得我們現在要學,可是我了解,不要說在座的諸位,當然,內秘菩薩行的,我們不談這是陪著我們玩的,依我自己來說,我自己了解,這個本論哪,乃至於開頭第一步我都沒有開始學好,乃至於正在學,我們還不曉得怎麼接近善知識,然後呢文字上面懂得很多,真正去要修行的話,我們還在門外,要想把前面已經聽過的好好學的話,夠我們學一段時候,你真正的照這個去學的話,後面一定會有的,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不要說哎呀這個好像沒有學到什麼,那對不起,你根本連它學佛法是怎麼個學法都根本不懂。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碰見這種情況,心裡如果有這個狀態的話,回過頭來開頭翻翻前面的,但是剛剛那個心裡本身是正確的唷!這個我要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的的確確要求這個好樂心,現在我們豈止要學毗缽舍那,我們要學佛耶!不是說嗎,我要求往生,不要說下品下生,上品上生我都不要,我要學阿彌陀佛,我為什麼要去嘛,我要學阿彌陀佛要度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樣才去這個心是絕對正確的,但是這個裡邊要辨別得很清楚唷,所以你的目地跟你的心裡的形相等等每一個地方都要辨別清楚,說起來這個還是什麼呀!靠智慧。所以現在這地方特別說這個智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哪!所以現在不說智慧的內容,先讓我們了解了智慧的真正的特質的話,有個什麼特別好處呀,我們就不會忙著,啊噢趕快去盤兩個腿,或者我趕快要拜多少佛,我趕快呀要唸那個經,唸經的目的要求智慧,所有做一切的事情的目的無不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能夠這樣做的話,哎呀!妙極了。【「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  你要隨順這個世俗的話,那個世俗啊!哎呀!那個世俗就是千變萬化,你一跟著世俗裡面轉哪!處處被綁,這個相縛特別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對於眼前所對的一切境相,外面是種種,裡邊哪實際上呢,裡面啊根塵境識也是一樣,你我們不能如實了達它是什麼?如幻如化是性空緣起,緣起而性空的,由於這樣的關係,裡邊也不知道真實,外面也不了解,裡邊產生的,平常我們在這個法相上面說它是見分,外面叫作相分,不管這些什麼名詞,總之裡面是識心,外面所對的是六根對六境,處處為這個事相所綁。因為所綁,害啦!現在呢!你了解了這個法性以後的話,法性這些東西呀!根本性空,乃至於無微塵許可得,所以這個祖師們開悟了以後,發現什麼?大地無寸土,什麼都找不到,那個時候不能停在那裡唷,所以停在那裡不對唷!所以呀!無佛處急走過,有佛處啊也莫停留,這個不能停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隨順世俗,因為你安住在法性上頭,反過來你安住在法性哪,所以才能夠隨順世俗。既然你對世間,平常執著的那些相縛無微塵許可得,所以你在這個世俗當中是任緣而轉而了然不動。【「於此法性獲大定解而不棄捨,然與世俗內外因緣各別生果,所獲定解無違隨順。」】  那個是說我們對於這個法的特性,法的特性是什麼,總相空,總相是空,所以叫如所有性。一切法的所有的性,它總相真如。如如不動,獲得大定解,但是呢不取捨而與世俗因緣內外個別生果呀卻不違背,雖然一切都空,但是呀,空,正因為它空,所以呀確一定有緣起,因為緣起,所以有空,這個裡邊說起來就是中觀不共的殊勝法門。這個在毗缽舍那當中慢慢的再講,普通我們世俗上面說起來,說空啊,所以叫不斷,怎麼講呢?空啊所以要不常跟不斷是不是啊!空啊所以不常,應該這樣世俗的,空啊所以不常,有啊所以不斷,這是普通的講法,中觀的真正不共的勝法不是這樣的,空故不斷,有故不常,跟平常我們的概念不太一樣,這個是它真正殊勝的道理,關於這點呢我只能提這兩個,反正一直要等到後面那個毗缽舍那,真正講完了,了解,那個時候才了解真正的佛法的核心,智慧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裡我們接著繼續所說的,這兩樣東西呀,沒有一點點哪違背,不但沒有違背,隨順,這妙了!這兩樣東西呀!你靠我,我靠你的。就像我們把兩枝筷子拿起來一樣夾一個東西,你不能說那根筷子夾著,耶,那個,那正這個筷子靠著這個,這個筷子靠著這個,是相對安立的,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又諸餘人認為極相違事,然具慧者皆能隨順令無所違。」】  哪,現在下面又來了,很多別的人以為相違背的人,你真正具足了智慧的話,碰到那個時候你覺得沒有違背了,所以啊我記得自己覺得我當年修學佛法,種種處處地方覺得這樣作有這個毛病,那樣作有那個毛病,弄來弄去弄不對,一直等到依靠了善知識,慢慢的學習呀!現在慢慢,慢慢的了解了,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們也常常有這種,所以有時候大家爭論了半天的問題,等到了解了以後發現,毫無爭論之處,根本不需要爭論。還有個妙處,平常啊一般我們世間來說的話,我們這個論辯,任何一個論辯永遠是得不到結果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來不可能得到結論的。但是我想諸位在這裡慢慢的學習,已經大家有一個多多少少有個共同的經驗,的的確確你對佛法了解了以後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能夠找到一個很合理圓滿的解答,這個所謂任何情況要說明唷!在我們這裡唷!我們這裡大家有個先決條件,大家是如理來修學佛法的,不是蠻不講理,蠻不講理的人不算。你儘管你說得頭頭是道,不是頭頭是道,你說得正確得很,他說就是你有理,我就是不信你那一套,你拿我怎麼辦?那個我們不談,我們這裡特別要
說明的,就是說真正你具足智慧以後,別的地方別的場合,你覺得這個事情不行的,跑到那裡呀,嘿!都解決了,而更重要的不是解決唷!更重要的這些違背的事情不但不違背,卻是相隨順的唷!這樣,記得常常我們用這個比喻,這個簡單極了,這個眼前的。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隔壁那個廁所,啊那臭得個要命,當然那我們人人不歡喜,如果你有智慧,不要說佛法的智慧,世間智慧的話,哇!覺得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耶!最好的花,最美的花,最好的果,就靠這個東西,化學肥料有種種副作用,這個東西一點點副作用都沒有,千真萬確,看你怎麼用它嘛!對不對?靠什麼?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同樣的,拿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來說,人家來罵你什麼東西,那麼我們以前的這還得了,嘿!現在懂得了佛法,說,哎啊!這是善知識呀!成就我的忍辱啊!沒有他還不能成佛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別人以為相違背的,嘿!到那時候就不違背了,所以這都靠什麼?都靠智慧啊!太美太美啦!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這特別為什麼把這功德要這麼說明呢?就是一定要讓我們產生最深刻最殊勝的見解。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這是重心,這是重心,然後呢!把握住這個,然後呢!運用在我們要修的上面,你怎麼修就怎麼成。【「如前論云:『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  前面告訴我們這個該做的事情,有的時候該做,有的時候不該做,該做的是開,不該做的是止。這件事情呀妙了,有的時候佛肯,說決定要這樣,有的時候不決定這樣,但是啊它不管決定不決定都不相違背,那是什麼呀,就是智慧,就完全在智慧當中。【「謂大小乘及經咒中,見有眾多開遮不同。」】  的的確確,大乘、小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有太多地方不同的,現在我們因為學了不得善巧,所以啊大家是此非彼。這個法華上面為什麼我們要學,法華說得很清楚,諸佛啊,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他究竟圓滿,只有一樣東西引導大家,但是因為根性不同所以千差萬別,而他說得是千辛萬苦,獲得這個法是無量劫來捨頭目腦髓,把那個東西辛辛苦苦傳佈在世間,我們現在修學佛弟子的人,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怎麼不墮落地獄?佛千辛萬苦,相當於孩子出來的,相當於這個價值,無比價值的東西,你跑得去這個不對,一下把它敲破,那個不對,一下搞破,請問你這個債賠得了嗎?所以現在不要忙著說哎呀!我修行啊!這個時候要,是要忙著修行,要無誤,記得不記得這兩句話,你對你修行的內容要沒有錯唷!要不然的話,說不是原地踏步唷!你在大大退步唷!這退步的結果不是傷害別人,傷害你自己唷!這件事情我們務必要了解啊!務必要了解啊!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特別說明,剛才說,我們說人家來罵我,人家說大糞等等,假定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也不妨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剛開始出家修學,總覺得哎呀我是來修行的,跑到這個廟裡還要做那個做這個還要這樣,處處覺得不對。現在才了解呀!不是的呀!正因為你要修行所以跑到廟裡來,早上從打板開始,我樣樣願意做,現在如果說今天我還有點氣力的話,我恨不得這個四十八擔我一擔擔起來,儘管我現在沒有氣力了,今天早上做一點點就沒氣力,對不起,我這個上課,還是覺得這個我唯一能貢獻給大家的,如果說叫我去掃地的話,我就怕我不掃地,派到我這個我就怕不做事情,我快樂得不得了,這個都靠什麼?靠智慧。你不是要跑的來,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嗎?你從這個地方你不努力,靠什麼?這個就是智慧啊!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拿這個迴向淨土,不正助雙修嗎?你不是要學佛解決一切人嗎?當然現在這個時候情況就是這個樣呀?解決一切靠什麼?佛法啊!現在我雖然剛開始第一步,沒有把佛的內容學會了自己來作,可是佛已經有的,我能夠把他那個東西,能夠圓滿的擺在世間的話,就不等於我像學了佛一樣一樣的功德嗎?所以因為我了解了這一點,呀啊!跑的去掃個地也好,燒一個飯也好,我只要佛台上面擦乾淨,叫人家來看,哎呀!很歡喜,我就得到了這功德了,儘管我沒有佛陀的智慧,沒有圓滿的功德,我卻可以得到這樣大的福報,而這個福報跟智慧相應是無漏的,自然我們做那件事情就會高高興興,做的時候有功德高高興興是隨喜功德,真是增上無比呀!對不對?眼前所有東西都靠什麼?智慧。所以我現在啊,深深感覺以前的錯啊,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很痛心的把那個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這個經驗告訴大家,你們要想修行,不要先忙著說去盤腿,第一件事情哪,在這個上面,務必要認識,務必要認識,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若以一人雙修二事,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諸愚無慧雖覺相違,然諸智者實見無違。」】  喏!喏!來了來了!一個人要修二件事情,然後呢要找無邊經論的秘密與意趣,愚痴沒有智慧的人覺得相違背,真正智慧的人啊覺得呀!嘿嘿!不違背呀!剛才我引的比喻都是這個,深的也是這樣,深的是真俗二諦,那個東西絕對不能分開的就這個樣,,所以慧一定是方便,方便一定是慧,淺的呢?我們也是一樣,哎呀!我們說跑得來,我是要念佛的,然後呢!偏偏要我做這做那怎麼可以,這兩件事情是違背的,真正了解了覺得不但不違背,這是幫助你念佛呀!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呀!沒有一個例外的,反過來,你說我是要來求福德的不要念佛,你這個福德是為什麼?要得到真正呀!如果你不念佛的智慧,得到的福德是三世怨,送到地獄去,這是福德嗎?哦不可以!不可以!從開始第一步到最後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凡是這種地方呀!諸位呀!一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呀認識,然後認識了以後照著這個認識不斷的加強,加強照著行持,這個是修道,真正從這個地方修起的,所以這個是:【「亦是慧之所作。如是無慧覺為相違,及有慧者見不相違事雖有無邊,然二諦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眾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無違,即是智慧無上功德。」】  像前面所說的,這種愚痴不了解,覺得相違背,而有了智慧覺得不相違背的世間是無量無邊,因為眼前沒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你要做事情,我們曉得要做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副作用的,妙了!你有了智慧以後啊,這個副作用啊都可以減除到不是最低限度,徹底消滅而且所有的副作用都變成功什麼啊?嘿嘿正助雙修,妙不可言,這就是佛法理由,那麼然後在這個裡面最重要的不相違是什麼?二諦建立,真俗二諦,真諦講空,要空到什麼程度啊?一法不立,找不到一點,有一點點,對不起,不行。有呢?嘿!一事不遺,一點事情都不能遺漏掉,這兩個完全差了個十萬八千里,但是呀這兩樣東西卻不但不相違背呀,而且是互相依止相待安立;拿掉了這個那個就絕對不成,拿掉了有絕對沒有空,拿掉了空絕對沒有有,這樣。所以我所看見的經論上的祖師上面,特別開示,這兩個東西彼此間,一定要這樣徹底的了解,不過我們學上去的時候,注意喔!學上去的時候是絕對不是啊先從空那邊下手,注意!這個到以後慢慢地講,我們絕不能忽視那個空。因為你學有萬一學得不對的話,由空來破。萬一學空也學錯了,那完了,就沒什麼東西好破了,就這樣。所以我平常常常講的,學世間拿佛法來破。同樣的道理,用這個道理,你學了佛法來執著的話,那沒有辦法破你了,你總覺得你對了,他這個不對,那完了,所以說持戒不要執著,也是這個意思,順便一提。除了二諦建立以外,經論當中互相開遮等等,都是什麼?都要智慧分別,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智慧無上的功德。為什麼講無上的功德,因為世間得到的只是小小的好處,實際上呢?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上面來的,而從這個小的好處乃至於最究竟圓滿的,還是靠這個東西,而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最重視的這個智慧就是最高的。這個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現在我們不必講真俗二諦,就像大小二乘的開遮持犯不同,前面我已經解釋過了,假定你從單單從形相上去看的話,那絕對不一樣,我們不必深入,就我們現在的了解的道理來說,大小乘開遮的根本不同,原則絕對沒有違背。原則是什麼?解脫生死的痛苦,你只為自己,那麼只就你自己這個立場來講解脫,你現在為一切眾生,目的還是相同耶!這個很正確的,所以你,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大乘的行者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起見,我們曉得這個故事,乃至於殺人,殺人也對;小乘怎麼可以呀!殺了人那還得了呀!它不違背。從戒相上去看是錯了,從實質上面目的呀!是不是求解脫呀?對嘛!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脫,當然你不會殺人,大乘人為了幫一切人,現在眼看著這個人墮落了,永遠沒有解脫機會,你然後把他阻止他乃至於殺掉他,是不是你正是持戒必然需要做的事情嘛!當然,深的道理還在其次喔,單單這個的話,那不能辨別,我只是說從很淺的地方說明,真正主要的就是無非告訴我們哪!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特質,在一件事相上面要把握住,從事相,事相是俗諦,前面的五度,把握住這個裡邊的特質,怎麼做,那就是智慧。樣樣東西啊,要用慧這個德臣來輔助它。【「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如云:『世間圓滿從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勝力,一切無等最勝事,及餘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  世間的種種圓滿都是什麼呀!從智慧出生的,就像母親生兒子一樣,這有什麼稀奇的,換句話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呀!從世間一切到什麼?到佛陀最究竟圓滿的,十力,十力四無所畏,這是究竟圓滿的,最殊勝的最超脫的這個,一切再不能跟它相比的,最殊勝的事情,以及所餘的一切的功德,都是以慧為因。注意喔!這個是真正的因,從這個地方開始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九卷A面  注意哦!這個是真正的因,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乃至於退一步。【「世間藝術及勝藏,所有如眼諸經典,救護覺慧及咒等,種種建立法差別。眾多異門解脫門,彼彼利益世間相,大力佛子所顯示,此等皆從慧力生。」】  沒有一個不是,沒有一個不是。世間的藝術呀,是啊!然後呢從世間的藝術,我們進入五明當中,四明而進入內明啊。那麼,這個內明什麼?哪!從聞思修開始,聞思修看經典,那個像我們的眼睛一樣呀。對不起,看了經典你還要智慧哦,沒有智慧的剛才說的又錯了。然後呢救護我們的啊,這個不管你救護我們的從什麼,從顯密兩道等等啊,都各式各樣的差別法,不同的根性而建立不同的,對治不同的煩惱而建立不同的法。所以啊,有各式各樣的方便,不同的門,去得到共同一個共同的利益--解脫。所有的這個利益,啊這個情況啊,「大力佛子所顯示」你學了以後啊,我們佛子所行所成就的,都從什麼地方開始呀?智慧。耶,從這個上升,以
這個慧因,然後升起這樣的功德,這樣的力量。前面是說智慧的功德,啊!這麼好。這個呀,聽過了以後,要自己心裡上面不斷的思惟觀察。啊我們有人說,唉呀,叫我想這個東西呀,就是想不來。那個時候啊,更應該努力,更應該懺悔。既然我們瞭解了這是根本的話,你們不要說,唉呀,想不來,做不來啊,正是前面哪障礙在。但是,我們啊,有幸而今天碰到了,這碰到了,你如果再不努力的話,請問後果是什麼?後果是什麼?很明白的說明一個事情,現在你所以不樂或者不善巧,因為你宿生善根不夠,障礙力大,總算你有幸還碰到了,所以,眼前碰到了唯一的機會,就是懺除罪障,把這個障礙拿掉。然後呢?增強自己的力量。假定你現在碰到了,你不做,時間是過去掉了,機會是失去了,還有一點事情更重要的,你現在不做,請問你做些什麼?我們還在造業對不對?沒有一剎那離開這個業。既然我們現在積集的業,跟這個修學佛法不相應,那麼將來你感的果,你能夠感得跟佛法相應的果嗎?你造的跟佛法不相應的因,能感得跟佛法相應的果嗎?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對這點都不懂,還談什麼修學佛法呢?所以說,現在如果不做,既然沒有做這個,種這個因,將來一定沒有這個果。既然沒有這個果的話,完啦。而你現在造的種種惡因啊,它一定先來,然後呢你輾轉的,就算你還回得過來,請問你願意在地獄當中,受盡了千辛萬苦百千萬劫再來嗎?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要注意的哦。所以不要說哎呀這個東西很難啊,偷偷懶啊。要另外一個方向,這個都是要靠智慧,所以剛才說的這個道理都是智慧,唉呀,我宿生沒有努力啊,現在還不趁這個機會,趕快淨除罪障,沒機會。你雖然不做,你心裡面能夠加強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放下去是什麼?業嘛,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大家記得吧?沒有別的呀。所以,你必定要從前面,那個前面凡是沒有補的,趕快補進來,隨時隨地記著,啊,沒錯。你腦筋裡面想:對,以前我沒做,我現在一定要做。你坐在那裡咬緊牙關去做做的話,耶,你那個時候就多一分力量。然後你跑過去,哎呀看見佛啊,一心的就禮拜,一心的求懺悔,一心的念佛說:「阿彌陀佛啊,我現在一心一意的只有皈投您了。」那句佛號,你念起來是力,有力的不得了,親切的無比,因為你覺得你一無可疑嘛。唯一的就是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念起佛來就有力了。然後你見到,見到了阿彌陀佛啊,很快的,啊,自己告訴你的這個法界相應了。好快哦,就上去了。這是我們哪千真萬確應該必須知道的。啊現在我們看它的過患,反過來說,沒有,有什麼害處?啊,說有了,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單單這個還不夠哦,前面拉的力量不夠,後面還要推的力量。啊所以前面啊,好的不得了的引誘,後面啊獅子老虎,乃至於啊,刀冰水火啊,喔,在那裡逼上來,那時候我們拼命會向前衝啦。現在看看後面什麼東西逼著我們。【「無慧過患中,施等無慧如無眼目。」】  唉!雖然你啊,做布施做種種好事情啊,假定沒智慧的話,就像沒有眼睛哦。所以啊,華嚴上面,大乘經論上面都是這麼說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啊!現在別以為,哎呀我們在這裡修行哦,別以為我們在這裡修行哦,如果你沒有智慧攝持的話,對不起哦,這個是魔業哦。我們只要仔細一看就曉得了哦,以我自己來說,也的確我很瞭解自己以前的錯誤啊,哎呀,所以才那麼大聲疾呼的這麼也是這樣。我剛出家的時候,我想大家都瞭解,哎喲,跟著老師環境,所以持戒持得很認真,呵,覺得認真的不得了。我剛開始出家,我在獅頭山,跟我師父,啊他那元光寺,我覺得那個吃,吃飯要持午,他們十二點鐘不吃,我就不吃,哎呀,我師父啊,就他,就哄我一樣:啊,那好了你一個人先吃。十、十一點半叫小孩送上來。哇,人家辛辛苦苦煮,送上來,我還覺得這些人是什麼修學什麼佛法?啊,我現在是一直在懊悔啊,一直在懺悔啊。我修了嗎?你說這個叫做修嗎?我現在想想啊,一點都沒有錯呀。啊然後呢我自己那個衣服啊,穿得破破爛爛,好的也不肯穿,一天念多少佛。我同時曾經得到過念佛的經驗,我有告訴過你們了,對不對?啊,我現在過了多少年問人家,你念佛啊,那時候我剛出家哦,都已經有這個,可是現在真正問起來啊,我那時都是做的錯耶。所以不要說你真正念佛念得這麼好啊,都不一定能夠往生哦,何況我們現在這裡胡思亂想啊。這是千真萬確的呀,所以,最主要的靠什麼?慧。這個過患在這裡。【「攝頌云:『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  哎呀,要這麼長的路呀!「俱胝廋他」換句話說,這個這麼長,俱胝是一個大數,這麼樣長的路,卻沒有人引導,瞎了眼睛,讓他自己去跑,你能夠跑到城裡去嗎?不可能的。所以這個經上面這個比喻就是這樣,好像大海裡面一個盲眼的烏龜一樣,要想迸一百年出來一趟,要想出來得正好說有一個浮木,這個裡面一個洞,你要鑽進去,那絕無可能的事情。要靠什麼?靠智慧。所以啊,沒有智慧的引導啊,不可能證得菩提。【「是故施等不能清淨,亦復不能獲得正見。」】
  所以布施等等啊,是不能清淨,亦復不能獲得正見,所以反過來說,我們常常記住哦,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下腳第一步是持戒持戒,真正要我們現在持戒持得清淨,絕無可能。但是,我們現在只有一件事情保障我們--正見。昨天,有一位同學還來問我,啊,我真歡喜啊,大家好用功呀。哎呀,看見說一個小事情,說這樣做,難道這樣做都有過錯嗎?我肯定的告訴他有過錯。他當初聽了就很懷疑。實際上呢!我們不妨仔細想想看,啊當然,在座或者很多啊,沒有受大戒的不知道。我不說那個戒篇的名義,戒上面告訴我們,尤其是啊,所謂百種學法。啊,一動就錯,一動就錯,你坐在那裡一定要怎麼坐,站在那裡要怎麼怎麼站,穿衣服要怎麼穿,我們現在隨便的晃晃盪盪,一天到晚在違反規矩當中,對不對?這個是小乘戒哦!尚且如此哦。然後呢,真正要清淨戒要到什麼?初地菩薩還不行哦,二地的離垢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這樣所以啊,在這個,這個時候,在這種情況之下,那
你怎麼辦,你說的話,既然你戒持不乾淨,你一定墮落了嘛!是啊,經上說的很明白呀。你犯一個突吉羅,就是最小的罪,就剛才說你如果說衣服穿得一點不好;走路的時候,眼睛什麼隨便一瞪,隨便一來,你就犯了一個突吉羅。犯突吉羅,抱歉,我應該這麼說,犯最輕的罪,犯最輕的罪,佛告訴我們,我們犯那個罪啊,墮落地獄當中要多少啊?人間九百萬年的罪。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啊?我怕說錯啊,你們曉得的人提醒我一下。那我們這樣的話,那一年時間能夠成功啊?耶,它有一個特質的,我們要把握住。你正見未破,沒關係。別以為我們得到正見哦,你們怎麼樣我不敢說,對我來說的話,我只曉得正見的門,現在曉得了,向那個地方走。我未得正見,我談不到告訴你們。啊你有了這個正見的標準去判別,那個時候曉得該怎麼辦。儘管啊,你行持上面稍微有一點錯誤,不怕。這個不但是理論,事實也確是如此。什麼事實呢?現在我們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的很多大德,啊,我們眼前的譬如像我們廣欽老和尚啊,或者什麼啊!當代的很多大德,在前面一點的啊,什麼弘一大師啊,印光大師啊,他們都往生了對不對?實際上,他們是不是持戒持得這麼嚴啊,印光大師晚上還吃飯的,耶,這個罪還不是最小的哦,如果說像剛才說的話,他那豈只九百萬年,但是,他卻上品上生哦。這個地方說明了什麼?正見。這樣,啊那麼所以說,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你得不到這個,唉,那這個過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過患。下面我們看。【「如云:『無慧求果報,施體不能淨,利他為勝施,餘唯為增財。』」】  那麼我們講,說你講布施啦,啊,如果你布施,不瞭解智慧的話,那麼,送給
別人哪要求果報,這個時候的布施不清淨。真正的布施,是完全為了什麼?利他,而且要究竟圓滿的利他。這個才是殊勝的。除了這個殊勝的以外,其他的都是什麼?增加財富。這個財富是跟佛法不直接的,間接的,乃至於是染污的。跟法相應的才是。【「又云:『無破闇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  那麼,進一步布施,下面的是持戒。因為你並沒有智慧,啊,不能哪衝破無明,所以啊,這個持戒啊,不清淨,不清淨。所以雖然啊我們在戒相上面做得很好,乃至於執著得很厲害,這個尸羅啊,成濁染,成濁染。啊反過來,雖然也許戒相上面稍稍不能究竟圓滿,但是你如果把握得住的話,我們就可以漸漸增上。就是像世間一任何事情一樣,做生意啊,絕對並沒有啊說啊這個利潤啊百分之百的,啊這個都是相對的,啊要一點,不過問題是什麼呢?你做的對的話,耶做的結果啊,賺;做的不對的話,是賠。一定要要要有一點副作用,這個是一定的。所以,這個都是靠智慧。【「又云:『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德,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  啊那麼下面呢,忍辱等等,啊由於我們啊沒有智慧,這樣所以啊,顛倒。所以在這種顛倒無明心混亂當中啊,不信住忍德,信的真正的中,忍的真正中心啊,什麼?諦察法忍,對這種法要如實瞭解安住,以淨信心安住在這個上面,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行忍的忍德。啊所以你這一步一步,所以啊,因為你沒有這個啊,所以不樂觀善惡,你沒有智慧,所以啊不會呀好樂如理抉擇是非善惡。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行相上面做到了一點點,譬如說忍吧!你硬忍也做到了,人家看起來,耶,這個人能忍,但是這個忍不究竟,不究竟像,像無德王名。這個無德王名為什麼叫無德王名?王--這個是世間最高的,啊尤其是古代,別人可以不知道,國王一定知道。結果啊,偏偏這個國王啊,是一個昏君,他不知道還好,一知道的話,他名譽掃地,大家唉,這個傢伙,就是這樣一回事情。所以得,得到了這個好名譽,適足以破壞你啊,不是真正的成就你啊。【「又云:『智者所稱讚,無餘最細深,欲未障直道,無慧不能往。』」】  那麼,真正智者所讚歎的,所需要的,是啊最深最細,啊這個不能障礙的這一條菩提大王之路,沒有智慧不可能去。【「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淨。』」】  啊真正中心是正知見,正知見然後究竟圓滿的是無上菩提,這個東西啊,必定要靠智慧,而這個智慧要努力地修學,所以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於到究竟圓滿的聞思修相應。【「王名稱者,謂如無德之王,名稱一揚後仍退失,乃至未發大慧光明,愚癡黑闇終不可滅,慧發即滅。」】  嗯,這樣,這個慧不是說聽到一點就算了哦,然後呢聽了要思,思了以後呢,要修。要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光明,那個時候才徹底的消除。啊所以說一這個發了,慧就這個無明就消滅了。【「故於發慧應隨力能精勤修習。」】  所以,這個事情,我們要努力的,真正要努力的。
  【「如云:『由發大慧光明力,猶如出現大日光,眾生身中黑闇覆,悉皆除遣唯餘名。』又云:『故應盡自一切力,於如是慧勤修習。』愚癡之因,謂近惡友。」】  這個好好的看一看哪!【「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今天這個只念一遍,我為什麼念一遍啊?曉得了愚癡的過患以後,你要除一定要從因地上面找到哦。啊這個上面啊,大家先把它看一遍,明天還要細講。而這個裡邊最嚴重的一項事情惡友,這個惡友平時不是我們吵架的冤家哦,就是我們的好朋友,所以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善知識?惡知識?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告訴我們也在這個地方。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百二十六頁,關於智慧昨天已經說了智慧的殊勝的功德,今天繼續講沒有智慧的過患。嗯請看倒數第四行,昨天已經念過了啊。這個倒數第四,應該倒數第五行那個偈子開始:「如云:『由發大慧光明力,猶如出現大日光,眾生身中黑闇覆,悉皆除遣唯餘名。』」因為我們從這個修學佛法的次第當中,如理的聞思修,啟發了相應的大智光明,這個慧光就像日光一樣,是世間最強烈的,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黑暗都可以破除,那麼我們眾生嗯所具有的黑暗啊,也徹底破除,徹底破除一無餘。唯餘名,這個名可以做兩方面的解釋。名是嗯雖然還有這個名字沒有實質,實際上呢,也可以說名就是指名言,世俗諦。換句話,我們看起來你真正的內證到這種境況,別人看起來在世俗的名言諦當中,他還是示現煩惱相,你也看見他覺得有煩惱,在他裡邊卻是了無煩惱,了無煩惱。是啊!所以我們看,不要說證得佛果,乃至於很多行菩薩行者,乃至於羅漢行者,你去傷害他,或者什麼等等啊,他了然寂然不動,就是這樣,啊,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他就是現出那個貪瞋相來,我們常常說的逆化這一種,祖師們啊,像那個濟,我們常常說濟公活佛,就是南宋的那個道濟禪師啊。啊,一天到晚吃酒啊,什麼!他沒得酒就受不了的,但是你有這個本事嗎?嗯儘管啊行相上面還有,內在沒有啦,那是剛開始,何況是佛呢。所以故應盡自一切努力啊,於如是慧勤修習啊,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看看它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現在目的忙的什麼?我們要得到好處,而實質上我,我們所要的好處全部在這個裡頭啊。為了忙一點的世間的小利啊,大家都弄得不可開交,現在這麼大的殊勝利益,當然我們應該這樣
去做。我們所以不能這樣做,正說明了什麼?我們的愚癡啊。而愚癡的對治,唯一的就是這個智慧啊。想到這地方,什麼都是次要的,乃至於可以說唯有這一個唯一的一件事情我們該做的:啊那麼為了這一點,下面這就很重要了。為什麼我們愚癡呢?你不是已經見到了這個愚癡的禍害嗎?也見到了智慧的殊勝的利益嗎?你要除掉它的話,一定要從這個因上面,現在告訴我,所以這個因我們必定要正確的把握得住,然後努力去行持。它分幾方面,第一個謂近惡友,是外在的,所以在佛法修學當中,最重要的是莫過於善知識,而最可怕的啊,是莫甚於惡知識,啊,莫甚於惡知識。這一個一定要你自己去體驗,當然在你體驗之前,一定要如法如理的瞭解。我常常聽見人家說,那世間的根本不談啦,哎呀好的很啊,這個不談。就算修學了佛法,瞭解了,還有人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啊說這個不好意思,請問這個不好意思是什麼?不好意思是什麼?我們不要說下地獄,連打你個耳光,比起這個不好意思來,你願意接受那一個?那當然,哦!這個打耳光受不了,然後你為了眼前的一點不好意思,將來豈只打耳光,豈只大損失,在長劫地獄裡邊,你願意就為了這個不好意思眼前的不好意思,把自己埋葬在這個地獄裡邊,無量無邊劫嗎?這個天下之人之愚癡是莫甚於此啊。所以說,正因為愚癡所以這樣,而這個愚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惡知識。偏偏還在那裡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啊。所以你們千萬記住一個事實,你今天被了毒蛇咬了以後,你會不會覺得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啊,你讓它去,我請問你會不會這樣啊?但有一種情況,那小孩子,哎唷痛得要命哪,你不要說把他手指切掉,叫他綁著他還不願意哩,眼看著那個毒周流全身。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假定你自己清楚明白曉得咬傷了非死不可的話,那馬上一刀兩斷,自己的手指哦。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為什麼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善惡知識之辨,它又特別說明這個道理不是聽懂就算,你要如理思惟。現在我們講修行修行,聽完了以後,好啦,書本一閤,沒有啦。這是為什麼不得力的原因,啊,所以說現在我們真正要行持必定要從前面的如理思惟,然後呢,去啊瞭解了,懺悔業障才能夠把心裡面這種心力啊扭得過來。要曉得這種力量是什麼?也就是習性。啊,習性呢,就是我們呢平常所說的就是一種推動我們的力量,而這個造的業習性,這個業,換句話叫做業習氣,要曉得造的這個業的習氣啊,這是我們這個五蘊當中行蘊所攝,大家在這裡容或到現在還並不瞭解啊,我們的行蘊的真實狀態,啊,那麼在這個上上面,我今天點醒大家一下,這也是因為昨天有人問了,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嗯這個在中士道的時候,不是曾經說過有一個善知識樸窮瓦在「有」支上面下功夫,大家也不曉得什麼原因,那麼有幾位同學已經體會到了,哦說「有」支原來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會有一種非常強力的力量推動你,這我說過很多次了。那麼這個力量那來的呢?今天我們在這裡體驗一下,啊你們很容易就體驗得到。譬如我們早晨啊上早課,然後呢,你啊念楞嚴咒也好,或者敲法器也好,這個時候很有意思啊,有的時候你是啊心力集中在那裡一直念,有的時候啊你心裡沒有集中,耶,但是你照樣的咕嚕咕嚕咕嚕的把它念下去,呵,背的很熟。可是如果中間有一個人插上那麼一句,或者是你平常儘管背的很熟,我中間突然提一句說:從那句接下去。你想了半天就是接不下去。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不妨眼前馬上試一下,為什麼原因接不下去?這個我們就弄不清楚了,的的確確弄不清楚,啊就是這樣。還有人告訴你個道理,你聽了很懂,聽了很懂,可是比如說敲法器,耶,告訴你怎麼弄,會。可是等到你自己摸上去的話,敲了一個手忙腳亂;等你到敲熟了以後,你不要去想它對不對,你拿上去就叮叮咚咚敲了,你也不曉得為什麼敲得這麼,這麼,這麼順理成章,敲得這麼好。這個經驗大家都有,對不對?那這個裡邊就很明白說明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想心所的功效,一個是行心所的功效。就是啊,你想哦這個事情要怎麼敲的,嗯哃噠哃噠,這樣。他講的清楚,聽的清楚;可是叫你做的時候啊,就做不清楚了。因為這個想心所的特質是什麼?就是緣想啊長短好壞等等,你聽懂覺得這樣的一個心理。行心所叫什麼?造作的力量。啊,一定是心裡面你要這樣去做,然後呢,把它的訣竅在那裡跟著身、口這樣去做,做做做養成功了一種業習氣的話,這就有一股力量,這個叫行。所以這個「行」,跟這個「想」,是兩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分辨得清,這個兩個清楚了以後,所以當人家在那裡講,你在聽的時候啊,啊你把他那個名身文句,內涵覺得懂了,那個時候啊,跟你「想」相應的。啊然後呢,你自己要真正深入,必定要透過思,思才是什麼啊?行心所,行蘊啊。說業是什麼?思思已業,然後呢,你如理思惟。不過,思惟注意哦,「如理」兩個字,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嘰哩呱啦亂思亂想一通。平常我鼓勵大家,看見大家是能想我很高興,鼓勵大家,鼓勵大家的原因就是平常啊,很少人啊肯去思,是,是啊!不管是那一方面,你開始有了思啦,然後呢,那時候再把「如理」兩個字加進去,所以每一個地方要注意到。等到你經常的這樣的思惟,如理思惟的時候,自然而然呀,你起心動念就是它。乃至於你不起心動念,咦,你坐在這個地方,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自然的反應就是。就好像我們剛才說那個楞嚴咒,你一跑上去的話,那個維那一起那個腔,你咕嚕咕嚕從頭背到尾。然後你拿起鈴鼓來叮叮噹噹噹打,打的很好。所以一定要瞭解這個力量。所以他修行的過程重要,你把握得住。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卅九卷B面  這樣所以它前面啊儘管已經告訴我們哪!善知識、惡知識的行相,你在聽聞當中,思心所相應的,這個思心所,這個想心所相應的跟思惟觀察是有它非常密切的關係喔!但是呢,這個地方我們講的功效你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所以儘管就這道理懂了,但是啊!你心裡邊這個習氣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轉不過來,那個時候一定要修行,照著它去做,啊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不會覺得唉唷不好意思,唉唷什麼的,聽見那些人在外面這個聊天嗯這樣的話,你就立刻心裡面警覺生起來了;啊!不可以,這個是毒素一樣,萬萬碰不得。你一必須要有這種力量。當然,你對這個惡知識、善知識的行相已辨得清,很清楚很清楚,哦凡是跟世間相應的增加你貪婪情染的,噯,它還很好咧,平時常安慰你,唉呀,某人啊!你好啊!怎麼樣啊!這個啊如何呀!唉呀、正好你曉得配你的胃口,跟你的情見相應,啊跟你的名利相應,完了。啊最起碼至少的,他一定要告訴你啦世間的真相是苦啊!策發你的厭離心,大厭離心啊!而這個厭離不是我們世間的厭離呀,就是三有,那怕這個妙得像妙天宮,給你的王位,給你的一切的財富,唉唷,你看得像毒藥一樣。這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它是這個外在的原因。那麼然後呢!內在的呢?就是這樣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等等。唉!通常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內在的原因啊!是以前留下集來的這個隨眠,但是都是因為外面遇見了外緣而引發的。這樣,所以這個惡知識也是引發裡邊這個惡源的最有力的一個力量,我們要瞭解。同樣的,我們也是影響別人,人家也是影響我們。所以啊!這些事情我們很容易瞭解。啊這個是啊!屬於情方面的。不樂觀擇就是這個。現在很多人哪!唉!總覺得唉呀這個,這個東西啊!實在很麻煩哪!心裡最好啊!想想啊!有一個討巧的方法。尤其是現在聽見啊這個念佛好,大家就說:你只要念了佛什麼都不要管。念佛好不好?好!的確,這個太殊勝太好的法門,現在不幸啊!這個最殊勝的法門是弄到現在這個情況,現在這個情況是什麼?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弄到後來是萬修難得一、二去,壞就壞在上頭。昨天黑板上寫的腐桃樹三個字啊!就是一個祖師告訴我們:大家現在動不動說念佛,實際上哪!是懶惰的人的腐桃樹,他真的念佛念得去了嗎?你們看看紫柏大師那個語錄上面就說得清清楚楚,所謂明末四大師,人家尊稱他為「紫柏尊者」,啊!這個人真了不起呀!他就絕對不是說唉呀互相安慰啊這樣,他就是針對這個病症上指出來告訴你:問題在那裡,你一定要在那個病根上面痛下決心啊!所以我們這一點要瞭解呀!同樣,參禪的也是一樣,歡喜啊這個弄口頭的話,他也覺得唉呀這個念佛啊,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啊!他也去參禪。這個參禪應該怎麼參呀!啊!那更是要精進努力呀!結果呢?參禪弄得不好的話啊!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吃得酒肉飽,來尋昇術禪」,嗯!覺得解脫自在,然後呢!哈!喝酒吃肉,這麼,這麼大家這麼玩玩了一通,跑到廟裡面去找一個和尚,耶,來談談禪,覺得很高明。是這樣嗎?唉!錯啦!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要瞭解,這個真正修學佛法,他一定要找到他的根本的問題在那裡?不要隨著自己的習性,唉唉!說啊!我不歡喜這個啊!那麼你歡喜什麼?我們歡喜的無非是世間的情染哪!所以呀!這個地方真正修學佛法一定要瞭解它,它的中心是什麼--智慧。而得到智慧一定要經過這個次第步驟。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啊儘管我們目前一下子容或做不到,那個是可,那個是可能的。有的時候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心裡上面記住,一定要啊,把這個圓滿種子開種下去做下去種下去。說:是呀!正因為我以前無始以來為無明所覆,沒有呀在這個上面努力啊!所以跑到現在碰見這種情況啊!就不能跟法相應,發起這個精進啊!偏偏隨著這個習氣而轉啊,那是要深深慚愧呀!好好的懺悔呀!然後呢?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要做到。耶你有這樣做的話,耶!慢慢慢慢這個因種你只要不斷的加進去,自然而然這個果就會來。啊這個概念很清楚,所以一方面說我們愚癡之因,一方面說,哪!針對著一個特點,下面有總共的對治的方法。再下面說不解方廣,啊這個兩樣東西啊!啊前面是就是自己的習性,那個地方說是無知,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所以呀!在修學過程當中,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學,那麼在學的過程當中呢!有兩種:有一種呢不願意學,有一種呢自己障礙。這個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還有學了以後呢,得少為足,得少為足,自以為是,未會先會,那個都是犯了大毛病,犯了大毛病。下面說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這個是增上慢,並沒有瞭解自以為知道了,起增上慢,換句話說,你還沒有達到這種地步,自以為很高深了,這個增上慢。這是雖然有一點相似,可是不到。還有一種呢!邪上品的邪見,那根本完了。這個都是屬於見方面的,見方面。上面是情,這是見。另外呢?或生卑劣,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這是卑劣慢,這個還是一種慢,那慢的根本就是我,無非是為了這個唉呀!我不行啊。啊那麼這地方怎麼辦呢?只有啊!跟那些人啊,唉呀跟要是爬是爬不上,那麼好了,大家窩在那個啊什麼,窩在那個避風港裡邊啊,跟那些人啊混在一起。啊這本來害我們的是莫過於這些惡知識,偏偏你又不肯親近這個善知識,然後呢?不樂親近就啊!唉!那些人好,正是保護你。譬如說我們心裡身心上面啊,這的確無始以來的習氣啊,一時改不過來,那個是瞭解了以後啊,自應該這樣去做,痛下決心。所以說,譬如像我們這裡很多小地方,為什麼那個時間要去注意到分秒必爭,為什麼說早晨起來打了板馬上坐起來,為什麼聽起來每一個地方就策勵我們,從剛開始下腳第一步,啊把這個法做為第一,來對治自己的情見,你能夠從這種小地方慢慢做的話,慢慢慢慢慢慢那個習性養成功了,力量增大了,大的自然做得到了。現在你處處地方去保護這個東西,所以啊,自然而然啊,又碰到這種情況呀,
自己覺得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對。然後呢?你還找了種種理由去批評他,結果好啦,你是註定你只有什麼?反正那個人說:唉啊對呀!這個何必這麼麻煩呢?何必這麼認真呢?成佛又不在這個上頭成的。所以處處地方啊,就不能親近這種真正有智的人。而是什麼?保護我們煩惱的這個,這個是真正惡友是莫過於此啊!耶所以說,冤家仇人前面說得清清楚楚,他最多把你生命,這一生的生命殺掉了,就是如此而已。而他絕對不會把你送到地獄去的。這個惡知識啊,哦這個眼前是甜言蜜語哦,唉喲讓你這樣那樣弄得好啊,但是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的就是那些人,這是你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我們瞭解的。所以這個是什麼?愚痴之因啊,這個我們清楚啊!下面再重誦:【「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  啊不能信解,不能信解那個時候啊,你最重要的啊,要努力的去深入大乘,前面說的方廣大乘,這樣,這個才是最圓滿究竟的。然後呢?或者是:【「邪慢所覆而輕問。」】  我們哪對自己不懂的,要好好的努力地去學、問,學、問。【「心劣自耽以為因。」】  啊!就是這一種東西,怯弱然後呢自己呀,這個耽呀,耽著,實際上呢耽擱了自己,耽誤了自己啊。所以說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人家來害我啊,人家沒有一個人來害我,只有我們自己害自己,人家來害你,這是人家害,害他自己,千真萬確。人家騙你也好,傷害你也好,人家只是傷害了他自已,你如果懂得了佛法以後啊,他絕無可能傷害你,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哦!啊所以我們啊,修學了佛法如果這個地方不能深入的話,那自己啊,白白耽誤了一生呀!【「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癡因。」】.
  這樣啊!那麼上面屬於自己,然後呢!哦!這個不是自己,就是總共來說,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啊,我們真正要修學的,一定要這個親近有智之士。啊這個是指人,還有呢指法的話,它這個惡友的邪妄分別等等,由於這樣的話增長我們的愚痴邪見,這個就是啊愚痴之因啊。那麼反過來怎麼說呢?【「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真正要對治它的是什麼呢?應該親近這個可親之師,這個可親之師一定有他的內涵哪!這是我們應該親近的。那對他怎麼辦呢?承事恭敬,承事恭敬。這個很重
要啊,現在我們啊末法真實說起來可憐。啊太多地方啊,唉喲!出了家了,因為這個出家人難得呀,人家總覺得把鳳凰一樣捧你,害了。我們一定要瞭解,這是為了自己,所以親近去親近善知識的話啊,你要至誠恭敬的承事,這個道理在前面說得清清楚楚。唉!我們現在跑到一個地方去,稍微對你一點點要求,自己覺得不行,總覺得唉唉我是來修行的。好像來修行的話都是現成坐在那裏像啊,喔看著那人家啊要跪著把那個紅包送給你,然後呢!人家樣樣安排好了,請你老人家坐在這個地方享受大菜,然後吃完了以後啊,然後舒舒服服坐在沙發裏面念它幾聲佛,啊然後瞌它幾個頭,這就算是修行了。唉!這我看了,我心裏面真是覺得啊,是啊,嗯這個地方真正看看古來的親近善知識的這種榜樣呀,你不妨去看看,他的確受盡千辛萬苦啊,然後呢遭到這麼喝斥啊。所以呀經常有人總覺得,唉呀這個善知識好像不慈悲嘛。昨天已經說過啦,正是因為善知識的慈悲才這樣啊,大家務必要記住啊。啊我們現在愚痴,唯一的辦法是怎麼辦啊?要必定要知道啊。而且在皈依的時候就說了,那麼我們目前,如果這個太下劣愚痴的厲害,你唯一的辦法,至誠恭敬供養三寶,然後呢,把這個功德目的是迥向於它,那麼很快,你不能記得住的,記得住了,不瞭解的,瞭解了;然後不能深入的,就深入了。所以親近善知識前面第一個告訴我們如孝子心,不要隨自己自在說:唉呀我想怎麼樣,我想怎麼樣,現在都是我們這樣,唉呀,我想怎麼樣。跑到你這個廟裏來看看,唉唷你這個廟裏啊,現在看看打聽打聽,配我胃口舒服,那麼來,不舒服,不行。乃至於啊,心裏面覺得唉我有了錢呀,啊,我可以出幾十萬啊,來啊討一個單啊,什麼都不要做啊。啊末法至衰是莫甚於此呀,啊這個說起來啊真是。但是這一點情況我們反過來說,兩方面來說,對我們自己來說是這樣,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哦,千萬記住,千萬記住,佛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佛有種種的方法來說法,啊,你不管什麼用那一種方法引導他,只要能夠進入。是的,對於這種最起碼他沒有基礎條件,你用這個方法是對的,所以剛才說那個,這個條件是要求我們自己,我們不要看別人。所以你們啊,經常要看大經大論,尤其是法華經。要注意啊,所以剛才這種條件,特別再說一遍,我們啊,自己問自己說: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想真正向上的人嗎?那麼該走這一條路,該走這一條路。對於那一些人,呀,是,我想辦法去由他,能適應他的,那我還是在適當的情況之下,可以,至少不必去呀排斥人家,這個理路要很清楚,很明白。那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幹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的恭敬承事,捨自自在而一心一意以善知識的心為了引慧、求多聞,這個兩個,就是這樣,為了引發我們的智慧,從那裏?從多聞開始。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哦,最主要的是慧,而慧從多聞開始。現在我們親近了以後,往往覺得我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請問你既然覺得這個樣,覺得那樣的話,你還親近他幹什麼啊?那個是,不是你親近他,是你去教他呀,你應該告訴他:我覺得這個樣,我告訴你這個樣呀。你現在正說明了你在無知當中啊,你的覺得如此這般,本身都是無始以來的無明啊,這個都是垃圾啊,你把它拿掉都來不及,你還覺得,你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的話,你還談什麼佛法。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清楚的。是,在這個情況之下是,要鼓勵我們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說:在我現在瞭解這件事情是這樣的,請問錯在那裏啊?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應有的態度。然後呢,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誠誠懇懇的把善知識告訴我們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淨化我們內心的知見。這樣,這個才是一個重要的原則,重要的原則。剛才說的這種啊,一般性的。還有一類,很有意思的。自己呢,見解特別的這個盛,然後呢,他看見了一點,他不一定真的懂,這種叫做增上慢。文字也許懂了,然後呢,他自己覺得咦這個樣,然後就找種種的根據、理論等等啊,成立他的,排斥那個,這個更是糟糕,更是糟糕。現在我們近代看見的所謂呢各宗各派往往就是這樣,尤其是研究教的性宗、相宗等等。它本來是必需要的,可是到後來就變成這樣,各人啊引經據典,然後呢,跟他自己不相應的忽視掉,就攻擊對方。唉!那又不曉得錯到那裏去啦。下面。【「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  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若不爾者。」】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  因為我們真正修學過程是必須要的,而必須經過善知識的引導,從他地方的聽聞。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歸要記住,在為什麼嗯道前基礎一開始啊它就說,你要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先把你內在的過失去掉,去三過,然後呢?還要具六想。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三過當中第一個是什麼?哪哪,這個清楚明白,三過當中第一個啊,你的器啊不能覆,覆的意思是啊我不接受別人的,我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你不接受別人,沒有用。第二個呢,就是雖然你能接受,可是你心裡面有種種你的念頭,然後呢,你要求根據你的想法,照你的根據,照你的什麼,那又錯了。僅管你兩樣去除掉了,記不住都不可以呀。所以這個是過失一定要斷除。何況是我現在是保護自己的習性,實際上呢,也應該這麼說,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並不瞭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習性都是這個無明習氣,害我們的這個東西,所以它下面緊跟著具六想,第一個就告訴我們啊,我們無始以來在長夜無明當中啊,你的起心動念都是不相應的,所以得小乘,乃至於說得阿羅漢已乃能信汝意啊,這個很明白啊。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的話,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知見去衡量,這個知見本身最好的東西,拿著這個做為工具啊,去辨別如理非理,而那個事情要善知識。那麼,親近了這個善知識以後,怎麼從他聽聞。要聽聞就要去掉這個過失,具足這一種條件。你有了聞的根據,然後呢!這個去思,聞思的關鍵剛才已經簡單說過,你如果不照著這個次第做的話,那這個兩個都生不起來。那既然這個沒有的話,請問你修什麼?請問你修什麼?你根本沒有辦法修。所以你不知道怎麼修嘛!拿我們現在簡單事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啊,啊就是總,總覺得修好像兩腿一盤。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修的時候,是要盤腿,剛開始盤腿最好,當然你行住坐臥都是,可是那時候盤腿的你的觀念,一心一意把思所成慧那個時候擺在這個念頭上面的提持住它了,嗯,緣想它,或者是止,或者是觀。那前面一定有它的聞思相應的基礎在這裡的。結果你沒有這個東西,兩腿一盤的話啊,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哎呀!為什麼打坐的時候不是昏沉啊,那就是散亂啊!你前面根本沒有
,你叫它怎麼不昏沉,怎麼不散亂呢。所以,你修些什麼嘛!乃至於不要說打坐,那個拜佛、念佛無一不是如此,你修些什麼嘛!你前面那個基礎根本沒有,你說忙著去燒飯,空殼子烹烹亂燒一通,啊,咦燒些什麼嘛你在這裡,都是忙這些事情啊。所以,這件事情我們要瞭解啊。那麼你能夠如法去做了,那就好了。【「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  耶,你現在呢從善知識那裡能夠得到了,能夠多聞的話,於是因為你有了根據,根據這個思惟觀察啊,能生思慧。因為你有了思惟觀察的力量。【「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這樣的一步一步來的,這樣的一步一步來的。【「如吉祥勇云:『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脩生廣慧。』」】  啊這寡聞的人啊。沒有聞的人啊,就像這個生盲,天生來的瞎,瞎子一樣,我們就是天生來的瞎子,什麼瞎子啊?無明長夜當中。啊大幸而得到了人身,具有這個能思惟觀察的能力,卻用來造種種的惡業呀!這個是最大的損失啊,是莫過於此啊。唷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不好意思,唉!最寶貝的東西,就在這個上面,害自已,把自己送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好可惜呀。因為他沒有多聞,所以他腦筋裡想的自然是忙世間那一套東西呀。唉呀這個也是,唉呀那個也是,這個又是,哦,跑世間是忙得不得了,佛法上頭的呢?對不起。你叫他,因為你沒有,沒有內容在嘛!等到他這一些事情忙完了以後,他在那裡唉呀無聊得很呢,嗯,怎麼辦呢?無聊得很再想辦法去玩啊。不在那兒睡覺,就出去玩啊,就這個狀態,他沒有內容讓他去做嘛,這是他次第嘛。所以,我們第一步現在應該什麼?精勤求多聞。你能夠這樣的次第來了以後啊,那麼聞、思,由思而生廣慧。譬如說我們現在前面已經聞過了,假定這聞過的道理我們能思的話,那我們現在進步遠比現在大。現在呢?我們聽見了,因為大家聽見,認真的聽,而且多多少少在思,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感受得到,耶,的的確確雖然我們啊,開始到現在耶只有啊三個多月,大家已經有了進步了,有了改善了,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啊所以這種地方啊,都應該啊處處地方拿這個來策勵我們、警惕我們啊。【「慈尊亦云:『三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慳等諸分別,是為煩惱障。除慧無餘因,能斷此二障,聞為勝慧本,故聞為第一。』」】  哦,下面告訴我們,這個所知障跟煩惱障,不管這兩樣東西,一個呢是啊這個知見上面,一個是情緒上面,也可以說。這樣,那麼這個兩樣東西呀,就一個辦法來斷除它--慧。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斷掉。那麼要得到慧的話,從那裡開始?聞。所以,你要得到如此果,一定要下這樣的圓滿的因,正確無誤而且圓滿,那麼現在這個圓滿的正確的因,正確的因什麼啊?聞哪。所以,這個聞哪,是真正殊勝智慧之本,所以聞是第一。【「集學論云:『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藪,精勤修等引。』」】  哪上頭也告訴我們集菩薩學論,就是說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人,要忍種種的苦,精勤努力的幹什麼?求這個多聞啊。其次啊,然後呢,瞭解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啊,林藪就是阿蘭若處,好好自己遠離群眾啊,精勤的修定慧。【「自釋中云:『不能忍者,則由厭患,不能堪耐,退失聞等。』」】  如果對於求法,親近善知識,那麼,不能啊忍得住,一直禁自己唉呀這樣麻煩啊,這樣的話,那就沒有用退失聞等啊,退失聞等。所以我們看那個佛陀因地當中故事,說為了求一偈捨身的故事。我們倒不一定說要我們去啊學他馬上捨身,實際上學他馬上捨身也不可能,我們往往看了以後,把自己先嚇退了。但是你如果善巧學的話,瞭解怎麼學法的話,你就曉得,啊,僅管哪眼前我們因地當中啊,是做不到,眼前馬上果位上面也開始行為是做不到,但是你因地當中心裡面說:耶我要這樣做,看見佛是這樣做的,那我也要這樣做。然後你有了這個因以後,然後呢,從我們當下一念當中說:哪,這是前面所說的那些啊,都是我們目前真正可以做得到,而且必須應該做的,必須應該做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四○卷A面  必須應該做的。【「無多聞者,則不能知靜慮方便,淨惑方便,故應無厭而求多聞。」】  啊!假定你沒有,沒有多聞的話,你不了解,所謂修定怎麼修法,你也不知道,啊!所謂淨惑那是智慧啦!斷定縛、慧斷,啊,那麼怎麼樣把那個無明煩惱的種子斷,你也不知道,耶!一切一切都在根本因,正確的是親近如理的善知識,如理正聞,所以我們啊!應該求多聞,而求多聞啊要不知厭足,所以前面一開頭時候就告訴我們啊!要學什麼?要不知厭足的常啼佛子以及善財童子等等,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那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那羅延問經云:『善男子,若具多聞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滅煩惱,若無煩惱魔不得便。』」】  處處地方說這個,啊又引一個經,你有了多聞嘛!就從這個地方為因,能如理的生起智慧之果,有了智慧,這個因就能滅除煩惱,沒有煩惱魔不得便。好了!你的問題都解決了,問題都解決了,都在這個上頭啊。【「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  那現在又來說,所以這一個,這個聖道最最殊勝的根本哦!就像命一樣的,什麼?能夠抉擇法,前面說業果是聖道的根本,現在這地方又說這個擇法慧是根本,兩個有沒有衝突啊?沒有衝突,啊,這個智慧的內容告訴我們什麼?如是因感如是果嘛!所以從行相上面,正因為你有智慧,是必然是了解,說智慧了解對象是什麼?就是智慧是我們能辨別的這個能力,所辨別的事相,那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啊!這兩樣東西那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對吧!就是這樣,所以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就對了,然後呢?業啊,因為業的因感業的果,所以由這個上面說世間沒有常相,世間沒有定相,世間一切沒有自性,所以從一切的事情,從,從業來感的果,所以也同樣了說明它的自性空。所以你真正有智慧的話,一件事情就說圓滿了,而靠什麼?靠智慧,所以前面的、後面的,正是層層深入,從事相面上面說到根本上面,佛法的整個的重心,最殊勝的根本是這個擇法慧,是智慧;這個智慧對於這個法能夠鑑別,能夠抉擇是、非,而:【「慧無上因。」】  這個智慧的最主重要的因在哪裏?那麼現在看:前面是愚癡之因哦!現在這個是無上之因哦!【「謂於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  必定要靠這個,要靠什麼?經論,上面說無垢兩個字哦!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要求多聞,這個僅僅就自利方面來說,你自己必需如此,啊、這個所以這樣說的話,因為我們有一個基本認識了解,說這皈依的外支已成,你只要這一點做對了話!你一定會確定會找善知識,而且只有找到善知識,這個才會得到這一個,所以你就自己方面來說,真正重要的你一定要在經論上面勤求多聞,然後呢,多聞夠不夠?不,還要以諸教理善為成立。所以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不是,哦!把告訴你一個道理就算了,一定要非常善巧的抉擇、辨別。它為什麼要這樣啊,平常我們現在難得的,噯呀!唸了一部經,啊、是啊,金剛經、彌陀經、楞嚴經、法華經,噯呀!自己覺得好了,然後呢!是有的人有這麼說,一經通經經通,這個道理錯不錯?這個道理不錯的,可是啊!我們啊都是誤解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不誤解的,它這個一經通叫你怎麼通法,以我們的通是如何通啊,我們的通啊把這文字唸通,然後呢!這個老師告訴你,這個道理啊怎麼講,你也會啊這麼如此這般的講一遍,啊、這個耳朵進來,然後呢,嘴巴裏面出去,講的一字不漏,啊、然後文字上編排的很好,覺得通了,通了嗎?所以六祖大師說的很清楚啊,說通即心通啊,如日處虛空,唉!講通,那個要什麼?心裏跟它通唉!那個時候就像日處在虛空,為什麼?日是光明沒有一點遮障的、無比的,什麼黑暗都破除掉了,這樣的情況啊!不是我們現在我聽見了,然後執著的要命,然後學唯識的嘛!說我這個最好,啊!你這個不對;啊!學中觀的嘛,也是我這個最好;學小乘的嘛,說大乘非佛說;學大乘嘛,又說這個小乘又不行,大家吵得天翻地覆,啊!錯了!錯了。所以我們必定要拿以無垢的經論哦!第一個勤求多聞,還要以種種的教理啊,及善巧的把它建立起來,所以譬如說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師,建立那個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種種次第以及本論,都有它特質必須要的條件,你如果能夠這樣把握認識了以後,那就自然而然哪把佛的聖教,圓滿的建立起來。所以性宗、相宗之間,一定也是啊,彼此間互相相輔相成,絕無矛盾之處。而現在我們這種毛病啊,都會避免掉了;反過來的也告訴我們,我們學的時候啊,千千萬萬不要先入為主,這是我們無始以來執著就是這個樣,你碰到哪裏沾到哪裏,一聽見一個,哦!覺得對了,然後呢,自然而然哪你覺得這個就對了,排斥其它的,那是對我們是一個莫大的大障礙,啊!然後呢,往往還是看見人家不好啊;也不是不好,看見,因為自己有自以為對的事,這個心情,好學的人往往找種種根據,成立自己哪!我這個對,你看我這個地方找到根據了,我這個對;那地方找到根據了。是這樣嗎?不要說你讀通了三藏十二部教典不一定行啊,何況,何況實際上呢!我們啊,這個話不應該這樣說了哦!實際上呢!我們真正讀了很少的經典,就算你讀通三藏十二部教典也不行,為什麼?佛說的很清楚,說完了;他,大家還記得這個公案吧!佛在世的的時候啊,唉!地上面啊挑了一點土,阿難啊!你看啊!我爪上的土多啊?還是地上的土多啊?唉!這爪上的土怎麼、怎麼可以跟地上的土比啊?佛說我未說的像大地土,說的就這麼一點點,哪、佛世的;然後呢,龍樹菩薩也是一樣,跑到龍宮一看啊!這麼多,又是一個;然後本論的這個師承阿底峽尊者,他當年在印度這個好了不起啊,他幾乎學遍五明的所有東西,唉!最後那個空行母,換句話說就是那個淨土世界的,那個已證聖果的人啊帶著去,說噯呀!你現在學的怎麼樣?他自己覺得嗨!這個解三藏十二部沒有一個不通的,而然後那個菩薩就帶他去,這個你看見過嗎?沒有;那個看見過嗎?沒有;那個看見過嗎?沒有,結果一看都沒有看見過,哦!好、好、好,就是如此了,這好清楚好明白的一個事實。固然也許要說啊,也許這個故事啊,都是什麼啊!好像他在做夢當中不相信,結果他到了西藏,到桑耶寺的時候有這一段公案,他跑到桑耶寺一看,噯呀!原來我以前這些東西都沒看見過,好明白擺在這裏,請問大家如何?你們如何我不知道,你問我的話,今天我坐在這裏,講的你們還讓你們覺得服服貼貼的,我看過幾
本啊?噯呀!這麼一點點;說老實話三藏十二部我實在是都碰都沒碰到,僅管有很多翻,我說起來我哦唉!這個華嚴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我都看過;哦!阿含、大般若;對不起!看過了什麼?螞蟻在紙上爬,當時看這個就看了,看了莫名其妙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居然懂得了這一點點,乃至於聽人家講了以後,就執著的要命,嘿!就是這個。所以它這地方告訴我們啊,要無垢經論勤學,其次呢!以諸教理善為成立啊!要想這樣做的話,第一個要把我們心裏面這一種執著啊要拿掉,所以現在不忙著去學很多啊,現在第一個要認得我心裏的障礙勤加懺悔啊,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以後,你自然而然有機會能夠深入啊,要不然這個障礙你還沒有動,這個障礙已經先在這個地方,然後呢,無始以來的習氣自然而然啊,就忙著去找,找了半天啊,你這個爭論的資料是越來越多,然後開起口來一開口啊,就跟人家吵了個半天,啊!這和佛法不相應,不跟人家吵當然另外有好的心,情況的話,一說法噯喲!說得非常動聽,啊!更是覺得了不起,那是更害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然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聞為必須者,是由於修時不能定解,必須觀慧思擇而修,反顛倒解,不須多聞過失所致,故自愛者,應棄此過猶如惡毒。」】  那麼眼前的狀態怎麼辦呢?嗨!真可憐啊,很多現在修行的人啊,連它基本的道理說這個修行哪!聽聞是必須要的,必定要從聞思上面,這個道理都不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有個原因的,因為啊!修的時候啊,他不能確定的認識,這個必須的次第,必須先去啊觀慧思擇而修,這個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因為這個不知道啊,所以啊,他就會覺得噯呀!這個聞是無此需要的,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由於自己的執著誤解,還倒解以為不要多聞,害了這個大過失。所以真正自愛的人啊,對於這個啊;有此什麼?毒;不但毒而且加一個惡毒,噯!這個多可怕極了,可怕極了!所以關於那思擇慧修的時候啊,我不妨說簡單一點,那麼現在人家說,那個念佛好像不要嘛!參禪不要嘛!真的念佛不要嗎?真的參禪不要嗎?真的嗎?我們不妨仔細看看啊!這個是善方便,念佛只是說噯呀!你呀!完全靠彌陀他力,是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講什麼?信、願、行,請問你信些什麼?請問你願些什麼?然後一句佛號欣厭具足,請問那個欣厭的內容是什麼?假定你的腦筋裏下面一片混沌,只是嘴巴唸的話,請問這一句佛號當中有沒有欣厭?請問這一句佛號當中有沒有信?有沒有願?你的信願從哪裏來的,很清楚很明白,你必定了解,噯呀!這個世間可厭啊,一心想逃啊,這唯一去處是只有極樂,一心嚮往啊!所以那個時候啊,由於這個前面的這個心裡面啊,所以那句佛號,就拼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就一心皈投,那個功效什麼?思擇而來,不是嗎?怎麼會不要呢?乃至於修的時候,都告訴你啊,你唸的清清楚楚,要聽的清清楚楚,請問這是什麼?然後呢!你不妨看看呢?正助雙修;正的時候怎麼,助的時候怎麼,不要動腦筋嗎?然後參禪也是一樣,啊!人家學定,然後呢!定在那裏一坐八個鐘頭,嘿!祖師說某人啊!你這個沒有用啊,冷水泡石頭,啊!石頭本來就泡不開的,你用開水去燙都沒有用,還要冷水去泡,你泡到驢年也莫幹,這個祖師說的話,那一定要什麼?起大疑情;疑情怎麼疑啊?嗯!你就想:哪一個是唸佛的?唸佛的是誰?這不是全部的精神就在那裏找嗎?這個不是思惟嗎?這不管說是參一個無字也好,然後呢!參一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好,全部的精神在那裡找那個東西啊,所以叫疑情;疑是什麼?去思惟、觀察,你去找它嘛!那裏說不要的,而且我們更要清楚啊,禪是在什麼地方修的,在大乘啊是加行位上,它是已經積聚了資糧,真正要那個時候啊,發了大菩提心以後,然後呢,找跟那個空慧相應的時候,那個時候才學這個法門,那個次第步驟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現在不了解,啊只是表相面看看,說人家這麼坐在這個地方,好像很蠻舒服的樣子,好!我也這樣修啦;啊!那不要,啊、那看這些東西幹什麼!那是一個大誤解啊,所以我們哪!真正了解自愛的,對這一件事情啊要放棄它、排斥它像惡毒。下面:【「大瑜伽師云:『覺瓦,欲成佛一切種智者,不於牛負量經函辨其所作,而將掌許若講若藏,皆無所成。』」】  嘿!那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大瑜伽師啊就是啊,阿底峽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這個康地的這個弟子之一,一生一直跟著他的,說菩薩呀!你要想成佛一切種智啊,你啊要在什麼情況之下?牛負的經量,那個西藏的運載的工具,最大是牛,換句話說呀牛,哦!這個牛馱的力量好大好大呀!如果現在你不在這個上面,而是掌許這麼一點點的這個上面,或者講說,乃至於藏在那地方,自己覺得啊這樣做的話,皆無所成啊,沒有用啊。【「樸窮瓦開啟經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學者故,縱未能看,應於此等而發願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  那另外一個善知識也這麼說,啊!然後呢!他打開了經櫃,噯唷!放在這個上頭說,我啊!現在正在學啊,唉!就算一口氣不能看那麼多啊,唉!下面這句話我們用得上啊,應於此等而發願心啊,記得前面啊六度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啊,耶!現在我們要以大地做為我們的願心,然後我處處地方說,我們因地當中啊要努力,說這個是我要的,這是我要的,現在真正的問題什麼呢?你還沒學啊,先已經打了退堂鼓,噯呀!不行啊,好了、好了,我就不要了,你因地當中已經種了這個,請問你成些什麼啊?這個很明白很清楚,你總是覺得噯喲!這個不行,噯喲!這個不行,由於這樣的因,心心念念對了個境界,心心念念就起來了,現在我們應該對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苦,要面對事實唯一的辦法學這個,現在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唯一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發這個願,對啊!那下一次你不斷的發這個願,於是遇到緣,這個因就成熟了,下一次你來的時候,你就行了,可是因果的必然性啊。啊!所以在這個上要發願心啊,啊!要曉得若不知法你怎麼修啊!那道理這麼簡單,你了解了時時刻刻啟發這個願,自然而然呢慢慢慢慢的,不斷的增長這個善因,慢慢慢慢的增長,好!就有希望了。所以下面又有一個說:【「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時,三云:」再三說「汝等快樂。」】  噯呀!呀!但願你們啊好好的啊;啊真正的啊相應啊,得到這個快樂啊。【「次云」】  為什麼呀?說:【「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識,不須於他更起口水,不勞多看紅紅本釋,事業微少,不勞思業果內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業令心飽滿。」】  這一個是一個方言,實際上呢,也就是說他是誰呀?他是阿底峽尊者的,那敦巴尊者的弟子--阿底峽尊者的再傳弟子,要曉得阿底峽尊者的最殊勝的全部傳承他的教法的,可以說唯一的弟子,那個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所以啊得到了一個大善知識,所以他說如天覆地,啊,再沒有疑議了,能夠全部完圓滿得到師承的,接近了這麼一個大善知識以後啊,你不必再羨慕別的了,啊!說不須於他更起口水,就是我們看見別的,噯喲!那個口水流了,羨慕,啊、我們噯喲!看見這個啊大上師,噯喲看見這個大善知識,噯喲!看見這個人哪!你不要去羨慕了,你只要真正能夠跟到這個大善知識就好了,啊!這個時候就不勞多看紅紅釋本,是為什麼原因?這裏面大理由在哦!不是不要我們多聞哦!正因為這個地方,所以他親近善知識有必要的條件,你們還記得不記得,所以你一定要多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他一定是以師心為心,他絕對不會拿自己的心裏面,種種地方揣摩老師在什麼地方,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啊,他那個全部的信心啊,一直是在這個上頭;就這樣,因為你的信心百分之百,所以這個師長的這個加持,這個經教能夠啊,傳到你身上來,這個是它重要原則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說,噯呀!你親近了這個人,啊、你不要看書了,反正跟著他,大家一天到晚弄弄吃的、玩的、喝的,那完了!是的,他這樣他的東西也全部家當傳給你,這個家當是幹什麼啊?註定我們啊生生世世是輪迴生死不絕啊,這要了解的啊,啊!所以你能夠這樣的話,啊,他就是、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容或這個傳記對我們不清楚,但是阿底峽、哦不是,哦另外一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傳記看得很清楚,的的確確的,啊這個老師就會有這樣的力量,把那個最精要的東西,能夠傳給他,同樣的這個圓滿的也給他,你只要能夠在這個上面,那時我們就看得出來了,親近這個善知識這樣的條件哦!啊這個善知識這麼做不合理,他絕對不會想啊這個善知識這麼不合理,何況還有其它、這個善知識很殘忍,絕對沒有一點點,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只是覺得噯呀!我的業障還重啊,這個是我們該學的地方啊,啊!所以說這個這一種道理啊,真是我們該學的,在我自己個人啊,到現在時候我為止,我感覺到啊連它本論;一開頭親近善知識,怎麼親近法,我都不知道!上面是慬哦瓦啊!弟子送博朵瓦的時候啊,就告訴他:「噯呀!說你們啊依止到那樣的,這樣的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你們真好啊!你們真好啊!」一下說了幾個,一方面是讚歎,一方面是隨喜啊,千真萬確的啊,所以啊,這個我常常的記了一句話,入菩薩行論上面,這是啊寂天菩薩說的:「當知善知識,如命不可捨。」啊、這個善知識像命一樣啊;換句話說,跟到善知識最大的幸福、最好的快樂、最重要的事情啊,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現在啊我們第一件事情要辨別這個東西,啊!辨別這個東西,對我們末法的時候啊,最重要的。所以我看見很多人啊,要去啊找道場,我是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可是那個時候注意哦!你要別具卓眼啊,要認得清楚啊,千萬不要說噯喲!這個道場吃得好,啊,然後呢!這個事情少,樣樣省力,噯呀!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然後我去選它,完了!完了!啊!的的確確的你要去找得有道之處,這個地方是善知識如何?同行的如何?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如果這個地方的啊,有道有食盡壽不去;啊!又有道又有啊樣樣的供給,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不離開;其次一步呢?這個地方呢,有道無食,道是有的,吃的東西都沒有,但是你要咬緊牙關,一定要在那裏,就是那個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他老師就說:「耶!我給你吃了,那就不給你講法,給你講了法沒得吃的。」「嗯!沒關係啊,那我自己討飯。」這樣苦啊!這樣的磨折他,他不走,他成就在這裏;剛才反過來說呢!如果這個地方的啊,無道的話;不管有食無食是趕快站起來就走,這是我們啊必定要了解的一個事實啊。繼續:【「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學無完,至成佛時始得完畢。』」】  哪!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成佛啊,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啊現在大地的菩薩都不能離開善知識,而我們居然離開了,這怎麼可以?容或我們說耶!我們看見那修行人,不一定能見到了佛啊,實際上呢,真的情況如此嗎?我們看不見,大地菩薩看不見,但是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華嚴經上面,大家還記得吧!善財童子第一位參的大善知識是誰啊?德雲比丘,他得到的叫做念佛三昧,得到唸佛三昧一切時處,十方諸佛就在眼前,他沒有一個時刻離開過啊,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成佛到親見;為、為什麼?破了無明了,那我們現在沒有破無明居然不見,怎麼可以呢!這樣,所以大乘止觀上面告訴我們:我們是瞎子唉!你雖然不看見了,他看得見你的。你怎麼看法呢?就用你的信心跟願力去看,所以啊信願,哪!這個在這一句佛號,不是要嘴巴上面唸出來,心裏面心心念念,所以這個皈依是一心皈投的地方,唯一的佛、法、僧三寶,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所以一直到最後啊,
以等覺啊然後還是拿這個十大願王是導歸極樂,這個導歸極樂我們要注意哦!這個極樂是什麼意思?十方一切諸佛的共同現象,都是極樂,這我們要了解的,說廣義的哦!一點都沒錯啊,為什麼?世間之樂是有漏的,這不叫極樂,唯有成了佛以後是圓滿的,徹底圓滿的。所以啊普賢十大願王,普賢是一切諸佛的願,換句話說一切諸佛都這樣來的,菩薩因地當中都這樣做的,到最後都是這樣,一直從凡夫開始一直到了等覺,然後拿這個東西,耶!走到圓滿的這個報身報土的地位,對了!就這樣。【「迦摩瓦云:『若謂修法何須求知,是自失壞,我寡聞者易生此失,易說修行不須求知。』」】  啊那個祖師又告訴我們啊,說啊你要修行哪!修行就修啦,不要去忙這些啦,不要求知啊,那是啊自己傷害自己啊,而尤其是我們啊,寡聞的人更容易生這種過失,啊,說更容易啊,說以為啊修行不要指導的。【「然修法者,實定須知,縱於此短壽未能圓滿,須不失暇身,相續多聞。」】  啊說所以說,所以實際上真正怎麼、真正狀態啊,你要修行一定要多了解,啊!總算,總是我們現在這個人身啊,耶!壽命很短啊,也一定要趁得到這個暇滿的時候啊,繼續不斷的去增長這個相續多聞。【「若謂修者不須,說者乃須,說說法師易生此罪,以修者尤須故。」】  啊!有人說修的啊!不要啊,說的人講說才要啊;所以修行的時候不要的,講說嘛!當然你要懂得了很多道理啊,然後呢!要跟人家講啊,啊!說啊這種情況啊,是實際上,不是這樣啊,說法的人固然錯了,修的人也不對,真正說起來,的修人是更需要,修的人更需要。【「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四十卷B面  所以呀要曉得,真正如理修行的人,是這個必須要的,而得到智慧,要得到智慧,一定要得到智慧的因,這個都從那裏,多聞開始的,這個是絕不可以少的,關於這個道理啊,一定要獲得定解,而且是廣大定解哦!【「然此定解於未知修時,必須觀察修者極難生起。」】  但是這個上面這個定解啊,就是這個必定須要的這個定解啊,在不瞭解的人啊,對於說個,說,一定要怎麼樣的,要觀察修,啊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什麼,去觀察修,這個認識啊,很難生得起來的哦,儘管我們現在聽是聽見了,耶!但是呢,為什麼得不到定解?由於有種種原因。所以我們必定要克服前面的種種的這種障礙,啊!然後呢?淨除種種的罪障,如理去思惟,得到了相應的,耶!認識,那個時候淨信心有了根了,那個時候才慢慢從這個上面,所以說對於這些道理啊,真正修行的正確的內涵,一定要什麼啊?觀察修,不是說,啊!你坐在那裏,閉上眼睛,或者做其他的,關於這個道理很難生起啊,因為很難升起,所以特別告訴我們啊!我們要很認真的去做啊!的的確確要相當勤勤懇懇的,至少我們現在心理上面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啊,要努力去懺悔,要努力的深發大願,說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然後呢?用種種方便,千千萬萬啊,不要用種種方便保護自己的壞習氣,保護自己的大痴大邪見,還有種種的理由,種種的藉口,啊喲!總覺得這個也不能少,世俗的固然不能少,進入佛門當中這個還是不可以少,等一下還更說起來,啊呀!等一下是這個,乃至於用種種方便,現在我們眼前太多方便,這個方便啊,實際上啊都把我們啊,送上那一條窄路,乃至於死路去,這個好可惜,這個好可惜。所以啊!本論一開頭的記住,啊為什麼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定要修的時候,先對圓滿的道體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在這個上面這個構架上面步步深入,要不然你一旦走上錯路了,要扭過來這好難啊!現在下面又說。【「雖自許為受持三藏之法師,亦多認為修之前導,或僅為佐證,非實教授。」】  哪!這個就錯誤的根本,看看哪!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自許,他這個自許兩個字,特別有意思,啊!的的確確那些人,受持三藏啊,都看過喔!但是呢?他並沒有真正的把握得住這個三藏的重點。是!你說看過了嗎?是看過了,自己覺得啊!因為他看過了,所以自認為如此,因為他沒有把握得住,了解這個真正的經論的內涵,所以他認錯了,也以為啊!這個修的前導說,前面啊!這麼要引導一下,然後呢?就佐證,哎呀找一點證據,就是如此啊,啊修行的時候,真實的這個教授不是這個,那!那些人啦,廣學的人尚且如此,那錯的不知道那裏去了!【「由此因緣,說欲速成佛則須勤修,欲利聖教則須多聞,內自修與利聖教別執為二。」】  因為上面這樣的說啊,他說你要快速成佛啊,你怎麼辦啊?要勤修;可是你要利聖教,要想啊!說廣弘廣佛法,那個才要多聞多聽懂了,可以講給別人聽啊!所以他就把自修跟那個弘法啊,看成分開了兩件事情,這樣的看法,實際上呢?這個的的確確我們很容易生的誤解,好容易,那個法華上面啊!就曾經說過,法華在授記品當中,學無學人授記品當中,授了這個阿難尊者的這個記,喲!那個時候啊!有很多這個發新發意的菩薩就想,嘿?阿難尊者乃是一個學人,他怎麼會得到那個授記呢?那個時候就心懷疑了,佛就說喲!你不要弄錯啊,我跟阿難兩個人啊同樣在空王劫的時候啊,就發了大菩提心了喲!我那個時候因為啊,勤勤的修學,阿難是只求多聞喔,所以啊現在我成了佛了,他還沒有,還在坐在學人地位哦!然後呢楞嚴上面好幾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我們啊,耶因為這種根據,所以前面說為什麼叫自許受持三藏,是嘛!要我們自己不能如理抉擇這個道理,看了這個經典以後的話,總歸容易,啊!對對對就是這個樣,於是自以為對,錯了!實際上,實際上錯了!請看下面。【「此是予盾最大狂言。」】  啊!他第一個下斷語,他上面這種說法完全矛盾的,那是完全錯誤的,狂妄的,因為:【「以聖教中,除教證法別無聖教。」】  真正旳聖教只有兩樣東西:教跟證,前面已經說過了,教是什麼?因!告訴你怎麼修,告訴你怎麼修以後你懂得了如理去修,然後是證,所以這個彼此間必然因果關係,你現在不要這個教,不要多聞,沒有因有果嗎?所以說:
【「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軌。」】  是因!告訴你怎麼修。【「後者是令知已予以實行。」】  啊把你所了解的認真的去做,這彼此必然的關係啊!【「故修行能無錯謬者,即是最勝住持聖教。」】  你能夠這樣修行呢,一點不錯,那個才是真正支持聖教,真正利益聖教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現在修錯了自己也不知道,講了個半天還把錯誤的講給別人,說相似法!所以佛一再說啊,你不要大家說啊:噯呀!我弘法,我如法的行啊僧的事業,這個佛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破壞佛法最嚴重的,只有兩件事情,一個叫說相似法,一個叫行籌,這個怎麼講?一個就是開口講弘法,可是對不起,你對這個法的真正內涵不知道,然後文字弄懂了講給別人聽,噯呀!這個講的講得是天花亂墜,噯呀!叫人家聽得啊是動聽得不得了,但是呢,似是而非;還有一種是行籌,什麼叫行籌?他不一定講,哦,但是你的僧團當中啊,好像如法的羯摩什麼等等,我們作羯摩的時候有一個行籌的,對吧!現在我們不大熟悉這個,換句話說大家有一個什麼羯摩重要,你同意的,不同意的要行籌等等,耶好像在那裡認認真真的做,對不起,這個是相似法。佛說外道沒辦法破你,別人沒辦法破你,那個時候就是破壞佛法了。這很明白的,你真正要支持弘廣佛法,你要什麼?要如理如量的做到,然後呢就算你不開口,這個佛法是在世間,有人來問,你有機會一講出來,那當然對,然後你處處的行持當然正確,那個才對啊。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要去弘法了,實際上一定要知道,啊你弘的是相似法,還是如理法啊?如果是相似法你不弘啊,它還沒壞,一弘你就完了,完了,就完了,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事情啊!【「又能無錯住持修證之聖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時即應修彼法義,不可忘失。」】  所以告訴我們啊!你要想真正的住持這個聖教,這個聖教要靠什麼?要靠修證而得的如理修證的,耶這個要,不要錯哦,一錯就不行哦!前面在卷十的時候告訴我們啦,修行的時候錯了,錯了沒用的,哦,我們也一直說蒸沙煮飯,你煮飯燒了半天一鍋子沙擺在那裡,啊!你把鍋子燒破了,飯也燒不出來,你說一定要沒有錯,是!那麼這個時候呢,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所以啊!先知道以後修的時候就把所了解的照著去做,不可以忘失,忘失了以後,你修些什麼?你修你自己啊,修自己是不是妄想就是昏沉,增長邪見,噯呀,忽然想出一個什麼東西來,然後自己得,所以不要說深廣的地方,乃至於最起碼的,我們天台的小止觀啊,他就告訴我們哪!啊你一定要辨別邪正啊!有的時候走上邪路上面了啊,你要了解啊!那時候一定要把什麼啊?這個不能忘失聖教啊!所以十六觀經上面也說耶如此觀者是正觀,否則是啊錯了!處處地方,那個聖教是我們修行必須要的依據,告訴你怎麼修也是它,修的時候驗證也是它,現在居然說不要了,請問修些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說【「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  啊知道了那麼這樣去做,假定你還沒有知道的話也不必怕,怎麼辦呢?哪要隨自己的力量啊!說廣求。【「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
】  下面說明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聽聞什麼?聽聞了道理以後照著去修,這個在前面,道前基礎已經講得非常清楚,道前基礎那一部份呢?破除此中邪執,大家還記住吧!所以很多修行的人啊,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還以為對。所以啊!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那個錯了啊,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可以重新思惟一下,了解的只要再想一下,不了解的切切記住回過頭去看。然後呢!道前基礎是這樣,然後呢到下面一步一步上來,一直有很多錯誤的地方,特別到上士的時候嗯,特別到上士的時候,第十卷的時候,又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辨別,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啊我修的就是我所思的,思的就是我聽聞的,這個必然是;不是說啊,你聽的是那個講的是那個,修的是另外一套,不是說噯呀!現在我們啊,要啊怎麼聞思啊,大家相應啊,他是相,不!要信解行證啊,相應啊要並重啊,所以嘛在這個地方講說,講完了跑到佛堂裡面去拜佛,講完了把書本一合,拜佛的拜了另外一套,叫做信解相應啊,不是的啊!說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坐在講堂裡去講,講完了去修,所以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怎麼修,然後呢講完了,不能停在這裡說這樣懂了,一定要跑到佛堂裡面去拜、去做,那個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這樣子才叫相應義啊,否則相什麼應啊?否則這是炒雜燴,兩個兜在一塊,那兜在一塊沒用啊!這樣,這個要清楚啊,兩個兜在一塊是冷水泡石頭;兩個相應的話,啊你米洗乾了放了水,擺在鍋子裡面燒,耶,到最後這水跑到米裡面去了,然後哪經過火一烤的話,這個飯就煮熟了,這個才叫相應啊!所以你的因是什麼?那因是米、水、火,那果呢?飯!那個飯裡面一定有米一定有水,還有火的力量在裡面,對不對?那裡說離開這個東西,另外一樣東西啊?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也是一樣,因地當中先在那裡講,講那個道理然後照著去修,然後哪修得對,所以你成功果的時候靠什麼?前面講的聽的,然後照著修的來,請問天下的事情有一個例外嗎?燒的飯是如此,做的衣服哪也是如此,就像那個棉花紡成紗,紗織成布,布裁了穿在身上,請問這個布裡面有沒有棉紗?有嘛!有棉花?有嘛!有沒有人工?有嘛!這些東西都在裡頭啊,世間事沒有一個例外的。世間這麼淺近的,何況佛法!所以現在說,啊,不了解的不要,固然錯了,然後呢聽見了,又說噯呀我們兩樣都要,結果變成個你是你,他是他,兩個兜在一塊兒,那不相應嘛!這是我們啊再說一遍,啊所以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依止什麼?初業菩薩所修的圓滿道之次第,這個才是正確的。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啊,要應該依止的圓滿道的次第。這個圓滿道的次第必定是什麼?知對量正,然後哪還要次第無缺,這個三個次第,一點都不可以少,不是說叫我們一口氣做到它,但是因地當中要一點都不能錯,因為你這個有完全正確的因,才能夠感得圓滿無缺的果哦,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喔。所以如是二心初心難哦,記住哦,啊不怕佛果難求,就怕你下的初因弄錯,弄錯了,那的確弄到驢年永遠沒希望;你初因弄對了你只要把這個因積累上去的話,無有不得果者。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進一步。【「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  喲!這裡說了,假定說我們現在條件哪比較差,啊慧劣弱即令修彼,那換句話說,前面告訴我們這一個本論旳道次,就是從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兩位十地菩薩,輾轉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然後呢再就阿底峽尊者合併起來,這樣子的圓滿道的這次第,你就從這樣上面走也就對了。啊說到這地方也順便提一下啊,這個一定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千萬啊不要自己打架,啊大小性相,這個千萬不能分開的,一定要配合,這個才是圓滿,假定你的智慧比較廣大,或者呢?下面這個我們用得上的,初初雖然比較差,因為修習了慢慢的增廣,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最用得上的,我們千萬不要說我們差,陷在這裡,說我們是差,但是因為差所以修,修了就增廣,增廣了呀從這個上面慢慢的,慢慢的一步步的上來啊,你能夠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做的話,喲!他也還是跟那個清淨的經論啊互相配合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的的確確啊可以不必另外再求多聞,為什麼?因為他的精要綱要都在這裡,從這地方才可以說一經通啊經經通,的確的他們凡是尤其大乘經典,它必定是究竟這個內涵啊是包括圓滿的,可是問題是這樣,你這個大乘經典憑自己的力量,是不是能夠把它的精要全部抉擇出來,這是個問題哦!所以我自己常常自己拿自己來嘲笑,也可以說把我失敗的經驗告訴你們,喲!我當初聽人家說,喲!這那個法華經圓滿,然後我去看,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它什麼圓滿在那裡,它只是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這個話這麼簡單法,所以我們自己的力量是看不出來的,結果拿到天台智者大師手上,他講了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還沒講完,噯呀!原來這個裡面還有這麼深廣的意義啊!假定你真的能夠這樣通了當然嘛!所以說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要有傳承,要有師承啊!我們千萬不要私心自用啊,這個文字上面看懂了,覺得以為對了,那錯了。所以它下面特別的有一個說明啊!【「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  這個是重要的,所以凡是任何一個教法,它是沒有錯誤的,是啊!所以根本因是正確的,而且是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完完全全的話,它雖然是一個簡略的一個綱要,卻是能夠把一切佛法,從小大性相顯密所有各式各樣的這個道的綱宗,以及它樞要通通包括在裡頭,然後你把這個綱要,推廣開去的時候,能夠跟一切的教法相應,絕對不會錯的,是這樣,這有它的一個特質在。【「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  假定你在沒有得到這個東西之前的話,那不對,啊所以這個地方要把它狹起來,我們的的確確要求廣學一切好像啊比較困難,那不怕,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一個完整的教授在,你得到了這個教授的話,它也能夠啊很深廣的包含了一切,就是這樣,可是哪處處地方說明了,這個教授一定要有傳承的哦!那不是憑空想像,或者看看文字自己看得出來,當然你宿生有善根,那個可以,但是這個得到的也不圓滿哦!憑什麼說這個不圓滿,我們還是從我們祖師這個典型的公案當中,我自己是個凡夫,完全不敢說,啊我說出來都是錯的,可是我的根據都是根據這個,阿底峽尊者,印度的宗喀巴大師、龍樹菩薩,你看那麼些個大祖師世親菩薩等等,那都是絕頂聰明呀!他看了哪一個啊一下就看懂了?他假定憑自己看,看看懂的話,他要不要啊上山下海到處去求啊?現在我們這個時候啊,那飛機汽車輪船方便的不得了,那個時候完全靠著兩隻腳跑啊!印度你看熱成這個樣,啊,他只要聽見那個地方善知識去求,他那沒有一個地方不求的,阿底峽尊者接近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十八部,沒有一個,乃至於到後來的金洲大師,金洲啊!據說是現在的錫蘭,它是一個東印度孟加拉灣的,從孟加拉灣要到錫蘭去的話,那不曉得要跑跑多少路啊,為什麼啊?找了半天說兩個:教授,那就是這,佛傳下來的。只要那個時候才曉得重要,而且他不是得到一個哦,所有的那些沒有一個沒有教授的哦!喲!他還不此,不以此為滿足,所以才能夠把這個圓滿哦!所以我剛才說,不是說就算他是個過來人,他是個啊開悟了,對不起,你從他的路上,走他那一條路摸上去,摸進去,是錯是不會錯的,但是圓滿,對不起,還在後頭。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也是如此,的的確確我們要記住,不要說噯呀代表了一切,這個代表的意義什麼呢?你要現在不管它,你到了見到了佛,那自然而然後面的來了,這一個的意思,如果你眼前要想得到這個圓滿的教授的話,那非要像這樣的,這樣的教授那可以了,否則的憑我們自己說看看經,那開悟了或者得到一心不亂了,把這個經驗告訴別人的話,是,你就你這一點來說,容或不錯,可是對圓滿的教授,那兩件事情,這我們應該清楚的,啊所以他告訴我們哪,唉我們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的時候啊,少分修哎便生喜足,前面講精進的時候特別說明啊,得少為足、得少為足,我們這個毛病實在啊,好嚴重!現在真正可惜的還不是得少為足喲!你得到了少,沾沾自喜的話,常常走上面就走錯了,小的走錯只是在門外空轉,大的走錯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啊!那錯得好可怕,這種情況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像這種情況啊!於聖教全體的修行宗要啊,難獲定解,因為你自己覺得對了,然後呢!自己覺得沾沾自喜啊!那個時候啊,噯!對真正修行的全部的綱要啊,就你跟你啊,你自己陷掉了自己,自誇莫甚於此。現在人家談起來,噯這個我懂,噯那個我懂,就是這樣,就是犯的都是這個毛病。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多看那個古德的傳記,像那個宗喀巴大師,印度的當年的大師,噯呀,那個像那諾巴尊者,白教的,現在我們譬如說,喲!常常人家說白教最好,實際上你看看白教的祖師看,他怎麼做的,那像我們現在這樣呀!那個那諾巴祖師他是自己是國王,從小絕頂聰明,在五印度,在世間學問沒有一個不通,然後跑到佛教裡邊也是大小性相顯密沒有一點不通,他憑什麼啊?他不是坐在那裡看懂的,他要廣學一切,然後碰見了最後碰見那個人以後,還告訴他,哼你要講道理可以,真正修行還不不對,他一下還覺得不服氣,嗯!對啊!那那那,這個基本精神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你不管你學是那一教那一派,你要如果真正想學成就的話,我們即使不看佛,看祖師,那個每一個祖師,沒有例外的都是這樣的哦!在這一點啊我們先擺在心上面,那這就好,這就對了,這就好了,啊這就好了。所以就算我們現在的淨土,淨土為什麼把慧遠大師擺在初祖,他大有道理,在那個時候他也是都不服輸的哦!他的老師,啊!那的的確確,你們看看慧遠大師在,在那個時候,東晉時代,那個地位,世間出世間的學問天下找不到第二個,他可沒有說唉呀只要四個字就夠了,這個很明白啊,很清楚擺在這個地方。然後我們看禪宗,禪宗的達摩祖師初祖,你看看他在印度那個當年的情況啊,他也是這個樣啊!不管是那一個,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說學佛,那看看學祖師,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對啊!要記著,這個是我們啊,願處。記住,不是說叫要我現在一口氣不要這樣,這個倒不是,啊我們必定要注意--因,你下第一個因下對,那麼下面又告訴我們啊!呀!最後結論是。【「故應親近良師。」】  這個就對了!啊!你只要這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靠對了,他一定會把這個圓滿的教授告訴你。第二個:【「淨持尸羅,數聞教授。」】  真正靠近了他了以後啊,一定要照著這個規矩來哦,我們千萬不要把那個尸羅兩個字,看得太狹義哦!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行為等等啊,都是跟著凡夫走的,你一定要,耶曉得自己在凡夫,所以你一定要跟著他,以他的知見為知見,以他行持的方法為行持,這個才是尸羅的本質,尸羅,戒,絕對不是說,哦!我這件衣服該怎麼穿才如法,你這個不如法,絕對不在這個上頭哦!啊,不在是我這個板打幾下,他講的那個所謂是,這個時間怎麼弄,不是哦!正知見,這是根本!然後呢根據這個而從身口的行為哦!這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哦,尤其大乘教法,不要說大乘,就算小乘的教法當中,你看好了,南傳的清淨道論,你仔細看看它,它一定是以正見為重要的。這個正見說明什麼啊?不要說我覺得我想,你錯到不曉得那裡去了!啊!然後呢這個第一個,見--一定不能拿我的,然後呢行--一定不能拿我的,他告訴你怎麼辦我就怎麼辦。親近了善知識以後,開始要接受他這樣的,啊所以那個時候一方面聽聞這個教授如理行持,這樣,所謂騎著馬上找馬就是這樣,聽聞了教授以後照著這個次第去做。【「每日四次修習所緣。」】  哦這個正規的修法,他那個四次是這樣的,早晨一大早起來,平常啊照著那個佛世的規定啊,早晨兩點鐘就起來,現在我們就算做不到嘛,三點鐘起來,然後呢第一座,第一座早晨完了以後呢,就早齋,早齋完了是第二座,午齋第三座,然後呢晚上,就是每天是這樣的四座,至於所緣他並沒有特定,就是看你的層次的高下,那麼雖然沒有說特定的特別的,可是內容大綱卻在下面,做些什麼?【「至誠祈禱師長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