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我省农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4:03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间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农业教育能否创新发展,已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省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教育创新发展
近年来,通过各级农业部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我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区域特色逐步显露,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省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传统农业教育体制已滞后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1.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求农业教育创新发展。我省现有国家农业技术人员27026人中,省市级1295人,县级6080人,乡镇级19651人。从专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10714,农经4548人,畜牧6229人,农机4541人,其他专业1021人;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仅占20%,中专为34.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5%以上。又农技人员中即使受过正规农业学历教育的,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受传统的农业教育的限制,所学内容知识面窄、陈旧,缺乏知识更新,已难以适应和满足我省效益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我省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求农业教育创新发展。
2.农业教育要在创新中求发展。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尤其是中等农业教育却受到很大冲击。继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杭州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改为杭州剑兰中学、宁波农技师专变成万里学院后,曾为我省农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9所中等农校,现在除绍兴农校外,其他农校已陆续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农业院校的合并、变更和隐性消失,学校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的变化,使我省农业教育面临严重挑战。因此,我省农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二、我省农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迫切需要农业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国际间农业经济技术与合作的加快,国外农业先进设施与技术的引进,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我省的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外向型农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外向型农业人才。近年来,我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一是农产品出口不断增长,2001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达29.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2%,比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长17.72倍。二是农产品出口企业不断增加,产品不断丰富,档次得到提高。三是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从1982-2000年底,全省累计利用外资3.08亿美元,投资项目233个。外向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农业教育实行创新,培养一大批外向型农业人才。
2.设施农业的崛起,要求农业教育内容有所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原来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强烈季节性、地域性逐渐消失,农作物的栽培、施肥、植保、育种、作业方式和科技含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力、农产品的商品率得到大大提高。至2000年,全省已有塑料大棚面积26.67万亩,塑料小棚面积39.48万亩,地膜覆盖面积93.61万亩。以生物技术应用与设施农业为核心的11个省级农业高新园区,已建智能大棚5.8万平方米,连栋大棚7万多平方米(其中引进荷兰温室大棚1公顷,法国育苗温室大棚2公顷),普通钢管大棚61.8万平方米,多功能仓库、组培用房、保鲜库等1万多平方米,这标志着我省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新阶段。所以农业教育的内容必须从研究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业转变。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农业教育专业设置向前产、产后拓展。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522个,固定资产135.11亿元,销售总额426.33亿元,创利税34.14亿元,连结基地1014万亩,带动农户299万户。其中,8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的示范效应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就实现销售收入98.7亿元,利税5.73亿元,建立基地近17万亩,带动农户58.9万户。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农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所需人才质量的要求,从原来以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拓展。
三、新形势下我省农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
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向一体化发展,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农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主动适应市场国际化,积极培养应用型与新创型人才,构筑农业新的发展战略,已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
1.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农业教育的开放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农业教育必须成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没有农业教育的开放性,就很难培养出现代农业所要求的高级与管理人才,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加入WTO后,农业教育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在农业中更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校在培养管理与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部分,成为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要把农业广播学校、农业中专学校(部)、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级成人文化中心学校,办成为提高现有农技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基地。
2.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农业教育观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普通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扩招,积极举办新模式、新机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使得我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业教育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考生及家长对农业教育态度仍较冷淡,招生学校的农业类专业新生报到率普遍较低。对此,全社会必须树立一个现代的、全面的、正确的农业教育观念,提升农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政府应继续完善与农业教育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业教育的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教育是基础之基础,农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既要认识目前农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要看到农业教育未来的广阔前景。只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农业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农业教育良好发展的美好明天。
3.深化改革,保障农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001年全省37所高校,在校生30多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22.3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7万人,由于全省完整的高等农业大学已不再存在,中等农业学校也从原来的9所下降到现在的1所,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不十分愿意自己的子女接受农业学历教育,使得农业学历教育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挑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保障农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在健全农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体系的同时,要打通农业教育与其他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高等教育各个子系统之间有机结合,形成交叉式的立交桥,为学农学生提供多渠道选择的机会;二是要拓宽农业教育的渠道,使青年学生和现有农技人员有更多的接受农业教育和农业继续教育机会。要在充分发挥高校、中专开展农业学历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所、省级农业高新园区、各级农广校、农技中心和成人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如,举办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班等,来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三是适当降低农业类专业的收费标准,即使经济原因不能入学的一部分贫困学生实现入学愿望,提高农业学校录取率和报到率,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农业类专业。
4.面对现实,办出农业教育的特色。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不断地向市场输送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要求。当前农业教育要抓紧落实好创新体系工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构建新的培养框架。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加入WTO,走向国际的要求,面向世界;在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方面,把专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伸延,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国际贸易、贸易规则等知识的教育,把专业教学与WTO结合起来,体现学科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普遍强化专业外语教学,开设农业外贸英语,提高学生国际交往的能力;组织人员编写农业WTO方面的教材,开设有关课程,使学生了解WTO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WTO规则;开设农业经贸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市场分析、预测、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5.注重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素质,一是学校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吃苦耐劳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有关部门与学校要十分重视农业类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专业知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参加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多渠道参与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