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红文章的批评与修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8:54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0日第5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曹虹

对于曹虹的文章中对于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对于其中的部分观点我不敢苟同。首先原因是曹老师是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动机,而不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真实的自我反映与诉说,这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与不妥。而且我觉得曹老师前后的叙述有点自我矛盾,例如,曹老师引用了“浙江某师范院校在校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逃课生的去向作了统计,结果显示:在逃课的学生中,有47%去图书馆自习,20%准备考研,16%去上网,11%忙于找工作,贪睡贪玩的约占6%”这么一组数据,其实是想说明学生逃课的内在动机,可在她分析其逃课原因时,却又说“许多学生刚进入大学,一时失去学习的奋斗目标,进入精神空虚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说学生是由于失去了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而选择逃课的话,我想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学校给学生配置的课程不符合学生自我期望的奋斗目标学生以一己之力无法更变学校的课程设置而选择逃课,要么是课程的配置本身符合学生的奋斗期望但却由于施教的老师素质低下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欲望,从而选择逃课。因为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学生逃课“47%的去图书馆自习”我想去自习的学生(除了要考研考证的同学之外)应该看的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和自己专业相关或者无关的书籍吧!这怎么能说是失去学习的奋斗目标呢?怎么算是进入精神空虚期呢?我认为精神空虚者是自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和规划,然而逃课的大批大学生们(而不是小学生,因为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来抗衡中考、高考这个体制)很明确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们有充分的自由(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自己是应该上一堂没有兴趣的课还是去图书馆通过自学来给自己充电——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当然普通的老师会因此很难堪,会说假如都依着学生们的意思走,那课堂岂不成了摆设而毫无用处了吗?在此,我想提醒一下诸多的大学教师们,希望大家在备课,教课的同时也自己思考一下“大学的功能、作用、意义是什么?”我想只有大学教师自己把自己的位置给摆正了,才能正确的对待这些所谓的“天之娇子”们,才能不仅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同时也能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同样是教一门课程,有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而有的却选择逃课来“欢迎”这位老师呢?所以说不要一有问题就把原因和责任统统归结到学生的身上,当教育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落伍了,还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呆滞了?学生毕竟是跟着你老师学知识和做人的,我想如果老师的人格不够崇高,知识不够完备的话,那些敢于逃课的同学才是值得夸赞的,因为他们通过一种沉默来表达和宣泄一种不满,通过用另一种学习的方式来达到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化反抗为奋斗”。

“心态没有及时调整好,又缺乏自我约束力,以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进而导致逃课。”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既自相矛盾又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在于说学生心态没有调整好,这是事实,因为高中备考,没有哪个老师告诉你考上大学是做什么,为什么要考大学,大学毕业做什么,简单一句话,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没有一个很明晰的把握。那么你把这归咎于学生的幼稚难道合理吗?但又说认识到大学生刚入学缺乏自我约束力,知道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有很大的可塑性,缺乏自我约束力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老师却无所作为,一味的训斥学生“你太没自我约束力了”,我想这是不合适的,应该有合适的老师为之引导吧?我认为一个人知道炸弹的危险性而不予持弹者以警告和预防是不道德的。牵强附会之处在于怎么可能简简单单因为这两个原因而“以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呢?况且在大学里,极少出现所谓的“成绩逐步下降”之说吧?因为曹老师在下文就已经提出了“一门课程只需在最后几堂课中记一下笔记,划划重点,再加上考前临时抱一下佛脚,熬个通宵记记背背就可以考出高分”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难想象出学生怎么来实现“成绩下降”? 如果说溯本求源的话,因为自我约束力的匮乏和心态的紊乱更不应该推论出“进而导致逃课”啊!

“学生急功近利,想尽快踏入社会。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或做兼职上,尽可能地考取各种证书,以便取得竞争优势,毕业后好找工作。这与大多数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有直接联系。”我在此想提醒一下曹老师的是,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对于这么一大批单纯年轻的群体,他们原本怎么会急功近利?除却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而做兼职之外,其他的大学生做兼职“挣外快”(而非通过学习挣奖学金)我想应该有两个因素吧,要么是课上老师的讲课浮皮潦草,漫不经心,过于乏味,课下布置的作业依书论书,唯权威是,过于机械,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对作业应付差事,这样的坏处在于一是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求,更遑论创新创造了,二是逼迫学生造假抄袭,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更妄想尊敬师长了。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里问题多多的一个主要因素;要么是老师“身先示范”自己本身就在校外公司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做兼职,挣外快”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教学不是目的,挣钱才是硬道理”学生也会恍惚的觉得“上学不是唯一,挣钱才显真能力”,培养出曹老师后面提到的“拜金主义”也就无怪呼哉了。我想如果连大学都没有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的话,那么就别奢望这个社会的其他部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果大学自我的纯粹都荡然无存的话,那么社会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也都会在大学中蓬勃发展。对于“考取各种证书,以便取得竞争优势,毕业后好找工作”这一说法我也持怀疑态度,考取证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然而证书本身能保证你的优势持续发展吗?而且现在是一个证书时代,几乎是只要你交钱上课,培训的老师就能满足你的获证需求。如果你是招聘单位,你肯定希望招的是上等兵,买的是千里马,进而提高单位的效率和竞争力。肯定不会让一个庸才来坐享其成腐蚀掉单位的前进动力。人力主管如此聪明和肩负重任,那么如果是你是招聘主管,你是会看重所谓的证书而相信其所具备的能力呢还是看重这个人的日常表现而展示出的实际工作能力?况且证书本身其实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曾经的学习经历,而不全是你真正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一个人的竞争优势不能和证书的多少挂钩,不是证书越多越好,证书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大学时光才区区四年,除去认真学习本专业之外,会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和证书相关的知识呢?还有什么是好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挣钱多的就是好工作,是那样吗?说的不好听一点,小姐挣钱可以说是远远超过白领,但这种职业是好工作吗?“拜金主义”一旦和“笑贫不笑娼”结合起来,那么我认为这个社会的风气也就每况愈下,无可救药了。我认为所谓的好工作应该是在满足自己的生活日常所需之外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优势和潜能的岗位,一份正在的好工作是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还能不断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更能拓展自己的就业扇面。

对于曹老师提出的改革建议,我觉得第一点也值得商榷。培养学生兴趣是正确的,然后“不要一味迎合学生”的提法却不妥,我认为我们的大学老师是太没有“迎合学生”了,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因材施教”这里的迎合当然不是奉承或者讨好之类的低三下四,而是掌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规律而科学的予以施教。曹老师提到的“有些教师投其所好,把讲课变成了搞笑,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笑过以后收效却甚微。”这些老师在曹老师眼中看来是不对的,我想曹老师关注的只是最后一句话的“收效甚微”了吧?我在此想提醒曹老师的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脑网络日益普及,知识的获取日益多元和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最终评价”而忽略其更为重要的“过程评价”,势必会造成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定论武断而盲目。或者说只强调了结果而冷落了过程,这也是导致“急功近利”的一大核心要素,因为在学习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养分并不能完全的通过考试来表现出来。我想如果一位风趣的老师即便让评价机制觉得其教学效果“甚微”,那么我想他的学生从中获取的快乐以及由此培养出的对人生态度的积极也远远要比获得一定量的知识来的重要。因为我刚才提到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的便捷性和丰富性,所以不要担心学生学不到知识。一位老师如何来做到真正的吸引学生,我想不是知识的渊博或者头衔的响亮,其核心的东西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

对于曹老师说的“教师讲课要寓教于乐”这一说法已经是很老的一种理念了,我想现在的教师应该讲课要“寓乐于教”这和我刚才说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观有联系,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可现在我们要育什么样的人,怎么样育人,以及育人的途径和方法等等都是存有毛病和弊端的。我们现在提的所谓的“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等等先进的理念,最终不还是回归到“人”的本质层面上来吗?现在大学生的自杀和抑郁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正是我们口号喊的那么响亮的一个刺激因素吧,那么我想如果大学教师真的能做到“鱼乐于教”的话,教给大学生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残酷以及怎样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才是一位让学生毕业之后仍旧怀念,若干年后依旧会感谢的一位教师。

“教师即教育家”!既然口号是这么提出来了,那么我就希望高校教师本身以及大学管理者能够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到一个教育家的层面上,阅读那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伟大的教育家们,看他们是怀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和信仰对待教育事业的,用怎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学生。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长期存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引导或管理改革措施。”我觉得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并不是曹老师所谓的“长期存在”的,在没扩招之前,大学生对其上大学的实现是很珍惜的,同时老师因为大学生人数的适量,对学问脚踏实地的孜孜追求,虽贫犹不更其志的信仰,教课也很认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严格。为什么对比现在的大学教育,之前受过大学教育的诸多前辈怀念的是以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例如民国初期的北大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这都是高校工作者应该反省的地方。不要光说我们的政策多么的好,如果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没有真正的领会到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的话,再多的教导也是废话。我同意曹老师说的要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我想曹老师对以上的分析并不是很深入,我在此做以上的补充。对于曹老师提出的其他改革建议,我很赞同也很支持,希望教育工作者都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跟进时代的步伐,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要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更不可拿旧标准来衡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