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的人才黑洞:大卖场人才大逃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4:58
近日,英媒体记者一篇《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文章,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零售业是否对外资开放过度的争论再次爆发。本刊与联商网为此作了深入调查……
2006年12月底,一份北京的都市报纸报道了一条小消息,因为传说家乐福要在北京北部一个庞大的居民区开业,结果导致一些中国超市纷纷撤离,因为他们无法与家乐福抗衡。
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公众的焦点已经转向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以财政部长保尔森为代表的美国有史以来阵容最强的代表团,正设法进一步“撞开”中国的市场。
“和那些中国超市的逃离一样,这些故事不过是一枚硬币不同的两面。”英国广播公司在随后一篇名为《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的报道中表现出一种旁观者的焦虑。在此前后,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易购(TESCO)刚刚宣布以1.8亿英镑(约合28亿元人民币)增持乐购股份至90%;在英国管理着140亿美元资金的安顺(Ashmore)基金则将手中握有的民润超市股份扩大到92%。
本土大卖场的焦虑
事实上,2005年,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就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大趋势及后过渡期应做好的工作提出要求时,这种焦虑就已经存在。
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2005年10、11、12月当月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都超过100家。从总量上看,外商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不到5%,但是,“外资大型综合超市的快速发展”已引起政府关注。
有的地方外资大型超市的比重已经确实较高。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最早进行开放试点的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2004年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外资大型超市,网点数量占全部大型超市的27.7%,销售额占29.8%。其中,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外资市场份额分别为97.3%、43.4%、39.2%、35.3%、28.0%。
沃尔玛家乐福同增39%
现在,这种趋势继续加剧。《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联商网获取的资料得悉,截至2007年1月1日,沃尔玛中国门店总计74家,包括2家社区店。其中,2006年新开店15家,2005年14家。家乐福截至2007年1月8日,中国门店总数达到93家,2005年、2006年新增门店分别为15家、22家。令人吃惊的是,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零售业开放后增长的门店占总门店比例竟然是相同的39%,超过1/3。
除此之外,易莲花门店数已达到75家,特易购(TESCO)45家,麦德龙33家,好又多100家,还有未能列入统计的大润发、百佳、欧尚等,均发展神速。众多零售巨头在2006年里从盘踞的单一市场不断向整个中国内地扩展,充分发挥了跨区域品牌的拓展能力。沃尔玛虽然门店只有74家,但分布在36个城市,比家乐福多了3个城市的份额。不过,依照市场分布而言,家乐福门店,华东区占26%;华南区占19%;华北区占16%;东北区占14%;西南区占13%;华中区占8%;西北区占4%,分布最为均衡,基本形成区域优势。
相比较而言,排名中国连锁业第一位的百联集团,属下联华超市截至2006年上半年,门店总数虽达到101家,网点分布16个城市,但多集中于华东、江浙区域,去年新增大卖场只有4家。北京物美、江苏苏果、华润万家、武汉中百(11.4,0.70,6.54%)等本土巨头,在连锁30强中总销售排名靠前,但其大卖场业态数量有限,并且拓展区域主要以总部所在地为主,只能算做区域品牌。
在德国加入麦德龙(METRO)服役多年,后转任欧倍德中国副总裁的钱建农最终还是离开了大卖场,做起了小药店。对于这次转型,现任海王星辰总经理的他认为,“中国未来10年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中,健康产业排名第二。比较大型超市,中国占全球第四位的OTC市场给了医药连锁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钱建农一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的还有百安居中国区原总裁卫哲,他去年跳槽至阿里巴巴的举动一度入选2006年零售业十大新闻事件;由罗兰·贝格入主华润万家出任COO的王敬去年挂冠,自己创业涉足投资领域;李小和,两进两出辞去民润董事长职务后,几乎没有再在零售行业露面;原沃尔玛中国区高级公关总监杨爱梅,跳槽家乐福后最终又转入酒店业;还有,不为公众所知的大批中层……
中国的零售业似乎掉进一个怪圈,一方面是跑马圈地、人才供不应求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众多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则纷纷转行,有些甚至告别零售业不再回头。
“当《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成为事实时,对于大型超市,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越窄,这一领域的人才越少。”曾在家乐福出任拓荒者角色、现已投身商业地产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2004年取消对外资商业的股权限制后,国家商务部次年批准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共625家,占全部新批外资商业企业的61%。其中,新批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124家,比重为63%。由于单飞开店,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等企业店铺扩张明显加快,大型超市的集中度迅速提高。2006年上半年,家乐福79家门店销售额119亿元人民币,而联华超市101家大卖场,销售额仅有44亿元。
上述人士透露,行内目前有一种观念,去外资零售企业,就是提高行情,积累资历;而去国内大超市,则意味着行情下跌。国内大卖场扩张有限,人员上升空间有限,其中部分国有资本占主导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离开。”
就规模、从业人员数量来计算,外资大卖场储存了大量中国零售行业的高级精英。然而,“外资零售企业,营运、采购部门是发展主流。业务拓展、公关、后勤部门基本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之前曾在吉之岛工作的一位地产公司中层透露,即便在主流部门,中国本土员工的发展空间也相当有限。
矛盾的突出是因为中国市场地位的急剧提高。在国外投资者眼中,中国意味着投资机会。中国区的业绩好坏将直接影响下一季度的财报,为将中国融入全球战略大局中,中国区的高层不仅要把具体事情做好,还要加强与总部之间的联系,与全球各个部门的配合。没有共同的母语、没有共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中国人,显然被排除在高层管理之列。2004年,震惊中国零售业的欧倍德“人事地震”,正是这种危机的真实写照。据悉,原家乐福华南区总监冯砚祖,曾是家乐福最高职位的中国人,有家乐福内部人士分析认为,很大程度上家乐福已经没有其继续发展的空间,冯最终选择离开跳槽百佳任中国区总裁是形势所迫。然而,再接下来的发空间呢?
本土大卖场留不住人,外资零售企业也非合适的安身立命之所。大批新人涌入大卖场,然后,更大批经验丰富的人才逃离。中国零售业的人才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