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端人才為何大逃亡? - 文匯資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5:58
中國高端人才為何大逃亡?
文匯博客    發佈者:哈里王子
時間:2010年3月27日
最近,在央視對話開了個策劃會,有一個選題相當引人關註:那就是中國將花大氣力從海外引進高端人才。
對於迅速崛起的中國而言,高端人才稀缺是個人所共知的現實。
2009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召開會議,對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作出部署。2009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5月,中央將召開高規格的人才會議,推出人才發展綱要。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之一。據媒體披露,數量逾百萬之眾。2008年,4萬中國大陸居民加入美國國籍,位列全球之冠。其中不乏科技高端人才。
我覺得這事跟愛國無關。
都WTO了,人才跨國流動很正常,不少被西方國家培養的華裔牛專家回來幫助我們偉大祖國發展,也沒見國際輿論天天嘩然。而且我們政府對待天天西飛的孔雀態度也從「回國服務」改成了「為國服務」。
但有個現實問題必須引起廣大有識之士高度重視。本來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聰慧中國種,怎麼在國內環境下成不了才?我們的陽光、空氣、溫度和水哪裡出了問題?
舉個例子:有學者指出,當今中國也許只有500位生物學家能夠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而在美國,僅華裔高產出率的生物學家的數量就超過3000人。
首先應該羞愧的是我們行政陰霾濃重的科研管理體制。正是體制運轉的行政化,導致了市場化改革的軟約束和無效率,而市場化改革的失效又進一步導致行政管制的強化,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科研體系的行政制約,這種惡性循環衍生出中國科研體制獨有的「二元化」困境。
與此同時,高校科研單位的設置比較固定,學科分化較多,院系之間,乃至教研組之間缺乏交流,不利於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培育和發展。這樣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高校科研力量分散,整合度不高,科研攻關能力差,承擔重大科研項目能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
由於按行政也就是權力主導科研資源的分配,而不是學識、能力、成果,導致學術的目的不是服務社會和市場,而是博取政績和行政待遇,結果學術浮躁之風甚囂塵上,院士、校長造假現象時有發生,有志獻身科學事業的精英們便紛紛要到國外另尋出路了。
其次,中國的企業應該為自己發展模式羞愧。受特定發展階段所限,中國處在全球產業鏈最低端,這本屬正常,但因此認為當美國打工仔日子很爽、形勢一片大好就很可怕了。本來這次金融危機帶來了一次絕佳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機遇,可惜國內民企依舊山寨成風,重應用忽視原創的思維慣性依然,甚至很多本來應該用於創新的民間資本紛紛拿來投機炒做,要知道沒有基礎技術的突破,我們永遠沒有可能成為全球製造強國和經濟強國。央企就更別提了,領導個個是幹部,拿著從國家和人民輕易弄到的錢天天爭當地王,掙快錢,濫發福利,將自己主人臉都丟盡而不悔。
如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有近400家企業提供了研發數據,它們的投入都小於銷售收入的1%,而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這個比例一般都達到3%左右。」而從事這樣工作的精英由於投資大、見效慢是難有用武之地的,不立即出走又更待何時?
還有就是百病纏身的教育——雖然披著素質教育華麗的外衣,現在都快成了職業培訓班了,所有基礎性學科根本得不到行政主導下的優質資源配置,加上專業設置和教學上的急功近利和簡單就業率導向,我們不淪為美國基礎性教育的學前班才見鬼了。另一方面,教育體系內部的資源浪費和投入結構問題也值得關注。各類學校為提升自己的關注度,贏得更多的國家支持,盲目加大建築力度,並四處尋租,這突出體現在高校大學城建設和博士點申報方面,其多其濫幾成全球教育一景。
未來全球國與國的較量某種意義上是人才的較量。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我們已經到了要強調人才回歸、從海外取出人才儲蓄的階段。
當務之急是退而結網。尤其是迅速推進科技教育體制變革,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轉變發展觀念,使科研機構、高校、企業都能成為人才按照科學規律成長並脫穎而出的沃土。
我始終相信,儘管科學無國界,大多數海外傑出的遊子是心繫故土的,會伴隨著國內制度環境的改良以不同方式報效祖國的。畢竟,大洋彼岸儘管有豐厚的待遇,也永遠不是他們內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