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板新闻学”—一个新闻学研究生的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37:52
走出“黑板新闻学”—一个新闻学研究生的体会
姚劲松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张立伟先生提出的“黑板新闻学”,他界定“黑板新闻学”是:它的市场就在教室,学生付出时间和金钱来交换一些含糊等于玄妙、纠缠等于严肃、罗嗦等于强调的知识;到了媒体接触实际后,才发现那些黑板上的汤汤水水九分无用一分歪曲……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后来,决定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有幸成为张老师的学生。老师批判黑板新闻学,我也不想成为黑板新闻学的牺牲品。如今,研究生快毕业了,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不就是在努力走出黑板新闻学吗?
“直升飞机”与广阔视野
在第一堂课上,导师就给我们强调,新闻学不同于哲学或艺术,必须时不时下到低空,了解微观与细节,从实务界吸取营养,验证理论 ;另一方面,新闻学又不同于工程技术,可以毕生专注一点,不及其余。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是地球村,因而又必须时不时升上理论的高空,把握宏观与全局。只有理论高空容易脱离实际 ;只有实务低空可能见树不见林。因而,新闻研究生学习必须像一架“直升飞机”,在高空(理论) 与低空(实务)之间频频升降。
导师将这一培养方式诙谐地称为“直升飞机”,其核心是理论与实务的互融互通,而不是相互脱离,抑或单独强调某一方面。并希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这边走可以提炼理论,往那边行可以引导操作,就像柏格森说的那样:“像思想家那样干,像实干家那样想!”
要升上“理论高空”,导师强调我们系统地学习、掌握新闻学科几个主要领域的经典和前沿知识。经典显出高度,学经典、读经典要求我们要重视基础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扎牢根基。研一的时候,导师并不赞成我们去媒体实践,而是依据新闻学科的六大基本领域: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给我们开列出了一百多本书目,要求我们沉下心来,把这些书都“跑”一遍,从而在胸中绘制一幅“新闻学科地图”。前沿呢?是为了看出新进展,导师多次强调,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起码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紧跟新闻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要了解理论界的新突破,掌握实务界的新动向。
在“理论高空”,把“学科地图”熟记于心、又对前沿动态了然于胸,既防止疏于基础理论的学习造成“头重脚轻根底浅”,又能根治忽于前沿动态的关注而带来固步自封、视野狭窄,让我们在理论层面上站得更稳,看得更远。然后又要求下到“实务低空”,不但为了学习采访报道技巧、提高实战能力,学会用记者、编辑的思维想问题、解决问题,更为了通过实践检验、巩固在“高空”中学到的理论。
下到“实务低空”大体分为两层,一层为让来自一线的资深记者、编辑传授采访的技巧和本领,使我们熟悉采访报道的相关流程和技能。所里为此聘请了四川省记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的高级记者、编辑为院外导师,院内和院外导师的联合培养,使我们在理论高空与实务低空之间升降更显游刃有余。二层为直接深入新闻实践,以“超低空”的实战来验证理论。导师鼓励我们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投入新闻前线,并利用与媒体单位接触频繁的优势,为我们参加实践牵线搭桥。我从研一下学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声像杂志《四川党建》实习,并担任了执行编辑。2年来,不仅熟练掌握了杂志的编辑流程和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技能,具有独立组稿、编稿、撰写评论的能力,而且将在高空学到的理论与实践连接对应,检验、巩固了理论。
以上把“理论高空”与“实务低空”分而论之,其实“直升飞机”方法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实现新闻理论与实务之间快速有效的升降。为了有效升降,还必须有广阔视野,导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涉猎其它学科知识,鼓励我们到文学所、社会学所、法学所等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拓宽知识面。学术方面要有广阔视野,实务方面也要有尽可能的广阔视野。我们新闻所从1998年起就与《华西都市报》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研究生为该报撰写报评。报评主要针对当天报纸版面上的某篇稿件、某种编辑方式、某个策划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或与同城其他报纸作对比评价,或对一段时期的策划报道进行总结,或对未来几天的报道进行谋划……2005年,又受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成立了由导师负责、在读研究生组成的报纸质量统计分析小组,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以传播效果、报道题材、版面构成等为标准对省、市6家主要报纸进行分类统计,并于每月初提交上个月的“测评报告”,报告主要是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解读,同时以宣传部的“中心工作宣传”和媒体的“竞争局势”两个视角,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分析当月重大事件、媒体竞争状况……
这样,我们在看报纸、统计数据、撰写报评报告的时候,就会激活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积累,从经典论述或前沿知识中寻求相关理论作支撑,从“低空”升上了“高空”;而一篇报评、一份报告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新闻理论来展开,以这些新闻理论为主框架进行媒介批评、阐述观点、分析问题,又从“高空”降到了“低空”;导师要求我们把好的报评、好的报告作进一步理论思考和提炼,拓展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再次从“低空”升到了“高空”……2005年7月,我开始负责组织测评工作,并执笔“测评报告”,在统计数据、撰写报告的反复升降中,对成都的报业市场形成了新的看法和认识,于年底形成文章《成都报业:竞争从没有平息》,由于具有确凿的数据支撑,发表后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导师还强调我们要学会把平时发表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拓展,通过收集资料延伸视角,甚至形成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我们参加更多的实践,又降到了“低空”……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升降,深化了我们对高空理论的认识,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研究自己”与“寻找偶像”
导师一直强调,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建筑在特长上,不可能建筑在弱点,哪怕是已经改正的弱点上!所以,学习不能勉强自己,逆个性行事自讨苦吃!刚进校,导师就要求我们研究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不断反省反思,看自己在哪些地方比较擅长,哪些地方又非常笨拙。要求我们强化前者,从“入流”向“一流”冲刺;不要劳神费力去改进后者,从“非常笨拙”争取做到“马马虎虎”。
研究自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发现长处不能靠闭门苦想,要通过实践检验并实施反馈分析。导师要我们好好想一想,回头思考在大学几年里学习哪方面最容易,在实践中操作什么最容易上手,从“自知之明”的角度衡量自己的短长,尤其是知己所“长”;导师也往往在我们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中发现我们的短长,以建议的形式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我们“研究自己”。同时,还强调我们从意外成功中发现擅长,因为除去少数纯粹的偶然,再三的意外成功,就偶然之后有必然,它往往意味着自己能够比较容易地干好某些事。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自己的个性习惯特别适合于新闻工作的哪些环节或方面。我通过反馈分析,发现自己适应性较强、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好的发散思维,导师就建议我有意识在业界热点与理论重叠的边缘、学科交叉的边缘寻找研究课题,并塞给我一大堆休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
与“研究自己”相辅相成的是“寻找偶像”。要善于“创造性模仿”,一次课上,导师问我们的偶像是谁,我们一一回答后,导师又问我们在本学科里的偶像是谁,我们一时哑然。导师用这种方式透露了快速成长的“捷径”:在本学科里给自己找一个偶像!这个偶像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模仿学习”的。“研究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再给自己找一个偶像,就相当于给自己树立了一根标杆:通过反复读他的文章、著作,研究他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并试着“模仿”他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写文章时,还可以模仿他的写作风格——只要你喜欢!但这里的“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翻版,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能力和实际做加减法,模仿一些、丢掉一些,增强一些、削弱一些,进行创造性模仿……导师还说,对偶像不要忠诚,要学会“花心”,发现学得差不多了,或者进入新的领域了,或者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了,就可以根据需要另找一个!这样,又明确自己的特长,又有偶像在前面引路,当然走得比较顺。
时间过得真快,三年研究生就要毕业了,我为自己走过的路感到自豪,或许我没有做出多大的成就,但我实实在在地为走出“黑板新闻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