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诸葛亮(一)--tenghuang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0:03:46
杂说诸葛亮(一)藤荒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里,还是《三国志》里,他都是极受推崇的人物。尤其是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了一个完人。诸葛亮可以说影响了后世的人们,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下至黎民百姓。在街头巷尾,有讲故事的老人们给小孩们讲三国的故事,必讲的当然有诸葛亮;还要就是茶馆里说书的先生也大讲诸葛亮。时至今日,诸葛亮对我们还是有历史的借鉴意义的。二0七年,诸葛亮第一次与刘备讨论天下的形势,也就是隆中对,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政治局面,以及应当如何立足,立国,以图天下。这是他开始到目前走向政治舞台。如果他生于现在,能够那样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必当是一个好官,人民拥戴的好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举了几例说明诸葛亮的了不起,包括和夷、明法、治军、正身。我尤其看重的诸葛亮的正身。当然,正身与其它诸样,你说那样更重要,也许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政治才能尤其重要,但是,如果你没有正身的基石,你所有的政治才能将会把你推向失败,终局的失败。在他的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当然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是他不损害当时的人民,很多时候考虑人民的***与生活,解决人民的疾苦,他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效忠汉国,一心想着“光复汉室”,即便是在客观条件不具体的时候,仍然在做着不懈的主观的努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正是这样的正身的典型。他正身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虚心纳谏。诸葛亮奖励直言,说如果得直言而改正错误,好比“弃敝(破屐)而获珠 玉”。董和曾不同意他某事的处理,反复争论多至十次。诸葛亮表扬董和,要求同僚们学他的殷勤忠诚。第一次出兵攻魏,因误用马谡,被魏击败。诸葛亮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引咎责躬,布所失(所犯的错误)于天下”,要求同僚们“勤攻吾之缺”。他这样责自己严、责别人公平的做法,连被他处罚的人也都信服。(二)不增殖私产。诸葛亮上表汉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刘备得益州时,赐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功臣每人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他置这些田产,比一般地主应该说是最不贪的了。因为他不贪,所以为人所信服;因为他不贪,一般官吏也不敢公然贪污,这对人民是有益处的。诸葛亮死后,到处有人要求给他立庙,因限于礼制,不得允许。据说“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来纪念他。二六三年,即亡国的一年,汉后主才允许给他在沔阳(陕西沔县,诸葛亮葬定军山,在沔县)立庙,禁止其他私祀。诸葛亮虚心纳谏,敢于纳谏,善于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于是反对意见。只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不管说的话多么难听,甚至于是攻击性的,可能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很大的影响,也要听,避免自己一言堂而造成事业的失误甚至于失败。不但要听,而且对这些人予以充分的肯定,予以倡导,给其机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虚心纳 谏还包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予以纠正,对自己也要罚,敢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天下为公。诸葛亮不增私产,能经受得住金钱的诱惑,这是很了不起的。对于金钱,他是知足常乐,不贪图金钱,。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的,其它的官员也不敢贪,至少不敢公然贪污。所以,人民得这样的好官员福祉无穷。因此,人民要求给他立庙。不过,中国有个传统,不能给活人树碑塑像,更不能立庙,在那个时候已然有了这一个规矩。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正下梁当然好一些,正人先正己,用身教重于言教。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不是完全的一片赞美声,也不是人们说的那样十全十美,连缺点也美化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官方的评价,有历史学家的评价,有人民百姓的评价。官方评价,在当时的统治者而言,及至至清的封建统治者而言都是要对诸葛亮进行中遗余力的美化的,尤其是封建帝王,因为大多数帝王需要诸葛亮这样的“鞫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官员来出力维护其“莫非王土”的统治领域,可以万世,万万世,可以永世。人民百姓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好官,因为他不贪,虽然他的大多数***是为“光复汉室”,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下海抱负,人民也许在他的心里也不过是棋子而已。但是,他深知,人民这棋子如果要能用,能好用,必须对人民百姓好,让人民百姓生活有希望,生活有发展,能安居乐业。所以,客观上,诸葛亮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使人民得到了好处。人民是朴实而易满足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带来益处的人感恩不尽,所以也要去不遗余力的去美化,甚至于是神化诸葛亮。比如,有人说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杰作,空城计是有的,可是主人公却是曹操;比如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也是有的,可是主人公却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还有其它的一些事情,人民为爱,为颂诸葛亮而他冠诸戴。这个现象是值得去思考的。人民百姓总是想使自己爱戴的人锦上添花。也许这就是人民百姓朴实而真诚的报恩情节。历史学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应当是要公允一些。但是,我们也无法通过这些历史著述完全探知其真貌,也许只能说大概如此吧,但是,也不会相差太远的。诸葛亮是个人民爱戴的好官,是个了不起的官员,不仅是他做得好,而且还是因为有历史上的其它不好的官员来作反衬。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须绿叶扶。可是,一个好官之好还要坏官来帮,还要坏官来扶,因为他们可以反方向的互相彰显。就在诸所在的三国不远之时的西晋,那可是一个政治非常腐败,官员极度贪敛的时代。皇帝带了好头,然后大臣们,王候们争相仿效,皆不甘落后。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西晋统治阶级的当权派,是高级士族里拥司马氏的一派,即司马氏集团。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用酷刑大量屠杀拥曹氏的士族,同时用厚利吸引一群人到自己方面来,造成司马氏集团。其中有贾充一类的功臣,有何曾一类的儒生,有王祥一类的官僚,有阮籍一类的名士。这些都是司马氏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贾充一类人又是这个集团的骨干。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封建统治阶级当然也有它的道德观,但在司马氏集团里,封建道德是被抛弃得很干净的。。。。。。杀夺与滥赏,使得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躁竞与虚无的相反现象,生活上苟且无耻,纵情享受,则是一致的。下面举一些事例,说明这个集团的极度腐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晋武帝。他贪财、荒淫、虚伪、奢侈、放荡。作为皇帝助王恺与石崇斗富,败在富可过国的石崇手里。这些人怎么可能和诸葛亮亮比呢?人民怎么会爱戴他们呢?历史是一治一乱,官员就是好与坏的重叠。上至皇帝的坏官是贪财与贪色并重,不把人民百姓的生死放在心里。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什么公共利益,没有人民利益。“率土之宾莫非王土”愚人至深,害人至重。鲁褒作《钱神论》,描述钱的作用,说“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取法)其方(坤),外则其圆(乾)……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宫门),入紫闼(宫内),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闻笑谈非钱不发。洛中朱衣(王公)当途(权贵)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他们无不主要围绕着这位钱兄(孔方兄)作裸骨的令人痛恨的表演。故,人民百姓对诸葛亮是珍之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