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读书的自得之乐--tenghuang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14:59
读书随笔    读书的自得之乐
[ 2007-8-21 15:06:00 | By: 藤荒 ]
读书随笔
一,我之读书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未曾读得几本书,也未曾读得几年书,想读大学都不得行。我看到法布尔那么勤奋的学习,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幸趣由然而生了,当然倒未想过取得他那样的成就。路各走各的,但是都是走的路。我曾痴痴以求的想踏进大字的校门,聆听教授的丰趣幽默,华章溢彩的深入浅出的讲课。可是命运弄人,没有这个机会。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我大概属于自作孽才如此。这扇门于我始终是关着的。但是,我还是好读书的,曾经在无书读的时候,那是小的时候,见书皆喜欢,不管连环画也好,小说也好,还是年长的叔叔姑姑们的课本(他们遗弃的),有时候那些学校的教材已经成了烂油渣儿。不能识字的时候就看迷人的图画,看丰彩照人的人物肖像,然后过渡到看图识字,也算是天大的进步了,也是人成长的规律。观历史,人从猿变人的历程在我的心里亦不过如此。但是爱好并不总成促成佳事,促成一段美事。我爱好读书,却总是不能深入,总是走马观花。正如读世界通史的人他定然记得巴比伦人,古埃及的文化,当有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提及一些深入而谨慎的问题时,就显得总是左支右拙,脑海里是一盆糨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如水东流去,东流大海不复回,往事不可追,来日不可待。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已不能从书中读出功名利禄来,且罢且罢,就将就些,读出新的东西,读出新的观念来,或许能读出一丝丝的乐趣来吧。种爪得爪,种豆得豆。也许功夫不够,也许天不遂人愿。不能如此,且得一丝杂草,或许也是一片春色呀。至少手里拿着一本书挺能坐得住的,耐得住寂寞嘛!
我曾偶到一结论,读书可促睡眠之时睡眠。这时我个人的心得,并非普遍的规律,个人缘法,才蔽帚自珍。深以为具有独到性。细思之,既然读书读不出美女来,不能读出富贵来,我就不如读出独到性来。且不管我的独到性是玉还是石头,还是茅厕里的又臭又硬的石头,这不是很重要吧?我只知道它在我的心里坚如磐石,美仑美奂如色泽鲜艳欲滴的玉石。这样想来,以前寒窗苦读却是愚且昧之至。因为自己本不是这块料,进大学的料,却梦想着去磨,以为什么刀都能磨出神韵来,期盼从石头缝里磨出个孙大圣来。满眼所见,是它识我我不识它的物理、化学、数学公式;它会我不会的英语的“过去式、现在式、7将来式”;会会我不会的难懂的文言文。生活是如此的不幸,总不像人们说的苦尽甘来,却是苦水连连。人们常说生在福中不知福,我觉得人也是生在祸中不知祸。
思维总是在恰当的时候予以逆转的。一扇门关着,就不能老想着非这扇门进去不可。世界万幻,并非只有一扇门。总有凹、凸,凹处不能行进,且从凸处行。尽管崇山峻岭,滴水总能归于大海。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浪淘沙,还是可以留下珍珠的。读书且留意乐趣吧,涓滴之流也充盈乐趣。
读书的乐趣在哪里?我读书的时候就爱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并非无关痛痒,而是举足轻重的。水平则静,但若看水,此时是平静的,彼时还是平静的,未见一点涟漪,则免不了就生出平淡的泛味的念头来。读书的乐趣就好比水中的涟漪,那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人生如戏,人生如梦。读书也是如此的,你且把它当戏看,当梦品,才会思悟,断不会“看史书而流泪”,流泪是不必的,那未免不自得其乐,不自得其趣,反惹得几分悲愤不快,那又何必呢?所以,前提之言,读书不必太认真,就当***一番。陈克艰说无聊才读书,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必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的观点是有时间即可读书。但声明,我的时间却总是很产值钱的,没有担心我这块时间要用予做某件大事;或用予去炒股票,买证券,买基金;也无必要用之于担寸得丈失。正因为我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有时间即可读书,但却总是时间很有限,也是无聊事极多。“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部分的时间却了存在而劳碌着,不仅如此,还担心老了无所倚,生病了看不起病,必竟还没有做到安时而处顺的境界。唯其如此,我才不得不用己的有限的时间找点乐趣,读书也不能忘了这些。我的人生观就是这样偏安一隅,乐不思蜀。
乐趣之一,尽可将想象力与读书构架一体。我读游记的时候,就将我自己想作游记的人,真是其乐无穷。“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就像有人用一把椅子可以作环球旅行,我可以以一本书,别人游记后的心得作工具去作环球旅行,借助的都是想象的翅膀,就像是那个魔毯一样,可以带我去任何我可以想像得到的地方,那怕是千古至今无人去过的地方,没有我去不到,只有我想不到。似乎是真的践行起来了。彼一时,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今天穿上什么,明天穿什么,民以食为天等事情,如何殚精竭虑养育孩子的事情,皆是置之于九霄外,我就是方外之人。读小说的时候,就当自己当作一角色,其行为,其思想,我去模仿,有时候还略作一番改动,加进我自己的创新,换上我自己的观点。岂不妙哉!自己感觉飘飘然,而大有作为。
乐趣之二,尽可将记忆与读书浑然一体。自己已很久以前的事情,甚至于自己小的时候的事情,只能靠父母传说才能知道的事情,自己怎么去回想怎么也回想不起来。就像人们现在去重走丝绸之路,可是那怎么也不可能是丝绸之路了,无法让它纤毫必现。可是当自己读到一本书的某段话的时候,或者读到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却不费吹灰之力的让那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事情回来了,其细节皆是那么的逼真。那些事情就化作那些文字,进入时空隧道,即至来到此时的眼前。就像是从水里游出来的鱼,也像是从地底里冒出来的泉水,一切是那么新鲜,却是往昔之事了。能将自己记忆库里的资源挖掘出来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我又另独有所得,以前经历的事情,经历的时候是万分痛苦的,痛不欲生的一件事情。人总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天下之最,别人的痛苦即便是强过自己一一分倍,那也不过是不菜一碟罢了。可是这天下最大的痛苦,回想起来却并不那么苦,也并不怎么痛,却有甜蜜的感觉。首先钦佩自己的坚强,能坚韧的挺过来,那一定是有一个强大的动力在里面的。其次,苦后的回味的甘甜令自己着迷。有人说生活就是这么可怕,象魔鬼一样,可是并不永远是可怕的,至少给了你那么一点甜头,如果这点甜头也没有那才是可怕的呀!
乐趣之三,可消愁解闷。一时心绪太差,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了,况且我这个人有什么烦恼忧愁也不喜欢对人讲。你对人讲有何用呢?理解你且宽慰你几句,让你痛并快乐着(消减痛苦也是快乐嘛),不理解你的,嗤之以鼻,对你来那么温柔一刀。这时我做法就是找一本书,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来读。读上几页,兴致所至就继续读下去,烦恼自然就有所消解,也叫转移注意力嘛。这可不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异曲同工的消积之法,进退之法。只要心情好,自然一切都好。这不是相当于看心里医生,吃灵丹妙药吗?
其乐之四,可以观察世界,可以洞察世事人心,这也是一件颇有***性的事情。观察本身就是一件其妙无穷的事情,格物以致知。小时候读书,有一很笨拙的习惯,就是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找一个废旧的本子或是其它不要的纸张,边读边抄,有时候还要啷啷有声。真是其乐无穷。笨拙虽如此,习惯也不算是好习惯,不过读过的一些故事却颇有记忆犹新之感,恍若昨天。那些故事有进修还想起来,于脑海中出现,或许在梦中出现。出现的时候不单纯以那些故事出现,却间或的加进一些新的内容。但是,我发觉,似故事新编,却没有恍若隔世的感觉。那些故事也许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或就发生在同一个地域,同一个时代(与我共生的时代)。那以前读到的故事却相隔若干年(以今为参照物),甚至于若干世纪。难怪有人说“世界本无新事”,这也算是观察之一微吧!正因为那时自己有读书抄书的习惯,戏称自己为“文抄公”,当然,自己不及格的文抄公,没有抄出新意来,没有抄出自己的独立性来。
读书乐趣之五,可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自己的见解。人们常说读书刻苦是废寝忘食,手不忍释卷。这种境界我是无意为之的,因为做不到,倒也觉得那颇有苦行僧的味道,恐怕乐趣不多了,罢了!好学深思,想做又力有不逮。但是,还是偶有所为,偶有所思,偶有所得,算不上有成。种爪得爪,种豆得豆,又能怨谁呢?偶到便记在日记里,或写在书的旁处,空白处,三言两语,兴致所至则百言不等。好书不厌百回读,再读,遇到精彩处,若已有心得便蒙上上次所述之言,重新写上此时的心得,却有大同小异的时候。这时候的心情就像刘邦读到萧何的把财富尽献于皇上时“高帝乃大喜”。彼一时“我乃大喜”,喜不自胜,喜上眉梢。突然间有人撞见也收笑不住,别人以为我某做贼一样。偷了什么呢?偷笑!所以,读书就如见朋友,好书则如老朋友新见,新朋友得见如老朋友。
当然读书的乐趣种种,我不能尽言。好东西永远无法用语言跃然而出!
前已述及读书的诸种乐趣,其实读书还另有妙用。除可助睡眠这外(读书可助睡眠,读书之时切不可好学深思,也不必知其意,也不必尽知、著者的深义。否则绝非助眠,而是助醒。比如读到鲁迅的小说的时候,深为某段话所折服,所警醒,先要圈点,然后写上自己的心得,更有甚者还要阅翻其它的资料......如此一来,瞌睡虫早就逃之夭夭了,隐于无形了。这不就是南辕北辙了吗?)还有修身养性的妙用。这方面我体会深切。以前我秉父性脾气暴燥,遇人遇事动不动就发脾气,当然很多人是惹不得的,所以我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半夜捏柿子专找软的捏,硬的捏了伤手,还脱不到爪爪儿。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敌人,务求全胜;一看来者不善,兵强马壮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所以伤害的几乎都是自己的亲人,关倒门槛狠,在外是受伤的的狗,夹着尾巴的狗。有时间即读点书,读点自己喜欢的书,时间长了,妻子说:“我发觉你变了,不象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发脾气了。现在家里快变成太平天国了!”我只好回答说:“人心向善嘛!有你这如来佛还化不了我这只猴子?”读书也算读出一点子、丑、寅、卯来了。
我有时候更劝自己读书也切不可太认真,有庄子的话为证: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世上人们所看重的称道和就是书。书并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可贵之处。言语所可看重的就在于它的意义,而意义又有它的出处。意义的出处,是不可以用言语来传告的,然而世人却因为看重言语而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它,我还是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它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用眼睛看而可以看见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听而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上的人们满以为形、色、名、声就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形、色、名、声实在是不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而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世上的人们难道能懂得这个道理吗?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