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4:02
(2009-05-01 09:17:54)转载
2.防止烧灼痛的方法:烧灼灸法,确实很痛,所以韩愈才用“酷若猎火围”来形容它。据《千金翼方》卷十七记载,甚至有“生平风发,强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之事,这说明有的病却非用烧灼灸法不可。
古代书上曾提到三种措施:
①说服病人,晓以利害,然后施灸。如《备急灸认》收载的《骑竹马灸法》云:“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欤。”
②进行麻醉,然后施灸。如《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云“如颠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睡圣散是全身麻醉药。据该书《附方》云:“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处方是:“山茄花八月收,火麻花八月收”,“采后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据清胡珏注解,山茄花就是曼陀罗花,火麻就是大麻或名黄麻。这种麻醉法,在明朱权《寿域神方》卷三,也有记载,仅主张“火麻子花,七月收”为小异,其余都基本相同。
除全身麻醉以外,明代还出现了局部麻醉然后施灸的方法。如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的挑筋灸癖法,就是在与两髂骨嵴平高的腰椎部“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肉麻木”,然后施行艾灸和针挑。据该书介绍:“制纸法,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将此纸擦患处皮上,即麻木不知痛。”
以上两种麻醉方法,今天虽然不一定原封采用.但其大法是可以借鉴的。
③压迫灸处附近,以减轻烧灼痛。如《寿世保元》卷十云:“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这实际是指压麻醉法。
3.烧灼灸法的禁忌:烧灼灸法虽然在古代盛行,但也不是不加选择地滥用。据文献所载,以下儿点,必①尽管烧灼灸法的适应症较广,甚至有的人“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据明汪机《针灸问对》)。但是古人多认为灸热的作用是“运行阳气,祛逐阴邪(《圣济总录》第四),因而更多的用于阳虚阴盛之疾,而对于阳亢阴竭等证则不主张用。张仲景《伤寒论》曾谆谆告诫后人,如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为痹,名火逆也。”明汪机《医学原理》卷十一则指出:“若虚极之人,孤阴将绝,脉俘数而大,精神昏短,不能抵敌火气者,不可灸之,灸之即死。”
②头部不适于多灸,据《千金要方》说,这是因为“头者诸阳之会”的缘故、《外科精要》也曾引李氏(可能是宋代李迅)云:“脑疽及颈项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针灸大成》中,曾专门收载一篇杨继洲写的《头不多灸策》,论的更为详细。
至于面部不宜多灸,乃是因为怕灸瘢有毁面容之故。
③烧灼灸的面积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大面烧伤。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曾裁鄂州于通判灸伤致死一事,就是一件严重的教训。此事发生在宋绍熙癸丑(1193)年四月,于氏因患背痛暴起,乃请医诊治,经过如下:“……当中肿起如胡桃,急呼疡医,犹话谈自若。医至,已如扇。大惊日:‘疾势之来,不啻风雨,此非眨药所及,唯着艾乃可耳’。即命捣蒜艾,铺四傍,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太阔,火疮遂大作,不可收敛,不三日竟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