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 资本主义的瓶颈:经济增长VS快乐指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0:51
英国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莱斯特大学调查全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问他们是否快乐,上月底公布了排名。人民最快乐的五个国家,依序是欧洲的丹麦、瑞士、奥地利、冰岛与加勒比海的巴哈马。
使人惊讶的是美国排在第23名,德国第35,英国第41,法国第62,台湾是第68名。日本竟然屈居第90名,比中国大陆还差8名。俄罗斯人更不快乐,落在第167名。吊车尾的第178名是非洲的蒲隆地。
不知是否受这则新闻的启示,台湾报纸也办了次民意调查,发现台湾的男性每三个人就有一位不快乐,亦即66%很郁卒。女性的快乐指数略高,也只有70%。
英国另一家智库“新经济基金会”也做“快乐地球指数”调查,对象同样是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结果最快乐的竟是南太平洋的岛国万那杜,下面四国都在中南美洲,依序为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和巴拿马。
各方数据都显示:国家富强与人民是否快乐,并无直接关连。因此今年第一期的《经济学人》周刊的第一篇社论,就以如何衡量“快乐”为题,原文是 “Happiness”,小字副题是“资本主义为社会带来富庶与自由,但别要求它也带给你快乐”。
关怀世界大趋势的国人不妨找这篇文章来一读,因为它提出了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与科技突飞猛进带来的全球化,是否冲过头了呢?
其实新经济基金会那份31页的小册,已经提出了略带费边社会主义的答案。它的主旨是:已开发的欧美国家滥用并且浪费地球有限的资源,无异寅吃卯粮,又言不由衷,并未真正致力保护环境,导致全球严重污染,气温剧变,冰河融化。这许多短视政策的结果,是使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照这样下去,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
《经济学人》在观点上比较深入,归咎于已开发国家的理由也比较持平。它先引用计量经济学的统计说,自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2.3%;如能持续到2010年,那么这十年将比人所称道的1950与1960年代更好。
但它立刻反问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各国经济学家或政治领袖,近来提倡“康乐”,要拿它取代长久以来代表富强的“国内生产毛额”,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标准呢?
它自己解释说:人类生活大幅改善,价值观势必随而改变。过去认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大部份人都可拥有后,反而被视为生活所必需,失去了原有价值。
如以台湾为例,这话不无道理。二、三十年前,有辆汽车代步,住较为宽畅的公寓,每年出国旅游几次,儿女进大学或出国留学,都是别人艳羡的对象。今日一半以上的台湾人都具备同样的条件,已经没有人再拿它来炫耀乡里了。
这篇社论也点出:经济学许多奉为圭臬的观念,今日都面对挑战。凯恩斯的理论认为社会富裕后,人们可有多余时间去享受休闲生活。但事实证明,美国每周工时从40小时缩短到35小时后,大多数人回家后,只会躺在沙发上喝啤酒,看无聊的电视节目。
医学研究更证明,越早退休的人,其平均寿命比晚退休的人要短。有些人更爱死了工作,抵死不肯退休。各国现在都在研究将退休年龄延长到七十岁,或索性“自由化”,任由受雇人员自行决定何时回家养老。
要探究什么事物使人感觉快乐,实际已脱离经济学的范畴,涉入心理学的领域。两年前,2005年1月9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封面故事就是“快乐─一门新的科学”。
文章报道美国心理学会在会长赛立曼领导下,早在1998年就开始认真研讨这个问题。虽然“快乐学”至今尚未为学术界接受,这篇长文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与讨论,值得一读。
归根究底,学者只能藉由各种测验与调查,用理论去证明事实早已存在的现象。台湾经济增长已近成熟阶段,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快乐,其原因与经济的关系较少,大部份是政治与社会因素所造成。
例如台湾人对政商勾结,藉由金改把国家资产贱价卖给财团,纵容高铁假BOT之名,对国库予取予求,有强烈的不满与公愤。相形之下,贫富差距从早年的4:1增加到60:1,烧炭自杀与犯罪率激增,难怪施明德能号召百万人上街头,蓝绿两极化让许多人觉得国家无望,以致台湾的快乐指数会这么低。
平心而论,英国NEF把全球化后造成国际间种种不平现象,归咎于资本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展,并非全无道理。21世纪的新趋势,不可避免地将强调社会公平正义。资本主义因为同时也带来民主与自由,它不会消失;但遭遇当前瓶颈后,可能自动作部份的修正,因为它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