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芳:经济增长应注重效益的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45:03
朱庆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长,近年来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1998-2002年年均增速仍高达7.6%,其中2002年达到8%。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仍能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的确是举世瞩目的,但国内外也有不少人对此高速度表示怀疑,认为有水分,或认为数据不准确而提出了种种看法和理由,为此统计部门的领导数次出来解释,表明中国的宏观统计数据是完全可信的,核算方法己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并加大了统计执法力度等等。
笔者认为,GDP的增长经过统计部门的逐级审核、挤压水分,虚数己不会太多,基本属实。问题是GDP是各部门生产的总量,即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效益如何?产品能否销得出去?报废、积压、损失多少?真正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那部分有效产品增长多少?GDP是体现不出来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感觉到高速度带来的种种好处外,还看到了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失业率上升,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弱势群体队伍庞大,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均呈扩大趋势,社会保障得不到保证,连年巨额的财政赤字,社会稳定存在隐患等等。现将经济高速增长下存在的成本、效益、消费环节中的主要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这些问题如不引起足够重和采取对策,将会影响今后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保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不枯竭为前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GDP中应扣除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也即绿色GDP。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的计算,中国从1985-2000年GDP的高速增长中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这期间真实创造的国民财富中约有21.8%是通过“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获取的,也就是说,在GDP中扣除这部分损失后,纯GDP只有78%。比日本在人均GDP一千多美元时生态损失占GDP14%的比例要高得多。中科院课题组还计算出我国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成本较高,世界平均成本一美元可办到的事,在我国需花1.25美元,我国的平均社会成本比世界高25%。由于我国社会成本过高,人均财富增长很慢、很低,如世界银行根据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计算的人均财富中国仅为6600美元,居192个国家的161位,其中自然资本只有530美元,居168位。我国的人均财富只及世界平均8.6万美元的7.7%,仅为澳大利亚83.5万美元的0.8%,差距实在太大了。
其次,生产效益较低,有的呈下降趋势。如反映全社会劳动效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1978-2002年24年平均年增长率为6.6%,慢于同期GDP9.4%的增长率,反映工业企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指标总资产贡献率,由1978年的24%降为2001年的8.9%,23年间下降了63%,年均递减4.2%。,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由于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新产品、新品种少、货不对路或不重视产品质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加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相当一部分产品成为冷背残次商品积压在仓库里。据国家统计局主办的《中国信息报》2002年9月16日报导,历年累计积压的库存(包括生产和流通领域)已高达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1% ,此比例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5%的比例。近年来通货紧缩,销售不畅,库存有增无减。试想,产品不能转化为有用的商品,那么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速度是没有效益的速度。
由于生产效益低下,库存积压,无效产品占的比重过大,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升高,反映在国民经济还未进入良性循环,问题不少。如城镇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由1978年的5.3%上升到2002年的7%左右(包括国企下岗未就业者),城镇今后每年新增劳力1030万人,企业富余人员还有三分之一,近期内失业率将呈上升趋势,城镇贫困人口约有3000万人,其中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就有205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2002年年均仅增长4.7%,慢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的速度,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力约有1.5-2亿人,常年流动进城打工的农民约有1.2亿人,今后农民工仍将涌向城镇,城乡就业问题将日益严峻。以上几方面均制约了内需的扩大,表现在商品供过于求、通货紧缩、消费率的下降,以消费品零售额占GDP计算的消费率由1978年的43%降为2002年的40%。
效益的下降还反映在财政收支的不平衡,自1978年以来,收入的增长慢于支出的增长,财政赤字庞大。按现价计算,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增至2002年的18914亿元,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2.4%,慢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13.1%的速度,如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收入24年年均增长6.6%,慢于同期GDP增长9.4%的速度。在24年中,只有1981、1985年两年收入略大于支出,其余22年均为赤字,赤字的金额由1979年的135亿元增至2001年的2517亿元,2002年又增至3098亿元,近四年平均为2463亿元,占GDP 2.7%,己接近3%的警戒线。巨额的财政赤字,虽换来了宏观经济的暂时稳定,从长期来看,却存在较大隐患和风险。赤字的背后,是由于国企效益下降,亏损增大,如1996-2000年五年平均,每年在财政支出中用于企业亏损补贴为320亿元。近年来生产的安全成本升高,据经贸委等单位的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已进入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接近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则达2000亿元。政府的管理成本也不断升高,反映在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3亿元增至2001年的3512亿元,增长了65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7%上升至18.6%,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同期机关团体的职工人数从430万人增至1088万人,增长了1.5倍,每一次精简都引起机构膨胀,人越减越多,工作效率并没有提高,目前机关加上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数己高达4500万人,按全社会从业人员计算,平均16人要负担一人,此比例属世界最高水平,据财政部计算,2001年加一次工资,就需800亿元。另据一些人的保守估计,全国官员每年用于吃喝的公款有2000多亿元,以公款支出的小轿车及其开销每年也不少于2000亿元,还有官员的住宅、电话、电脑等装备也是巨额的财政负担。
最使人担忧的是,由于部分国企经营不善,国家为支持国企的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给国企不断补充贷款,对国企的劣质资源不断转移剥离,据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发表的文章中说,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己为四大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截至2001年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还有1.76万亿元,占社会储蓄总量的24%,己超过了不良贷款率10%的常规界线的1.5倍,按照目前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资产平均损失率己达44%。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不仅制约了银行业的正常发展,也造成了国企的依赖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此外,中国资本市场己经历10年,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筹资己有9千亿元,而上市公司的效益却呈下降趋势,每股收益从1992年的0.419元降到2001年的0.136元,2002年预计为0.156元,比1992年下降了63%,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讲效益,却千方百计通过增发股票圈钱,有的公司弄虚作假、搞黑幕、谋私利,操纵股市,使广大股民深受其害,影响了股市的再融资功能。
从以上的统计数字和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还埋藏了许多影响持续发展的隐患,如果在九万多亿元的GDP中扣除上述生态和环境赤字,扣除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扣除各种因效益不好或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扣除因挥霍浪费、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而浪费的资金,还有资金外逃、贪污腐化各种黑洞所造成的损失等等,真正能用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有效GDP还有多少?虽很难计算,但肯定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不应为高速度而沾沾自喜,更不应将高速度作为考核和奋斗的目标,应以清醒的头脑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吸取过去只重速度而不讲效益的惨痛教训,今后各部门都要强调经济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前提,把提高效益作为衡量和考核的标准,只有把提高效益摆在第一位,才能提高有效GDP的比例,保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使经济步入良性运行,争取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为此,建议今后计划统计部门在公布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相应公布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既要公布成绩,对内则不应回避问题,既报喜也要报忧,使决策者和全国人民能较全面地、真实地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
文档附件:
编辑:     文章来源:
您是本文第386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E-mail:ios@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