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7:02
《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2)
教育篇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开始,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
以提升生命质量开始。
34 咱俩的秘密
我没想到是这个孩子教育了我,让我不能轻易嘲笑任何一种要求和建议。他让我明白了每个人活着的方式和理由都是有尊严的。而给每一个人尊重比给他什么都更重要。
35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赏识如一把双刃剑,适当的运用会使孩子如沐春风,而一味的赏识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柔的杀手。]
[案例]
朋友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教授等女儿退走之后,很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说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的父亲的基因遗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她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话。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就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礼貌。朋友说。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美丽的孩子,我都会对自己说,忍住你对他们容貌的夸赞,从他们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件事要处之淡然。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划痕。
36 童言无忌与集体失语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坚信童言无忌,允许学生“胡说八道”,鼓励他们大胆发表看法。当学生有独特想法时,不要先给予否定,而要鼓励他说说理由,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只有有了学生的畅所欲言,才会有教育的春天。
37 学生们的想像力哪里去了?
理想的教师,不但想到学生的耳朵,还想到他们的脑子。教学生能自己观察,自己想像,自己思考,养成他们自己的判断。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致于言不由衷,满足于“追时代潮流”,写“洋八股”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38 捐款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应该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祝福,最纯洁的关爱和最诚挚的祝福。
民主是知情权、是平等,哪怕你贵为首相。民主的生活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公民才能诚实守信。当代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以民主的进程来推动的,彰显的是对人的越来越多的尊重。就是以人为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更有被尊重的需求,一旦尊重成为可能,学生就能够有尊严、有信心地学习和生活,这正是教育的精神和要义之所在。
39 一二三四像首歌
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案例]
一支钢笔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两幅图画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稚气的狗的解剖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在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心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足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身为教育家的韦尔登决定给小麦克劳德处罚。韦尔登的处罚方法别出心裁,罚小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解剖图。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三朵玫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在任乡村中学校长时,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拿去要做什么用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这朵花,我想把这朵花送去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苏霍母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大玫瑰,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送给你,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送给你妈妈,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四块糖果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十,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给他:“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结果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学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解析]
教育是一种引导与激发,也是一种规范与约束。教育中不可能缺少批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当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对犯错误的学生得当处理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是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
40 我以生命担保她行
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祥和的时代,是游戏、学习和成长的时代。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保证每一位儿童的受教育权,而且要以适应儿童的方式进行教育。那种使儿童丧失了童年和欢乐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案例]
如果在几年前,你问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会斩钉截铁大言不惭地回答:“恐怕在20万个父亲中,你才能找到一个像我这么了解孩子的人!”说这样的大话是有根据的。在女儿的整个初中阶段,我们父女俩之间经常进行有趣的谈话,老谋深算的我,常使女儿惊讶地大叫:“怎么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呀?”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每天5点半,她就要起床,自己匆匆吃点东西,6点多就出门了。晚上,我们只有晚饭的十几分钟可以聊聊,吃完饭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关门,做作业直至深夜。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
我渐渐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别了解”女儿的信心开始动摇。事实上,除了议论一下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我们几乎来不及再聊点别的。在女儿上高二时,没有和我商量,她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
我心头一震,心想“大事不好”,这意味着女儿对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评价。
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我甚至认为大学本科阶段也应该是“通才教育”),谁有权这么早就强迫一个孩子只能学什么呢?凭什么这么早就认定一个孩子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呢?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作出正确判断呢?
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
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么样?我认为老师说得没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没有偏科……”“你说没用,反正我得选一个!”我默然。
家长和学生,竟这样只能屈服于现存的教育制度而毫无反抗余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
我读过不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深知“评价”和评价的方式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好,我也总是说:“这没关系,没准儿比全对还好,因为错过的东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你不“专业”、不“权威”,孩子做不出来的题,你通常也做不出来;你指导的作文,通常还会被判低分。
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时我深感恐惧:我几乎已经完全不了解女儿了———每天能和她有效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她一天要在学校呆10个小时,要说“了解”,恐怕没有人能比老师更了解孩子了。可是很遗憾,无论是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还是学期结束时老师给孩子的评语,都丝毫不能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我相信与我有同感的家长很多,那家长会实际上就是“动员会”,动员家长与学校一起来给学生施加压力,无论哪一科的老师讲话,都是形势多么多么“严峻”,希望家长“督促、督促、督促”———每次家长会后,都有几个悲惨地被点名留下的男人女人,那笃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每个学期结束后,成绩单上照例有老师的评语,本来这是一个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大好机会,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个字,几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话———两三个词儿的优点和两三个词儿的缺点———有一次的评语绝对是学生的字体,看来老师自己根本就没有写评语的兴趣,干脆让学生干部代劳了。
有一次女儿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你晚上10点钟给她打电话。我诚惶诚恐地掐着表准点打过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大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老师大义凛然,刀刀见血,听得我头皮直发麻!
女儿问“老师说我什么了”,我犹豫了一下,“嗯,没什么了不起的……”考虑到老师对家长说话多少还会客气一点,我难以想象这些话当面对女儿说出来时是个什么气势,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有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老师对女儿的评价开始影响我,“也许女儿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许她真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她学习真的不够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给女儿打气时有些言不由衷了。
终于有一天,女儿迟疑地对我说:“爸,我厌学了……”
“是吗?”我沉默无语,内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绝望。我明白错不在女儿,是什么让她苦苦挣扎到高三,却突然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她曾是一个多么快乐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儿呀……
所有这些,大概就是当有可能脱离这种教育的机会来临时,我和女儿都没有犹豫的原因。
几乎丧失了学习自信的女儿,在美国会怎么样呢?她在陌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将遇到巨大困难,这是我可以想见的,也许她一开始就会沦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一名,美国老师会对这样的学生作何评价呢?我简直不敢想下去,并且做好了女儿再上两年高中的思想准备。
仿佛在验证我的预计一样,进入美国高中没两天,女儿就在邮件中告诉我,“大量的单词听不懂,所有的计算、作图都用计算机,我都不会……”第一次美国历史课考试女儿竟得了个“F”。我心情沉重,但别无退路,“这是正常的适应期,你一定会挺过去的!”听天由命吧!
不久,似乎奇迹发生了。女儿那边好消息不断传来,“突破”先从法语开始,女儿首次得了满分!女儿说,一次法语课,有别的老师进来找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正忙着,她就跟我聊了两句,我们老师过来以后说“她刚从中国来”。那个老师说“我知道”。我们老师又说“刚来,法语就已经得100了”。那个老师感叹:“Jesus(耶稣呀)!”这声惊叹让女儿心花怒放。
很快,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获满分。女儿给我的信写道:今天化学考试又得了100。老师判完了卷子以后,拿给别的老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卷了。”正好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他就跟那人说:“问Stephanie(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
女儿的每次邮件,都要写几句老师对她的评价。让我惊奇的是,这些评价无一例外是赞扬,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等等,女儿说“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些赞扬有点像兴奋剂,不知为什么,女儿开始自信得让我感到陌生,一些我原来并未发现的特质似乎开始呈现。我不大有把握有资格“指导”她了。
果然,3个月过去,女儿不经我同意,干脆地告诉我“准备今年就申请大学”,她甚至已经试着考了一次“托福”。我愣了一会儿,觉得女儿有点好高骛远,“托福”能考个四五百分就了不起了,她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世面呀!
不久,成绩出来了,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她竟考了600多分。这个成绩申请美国大学富富有余。
女儿真的开始申请大学了。她告诉我其中一个必要程序是中学老师的推荐信。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完全不同,美国对申请入大学的学生采用复合评价,不仅要看你“大学入学资格考试”(SAT)的成绩如何,你平时的成绩也占一定的比例,还要看你有什么特长,甚至做过多少时间的社会公益工作,中学老师的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大大地担心起来,以往国内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言犹在耳,刚刚在美国学校里呆了几个月,美国老师怎么可能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呢?
女儿似乎忘了这件事。其后一段时间的邮件里,她绝口不提老师的评价是什么。我想糟了,美国是个信用社会,老师向大学推荐学生关系到自己的声誉,绝不会像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是个“人情”,拣好话说就是了。也许,美国老师是否愿意推荐女儿都是个问题———女儿不提,我也不好问。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厚厚的一封信,是女儿从美国寄来的。打开一看,是4件美国老师给大学的推荐信!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油然而生——
法语老师的推荐信
在过去的5个月中,我很高兴认识斯蒂芬。她去年10月到沙龙高中读书时,我教她法语。法语对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她的第二外语),同时她不得不掌握英语(她的第一外语),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她。
斯蒂芬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她在沙龙高中的第一周,就问是否可以放学后留下,让我教她以前没有学的功课。令我惊奇的是,斯蒂芬在一个小时内就都学会了。她不时地展示她的语言天赋,在班里成绩最好(从开学第一天起,她的分数没有低于A的)。她对细节和微妙的语法差别有敏锐的目光,能成功地记住新词汇并在文章中创造性地运用。出语轻柔的斯蒂芬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对她适应困难的法语发音的能力印象非常深刻。斯蒂芬学习勤奋、自觉,总是认真完成作业,以自己的努力和精确超出我的预期。
斯蒂芬是成熟、友好的女孩。她的同学大部分像大一新生,只有她像大四学生。她在小组中做得也不错,我经常看见她给同学讲解难题。另外,我们课下经常交谈,她既和我分享她的经历,又喜欢问我有趣的问题。
我相信,斯蒂芬在大学里会继续在个人学术方面取得进步,获取成功。对你的2005班(毕业班)来说,她是宝贵的财富。我毫无保留地推荐她。
凯瑟琳·M·特纳
亲切、自然和对学生细致的观察,竟使我这个看惯了“套话”的人一时间感到既新鲜又温暖,评价可以这样写的呀!
数学老师的评语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斯蒂芬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斯蒂芬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
斯蒂芬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
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校园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
特雷西·史密斯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竟有数学“特长”?还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她不是“没有数学脑子”吗?
英文老师的评语    斯蒂芬从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术辩论。她的准备总是全面而准确。她不喜欢大惊小怪,对每个可能的事件都有预测。有的学生考试时爱靠运气“赢取胜利”,获得最佳,但斯蒂芬不这样,她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和努力,这在她优秀的作业中有所反映。
斯蒂芬不仅仅是学术机器。她对学习感到兴奋。有的学生仅仅是搜集信息,而斯蒂芬在探索智慧。她与困难的概念搏斗;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她不接受简单的答案。她所做的是把不同的想法结合起来,把众多概念放在一起。她不怕在解决难题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人格的力量。这就是全部。这就是麦粒和谷壳的区别,这就是斯蒂芬的内在。不自负,不自私,不虚伪,她是积极向上的女孩,能够明辨是非。
斯蒂芬勇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事情不顺利时不找借口。她知道如何自我解嘲,也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她不贬低别人,也不利用别人。她尊重人,对人公平、体贴。她具有人格的力量。我就以此来结束我的评价。
约翰·C·科林斯
英文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让我目瞪口呆,有哪位老师会对一个学生的品质“以性命来担保”?!无论对学业上的特点描述,还是对内在人格的观察,甚至对女儿未来的预期,这位有博士学位的老师都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父亲———我感到惭愧,以这样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孩子作出评价,对我,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来说都是陌生的。
指导老师的评语    去年10月的一天,斯蒂芬从中国来到马萨诸塞州沙龙市的沙龙高中,坐在我的办公室里登记注册,成了我们这里的新学生。哇!我无法理解她脑子里会想些什么。第一印象容易给人错误导向,但我很快被这个女孩的沉着、聪慧所震惊,开始关注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    幸运的是,斯蒂芬11岁时曾经在澳大利亚住过一年半,英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错。我们开始制订帮助斯蒂芬的学习计划。当天,斯蒂芬表示她的目标是争取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一样从沙龙中学毕业,然后申请在美国读大学。作为一个在沙龙中学做过37年顾问,接触过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人,我不得不指出斯蒂芬的目标太高了。但是,她以轻柔却坚定的语气笑着回答:“我是高年级学生,想这个学年就毕业。”    斯蒂芬表现得很完美。在我做顾问的经历中,还没有听说过有外国学生比她更快地完成了学术转型。谦虚的斯蒂芬甚至不愿意接受她应得的高分数。数学和其他理科方面的科目对她来说很轻松,遥遥领先于她的同班同学。她喜欢语言,学起法语来是个明星。然而在英语和美国历史方面,她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需要努力。她的所有老师都有共同的想法,“她太不可思议了,请再给我们20个像斯蒂芬这样的学生!”他们一致赞扬她的勤奋、学术好奇心、专心学习和愿意帮助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行为。平时斯蒂芬在课堂上很安静,但一被叫到回答问题时总是清楚无误,显示出极强的理解力。
她的历史老师这样评价:
“考虑到斯蒂芬有限的学习英语的经历,她在字谜、小测验和写作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我知道她花几个小时做每日的字谜测验准备,胜过她的同学。她来我的班3个月写作就大幅度提高。她总是来寻求帮助,问很棒的问题。”
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她在美国有竞争力的大学里会非常成功。她的法语老师补充说:“尽管这只是初级法语班,但斯蒂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她对语言敏感,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掌握别的同学一个月才能记住的单词。她人也很好,总是耐心地帮助同一小组中落后的、新来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因而他们特别愿意和她在同一小组。毫无疑问,斯蒂芬聪明、专心、勤奋,而且特别有组织纪律性。”
最后,教她初等微积分和三角学的老师这样评价斯蒂芬,“一个优秀的学习数学的学生,拥有极高的数学技能。她的作业总是无可挑剔,很明显,她依靠直觉,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她谦虚、不摆架子、文静,但是她积极主动地伸手帮助同学。她经常放学后来找我,而我在忙着和别的学生交谈时,她就在教室里帮助其他同学。”
斯蒂芬在学业上越来越自信,同时她也开始交朋友,在社交方面开始轻松自如。她爱好运动,希望能参加我们学校的春季田径比赛。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沙龙高中的同龄人有许多共同之处。最近,她的父亲问她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区别时,她说:“老师不一样。美国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在中国我们需要死记硬背,而在美国你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
斯蒂芬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她独立、灵活,非常善于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她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将来在大学的学习。尽管她想念父亲、其他亲人和在中国的朋友,但她肯定对大学的挑战有准备。在沙龙高中的极短时间里,她就证明了自己是优秀的学生,是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挑战的女孩。
我满怀热情地赞同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                                         乔·贝克汉姆
这像是一份学生评价吗?说实话,贝克汉姆先生的推荐信,我读起来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与我娓娓而谈,亲切、从容,充满热忱。显而易见,他是如此负责,除了自己的观察,还逐一征询了女儿所有科目老师的意见,遣词用语非常谨慎———例如,我很担心女儿因为爱面子、不主动在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而这是美国教育中非常被看重的品质,几次在邮件中叮嘱她要“改正这个缺点”。贝克汉姆先生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使用的词是中性的———“安静”。他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什么呢?呵护着学生的自尊!
读完这些老师极具个性的评价,那个“没有数学脑子”的、只能上文科班的、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获得进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仅仅三四个月过去,女儿的学习状态和自信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
我想说,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然!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尽管相隔万里,我还是想大声对这些了不起的美国老师说声“谢谢”,他们做到了我这个父亲力不从心的事,让女儿重新“起飞”。我已不在乎这些评价对大学录取女儿产生什么影响,但我问女儿,是不是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叫科林斯的老师在评价自己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女儿热烈地回应:“Yeah!!”
[解析]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最差的那块桶板》”中国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块桶板。为什么我们引以为豪的基础教育成了一块短板,主要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中美教育最大区别在于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来世界的实践者。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可以有很多目的:发现问题改善之,发现特长培养之,当然也可以包括择优汰劣的目的。中美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在美国,考试是老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在中国,考试就是择优汰劣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中国式的基础教育,考试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成功者,是发现人的潜质,是一种无私的对人的内在性的援助。
41 爱泼斯坦的故事
学习障碍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爱的丧失、自信的丧失和进取心的丧失。
[案例]
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爱泼斯坦,是世界上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之一。然而,他在读书时也是一名严重的学习障碍学生。他自述说:“至今,那一天还寒气逼人地凸现在我的记忆里:黑板前,我诚惶诚恐地描摹着老师要我写的字,写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原来,所有的e都写反了。为了避免上学,我经常装病。到五年级时,显然很不情愿,我开始自认为比别人笨。”
但爱泼斯坦的老师默菲却不这么认为,他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递给他交上去的考卷,上面全是叉号。“为什么我们不再来一次呢?”老师叫爱泼斯坦坐下,挨个问考卷上的原题,他一一作答。“答得对。”老师微笑着连连说,“我知道你其实懂得这些题目!”老师边说边把题目都打上勾,把分数改成及格。后来,爱泼斯坦五年级后,转到纽约市一所公立学校,新老师肖小姐也看出他学习很费劲,努力帮助他,一天,在他花好长时间完成习字练习后,肖老师夸奖他很有进步,并建议他拿给校长看。
爱泼斯坦的姨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她也乐于帮助他。她让他在餐桌旁坐下,不厌其烦地辅导说:“不要着急,咱们明天再试,你会通过的。”爱泼斯坦的字写得乱七八糟,他姨妈常常先检查上周的作业,如果不能赞扬他的书写,至少也要赞扬一下书写的内容。“那个想法太妙了,让我们把它再写一遍。”随后是拥抱、小饼干和姜汁啤酒。就这样,爱泼斯坦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记性好,能背诗,学化学不错,又善唱歌,终于有了出头露面的机会。他凭借努力,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解析]
在学校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其中又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孩子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学习障碍引起的。很多人更多地把孩子的学习困难看做是笨和懒的结果,认为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很少从人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心理角度看待问题,这种认识和态度不利于孩子学习困难的克服与学习障碍的驱除。因此,正确认识学习障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习障碍并不等于智力落后,它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学习障碍的孩子的问题属于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学习能力的缺损,他们的学习问题从自身来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可能是内部固有的,或是遗传的,表现为完成特殊学习任务方面的心理功能受损。学习障碍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按照课业可分为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碍;按照心理能力发展,可分为语言能力障碍、知觉障碍和注意力障碍等。
42 凯蒂旺普斯是什么?
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案例]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做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而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作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教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教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43 快乐课堂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学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须臾离不开学习,然而学习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它更是一种生活。对孩子来说,学习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学习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理智的生活方式只有有了情感、兴趣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会使人不遗余力的去追求。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人是为了乐而苦,这种乐并非功利的追求,而是精神的放松与愉悦。
44 两位女教师的一堂课
想办法去除那些既定认识,我们就会发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
[案例]
这里写的两位女教师,一位是现实中的,一位是书上看到的。 第一位女教师的班上有一个男孩,平时作业乱糟糟,学习不认真,还喜欢打架、骂人、旷课,反正包括这位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都把他看成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孩子。
一天语文课上,这位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祖国》,大家都刷刷地写起来,而那个男孩仰面朝天地呆着,不知在想什么。当然,最终他还是写了几笔。当老师看他的作文时,发现上面只写了几个字:“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这样一个平时不着调的孩子居然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而且,老师也相信,这样的孩子不会写假话、空话。女老师被感动了一下子,她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一个优点,起码他也是一个爱国的孩子,一点点好感从教师的心中升起。老师写下了非常肯定的评语: “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在这次作文中最精彩,最迷人!说明了你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源于一次小小感动之后一点点肯定的评语,却有着莫大的力量,从那天起,男孩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有礼貌,变得积极了,老师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在向好的方面努力……这位老师很惊讶自己在语文课上的一个评语怎么会改变一个孩子呢?
另一个女教师是书上看来的,那是美国的一位老师。新泽西的一个小镇上的学校,有一个很“差”的班,26个学生几乎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吸毒、进少管所、堕胎……老师们放弃他们了,家长们也放弃他们了,他们自己也放弃自己了,觉得这辈子也不会再怎么样了。女教师这天出了一道选择题,有这样三个青年:
A.  信过巫术,还有过两个情妇,有过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还
有过吸食鸦片的不良记录。
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大都只是一点啤
酒,年轻时没有任何不良记录。
这位女教师让班上的同学们选出一位日后能够造福人类的人,同学们的答案几乎都是C。出乎所有同学的意料,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分别是A.富兰克林"罗斯福,B.温斯顿"丘吉尔,C.阿道夫"希特勒。
这位女教师说:你们的人生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与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做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后来,她的班上真的出了不少人才,有一位做了著名的心理医生,一位成了华尔街最年轻的经纪人……
[解析]
按海德格尔的理解,人的基本存在状态就是“被抛入的设计”,人被抛入这个世界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要靠自己设计与选择了。人要设计与选择,有一个前提,就是人必须被教育唤醒,或者说是人的“内在性”的觉醒。教育对人的最根本的援助就是对觉醒的援助,这种援助,就是内在力量的解放。教育者要发挥他的教育作用,就必须首先确立教育信念:每一个人都是可塑的,都是可教育的。他不能截然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承认人的智商、情商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决定人的成功与失败。人天生都是向上和向善的。教育者的这种信念会促使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去捕捉教育的动机,唤醒迷途顽童的沉睡心灵。